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2:“能第一轮投到霸王茶姬,你们还能投科技?”

大北窑14F

在我的记忆里,XVC在2024年一共火过两次,两次都是因为他们的“自白信”。但很明显,第二封比第一封要火很多。人们对于写在2024年年初的第一封信,更多注意力放在“霸王茶姬”这个今年最现象级的消费项目上,他们的营收状况、融资过程第一次以非“小道消息”的形式得到披露,满足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到了2024年年底的第二封信,霸王茶姬仍然还是主角,但XVC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响亮的title: 他们是2019年以来投资业绩最好的VC。更反直觉的是,这一切还是在他们立足“消费”赛道完成的。 这显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毕竟一级市场现在是个什么温度,大家都有感受。消费赛道,那更是红海中的红海,可谓“冲进去就要做好缺胳膊断腿的准备”。 但XVC其实从不是一个“消费基金”,他们的投资范围在主页写的很明白,希望用“致力于寻找能利用科技和洞见创造伟大产品”。例如刚刚加入XVC的常丰祺博士,他专注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赛道——而这或许也是一组明确的信号,他们正在严肃地探索消费之外的赛道。我也因此邀请常博士做客栏目,讨论一系列有趣但重要的问题: 比如,这意味着即使是2019年以来最猛的VC,仍然有不安全感,仍然看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吗?XVC期望得到一位怎样的科技投资人呢?在势如潮水的科技投资浪潮中,这样一家标签明显但整体规模不大的“黑马基金”,能够以怎样的姿态施展拳脚?“技术派”的投资人是否就一定能主导VC的未来呢? 注:对话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 本期研讨成员 XVC投资人 常丰祺;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为什么选择在“消费明星基金”里做科技投资人?(00:56) 机构过于显著“标签”会影响到你的工作吗?(05:58) 为什么决定从工程师转型为投资人(11:16) 明星机构也有一种“不安全感”?(16:01) 消费项目,对科技投资人也有启发?(22:37) “人工智能”这个称呼带来了很多误解(27:56) 技术派,就一定比“市场派”更能找到未来吗?(35:28) 哪怕在工业领域,技术也不是最重要的一环(46:13) 永远追求局部最优,无法做到全局最优?(49:27) 你们渴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评价?(52:18) 拓展阅读 XVC,《寒冬里,我们以创业者的心态做投资》

62分钟
99+
9个月前

vol41:“只有一起赚过钱,才配成为合伙人”

大北窑14F

这其实是投中编辑部的经典老话题,背后洞察到的现象是,“合伙人”这个职级title似乎成为了每一位投资人的职场终点——表面上,成为“合伙人”意味着他终于进入和核心圈层;事实上,很多投资人在成为“合伙人”后会很快选择单飞。我的同事张楠老师在三年多以前就写过一篇《中国VC没有合伙人》,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提到:“独立是每个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最高梦想。” 但最近,这个经典老话题迎来了两个新热点。 首先是2024年年底,美国VC行业出现了高管离职潮。代表人物有A16z的合伙人米歇尔·沃尔兹与斯里拉姆·克里希南、Two Sigma的维利·伊尔切夫、红杉位于欧洲市场的合伙人马特·米勒、Lightspeed Venture的合伙人亚历克斯·陶西格。马特·米勒是其中最老资格的一位,他在红杉工作超过12年。 而除了陶西格,他们选择的新方向基本那都是以Solo GP的形式为主,募集属于自己的基金。Pitchbook因此集中对LP偏好进行了新的调研,发现许多较小规模的LP现在都倾向于投资小规模GP,“一切(的期望)都落在他们身上,相比于公司的名字,他们的名字才是最好的品牌。”对了,这一章节的小标题叫做“繁文缛节、金手铐”。 其次,国内也出现了一波“合伙人独立潮”,代表人物有光速中国的韩彦、天图的潘攀,其中大部分明星投资人都组建了自己的新基金。其中韩彦的角色更特殊一些,他目前仍担任光速中国大部分美元基金和一支人民币基金的GP和IC,出于尽职尽责的考量,需要优先完成尚在存续期基金的投管工作。 这让我想起中国VC行业“单飞代表人物”,阎焱曾经说过,商业绝不是民主的过程,只要民主肯定失败。现在看来,这个判断似乎适用于全球整个VC行业?那么地理、文化、市场,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合伙人制度”频繁失效?我们对“合伙人”制度,是否因为字面表达形成了一定的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进行一次讨论。 本期研讨会嘉宾 投资人 Jason;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张楠、蒲凡 Shownotes 国内国外,都在爆发“合伙人离职潮”(00:46) “合伙人”只适用于“精英依赖型行业”(04:39) VC的“合伙人”制度无限近似于“羁縻统治”?(09:25) 合伙人,就要选跟自己不一样的?(13:23) 你为什么拒绝成为“合伙人”?(21:03) “合伙”这个词在舶来的时候被美化了(28:18) “被迫单飞”,怎么办?(36:33) 我们其实缺乏“自己培养起来的合伙人”(42:25) 现在其实是反思“合伙制”的好时机(46:58) 理想主义杀死“中国合伙人”(55:10) “开口闭口谈钱”,这是VC的职业道德(58:59) 拓展阅读 张楠,《中国VC没有合伙人》 Jason的播客,《The Wanderers 流浪者》

