vol.21:完蛋!我的青春变成了《繁花》

我几乎是以马不停蹄地节奏看完了整部电视剧版《繁花》,周末刷满20集,工作日追到结尾。 但我其实没看过《繁花》的原著,也不是那么喜欢王家卫。我追剧的直接原因,是两年前《繁花》小说作者金宇澄曾经做客《圆桌派》,和窦文涛、周轶君进行了两期对谈。整个节目看下来,我心中的《繁花》变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压缩包”——类似于《王保长传奇》之于川渝、《刘老根》之于东北、《外地媳妇本地郎》之于广东——似乎只要读懂了它,就能看到上海市民性格里最“自我认同”的一面。 整部剧看下来,我期待的“真实市民性格”真没看到多少。王家卫拍出来的,几乎都是我刻板印象里本来就有的,比如“腔调”,比如龚老师这种“小男人”,比如小宁波这种“传说中真正的上海主人”。 反而电视剧版《繁花》,激活了我身为商业自媒体从业者的另一部分基因。在阿宝的自白里,出现了价格闯关、汇率双轨、深沪开市、国企混改、下海创业、关贸协议、机构交易进场。用我之前在稿子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描述,这些词语大多都成为了我们记忆里时代的高潮,或印在教材里,或被写成了歌词,或占用新闻联播至少5分钟的口播。 以至于在我看来,电视剧版《繁花》,相比于“上海90年代的横截面”,更像是另一个版本的《激荡三十年》。《激荡三十年》和剧版《繁花》的共同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告诉我们“如今的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 所以我决定试着邀请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两位60后、70后的新朋友,按照剧版《繁花》给出的线头,还原那个“中国市场”懵懂成长的时代。 本期成员:90年毕业进入工厂,差点成为“李李”的资深投资人、媒体人 钱倩 93年进入外企工作,拿到四位数工资的外贸人 叶叔 新上海人,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 投中网编辑 蒲凡 本期要点: 小说版《繁花》或许是一部“城市文学”,但电视剧版《繁花》是一部商业史(0:12) 我的青春生活在《繁花》年代,但我的生活并不“繁花”(05:24) 领导琢磨“开饭店”的那一刻,我感觉到“市场经济”,真的来了(11:33) 没有“遍地”的机会,绝大部分人被挡在“机会”之外(15:16) 上海人眼中的深圳人,真的像“强慕杰”那样可怕吗?(21:21) 《繁花》里没有哪个人物可以代表“上海商人”(27:15) 《繁花》中的女性也不代表真正的上海女性(31:52) 对于现在的创投人,“腔调”还是一个加分项吗?(35:40) 我们还会有“爷叔”这样的存在吗?(41:42) 如果《繁花》是一部商业史,那下一部《繁花》会属于哪座城市?(46:23)

