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得有点久了,先说一声抱歉,把上两周的周末沙龙的分享补课分享一下, 首先聊一个话题,太忙了,我觉得我的时间不够 人是在做优先级的管理,情绪管理中降低内耗就是积累,不消耗就是积累,消耗是一种负债,不消耗就是资产 分享这次的场景模拟,抽到了患者的角色,看身边的伙伴讨论是否拔管, 我的感受: 1、人很难平衡周围的关系,也很难事事关己 2、在这样的被决定中,我觉得首先是打开自己,让身边的人能够了解你,这样最后在你无法决定时,你也能得到一份你想要的答案。 3、做一些准备,比如遗嘱,比如一些交代 4、首先爱自己,然后再爱别人 推荐书籍/播客: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博士宁 知行小酒馆——和张云帆聊聊:怎样不靠运气赚钱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这是我在死亡咖啡馆的第四堂课,我们这次又是分成了四个小组,模拟一个想要道别的关系和家人,来做一个类似“空椅子”的情景 我的感受分享: 1、无法代替被讲述人说,我没有遗憾了,我原谅你了 2、允许,允许不原谅,允许遗憾,允许看法不同,我们在人生中很大一部分都在学习不抵抗 3、爱里是没有歉意的,与过去和解,只看现在和未来 4、投入到无限的生活中去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当我们是生命终结的客体和主体,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不同? 当父母不在,儿女和死亡面前的纱就被揭掉了,我们如何选择放手 为什么我们都向往回归土地,我们当下可以做什么? 母女关系在死亡面前为什么是那么特别的关系? 当面对过磅礴的世界,我们如何回归到自己,看世界也是看自己 人始终要解决自己的课题,不管是面对他人还是自己,课题都会回归到自己 推荐书籍/播客: 《旅行之木》——星野道夫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 孟岩-无人知晓-E41 孟岩对话阿娇:我的另一面,也想被注视和欣赏 - 无人知晓 | 小宇宙 - 听播客,上小宇宙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欢迎光临五点起床,我是主播戎戎,五点起床节目是早起者的成长加速器,专注个人成长与效能提升的知识型 陪伴播客。以书籍解读、时间管理方法论、生活轻量行动指南为核心,与在听节目的你,在早起中构建丰盈的生活方式。 1、活动介绍 2、第一次的主题:当生命进入倒计时 (我抽到的倒计时……) 3、走下沙龙,我想…… 4、当我们觉得难的时候,往前走一步 想做就去做吧 先呆在和家人的场域中, 先给自己买一束花, 先给自己买一张车票, 欢迎你给五点起床留言,想做就去做吧,你做了哪些?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今天的分享依旧来源于看过的书,参加的活动。上周周中一天我收到知乎的一条推送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当时只道是寻常】? 其中有一句话很想拿来作为分享的标题:我们常常感慨时光如梭,时光一去难倒回,一位知乎网友说了这句话——逆转时间的公式就是珍惜当下 我们曾经拥有过那么多当时不觉,后来才懂的幸福时刻。 我小时候印象中一直有一部童话书,小男孩想快快长大,于是一直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换的自己想要的玩具和青年,中年想要的财富,终于等到他年迈的时候开始后悔,最终魔女把他交换出来的几十年时间又还给了他。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终究是难以知道时间珍视的,只有在后面中年,老年才开始关注时间的颗粒度。实际上过去的每一天的稀疏平常构建了我们大部分的人生日常。 就像这句话——每一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每天也没想到会被认作当时只道是平常。或许今天也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被认为是当时只道是平常。只是身处今天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今天真的非常平常,无人关注,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只有时间以固定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 记忆是靠不住也挡不住的,很多碎片会遗忘,如果不能在当下这一刻与此刻的自己深度对话,我们就很难解答喜爱自己的课题,因为我们总是想怀念过去的自己,想期望未来的自己,而让此刻的自己变得没那么可爱,变得不那么重要,如此想来,这是多么大的一次错过,对自己的错过。无论当下的你,是瘫坐在沙发上,在一个短视频里,是否都能知道此刻的自己由自己选择,你遇到的所有人,都是你自己。你做的所有行动,都是你自己。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 这期播客还有一个契机,就是我上周参加了一次死亡咖啡馆的线下沙龙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了很多陌生的人,却得到了很多对未来人生可能很多年都很有帮助的答案。 