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5. 【茶海泛舟】《茶经》和茶叶第一营销高手陆羽

长虫山茶话会

长虫山茶话会致力于用年轻、现代、科学的视角去讲述云南茶和茶的故事,但是我们也深知,千年的文化传统持续影响着当下,我们只不过在用现代的视角在时空中回应着古人。古老的过去如何影响了当下的我们,当下又如何在过去的基础上构建未来。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准备做一个新系列,名叫「茶海泛舟」,这个系列将从一本茶书出发,和古今中外的作者一起喝杯茶。在绵延千年的饮茶历史长河中,以书作舟,去到历史深处,或许也能找到驶向未来的方向。 本期节目的录制时间特别巧,既是「茶海泛舟」的第一期,也是521国际饮茶日。没有精心安排过啊。本期我们将从茶书的鼻祖——陆羽《茶经》开始,聊聊喝茶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 陆羽出生于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也经历了这个王朝最令人唏嘘的流离。陆羽出生卑微,在世却被称“圣”。这样的陆羽,把茶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用《茶经》抓住茶文化浪潮,那么他的生命恐怕只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注脚。同样,如果没有陆羽的积极推广,没有深入全面的《茶经》,茶这种新饮品也难以冲破重重阻隔成为新时代的饮品。 时隔千年,让我们重新走进陆羽,翻阅《茶经》,看看他泡的茶,是否真的“名和利都不拿”? 主播|安然 静茜 小马 本期播客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1、陆羽成长史:从孤儿到茶圣的成长之路。被禅师收养,不想学佛逃出寺庙加入戏班,遇贵人相助,还和颜真卿、僧皎然、怀素成为了好朋友。 2、7000多字的《茶经》,都讲了什么内容? 3、为了写这本书,陆羽不仅游历产茶区,还亲自种茶。 4、陆羽所说的“阳崖阴林”有科学依据吗? 5、《茶经》中为什么要花巨大的篇幅去写茶的沫饽?唐代人喝茶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6、从茶饼描述看唐人非凡想象力 7、“伊公羹陆氏茶”六个字蕴藏孤儿陆羽在乱世中的终极梦想。 8、《茶经》问世前,茶只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边疆饮品。 9、营销高手陆羽如何一步步抬高茶的文化身价,引发唐朝饮茶热? 10、一千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茶经》? 11、有人说,即使没有陆羽,也会有张羽、李羽、王羽来写《茶经》,主播们当然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毕竟,我们都是受到茶神陆羽召唤的人。 12、茶文化入门,千万不要从读《茶经》开始。如果你对《茶经》有兴趣,主播们有哪些书推荐呢? 本期节目背景知识补充: 1、《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三卷十章,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之源:主要讲述了茶树的原产地、特征和名称,介绍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叶的功效等。茶之具:介绍茶叶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茶之造:论茶叶采制和品质的鉴别方法。茶之器:列举烹饮用具的种类和用途。茶之煮:论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第。茶之饮:论饮茶的方法现实意义和历史沿革。茶之事:叙述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记载。茶之出:介绍全国名茶的产地和优劣。茶之略:介绍在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的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入。茶之图:就是要把《茶经》要写在绢上张挂座前,目击而存。 2、《茶经》中主播们印象最深的段落: @小马 《一之出》: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大意: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静茜 《五之煮》: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有之。 大意:水开始沸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点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 "。喝茶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讲的"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真是这样。 @安然 《三之造》: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大意: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四之器》: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大意:(风炉的三只脚的)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 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 3、播客中提到的两首诗 《六羡歌》 唐·陆羽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4、相关文物以及艺术品 [图片]白瓷茶具及陆羽像,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传 ,河北唐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唐传载》有记:“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于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于灶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以釜汤沃之。” 在唐朝饮茶已经有供奉茶神像风俗的流行。陶瓷厂家在售卖茶器时还投顾客所好搭送陆羽像,也是唐代就有的一种营销手段。有生意就用茶祭拜,没生意就用热水浇灌,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茶宠hhh。 [图片]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的三座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的墓葬。三墓各随葬有一套三彩或单彩以及瓷茶具,主要有碾、炉、鍑、盂、执壶、茶盘、盏等器物以及煮茶坐俑。 [图片]《萧翼赚兰亭图》·唐代·阎立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张画的左下角还原了唐人煮茶的场景。 [图片]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远山起伏,丛林掩映,一座茅屋临溪而建。陆羽峨冠博带、倚坐榻上,旁有一童子正焙炉烹茶。 图左题诗一首: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中间落款“窥斑”的题诗是:睡起山垒渴思长,呼童剪茗涤枯肠。软尘落碾龙团绿,活水翻铛蟹眼黄。耳底雷鸣轻着韵,鼻端风过细闻香。一瓯洗得双瞳豁,饱玩苕溪云水乡。 右上为乾隆御笔题咏:古弁先生茅屋闲,课僮煮茗雪云间。前溪不教浮烟艇,衡泌栖径绝住远。(有一说一,乾隆这首写的真不怎么样) 5、本期节目推荐的两本书 [图片] 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 [图片]周重林著:《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录》,浦睿文化。