54分钟
1k+
1年前

vol.20:投资人们的2023,都在自我和解

这是《投中吐槽大会》的“年度特辑”下半场。 上一期,我介绍了年度特辑的灵感由来。去年12月初,我司在广州成功举办了“第17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我的任务是主持其中的一场巅峰对话,《新时期,GP与LP关系的重构、重建与共赢》。 平心而论,这场对话的内容本身没有呈现太多“超预期”的语料。舞台公开对话的形式+时间限制+话题相对宏大,大家更多的还是在谈谈心态问题。不过我在整理对话提纲的时候,包括在休息室和参与嘉宾们暖场的时候,隐隐觉得这场对话背后其实有个核心的母题,那就是“2023年,其实就是中国投资圈集体思考的一年”——微观到业务上思考什么时候出手、以什么方式出手、出手方向需不需要调整、出手节奏需不需要改进;宏观到心态上思考如何和LP相处、如何和项目方相处、投资除了金融还需要涉及哪些学科、投资人的社会分工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母题具象化一点。借用自媒体行业在年底的一个保留节目,也就是所谓的“年度盘点”的形式,以新闻事件为线索,邀请大家共同整理这一年的思考结果。 在上一期,我和几个老朋友一起聊了聊过去一年,创投媒体头条里最出圈的tite“有头有脸”。这一期,我邀请了几个画像极具代表性和话题度的朋友们,完成了属于他们的总结和展望。 本期嘉宾: 创享投资合伙人,对文化产业信心满满的 朱春涛 身为95后投资新人,却被00后“震撼”的小陈 从成都反卷回上海,一个正在布道的资深IR孙爽 在荷兰生活10年,感受欧洲投资圈变化的婧昳 以及陪伴了大家一年的投中网编辑蒲凡、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小野酱 本期要点: 95后投资人的2023:身边的朋友都转行,我要怎么才算不平庸?(00:50) 新生代的投资人会缺乏激情吗?(05:58) 95后投资人和“没那么好的时代”的和解(12:37) 欧洲投资人的2023:小机构,反而过上了好日子?(19:31) 项目估值便宜了,小机构舒服了,可创业成本降低了吗?(26:34) 资深IR的2023:别人奔赴成都,我从成都卷回了上海!(36:35) 我今年的投资生活,就像一个布道者(42:20) 我现在的状态,就像一只关在玻璃瓶里的苍蝇(49:16) 文化投资人的2023:带着憧憬地过完了这一年(54:37) 现在的LP们,对文化有三种理解方式(1:00:01) “没头没脸”的早期投资人越多,或许才是行业最好的时代(1:09:23)

75分钟
1k+
1年前

vol19:“我看到‘有头有脸’都ptsd了”

前不久,我司在广州成功举办了“第17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我的任务是主持其中的一场巅峰对话,《新时期,GP与LP关系的重构、重建与共赢》。 平心而论,这场对话的内容本身没有呈现太多“超预期”的语料。舞台公开对话的形式+时间限制+话题相对宏大,大家更多的还是在谈谈心态问题。不过我在整理对话提纲的时候,包括在休息室和参与嘉宾们暖场的时候,隐隐觉得这场对话背后其实有个核心的母题,那就是“2023年,其实就是中国投资圈集体思考的一年”——微观到业务上思考什么时候出手、以什么方式出手、出手方向需不需要调整、出手节奏需不需要改进;宏观到心态上思考如何和LP相处、如何和项目方相处、投资除了金融还需要涉及哪些学科、投资人的社会分工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母题具象化一点。借用自媒体行业在年底的一个保留节目,也就是所谓的“年度盘点”的形式,以新闻事件为线索,邀请大家共同整理这一年的思考结果。 结果没想到,当我把这个选题思路发到我们的嘉宾群里边,老几位就非常默契的共同回复了我6个字:“有头有脸系列”。 这里我稍微向不太熟悉的听友们介绍一下。有头有脸系列肯定不算是新闻,它只是一个标题形式。但今年大概六七月的时候,不少一级市场从业者们开始汇总我们在标题里带有“有头有脸”的文章。有人说看过投中的有头有脸系列,就知道为什么创投圈这么爱讲脱口秀,也有人感叹现在创投圈没人聊专业性了。总之,“有头有脸”可以说是投中今年最出圈的一个IP,自己变成了一条新闻。 本期研讨会成员: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前经纬VP&现知乎大V 庄明浩;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 方亮;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有头有脸”火了,但编辑们的心里很难过(01:32) 现在的一级市场,扛不住“有头有脸”这个词(09:41) “有头有脸”是投资人这份职业的初心吗?(17:15) “有头有脸”这个词,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关注(21:59) 问题一直在,我们只是忽然变得“敏感”起来(31:10) 如果给自己的2024年设置一个关键词,你会选择什么?(44:37) 注:有头有脸系列一览 2019年 《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盖房,谷歌先砸了10亿美金》 《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放贷》 《传统VC太难了,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抢生意》 2021年 《听说,有头有脸的VC都在追泸溪河》 《有头有脸的VC都去投兰州拉面了》 《有头有脸的AI公司竞赛上市,只剩科创板可指望了》 《雷军拉着有头有脸的企业家们为了造车“抱团了”》 2022年 《一笔融资近10亿,这个赛道挤满了有头有脸的投资机构》 《有头有脸的VC都去投核聚变了》 《有头有脸的PE都去放贷了》 2023年 《有头有脸的GP都去给LP写检查了》 ——整理自投中老朋友@石灿

