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的这本小册子里,有你没发现的家居生活变迁

DAYBED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我们和宜家中国一起出的「2024中国居家生活趋势报告」面世了!在做这个报告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邀请到在宜家工作的Elin,一起来和大家分享我们在此过程中,看到的、发现的,中国消费者家居生活消费上的变化。 自疫情之后,宜家推出了中国的趋势手册,并且一直保持着深入家庭调研的方法,去了解不同类型中国家庭的家居生活需求变化。我们这针对这些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有趣之处,进行了讨论: * 宜家居家生活报告的诞生与特色 * 近几年中国消费者的居家生活消费观念有什么新变化 * 中国消费者有什么新的追求 00:05 宜家居家生活报告及市场调研工作揭秘 04:35 宜家入户访问调研的传统与难忘故事 13:19 健康生活-持续四年的居家关注重点 14:34 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从“一碗汤”的居住方式,到“人宠一家”的居家状态 29:20 人与家关系的变化-功能优化与情感回归同等重要 41:47 人与物关系的变化-更健康、更长久、更多元 53:23 宜家经典款:好设计更经典 55:52 绿植、花园,让生活更贴近自然 ——本期相关图片——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属于你的居家幸福时刻,我们会选出5位听友,送出这份居家报告手册~ ——本期主播—— @姜波拉:拥有10年家居编辑经验,本期和Elaine一起探讨,中国家居消费者这几年的消费和兴趣变化。 @吴偌萌 Elin:宜家中国消费者与市场分析主管,北京上海两地的流动居住者,因为工作原因,曾走进很多中国家庭,了解本地家居生活的变化。 ——关于DAYBED—— 出品&制作:一闪一闪住宅公司 我们是一档从物品出发,探寻多样家庭场景与独特生活方式的随性闲聊节目。关注 物品 / 家 / 设计 / 建筑 / 城市 / 文化。不定期邀请热爱生活的朋友、建筑/居住/人文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和跨界嘉宾来聊天。 感谢大家收听,不论是对本期内容的想法或者是其他想问我们的问题,都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如果大家对居住装修感兴趣,可以加我们的微信小助手,进入微信群,我们的微信小助手 wx:ishanishan13

58分钟
99+
5天前

EP89. 《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如何停止暴饮暴食,重塑与食物的关系

付费
折叠人生

你是否有这样的习惯?明明不饿却还是忍不住摄入食物,好像食物是一种慰藉,尤其是情绪不好时,下意识地寻找食物,通过食物将自己与那些问题隔绝开来。暴饮暴食带来的短暂的快感和长久的自责、愧疚和惩罚性地少吃,然后又被新的环境诱发物刺激,陷入熟悉的情感状态和用食物安慰自己的模式。 情绪性进食并不少见,这期小初就作为一个多年的情绪性进食者,和大家分享让她逐渐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书《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你和食物的关系,就是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本书并不仅仅是让我们改变进食习惯,更是教我们一种新的存在于和回应世界的方式。 00:08:情绪性进食者的四个特征 09:37:情绪性进食的行为模式:从环境诱发开始 13:32:记录暴食日记,观察自己的崩溃瞬间 19:27:腹式呼吸,转移生理性痛苦的小技巧 22:29:不带立场、评判的观察,是重新接纳自己的关键 25:00:情绪是一条你不必裹挟其中的河流 27:50:正念饮食:吃一粒葡萄干需要多少步骤? ———————— 🌐 折叠人生公告牌 在我们看来,或早或晚,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具体的困境,身体、收入、关系这三个幸福的基本要素,都可能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 我们会逐渐感知到一些世界运转的真相,也察觉到了自我意识的惯性与觉醒,令人沮丧的是,在这些时刻,有想法,没办法,往往是人生常态。 当一个人想要解决问题实现突破,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可以模仿和借鉴的对象,这是一种遥远的相似性。我们会发现,我们遇到的问题,前人也有过相似的遭遇,总有人找到了出口,他们有想法,也有办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激励。 「折叠人生」要做的,就是找到更多前人的好方法,萃取其中的智慧和能量,帮助更多人穿越不同的困难,拥有健康、富足和良好的关系,度过一生。 折叠人生的横向逻辑有三个——从书中学、在事上练、与高人聊,以此获得辽阔的人生图景和认知启发。 纵向逻辑更为具体,健康、富足和良好的关系是我们持续关注的方向,它们被拆解为8+1的生活系统,以解决具体的困惑和眼前的难题: 1 健康:生活里的医学常识 2 赚钱:理解生意学会交易 3 投资:用利息思考 4 职场:跃上高阶 5 学习:无限进步 6 家庭:有限责任 7 关系:重建附近 8 自我觉察:我与另一个我 8+1复盘:有知有行 我们的根据地是一个持续更新的知识库,目前持续运营至第三年,已放入9+主题、30+人物梳理,50+好书笔记、300+篇高质量内容,共计百万字优质信息。 欢迎订阅折叠计划第三季:f58g653dh9.feishu.cn,订阅成功即可同步获得前两季所有付费内容。我们希望为付费用户建设一个「互相点燃的,聚焦成长可能性的,人生同路人学习型组织」,欢迎加入。 折叠人生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豆瓣、Spotify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同步和更新,全平台同名。 【小红书号】2639467575 【进群】:VX:laoyanzsk 报暗号「123」即可入群。