64分钟
99+
9个月前

vol40:“假如我是张予彤”

大北窑14F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朱啸虎、张予彤、杨植麟成为了创投圈的绝对主角。自从12月4日朱啸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那条措辞严厉的指控,几乎每个从业者社群都开始讨论金沙江创投与循环智能、月之暗面的过往,张予彤在这两家公司融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投资人与投资机构之间的责任关系。 “受托信义”“豁免”“分拆”这些术语也迅速走出法条与合同,成为纳入大众讨论语境的热词,开始被频繁释义。 可以说,这场“事先张扬的争议”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称得上一场“能够影响行业未来的里程碑事件”。正如我在《杨植麟仲裁案的一个未解之谜》的结尾写到的那样:“这场争议,值得我们追下去,别让它过去了。它最终的解决方案,它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实施解决方案之后的后续行为,我相信都将成为一个判例式的模板,规范着未来十年里大量的创业故事。” 不过,即使相比于11月初仲裁案刚刚提出时,如今的事件线索已经丰富了很多,我们也很难说真的理解了“争议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张予彤凭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朱啸虎为什么会选择以“死磕”的方式狙击张予彤,仍然是一个容易引起论战的话题。 因此我决定组织一场分别从法理、情理出发的对谈。法理层面的目的,是试着在不预设立场的情况下,尽可能厘清核心的争议点到底是什么?情理层面的目的,是试着回答“这场争议为什么与我有关”。希望我们的对谈对你有所帮助。 本次研讨会成员 紫荆资本法务总监 汪澍;熙诚致远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合伙人 许峻铭;德恒业务合伙人、公司法博士生 袁振;投中网编辑 张楠、蒲凡 Shownotes 00:41 这是一场“判例式”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04:53 几个关键的名字:信义义务、忠诚义务、勤勉义务 11:04 一个重要的时间点:2023年2月 15:14 另一个重要的变量:张予彤的多重身份 16:56 仲裁的结果现在仍然难以预测 21:00 张予彤确实不是个例,所以投资协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进攻条款” 25:33 “仲裁”这个形式,也是一个关键信息 28:57 为什么11月初的仲裁案,没有包含“张予彤”? 36:16 朱老板一定也承受了来自LP的问责压力 40:33 在国资体系内的严重程度,朱总没有说错…… 44:32 其实一级市场的环境已经很宽容了 48:32 张予彤是否能够拥有一条更理想的路径? 55:07 “个人投资”和“个人参与创业”,这是绕不过去的BUG 1:04:32 对“利益冲突”的解读到了需要与时俱进的时候 1:07:52 “信义义务”的初衷,是寻求“朴素道德观”的帮助 1:16:17 别下牌桌,就仍然有机会 拓展阅读 投中网,《“朱总下手真硬啊”》 投中网,《杨植麟仲裁案的一个未解之谜》 VC小乒乓的窝,《【学术吃瓜】张予彤小姐有何之错?从月之暗面争议事件看受托人责任》

