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TC四年减半周期是否还适用? 我觉得很可能某一个周期这个规律就未必适用了。不过目前看,我感觉至少下一个周期(也就是2024年到2025年)可能还是适用的。主要是考虑到: 一,单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积累看,到2024年,区块链技术很可能会有比较大的突破(比如第二层扩展),这会给下一轮应用的爆发奠定基础。 二,大概在2024年或者2025年,美国可能会再次放水,资金会继续大水漫灌。 基于这些内外因,我觉得这个规律至少当前还适用。即便不适用,我感觉下一个牛市到来的时间也不会差太远,比如2026年。 2、L2的Arbitrum上的项目是否都是国产的? 目前来看,Arbitrum也有海外的优秀项目,也有匿名的团队,不过我看项目不会管它是不是国产,只会管项目本身好不好。在加密生态发展早期,一大批好项目都是国产的(比如矿机、钱包、交易所等等)。之所以后来我们落后了,完全是大家肉眼所见的条件所导致的。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我更愿意在自己有能力的条件下支持一下国产项目,比如好几个在努力奋斗的国产NFT项目,我只要认为它们团队本身是在努力的,根本就没管它们会不会成功,我都买了,算是一点默默的支持吧。 在这个生态中,尽管鱼龙混杂的一大堆,但我也见到不少在默默努力的国产团队。 3、BZZ项目有希望吗? 这个项目本来有一手好牌,可惜没打好。我现在没有关注它了。 4、关于元宇宙的布局? 我觉得元宇宙的范围很广,如果以当下的生态看,我主要关注NFT和游戏赛道。 5、有些项目回馈社区却不温不火,有些项目不理社区却风风火火? 我自己一定会高度关注那些和社区密切互动、回馈社区的项目。我认为加密生态中的项目如果脱离社区是很难走远、走稳的。这是加密生态的基因---这个生态的基因就是自下而上发起的革命和颠覆,它不可能离开社区。 如果有项目不理社区即便暂时风光,未来也必定会被颠覆。 Opensea就是个典型,它现在被Blur打慌了,如果它还不改革,被颠覆是迟早的。是不是Blur颠覆它不好说,但一定有后来者超越它。 6、Mask是指Mask Network吗? 是的。不过它发展的这种社交模式我不是太看好。我觉得加密生态的社交模式是基于链上元素的。 7、关于GMX这个项目如何? 这是个很不错的项目。如果考虑潜力的话,那就要看市值等多种因素了。 8、关于CRV? 它的确是我定投的币,关于定投它的原因,我在前面说过,主要是两点:一是它是现在整个DeFi的基石,二是我投它主要是逼自己保持对DeFi生态的关注。 如果一定要说它的升值空间,我觉得恐怕未必那么乐观。在DeFi领域,如果单论升值空间,上一轮牛市出现过的项目可能比不上新项目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项目。 9、关于房地产? 难得有读者留言问和加密生态无关的话题。 对房地产,我的看法比较简单: 如果是自住,那什么时候买都可以。 如果是投资,一定盯住一线城市,最好找城市的核心地带或者未来人流会聚集的地带。其它城市风险就不好评估了。 一线城市的房价大跌的可能性不大,较大可能是微跌或者多年不涨;但其它城市就很难说。 10、关于NFT衍生品? 当我们谈NFT时,我们尽量要把视野放大。如果NFT仅仅就指头像类项目,那意义就很有限、想象空间也不大。但如果放眼未来、放眼更广阔的游戏,游戏中的角色、资源、装备等都是NFT,都可以交易、都可以抵押借贷,那想象空间就大了。 所以放眼未来,我是看好NFT衍生品赛道的。 具体而言,在当下的NFT衍生品中,似乎碎片化的作法难以做大,所以我更看好交易、期货、期权、抵押借贷等方式。 11、“没有人能预测绝对的底部,我曾经猜测本轮熊市的底可能在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期间,结果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绝对的底部价格是多少,没人能预测。但是底部出现的大体时间可能可以预测,我曾经猜测是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期间可能某个时间点会出现底部。但现在看来肯定错了:要么底部是去年以太坊的880多美元,要么可能是接下来某个时段-----因为美国今年基本还会继续加息加下去。如果加息不停,市场承受不住来个闪崩,那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不过我还是建议不要管底部,要管的是价格是不是在定投价以内,只要在就安心定投。
前些天,有很多读者问到了当下非常火热的一个项目Blur。本来第二天我就准备写一篇文章介绍的,但又一想:当时Blur太热,价格不停地上涨,在那个状况下写文章会不会引发大家的不理性?于是就按下了。 正好这两天市场回调,Blur的价格也下跌了不少,再写这个项目就不用太担心读者跟风了。 经常玩NFT的人都知道,Opensea目前是NFT市场上最大的玩家。它一家的交易额几乎垄断了整个NFT市场。从2018年上线至今,它几乎从未碰到过真正的对手。就算是去年突然冒出的Lookrare和x2y2凭借真金白银的代币奖励也丝毫没有动摇过它的地位。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很不好、交易群体很有限。 NFT市场非常特殊,特殊在每个代币都独一无二,具有不同的属性。而属性的不同就潜在地造成了价格的不同,使得有可能同一价格的NFT非常少。 以这个市场最热的头像类NFT为例,几乎每个品种本身都是数量有限的(比如一万个),在这种状况下,还细分了不同的稀有属性。这样,有相同稀有属性的NFT就更少,这极大限制了NFT的流动性。 此外,在NFT市场,最大的交易额几乎都只围绕着少数蓝筹NFT,而少数蓝筹NFT的价格又非常高,几乎只有少数人玩得起。所以这限制了NFT的交易群体及交易量。不像Uniswap,哪怕用户只有1美元,都可以在上面买任何上架的代币。 流动性不好,交易群体受限,这个市场就变成了一个很小众的市场。而这两个问题中流动性不好则是根本的根本。 在这样一个小众市场,由于Opensea起家早,占据了先机。于是项目方和买家渐渐都形成了习惯:项目方有项目上线都会默认去Opensea,买家想买NFT也都默认会去Opensea。 所以不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的问题,就很难撼动Opensea的地位。 