40分钟
99+
5天前

ep221* 闹呢,你都哭了你还怪自己

(英文播客)英专生的自救之路

bgm:story that never ends - 陈康堤 今天这期播客想送给所有擅长责怪自己的朋友 本期摘要: 一次与老师的寻常谈话,却让我意外地情绪决堤。在不受控制的泪水与抽泣中,我感到的不仅是悲伤,更是深深的羞愧与自我责怪——“我讨厌哭,更讨厌无法控制自己的哭”。这期播客记录了一次突如其来的情绪崩溃,以及崩溃之后与自我的深刻对话。我们似乎总是不允许自己脆弱,但正如一句点醒我的话:“人想到伤心事就是会哭啊”。最终,这期节目希望与你分享一个温柔的领悟:请允许自己哭泣,包容自己的脆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美好的结局,正从你原谅自己的那一刻开始书写。 情绪崩溃后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责怪自己 After an emotional breakdown, my first reaction is to blame myself 00:43 Preview 01:22 Start 02:22 我太擅长自我否定了I'm too good at self-denial. 02:45 Even though you know that you don't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but you just habit put that in your stress put that to add on your stress. 04:21 我只知道我的声音开始颤抖,鼻子一酸,我就开始流泪了。 I just like breaking machine andi stuck and I can't control myself better. 05:45 So after this conversation I just want to quickly end up all of this 因此在结束谈话之后,我匆匆离去,我知道自己眼睛一定红了,而且我的情绪一直间歇性地忍不住激动。 我讨厌哭,更讨厌哭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更更讨厌无法控制自己的哭的时候有人看着我。 I knew my eyes must have been red, and my emotions had been intermittently agitated. 06:37 “人想到伤心事就是会哭啊” “People just feel sad people just cry when they feel when they think of the sad things.” 07:14 And I realized I still can't learn the ability to forgive myself for being vulnerable. 我还是没能原谅自己会脆弱,我不能压抑这些情绪。我要允许自己的眼泪,包容它们,然后等我收拾好了我再继续。 08:30 And I'will see this I'will see my crying today as one of the way to vent my stress it's a good thing it's really normal I should tell myself. 当然我也知道因为处理这些事情会让我焦虑时间。考研三字头了,我的压力是缓缓增加的,因此这次的哭也许也是一种压力宣泄 这是好事啊。这很正常啊。我是我自己最好的朋友,永远要记得原谅自己、鼓励自己、哄着自己向前。继续写你的热血番吧,而美好的大结局就在你的脚下。Keep writing your passionate anime, and a wonderful ending is right beneath your feet. 09:12 中文絮絮叨