52分钟
99+
1年前

vol18:对话范卫锋:消费投资越惨,我的投资人们就越兴奋

这两年说到消费投资,总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 但是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主题,消费类项目呈现出明显的“量子力学”特征:当你不观测时,它能诞生无数个明星项目,制造无数个排队场景,能制造现象级的社交网络讨论热度;当你实际观测时,它是数据造假、估值虚高、供应链管理成本高、IPO通路不畅。前几天我们还听说一个八卦,一些上市公司只会拿出了一小部分资金用到一些市场,剩下的资金要么去购买高分红股票,要么计划去开10家喜茶。 你看看,赌成长性的创投,直接被玩成了闲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了。 但最近,事情似乎有所变化。年底同事们参加了不少行业分享会,听到了很多意外的消息,有人说不少机构正在尝试重组消费投资行业。还有人说过去几年挂着“消费”为名但不得不先投“科技”求生的一些基金,也开始回到“消费主题”。这是水面下的消息,水面上也有不少实锤。比如青山资本首关了最新的一期消费基金,规模大概是6000万美元;复星一口气成立了多家餐饮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从6000万到1亿;还有以投资新媒体闻名的高樟资本,前不久刚刚官宣了高樟(三期) 未来天使基金,专门寻找早期消费项目。 消费投资,难道真被我们低估了?我决定找这波“小行情”里的主角之一,老范来仔细聊聊其中的事儿。 本期研讨会成员:高樟资本创始人 范卫锋;前经纬VP&现知乎大V 庄明浩;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消费投资这么惨,募资是怎么完成的?(00:57) 今天募资的关键,是支撑你的“非共识”(10:11) 当下投资人的痛苦,是一种“求不得苦”(14:49) 当坏消息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消化坏消息?(18:53) 消费主题里的好赛道,早就不需要研究了(24:20) 消费创业者制造惊喜的能力变差了吗?(29:43) 消费投资的难度远远被低估了(37:32) 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可怕的是“你心态变老了”(44:55) 那么如何保持心态的年轻?(53:36)

61分钟
1k+
1年前

vol17:“现在,你有机会投资变形金刚了”

当代投资人见面唠嗑,总会碰撞到一个经典话题:下一个投资主题是什么?这个话题如果放在这几天,那么最大概率能听到的参考答案就是“人形机器人”。 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庞大的产业潜力进行了充分论述:《意见》认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一定前期基础的前提下,到2025年,我国有望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而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最终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千亿规模。此外,《意见》还提出了一个短期目标: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这个目标对应到现实,奔跑的身影正在逐渐拥挤:8月25日,中国证监会通过了优必选的境外IPO备案,一旦在香港上市,优必选将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同月,三星电子曝出开始制定进军机器人市场的战略,由设备体验(DX)部门的规划团队主导该项目,以应对特斯拉、谷歌、微软形成的产业优势,甚至因此推迟了用于医疗保健的可穿戴机器人开发进程;11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立,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优必选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京城机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你看,是不是一条清晰的α呼之欲出。甚至在聊起这件事儿的时候,科研人员们也很兴奋,他们说他们的梦想就是“造变形金刚”,而且已经初具雏形:他们的“变形机器人”已经在尝试海陆空三栖形态了。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当代投资人们聊到“投资主题是什么”的时候,其实表达远不仅仅只有是字面意思。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这个问题的本源是他的“创伤经历”——在连续为许多泡沫买单后,他总是希望借助这个话题,来判断自己是否又进入了一种fomo情绪…… 本期研讨会嘉宾: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慧娟;科技上市公司高管&硬科技投资人 康健;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人形机器人,硬科技里的工程级难题(02:13) 有多难?咱们用医疗机器人来举例子(07:57) 有多难?咱们用医疗机器人来举例子(07:57) “人形机器人”能成为投资主题吗?(18:07) 现在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是什么?(26:35) 从商业的角度出发,人形机器人“算得过来账”吗?(32:30) 南科大的机器人项目,目前市场化了吗(40:25) 正在造变形金刚的科学家们(51:30)

55分钟
99+
1年前

vol.16:什么?“GPT之父”被开了!