大家聊了濒临死亡的体验,是在生孩子的手术台上,血压急速下降身体发冷。是在冲浪的海浪中,眼前一片白茫茫,没有任何的方向。也是在病床上虽然没有清醒,却能够清晰的听到周围所有的声音。 大家聊了身边人的离世,他们有对生的渴望,希望家人的帮助,过度治疗带来的痛苦和病程的加速,有在去世一刻没有留下的遗言,或许是抱有对自己一生的遗憾。我们在面临死亡时,陷入恐惧和怕死是正常,而我们如何在生前做好更多的准备。 我讲述了奶奶离世时候的遗憾,沙龙里的朋友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受鼓舞,不要遗憾,我们在每个当下都是在那个时候做的最优决策,我们之所以后来会变得遗憾,是因为我们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可以回头用更好的方式来处理了。而我们是没法作为当时的自己的,当时的自己已经是在那个时候做出的做好选择。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这本书里提到,解决死亡的问题只有一个途径:去好好的活。如果你没有办法理解死亡,如果你对死亡有解不开的谜,如果你担心死亡,那你只有一件事可做:好好地活在当下。 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信的人就是“别人”,我们靠着“听说”来的事情恐惧了一生,也因此错过了很多死亡原本可以教给我们的、活着最重要的事情。 下个月我就会参加为期5天的死亡体验馆,有机会接下来根据每周的课程,我都来五点起床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体验馆学习的感受。 不是走去哪里,而是走在每个脚步里 只有爬在自己的山,才能看见自己的山 这次去和朋友反穿了武功山,两天一晚的周末行程,特别想分享的就是这句话,我们不是走去哪里,而是走在每个脚步里,这次的感受特别的特别,应该很少有人会遇到如此极端的天气,他没有狂风乱作,他只是弄弄迷雾,没有云海 山,爬不爬能一样么?即使是在爬一座什么也看不见的山,我们依旧在每个脚步里,不要去担心2小时以外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而爬山,你甚至只能看到你的下一步走在哪里,怎么确保这一步不踏空,不滑倒就是胜利,剩余就是一步接着下一步,直到目的地,你只是在走,只是在当下的每一步。 欢迎光临五点起床,我是主播戎戎,五点起床节目是早起者的成长加速器,专注个人成长与效能提升的知识型 陪伴播客。以书籍解读、时间管理方法论、生活轻量行动指南为核心,与在听节目的你,在早起中构建丰盈的生活方式。 书籍推荐: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 《在峡山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 《见证生命见证爱》 《安宁病房的一千零一夜》 《最好的告别》 《给妈妈当妈妈》 公众号推荐: 知乎:mp.weixin.qq.com 小事丨你是如何理解「当时只道是寻常」的? 播客推荐: 知行小酒馆:E203 对话刘莘:一个哲学教授的多重人生,和他眼中的「可能世界」 长谈:长谈 陈行甲*脱不花:被爱成全的人 无人知晓:E41 孟岩对话阿娇:我的另一面,也想被注视和欣赏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今天给大家分享上周我的走上湘黔滇旅行团之路的旅行记录 重走湘黔滇旅行团的前半段,读书,看纪录片,走纪念馆纪念碑,逛集市,开山路,走在路上,出发就好了 长沙临时大学-益阳-常德-沅陵-芷水-铜仁-镇远-凯里-贵阳 本次的线路,还有贵阳到云南昆明的路线还没有走完 沿路的笔记,都记在了酒店的便签纸上: 时间轴: 00:32 休假主题引入:为什么选择“重走西南联大路线”? 01:50 行程规划分享:长沙-贵阳的自驾路线选择 02:23 《重走》一书的价值:多时间线交织的历史写作 03:55 纪录片的陪伴:《90后》《西南联大》与途中观影体验 05:20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在漂流中抵抗固态人生 06:02 「虚度人生」的哲学思考:杨苡的话与时间管理新解 07:48 记录与输出: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书写者 08:23 每日行程日记分享(长沙-益阳-常德-沅陵-芷江-铜仁-贵阳) 24:10 旅程的遗憾与收获:未完成的云南下次再出发 24:48 在时间中看见草木、生命与自我 书籍推荐: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纪录片推荐: 《九零后》 《西南联大》 《大后方》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6集,从纸上到路上 播客推荐: 411. 文学,才是一座城最隐秘的旅行攻略 407. 三年了,谁还在等这部关于书的纪录片? EP196 罗新×杨潇×杨大壹:在书与大地间,如何用“漂流”抵抗固态人生? EP206 苗师傅的“高考作文”:一段重读穆旦的文字旅程 EP214 许知远×宋明蔚×姜淼:从都市出发,我们为何走向高山? S5E3 鲁豫对话陈英 | 「我的天才女友」背后的骑士译者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什么是壁垒?人类抵抗不了的才是壁垒。