那去年上线的Looksrare和X2Y2有没解决这个问题呢? 它们都采用了最直接的方法吸引用户,希望增加NFT的流动性:给在上面进行交易并且上架NFT的用户提供代币奖励,以及通过空投直接吸引用户。 这一招在当时很有用,在很短的时间为这两家交易所吸引了很高的人气。但大家仔细一想就能看出这其中的问题:玩家可以通过上架一些毫无意义、根本没人关注的NFT在上面洗盘骗奖励。 这本质上依旧没有带来真正的流动性。 所以当时我拿到空投后,就毫不犹豫卖掉了代币。 而Blur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它也是通过代币奖励鼓励交易,但它鼓励的是买家出价接近地板价,并且鼓励对蓝筹项目的出价。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以无聊猿为例。比如它的地板价是70个ETH,我们到Opensea上一看,这个地板价只有1个挂着卖,接下来的次高价分别是2个挂着卖71个ETH,3个挂着72个ETH、4个挂着73个ETH。 所以在这个场景中,论地板价,它的流动性只有1个。假如有意想以70个ETH购买无聊猿的买家有10个,则只有一个能如愿。 而在Blur中,在代币奖励的刺激下,有意购买无聊猿的买家干脆上去出价,这10个买家统统都出价70个ETH。反正能买就买,不买也能得代币奖励,何乐而不为? 与此同时,Blur也激励按地板价售卖的卖家。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挂71、72、73个ETH的卖家会不会心动?肯定有一些会的。于是无聊猿的地板价成交量就这样被激励起来了。无聊猿的流动性也极大地提高。 这对想批量出售和批量购买NFT的交易者是最有效的。因此Blur吸引了相当多的大玩家,也就是吸引了这个市场最核心的流动性提供者。 这种用代币奖励解决流动性的方法就远比Looksrare和x2y2高明得多。 因此,Blur斩获了整个社区极大的关注度,成交量连续多日超过Opensea。 我是非常希望Opensea一家垄断的状况能被彻底打垮的。“天下苦Opensea久矣”。Opensea的霸道和对它用户的漠视已经伤了很多人的心,尤其是它完全没有回馈社区和用户的计划。这么些年它是因为社区和用户才走到了今天。但它收获了果实后,第一个想回报的却不是社区和用户。 不过想归想,Blur真的能掀翻Opensea吗?如果Blur取消了代币奖励,这个势头还能维持吗? 市场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届时Blur取消奖励后,人们已经形成了上Blur交易的习惯,所以这个势头依然能维持。 我的看法是还是最好等时间来检验吧。 为什么我不敢那么肯定呢? 也不知道是习惯问题还是什么其它原因,我在Blur上的交易体验很一般:狭小的空间、逼仄的展示让我用起来总感觉不大舒服。 再说Blur的代币。 我拿了空投,但我没有卖,是因为我觉得这种奖励机制确实很巧妙因此继续保持对它的乐观想象;但我也没有加仓买,是因为一现在市场热度太高,就尽量不去蹭热度了,二是它未来取消奖励后还能不能保持势头还有待验证。 不过就以目前的状况看,只要Blur的代币奖励机制依旧推行,Opensea怕是一时半会也不容易想到应对的招数。 对这个状况,我倒是非常喜欢的。这种垄断者不给它一点震撼,它是不会洗心革面的。
对下一轮加密牛市的分析系列文章到昨天为止就全部写完了。 一开始写这个题目时,我其实并没有想到能写这么多,但是写着写着,自己曾经有过的想法就都冒出来了,另外一边写也一边产生了新的想法。 总的来说,这背后的基本思路还是我曾经分享的那些: 首先,在保证好定投以太坊、比特币的情况下,再去尝试布局更有潜力的品种。 其次,对更有潜力的品种,我们可以先尝试找一些确定性比较大、可以按图索骥的品种;然后再“天马行空”找一些比较“野蛮”的品种。 最后,对大家都期待的“百倍币”,我更倾向于它们中可能有不少现在都还没有出现,还在等待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只有当新一代的创新和发展成熟落地后,我们才更有机会看到新一代的“百倍币”涌现。 那么基于这个思路,落实到现在我们的具体行动,依然还是埋头学习,认真观察和了解区块链生态中发生的新现象、新技术;有机会多操作新项目、新产品。 当我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后,我们才能及时抓住这个领域的新机会、才有可能成为“幸运儿”。 在投资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很多看似风光的人或事背后,其实都有不被众人所知的付出和汗水。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坚实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走的长、走得稳。 接下来,还是回复大家近来提出的各种疑问。 在各种疑问中,经常有一类这样的问题比如“XXX币还能跌到XXX以下吗?”、“XXX还能涨多少?” 这种涉及具体涨跌幅度的问题,我实在回答不了。我如果能确切的知道XXX币能不能跌到什么价格以下,那反推上去我就能知道它能涨到多少。我如果能知道它跌多少和涨多少,那我干脆梭哈,一把就能定输赢,根本不用这么长时间地定投、这么烧脑地去挖掘潜力币。 在这个领域,我根本不相信有多少人能精确地预测短期内市场和具体品种的涨跌幅度和价格。哪怕是用技术分析,也没有人敢说一个币一定会跌多少和涨多少,也只是说它跌了这么多有较大可能会反弹或者涨了这么多有较大可能会下跌。 另外,还有一类读者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的本金小,只能以小博大,我就不看那些蓝筹了,直接告诉我哪个是百倍币,我一把梭哈就行。 首先,没有人提前知道百倍币;其次,有句俗话叫“财不入急门”。 除非你是老天爷的幸运儿,能接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否则每个平民百姓想要改变自身的现状都只有一条路:第一步是踏踏实实地积累本金,第二步是找到稳健的方法扩大本金,第三步才是大胆地博高收益的项目。 想一下跳过前两步,不经过本金积累和扩大本金的阶段,直接以小本在市场里搏高收益,顶多幸运一两次,但接下来恐怕就是灾难。 所以在这个圈子的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先从定投、从以太坊、比特币做起吧。