60分钟
99+
2年前

vol.24 普洱茶入门10问,首先要学会不被PUA|串台茶里茶外

长虫山茶话会

“串台吗朋友们”3月30日,长虫山茶话会的评论区收到了一条留言,这条留言来自隔壁播客茶里茶外的主播娄仔,收到串台邀请的我们激动了半个月,因为聊茶的播客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茶里茶外更新的第一期播客是《喝口好龙井,真挺难的》,我们对云南以外的产区了解有限,对于长期身处普洱茶产区的我们而言,特别期待这一次来自跨产区的对话。 与其他茶类相比,普洱茶或许真的很复杂也很迷人。这一期串台,我们试图破除许多茶友对普洱茶的“畏惧感”。我们此次的碰撞交流中,诞生了一句金句:千万不要被茶PUA,更确切地说,是不要被茶所背负的厚重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所吓退。你要记住的是,茶首先是一种饮品,它的香气、滋味和韵味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别人的描述仅供参考,有的时候甚至无需参考(没有不尊重的意思)。 这期节目的内容策划、录制和剪辑由茶里茶外完成。非常感谢茶里茶外的串台,期待我们再次对话。 本期主播:茶里茶外|娄仔 阿乐 长虫山茶话会|安然 静茜 本期节目,我们将一一回应娄仔和阿乐最关心十个(其实不止)普洱茶问题: 问题1:为什么大多数人的普洱茶初体验都不太好?作为普洱人的静茜20年前第一次喝普洱熟茶,感觉像在喝中药。 问题2:普洱茶的门槛到底有多高?首先要弄清楚产区、生熟和年份。 问题3:懂茶的人才能喝懂生普?我们都不要被茶PUA,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吧 问题4:普洱茶的老茶是真的老吗?普洱熟茶该该如何选购? 问题5:普洱茶真的可以“越陈越香”?存茶讲究的究竟是什么?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条件的,普洱茶的后期转化还得靠微生物环境,如果在家里只是随便存一片两片,就当存个念想吧。 问题6:浅浅聊一聊普洱茶的金融茶,是投资还是投机?对于普洱喝茶人来说,喝茶就够了,不用关注金融茶(金融茶门槛不低,主播们还够不着)。 问题7:普洱茶的功效是真的吗?普洱茶的品鉴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不对,是入口) 问题8:普洱茶的树龄真的可以喝出来吗?安然再次被要求分享第一次喝普洱古树茶的美妙体验。 问题9:喝普洱有必要追求纯料甚至是单株吗? 问题10:小青柑和碎银子真的不能喝?小青柑和碎银子的原罪来自哪里? 轻松活泼的录制现场~

77分钟
1k+
2年前

vol.23 从摄影师到直播间运营:搞普洱茶直播等于搞玄学?

长虫山茶话会

这是一期临时起意,没有大纲,没有逻辑,没有科普的聊天。 我(安然)的好朋友柚子,我们是在心理学学习平台认识的,一年半前她还是名摄影师,准备在西双版纳开启数字游民生活,却意外地进入了普洱茶直播行业,如今是头部直播间的运营。 我们在凌晨明朗的月光下,围坐在火炉旁,伴着一壶烤茶,聊聊她这一年多收获的改变和思考,也聊聊她对直播间不一样的理解。 柚子的摄影专业知识在直播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她感觉似乎之前的一切经历都是为了当下这一刻而存在的。有句话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或许在冥冥之中,宇宙早已为我们指明了要走的路。无论你现在状态好还是坏,不去设定,带着好奇,相信我们终会走在对的那条路上~ 主播:安然 | 嘉宾:柚子 本期播客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1、柚子如何进入普洱茶直播,她的摄影专业知识怎么发挥了作用? 2、从每天一杯咖啡到只喝茶,柚子爱上普洱茶的原因 3、直播简单吗?什么样的主播能卖好茶? 4、大脑的潜意识帮助我们判断主播到底行不行 5、直播真的很Low吗? 6、“极端的审美导向极端的暴力”,审美判断带来的遮蔽 7、普通的运营看数据,厉害的运营搞玄学 [图片]录制环境是这样的~

42分钟
99+
2年前

vol.22 9块9包邮的老班章和15000的老班章,区别有多大?