今天(11月18日),科技圈迎来了年度最具爆炸性的新闻,可惜大家不知道这算绯闻还是算丑闻:世界上估值最高900亿美元(约合6500亿人民币)的人工智能巨头Open AI,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通过董事会表决开除了创始人兼CEO Sam Altman,给出的原因是董事会经过审慎详细的审查,结论是 Altman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不坦诚,“不再相信他继续领导Open AI的能力”。 得知这一消息后,Open AI又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事变动。首先CTO Mira Murati官宣担任临时CEO;其次,同样没有被事先通知的董事长Greg Brockman在社交媒体上表达震惊后,宣布同样“离职”;随后有消息称Open AI爆发了内部信任危机,多名骨干成员离职,包括研究主管Jakub Pachocki、风险评估团队负责人 Aleksander Madry、资深研究员Szymon Sidor等。 那么到底Open AI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资深投资人出身的Sam Altman会以这样不体面的方式离开公司?董事会成员又为什么不得不以这样不体面的方式处理矛盾?Open AI和Sam Altman的未来会有哪些预期影响?这样的事件发生,对于我们来说最现实的启发是什么? 带着疑问,我和朋友们边刷着不断更新的新闻聊了起来。 本期研讨会成员: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AI领域创业者&研究者 莫唯书;某大厂产品经理 张无常;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即刻热心网友 Daneiw;投中网编辑 张楠;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国内的大模型投资环境,现在是怎样一个状况?(01:22) 缺乏投资主题?不,是越来越难以形成共识了(05:11) 奥特曼其人:一半理想,一半世俗(11:14) 大意失公司,这就是创投圈的“白衣渡江”(18:21) Open AI诡异的董事会格局(26:48) 这次的矛盾到底是路线之争还是财富之争?(34:16) 国内大模型创业,反过来是有优势的(45:32) 预测一下,奥特曼会杀回来吗?(51:27) 最后,再用其他学科的方式来解读这场纠纷(57:38)

63分钟
1k+
1年前

vol.15:“我越来越怕坐飞机”

“你害怕坐飞机吗?”我的同事董师傅半夜分享给我了一篇小红书笔记,作者说他刚刚在从沈阳回北京的飞机上遭遇了急速下坠,乘客们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经历了剧烈摇晃、自由落体、颠簸失重,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自己作为每年要搭乘六七十次航班的人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焦虑。 “我就不敢。”董师傅感慨,“我每次出差之前都要做很长的心理建设……上回从深圳回来,我也是一个人高铁坐回来的。” 其实我也一样。我不喜欢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难以克服坐飞机的恐惧,习惯在飞机上强迫自己睡觉以求“大不了直接睡过去”,钟爱研究各种平替飞机的出行方案。很多年前在北京当打工人的时候,体验过无数次全程四五十个小时的特字头绿皮车。甚至我也经历过急速下坠,那是某次从香港返航遭遇雷雨,半空中一道金黄色的闪电后机舱迅速暗了下来,紧接着就是一阵尖叫,好在只持续了数秒。 但话又说回来,机场可是创投圈的圣地啊。早几年热闹的光景里,江湖上流传的故事大半和坐飞机有关,有说投资人蹲守在登机口,堵着项目方签投资协议的;有说查询航班,专门买在投资人邻座,在路上“路演”的。传说孙正义在前往会见中东投资人的飞机上,临时决定将募资PPT上300亿美元的规模改成了1000亿美元,看傻了邻座的软银愿景基金CEO Rajeev Misra,直呼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基金能有如此大的规模,而孙正义说了一句:Life’s too short to think small。 本期研讨会成员:刺猬公社前主编 石灿;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投中网编辑 竺晶莹;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我很害怕坐飞机,越刷手机越害怕(03:46) 为了不害怕,你要人为制造一个信息茧房(08:28) 恐惧可能来自于节奏感的失调(14:08) 飞行过程中,你通常在想些什么?(21:30) 机场正在毁掉飞行应该有的浪漫?(28:11) 所以那些在机场融资的故事都是真的?(34:08) 我们是否在回避“面对恐惧”这件事?(38:39) 或许伴随年龄而来的恐惧,是一种福报(50:00)

