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和瑞幸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火了,而且火得非常霸道: 9月4日,瑞幸咖啡宣布与贵州茅台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推出了一款“酱香拿铁”,每一杯都含有53度贵州茅台酒,然后从9月4日上午瑞幸正式营业开始,朋友圈几乎每个几分钟就会出现引有蓝红色大LOGO的包装袋——可以说几乎就在一瞬间,无数人收获了人生当中第一杯茅台。 这种久违的热闹场面,我觉得这场狂欢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用“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来解读,实在是有些太无聊了。尤其是在围观了无数群聊和段子后,我发现有很多问题非常适合借着这个难得的样本寻找答案:比如消费投资人的信心们回来了吗?这是消费市场复苏的信号吗?联名营销是目前最好用的流量密码吗?为什么人们在期待经济复苏的时候,却有很多人迫不及待地认定“翻车了”? 于是我组织了一场播客马拉松,在一个开放的线上录制房里,等待着朋友们的上线。听听大家从自己的职业、生活经历、消费习惯来聊聊他们对今天的感受。 本期嘉宾: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生物医药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新消费行业资深观察者 张静远;猫头鹰喜剧主理人 史炎;知名商业自媒体人 吴怼怼;美妆品牌出梅主理人 臀总;投中网编辑 张楠;投中网编辑 曹玮钰;头部MCN商务总监&《末日狂花》主播 潇潇 要点速览: 董力瀚:我也喝过豆汁冰滴,舶来品文化的命运就是等待消解(00:46) 张静远:平价咖啡走到头了,瑞幸要主动制造疏离感(13:13) 史炎:如何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茅台联名瑞幸(16:20) 吴怼怼:瑞幸做的是营销,茅台做的是业务(24:12) 臀总:“科技”奶茶这件事,值得担心吗(32:36) 投中编辑部:消费投资人的信心,不是一次营销能拉动的(37:52) 潇潇:如果我做出这样的case,我可能骄傲一生(48:20) 小野酱:茅台是末日松茸,瑞幸拯救有闲阶级(59:00)
内什么,还记得LK-99吗?就是传闻中由韩国科研团队寻找到的室温超导材料,虽然现在我们都知道整个事件很像一场围绕着“摘学术果子”引发的乌龙,上至韩国超导协会下至全球各大科研团队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证伪,但我觉得这件事仍然值得复盘——因为你能明显得感受到,人们在“投资科学家”这件事的认知上,有着巨大分歧。 巧合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投资热钱似乎也都在涌向“科学家”。仅在8月——大疆教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收获人生中的第一个IPO,固高科技在创业板上市。盘中最大涨幅达566.67%;华硼中子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盛,带着全新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案融资过亿;华中科技大学眼科教授李斌的纽福斯生物在8月份融到了C+轮,整体规模接近7个亿;顺为资本看好钠离子电池,于是在这两天刚刚复投了武汉大学的曹余良教授…… 因此我决定将话题展开,试着尽可能还原“投资人”在一场科学发展中的“真实定位”。 本期嘉宾:生物医药投资人小野酱;甬江实验室技术经纪部部长、元素投资合伙人耿斌;拓金资本合伙人李超;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提示: 硬科技投资人如何看待LK-99?(02:05) 硬科技投资多了一层判断难度(07:57) 硬科技主导的时代,需要新的“识人”方法论(12:13) 科学家变成企业家,投资人其实无能为力?(19:43) 所以早期硬科技项目,应该离投资人远一些?(24:20) 科学家创业,什么时候应该算账?(26:51) 其实你投的可能不是科学家(32:28) 李泽湘们会改变风投圈吗?(41:49)
这届创投圈,“认错”好像正在变成了一种美德? 不过当我正式开始策划这期研讨会的时候,我发现当初的想法有些笼统。尤其是当吴世春带着他的脱口秀走红之后,再仔细咂摸一下那段脱口秀里知名度最高的“学掼蛋”场景,“认错”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更范式的底层逻辑,可以理解为投资人们似乎正在集体摘掉“精英感”,也可以理解为投资人们正在用很“市侩”的方式“集体示弱”。 本期研讨会成员:前经纬VP&现任知乎大V 庄明浩;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元气资本合伙人 金叶宸;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不是今天在“示弱”,而是过去“爱逞强”(01:06) 投资人的微信群,其实很无聊(14:00) 但这种必要的示弱,创业者似乎很不适应(17:53) 投资行业呼唤新的职业道德(24:12) 影响环境体验感的,是从业人数(28:23) 示弱,可能是为了更安全的“尝试”(38:48) 投资人如何看待外部的“纠错”?(45:09) 示弱可能会带来什么坏处吗?(49:28)