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回顾了YFI和SHIB这两个百倍币在崛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DeFi基础设施(Uniswap、Curve、Compound等)的落地和新运作方式(如流动性挖矿)的诞生。 为什么DeFi基础设施的落地和新运作方式的诞生会给后来的新项目创造如此神奇的爆发条件呢? 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DeFi的逻辑全部开源并且运行都完全在区块链(以太坊)上,这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可组合性,使得DeFi应用变成了一个个乐高积木,人们可以随意拿来进行各种组合、搭配,创造出无限多种可能。 这种代码开源并且全部都运行在同一个区块链上的逻辑被称为“全链逻辑”。DeFi就是第一个全链逻辑的应用。 我们现在熟知的NFT应用很多就并非如此,它们只有代币部分在区块链上,而图片往往存储在别的区块链或者系统上。比如无聊猿,它的代币合约在以太坊上,但它的一万张图片都存储在Arweave上。 全链逻辑的应用在刚刚过去的那一轮牛市中产生了百倍币,我相信这类应用在下一轮牛市中依然有可能再次产生潜力币。 那么哪些领域是或者有可能发展出全链逻辑的应用呢? 第一个还是我们熟知的DeFi。 在前面我们讨论有哪些币可能冲进前20的文章中,我对DeFi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但对下一轮牛市可能产生潜力币的领域,我是比较看好DeFi的。 我相信随着DeFi的发展,全链逻辑越来越丰富,创造奇迹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在这一波反弹中,我们就看到了DeFi的再次爆发。不过和上一轮牛市不同的是,这次爆发的DeFi项目有很多都在第二层扩展或者侧链系统中,比如Arbitrum中的GRAIL和Polygon中的GNS。 而当下一轮牛市真正来临时,届时DeFi领域的盛况一定会比当下还要火爆,还要惊人。 除了DeFi,还有一个我非常看好的领域,就是游戏。 现阶段,我们看到的很多区块链游戏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为了追求用户体验,都想方设法在视觉效果上下功夫,比如追求宏大的场景、炫酷的AR/VR效果。 我对这类游戏的看法比较一般,我认为区块链游戏在这方面再怎么努力都很难追上传统游戏,把发展方向和着力点用在这些方面是南辕北辙。 与此同时,这两年尤其是今年,圈内开始出现另一种游戏模式-----全链游戏。这类游戏所有的逻辑全部都运行在区块链上。 这个想法其实在几年前就出现过。但那时我们只有以太坊。如果把游戏的所有逻辑都在以太坊上运行,效率会极低并且手续费会极高,所以当时全链游戏很难落地,因此很快这种势头就弱了下去。 而现在,我们有了蒸蒸日上的第二层扩展,它极大降低了手续费并且提高了效率,因此全链游戏再次出现发展的苗头,并且其中一些游戏在小规模测试中就引起了惊人的关注。 Optimism生态中近期测试的一款游戏opcraft就是如此。 这个游戏根本没有酷炫的视觉效果,一切图像都是像素,简单到了极点,并且只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建筑元素。但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获得这些元素来构建自己的设备、创造新事物,在过程中进行各种交互。 它给了用户无限可能让用户创造一个区块链上的新世界。 这个游戏在上线测试不久,就引发玩家的蜂拥涌入。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戏中竟然有玩家聚集在一起宣布成立链上“共和国”。此举在当时的玩家中引起轰动并引发极大争议。因为一旦这种“国家”形态在区块链上建立,在技术上它将是无法抹掉、无法干预的。这会引发什么后果、什么状况,现在我们根本无法得知。 实际上这类游戏在传统游戏中就存在,比如Roblox。但再怎么酷炫,Roblox还是属于公司,理论上公司有任何权力直接干预Roblox里面创作的游戏-----------管你成立了什么“共和国”,下一秒我就能直接干掉你。 这种中心化公司滥权的事件已经无需赘述了。虽说现在可能还未发生,但在我看来那也是因为公司还不够强势。一旦它强势到像推特、脸书那个地步,滥权干预的事是迟早会发生的。 但这种事在区块链生态中就不会发生。 所以传统游戏在这方面根本无法与基于区块链的全链游戏相抗衡。在我看来这才是区块链游戏吊打传统游戏的杀手锏。 由于opcraft还在测试阶段,并且由于玩家的过于疯狂,项目方暂时下线了这个游戏,据称在着手进一步的优化。 可以想象,一旦这类游戏的正式版真的部署到区块链上,它的反响一定会更惊人。 所以我认为当游戏的逻辑也能像DeFi那样全部部署到区块链上时,是极有可能产生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奇迹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期待和看好游戏(全链游戏)的原因。
在《对下轮牛市的一些猜测(七)》文章后,有读者留言: “更大的可能是百倍币还没有发币”。 对这句话我是深有同感的。 前面说的上一轮牛市中的百倍币:LINK、AAVE、MATIC对不少朋友尤其是新入行的朋友来说是相当陌生的,然而有两个百倍币却对新老用户而言都如雷贯耳,它们是: 大姨夫(YFI)和屎币(SHIB)。 很多人在讨论这两个币的百倍传奇时多是从它们的叙事逻辑和奇妙设计上下文章。这两点当然值得回味。然而在我看来,它们能成长为百倍却统统在技术上有一个绕不开的槛,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个具体技术的落地,它们根本不可能成长为百倍币。 这个具体技术是什么?就是当时已经广泛存在的各种DeFi协议。具体而言包括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Curve)和当时Compound首创的流动性挖矿。 大家都知道相对于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比如Uniswap)最大的优势就是项目方的代币只要是发行在以太坊上的ERC-20代币,项目方想上币交易就无需找中心化交易所,可以直接到到Uniswap上部署交易对,让所有人无门槛、无许可的交易代币。 