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又开新栏目了。名字叫Findme。看来势必要找点什么,具体地说,我预想的是找各种有意思朋友来校正世界观。出发点是,我们这一代人也人到中年,除了用人生观解决看待自己的问题。也应该重建一套观念,来处理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聊天就是交朋友,内容随性一点比较好,就不强调有效性了,毕竟投中网既有的内容都是冲着有效性去的,这个栏目,我能保证的就是有意思。 第一期请来聊天的朋友是李翔,他刚发了新书叫《折腾不止》,是详谈系列的最新一期,主角是西贝的贾国龙。今天的话题,是拿企业家当幌子拷问商业作家。请他谈谈写作,谈谈自我认识,谈谈对职业、身份的看法,甚至再往上拔高一点,去够一够他的观念。 今天聊了很多实在话,比如这些话题: 1.饭局上,作家最怕别人怎么介绍自己? 2.有人找你复制一个《十三邀》,你怎么回答? 3.商业作家为什么会承认ego小? Shownotes 01:33 为什么选择出书,而不是出视频 07:00 商业作家的ego很小,甚至不太考虑自我实现 18:06 文学作家和商业作家,核心差异是对工具的使用? 23:20 外界对李翔,一直是“面目模糊”的状态 32:03 《折腾不止》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模样 37:12 你有足够的感官,去从对话之外洞察一个人吗? 42:18 记者们的评价体系,来自外部还是来自自己? 50:10 为什么许知远能够做出“自己”的味道
这其实我一个月前放弃过的话题。那时候ChinaJoy正在举办,我的一位缺选题的同行跟我说,他准备借着CJ的场地,找到几名游戏投资人发起对谈,聊聊他们这两年都在干嘛,以及这两年“为什么很少有动静”? 而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太多讨论价值了:这么多年的血与泪教训,早就证明了“游戏”并不是一个契合“风投周期”的投资标的——至于纯粹的“游戏财务投资人”,这两年他们要么没了、失业了、被裁撤团队了,要么轮盘转行去看AI、去看硬科技了。 但8月20日《黑神话》上线之后,这个话题再次出现了,并且被无限放大。 有人开始套公式,收集了各种证据,力证《黑神话》带动了A股相关概念股暴涨,进而带火了整个赛道;一会儿又深扒腾讯早期对“游戏科学”的投资,设想《黑神话》的成功,会不会带动一个风口的繁荣? 我看到一张微信阅读10W+的梗图,作者用一系列数据横向对比了游戏投资赛道和创新药赛道,在时间周期、预期回报、舆论态度、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真实表现”,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你看,我们做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人,比游戏赛道的惨多啦。 这显然是一条“充满误解”的流量密码,我也因此决定必要系统性的去聊一聊,为什么游戏风投这件事情在现在不太存在了?以及如果现在还有活跃着的、财务游戏投资人,他们留下来的理由是什么?《黑神话》火了之后他们又在想什么? 本期研讨会成员 知乎大V&前经纬VP 庄明浩;《游戏茶馆》创始人 王佳伦;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02:05 2021年,游戏投资疯狂到“一个商务可以独立决策2000万”? 07:39 “游戏”,很难适应“风投”的行业规律 12:52 如果一定要进行财务投资,人们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项目? 17:13 游戏投资里,除了“看人”,很难有其他方法论 20:46 纵观过去十几年,所有成功的游戏投资其实都是“意外” 21:56 游戏投资只分两轮,一个天使轮,一个pre-IPO 23:51 游戏投资,早就已经猎头化了 23:51 游戏投资猎头化 (庄老师提到的前辈吴刚) 25:02 游戏或许是切入其他赛道的好跳板? 32:16 很多行业不需要风投,风投也影响不了那么多行业 35:47 在2024年做一个游戏孵化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42:48 对于一个游戏创业团队来说,做到什么程度算是“成了” 49:06 这一届玩家有“赎罪券”心理,这是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53:41 PC游戏创业者正在增加,这背后是逃离北上广和“大厂裁员潮” 57:49 成都仍然保留着“千游之城”的底蕴 59:36 《黑神话》确实是我们对未来“乐观”的理由 拓展阅读 屠龙之术,《Vol.26 聊聊《黑神话:悟空》---一个行业观察者和投资人的视角》 游戏茶馆,《投资视角下,中国游戏产业的过去三年是“弯路”吗?》