本期「投中吐槽大会」就将沿着社交网络上那些关于网红城市的讨论、那些夹杂着各种标签的都市传说,复盘一座城市的经济学价值,以投资人、创业者的视角来解读城市在商业决策里的角色。 本期嘉宾:投中网编辑 竺晶莹;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者 小野酱;知名脱口秀演员兼现役创业者 史炎 本期精彩要点: ·从上海是中国最早的“网红城市”。一个证据藏在英文词典里,Shanghai曾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个动词被收录,用来形容“被误导而产生奇幻漂流”的体验。而今天,“网红城市”的成型仍然没有摆脱这种特殊的路径,这个标签或许意味着这个地区没有到达一个“发展特别均衡”的状态。(02:25) ·网红城市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被动策略”。因为成为“网红”最重要的资源“注意力”,本身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就像资本的热钱一样,它总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配置,这就让“网红城市”的机遇无法主动创造。包括淄博在尝试以“烧烤”出圈之前,也曾经尝试过以“蹴鞠故乡”等方式寻求关注(08:07)。 ·除了“被动策略”,“网红”更是是无法被复制的非标品。温铁军教授曾经这样讨论过“社会科学”概念的矛盾之处,即:“社会科学之所以不能称之为科学,是因为社会科学是不能被实验的”“科学一定要在给定的条件下沿着一条技术路线得到一个既定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可以被重复实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淄博经验”仅供参考,无法复制(12:38)。 ·“网红城市”诞生在web3.0时代,是内容载体足够丰富,大众注意力彻底线上化的产物。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全产业链里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在被无差别地曝光,不断地被纳入到交易当中,“所有资源全部被资本化”。很多的新的投资点就此出现——当然这更考验投资者的“功底”,因为要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本质最主要还是要发现稀缺的东西,发现水面下的项目,而不是去轮盘水面上的项目。(19:37) ·成为“网红”对于一个需要融资的创业者,重要吗?可能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他会获得对大众市场的定义权。也可能不重要,因为投资要追求独特性的。尤其是在文化消费类赛道上,投资者会经常发现项目的独特性和它的规模性是相反的。(26:00) ·你希望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变得网红吗?对于这个问题,市民、消费者(旅客)、创业者、投资人的答案一定会产生分歧。海明威的一句话,或许是我们面对“大网红时代”最好的态度——“不要去寻求刺激,让刺激找上门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这件事情,然后思考“对策”。(32:03) ·VC集体去某个网红城市的内在动因是什么?首先是一线城市的机会已经饱和,其次是过去以60后年龄阶层为主导的老派VC/PE们已经跟不上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促成了一批新基金与“新一线”一拍即合(39:30)。 ·如果没有网红,城市本身的意义是什么?社会学名作说“稀缺虽然短期内带给我们专注,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具体到淄博,我们可能会遗忘了淄博曾经是一座在疫情期间,为全国提供充足“布洛芬”供应的英雄城市;我们可能会忽略了淄博的走红,更强调了“人口净流入”的重要性(49:08)