而Compound首创的流动性挖矿则通过代币激励机制有效地吸引了用户的广泛参与。 这些技术和方式的诞生及落地使得加密生态在组合性和创新性上为后来的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大姨夫和屎币的诞生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大姨夫(YFI)的传奇深深得益于它的精妙设计。其设计的精妙主要表现在利用了当时各类DeFi协议(比如Curve和Compound)提供的流动性挖矿功能让用户自动通过最佳的投资策略得到最佳的投资回报。 而屎币(SHIB)在机制上最无法绕开的就是它在发行后立即将代币部署到了Uniswap上,给了此后所有用户平等、无门槛买入代币,参与其发起“群众运动”的机会。正是因为区块链技术信息透明、无门槛、无需信任的特点,它才能利用其描绘的“远大图景”感召千千万万草根用户,吸引他们的热情参与。 如果没有Curve、Compound的流动性挖矿,YFI还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在短时间内代币被一抢而空吗? 如果没有Uniswap,上个币还要求爷爷告奶奶到处联系中心化交易所、买个币还要这里注册那里登记,屎币还能有如此便利顺畅的传播渠道吗? 所以说这两个百倍币尽管有其美丽动人的故事和精妙绝伦的设计,但无论如何是离不开当时的技术基础的。 而这两个技术基础中流动性挖矿妥妥地是熊市后期牛市初期才出现,而Uniswap的普及也同样是在熊市后期和牛市初期才开始爆发。 其中流动性挖矿是Compound在2020年6月份发明的。也就是说在2020年6月份之前,这两个百倍币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加密生态中技术的迭代和进步是多么重要。每一轮技术的迭代和进步不仅能驱动区块链技术本身的进步和应用的落地,更能诱发新一代潜力币的诞生。 所以在我看来,极有可能下一轮牛市中更多的潜力币现在还没有诞生,我们还在等待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当它迭代到某个时点,某个创新出现后,新一代的风云人物就能在那个创新之上再次创造出灿烂的奇迹。
昨天的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留言表示了对潜力币很平静甚至不在意的态度。这是让我有点意外,更是让我非常欣慰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碰到的很多圈内人几乎没有不较真押宝潜力币的。在网上,更是数不胜数的KOL们天天都在带着社区冲潜力币。 这种狂热和执着在我看来都是不太理性,到头来也很难真正抓到潜力币的。 抓到潜力币很多时候完全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我们最好以平常心对待它,把对它的探讨当作一种娱乐和调剂,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心智。 在准备写潜力币的文章之前,我是有点担忧的,担忧如果写的太过大胆,会引发大家的不理性。现在看来既然大家对潜力币都能保持这种平稳的心态,那么接下来我写文章就可以更加“天马行空”、“肆意妄为”了。 按昨天写的方法寻找潜力币一是非常辛苦,二是有可能付出了极大的时间、精力却收获甚微甚至全无。 对此,我们不妨以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思考。 既然这个币已经上线,但市值却非常低,没人买,那就说明一点:以当下的视角看,它必定存在某种“致命”的弱点。 一般来说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 它的“用途”根本没人看好,或者大家根本看不懂它的逻辑。 如果它的用途在未来的牛市中能被证明,那它现在就是潜力币;但是也有可能它的用途确实是空想,永远无法证明。 2 它的逻辑很容易懂,但它的币一点用都没有。 典型的就是经济模型出了问题,代币无法被赋能。如果未来这个状况会改变,那它就是潜力币;可如果永远不变,那它就是空气币。 3 它上线后毫无进展、毫无表现。 这里面可能的原因就更多、更复杂了。 在刚刚那轮牛市中崛起的两个潜力币LINK和AAVE就是上面第三种状况的典型代表。 LINK在我的印象中是2017年1CO大潮中上线的。但是在上线后很长一段时间,它的团队都“无所作为”:既不拉盘币价,也不见项目有任何进展。社区中有很多人都高度怀疑项目是不是跑路了。直到后来项目团队突然间拿出了成果,才一鸣惊人。 AAVE早期叫ETHLEND,我印象中也是2017年1CO中上线的。早年它采用的是点对点借贷模式。但上线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模式基本上运作不起来,项目一直没有起色,远不如当时更被看好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直到后来团队彻底改变模式,整个项目才焕发生机。 正是因为这两个项目在它们上线后的一段时间有大家肉眼可见的硬伤,所以它们的币才没人买,价格才低得令人发指,也才有了后来的百倍空间。 可换个角度想,如果LINK团队真的跑路,AAVE的模式没能成功的改进,那这两个币就真的死在熊市了。 所以在我看来,当初这两个币在表现萎靡时,不买才是正常的思路,买了反而不正常。 事后复盘,我发现真正从这两个币中受益的人只有下面这几类: 一是1CO时就买入,但没来得及跑的一级市场投资者。 二是项目在突然变得有起色时买入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买入的时点也并不是在它们萎靡的时候,而是发现项目真正有起色,币价开始呈现跳涨苗头的时候。 三是稀里糊涂买入的投资者。 其中第一种人是最多的。第二种较少,多是一些精于分析、密切跟踪市况的团队。第三种就无法统计了。 这三类人中,第一种和第二种与我们普通投资者无缘;而第三种就纯粹属于个人运气了。 除了LINK和AAVE,还有另一个币Matic也是很典型的。它属于上面第一种情况,即它的用途当时根本没人看好。 Matic是在熊市中通过X安的IEO上线的,当时其主打以侧链方案解决以太坊性能扩展的问题。 然而在那个年代,以太坊的性能扩展并不是一个热门话题,大家更看重的是像EOS、AE、ADA这种有希望彻底打死以太坊的竞争对手。即便是硬要谈扩展以太坊的性能,当时热门的技术方案也不是Matic这种,而是状态通道(State Channels)。 我当时是用心买了状态通道这个赛道的项目,而无心买了Matic。 结果后来状态通道由于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被彻底淘汰。而X安后来上线了自己研发的BNB Chain(BSC)彻底搅动了侧链生态后,人们才发现竟然有一个早年X安就支持过的项目早就布局这个赛道了,这时Matic才开始一鸣惊人。 所以Matic的一鸣惊人一方面是得益于竞争对手(状态通道)的意外死亡,另一方面则是沾了X安亲自下场发力的光。而这两个因素完全是意外中的意外,根本不是人力可以事先预测的。 所以以我有限的经历来看,在现存的币中找潜力币存在巨大的风险和运气成分,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以平常心对待。