长虫山茶话会

老班章,普洱茶最出圈的山头茶,也是极受争议的山头。即便是行业内的人,谈到老班章也多少带有一些偏见。 2019年,安然有幸参与了一本老班章图书的创作,前后在老班章村驻扎了3个月,这段经历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老班章。也开始思考,是什么让老班章茶叶的价格在短短20年翻了1000倍?老班章茶只是炒作么?巨大的变化给老班章村民带来了什么? 除此以外,老班章味道到底如何?为什么都喜欢说ta“霸气”?愿意花15000买老班章的人在想些什么?9.9包邮不香吗? 一边泡着刚从老班章村送来的古树春茶,沉浸在茶香里,一边聊聊老班章的魔幻故事。魔幻的不仅是老班章,更是这个一路狂飙猛进的20年。 节目后半段有抽奖,抽3名朋友送实打实的2023老班章古树春茶1泡!(感谢我们的朋友 “贡叶老班章”支持! )欢迎大家积极听完,踊跃参与抽奖~也许你喝过不少老班章茶,这一次,至少不用担心真假了。 主播:安然 静茜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老班章是什么?在哪里?班章村和老班章不是一个地方 2、20世纪90年代的老班章:名不见经传的破落小村庄 3、定制茶往事:60万一片的“六星孔雀”和40万一片的“白菜” 4、陈升号:独具慧眼抄底成功 5、老班章量够大,能够支撑不同企业做出代表产品,有哪些品牌在角逐老班章?他们都有什么招式? 6、茶企分化是市场愈加成熟的表现 7、2023第一泡春茶开汤:贡叶老班章(古树) 8、尝试喝懂:老班章的“霸气”从何而来? 9、山地民族迁徙史与老班章滋味的隐秘联系 10、如何看待老班章的“苦”味 11、15000一公斤的老班章到底贵不贵 12、不考虑成本情况下,老班章熟茶真香 13、老班章土豪们的快乐与烦恼

84分钟
1k+
2年前

vol.21 在美国&西班牙喝中国茶是一种什么体验

长虫山茶话会

茶,是中国人的乡愁。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中国茶友而言,买茶、喝茶以及谈论茶都会遭遇诸多困难。这期播客我们邀请了两位听友,和我们一起聊一聊,作为一个爱茶人,在国外喝茶,特别是喝好茶到底有多难。 第一段录音是线上录制,嘉宾是我们的资深听友尼可拉斯,他目前在美国费城读博,已经快4年没回国。虽然他只有一年的茶龄,但因为乐于求知和探(gou)索(mai),他对茶的认知已经很深了。尼可拉斯也是一位香水爱好者,他在玩香水这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自从爱上喝茶之后,他找到了香气的另一种体验:“我在普洱生茶中闻到了竹林的香气,很自然,和香水相比,茶的香气是传统中国诗意的表达。”对他而言,茶是每天的必需品,有提神的功效,也带来了味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 第二段录音是在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的郑家酒楼顶楼完成的,嘉宾是我们的好朋友/听友雏菊,她在西班牙学习了半年的语言,三月底刚刚回国。作为一位从业近10年的资深茶人,她对茶有着很深的热爱,也不放弃任何一次和外国朋友分享中国茶的机会。在西班牙留学期间,她曾自驾深入中欧腹地,游走于当地人最热爱的小酒馆和咖啡馆间,关于如何让欧洲人接受中国茶,她也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主播|安然 静茜 小马 嘉宾|尼可拉斯 雏菊 进听友群加微信:cyber-jx 公众号:长虫山茶水事务所 01-35分钟,与尼可拉斯对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到了美国才开始喝茶,原因是学业/科研太繁忙,需要茶叶提神 2、作为一名资深香水爱好者,在茶里发现了充满东方诗意的香气体验 3、在网络上购买乌龙茶、普洱茶,甚至还从一家中欧的网店买到了稀奇的普洱老茶 4、以美国的物价来看,中国茶并不贵,但是清饮在当地并不流行 5、在国外喝茶也需要很讲究,茶具开销居然占据了喝茶总开销的三分之一 6、作为一个没有太多社交的“科研狗”,尝试给周围的朋友分享茶,从白茶开始 35-75分钟,与雏菊对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作为一个年轻的老茶人去西班牙留学,带了普洱茶、红茶、白茶出海 2、与俄罗斯同学交换茶叶,得到了一种很奇怪的俄罗斯“茶叶” 3、差点因为水太难喝戒了茶瘾,最后只能斥巨资买泡茶水 4、他乡遇知音,在巴塞罗那找到了一家中国人开的茶店 5、让欧洲人喝茶,除了改变饮食习惯,还需要提高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平(真敢说) 6、给西班牙网球教练送了滇红茶,喜欢喝咖啡的教练竟然转手就把茶送人了 片尾曲:GoGo Penguin Hopopono 雏菊动身去西班牙前准备的茶,半年不到就喝完了,中途转运了一次 雏菊用保温壶泡茶招待同学们 雏菊在播客中提到的福建人林姐在巴塞罗那开的茶店,nterior de Té(入心茶),Carrer de Milton, 1, 08012 Barcelona巴塞街头的茶叶店

