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突然意识到,随着年岁增长,在某个瞬间,自己的言行举止竟和父母如出一辙?是否也曾莫名地对某种古老的技艺、审美或生活方式,产生深深的向往与共鸣?这或许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深刻的「血脉觉醒」。
或许你也有相同的经历,步入社会后发现家家户户的卫生习惯、生活作息、为人处事乃至消费观念都大有不同。那些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原来是每个「小家」独特的印记。这种差异感的背后,藏着一种温暖的真相 —— 不仅是因为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不知不觉带上了爸爸妈妈的影子;更是因为我们本就源自一脉,血脉中流淌着相似的智慧与情感。
同样地,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越来越懂得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千里江山”的青绿在舞台上铺陈开来,当“长安三万里”的诗句在影院中被轻声应和,当一个古老的汉字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 我们忽然意识到,那些沉睡在历史课本里的文化符号,原来一直蛰伏在我们的血脉深处,只待一个契机,便能全面苏醒。
曾经的我们,或许总是向外寻找答案;而今的我们,愈发坚定地向内探寻力量。这股源自文化根脉的磅礴力量,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终于清晰地回答了“我是谁”这个永恒的命题。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聚焦于那些独属于「小家」的生活智慧,也将一同探索那些「大家」的民族文化共鸣时刻。
本期节目你可以听到🎧:
家族微观|基因里的「生活密码」
02:53 卫生习惯大不同,合租室友竟用厨房水槽洗墩布
06:12 复刻父亲的为人处事之道,学会请客、给朋友们寄家乡特产
08:30 才不是“囤积癖”,家里的瓶瓶罐罐和干净的大小袋子是老一辈的「生存智慧」
民族宏观|文化共鸣时刻 —— 我的传统文化DNA动了!
11:13 审美觉醒|突然认同黄金作为“硬通货”的物理和文化双重价值,也理解玉石、翡翠、木头等独有的“温润”“厚重”质感
16:02 建筑审美|从浮夸之风走向含蓄内敛,开始欣赏新中式家居的留白、木质纹理、园林的借景与曲径通幽
18:16 中式绘画|中国传统色独有意境,不是简单的用原材料命名颜色,而是有更加细腻的层次,对应自然与世界,让色彩自带故事感和画面感
20:36 「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先生《百果图》 —— 古人也喜欢像我们一样在朋友圈下面点赞写评论?
23:02 中式书法|重拾软笔书法,聚焦于书写动作、笔画结构与当下感受,真正理解清代书家包世臣所言“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26:34 作死违背中国胃贪凉露肚脐,头晕脑胀后默默开始猛灌陈皮水
29:15 家中常备五指毛桃、茯苓、黄芪等等,根着《黄帝内经》的“四时调神大论”调理身体
30:08 更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就医指南」:术后借助中药大补「元气」,喝养生水可以日常维稳、补气血
34:16 爱黄金、练书法、学养生 —— 根本原因是文化认同
35:50 推荐书籍《古人的54个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寻找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中,或者延续至今的生活方式
37:17 推荐节目《史记》解读栏目「故事History」,来自b站「木鱼水心」,视频制作精良,历史小白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