前不久,多家券商、基金公司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公司全方位地“开展员工自媒体自查自纠整改工作”,主要是检查账号内容“是否有不合规情况和不当言论,例如炫富、凡尔赛、黑嘴、公司人事管理、行业腐败、行业失德等问题,一经发现立刻修改或删除”。 通知怎么来的,大家心里都有数。前有中金八万姐,后有券商大少爷,这两年金融圈火到出圈的争议事件,几乎都是员工的社交媒体闹出来的。轻则道歉、重则砍掉业务线,经理、总裁、董事长一起遭殃。以至于一个经典的比喻开始流传——“小红书,金融圈的萨拉热窝”。 不过对于员工账号的管理,显然不是一份《通知》就能解决的。毕竟早在2023年4月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就发布了《公募基金行业文化建设自律公约》,其中提到了针对少数从业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奢靡炫富、生活作风不正、言论失当等重点问题。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公约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更何况打工人要有副业、要经营个人IP,这个思潮在年轻人群体中正逐渐变成共识。可以想象的是,在早就刮起了“投资人的尽头是网红”的创投圈,类似的争议一定会越来越多…… 本期研讨会成员:知乎上被截图最多的律师答主、秦兵律师事务所 徐斌;知乎大V&前经纬VP 庄明浩;VC投资人&播客主理人 陈Momo 作家兼投资人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00:34 一条小红书引爆整个行业,金融圈今年有点“乱” 03:14 成为一个在职状态的网红,你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10:35 我们现在熟知的行业KOL,没有一个是“临时起意” 16:11 当我从“职业KOL”变成“职场网红”,我就很难再坚持“本心”了 23:37 网红“鼓励”不出来,也“克制”不回去 32:35 有必要担心“当代传播环境”给年轻人带来的错觉吗? 38:47 别抱怨“社媒使用规范”,这才是最市场经济的决策 47:30 这不是一个适合专业内容传播的时代 55:54 遵守职业道德和成为网红,不应该是一对反义词 1:00:12 测试自己是否适合成为专业KOL的小方法 1:03:38 “公司管理网红员工”背后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 拓展阅读 界面新闻,《多家券商、基金公司整改员工社交媒体号》 投中吐槽大会,《vol12:“质疑王岑、理解王岑、成为王岑”》
最近几天,我微信里的投资人社群经常吵起来,动不动就吵到999+。 大家为啥代入感这么强、情绪这么激动?我挨个爬了爬楼,发现“回购条款”闹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场“回购突袭”闹的: 前不久,各大社交平台开始流传一张招标信息截图,说2023年1月到2024年7月期间,某头部国内创投机构累计发布了38起诉讼类招标(含1起诉讼常法、1起收管理费诉讼、1起停业项目股权过户诉讼,35起投资项目回购赔偿类诉讼),大多数诉讼法律服务项目,其中有30起涉及该机构与被投企业回购诉讼,而触发原因多数由业绩对赌、上市对赌失败触发。 备受震撼的人们通过各种数据检索,不仅发现这条消息是真的,并且形势似乎更加严峻: 去年以来,该头部创投机构确实通过要求企业回购股份,已实现了近20个项目的退出,涉及项目相当热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以及电子信息等,都是高科技领域; 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秘书长肖飞观察到“有30%~40%的被投企业触发了回购协议,这还只是中小机构,头部机构里需要回购股权的创业企业肯定更多”; 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副会长章苏阳也观察到,近两年几乎所有基金都要求企业签对赌或回购协议,“以往一般是公司层面回购,现在逐渐延伸至企业家个人回购了。” 于是争议随之而来。一些人怒斥“回购条款”被严重滥用,把风险投资行业变成了“明股实债”的放贷生意;另一部分则旗帜鲜明地认为,回购条款是创投行业中的必要条款,没有达到投资者预期被要求“回购”更是一种按规则办事的体现…… 本期研讨会成员 紫荆资本法务总监 汪澍;红圈所合伙人 高律师;国资平台风控 小刘;投资人&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我为什么一年之后重启这个话题(00:38) 为什么有人支持“回购条款”的存在?