79分钟
99+
2年前

vol.19 为什么说一座易武山,半部普洱史?

长虫山茶话会

普洱茶山头众多,易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长虫山茶话会开启的普洱茶山头系列,最先想到的就是易武。易武在哪里?易武为什么重要的?你不妨先来看看茶界对易武的一些评价: “班章为王,易武为后” “一座易武山,半部普洱史” “普洱茶是喝茶人的终点站,易武茶是普洱茶的终点站” [图片]易武牌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描述乍听上去或许有些油腻,但当我们将易武的历史细细展开之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么说也不为过。 主播:安然 静茜 小马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了解易武的历史地理关键词:江内六大茶山,改土归流,贡茶与茶马古道 2、易武的石屏人及汉文化 3、从行政区域划分-山脉看易武茶 ·易武-曼撒-曼腊 ·从易比方向-三合社-铜箐河-百花潭,从山脉看铜箐河-百花潭-刮风寨的茶坪 ·从麻黑方向-荒田(郑家梁子)-三丘田曼秀落水洞(死去的茶王树)-麻黑(石门坎)-刮风寨 ·易武牌坊方向-大漆树-丁家寨(弯弓白茶园)-曼撒铁矿(多依树)-曼腊(一扇磨)-马叭天门山-裸德 4、易武只有古茶树吗?从茶叶价值划分看易武茶 易武的茶胶混种台地、生态、放养台地;小乔木(其实不准确,小乔应该是6-10m);砍头古树;古树;单株;高杆等 5、普洱茶在历史上曾一度消失,其再发现也从易武开始 6、我们该如何描述易武茶的风格,只有香扬水柔么? 7、几款有代表性易武茶:96真淳雅、99易昌号、99绿大树等 易武乡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北部,北纬21°51′—22°05′,东经101°21′—101°37′,东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达100多公里。易武、倚邦、莽枝、蛮砖、革登、攸乐这六座位于澜沧江以东的茶山,被统称为江内六大茶山。 易武是历史悠久的茶区,从唐代开始,这片区域经历过南诏银生节度使、车里宣慰司的管辖。这里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在汉人大规模进入茶山之前,就已经有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在这里种茶,饮茶。1729年改土归流以来,易武划归普洱府,大量汉人进入茶区,在茶叶兴盛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1735年,曹当斋出任六大茶山的最高长官,贡茶的采办,每年由倚邦土千总负责采办,易武土把总协助。今天的易武,还看得到很多贡茶时代留下的遗迹。 [图片]位于易武老街的易武茶文化博物馆 1845年,普洱府用官银修了一条宽六尺、长240公里的茶马古道,从易武经倚邦通往普洱。这里的茶路,通向北方的宫廷,也去向南洋的国度,这一时期的易武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图片]易武公家大园的马帮塑像 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清代至民初,易武诞生了20多家闻名遐迩的茶号,其中不乏有香港、泰国、越南等海外建有商号。同兴号、宋聘号、福元昌号……这些易武老茶号,用滋味和时间诠释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 1994年,港台茶人来到原产地寻茶,易武便是其中重要一站,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从这片土地上再次发出微光,这束微光,成为了点亮今天普洱茶复兴的珍贵火种。普洱茶在当代的复兴,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图片]1994年,台湾茶人在易武,翻拍自王美霞、陈怀远、卢敏华《易武茶录》 [图片]1994年的易武街景,翻拍自王美霞、陈怀远、卢敏华《易武茶录》 当下,那些深藏在易武深山密林里的古茶树,那些有着奇怪名字的小微产区,正在讲述着时代大浪潮之下,茶人与茶山的另一种故事。 [图片]易武茶区的古茶树就藏在莽莽密林之下 [图片]易武小微产区的高杆古茶树 猫主播凛凛亦全程参与此期录制 他用呼噜声表示对节目十分满意 [图片]