这几天集中回复了大家过往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大家提出的新问题我会在后续文章中继续回复。 今天我们继续推演对下轮牛市的猜测。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谈的是有可能挤进前20的项目,但那些不一定能挤进前20的项目呢? 我认为更有想象空间,更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打开脑洞。 这类项目就是大家最喜欢猜测的“百倍币”。但“百倍币”这个词我不太喜欢,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就用“潜力币”来指代它们。 对潜力币,我把它分为两类:一是现在已经存在但还没有充分彰显潜力的项目;二是现在还不存在但未来会出现的项目。 对第一类项目,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方法比较多,推演起来比较容易,所以今天我们先推演第一类。 推演这类项目,我们同样需要先有一个大框架。这个大框架就是市值。 前面我们猜测下轮牛市中排名第20的项目其市值大概能达到240亿美元。我们就以这个市值为标杆。 如果这个项目从现在开始到下轮牛市涨幅能达到100倍,那么它现在的市值大概就是2.4亿。这是这个币市值的上限。为了扩大我们的搜寻范围,我们可以把这个市值放得更宽一点,放大到5亿美元。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上限为标准去搜寻潜在的标的。 市值为5亿美元的项目,它现在在CMC(coinmarketcap.com)上的排名大概是第83位。可CMC上当前总共罗列了接近9000个币种,排名在83位之后的币有8000多个,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币全部都研究一遍。 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下限进一步缩小我们的搜寻范围。 而这个下限的界定就见仁见智了。如果我们把下限设得比较低,我们就有更大概率找到潜力币,但我们要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这有点像大海捞针。如果我们把下限设得比较高,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更仔细、更准确地审查各种项目,对项目的把控就比较准,但与此同时我们有可能会错过潜力币。 所以下限的设定需要凭一些主观经验进行折中取舍。 我个人倾向把这个下限设置为现在排名1000的币,也就是现在市值500万美元的项目。或者把范围进一步缩小定为排名500的币,也就是现在市值为3400万美元的币。 有了市值的上下限,我们就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寻找潜在的标的。可即便我们再怎么样设定搜索范围,这里面的项目也是非常多的。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范围,一般来说可以注意以下这些规律: - 在前面若干轮牛市中曾经被热炒过、被视为“明星”项目,但在后来的熊市中暴跌并且在后续牛市中再也没有冲进前50的币一般来说在下一轮牛市中再次崛起的机会就不大了。除非项目团队特别有创意,能在下一轮牛市中创造出新的模式和新应用,但即便如此,这样的项目也不容易在现阶段发现,而要等到下一轮牛市爆发前。并且要找到这样的团队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看项目团队的作为和以往的事迹。 - 在前面若干轮牛市中项目题材不曾被热炒,但项目方一直在坚持付出和建设的项目可以关注。 - 项目是在本轮熊市中新出现的项目,并且团队表现一直不错。这样的项目可以关注。 即使是这样,要在这个范围内寻找潜力币依旧是个辛苦的苦力活,需要有心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位读者对近期市值排名的分享发来一篇很详细的留言。在留言中这位读者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ApeCoin的市值是否应该用全流通市值来计算? 在文章中,我对ApeCoin的估值采用了全流通市值的算法,算出来它的市值是59亿美元。我对下一轮牛市中排名第20的币种市值的估计是240亿美元。照这样看,ApeCoin如果能进到前20,那它的涨幅也就是3倍而已。 但如果我们用流通市值来算,它的市值就是22亿美元,如果能进到20名,那涨幅就有10倍了。 显然,用全流通市值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ApeCoin潜力空间的估算。 这个问题以前也经常有读者问。 为什么我采用全流通市值来估算一个币的潜力? 我记得最早是在2020年下半年当时CRV刚上市时,我在一篇文章中对它投资潜力进行估算时写到的。 当时我写到,用全流通市值来估算一个币比较能看出一个币的潜力上限。 用这个方法来估算当时CRV的全流通市值(记得当时的单价大概是10美元左右),其全流通市值好像已经非常接近甚至达到以太坊的市值了。因此我当时认为尽管CRV项目不错,但那个价格太高了,所以那个价格不适合买入。 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CRV就算在后来的牛市中都再也没能达到10美元的高度。如果当时头脑一热跟风在10美元买入,那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回本。 