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吐槽大会
投中网编辑团队讨论投资、创业

Album
主播:
庄明浩、小野酱、投中网、蒲凡
出版方:
投中网
订阅数:
5979
集数:
53
最近更新:
1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是由投中网编辑团队策划的一档谈话类播客栏目,每期邀请几名表达欲爆棚、观点犀利的嘉宾,用大白话共同讨论投资、创业、科技行业内那些“前沿到让人犯迷糊的”新概念。《投中吐槽大会》正在拉自己的听众群~想和嘉宾们交流的宝子们可以加我们主播的微信:Jiazhiguo233
投中吐槽大会的创作者...
庄明浩
小野酱
投中网
蒲凡
投中吐槽大会的音频...

vol45:一家连官网都没有的基金,居然募资20亿?

今天的对话嘉宾是赋远资本,一家投医疗器械起家的PE,成立于2017年,前身是更为业内所知的华兴医疗产业基金。当时一级市场正热烈追逐着创新药,不断刷新着震惊行业的丰厚回报,而有利润、有现金流,模式稳当的医疗器械则一点都不“性感”。 但2025年一开年,赋远就宣布了一件大事,他们超募了。 这次完成超募的是旗下医疗产业基金及合成生物基金,合计超过20亿元。在人民币募资惨淡、“首关即胜利”的年景,终关超募完成20亿放在市场化基金中显得非常突出。 当然,这一切有赋远不错的业绩和口碑的打底。根据拿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成立于2017年的盲池基金DPI已经超过3,新旗舰基金仅用不到一个月就完成首关,7成老LP复投——一家基金行不行,老LP最有发言权,7成复投本身就是结论。 但这已经是我知道的全部了,因为想了解赋远并不容易,这家成立8年的机构甚至没有官网。 而这次对谈,也正是一次解密的过程。我们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策略,帮助这家基金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到了超募?LP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机遇,决定做出如此慷慨的出资?又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完成这一切? 本期对话嘉宾 赋远投资创始合伙人 顾哲毅;投中网编辑 曹玮钰 蒲凡 Shownotes 一家幸运但难以描述的“新基金”(02:13) 基金“有底蕴”,是年轻投资人的束缚吗?(06:26) 华熙生物CVC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17:02) 这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样本吗?(22:23) 我们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27:41) 投资真的是一个有创新空间的行业吗?(30:23) 傻人有傻福,但傻子没有(35:28) 如果投资太容易赚钱,那才有问题(37:34) 什么样的投资称得上“有品位”(42:54) 如何“机构化”一家“老公司”(44:30) 老臣一痛哭,改造就麻烦(49:41) 公司一定需要“机构化”吗?(51:16) “代际传承”,一个并购的好时代?(56:59) 创新都是建立在规模化之上(1:02:21) 追逐DPI从不影响创新(1:06:25) 拓展阅读 投中网,《并购市场,真的进入黄金时代了吗?》

67分钟
99+
1天前

vol44:“为啥DeepSeek不可能诞生在产业园区里?”

对于中国创投圈来说,2025年有一个不错的开头。科技端,DeepSeek、宇树科技集中涌现,更新了人们对国内科创能力的认知;文化端,《哪吒2》历史级别的表现,具象化地阐述了人们描述已久的文化产业“爆发力”。这个不错的开头,进一步又带来了近年来少有的“集体信心”,Manus在发布当天迅速爆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期待并且真诚地相信下一个“Deepseek时刻”即将到来。 但有人高兴就有人生气。有拿“杭州六小龙”这个标签说事儿的,要求家乡城市反思一下创投氛围的;有拿可可豆、Deepseek没拿到过任何VC投资,嘲讽风险投资行业充满慕强投机气息的。 有争议,很正常。可有一条批评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条评论出现在投中网文章《谁的运不是国运呢?》的评论区里,留言的网友说:“真好,世界正在被一群真正的聪明人改变,他们没有从所谓创业孵化中心出名,而是在各地以默默努力,以硬实力出圈。以前看到中国各地一股脑的无脑搭建产业园、孵化园的时候真的脑壳疼……做一些无脑的工程浪费钱财,令人痛心。” 这条评论刚好戳到我的心巴上了。“孵化”一直是我最关心的关键词之一。在过去一年,我参观了普华资本的普华科创中心、智谱的Z空间、清智的清智孵化器、成都的天府生物城和游戏茶馆,拜访过川大技转,对谈过宁波甬江实验室。这些都是被这位网友批评的“创业孵化中心”,分别来自当下创投市场最主要的三股力量:市场化机构、高校产业转化、政府引导。 最起码,这段经历告诉我,创投市场早就对“孵化”形成了价值,创业者们需要的帮助实际上仍然被外界所低估。 正好,我的老朋友朱春涛老师去年开始独立创业,成立了Pacer Venture Studio。据说,这是一种国内还很鲜有、与经典的YC、奇绩创坛模式有明显区别的孵化逻辑。我决定趁此机会,和他好好交流一下关于“孵化”的那些争议与不理解。 本期研讨会成员 Pacer Venture Studio三位联合创始人,朱春涛、Ivan、孟凡;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 有读者在评论区说,“产业园”都是浪费(01:00) 传统孵化器是一名教练,只留在场边看(07:00) 很多所谓的投后赋能,就是拉拉微信群?(12:45) 自己当CEO是创业中的一段弯路?(14:56) 为什么现阶段的中国市场,更需要“孵化”?(19:48) 在硅谷,人们已经孵化出“百亿美元”项目(26:40) 孵化器,扼杀了创业者群体“进化”的空间?(28:00) 对于创业的“开创性”,大家有一种偏执(34:48) 现阶段“孵化创业者”的难点是什么?(38:33) “孵化”从来不是对创业者的“规训”(42:50) 让“人、钱、管理经验”流转起来(47:57) 把创业者聚在同一个地方的意义是什么?(53:00) 不需要服务者,而是需要经营者(1:01:43) 相关阅读 投中网,《VC开始搞科创园了》 投中网,《“您给翻译翻译,什么叫‘孵化’?”》