12分钟
15
5天前

Vol.24 玉林咖啡土皇帝“猴子”:活得真实才快乐,懂得克制才能赢,很多人死在膨胀的路上

创始人说

一家有温度的社区咖啡店,是如何做到月营业额17万元的?“猫”有哪些生存法则值得借鉴?如何用“不迎合”的方式营销破圈? 坊间传言FAMILIAR COFFEE创始人猴子很狂,但见到他本人后,发现他是个温暖又喜欢搞笑的大男生。至于被人说“狂”的原因,他说,“有些东西来自底层的自信,就让人觉得狂一点呗。” 所谓的“狂”,其实更多来自同行的羡慕,这家位于玉林西路芳草街上的街区咖啡店,月营业额竟然高达17万元,而且是玉林路那一带开得最久的独立咖啡店。 猴子说,他们的品牌三观是:实诚、搞笑和创意。这个特点,从他们每一季制作的特调咖啡手卡名称“监狱内”“平常心”上,就能窥见一斑。 猴子从小喜欢嘻哈,但在为人处世中,他是一个很擅长“先低头”的人,“出来创业,就是要先把面子丢掉。” 在猴子看来,嘻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念感!而FAMILIAR COFFEE也是——坚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点点做好。 开店之初,FAMILIAR COFFEE就与周围的邻里、街道办,甚至城管大叔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例如,新店刚开始装修,他们就把楼上邻居们下一年的物业费全部交齐! 很多类似的小事,不仅让他们在疫情中开店就实现了顺畅起步,更在日后的运营中将他们特有的“温度”层层向外传递。 猴子的团队很善于营销,他们是咖啡店中最早开始做“周边”产品的。他们的创意口罩,巅峰时期一度让整条街的人都戴在脸上。 在本期播客中,猴子完整复盘了他们的“反市场”营销模式,以及他们与客人“保持友好,但不成为朋友”的相处模式。 近两年,成都的各大知名商业体都找过猴子,邀请他去开店,但猴子一律拒绝了(甚至不止一次)。理由很简单,因为那些地方的“温度感不够”。 最近一年,猴子也劝说很多人“休息”,在他看来,不要硬刚,顺势而为,才是王道。 当然,如果你真的很想干事,那就去做吧。唯一要提示的是,你真的具备抗风险的能力了吗? 【本期主播】 嘉雪:企业家社群资深从业者 【本期创始人】 “猴子”:FAMILIAR COFFEE/ FAMILIAR DESIGN 创始人 本期公司创立时间:2021年 本期公司所属行业:快消与创意 $ 创始人精彩观点: 我们跟消费者的关系:保持友好,但不是“朋友”。因为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乱套了。 社区店的第一核心要素就是温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传递温度。如果一个社区店不传递温度的话,它就不叫社区店,而只是开了一个铺子。 人只会相信自己大脑推理出来的东西。 也许你春天犯了一个错误,但无所谓,你可以等到冬天再来想这个问题。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监狱,很多时候是你自己给自己上了枷锁。 出来创业就要先把面子丢掉。你先给别人低头,别人就会回应你。 当你内功不够的时候,就很容易死在扩张的路上。 坚持做小的事情,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圈”。 将生活中的无妄之灾尽可能斩掉,就能过得相对顺一些。 现在这个阶段创业,抗风险能力是最重要的。 $ 核心时间轴: Part 1 我的血里流着冰美式;社会生存:沟通能力很重要! 05:10 因为真实,所以“狂”一点 07:27 喜欢“嘻哈”文化:有啥说啥,干就完事儿了 09:31 在美国“夹缝”中生存:练就了沟通的本领! 11:46 喜欢嘻哈的人,都人格分裂 14:08 做猫咖摸索了创业的从“0-1” 15:41 在国企低调上班:掌握体制内的语言能力 19:17 FAMILIAR的由来:我们很擅长与人变得“熟悉” Part 2 用市场的逻辑做产品,用“不迎合”的方式黏住客人 20:32 关于店铺外摆的“秘密”:做规则的制定者 23:36 产品研发的秘密:如何找到市场青睐的口味 24:52 像“洗钱”一样做营销(不是) 26:09 哇,做咖啡让我们也有“信徒”了 27:51 咖啡店员工的KPI之一就是跟客人“聊天” 28:12 吸引第一批核心客人:神奇的“复读机”文化 31:13 不“迎合”消费者的方式,反而更吸引人 32:05 保持“友好”,但不能成为朋友 36:38 社区店核心要素是“温度”!老客人都知道我的生活轨迹 42:38 像打造专辑一样设计每个季度的特调产品概念 44:19 春天犯的错可以冬天思考。停止向你的世界描绘监狱! Part 3 学习“猫”的生存法则:先低头的人活得最安全 49:06 在别人的底盘示好:一口气把邻居的物业费都交了! 51:48 先做抗风险能力强的事情,再考虑延伸 52:32 建立良好的附近关系:城管大叔对我们一点都不凶 54:42 “嘻哈”的信念感很重要,坚持做自己 56:21 举报我们的人:我会帮他支个招儿 1:00:08 我们的团队:实诚+搞笑+创意 1:01:16 离职员工也会一起团建,有人离开四次又回来了 1:02:45 用创意奖励员工,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Part 4 很多人失败是因为平衡不了自己的“理想主义” 1:05:48 月营业额:17万元!外卖只为私域客人服务 1:07:15 如何丝滑地做好翻台 1:08:03 多次拒绝大商业,因为温度感不够 1:10:00 当你内功不够的时候,很容易死在扩张的路上 1:11:03 从赌场中吸取教训:偶尔赢一次并不代表你有实力 1:15:43 把握好心态,去掉无妄之灾 1:17:55 生了孩子之后,我变得更乐观了 1:20:05 家庭运转就像运作公司:角色分配很重要 1:24:05 在慢城市做慢节奏的事,“做小”是种自我保护 1:25:08 给还想再大流量街区开店的人一个忠告! 1:26:05 享受扮猪吃老虎:别人看不起你的时候更爽 【免责声明】 本节目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法律上的建议。 √ 关于《创始人说》: “创始人说”是一档对企业/机构创始人的商业人文深度对话节目,在这里,他们深度分享各自心路变化的历程及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属于单个时代角色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从商业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l 创始人说播客小助手微信:founderassistant l 本节目音频平台:小宇宙播客&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播客 l 商务等合作需求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l 本节目公众号:“创始人说播客” (公众号搜索:FounderDialogue) l 本期音频制作:啊哈时刻(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l 本期背景音乐:A Rocket To The Moon,《Wild & Free》 l 主视觉设计:彭晴,张健楠 l 特别声明:未经节目版权方授权和许可,请勿随意编辑、使用本节目中的所有内容(含音频及文字)。

89分钟
99+
5天前

电子游戏简史1:什么是游戏?

油盐不禁

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我们新策划的系列节目:电子游戏简史。我们将用几期的时间,回顾电子游戏数十年发展的历程。在第一期节目里,我们首先抛出一个大问题:什么是电子游戏?只有理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确定一个漫游历史的脉络,不至于鸡同鸭讲。随后,我们将从电子游戏的前身入手,看看电子游戏怎么大踏步地进入到了主机时代。 01:40 专题缘起:游戏专业的学生玩游戏吗? 16:30 开题:什么是游戏? 21:00 柏拉图:游戏是一切幼子有意识产生的模拟活动 23:30 亚里士多德:游戏是劳作后的休闲,本身不带有目的的行为 30:00 游戏是一种自愿客服不必要障碍的活动 33:00 席德梅尔:游戏是一系列有趣的抉择 45:00 数字游戏史:电子游戏的起源在哪儿? 53:00 收费模式影响了电子游戏形态 57:30 投币机里的美国:电子游戏缘何成为男孩的专属领地? 61:30 雅达利2600 65:20 游戏内容会影响主机形态 71:00 掌机Game & Watch 75:00 雅达利的隐患 节目中提到的一些游戏和主机: 最为出名的早期电子游戏之一:Pong。该作模拟了两个打乒乓球的人,就是在两条线中间有一个点在动,操纵器就是一个旋钮。 《SpaceWar》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可娱乐性质的电子双人射击游戏,它比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Tennis for Two”晚4年出现于计算机上。 雅达利2600(Atari 2600),是雅达利(Atari)在1977年9月发行的一款游戏机,在当年风行一时,成为电子游戏第二世代的代表主机。 GAME & WATCH是任天堂公司于1980年至1991年间推出的便携式液晶游戏机。其开发灵感源于横井军平观察到乘客摆弄计算器的现象,名称融合电子游戏与石英表功能,该设备奠定了现代掌上游戏设备的雏形。

81分钟
99+
5天前

Vol.133 英伟达 特斯拉 OpenAI“英雄联盟”:科技巨头如何用“未来叙事”撑起品牌溢价?