用这个办法虽然比较夸张,但在我们评估项目时,能给我们刹刹车、浇浇凉水,让我们冷静一下、三思一下。 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导致我们低估一个项目的潜力甚至错失一个投资机遇。 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 这就又回到我投资的基本逻辑上了:我宁愿错过眼前的机会,也不愿踩进潜在的大坑。在这个行业,我们永远不缺机会,丢掉这个机会没关系,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能再找下一个机会;可万一踩进一个大坑,我们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在我的理念里,避坑的优先级远高于抓机会。 回到无聊猿这个项目,毫无疑问我是很看好它的,也认为如果没有意外,Ape是有较大可能在下一轮牛市中冲进前20的,否则我就不会继续持有它了。 然而我现在都尽量避免在文章提及这个项目的好,除非万不得已,因为它的好人人都看得见,我反而会更加关注它的“不好”,比如它面临关于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指控,面临CNN一系列报道的质疑。我自己甚至都还会在文章中写它的不好,担忧它面临的潜在问题。 可能这种做法在这个圈子很不合适宜。这里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屁股决定脑袋,尤其是当屁股坐定后,那脑袋就更离不开屁股了,恨不得连篇累牍地夸赞自己持有的项目。 但我觉得这样很危险。 在投资市场,当我们反复提示自己持有的项目怎么好时,有可能那不是给自己鼓劲,而是给自己洗脑。这种自我洗脑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幻想,最终被市场惩罚。 所以我一向的做法都是: 在买入一个项目之前,我会先看它有没有根本性的缺陷,如果没有我会多看它的好。 可当我买入一个项目之后,我反而会更看重它的不好,看它有没有新的风险、新的问题,对它的“好”尽量忘记,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贬低它的“好”-------比如上面用全流通市值估算Ape的增长潜力。 在我平时的文章中,除了比特币、以太坊之外,我对自己持有的项目基本上尽量只在一篇文章中把它们的好说完,后续就很少再提它们的好了。 这也导致总有新读者在文章中看到我一句话提到投资了某个项目,却又没见到我详细分析这个项目而留言希望我详谈。 其实这些项目我在前面的文章中都谈过,而后续尽量避免再谈的原因就是不想给自己洗脑,也不想给持有者洗脑。 非常感谢这位读者分享自己的观点,也让我借这个机会把自己某些“格格不入”的习惯及做法和大家解释一下。
1、NFT交易市场的项目能否进到市值前20名? NFT交易市场在我看来其属性有点特殊。 首先一般来说我们不把它算在DeFi生态内,因此它似乎不太受DeFi市场情绪的影响。 另外,它目前也还算不上一个独立的生态,因为它的规模相对DeFi还小,所以不大能形成群体效应。当然,到下个牛市,这个领域会不会出现一批竞争者,并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生态,那就还要观察了。 最后,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和关注度相比DeFi领域实在差太远了。不说别的,单说Opensea,它成立的时间比Uniswap还要早,但它的交易活跃度显然比Uniswap差太多了。 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有很大原因是NFT这种交易品在属性上比较特殊,在现阶段还没办法像ERC-20代币那样进行灵活交易。 所以总体而言,它还不大成气候,这个领域中是否有项目能进到前20,现在还不大看得出来。我持谨慎态度。 2.、关于去中心化社交领域。 这个领域,我感觉是有可能会有爆发点,我也关注过一些项目(比如Lens、MASK等),但这些项目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加密生态中的社交需求还需要时间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现在有些项目在形式和运作上很像社交应用,但我认为它们所发展的社交模式未必是这个生态所需要的社交模式。 我们尤其要防止套用这样一种模式:一个项目看上去实现了某种社交功能,不管这种功能是不是真的是这个生态需要的,然后再发个币,似乎它就是加密生态中的社交项目了。 所以总体而言,我现在没有看到特别冒头有潜力进前20的项目。 3、如何看待Arbitrum上游戏化的DeFi项目?链接:www.odaily.news/p/5184999.html 这个项目有意思,保持关注。 4、展示NFT平台的Cyber网址是多少? 我在元宇宙那本书里提到的一个可供个人展示NFT的平台网址是oncyber.io 5、分布式验证器技术(DVT)领域的项目SSV如何? 这个项目挺有意思的。但凡帮助以太坊进一步去中心化,进一步打破垄断的项目我都很喜欢。但是在投资的时候不仅要看项目本身好不好,还要看它的价格贵不贵,所以对这些新项目,我会保持观察。 6、RDNT如何?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是一个全链借贷项目。这类项目怎么说呢?它们的逻辑比较清晰,憧憬的市场也比较宏大,但都面临一个问题:本身的门槛似乎并不高。 这就导致一旦一个概念被市场接受后,短时间内马上就会有一批项目出来,在这些项目还没有形成自己护城河的情况下就开始严重的内卷,让市场被分得很零散,最后形成一个群龙无首或者即便有首,其领先地位也不突出的状况。 我们看看现在DeFi赛道的这些老龙头们(比如Uniswap、Curve、MakerDAO、Compound、AAVE),几乎都是在其竞争者还没有赶上来之前就形成了很高的市场认可度、占领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这种状况在后来DeFi生态的发展中就很少出现了。 这导致在现在的生态中,一个新概念项目出来后,它的代币能火的时间不够长,强劲的势头持续也不够久。 所以总体上对这类币,我更愿意再观察它们一段时间,看它们在市场的考验中能不能更进一步表现出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1、15000美元是不是BTC的底部? 