80分钟
99+
10个月前

vol39:“爹”,其实是胖东来最大的优点

大北窑14F

今天和小野老师更新一期对谈,聊聊最近围绕着胖东来的争议。胖东来为什么会陷入争议,这里我就不多重复了,有很多文章已经说得非常清楚。 这里再推荐两篇观点很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来自“新潮沉思录”的《“你不能只在过得不好的时候才想起你爹”》;另一篇是来自“饭统戴老板”的《爹味的世界》。 这里再由衷推荐一下“新潮沉思录”,相比“饭统戴老板”,“新潮沉思录”并没有那么聚焦,字里行间常常能读出一种偏“左”的思潮,并不符合现在主流情绪里对“多样化”的推崇。但是这种“梳理感”反而能在热点事件中,保留下来一些重要却容易被情绪冲散的思考线头,给我不少启发。 比如他们提到“在主流宏观模型里,个人在工作带来的消费效用和不工作带来的休闲效用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决定自己花多少时间工作,也就是供给多少劳动力,吃饭休息变成了锦上添花的效用来源,而不是不可或缺的生理过程……这是主流经济学里幼稚苍白的一面”——这段话就非常适合用来理解“酱香科技”背后的必然性(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老钱LP,都去卖酒了》) 话不扯远了。总之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场“操之过急”的讨论。话题能够以如此迅速的时间节点,迅速转进到“爹味为什么让人讨厌”“什么是典型的爹味”“企业家要不要收敛自己的爹味”的讨论中,更像是一种“集体套公式”行为。 至少在我这个死板的传媒打工人的思维里,在很多基本要素没有明确的前提下,讨论一定会失真且无意义,只能带来更多的无效烦恼。 我也正是基于这一体感,邀请小野老师进行一场即时对谈,试着尽量从“第一性原则”出发,用直观感受聊聊为什么我不会对胖东来的这一系列新规定感到介意?当我们被指认“爹”的时候,指认者实际上是在指认什么?如果“爹”被用于形容“缺乏边界感”的行为,我们对“爹”的使用是否也需要有一个边界? 希望这场对谈能都对你有所启发。 Shownotes 01:06 你是从什么阶段开始洞察到争议的,这一点很重要 04:35 在更完整的视角上,这才应该是胖东来的底色 07:53 很多人仍然不清楚“胖东来”提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10:33 一家企业追求价值观的统一,不重要吗 14:42 我们对他人生活缺乏想象 17:22 不要一不留神陷入“社会达尔文”的陷阱 18:55 爹味,是深藏在“为你好”背后的“权力欲”? 21:46 当一条建议出现时,如何区分对方在“自我炫耀”“为你好”还是“取悦你”? 24:00 只要你比我厉害,你就不会纯粹的“对我好”? 25:22 相比起“爹”,于东来更重要的标签是“乡绅式企业家” 31:27 “爹”的使用,是否需要有边界 36:19 这次争议或许真的无关于“权”,它只是一次“比价”后的集体破防

41分钟
99+
11个月前

番外篇:投中的播客栏目,叫“大北窑14F”

大北窑14F

投中吐槽大会准备改名了。这是我和董师傅从8月就开始讨论的事情。这个时间点,距离《投中吐槽大会》这个播客栏目开始策划——也就是2023年2月,我准备瞄着315消费者权益日这个时间节点,策划一期好玩的话题——刚好过去了一年半。 一年半时间当然有收获: -我们的话题很专很硬,傻大黑粗,但粉丝数磕磕绊绊超过了5000; -我们在今年5月的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上,搞了一个小型的闭门茶话会,结识了不少创投圈的创作者与KOL; -我们在今年5月,也搞了一次小小的线下录制&粉丝见面会,到场30多位听友,现场氛围远超预期; -我、董师傅、庄明浩老师、小野老师组成了很有默契的谈话搭子,栏目拥有了像《圆桌派》那样“3+1”的稳定氛围,甚至已经可以做到无提纲录制; -我们还开了第二档栏目、专注于“城市创投性格”的栏目《CityWork》,通过它又联动了不少有意思的新朋友。 但这一半年的经历也很难说成功。我策划播客栏目的初衷,是我相信“对谈”是最有魅力的内容表现形式之一,而“创投圈”又是一座庞大的故事森林。但“创投对谈”什么样的内容叫好?什么样的内容是播客生态所需要的?这两个问题我至今仍然糊里糊涂。 于是在结果上,《投中吐槽大会》会显得相对边缘。在现有的同类播客生态里,我们的选题显得不那么动听,反映到数据上就会很“难看”,让我深感有些愧对“嘉宾”;偶尔有那么几期数据上“看起来很动听”的内容,选题又距离我们的实际定位太远,让我深感有些“不务正业”。 还有其他烦恼,比如我仍然相信自己将近10年的商业媒体生涯,是有一定审美基础在的,理应摆在更好的“货架上”。所以偶尔会觉得有些“不甘心”“不服气”——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的“精神内耗”,不值一提。 总之董师傅提议改名,我也认为到了重新定位自己的时刻。新名字叫:“大北窑14F”。这是投中目前的办公地址,是一个非常精确的地名,环绕在一圈CBD当中,据说也是北京一级市场从业者密度最高的区域。办公室的落地窗朝西,天气好的时候能够远远看到石景山。我曾经看到一个批评成都城市景观建设的文章,作者认为成都与重庆相比,最遗憾的地方就是“天际线过于单调”。 按照这个评价体系,那“大北窑14F”俯瞰到的,就是北京“最有层次感的天际线”。 董师傅的期待是,通过这个名字,让播客变成一个场域,告诉大家我们虽然各处天南海北,但精神是重合的、是一样的精气神——我喜欢这个新定位,也喜欢我在那扇落地窗看到的风景,希望未来“大北窑14F”能够成为这样一个窗口,有机会带大家眺望一些不那么一样的天际线。 Shownotes 00:31 “投中吐槽大会”这个名字,当初是怎么来的? 02:46 做了一年半,有收获,也有遗憾 05:42 财经内容在播客生态里,还有多少可能? 11:09 在找到好的内容创作模式之前,先找到自己的稳定世界观 16:12 现在的对谈栏目,绝大多数都是“薯片”? 20:55 如果供应不了“薯片”,就安心做好“干粮” 30:11 “你有当陆川的潜质” 34:13 现在对“播客”这个内容品类,预期有变化了吗? 42:12 新阶段的目标:成为每一位参与者的“骄傲”