(04:09) 回购的确能“平滑风险”,但也能放大泡沫(07:34) 只是GP需要均衡三方利益,“回购”并不能被简单放弃(12:24) 对赌、回购、美国市场,有几个概念需要明确(17:27) “滥用回购”或许也是个不太准确的说法(28:23) 从国资风控的角度如何看待近期的风波?(33:37) 回购滥用是把“创业者”当做退出渠道(37:45) 有哪些特别能说明问题的“回购案例”?(42:53) 愿意接受回购的创始人,反而应该格外留意?(52:06) 我们需要系统地思考回购的正当性(58:36) 拓展阅读 VC小乒乓的窝,《【一些观点】创投行业应当警惕“回购权”的海洛因效应》 投中吐槽大会,《风投还要个人回购,你们也太不专业了吧》
宗庆后老先生逝世144天后,娃哈哈第二代掌门人宗馥莉辞职了,这是过去几天创投圈最火的消息。 在我身边,几乎每个人都在动用自己的渠道,去确认消息的真伪、去确认是否有不为人知的水下信息。那种疯狂程度甚至让我觉得有些黑色幽默,因为去找娃哈哈企业高层去确认消息就算了,我还见到有一些所谓的专业媒体,打电话去了娃哈哈送水站去确认消息,逼的送水小哥回复,“我们只管送水,不管公司组织管理也不负责公关”。 总之整理来整理去,大家发现事情真的很复杂,作为普通人只能感慨一句“大家族,水真深”。 7月18日这天,宗庆后老先生的弟弟,宗泽后先生还在朋友圈给这种氛围增加了渲染。他公开说宗馥莉的辞职是件好事,他认为宗馥莉最大的问题是接班娃哈哈不应该考虑如何做大规模,如何赚钱,如何大刀阔斧改变现状。 这也让我心中开始逐渐产生一连串疑问,这种家族企业的传承,到底有没有平稳交接的先例?那些能够平稳接班的二代们,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于投资人来说,这种“家族式企业”是一个巨大的雷区吗? 本期研讨会成员 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大家为什么如此关心宗馥莉能否顺利接班(01:58) 一说到平稳接班父辈,我只能想到两位古人(04:53) 刘畅、特步公主、洁丽雅公子都是例子(08:45) 初代企业家身上有很明显的“生活化”气质(12:05) 但给子女们创造“生活化”的成长环境,需要克制(16:57) 没有结婚的二代,当不成好企业家(20:12) 福建二代更顺利接班,背后的理论是“进化论”?(24:06) “只要是单身女性,我就不会投”(27:37) 宗馥莉们的痛苦在于,他们早早被预定人生(32:10) 家族企业,并不是投资人的雷区(35:32) 推荐阅读 石油工业出版社,《浙商的268条生意经》 市界,《谁不想让宗馥莉接班?》
过去一周,小红书制造了两次商业头条。第一次是多家媒体爆料,小红书在年中盘点的过程中启动了新一轮裁员,比例高达20%,重灾区为小红书电商产品部门、商业化部门以及社区技术部门;第二次是《金融时报》爆料,说小红书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估值从上一轮交易的140亿美元回升到了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0亿元),投资方为DST。 严格来说,这两条新闻都不太让人感到意外: 小红书商业化进展不理想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否则“小红书运营课”也不至于在知识付费领域拥有如此高的复购率; DST是美元时代著名的撒币型基金代表,和软银、老虎肩并肩,在中国市场掀起过很多精彩的商业战,“百团大战”“买菜大战”背后都有他的影子——又狠又猛,看好的赛道就一定要搞出足够的声量,这就是他们的基因本能。 但这两条新闻放在一起,事情的观感就变得有些清奇了:一个商业化进展备受诟病、刚刚传出了重大裁员新闻的公司,在市场不太热闹的情况下,居然估值回升的姿态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并且,估值远远高于那些有头有脸的同行们,比如今年3月刚刚上市的另一个知名内容平台reddit,上市首日暴涨之后的估值也不过“就”80亿美元左右。 用咱们编辑部的口头禅来说,这有点反直觉啊…… 本期研讨会成员 科技自媒体人 潘乱;投资人兼作者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00:14 小红书一周两上头条,两件事同时发生很魔幻 02:25 裁员和融资,事情发生的顺序很重要 06:11 如何去估值一家内容平台 11:34 小红书的商业化真的进展很缓慢吗 15:26 小红书最近很明显地提高了运营强度 19:35 只有规模够大,才有资格说不下牌桌 24:31 商业化的顺利程度,和品类很有关系 28:10 DST的加入会改变小红书佛系的气质吗 33:56 新增股东和转让老股,对创业者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37:45 小红书未来会成长为一个大而全的产品吗 42:01 平台发展越大,用户们的玩法就越被局限? 48:03 个性化的用户,不一定就是“商业化”的反义词 推荐阅读 乱翻书,《复盘豆瓣:在算法和社交中反复摇摆》 凤凰科技,《独家|小红书高层对人效比不满将开启新一轮裁员 绩效3.5以下成重灾区》