60分钟
99+
1年前

vol.14:我是投资人看不上的消费创业者

甭管门店排队的盛况有多么令人瞩目,在投资圈里、在一级市场,很多人仍然很不待见“消费”这条赛道,并且给出了很多非常自洽的解释: -国内几乎冻结了消费项目的IPO渠道,缺乏了“上市”这个投资圈最主要的退出渠道,追求回报就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投资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大管家”,“不拿钱我很难帮你办事”; -消费项目的估值很容易虚高,并且由于更多的toC属性导致其更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这也先天属性增加了投资消费“赌”的一面,“攒局”的一面,可以使集合了“投资决策”中大量的糟粕; -大部分的消费项目看起来就是模式上的创新、包装上的创新,不像硬科技投资那样可以直接推进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投资人自己的个人成就感不提,舆论上“不思进取”的帽子很快就会压过来…… 我记得在投中的一次闭门会上,有位消费赛道的资深老前辈就愤懑地吐槽到:现在投资圈看不起我们(投消费的),但我们项目的财务表现其实远远好于大部分上市公司——其实我也深有体会,每当我策划与消费相关的选题时,无论我进行了多么扎实的考据和验证,最后呈现出来的前台数据……都是泪。 在创投圈这样的氛围下,选择进行消费创业的朋友们,他们感受到了寒意吗?趁着双11这个全国消费人最重要的角色,我决定尝试激活他们的回忆。 本期嘉宾:头部MCN商务总监、 自媒体/电商创业者 潇潇Carol;前消费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久生宠物CEO Tara;国潮美妆品牌出梅创始人 臀总 要点速览: “电商”高喊着改变,但我算了算成本,什么都没感觉到(02:31) 消费者们,会给国产品牌们多大的空间?(07:39) 这届消费创业者,该不该拿投资人的钱(16:10) 一个2023年启动的电商创业项目(23:10) 当年资本为什么青睐张大奕和如涵(29:10) 宠物看上去是一条公认的好赛道(36:28) 消费投资,难在找人?(46:00) 投资和消费,永远不分手(54:00)

67分钟
99+
1年前

vol13:“投资人也对宏大叙事PTSD了”

前几天,投资圈自媒体人“数星星的星哥”在微信文章里描述了这样一系列场景:过去投资人愿意相信被投企业“虽然可能长期不赚钱,但不代表做的事情没有价值”,现在投资人会高度怀疑这样的项目在琢磨“ToVC”;过去投资人愿意相信被投企业“估值高一点没关系,重点还是看成长性”,现在投资人只相信“估值为王”,有很明确的“高于X亿不看”的红线…… 类似的案例一通梳理,星哥忍不住把感叹放在标题里:过往的融资话术正在被快速祛魅,投资圈正在告别宏大叙事。 当然,我承认创投圈确实有这样的趋势,创业者们普遍感觉市场上的钱正在变少,变得更谨慎,更两极分化,以至于自己变得很弱势——之前说“尽调之前请先打1000万”这件事,仔细想想就是投资人们变“现实”的另一种极端体现。 但话分两头,其实被祛魅更厉害的,是投资人这个群体。最近几年,投资人们假装做尽调、假装看项目、看元素周期表投项目,先后成为了创投圈公共谈资。到前不久的“偷听事件”,类似的讨伐声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群拥有优秀教育背景、出过国、见过大世面、管理过大钱的聪明人,怎么看起来越来越像互相耍小聪明的“草台班子”? 本期嘉宾: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 方亮;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编辑 张楠;投中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GP的嘴,骗人的鬼?(01:39) 路径依赖是万恶之源?(09:37) 很多问题今天才曝出来,这才很奇怪(15:57) 资本市场,天然没有按下刹车键的人(23:16) 这个时代还需要投资人保持“侵略性”吗?(31:04) 技术主导的年轻投资人,活得更舒服了吗?(37:35) 让我们给新体系的建立,扔一块砖(47:16)