最近,投资市场流传着一个恐怖故事,说是某头部投资机构把“创始人个人回购”条款,设置为了IC过会的必要门槛,气得创始人直言这家头部机构“专业能力不行”——把投资回购绑定到自然人身上,这不就变成了“债”,变成“对赌”了吗? 消息传开后,网友们还热情地补充了不同版本、但同样恐怖的回购故事。比如有的投资机构在认购创始人手中老股的同时,会要求创始人把收到的这笔钱再投到该机构的新基金里面,还要签个人无限连带;有的机构则会在尽调的时候,要求创始人提供抵押物,上至佘山别墅下至商品房房产证。 引得围观群众们止不住地感叹:现在的创业者也太难了。 本期研讨会成员:投中网总编 董力瀚;创享投资合伙人 朱春涛;清控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 方亮;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时间线速览: 头部的创投机构,居然要求自然人回购?(01:10) 最好的交易状态,就是双方各有不满、又保持推进(10:50) 要求企业家回购,金钱的特权?(17:23) 创投圈里,人们对节奏的理解出现了差异(25:50) 投资人的“专业性”,到底是什么?(30:25) 专业性的失效是不可逆的过程(44:00) 一个担忧:投资正在被无限附加(49:47) 到需要创新的节点了吗?(54:49)
4月初,马斯克拉着数名顶着图灵奖光环的科技界大佬联合呼吁“暂缓GPT5的开发”,扬言当下关于AI的竞争发展超过预期,人类出现了对人工智能失控的可能。但有人认为马斯克的呼吁并不是为了人类,而是一次典型的“精神内耗”。 理由是马斯克虽然是OpenAI最早期的投资人之一,曾经注资1亿美元支持OpenAI的研发。但由于早期OpenAI定位为非盈利机构,且当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远远无法提供实际生产力,马斯克在首笔投资烧完之后选择了果断退出——这个“神操作”很大程度上导致了OpenAI“妥协”,将自己改造成了一个“有限盈利机构”,按照商业逻辑做了新的创业模型,吸引了微软纳德拉的注意,最终伴随着CHATGPT的爆火成为了风头一时无两的“估值放大器”。换句话说,马斯克似乎在用“联合抵制”的方式在给自己的“投资失败”争取时间。 本期嘉宾:清控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方亮;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小野酱;投中网资深记者张楠 时间线速览: 投资人的两种内耗:投了操心,不投后悔(01:01) 马斯克陷入了“投资人的经典精神内耗”吗?(10:34) “好学生”性格带来了投资圈的精神内耗(15:23) 精神内耗可能是因为太年轻了(23:20) 集体内耗代表着结构性机会的出现(28:41) 我们的肉眼观察和心理预期总是有差异(34:20) 投资人精神内耗,媒体应该背锅吗?(43:53)
2023年体育赛道似乎也并没有转机的迹象。在国内市场上,公认商业化最成功、也最容易沾染上金钱铜臭味气息的足球、篮球几乎每隔几天就会传出俱乐部解散、球队退散、球员欠薪、高层被查的新闻;赛艇、户外露营等新兴、优质的潮流体育产业风口不再,创业者收入出现骤降,户外营地出现倒闭潮。到张继科事件爆发后,评论区里更是充斥着悲观的情绪:中国体育,就是一个公共痰盂。 那么现在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体育在中国,真的值得投资吗? 本期节目对话嘉宾: 铁杆体育创始人 陆一鸣; 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 体育教培行业从业者、湖南某体育公司副总经理 王伟 节目时间线速览: 投资人和创业者怎么理解体育(01:41) 投资人都很害怕“情怀创业”(13:00) 体育消费是有原罪的(17:40) 一个功利的消费场景(22:10) 体育产业仍然处于“论证受众”的阶段(27:35) 电竞,其实是另一件事(39:14) 所以现在对体育投资还有信心吗?(44:41)
不知道你有没有相同的感觉,随着ChatGPT、室温超导等严重超纲的新事物密集出现制造了足够的“科幻感”“未来感”,硬推着所有人直观地体验了一把“时不我待”,最近两个月,“孵化”这个一度有些过气的概念悄然复兴,成为了创投圈热度最高的“关键词”。 本期我们邀请了生物医药赛道投资人兼畅销书作者小野酱,奇绩创坛F21被投团队、超线性CEO王骁,共同来翻译翻译“孵化”这个复杂的名词,希望能够为“帮助创业者”这件当下最重要的事,提供一些更好的思路。 时间线速览: 被奇绩创坛孵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01:04) 孵化器的核心目标是什么?(08:00) 空间孵化器的存在有什么意义?(12:59) 地方孵化器创造了哪些正面价值?(16:37) WeWork为什么会失败?(22:25) 脱离“空间”,孵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25:45) “孵化”这件事有什么黑暗面吗?(32:24) “创业孵化”有边界吗?(37:07) 如何去选择一个合适的“孵化”?(43:18)
借着315这个节点,我们邀请了元气资本合伙人金叶宸、生物医药赛道投资人兼畅销书作者小野酱,一起聊聊“鉴定项目的小诀窍”。这些诀窍可能刻板、可能取巧、甚至可能显得有些残酷,但也是一线从业者们在认真了解了供需两段的真实需求后,共同整理出来的“最优解”。更何况市场本就拥有一只“无形的手”:“没办法,这是咱们一起选的嘛,大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