徐新,江湖别号风投女王,2005年创立今日资本,累计投资了63个项目,明星案例无数,远至携程、土豆网、唯品会、京东商城、美团,近有良品铺子、三只松鼠、Manner、大众点评。 可今天人们忽然看到了一则消息,风投女王,好像不打算做风投了。 综合社交媒体上的消息,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徐新的今日资本已经裁撤的一级团队,以后不再做一级市场投资,变成一个纯粹面向二级市场的基金。 当然首先声明,这事儿迄今为止还处于传闻阶段,无论是徐大姐本人还是今日资本都没有做正式回应。 而且徐大姐将更多精力放在二级市场,也不是什么新消息。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投中网的张楠老师就专门说了这件事,说徐大姐超过70%的仓位都配置在了二级市场上,而且成绩非常抢眼,3个月时间转了11亿人民币。 换句话说,咱们就从纯粹的商业角度出发,徐大姐决定专注做二级,其实也不算太意外的。 但怎么说呢,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当一位投出了京东、携程、Manner,中国风投行业辉煌时期的代表人物、图腾式的人物,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选择摘掉一级市场的帽子,对于很多留在行业里的人来说,心里的滋味一定是复杂的。 最起码我身边的投资人朋友都开始讨论起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处于风投行业的垃圾时间里吗? shownotes 00:14 风投女王徐新,传闻解散一级市场团队了 02:10 大家开始热议“历史的垃圾时间”,但这词儿值得商榷 07:00 对于徐大姐的退场,两派争议特别鲜明 11:45 徐大姐不是在主动决策,而是在被动反应 14:41 相比于其他大佬,人们似乎对徐大姐格外宽容 19:45 不要指望你的行业出现一个“胖东来” 25:34 投资需要找回“人味儿”,这是徐大姐教会我们的事 30:32 但对于这届投资人来说,徐大姐可能不是一个合适的模板 拓展阅读 东四十条资本《有人发帖说,风投女王撤销一级团队了》 投中网 《徐大姐,闷声赚了10个亿》 王笛 《历史的微声》
【PS:“标题这句话是蒲凡说的”】 作为一个干过足球编辑、看球20年的老球迷,最近我一直有聊聊“欧洲杯”的冲动。尤其每天晚上出门溜达,路过酒吧和烧烤摊的时候,当你看见一群光膀子的小伙,跟随着投屏上的比赛节奏吵吵囔囔,你心中只会浮现那句老话: 我想起那天下午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但策划这期选题的时候,同样作为老球迷的董师傅虽然情感上很认同,但还是提出了意见。他向我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你打算怎么聊? 这确实是个问题,咱们投中是服务投资行业的,需要提供的是拳拳到肉的有效信息、入木三分的观察视角,及时应景的趋势洞察——换句话说,咱们这个编辑团队聊足球专不专业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除了放松心情之外,投资圈的人好像也没有多少需要特别关注欧洲杯的理由。 但我仔细想想,其实足球是一套题,一套思考题,非常适合带入到现实生活当中。 比如咱们先聊聊本届欧洲杯里的英格兰,一个公认的群星璀璨的团队,一个核心球员身价能达到1.8亿欧元的球队,怎么执行项目的过程看起来那么费劲,和斯洛伐克的这场淘汰赛,直到第95分钟以一个非常规的技术动作扳平了比分。 还有本届赛事里的C罗。他是名气最大的球星,也是目前现役球员里唯一能和梅西竞争“球王”称号的球员。但肉眼可见的是,他在队内似乎起到的更多是副作用。这点他估计自己心里也有感觉,要不他也不会在罚丢点球之后忽然泪奔,这可是即将年满40、荣誉满身的铁血硬汉啊! 所以欧洲杯虽然是足球比赛,但它的内容却对应着无数重要的“行业命题”: 比如《永远不要相信一个明星团队》; 比如《空降的高管可能没有那么牛逼,我应该怎么和他相处》; 比如《只要最后成功退出了,我就不需要反思我的投资方法论》…… 本期研讨会嘉宾:知乎大V&前经纬VP 庄明浩;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00:33 英格兰队,好像一只突然空降高管的创业团队 05:21 行业明星和“专业能力”,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07:13 对于打工人来说,成为明星员工是好事吗? 