至今为止人类抵抗不了的是什么?是时间。” 我作为一个一直在琢磨“时间货币”、思考如何让时间更有价值的人,这句话对我的冲击,可能比在场其他人要大得多。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关于时间、积累、方向和行动的许多思考。今天这期节目,就想结合我最近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和两本书和大家聊聊,既然时间是挡不住的壁垒,我们该怎么在这条单行道上,垒起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时间是单维的,找到“母题” 时间像一条单向的河。 你慢下来,不一定会被赶超;但如果你停下来,一定会被赶超。 很多人分不清“慢”与“停”的区别。 只要你清楚自己人生的主线——你的“母题”,哪怕阶段性做的事情不同,你最终还是会回到这条主线上。 二、用“输出”构建时间价值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世界是被输出型的人定义的。 当你输出你的思考、你的作品、你的观点时,你就是在尝试定义你所理解的事物、你所处的世界。输出型的人,一定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像建筑的梁柱,决定了上层建筑的走向、风格,甚至决定了后来者认知的边界、行为的范式,以及整个文明的记忆。 三、用“输出”构建独立思考 如果你不对世界输出,别人就会对你输出。奥斯汀·克莱恩说:“你不必是天才,你只需要成为一个愿意分享的实践者。每天分享一点你正在做的事,哪怕只是工作碎片。这些碎片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真正的壁垒,不是别人公认的观点,而是你经过时间积累、独立思考得出的认知。 这,是你能一生守住的主线。 这里是五点起床,愿我们都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那个定义风景的人。 延伸阅读: mp.weixin.qq.com《一个认知捷径:世界属于输出型的人》 《西南联大的美学通识课》 《西南联大的逻辑通识课》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一直在想如何来分享我这段时间在运动中的收获,直到我早上读到的这一篇短文。标题就叫做《另一种时间》。来自于星野道夫《旅行之木》 🌊 为什么“松”是改变的起点? (从自由泳下沉到瑜伽呼吸的顿悟:放松是身体与心灵的深层信任) 📖 星野道夫《旅行之木》带来的时空震撼: → 冰川极夜中“什么都没有”的力量 → “万物平等共享同一条时间轴” 的顿悟 → 当你在东京忙碌时,鲸鱼正跃出阿拉斯加海面 ⏳ 如何用“另一种时间”扩容生活? → 在高效时代惦记世界的辽阔韵律 → 让低效的风景滋养真正创造力 即使在最严酷或最平凡的环境里,只要我们愿意松下来,愿意在心中惦记那“另一种时间”,就能触摸到生命的辽阔与神奇。这辽阔,或许就是我们构建丰盈生活方式的基石。 引用摘录: 人的心境也真是够滑稽的了。因为它会无可救药地被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所左右,却也能在风的感触与初夏气息的撩拨下心花怒放。——星野道夫《旅行之木》 我总觉得,当他们有朝一日长大成人,站在种种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时,能帮到他们的一定不是他人的只言片语,反倒是曾几何时见到的风景会激励他们,为他们注入勇气。——星野道夫《旅行之木》 我们一天天地活着,而就在同一个瞬间,另一种时间也的的确确在缓慢地流动着。能不能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用内心的角落惦记着这一点,必定会带来天壤之别。——星野道夫《旅行之木》 机器会不断提升效率,而人反而会专注于低效的事情——突破性的创新往往是低效的。——凯文凯利《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 延伸阅读: 星野道夫《旅行之木》 凯文凯利《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今天特别想拆解一篇改变AI历史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很多人都听过这篇论文,在17年发表后被视为改变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而这与我们有什么关联了,我重新去理解了这篇论文里讲到的算法更新如何能够被我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他们提出了Transformer 代表了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它 那Transformer 的推理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 输入处理:先将文本等输入分成 token,再转换为嵌入向量,同时通过位置编码让模型感知 token 的位置信息。 * 自注意力计算:每个 token 会生成查询向量(Q)、键向量(K)和值向量(V)。通过计算查询向量与其他所有键向量的点积,得到注意力分数,再除以键向量维度的平方根并经过 softmax 函数归一化,得到注意力权重。