50分钟
1k+
1年前

vol12:“质疑王岑、理解王岑、成为王岑”

“王岑”,当下投资圈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职业履历看,他成名很早,从最早在天图资本时期就是知名的消费赛道投资人,连外号也有进化路径,一开始叫王连锁,后来叫消费王,可以说在消费投资赛道上拥有独树一帜的个人品牌。他产业根基扎实,没有换过赛道,有不少案例傍身,包括周黑鸭、百果园等——然后大概是新消费泡沫破裂之前,他慢慢淡出了。 他成为了博商教育的“签约导师”,做自媒体、抖音卖课、打造个人IP,把自己从业几十年来的经验以199元的价格卖出去。人们传言他“当主播赚的钱已经超过了他当投资人赚的钱”,有人犀利地指出“他为自己背后的fund逆势完成了募资”……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经历具有极高的样本意义。认为通过对“王岑”进行充分的研讨,可以读懂投资圈的真正价值。其中更有一部分人选择跳过“思辨环节”,试图将“王岑”的经历转变成自己的经历,小红书、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出现了大量以“投资人”为title的账号。 等到再加上吴世春带着脱口秀意外出圈,似乎已经没多少人再把“质疑王岑、理解王岑、成为王岑”当做一个纯粹的段子。“投资人的尽头是网红”正在从自嘲变成一门显学,摆上了每一位投资从业者的课桌。 本期研讨会成员:NewMoney研究所主理人 王博轩;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总编辑董力瀚;投中网编辑 曹玮钰;投中网编辑 蒲凡;孙辰昕 跨境电商SeaOne创始人,前红杉资本/光源资本投后管理专家(没来) 要点速览: 当初人们为什么“质疑王岑”?(01:45) 王岑能提供干货,但短视频只能承载“情绪价值”(15:00) 同样都是导师,王岑和张琦的区别是什么?(19:19) “成为王岑”的可能性,高吗?(28:40) 王岑的特殊性被大大低估了(36:53) 到底是谁在尝试成为“网红投资人”(48:51) 投资可能并不适合“网红化”(53:46)

67分钟
1k+
1年前

vol11:“刚叔,提到罗永浩,你像个情感受伤害的人”