10:11 对于老板来说,团队里出现一个绝对明星是好事吗? 16:04 足球主教练可能是人类社会里,最复杂的职业 20:35 你会遇到C罗一样的同事:衰老、脱节,却光环满身 28:12 你愿意成为那个“赶走C罗”的出头鸟吗 35:27 把同事处成“好朋友”,真的很有必要 42:10 只要能最终取胜,就是值得学习的方法论? 49:53 投中网应该请索斯盖特过来当主编
在投资圈,人们流行用大白马和黑马来区分GP——和体育圈的用法类似,大白马指的是“常胜军”“传统豪门”,荣誉室里三层外三层,整体身价百亿起步,每个赛季都有漂亮的成绩单;黑马相对名气不大、身价不高,但通常有一技傍身,往往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交出超预期的成绩单,主打一个极具性价比的反差感。 最近两年,这两个词的使用率更是直线飙升。一个最常见的叙事逻辑是:目前大家都在跨周期,人们熟悉的方法论正在失效,那么吃尽了上一周期红利的大白马可能会出现“阵痛”“疏漏”,从而给黑马们留下大量的机会,成为新周期里的新主角。 但其实即便是“黑马”,也是少数中的少数。很多人无缘“角逐荣誉”,也做不到“一技傍身”。除了白马和黑马,“普通机构”“普通从业者”才是这个行业里真正的常态: 他们没有明星合伙人、没有太多名片级别的项目,资金管理规模可能不到10个亿甚至5个亿,每年收到的管理费可能还不如那些头部机构里投资人的基础年薪。他们之所以仍然选择在这个周期里从事这份行业,可能也没有太多漂亮的理由,有人会觉得“金融仍然是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有人只是希望“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有可用之地”。 换句话说,他们很难被看见,但他们或许才是大多数。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他们的生存哲学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那么“普通机构”“普通机构里的普通从业者”都在思考什么?他们遵循着什么样的生存策略?目前他们面临的最大烦恼是什么?他们找到解决烦恼的办法了吗?他们对于未来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和“著名的小基金”投资人的常垒资本冯斯基展开一场对话。如果您不熟悉他,可以搜索《2024,一家小VC眼中的投资运势》、《一家小VC的爱国主义》、《一个VC眼中的中年危机》、《一家小VC眼中的中国式创投圈》——至少从朋友圈刷屏情况来看,常垒资本的烦恼总是能精准无比地唤起大家的共情。 对话嘉宾:常垒资本管理合伙人、创投圈著名大笔杆子 冯斯基;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张楠、蒲凡 要点速览: 市场里没人认识我们,我们只能开始写公众号(00:59) 我本来想吸引LP,没想到吸引来的都是同行(07:17) 自媒体是投资人职业生涯里的一块“浮木”(12:29) 投资人的“内容风格”和“投资风格”是一致的吗?(18:33) “小VC”的这个Title,好像被滥用了(27:00) 小VC把上海当做“根据地”,是不是有点反常识?(35:02) 我不是“甘心成为小VC”,而是我没得选(44:49) 我是GP,这个身份不允许我再有赌性(55:57) 你的生存哲学,可以被其他小VC借鉴吗?(1:0:47)
这段音频,来自5月11日我们在上海笃合书局进行线下录制时的听友互动。我向在场的听友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命题: 在职场工作中,你觉得哪一刻或者哪一个事件后,你觉得自己不再年轻? 以下是他们的答案和我们之间的互动。 shownotes: 我本来觉得自己不老,直到我报名了所谓的“新媒体课”(01:02) 我没有再跳槽的冲动了,但我觉得自己更幸福了(05:09) 30岁生日那天我哭了,但30岁那天我重新年轻了一次(10:16) 我正在创业,想知道你们投资人喜欢什么样的创始人(16:34) 我98年出生,不太理解00后同事的冲动(24:01) 我有很多冲动又觉得扎不进去,这算老了还是too young?(31:43)