钱钱品牌局

当英伟达市值逼近 5 万亿美金、特斯拉股价从 110 美金飙升至 462 美金、OpenAI 以生态开放撬动万亿级市场,美国科技三巨头的崛起已不再是单一企业的成功,而是一套 “联盟共生 + 愿景驱动” 的品牌增长范式的胜利。 这份范式不仅重构了 AI 时代的商业规则,更给中国科技品牌带来了关于 “如何从产品竞争迈向价值竞争” 的深层启示。 一、美国科技巨头的 “英雄联盟”:三大核心逻辑构建竞争壁垒 美国科技巨头的联合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围绕 “基础设施、生态闭环、愿景叙事” 三大核心,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堪称科技领域的 “英雄联盟”。 (一)基础设施绑定:从 “卖产品” 到 “定义行业标准” 英伟达的战略转型是典型案例。2025 年其 GTC 大会选址华盛顿而非硅谷,本质是将技术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提出 “AI 是国家基础设施” 的核心主张。 会上推出的 “极限共设计”(Extreme Co-Design)理念,打破了芯片、封装、冷却、软件的孤立边界 —— 通过将硬件与软件作为整体重构,英伟达不再是单纯的 “显卡供应商”,而是成为 AI 时代的 “基础设施架构师”。 这种战略延伸到具体合作中:联合诺基亚布局 6G(直指国家经济与安全命脉)、携手奔驰等车企攻克 L4 级自动驾驶方案,甚至为 OpenAI 定制超级计算系统 “Vera Rubin”。 英伟达 2024 财年收入超 600 亿美元,2026 年预计达 1800-2000 亿美元,高增长背后正是 “基础设施绑定” 带来的不可替代性。 (二)生态闭环构建:从 “单点创新” 到 “共生网络” OpenAI 与特斯拉则分别在 “虚拟生态” 与 “物理生态” 中完成闭环。 OpenAI 的转型极具代表性:从 “大模型技术提供者” 转向 “AI 生态构建者”,通过开放 SDK 接口,联合 Spotify(音乐)、Figma(设计)、Canva(创意)等企业覆盖全行业,目标是打造 “AI 界的苹果 App Store”。 同时,其商业化步伐加速 —— 获得软银 225 亿美元投资、与 AMD 合作布局芯片,形成 “技术 - 资本 - 场景” 的生态闭环。 特斯拉则在物理世界落地生态:将重心从新能源汽车转向 FSD(全自动驾驶)、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Optimus(人形机器人)三大 AI 领域,计划 2026 年底实现 Optimus 年产 100 万台,且未来 80% 长期价值将来自该业务。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通过 SpaceX(星链)、Neuralink(脑机接口)的协同,构建了 “地面交通 - 太空通信 - 人类健康” 的跨领域生态,成为 AI 落地物理世界的 “挑战者”。 (三)愿景叙事赋能:从 “商业品牌” 到 “信仰符号” 美国巨头的高估值不仅源于业绩,更源于 “愿景叙事” 带来的信仰溢价。 英伟达将 AI 比作 “阿波罗登月时刻”,黄仁勋在大会上通过 “美国建国 - 乔布斯时代 - AI 时代” 的倒叙叙事,将技术升级升华为 “人类文明的新突破”。 马斯克则以 “移民火星” 为核心故事,让特斯拉从 “汽车品牌” 变为 “人类探索未来的载体”。 OpenAI 提出 “AI 与人类共生”,通过 “89 岁日本老人用 ChatGPT 开发 11 款助老应用” 的案例,让技术充满人文温度。 这种叙事能力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英伟达市值能突破 5 万亿美金,特斯拉市盈率远超行业平均,本质是市场对 “愿景可行性” 的认可 —— 公众相信这些企业能改变未来,品牌便具备了超越产品本身的 “信仰价值”。 二、中美科技品牌的核心差异:从 “叙事逻辑” 到 “战略重心” 对比美国三巨头,中国科技品牌虽在产业落地层面有优势,但在 “品牌价值构建” 上仍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源于文化背景与战略路径的分野。 (一)品牌叙事:“民族情感” vs “人类未来” 中国科技品牌的叙事多绑定 “现实价值与民族情感”。以华为为例,其品牌传播围绕 “中华有为” 展开,核心是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助力民族复兴”。 小米则采用 “创始人绑定” 模式,雷军的个人 IP(如 “Are You OK” 的亲民形象、年度演讲金句)成为品牌传播核心,虽降低了传播成本,但缺乏对 “未来的想象空间”。 