最后根据权重对值向量加权求和,得到自注意力机制的输出。 自注意力机制的基础是为每个输入元素(如文本中的词)生成三个向量: * 查询向量(Query, Q):代表当前元素 “想找什么”; * 键向量(Key, K):代表其他元素 “是什么”; * 值向量(Value, V):代表其他元素 “包含的信息”。 1. 核心计算:注意力权重与加权求和 自注意力机制的学习模型就像一个 “动态关联探测器”:通过 Q、K、V 的交互计算元素间的关联强度,用权重整合关键信息,再通过数据训练优化这些关联的判断能力,最终让模型能理解序列中复杂的依赖关系。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破除「顺序依赖」:像Transformer一样并行处理任务 2、「多头注意力」的本质:给不同目标分配专属带宽 3、抵御干扰的「掩码机制」:主动屏蔽未来焦虑 在《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里提到几句话: 学着去忽视——“我们注意的”和“我们忽视的”之间的界限划分并非自来如此,也不纯粹是个人化的。 事实上,我们投射注意力的方式,通常是高度非个人化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关注方式。所以当我们关注或忽视某物时,我们通常是按照我们所属社群的成员共有的方式来操作的。 看理想圆桌的播客中看到一句标题,写的非常好—— 金钱和注意力就是我们的投票权。而我们的权力又关联我们在这个世界获得多少的认识和信息。 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它是你的投票权,它是你的权力,它是你的人生算法。 延伸阅读: 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房间里的大象》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过去的我(内耗,抗压能力弱,害怕社交关系),如今的我(行动力,好奇心,输出和分享欲)我是如何变化的?从接受自我到找到方式。今天这期节目特别献给正在收听的「深i人」——那些在社交中容易消耗能量,却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你。 i人,怎么打开世界? 内向只是源于大脑的一种特质。将你的内向变成强项。你也将找到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内向型性格也是生物的一大优势。而且,时代正在变得对内向者更为有利。可以认为,内向型性格的弱点开始消弭,优势开始凸显。可以说,对于内向者而言,这是一个更容易生存的时代。不必“克服”内向型性格 无论你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可以享受的人生总量都是一样的。 聆听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传达方式。 学会提问打开探索模式 不要陷入为什么陷阱,你想把什么想法注射到别人脑中,把它放在“为什么”这三个字后面,就可以了。 狡猾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别人。愚蠢的人,却用这个句式注射自己。 如何提问构建探索世界模式,几个方法 (1)有限制的提问 比起完全自由的状态,我们越是在受限制的条件下,越是能够想出丰富的创意。带有条件限制的提问,会给我们的思想带来切入点和方向 (2)面向未来,而非过去提问 (3)好的提问范式:问题只有一句话,不要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要能让人变得积极,要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 询问事物的本质——用Where、Why、How解决本质性的问题 Where——哪里出了问题呢 Why——为什么会这样呢 How——该怎么做才好呢 建立"提问能量清单" * 收集10个积极问题(如"这件事有什么新可能?""此刻我能感激什么?") * 晨间用一句话提问设定当日焦点(如"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睡前复盘(如"今天哪件事让我感到充实?") 本期阅读推荐: 《底层逻辑》-刘润 《学会提问:麦肯锡工作法》-大岛祥誉 《内向优势:性格内向者的潜在竞争力》-神龙佑树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大家有没有发觉,很多事情,最难就难在开始,出门跑步,难在出门,给自己做一顿饭,难在开始洗菜,想要读书,难在翻开书本的第一页,想早起,难在那第一个翻身。所以如果你有什么事情总是没有做的,告诉自己,先打开,基本上后面的就能顺利的完成,比如现在时隔不少日子录制播客,在苦恼今天的话题时候,只要坐下来,敲出第一个字,所有的事情自然会完成。 输出,是大脑最好的「断舍离」。 信息时代的「多巴胺陷阱」:算法推送的短视频、标题党、热点新闻,像甜品店橱窗里的蛋糕——色彩诱人,即时满足,却让我们在信息糖分中逐渐「上瘾」。 输出是「内啡肽发电机」:当你把观点重新组合、写成文字,或与人深度交流时,就像完成一次长跑。过程可能痛苦,但完成后神清气爽——这是内啡肽在奖励主动思考的你。 互联网时代的新病是持续的心不在焉,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干着这个,想着那个,导致我们在输入信息的时候也在大打折扣,而输出某种程度上会提高我们的专注度,因为输出的难度要远远大过输入的难度。 