没有人能预测绝对的底部,我曾经猜测本轮牛市的底可能在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期间,结果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忘记底部,今年耐心保持定投就好。 2、如何看待Arbitrum上的链游项目Trident(PSI),它在游戏经济方面进行了创新,玩家不再通过玩赚取收益,而是基于玩家之间的胜负关系让获胜者从失败者出赢得收益,这种经济模型的持续性如何 这个游戏刚好我看过,这个机制创新感觉不错,后续会保持关注。 3、UNI市值有望突破1000亿,CRV有望突破150亿吗? 就以UNI为例吧。它现在的市值是50亿美元,如果到下轮牛市突破1000亿,也就是涨幅20倍。单纯从涨幅上来讲,这不是不可能。 但如果以我对前20市值的估计,1000亿就挤进前10,排名大概第7、第8了。 那我们再看看现在排名前7的币,它们分别是:BTC、ETH、USDT、BNB、USDC、XRP、BUSD。基本上除了老大、老二、BNB、其它都是稳定币。 那基本上就是说UNI的市值要超过其它所有生态的币。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呢?我不知道。 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预估CRV。 4、关于AI概念项目的前景? 这段时间AI简直成了人人都不得不谈的话题。关于这一点,我其实没有那么乐观。我相信AI和区块链肯定是会结合在一起的。但目前圈内所谈的那些AI币在我看来并不是区块链和AI的结合方式,而且有些根本就不是AI。所以对目前大家追捧的这些AI币,我的看法比较保守。 以我的理解,AI和区块链的逻辑在底层上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以后有空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5、看不看好OP? OP也是目前第二层扩展赛道中的一个热门项目。但是我在文章中谈它谈的并不多,主要是这个团队从一开始做的一些事情就让我觉得他们的方法和理念和我不太一样,所以我在拿到它的空投的当天就把所有的币全卖了,一个没留。 OP和ARB是同一战线的竞争对手,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ARB的团队。 虽然我不太关注OP,但它上面有些项目倒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尤其是某些游戏项目。 6、现在用ETH买入NFT明智吗? 如果ETH、比特币在自己的投资中所占比重超过50%,并且除此以外,自己的NFT投资中还有一些蓝筹作仓底保底,剩下的投资我觉得可以尝试配置。 7、下一轮推动牛市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 在刚刚过去的那一轮牛市中,不少资金是美国政府放水和机构投资者涌入带来的。我倾向认为下一轮,恐怕依旧会如此。因为以当前的状况看,美国政府最终还是会降息,而一旦降息,大资金就会寻找出路。 另外我相信再过1、2年,加密生态肯定会爆发新的应用,这些应用也会吸引大资金入场。 8、关于加密项目高市值以及项目盈利并非反哺给持币者的现状。 这是目前加密生态中一些非常典型又非常真切的问题。其实对这类问题,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过:在这样一个毫无监管的生态中,我们一定会看到鱼龙混杂的状况,甚至在某种状况下污秽会远远多于精华。 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整个加密生态还处在发展初期,技术还极不成熟,很多项目的应用肯定无法在价值方面和传统企业(或者说我们在理想中认为合理的状况)相比;二是鱼龙混杂的状况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这个生态的“特色”。 总体上,我对这种状况的容忍度是比较高的。不是因为我喜欢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也应该在这个行业里做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我比较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悲观者往往能认清困难,但乐观者往往才能战胜困难。 我希望自己永远是这个生态中的乐观者。
这段时间的文章末尾积累了不少读者的问题,其中有一些很有典型性,所以接下来先回复一下这些问题再继续我们的猜测。 1、Magic的定投价是多少? 我在文章中分享的定投价是1美元。 2、Shibuya的NFT链接? 这个项目发行的NFT在Opensea的网址: opensea.io 3、关于OKB的投资价值? 由于我现在基本不投资中心化交易所的币,所以对BNB、OKB和HT就没有再多关注了,对其具体的价格和未来走势的判断不好作预测。 4、对Push的看法? 这个项目我是凭兴趣买了一点,但没有定投。我买主要是当时价格很低,又觉得它比较接地气,就买一点放着,看它未来的发展吧。 5、对各类无聊猿的仿盘的看法? 对各类无聊猿的仿盘NFT我一个都没有买,我觉得他们没有什么新意。 6、如何查看2017年以前上线的NFT? 可以参看这个链接:twitter.com 7、NFT项目肚兜(Doodles)的迁移有没有可能引发其它项目的跟进迁移? 我觉得可能还会有项目进入Flow的生态,但大规模的群体效应可能性不大。 8、NFT项目现在实施的策略和做法哪些是对的? 我对这些项目在运作上的各种大胆尝试和实践都很关注和期待,唯一不太看好的就是它们离开以太坊生态去其它公链(比如Flow、Solana等),当然它们去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不算。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依然算以太坊生态。 9、都用第二层扩展了,ETH的消耗在哪里? 这正是以太坊的需要,也是第二层扩展生态繁荣之后带来的直接效果。 第二层扩展的目的就是要把目前大量在以太坊上执行的动作从以太坊上拿走,放到第二层扩展去执行。这样各类应用对ETH的消耗就会大大减小。 但这意味着以太坊就没用了吗? 