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9分钟
播放:
2,434
发布:
5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王府井一号》,我们走进正在故宫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这是一场由故宫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特别展览,将中外园林作为切口,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化与时空的对话。
作为展览的重要参与者,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总策展人汪涛博士,在本期节目中为我们分享了展览构思演变与合作背后的思考,也带我们从展厅出发,思考中西方在策展理念与叙事方式上的异同,以及当中国艺术被放置在全球视野中,会激发出怎样的美学碰撞与文化对话?当中国艺术走出国门,会发生怎样的“文化转译”?在西方主流博物馆里,进一步观察中国艺术在西方语境中是如何被理解、呈现与讲述的。从文化的叙事到观众互动,汪涛博士也以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经验,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在他乡讲中国”的的真实图景。
如果你对艺术如何跨越文化界限、如何与当代观众建立联系感兴趣,那么这期播客,会为你打开展览之外的另一个维度。
互动惊喜!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嘉德艺术中心暑期大展“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门票。
本期嘉宾
汪涛: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亚洲艺术部普利兹克专席主任,中国艺术总策展人
内容导航
2:30从《吉金鉴古》到《乐林泉》,中美博物馆合作的再出发
* 柉禁诸器,中国,商和西周
这组祭祀用的青铜器共计十四件,包括一张器物陈设用的桌案和十三件精致的酒器,充分展现了中国青铜时代工艺与礼制的高度发展。器物造型庄重典雅,表面装饰复杂精细,铸造技艺体现出彼时艺术风格的成熟与技术水平的卓越。据记载,这组青铜器最初出土于陕西地区一座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20世纪初被清末重臣、著名古董收藏家端方收入囊中,后由其家族后人转售予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皋涂精舍图》轴,清,李世倬绘,纸本淡设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展览主题名“乐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图轴》上乾隆御笔亲题的诗塘。“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乐”于“林泉”,则是人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栖居追求。
8:55用园林讲故事
*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清康熙
外壁一面以青花五彩绘饰,描绘代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花卉,另一面则题写与花卉相对应的诗句。
* 《十二月花令》,英国,亨利·弗莱彻
13:42从陈洪绶到莫奈,艺术家之间跨时空的对话
陈洪绶是明代艺术家,他的画风不像传统宋画,比如他的莲花,融入了文人的笔法和风格。莫奈也是一样,他打破了中欧古典绘画传统,用印象派的笔法表现睡莲。虽然陈洪绶和莫奈画法不同,一个国画一个油画,色彩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拥有叛逆和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他们的艺术有共通点,好的艺术能跨越时间和风格,相互对话。
* 《睡莲》,克劳德·莫奈,布面油画
* 《红荷轴》明代,陈洪绶,绢本设色
16:58不止中西,波斯艺术中对美酒、友情与生命的赞颂
19:28中国艺术,浮世绘,印象派
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关系很密切,像莫奈、梵高都很喜欢浮世绘,浮世绘对他们艺术创新影响很大。但他们对中国绘画了解不多,因为当时传到欧洲的中国画很少,而且质量不好,多是赝品,所以没引起太大兴趣。其实,日本艺术深受中国艺术影响,而日本艺术又影响了欧洲艺术。以前有展览讲过日本版画和印象派的关系,但故宫这次把中国艺术和印象派、西方艺术做对比,算是比较创新的展览。
不过在美国做展览,观众不太喜欢对比展,更关注深入某个主题和学术突破。我们更想给西方观众介绍他们不了解的中国文化和艺术,让他们更深入认识中国文明。所以未来我们策划展览,会更侧重这方面。
23:14走进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全称为“1893年哥伦布纪念博览会”,是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400周年而举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展会在芝加哥举办,展示了当时世界各地的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参观者,推动了芝加哥乃至美国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主楼,现称为“麦考密克翼”(McCormick Wing),最初是为世博会设计并临时搭建的展馆之一。世博会结束后,这座建筑被移至现在的位置,并改建为艺术博物馆的永久展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建筑不仅承载了芝加哥世博会的历史记忆,也体现了当时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文化氛围。