74分钟
99+
2年前

vol.17 聊茶第一步,从六大茶类开始

长虫山茶话会

主播:安然 静茜 小马 1762年,瑞典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将世界上的茶分为两类:一种是绿茶树,一种是红茶树。1857年,一名叫做罗伯特福琼的英国植物猎人发现,原来世界上并没有绿茶树和红茶树的区别,茶来自同一种茶树,茶叶颜色之所以有区别,是工艺不同造成的。 2021年,微博话题 #并没有专门的绿茶树红茶树 曾引发过超过一亿次的阅读量。大众对茶的认识,和300年前的林奈差不多。 随着奶茶和新式茶馆逐渐进入年轻人的生活,我们接触到的茶叶逐渐从简单的绿茶、红茶丰富到了铁观音、大红袍、鸭屎香、君山银针、太平猴魁、安吉白茶、老白茶、老树红茶、六堡茶、普洱山头茶、普洱年份茶.....这些茶叶命名,有的以外形来区分,有的以采摘时间来区分,种类繁多,名称混乱,大爆炸式的信息量难免令人晕头转向,为进一步了解茶设置了重重门槛。 六大茶类是我们打开茶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1979年,茶学大家陈椽先生正式提出将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既表明品质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 本期节目我们将全面聊一聊中国六大茶类,讲讲六大茶类为什么这样命名?六大茶类各自特征,红茶“发酵”不等于黑茶“发酵”以及为什么这个分类系统应该是喝茶的入门必备知识。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1、绿茶体系下的蒸青、炒青、烘青、晒青 2、近来颇受欢迎的白茶,也是工艺最为简单的一种茶 3、小众茶类:黄茶 4、工艺最为繁复、滋味最丰富的茶类:青茶(乌龙茶) 5、全世界都爱喝的红茶,香甜口感因“氧化”而来 6、黑茶才是真正的“发酵”茶,品味体系与其他茶类截然不同 7、陈椽提出六大茶类,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8、六大茶类是中国茶叶话语权的回归 9、普洱茶可以划分为第七大茶类吗? 10、理清概念:“氧化”与“发酵” [图片]六大茶类工艺(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tea'stone的茶叶台