这一期,我们这个小破栏目迎来了一个小小里程碑:在更新一年后,终于举办了第一场有观众的“线下录制”~ 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5月11日那天,冒着大雨来到上海笃合书局的听友朋友和嘉宾老师~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次录制有听友的参与,所以在策划选题的时候,我一直很纠结,琢磨找一个什么样的选题,又适合我们这种有着鲜明行业定位的品牌,又可以和嘉宾们找共鸣,又可以让听友们也参与进来。 这个问题从年初有了线下录制的提案一直困扰我,直到4月的某天我在杭州出差,忙活完了正事儿决定去游览游览传说中的灵隐寺,认认真真给童年偶像济公活佛上烧一炷香,然后灵光一闪: 我们聊聊年轻吧。 人们都谈论中年危机,但我是真心认为“年轻人”更苦。尤其是在我混进了投资行业之后,我才结结实实地感受到年轻的苦。 因为如果你年轻,这即意味着人们会默认你有体力、有时间,是所有执行类工作的首选;也意味着大家会默认你思维灵活、所谓的创造力无限,会莫名地对你有所期待,期待你创造点新玩法,告诉你不应该再寻求什么路径依赖,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玩法”,当个普通人就算失败。 更残酷的是,在投资圈其实鲜有退休一说。我曾经和一位大佬唠嗑,聊到人才培养的问题,他娓娓道来“年轻投资人的培养急不得,你需要等他们顿悟”,然后忽然指着我身后的一位老师,“比如某某,他前几年我就一直不满意,现在自己成长起来了。” 我当场就感受到了一丝微妙的气息,于是对话结束后偷偷找到了这位当事人,打听了一个问题:“我说哥们你多大了”。他说:“我四十多了”。 四十多,还在被大佬等待顿悟。那一刻我真觉得,“年轻似乎就是一种原罪”。所以今天,我也主要打算从这个方向展开,邀请大家聊聊在“年轻上吃过的亏”。 本期研讨会嘉宾:知乎大V&前经纬VP 庄明浩;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VC投资人&非典型女主播 陈默默momo;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我为什么决定邀请大家聊“年轻”?(00:17) 从职业层面来看,你认为自己还算“年轻人”吗?(04:39) 我一表现出专业性,对方就问我是不是“85前”(10:50) 在投资圈,前辈们甚至指望你来“拯救自己”(16:40) 大佬们也在半夜回邮件,把自己当成“投资经理”用(18:30) “社会时钟”不算是坏事,“少年意气”不算是好事(22:26) 当你成为了前辈,你会忍不住规劝“年轻人”吗?(29:00) 你占到“年纪大”的便宜了吗?(35:43) 每个年龄阶段都会面临“期待”,但重要的是“别对任何有人期待”(42:26) 送给大家几个回应“年龄期待”的实用技巧(47:59)
最近在网上冲浪,吃了不少关于title的瓜。一套最常见的剧情是:一位身披着各种光环、拥有饱满个人成绩单的“超级个体”,在即将准备将这些履历进行商业化,进军知识付费或者付费社群产业的时候,忽然被指认这些title名不副实,甚至有严重夸张的成分。 比如去某个知名大厂或者大IP做新媒体运营,可能会被包装成“某百万级新媒体品牌主理人”;比如自己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被某官媒转发,可能会被描述会“作品登上央级媒体”——很多朋友在围观了整个过程后忍不住感叹:我们可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可能都很罕见的、title如此密集的时代。 我对结论持保留态度,因为只要熟读三国的话,就知道其实古人也很膈应冗长title。当年刘皇叔三顾茅庐,第一句就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结果童子直接回呛:“我不记得许多名字。” 但对title密集的恐惧,我确实深有同感。尤其是自从一年多以前,我从宅男气息浓厚的科技内容圈,转移到投资圈之后,在“身份自洽”这件事上适应了很久:为什么创投圈的从业者们会互相称呼“总”?为什么各职级、不同分工的从业者可以自称投资人?为什么有的投资人需要大半页A4纸的title来介绍自己?投资人到底是按照什么逻辑来决定什么title放前面,什么title放后面? 赶巧,咱就借这次机会来好好聊聊吧。 本期研讨会成员:知乎大V&前经纬VP 庄明浩;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你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会感到尴尬吗?(01:03) 创投圈为什么喜欢互相称呼“XX总”?(11:15) 阶段性地“title膨胀”,是有好处的(15:31) 人在什么时候会去积极地“争取title?”(23:35) 什么样的title值得警惕?(36:33) 如果title需要克制,那么需要克制到什么程度?(48:05)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