美国巨头的叙事始终锚定 “人类共同目标”:无论是 “AI 解决全球算力问题”“移民火星实现星球自由”,还是 “AI 助力老年人生活”,都跳出了单一国家或群体的局限,让品牌成为 “全球共识的载体”,这也是其能吸引全球资本与用户的关键。 (二)传播方式:“主动营销” vs “现象造势” 中国科技品牌更依赖 “主动营销”。多数企业仍通过传统广告、电商促销、线下活动传递品牌信息,即便如华为、小米的创新传播,也未脱离 “企业主导” 的逻辑。 而美国巨头几乎不做传统广告,却能通过 “现象级事件” 引发自发传播 —— 特斯拉靠马斯克的 “地板办公”“星链发射” 上热搜,英伟达靠 “超级计算金砖送马斯克” 制造话题,OpenAI 靠 “SDK 开放”“百亿投资” 引发行业讨论。 这种差异的本质是 “品牌吸引力” 的不同:美国巨头以 “未来感与突破性” 成为媒体焦点,公众与投资者的讨论自然放大品牌影响力;中国品牌则需通过 “主动曝光” 维持热度,传播效率与溢价能力相对有限。 (三)战略重心:“产业落地” vs “生态标准” 中国科技品牌的优势在 “产业应用与供应链”。中国在 AI 落地层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上海港实现无人化装卸、西北矿山用 AI 操控无人卡车、宝钢靠 AI 优化钢水质量,这些应用能快速提升产业效率,但多属于 “单点技术落地”,未形成 “行业标准与生态壁垒”。 而美国巨头的战略重心是 “定义规则”—— 英伟达的 CUDA 生态成为 AI 算力的行业标准,OpenAI 的 SDK 接口可能主导 AI 应用开发,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或将重构交通规则,这种 “制定标准” 的能力,让其在产业链中具备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三、中国科技品牌的突围路径:以 “产业优势” 为基,补 “品牌价值” 之短 美国三巨头的经验并非不可复制,中国科技品牌可结合自身优势,从 “愿景、生态、用户、全球化” 四个维度发力,实现品牌价值的跃升。 (一)升级愿景:从 “民族复兴” 到 “人类问题解决” (二)开放生态:从 “单点落地” 到 “系统协同” (三)用户连接:从 “企业主导” 到 “共创共生” (四)全球化思维:从 “产品出口” 到 “价值输出” 科技品牌的终极竞争力是 “相信的力量” 英伟达、特斯拉、OpenAI 的成功证明,科技品牌的终极战场不是 “技术参数” 或 “市场份额”,而是 “公众对未来的信任”—— 当用户相信品牌能改变生活,投资者相信品牌能创造长期价值,品牌便具备了穿越周期的 “强大生命力”。 中国科技品牌有全球最完备的供应链、最庞大的应用市场,更有 “科技强国” 战略的支撑。只要能跳出 “短期利益” 的局限,以 “人类未来” 为叙事核心,以 “开放生态” 构建壁垒,以 “用户共创” 传递温度,就能从 “产业强者” 成长为 “全球品牌”。 Takeaway 1、科技巨头的联盟并非简单资源叠加,而是围绕基础设施、生态闭环与愿景叙事构建竞争壁垒,形成共生增长模式。 2、将技术与国家战略或全球核心需求绑定,从单一产品供应转向基础设施架构,可提升企业不可替代性。 3、从技术提供者向生态构建者转型,通过开放接口、联合跨行业伙伴形成闭环,能撬动更大市场价值。 4、品牌愿景需超越商业层面,锚定人类共同目标(如解决全球问题、探索未来),可形成超越产品的信仰溢价。 5、借助 “现象级事件”(如技术突破、跨界合作)引发自发传播,比传统广告更易放大品牌影响力与公众关注度。 6、品牌叙事若仅局限于地域或民族情感,易受边界限制;聚焦全球共识性议题,更能吸引跨区域资本与用户。 7、产业落地能力(如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是重要优势,但需从单点落地升级为系统协同,才能构建生态壁垒。 8、创始人的 “长期大梦想” 与鲜明个人符号,可强化品牌辨识度,成为驱动品牌增长的重要精神内核。 9、科技品牌需强化用户共创,让用户参与产品迭代与场景设计,能增强用户归属感,推动品牌从企业主导转向共生。 10、科技品牌的终极竞争力是 “公众对未来的信任”,唯有让市场相信其能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才能实现穿越周期的增长。 思考点 1、科技企业从 “产品竞争” 转向 “愿景竞争” 时,需在哪些关键维度构建叙事,才能让愿景从 “概念” 转化为用户与市场认可的 “信仰”? 2、当科技企业打造开放生态时,如何平衡 “技术自主可控” 与 “跨伙伴资源协同”,避免陷入 “依赖外部” 或 “封闭低效” 的困境? 3、具备产业落地优势的科技企业,该通过何种路径将 “单点技术应用能力” 升级为 “定义行业标准的核心能力”?