59分钟
1k+
2年前

vol.16 茶马古道上的巫蛊与传说

长虫山茶话会

绝大多数语境下,茶马古道的叙事是宏大的,这期节目我们换一个角度讲述茶马古道,我们从茶马古道上的巫术和禁忌切入,聊一聊赶马人的生活。大家可以仔细听一听节目开始前的《赶马调》,这条古道上流淌着很多人的情感,以及他们的爱与恨,无奈与敬畏。茶马古道,用它的方式书写着云南这片土地的历史,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依然和这条伟大的道路联系在一起。 主播:安然 静茜 小马 嘉宾|曾佳佳 曾佳佳: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博物馆馆员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1、作为国保单位的茶马古道,以及茶马古道的命名、内涵等 2、茶马古道上的怪力乱神:巫术、巫蛊以及两性关系 3、为什么说“没有石屏人,就没有普洱茶的今天” 4、跨越了时代的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以及袁家的普洱茶贸易 5、通海马家大院的建筑风格 6、主播推荐茶马古道上值得一看的古镇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片头曲:巍山彝族民歌《赶马调》 片尾曲:山人乐队《左脚调》 三十晚上讨媳妇,大年初一要出门。 你要出门莫讨妹,若要讨妹莫出门。 讨你差下连根债,不进夷方还不清。 砍柴莫砍葡萄藤,嫁人莫嫁赶马人。 头把骡子要翻山,二把骡子要出门。 十匹骡子赶出门,罩上鞍子你起身。 差钱差帐还得唠,我俩情意哪日还。 驮得茶叶夷方卖,换得大米驮回家。 三十晚上回来呢,八月十五莫望我。 割心割肝你割去,哪日回来算哪日 ——《赶马调》(巍山彝族民歌) 茶马古道是一条伟大的文化线路,是欧亚大陆上以茶叶为纽带的一个交通网络,这是一条茶叶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茶马古道是重要的文化遗产,2013年列入第七批国保单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认定的时间范围是唐代至清代,空间范围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青海和甘肃等省,包含了近200个文物点。 沙溪古戏台 曾佳佳供图 在很多专家看来,茶马古道并非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因为历史上并不存在一条以“茶马古道”为名的道路。“茶马古道”命名的提出,至今只有三十多年,1990年,云南的一批年轻学者考察了“滇藏川”区域之后才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三十年的时间,“茶马古道”从学术概念到云南的文化符号,再发展到了今天的国保单位。 沙溪古镇上演奏洞经音乐的白族老人 曾佳佳供图 在大多数人看来,茶马古道的叙事是宏大的,而佳佳老师将给我们讲述不一样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上的巫术,马帮的禁忌,和这些怪力乱神背后赶马人的生活。就像节目开始前大家所听到的《赶马调》中所唱的,这条古道上流淌着很多人的情感,他们的爱与恨,无奈与敬畏。 茶马古道,用它的方式书写着云南这片土地的历史,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依然和这条伟大的道路联系在一起。我们品饮着百年前那些种茶人种下的茶,向往着那些“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当我们向历史深处走去,那些悠远的古镇、沉默的石窟、静止的岩画,都在讲述着这条古道上过往的生命与传奇。 本期节目的一些参考资料: 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王明达 / 张锡禄:《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木霁弘 陈保亚 李旭 徐涌涛 王晓松 李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69分钟
99+
2年前

vol.15 古滇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嗦螺蛳?

长虫山茶话会

最近,云南各大媒体都在报道一个“吃出来”的考古遗址,这个吃出来的遗址,说的是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该遗址成为了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这个位于滇池东南岸的遗址几乎全是螺蛳壳,面积约4.2万平方米,螺蛳壳堆积最厚的地方足足有6米多,这些螺蛳壳都是古滇人吃出来的。本期嘉宾曾佳佳老师参与过该遗址的挖掘,也专门研究过古滇人的饮食。她不仅对古滇国的饮食文化有研究,对茶马古道上的怪力乱神也颇有见解。录制分两期推送,本期为上集,我们一边嗦螺蛳,一边盘一盘古滇人吃螺蛳的冷知识,下周五将更新茶马古道上的怪力乱神,敬请期待。 主播:安然 静茜 小马 嘉宾|曾佳佳 曾佳佳: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博物馆馆员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1、古滇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嗦螺蛳?他们吃的螺蛳和我们今天吃的一样吗? 2、古滇人是怎么烹饪螺蛳的?没辣椒没盐,能好吃么? 3、贝丘遗址是怎么形成的? 4、官渡古镇的金刚塔镇得住螺蛳精么? 5、关于古滇国的传说中,有哪些真真假假。贮贝器和滇王之印背后有什么故事? [图片]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古城村遗址现场进行分类工作(2022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图片]通海的贝丘遗址,附近村民用螺蛳壳充当建筑材料,拍摄于2016年。曾佳佳供图 佳佳老师介绍说:在八九十年代,当地人还会把螺蛳壳碾成粉末,做鸡、猪饲料。几乎每个螺蛳壳都有先民食用后留下的痕迹——尖端打碎。这些螺蛳的品种有多个,但现今滇池、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中都难觅身影,当中的光肋螺蛳甚至被列为濒危物种。 [图片]重口味录制现场 [图片]位于昆明市官渡古镇的金刚塔,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由云南总兵沐琮倡导,镇守云南太监罗桂出资建造。1996年国务院公布该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宝塔。该塔建筑材料中也有螺蛳壳,有传说塔下面压着螺蛳精 。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滇王之印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云南晋宁石寨山叠鼓形狩猎纹铜贮贝器 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

47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