恰恰相反。 在以太坊+第二层扩展构筑的生态中,无论在第二层扩展中人们进行了多少交易,执行了多少动作,最终账户状态、合约状态的改变一定要在以太坊上进行最后的确认。通俗地说就是第二层扩展上面大家可以尽情的玩耍,但是玩耍的结果必须要公证才有法律效力,而这个公证就必须在以太坊上做。 在没有第二层扩展以前,大家的这些玩耍每一步都要在以太坊上做,每一步都要公证,由此可见费用有多高。而有了第二层扩展,大家只需要最后进行一次公证就行了。所以交易成本极大降低,效率极大提升。 举个具体案例: 当以太坊单价1000美元时,200个人,每个人要执行100个动作,每个动作的Gas是0.1 ETH。 如果没有第二层扩展,这些动作统统只能在以太坊上执行。这时总共要消耗的Gas是200 x 100 x 1000 x 0.1 = 200万美元;其中每个用户消耗的Gas是100 x 1000 x 0.1 = 1万美元 当有了第二层扩展这200个人执行的100个动作最终只有一步计算需要在以太坊上做,而这步计算的Gas是0.5 ETH。这时总共要消耗的Gas就是 1000 x 0.5 = 500美元;其中每个用户消耗的Gas是 500 / 200 = 2.5美元。 当以太坊的单价涨到10万美元,即翻100倍之后,上面这个案例如果用第二层扩展,则总共消耗的Gas是 10万 x 0.5 = 5万美元;其中每个用户消耗的Gas是5万 / 200 = 250美元。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以太坊已经100倍了,但这时每个用户消耗的Gas(250美元)比起没有第二层扩展且以太坊单价只有1000美元时消耗的Gas(1万美元)还要低很多。 这个案例是个经过大量简化后的描述(比如我忽略了第二层扩展中的手续费),其中一些细节不是100%准确,但逻辑上比较直观地反映了第二层扩展对以太坊生态带来的直接效果,也反映了第二层扩展的重要性。 当有了第二层扩展后,就算以太坊的单价猛涨,用户在成本提升上的感觉也不会明显。这一方面会极大促进以太坊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还为以太坊的价格上升打开了极大的空间。 这还只是仅有第二层扩展(它是对以太坊性能的纵向扩展)的情况下,以太坊的情形。当未来以太坊再加入分片(即以太坊性能的横向扩展)后,我们将难以想象那将再把以太坊提升到什么样的层次。 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一旦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成规模的发展起来后,我想象不出现在的那些“杀手”们、那些资本推起来的新公链们怎么和这个生态进行竞争?它们的优势还在哪里?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了解的一些赛道。对于我没有提到的赛道要么是因为我了解得极其有限,要么是我觉得其发展空间有限,所以就没有详谈了。 总体而言,对可能新冲进市值前20的项目,我的估计是:去中心化存储可能0~1个,第二层扩展(不算Matic)可能1个,游戏可能1个或者2个,NFT可能1个。然后我不了解或者理解不够的领域可能1个。 这样算下来,大概就是4到6个。 这个估计可能对一些读者而言,看起来比较保守了,但我还是倾向以比较保守的态度看这个排名的变化。 一个项目的市值想挤进前20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项目有爆发力,更需要项目有默默无闻的积累。 在最近这波反弹中,有不少项目的表现非常亮眼,这似乎给了不少看好这些项目的投资者比较乐观的未来。实际上在每轮熊市的反弹中,我们都能看到大量这样的币。但最终又有多少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不断累积实力然后冲进前20呢? 不说别的,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Chainlink和AAVE。 这两个可是上一轮牛市中妥妥的百倍币,其爆发力自不必多说,其累积也够深,可即便这样,它们现在都不在前20,所以我觉得还是保守一点。 在这些系列文章中,我所有作出的猜测都依赖一个最根本的猜测:就是对下轮牛市排名前20项目市值的猜测。 既然是猜测,这里面肯定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错误,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我们要对整个大趋势进行预判一定需要建立一个逻辑框架和整体思路。 我们虽然无法规划出具体的路径,但大框架和大准则多多少少还是有章可循的。所以我尽量尝试找出这其中隐含的某些规律,搭建起我们思考判断的框架。 这样我们在具体行动中就能找到方向感,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也不至于太冒进,盲目的狂热和自嗨。有了这种方向感,即使我们在一些实际探索中出了这样那样的差错,我们也能沿着大体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的基本盘和根本立足点。 我记得在很早前的文章中,我讲过我喜欢的投资方式是守正出奇。这不仅是我选择品种时使用的方法,也是我思考判断时使用的方法。 先抓前20的币,研究一下它们可能的规律就是“守正”。 那对于那些进不了前20的币或者生态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 恰恰相反,对那些未必进得了前20的币或者生态在某些方面或许更有价值、更吸引人。 一些币即使进不了前20,也有可能有百倍甚至更高的收益。 我上面提到的LINK曾经进过前20,但AAVE在我的印象中好像一直没进过前20。但不少人和机构可是从AAVE身上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研究这类币和生态就是“出奇”。 虽然我们要以开放、包容和大胆的思路研究它们,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规律,我认为这其中照样有规可循。只不过这个“规”要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探索。 下一篇,我们尝试猜一猜这里面可能潜藏的规律。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