最近几年,知名连续创业者罗永浩几乎完成了蜕变。他不再造手机、卖电子烟,转身上综艺、开直播间,把“行业冥灯”这个群嘲而来的封号主动地贴在自己身上,带着“真还传”这个谐音梗把“欠款6个亿”从负面新闻硬生生地掰成了“传播素材”。观感上,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形容为一个有经历、有故事的“正面人物”,而不是此前那个标签复杂的“争议人物”。 直到郑刚老师的小作文出现。 今年1月7日凌晨,罗永浩老师的早期投资人,紫辉创投创始人郑刚老师忽然在朋友圈里发表小作文直指罗永浩的“真还传”纯属虚构,其行为包括且不限于三年不开董事会、股东会,不跟投资人通报情况;势利眼,跪舔美元基金;对遭遇巨额损失的锤子投资者们提出了非常“不地道”的补偿协议,试图用AR公司细红线的“百分之几的股权”,换取投资人们“放弃几十亿的回购”。 这个小作文瞬间把罗永浩“敲回”了争议舞台,郑刚老师也持续不断地更新着小作文版本。最新的版本出现在9月24日凌晨,郑刚先生指责罗永浩再一次违背承诺,原本双方已经约定商讨一桩悬而未决的欠款——郑刚先生曾经借款1500万元人民币给锤子科技,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供应商款项等——结果人虽然等来了,但现场来的两位代表只是来谈“先决条件”的,都没拿到能够解决事情的委托权,能做的就是一直强调“不要让媒体参与”。 这股愤怒也开始逐渐兑现成“实质性举措”,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包括紫辉创投在内的12个主体已经在8月28日正式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以罗永浩为被申请人的仲裁申请。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和几位老朋友们决定直接找郑刚先生聊一聊,问问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愤怒?罗永浩到底触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禁区?投资人们基于什么原因选择触发“回购”拥有明显维权、止损意味的条款?投资人们为什么执着于在“道德”层面指责罗永浩?9月23日在三里屯的咖啡店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期嘉宾:紫辉创投创始人郑刚;投中网总编辑董力瀚;前经纬VP&知乎大V 庄明浩;生物医药投资人兼作家小野酱;投中网编辑蒲凡 要点穿梭机: 郑刚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商业礼仪”(02:25) 老罗为什么对投资人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感”(14:31) 天使投资人总有一种很悲情的底色(17:19) 回购非常普遍,个人无限连带也并非罕见(25:46) 很多创业者并不是真正的“创业者”(32:00) 老罗是一个很难接受改变的人(37:58) 9月23日在三里屯到底发生了什么?(45:04) 老罗很有钱,但拿钱随缘(49:56) 这一场仗,背后是天使投资消亡史(55:21)

63分钟
1k+
1年前

vol10:“投资人得差成什么样,才会被到处挂?”

“投资人需要懂业务吗?” 这是一个很容易吵起来的问题。自从出了“想尽调先打1000万”这档子事儿,创投圈里目前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派。一派坚定地支持创业者们的诉求,认为“尽调先打1000万”好比投资圈的“照妖镜”——有实力的在谈投资条款,没实力的在骂街——然后旗帜鲜明地支持投资人们基于新的产业环境进行自我改造,包括“投资人集体下厂子”“投资圈开价100万,招聘理工博士”。 另一派则纷纷指控起起被创业者们霸凌的恐惧。大家整理的项目方语录包括“如果你的了解程度只有这样,那我们没啥好聊的”“不懂就不要乱说”“不要把我们和低端的XXX混为一谈,别聊了”“技术原理不方便透露,你了解我们是全球领先就行了”——这些回忆交织在一起,又进一步形成了一个发人深省地提问:如果我又有钱又懂业务,还要你干嘛?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攒这样一个局,邀请投资人和“有高技术门槛”的项目方,当面锣对面鼓聊明白在传统的投资时代,投资人懂业务到底能够给工作带来多大的提升?在当下这个时代,投资人不懂业务到底又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从被投企业的角度出发,如果接触到的投资人不懂业务,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当被指责为“外行”的时候,投资人应该如何应对?当指责别人“外行”的时候,指责方实际上是在表达什么? 当然没想到这期节目录制完成之后一语成谶。后半段快收尾的时候我假设了一个场景,问“投资人会不会因为太不专业,反手被项目方挂朋友圈”,结果庄老师即答“那个投资人得差到什么程度,才能激发一个创业者一定要在相对公开的方式表达这样的内容”——你看看没过两天,就有人跑到腾讯会议室里,旁听路演了…… 本期邀请嘉宾:前经纬VP&知乎大V 庄明浩;生物医药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yogorobot CEO助理 王嘉凌;香港大学机器人专业在读博士 康健; 要点穿梭机: XX产业的第一股,有啥意义(02:52) 以机器人为例,行业常见的误解有哪些?(07:21) 你会试着去修正投资人的认知吗?(13:11) 承认自己不懂,对投资人来说可能更重要(17:48) 为什么“懂”这件事,会让人感到痛苦?(24:30) 评价一台冰箱,需要懂制冷吗?(29:16) 被指责“外行”了,怎么办?(35:42) 该不该“苦苦追求”项目方(42:45) 该不该要求创业者“懂投资”(50:22)

58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