30:57中国艺术品收藏策略的转变
33:56博物馆收藏背后的趣事:美国小镇拍卖行的“艺术珍宝”
38:36当代社会环境中,美国博物馆展示中国艺术品的挑战与文化意义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社会、冲突和阶层对话的理解都发生了变化。这也带来了亚洲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在美国博物馆里如何继续存在和展示的挑战。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都需要新的思考和起点。这类跨文化藏品强调艺术品如何反映人类社会早已交织、相互影响和学习。尽管美国现在有一些自我封闭的政策,文化机构如美术馆应该做相反的事,通过艺术展示和解读,揭示人类社会的持续联系,无法割断。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面临更大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要更加用心去挖掘那些被忽视或故意忽略的内容,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和艺术的力量。所以现在文化和博物馆的作用更加重要。
44:42中国艺术在西方博物馆的热度与影响
53:40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新实践
57:59社区的交流和链接
59:18唤醒“沉默的馆藏”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播客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尔尼,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sweetmor
5个月前 河北
11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总策展人汪涛博士,以一场突破性的展览为实验室,探索文化符码的化学反应——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如何向西方观众讲述商周宇宙观?数字交互能否替代学术标签? ▸ 当中国卷轴的“移步换景”遭遇西方白盒子空间:展览设计本身就是一场文化谈判 ▸ 从“文人石”到极简主义:美学共鸣如何跨越六个世纪?当代艺术家为何重新演绎《千里江山图》? →语境移植”的代价被摘除题跋的书画,被单独陈列的瓷器,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 策展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文化守门人与转译者,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吸引力? → 元宇宙时代的挑战:当VR技术能“复原”苏州园林,实体展览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当《韩熙载夜宴图》投影在芝加哥美术馆的罗马柱上 汪涛博士分享那些未被写进展览手册的思考:如何用芝加哥的钢铁美学解释中国水墨的“留白”?为什么明代家具与包豪斯设计被并置?在文化转译的缝隙中,或许正孕育着新的艺术语言。 所有在文化混血时代寻找锚点的人,愿我们有所成
Artemise
5个月前 北京
3
故宫人前来报道!
叫我锤锤
5个月前 江苏
3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汪涛博士分享了策展背后的理念与挑战,特别是如何在西方主流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相比传统的中西艺术对比,今天的展览更强调文化的深入诠释和观众的共鸣,关注“他者”如何理解中国,如何通过艺术建立真实、平等的交流。这不仅关乎展览形式的创新,也关系到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策略。随着全球文化格局的变化,博物馆也承担着更多社会责任,通过艺术激发公众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这期节目让我意识到,艺术展览早已不只是作品的陈列,更是思想的交流与文化的重塑。
山水总相识
5个月前 北京
2
深以为然,博物展馆增长了大众的的体验经验,激发了更多的思考角度,提高了生活的艺术品味。最近几年看得多了也更爱看展了,多听播客,多听老师分享,看展更有深度更有趣味。 愿望list 又增加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谦彧
5个月前 北京
1
几年前知道汪老师的名字,是因为《艺术与鉴藏》这套书,收藏有其中的《福开森与中国艺术》; 当时在学文化遗产专业,关注海外中国文物的历史。
W两天
4个月前 北京
1
感谢老师的分享,博物馆可以说是大众最接近艺术的地方,可以近距离了解不同的文化艺术。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了部分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同时老师还分享了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变局当中,随着ai及vr的发展,当代博物馆如何自处,以及如何发展。艺术品展览,是一种艺术品作者和各个参观者无声的沟通和交流的渠道,艺术家通过作品的展示,将自身的存在延续到了现代,参观者又能了解到艺术家的所思所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Mars98563
1个月前 湖南
0
谢谢。
whisper_QRS0
4个月前 广东
0
感觉聊得很浅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