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长虫山茶话会致力于用年轻、现代、科学的视角去讲述云南茶和茶的故事,但是我们也深知,千年的文化传统持续影响着当下,我们只不过在用现代的视角在时空中回应着古人。古老的过去如何影响了当下的我们,当下又如何在过去的基础上构建未来。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准备做一个新系列,名叫「茶海泛舟」,这个系列将从一本茶书出发,和古今中外的作者一起喝杯茶。在绵延千年的饮茶历史长河中,以书作舟,去到历史深处,或许也能找到驶向未来的方向。

本期节目的录制时间特别巧,既是「茶海泛舟」的第一期,也是521国际饮茶日。没有精心安排过啊。本期我们将从茶书的鼻祖——陆羽《茶经》开始,聊聊喝茶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

陆羽出生于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也经历了这个王朝最令人唏嘘的流离。陆羽出生卑微,在世却被称“圣”。这样的陆羽,把茶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用《茶经》抓住茶文化浪潮,那么他的生命恐怕只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注脚。同样,如果没有陆羽的积极推广,没有深入全面的《茶经》,茶这种新饮品也难以冲破重重阻隔成为新时代的饮品。

时隔千年,让我们重新走进陆羽,翻阅《茶经》,看看他泡的茶,是否真的“名和利都不拿”?

主播|安然   静茜   小马

本期播客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1、陆羽成长史:从孤儿到茶圣的成长之路。被禅师收养,不想学佛逃出寺庙加入戏班,遇贵人相助,还和颜真卿、僧皎然、怀素成为了好朋友。

2、7000多字的《茶经》,都讲了什么内容?

3、为了写这本书,陆羽不仅游历产茶区,还亲自种茶。

4、陆羽所说的“阳崖阴林”有科学依据吗?

5、《茶经》中为什么要花巨大的篇幅去写茶的沫饽?唐代人喝茶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6、从茶饼描述看唐人非凡想象力

7、“伊公羹陆氏茶”六个字蕴藏孤儿陆羽在乱世中的终极梦想。

8、《茶经》问世前,茶只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边疆饮品。

9、营销高手陆羽如何一步步抬高茶的文化身价,引发唐朝饮茶热?

10、一千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茶经》?

11、有人说,即使没有陆羽,也会有张羽、李羽、王羽来写《茶经》,主播们当然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毕竟,我们都是受到茶神陆羽召唤的人。

12、茶文化入门,千万不要从读《茶经》开始。如果你对《茶经》有兴趣,主播们有哪些书推荐呢?

本期节目背景知识补充:

1、《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三卷十章,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之源:主要讲述了茶树的原产地、特征和名称,介绍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叶的功效等。茶之具:介绍茶叶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茶之造:论茶叶采制和品质的鉴别方法。茶之器:列举烹饮用具的种类和用途。茶之煮:论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第。茶之饮:论饮茶的方法现实意义和历史沿革。茶之事:叙述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记载。茶之出:介绍全国名茶的产地和优劣。茶之略:介绍在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的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入。茶之图:就是要把《茶经》要写在绢上张挂座前,目击而存。

2、《茶经》中主播们印象最深的段落:

@小马

《一之出》: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大意: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静茜

《五之煮》: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有之。

大意:水开始沸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点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 "。喝茶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讲的"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真是这样。

@安然

《三之造》: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大意: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四之器》: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大意:(风炉的三只脚的)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 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

3、播客中提到的两首诗

《六羡歌》

唐·陆羽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4、相关文物以及艺术品

图片白瓷茶具及陆羽像,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传 ,河北唐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唐传载》有记:“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于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于灶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以釜汤沃之。” 在唐朝饮茶已经有供奉茶神像风俗的流行。陶瓷厂家在售卖茶器时还投顾客所好搭送陆羽像,也是唐代就有的一种营销手段。有生意就用茶祭拜,没生意就用热水浇灌,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茶宠hhh。

图片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的三座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的墓葬。三墓各随葬有一套三彩或单彩以及瓷茶具,主要有碾、炉、鍑、盂、执壶、茶盘、盏等器物以及煮茶坐俑。

图片《萧翼赚兰亭图》·唐代·阎立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张画的左下角还原了唐人煮茶的场景。

图片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远山起伏,丛林掩映,一座茅屋临溪而建。陆羽峨冠博带、倚坐榻上,旁有一童子正焙炉烹茶。

图左题诗一首: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中间落款“窥斑”的题诗是:睡起山垒渴思长,呼童剪茗涤枯肠。软尘落碾龙团绿,活水翻铛蟹眼黄。耳底雷鸣轻着韵,鼻端风过细闻香。一瓯洗得双瞳豁,饱玩苕溪云水乡。

右上为乾隆御笔题咏:古弁先生茅屋闲,课僮煮茗雪云间。前溪不教浮烟艇,衡泌栖径绝住远。(有一说一,乾隆这首写的真不怎么样)

5、本期节目推荐的两本书

图片

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

图片周重林著:《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录》,浦睿文化。

主播...
Jingxi_ccs
存在的安然
茶者无喧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竹林听雨_Cwm9
1年前 湖南
0
可爱的安然,那个是páo丁解牛
99PurpleSoul
1年前 云南
0
能不能出一期云南茶文化的历史,或者是多出一点茶文化方面的内容。
买书人
1年前 四川
0
声音时大时小听着好累呀
tubiji
7个月前 浙江
0
艺海拾贝
靳佳Claire
1年前 北京
0
手动赞一个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