如何打破困局?分享几个轻盈行动: 1. 「5分钟启动法」想跑步?先穿上鞋;想写作?先敲一行字。最难的是「打开」—— 就像这期播客,我只要按下录音键,思绪自然流动。 2. 「输入断食日」每周选一天:关闭推送、戒断热搜,把刷手机的碎片时间换成15分钟输出——写日记、画思维导图,甚至自言自语整理思路。 3. 「输出优先」每天起床后,先创造再消费。比如运动20分钟再碰手机,写今日计划再回邮件。让大脑在黄金时段生产,而非被动填塞。 生活除了像巧克力,更像热水器,生活是有滞后反应。我们花大量时间建立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这个回报的时间需要等到大概7年之后才能体现。 阅读推荐: 所长林超《开窍》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又有一周没见面了,大家都如何在开始这个夏天的生活呢,是开始计划运动起来了么,游泳,跑步,做操;还是开始夏天畅快的夜宵时光了,冰可乐,小龙虾。 今天想分享的话题,来源于逐渐恢复了颈椎疼痛后,如何平衡慢和完成度的话题。前两周我开始加入了一个正念冥想的线上课程,初衷就是我的身体给我发出的信号,让我不得不停下来。于是我想看看进入到冥想练习,加入到大家的讨论中,我这21天的旅程能收获什么,于是我也把我前7天课程的日记整理下来,作为本期想给大家分享的内容。 1、高效人生的“失控”与身体的“信号” 看似完美的生活节奏(早起、运动、工作、关系)下,身体的抗议(颈椎病)成为转折点。 从21年我切换了职业方向,生活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体重也恢复到健康可控的状态。我开始记录生活,愿意分享生活中的确幸,并且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通过写作,我不断延展自己,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 “完美”状态:早起、运动、健康体重、记录生活、热爱工作、关系和谐。 但藏在‘看起来不错’背后的,或许是我对‘正确’的执念——比如冥想,我总觉得‘没流汗、没消耗’的静坐不算‘有效’;比如瑜伽,我盯着自己的僵硬和笨拙,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像别人那样柔软’。 那时的我,把‘完成度’当成了人生KPI:日程排得越满,越觉得自己在‘掌控生活’;任务完成得越漂亮,越期待他人的认可。直到颈椎病突然发作,疼到无法久坐、无法低头看电脑——身体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你跑得太快了,该停下来看看自己。’ 2、身体敲响的钟:“松”的课程,是向内探索的开始 正是在这个被迫停下的时刻,遇到了小宇宙的音频“松,是人生练习的开始”。这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 这些被我曾经定义为‘浪费时间’的小事,反而成了照见内心的镜子——原来我总在‘赶往下一段任务’,却从未真正‘在场’。” “很多时候生命里已经布满了信号”,只要你愿意放慢,它们就会浮现出来,引领你。” 3.专注本身就是一种高效。 多年瑜伽练习的感悟:与笨拙僵硬和解,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样子”。体会到“洗碗时洗碗,扫地时扫地”的专注带来的平静和效率 “你真正追求的完成度是什么?/是把任务做完?还是把自己活出来?真正的人生完成度是什么?走向附近,我们希望是一个怎样被别人所认识的人?” “这里面有一个我们不曾正面碰撞的现实——那就是借由完成度和数量,来证明价值和控制自己和他人。” “工作不用排满,而是专注在每个自己的专业领域并做出自己专业的表达。生活不用排满,而是做饭时做饭,画画时画画,读书时读书,一次只做一件事... 稳定的去做,100%在场的去做,为自己的节奏负责...” 4、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是我们很很多的关系 对自己没有耐心,对自己苛责的人,往往也无法对他人宽容。放下对他人(包括自己)的“塑造型”执念,才能创造空间。 “我们太需要重新认识和食物,和大地之母的关系了。” 和食物的关系,藏着和自己的关系 现代社会总在刺激我们的欲望:‘吃这个能变瘦’‘吃那个能快乐’。但我开始学‘正念饮食’——饿了才吃,饱了就停;不再用‘必须吃健康餐’绑架自己,而是感受食物本身的味道:米饭的甜、蔬菜的鲜、水果的清润。 原来我们总在用‘吃’对抗焦虑、填补空虚,却忘了最朴素的真理: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爱自己。当我不再把进食当‘任务’,反而更能尝出食物原本的美好。 5、‘正念’不是‘正确’,是‘正在发生’ 以前我以为‘正念’是‘清空杂念’,后来才明白:允许杂念流动,不被它们牵着走,才是真正的‘正念’。 自己先中正自己的内心才能不被外界所干扰。” “细小的执念是苦的循环。” “把时间放长,才能真正学到不被外界所左右的自己的能力。” 本期推荐: 【MineSoul正念基础】25mins「松」是练习的起点 - 莫守MineSoul正念冥想 | 小宇宙 - 听播客,上小宇宙 扫码加主播微信,很高心认识新朋友,加入五点起床听友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