48分钟
99+
11个月前

vol38:对话懂球帝陈聪,聊聊那个疯狂的知春路时代

大北窑14F

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对话嘉宾,是懂球帝的创始人陈聪。 为什么邀请聪哥,一个足球圈的创业者,来到我们投中这个创投栏目里?我猜很多人都知道原因。不过这里我还是稍微再啰嗦两句。 这次的话题,得从今年4月26日说起。4月26日那天,懂球帝官方在APP内发布了一份公告,表示进行改名和品牌升级,并向用户征集建议——要知道,从2014年App上线算起,懂球帝已经是多年足球垂直领域内用户量、用户活跃度、影响力最强的聚合类产品。为什么忽然放弃这块金字招牌?懂球帝的官方解释是“公司不想再单纯聚焦足球领域,希望进一步辐射整个体育领域”。 这也合理,但很快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第二天,网络上流传着一份“网络竞价成功确认书”。这份确认书显示,懂球帝相关40多个商标持有公司多格科技(即懂球帝app的运营公司),已将相关懂球帝商标以两千多万的价格拍卖。 而这就是10月下旬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懂球帝商标拍卖”争议的开端。“懂球帝”这块足球界的金字招牌,被一纸投资协议,摆上了拍卖台。懂球帝管理层希望守护住自己“梦开始的地方”,而购买方直播吧主张自己是正常法拍所得,双方在法律层面上开始交锋。 而这又带来了更多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官司?“懂球帝”这个名字为什么会被拍卖?如果你仔细梳理的话,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我们投资圈这一年来最熟悉的故事线: 一场由回购条款所引发的争议。 这也是我邀请聪哥来我们栏目的原因。在我这个前懂球帝员工、现投中网编辑看来,懂球帝与直播吧的官司只是一个果。 它的出现,更适合作为一个切口,带我们具体地来审视回购条款之于创业公司、风险投资之于创业者的关系。也可以作为一个窗口,来回顾2015年前后,那段如今人人怀念的、属于知春路的疯狂创业年代。 本期研讨成员 懂球帝创始人兼CEO 陈聪;前经纬VP&现知乎大V 庄明浩;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s 00:37 懂球帝是怎么走上资本之路的? 07:32 除了流量,投资人和我都没想好“未来” 13:57 2014年的投资人,真的愿意在“一片朦胧”里下注? 15:27 虎扑其实也是一个经典的“时代样板” 19:43 繁荣的双创时代里,很多创业者“被推着”成为“老板” 27:05 天星资本是如何入局的? 31:16 这笔回购为什么会牵扯到“商标拍卖”? 38:09 明星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不欢而散,这很让人难过 43:07 我还是想突破自己的上限,虽然很难 拓展阅读 陈聪,《致懂球帝全体用户的一封信》