40分钟
99+
5天前

Vol.134 在复制一切的时代 如何打造“不可复制”的品牌和产品差异化?

钱钱品牌局

在当下商业世界,同质化竞争如潮水般席卷各个行业:直播间里,品质优良的产品被压到近乎亏本的价格;新能源汽车市场,除 “不用油” 外,多数品牌难寻核心差异;快消领域,相似配方、相近包装的产品更是屡见不鲜。 众多企业陷入 “价格战” 泥潭的核心症结,在于未能打造真正的品牌差异化。品牌差异化是企业的精神坐标,产品差异化则是这一精神的具象载体,唯有二者深度融合,才能构筑不可复制的商业护城河,实现长效增长。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19 在同质化竞争中,品牌通过品牌理念实现差异化价值。 3:39 中国品牌面临从供应链到品牌的转型挑战。 5:54 品牌必须在用户心智中建立清差异化认知,才能跳出同质化竞争。 6:49 品牌差异化与产品差异化结合,才能构筑不可复制的商业护城河。 7:32 品牌差异化需要长期投入时间、精力与专业智力。 9:34 品牌有颠覆式性创新,肯定是有差异的。 13:00 戴森吸尘器通过设计创新与精准传播锁定用户痛点,实现市场突破。 16:28 Prada与Miu Miu:同一集团下的品牌定位差异。 19:05 宝洁与零售案例:多品牌策略与品质化定位。 23:44 服务与体验作为差异化核心:海底捞与特斯拉。 29:24 标准化资料无法替代现场指导,精细化运营拥有高门槛与高价值。 33:24 红牛自建media house打造极限运动内容生态,绑定能量文化。 39:01 华为通过自主研发与民族精神叙事构建技术与文化双轮驱动差异化体系。 41:27 品牌差异化需长期坚持与全面落地。 42:51 品牌要从消费者洞察出发构建差异化。 一、中国品牌的差异化困局:从 “供应链优势” 到 “品牌短板” 的转型阵痛 中国品牌的差异化探索,始于一场被迫且艰难的 “身份转换”。2019 年以来,国际环境变化让长期为海外品牌代工的中国供应链企业失去原有市场,不得不从 “幕后代工” 转向 “台前做品牌”。但长期的供应链思维,让这些企业陷入 “懂生产、不懂品牌” 的困境: * 认知误区:多数中小品牌将 “品牌运营” 等同于 “产品销售”,缺乏对品牌定位、价值观传递的思考。正如行业观点所指出,“以前很多本土品牌所谓的品牌,其实更多的还是销售,并没有真正到品牌层面”。 * 竞争乱象:因缺乏品牌差异化能力,企业只能通过 “卷价格” 争夺市场。直播间里,部分品质优良的产品价格被压至成本线以下,甚至出现 “企业是否亏本” 的质疑,这种恶性竞争严重透支行业活力。 此时,补上 “品牌定位与差异化” 这一课,不再是企业的 “加分项”,而是从同质化红海突围的 “生存必需”。 二、差异化的核心起点:从 “企业视角” 转向 “消费者洞察” 许多企业困惑于 “功能相似、供应链趋同,如何做出差异”,实则陷入了 “自说自话” 的误区 —— 真正的差异化,必须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心智认知出发。 (一)抓准 “痛点”:让产品差异匹配用户需求 戴森的成功,正是 “痛点导向” 的典型案例。其无叶风扇技术并非首创,吸尘器核心专利也非无可替代,但它精准抓住消费者两大核心痛点:一是传统吸尘器 “绕线麻烦、清理困难”,二是消费者对 “便捷清洁” 的迫切需求。 通过轻便电机、无尘粉尘仓的设计创新,再结合 “只讲核心卖点” 的传播策略,戴森成功在用户心智中建立 “高效便捷清洁专家” 的独特认知,即便价格高于同类产品,仍能实现市场突破。 (二)打破 “惯例”:用体验差异重塑用户认知 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时,并未陷入传统汽车销售的 “渠道内卷”,而是以 “直营模式” 打破行业惯例。 传统 4S 店模式下,消费者需在不同门店间奔波比价,面对复杂的金融服务、售后套餐极易 “踩坑”;而特斯拉的直营模式实现 “价格透明、服务标准统一”,消费者无需议价,且全国门店话术、体验一致,彻底消除 “防骗” 的心理芥蒂。 这种从 “用户体验痛点” 出发的差异设计,远比单纯的产品参数比拼更具说服力。 三、差异化的全链路落地:从产品设计到服务体验的系统性构建 真正的品牌差异化,不是单点的 “灵光一现”,而是覆盖产品、服务、运营的全链路系统性设计,需在每个环节贯彻品牌核心定位。 (一)产品与定位:同一供应链下的 “精准细分” 即便共享供应链,优秀品牌仍能通过定位差异开辟新赛道: * 宝洁模式:旗下四大洗发水品牌针对不同人群精准定位 —— 海飞丝主打 “去屑”、潘婷聚焦 “修护”、飘柔强调 “柔顺”、沙宣突出 “专业造型”,虽出自相似供应链,却在细分市场中各自占据领先地位。 * Prada 与 Miu Miu:同属一个集团,Prada 主打 “高端优雅”,Miu Miu 则以 “叛逆少女” 为核心定位。从早期的荷叶边、蓬蓬裙,到近年的低腰裙、棒球衫,Miu Miu 始终紧跟潮流却坚守 “叛逆” 内核,在奢侈品市场整体低迷时实现 40% 的逆势增长,成为集团新的增长引擎。 (二)服务与运营:精细化体验构筑 “高门槛差异” 服务与运营的差异,往往是最难复制的竞争优势,因为它需要长期的时间、精力与资源投入: * 胖东来的 “细节力”:作为线下零售品牌,胖东来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选品的品质化,更在于服务的精细化 —— 员工热情的讲解、产品精心的陈列、及时响应的需求,甚至 “不满意就退换” 的售后承诺。这种体验并非靠一本标准化手册就能实现,而是通过 “派驻团队现场指导”“长期投入员工培训” 形成的,正如行业观点所言,“复印资料易,现场落地难”。 * 海底捞的 “情感化服务”:从贴心的美甲服务、生日惊喜,到为顾客准备手机袋、头绳,海底捞将 “服务” 从 “标准化流程” 升级为 “情感化互动”,让消费者在就餐之外获得额外的情感价值,这种差异使其在火锅赛道中始终保持高用户粘性。 四、差异化的终极形态:从 “产品差异” 到 “文化认同” 顶尖品牌的差异化,早已超越 “产品功能” 或 “服务体验” 的层面,而是通过构建内容生态与文化共鸣,实现用户心智的 “深度绑定”。 (一)红牛:用 “极限文化” 定义能量饮料 2007 年,红牛在奥地利建立 Media House,彻底摆脱 “单纯投放广告” 的传统营销模式,转而深耕极限运动内容生态:赞助世界级极限赛事、拍摄纪录片、打造 YouTube 内容矩阵,甚至将 39000 米高空跳伞的 “极限名场面” 做成全球直播,吸引 800 万人同时收看。 经过近 20 年深耕,红牛成功将 “极限运动” 与 “能量文化” 深度绑定 —— 当消费者想到 “突破极限、补充能量”,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便是红牛,这种文化认同让其在功能饮料赛道中难以被替代。 (二)华为:“技术 + 文化” 双轮驱动的民族品牌 华为的差异化走了 “技术自强 + 文化自信” 的双轮路径: * 技术壁垒:从麒麟芯片、升腾 AI,到昆仑屏幕、盘古大模型,华为 90% 的手机组件拥有自主产权,研发投入常年占营收 20%,用硬核技术构建起难以超越的产品差异。 * 文化共鸣:在被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华为通过 “烧不死的鸟是火凤凰”“跨越山海,终见曙光” 等叙事,将企业发展历程与民族情感深度结合,成为消费者心中的 “民族之光”。这种文化认同,让华为在手机市场中即便面临技术封锁,仍能实现 “王者归来”,2024 年某季度手机销量重回中国第一。 五、差异化不是 “单点突破”,而是 “长期主义” 品牌差异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营销技巧”,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从消费者洞察出发,明确品牌定位;在产品设计、服务体验、内容传播等环节贯彻差异理念;更需要拒绝 “短期变现” 的诱惑,投入时间、精力与专业智力。 对于中国品牌而言,差异化不仅是应对同质化竞争的策略,更是实现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 的必经之路。当企业不再纠结于价格比拼,而是专注于为品牌注入不可复制的灵魂,便能在 “一切皆可复制” 的时代,走出属于自己的长效增长之路,在全球市场中树立中国品牌的鲜明旗帜。... Takeaway 1、品牌差异化是企业精神坐标,产品差异化是其具象载体,二者融合可构筑不可复制的商业护城河。 2、中国部分企业面临从供应链代工向自有品牌转型的挑战,普遍存在 “懂生产、不懂品牌” 的短板。 3、打造差异化需跳出企业视角,从消费者真实痛点与心智认知出发,避免 “自说自话”。 4、精准抓住用户核心痛点,结合聚焦卖点的传播策略,能让产品在同类中建立独特认知。 5、打破行业惯例,通过优化用户体验(如透明化服务、标准化流程)可塑造差异化优势。 6、差异化需覆盖全链路,即便是共享供应链,也可通过精准定位细分赛道实现品牌差异。 7、服务与运营的精细化体验(如员工培训、细节服务)是高门槛差异,难以简单复制。 8、顶尖品牌的差异化会升级为文化认同,通过构建内容生态(如专属文化场景内容)绑定用户心智。 9、技术研发投入与情感共鸣叙事结合,可形成 “技术 + 文化” 双轮驱动的差异化体系。 10、品牌差异化非短期单点突破,需长期坚持、系统落地,拒绝短期变现诱惑,投入时间与专业智力。 思考点 1、企业从供应链代工转向自有品牌时,需突破 “懂生产、不懂品牌” 的困境,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生存需求与长期品牌差异化建设? 2、当产品功能、供应链趋同时,企业可从哪些关键维度切入,让差异化优势真正触达用户心智并形成高门槛壁垒? 3、品牌差异化需覆盖产品、服务、传播等全链路,在落地执行中如何避免 “定位模糊” 或 “执行断层”,确保长期战略一致性?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 欢迎进入媒介360生态场域——你可以是会员、读者、共创者或合作方。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成为AI+增强人类,360°创新增长成长。 媒介360旗下汇聚深度内容IP与前沿行业社群,致力于打造商业营销人与创新者的开放式连接平台,构建多元、深度、前瞻的行业生态。 8大战略系统——前瞻钱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AI元宇宙、媒介创新场——输送多元智慧,思想穿透增长! 加入会员 为你提供全面、敏捷的智库内容与一站式增长解决方案 ​​商务合作​​ 欢迎品牌、机构与我们的生态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未来! ​​用户共创​​ 如果您发现值得深挖的商业现象、营销案例或增长趋势,欢迎投稿,您的观点可能成为下一期主题!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归媒介360所有,未经许可严禁用于AI模型训练或商业转载。 ———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推荐给同道者,共创商业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44分钟
99+
5天前