67分钟
99+
1个月前

vol43:一篇全网流量百万的研报是怎么生产的?

前段时间,一篇来自德意志银行的报告频繁出现在投资人的社群里。这篇报告的标题就很吸睛,叫《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这是一个典故,概念源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斯普特尼克1号”的升空震惊了美国,促使其加速太空竞赛,才有了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星球大战计划——德银的分析师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产品横空出世,同样带给了中国人强烈的集体刺激,一场将铭记在历史上的变革即将开始。 具体内容就更刺激了。概括起来,通篇有3个重要观点:中国股市即将走出“折价”的周期,并将一举突破高点;贸易战不会对中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未来全世界将不得不“做多中国”。 但很快,这篇“做多”的报告,自身被“做空”了。有人说,德银业务能力就不行,作为投行近二十年股价下跌了70%,相比之下标普1200全球金融股指数累计上涨60%,算是远远跑输同行。还有人举证,认为德银的报告天雷滚滚,错判过的例子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2014年石油危机等等。 这批反方的最终观点是:这就是一篇蹭热度、传播优先的报告。 这场争论激活了我的很多记忆。我在广告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服务过不少当年有头有脸的明星互联网产品,给他们做事件营销——其中,“出一篇用来传播的报告”还真就是我们的保留节目之一。后来开始做科技自媒体,需要拿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没少在报告里寻找一些潜在的逻辑。 加入投中之后,“报告”就更加重要的。一方面,报告本身就是我司的重要产品,我们的投中研究院,定期会发布VC/PE行业报告。最近还新开了一个叫“投中嘉川”的栏目,定期发布有关于创投市场热点的轻研究;另一方面,在我潜伏的每个投资人社群里,报告似乎就是每个投资人社群最重要的“社交货币”,有些甚至是唯一主题。工作、调研、看项目、唠嗑打哈哈,哪儿哪儿都能看到他。 那么,这样一个支撑起我们工作场景的事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一篇报告的“好与坏”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我们在看报告的时候,需要优先关注哪些信息以避免自己的“精力”被浪费?我认为很有必要借着“315”这个特殊节点,找一位内行人来聊一聊。 本期研讨会成员 投中研究咨询事业部负责人、投中轻研究形态《投中嘉川》主理人 吴浠; 投中网编辑 张楠、蒲凡 Shownotes 《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火了(04:52) 一篇报告是如何产生的?(09:01) 行业报告,允许“个人色彩”浓厚吗?(13:24) “类比”是一篇报告中的“陷阱”吗?(19:11) 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报告”?(23:42) 一名好的分析师,不需要太理性(30:27) DeepSeek的闪光点,在于它展现了“非工具”的一面(32:33) 如何一眼洞察报告中的“行活儿”(37:44) 不存在提前预判“报告好坏”的小技巧?(41:25) 好报告都是“防守逻辑”,只谈一个观点(47:08) “连续出错”不可怕,起码证明作者是真诚的(54:42) 所以就有了投中嘉川(1:01:24) 没有差的报告,只有差的读者?(1:03:34) 拓展阅读 刘润,《这份刷屏朋友圈的文件里,到底说了些什么?》

67分钟
99+
1个月前
投中吐槽大会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