48分钟
99+
11个月前

vol37:“清华系投资人”,一听就让人压力山大

大北窑14F

自从创投周期进入所谓的“硬”时代,“高校创业”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关键词。热度上升背后的基本逻辑是,模式创新带来的增长已经趋近于饱和,新的增长曲线需要新的技术来带动,而高校作为教研资源最集中的地方,理应在这个时代扮演更高的权重。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频繁在标题里看到“清华系”“科大系”“浙大系”“港大系”。通常这类报道的主线不是描述创业者的教育背景,而是借用创业者的教育背景,去切入某高校在某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试着对未来可能潜在的发展进行一个阶段性的前瞻。 不过如果我们把问题反过来,创业者可以用“XX系”来概括,投资人也可以用“XX系”来概括吗?在投资领域里,不同高校背景出身的投资人会有明显的性格特质差异吗?“母校光环”的存在又能给投资这份工作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具体影响呢? 这些问题很关键,也很难回答,但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对谈者,他就是清智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张煜。张煜清华出身,学习工科,却在读书期间成为了传奇电子产品“文曲星”的区域销冠;毕业后他先后任职华为、微软,主导微软全球“创新杯”大赛,推动微软第一所创新加速器的诞生;他现在专注于人工智能初创团队的孵化与投资,我第一次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和团队一次确定加速器新区域的装修方案。 在这样的故事线里,我们应该能找到一些相对明确的答案。 本期对谈嘉宾 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清智孵化器负责人 张煜 Shownotes 01:10 1998年之前,同学们还不知道什么叫Startup 08:02 华清嘉园的“价值”,不仅仅是“离清华近” 11:37 微软遍及全球的创新加速器,起点在中国 18:28 可对于现在的创业者来说,“孵化器”还有价值吗? 25:28 优秀的人工智能创业团队,从哪里来? 29:51 做投资人,比在华为工作还要忙 34:33 做孵化要避免自己成为co-founder 41:59 “清华系”这个标签,适合用来概括投资人吗? 48:30 “清华系”+“投资人”,注定背负太多外界期待 55:33 “危机感”或许才是“清华系”真正的底色? 本期特别感谢 爱芽科技的喵叔,为本次录制提供的设备及场地支持,由爱芽扫振一体电动牙刷陪伴播出 跟我们用的传统单振动的声波电动牙刷不一样,爱芽采用扫加振动一体的设计,边振边扫,清洁效果更好,让每天刷牙都充满仪式感!宫西达也、熊本熊联名版珍藏售卖中。 专属链接入口(全网最低,保价双十一): https://s.tb.cn/c.0ETrzk

62分钟
99+
1年前

80后投资人要募110亿,我跟他聊了俩小时 | 雷鸣 × Findme

大北窑14F

各位好,这是《Findme》更新第二期,这一期做客的嘉宾是雷鸣,追创创投合伙人,或者说就是追觅CVC的负责人。他们最近动作不少,发了两只基金,一个中早期孵化基金,一个叫成长期战略基金,总规模据说在100多亿。 对于他一个80后投资人来说,2024年还有这样的表现确实难得。但这些投中网都写过了,详见《苏州独角兽,下场搞了个100亿基金》一文。这次请他来不是吹牛的,还是想聊聊人的事。正好最近在写一些往事,跟不少投资人前辈聊了聊他们的入行经历,比如,就在见雷鸣的那两周,我还见了DCM的林欣禾跟峰瑞的李丰。连续聊下来,能看到一些时代精神。 比如雷鸣讲,他2012年入行是先去的CPE,以前的中信产业基金,那是一级市场刚刚开始招应届生的时候。按他的说法,入行以后要先被放到一个池子里,行研模型法务尽调全学一遍,支持不同赛道的投资。今天回头看,那真是一个行业的鼎盛时期。为什么?因为当时你相信自己职业的专业性,这个专业是一门科学。一旦一件事被认为是科学,在现代社会就意味着权威,科学是最大的信仰嘛。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我念一下: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既然是科学,就要系统地、有框架的学习和入门。 但以前的风险投资可不是科学。比如阎焱就说,熊晓鸽是一个外行回中国做投资,当然,这话有朋友间玩笑的意思,但说的也是事实。当年很多人都类似,林欣禾是新浪联合创始人,李丰是新东方管理层,自己创还过业,熊晓鸽是记者,沈南鹏是做投行+创业者,邓锋也是创业者,做网络安全。 所以那个时代,风险投资不是一门科学,更像是一门社会实践。 要点穿梭机: 02:03 风险投资:从实践到科学的转变与挑战 05:02 商业世界与情感交流:价值与意义的碰撞 10:04 创业者的思维启蒙:从投行到创业的转变之路 15:05 从创业到投资:我在中国经管学院的创业经历 20:09 VC行业的变迁与投资方法的演进:一位资深投资人的视角 25:11 投资人的成长之路:从应届生到投资专家的蜕变历程 30:14 从CP到VC:如何在投资领域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35:13 为什么选择加入华兴资本:投资人的角度与考虑因素 40:18 赛道挖掘新机遇:从底层出发系统性能发掘投资机会 45:21 Z时代的消费观念与投资选择:从潮牌到加密货币的转变 50:23 VC投资:追寻第二曲线的机遇与挑战 55:24 从需求到供给:探索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前景