Vol.135 对话美妆专家高辛Vickie:中国美妆市场卷到极致后 品牌如何突围?“出格”才能出色

钱钱品牌局

在美妆行业拥有横跨多家顶级集团的丰富经历,高辛Vickie是一位难得的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从联合利华到雅诗兰黛、露华浓、爱茉莉集团,她的职业轨迹与中国美妆市场的发展紧密交织。 与大多数从业者不同,Vickie在深耕“术”(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行业“道”(本质与规律)的深刻洞察。 本期钱钱品牌局,Vickie以她独特的视角,分享了关于消费趋势、品牌竞争、出海挑战以及行业未来的深度思考。 共谈嘉宾: 高辛 — 数见咨询项目合伙人/贝恩咨询专家顾问 钱峻 — 钱钱品牌局 主播/M360 MSAI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SHOWNOTES 1:07 Vickie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联合利华,到最终个人护理及美妆领域。 8:46 中国美妆市场的消费趋势与挑战两极化消费趋势。 13:12 中国的美妆行业是产品跟服务在交替迭代,互相抢夺市场份额过程。 19:48 年轻一代不再追求清透自然妆感,而是根据不同社交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23:55 美妆市场仍存在空白领域, “Clean Beauty”和“疗愈型美妆”正在兴起。 28:35 国际品牌与国货品牌的竞争格局。 40:06 中国香氛品牌通过融合中国文化元素打造生活化香氛体验。 45:19 《巴黎合伙人》折射的国货出海困境。 57:32 产品出海和品牌出海是两件事情,品牌是由人来呈现。 59:39 品牌是什么样取决于你想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06:50 中国美妆产品出海是 OK 的,但品牌出海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1:14:20 品牌要问自己有没有做好足够多的准备for 线下。 1:18:07 AI与数字化浪潮下,美妆企业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导致内容失去“人感”。 1:23:19 在不同的阶段,你能给到品牌的钱是多是少都是可以做的品牌的。 1:31:04 做品牌要对行业对市场,对消费者,有非常大的热爱的。 1:32:02 职场人要保持韧性、弹性和感性,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坚持。 一、 市场趋势的本质:从“产品功能”转向“场景身份” Vickie洞察到,当前美妆市场的诸多现象,其本质是消费者决策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消费行为的两极化与DIY化:表面是“平价”与“奢华”的选择,实质是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盲从柜台的“整套推荐”,而是基于自身认知进行“单品DIY”,这背后是“我的需求我定义”的消费心理。市场教育阶段宣告结束,精明的消费者开始用钱包为自己的认知投票。 产品与服务的交替迭代:Vickie指出,美妆行业的边界正在模糊化。“中国的美妆行业其实是产品跟服务在交替迭代,互相抢夺市场份额的一个过程。” 例如,从睫毛膏到种睫毛服务,再到免胶假睫毛产品,这一循环揭示了行业的底层逻辑:竞争不再局限于品类内部,而是围绕消费者同一个“变美需求”的不同解决方案展开。企业需要思考的不再只是竞品,而是所有能满足该需求的替代方案。 彩妆的“角色扮演”属性:针对年轻人“刷白脸”的妆容现象,Vickie的解读超越了审美本身。她认为,这彰显了彩妆与护肤的核心差异:护肤是功能性的,而彩妆是文化性与社会性的。“彩妆的背后其实它的文化属性比护肤要更强。” 年轻人的妆容不再是单一的“美化”,而是不同社交场景下的“身份面具”或“角色扮演”,是自我多元身份的外化表达。这要求品牌必须具备更强的文化洞察与社会学理解。 二、 品牌竞争的格局:国际品牌的“时间壁垒”与国货的“洞察利刃” 在Vickie看来,国际品牌与国货品牌的竞争,是两种不同优势的对抗。 国际品牌的“时间壁垒”:其核心优势并非仅是品牌知名度,而是一套基于长期主义的系统性创新体系。她揭示,国际大牌总部通常设有“上游团队”,其工作类似于研究院,追踪如诺贝尔奖级别的尖端科技,再逐步转化应用至高端乃至大众产品线。这种“科研沉淀”与“全球势能”构成了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时间壁垒,尤其在需要技术背书的护肤领域。 国货品牌的“洞察利刃”:国货品牌的崛起,在于他们精准地抓住了国际大牌在“本土化深度洞察”和“组织敏捷性”上的短板。Vickie盛赞了一个国产无胶假睫毛品牌:其产品按“猫系”、“狗系”、“鸟系”等动物命名,直观对应疏密长度。这看似简单的创新,实则是对消费者在电商海量SKU前“选择困难”这一痛点的精准打击。国货品牌将“极致性价比”和“场景洞察”做到了极致,实现了弯道超车。 创新的两条腿:Vickie强调,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有持续性的、日常性的简单迭代升级,也要布局真正的颠覆性创新。因为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创造“Love Mark”,成为消费者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从而获得品牌溢价。 三、 出海思考: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漫长之路 针对热议的国货出海,Vickie一针见血地指出:“产品出海和品牌出海是两件事情。” 品牌是由人来呈现的:她以综艺《巴黎合伙人》为例,指出节目中集合店的混乱局面反映了国货出海的核心短板——缺乏线下品牌体验的构建能力。一个合格的美妆顾问需要掌握产品知识、销售技能、妆容技巧、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维护等全方位能力,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终端与消费者构建信任关系。品牌出海,本质是这套“关系构建能力”的出海。 叙事方式的文化隔阂:Vickie进一步揭示了东西方在品牌叙事上的根本差异。西方故事注重戏剧冲突与愿景达成(倒叙),而东方故事善于娓娓道来(顺序)。生硬地套用“讲好中国故事”的模式,可能无法引发当地共鸣。她建议,出海应循序渐进,先在文化相近的亚洲市场打磨,而非直接挑战审美体系成熟的欧洲市场。 四、 给从业者的核心心法:品牌是一种“活”的关系 对于“如何打造一个品牌”这一宏大问题,Vickie的答案回归本质:品牌是你与消费者构建的一种长期关系。 品牌不是创造一个完美人设,而是培养一个“活”的有机体。它有其核心特质,也会在与市场和消费者的互动中不断演变、成长。预算多少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在所有消费者触点(从产品设计到店员言行)上,持续投资于这段“关系”的建设。 在AI技术浪潮下,她提醒行业警惕“完美陷阱”。当技术能轻易生成完美内容时,消费者反而更渴望“真实感”与“人感”。品牌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美”与“真”。 最后,她赠予从业者三个关键词:韧性(以热爱为驱动的积极坚持)、弹性(跳出框架重新定义问题的能力)、感性(保持对人性需求的敏锐体察)。这背后是“Being(存在)”高于“Having(拥有)”的哲学——当你专注于成为什么样的品牌(Being),你想要的市场结果(Having)便会随之而来。 Vickie的洞察,将美妆行业从纷繁的营销术语与市场数据中剥离出来,还原为关于人、文化与关系的本质思考。在极度内卷的市场中,她的观点如同一份清醒的指南:唯有回归品牌建设的“道”,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增长。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 欢迎进入媒介360生态场域——你可以是会员、读者、共创者或合作方。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成为AI+增强人类,360°创新增长成长。 媒介360旗下汇聚深度内容IP与前沿行业社群,致力于打造商业营销人与创新者的开放式连接平台,构建多元、深度、前瞻的行业生态。 8大战略系统——前瞻钱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AI元宇宙、媒介创新场——输送多元智慧,思想穿透增长! 加入会员 为你提供全面、敏捷的智库内容与一站式增长解决方案 ​​商务合作​​ 欢迎品牌、机构与我们的生态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未来! ​​用户共创​​ 如果您发现值得深挖的商业现象、营销案例或增长趋势,欢迎投稿,您的观点可能成为下一期主题!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归媒介360所有,未经许可严禁用于AI模型训练或商业转载。 ———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推荐给同道者,共创商业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107分钟
99+
5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