60分钟
99+
1年前

张颖的好话算是白说了 | Findme

大北窑14F

各位好,findme更新一期,今天录个单口。最近在写一些往事,之前有几段老卡住,一般写不动的时候,都是因为想得多,或者有事情没想通,录这期节目看看能不能把我自己聊通了。 最近读到一本书,叫《资本主义的未来》,作者叫保罗科利尔,英国人,按书里写的,应该是在美国生活。抬头我念一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牛津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前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门主任,英国政府顾问。这书是2020年7月出版,所以里边论述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的问题,这是背景。 我今天谈这本书里的几个案例,很有意思,切入口可以放在上次张颖说的“分利润”那件事上。那个事情先回溯一下,是这样的,张颖说他跟易点云老板聊天,聊到利润分红的事情,一般来说分红是给股东的对吧,他俩当时的看法是说,能不能从利润里先拿一些出来分给员工。这个说法逻辑很简单,毕竟资本市场不好,大家不认期权了,你总得有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Shownotes 00:32 《资本主义的未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01:18 张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能不能先给员工分红? 07:38 “帝国化工”的故事,以及公司之于每个人的意义 11:53 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对“公司”的价值 15:43 我们是不是过于看重“贪婪”的情绪 拓展阅读 投中网,《“允许一部分企业家先把利润分给员工”》 基石资本张维,《从影石“求公道”到马斯克“讨薪”,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

23分钟
99+
1年前

vol.36:明星项目都在排队卖身,现在AI创业是不是晚了?

大北窑14F

2024年下半年这个时间点聊AI创业,其实整体情绪会很“沮丧”。虽然在新闻上,AI赛道仍然在造富,Cohere最新一轮的估值已经达到了55亿美元,Anthropic据说新一轮估值会接近200亿美元。但新闻的另一面,是你听说过的那些有头有脸的AI团队都在卖身: 近300亿的大模型明星企业Stability AI,一直在资金链断裂边缘反复徘徊,一会儿寻求卖身,一会儿寻求合并;拿到了英伟达和微软双重buff的Adept,正在和Meta讨论收购事宜;创新AI硬件Pin闻名的Humane,被曝在与一名财务顾问接触,寻找意向买家,目标价格是7.5-10亿美元;Character.AI则整了一个大活儿,创始人把自己和核心团队,卖给了谷歌,留给了Character.AI是技术和模型的使用许可费。 仔细想想,这好像真应了一年前ChatGPT刚诞生的时候,我和很多大模型投资人谈到的那句话:人工智能可能很难带来新的一波创业潮,它甚至会带来新的一轮“创业霸权”。 那么现在进行AI创业,晚了吗?而txyz.ai是个很有趣的样本——它的切口非常小,是身处很多人眼里“迟早会被基座模型取代”的垂直应用;它的创始人是全网百万粉丝的科普大V,先天自带光环;它的创始团队横跨中美,并且充满了科研底色,正等待着商业化转型——在他们的眼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研讨会成员 知名科普作者、AI应用txyz.ai创业者严伯钧;AI野生布道人、领英年度行家 余一 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一个AI应用创业项目是怎么成型的?(00:43) 这个时间点创业,真不算晚吗?(05:40) 为什么目前的AI应用,都很难体现出“差异化”?(10:25) AI应用在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到“普及”的程度(15:54) AI的核心用户们,已经产生“疲态了”(25:52) 市场的“疲态”会让创业者着急吗?(29:00) “网红老板”会是创业过程中的阻碍吗?(36:25) 是否信任职业经理人,国内创业者的最大短板?(39:58) “收支平衡”是一个什么难度级别的目标?(47:56) 国外创业者的分享欲,强到了一种什么程度?(54:13) 拓展阅读 投中网,《大模型,正在排队寻求卖身》 Pitchbook,《AI founder FOMO pushes seed VCs to the sidelines》

57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