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基金会全称“陈诚文教基金会”,它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宗旨是资助文化和教育项目。基金会有两个主要的项目,第一是提供奖学金。第二是创立了辞修中学。我爷爷陈诚,字辞修。20世纪70年代初,基金会积极投入教育,创办了“辞修高级中学”。 那时候,我们心里总想着有一大群人在等着帮助,只要钱到了,问题解决了就好了,确实有一种“成事不必在我”的心态。 #相关书籍:《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作者:陈宇廷) → 视频号“宇廷觉学”橱窗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本集通过阿难的故事来讲讲“心”,“心性”,“一如”,“我执”,“法执”,以及宇廷“觉”学中的“觉”。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每个人有自己的快乐, 都能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平和喜乐。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有的时候我还没走进去就闻到血腥味,这情景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同情心,当时还不能叫慈悲心,只是同情,我希望这些人都能以低价买到救命的药。 当时我已经出过家了,我就想,到我五六十岁退休的时候,我是跟儿女讲我曾经帮助过多少公司成长了多少倍、赚了多少钱,还是讲我曾经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人类做过一些事?” #相关书籍:《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作者:陈宇廷) → 视频号“宇廷觉学”橱窗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如果用最简短的话来讲,福报是让你怎么样在四度时空的世界里面稍微过得好一点的东西,然后功德是帮助你离开整个四度时空世界、超越四度时空世界的这些东西都叫功德。这是比较笼统的一个讲法。 等于是同样你是追求健康跟金钱,你动机不同,你得到的结果也稍微有一点不大一样。比较就是为了眼前的、实际的、一般人都懂得这些就是叫福德。你想更深层地离开烦恼痛苦了解这世界究竟怎么一回事,这类的是叫功德。”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问: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社会阅历就不断丰富,它有时候我们也能做到不随自动导航生起的烦恼,能够把烦恼给断掉,能够自主自己的一些思维一些做法。这跟觉有没有关系? 答:这个不完全一定跟觉有关系。它跟我们的专注力是有关系,跟我们心的训练有关系,但是跟觉并不一定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你能够不掉入一些浅的东西,像控制脾气,举例来说,在一些很狂乱、负面环境之下能够保持冷静,这些很多都是练出来的一些能力。 觉比较是在于当你任何东西发生以后,你能够回到这个原始的状态,我们本来就有的状态,也有的地方称为这叫本来面目,那就保持这个状态。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先说一个古巴籍的合伙人,当时他被誉为麦肯锡分析能力最强的人,善于解决复杂的问题。有时候客户交代一件事情,十几个人开几个小时的会,白板上写满了字,也没理出头绪,他刚下飞机赶过来,在边上听半小时,就能把事情的解决步骤清晰明了地梳理清楚,所有人都一边记笔记一边觉得很佩服。 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坐飞机,就问他这个能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他笑着说:“这个我一般不和别人讲,别人听了可能会觉得我很奇怪,但你是学佛的,你应该听得懂,很简单,其实我就是修‘定’,平时经常把心放在一个焦点上,比如就看着前面一个小黑点,心放在那里不动,意识很清楚,眼睛也是张开的,但心里什么都不想,用这样的方法练习,当我参加会议时,就能很快吸收到所有信息,方案就自然在心里出现了。” 通常人都觉得自己要不停地“想”,才会有智慧,脑子才不会生锈,尤其是做商业的,要不停地想想想。但事实上,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脑子的“想”,而是来自内心更深处的“心”。要让心开始作用,必须停止“想”,让自己处于一个很平静的状态,智慧自然会从心内生起。 另外一位非常特别的人,是现在麦肯锡全球的董事长,多米尼克·巴顿。就谈一件事吧。他在中国采访中国各行各业的人,写了一本书帮助全世界企业家真正了解中国的书。缘起是他在中国住了很久,发现大部分的外国人,甚至赚了很多钱的中国人,都和真正的中国有点脱节,他们住在大房子里,小区干干净净,周围的人也客客气气,买东西去很熟悉的超级市场,坐私人飞机或头等舱去各地开会。不仅是外国的高层经理,中国的一些高层慢慢也变成这个样子。他不想让自己变成这样,所以,他就去采访各种人,老师、失业工人、小商贩、官员、退休官员、餐厅服务员、演员,好几十类人,包括像我太太这样的学佛的藏族音乐家,还有其他有宗教信仰的、没宗教信仰的。我觉得像他这样已经取得了如此地位的人,还这么认真地花时间去了解不同的人,体会这个世界不同的地方,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相关书籍:《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作者:陈宇廷) → 视频号“宇廷觉学”橱窗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离开中台山还俗以后没多久,我又加入了麦肯锡公司。我和麦肯锡的因缘比较特殊,应该是很少数四进四出麦肯锡的人之一。 第一次参加麦肯锡是1991年从哈佛MBA毕业的时候,经过非常多轮的面试之后被录取 第二次参加麦肯锡,是当完兵,在寺院住了几个月,参加了连续七十天的禅七以后。 1995年,我还俗没有多久,一次,我回到麦肯锡找朋友,刚好遇到麦肯锡台湾的总经理。他说:“你回来吧。”我说:“好。”那是我第三次回到麦肯锡工作。 第四次回麦肯锡,是2005年。邀请我的人是当时台湾区的总经理。他是位美国人,名计葵生(Greg Gibb),能讲流利的中文。他和我有比较深的因缘。我第一次进麦肯锡他还没加入;第二次,他是我的属下;第三次,是我的伙伴;第四次,是我的大老板。 麦肯锡的企业使命有两个,一是为客户带来出众的、实质性的、永续性的绩效增长,二是建立一家能够吸引、培养、鼓舞和保留杰出人才的伟大公司。 麦肯锡发明了企业管理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七方面要素: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s)、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也就是说,企业仅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还可能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失误,因此,战略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在我看来,麦肯锡本身的7—S,是很完美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7—S的核心是共同价值观,而麦肯锡则是通过两个使命和工作原则,将之清楚体现出来。 我这一代的麦肯锡人也有很多后来在企业界非常成功,成为创业者和大企业的总裁,他们身上也有这两种精神。最近十年我没有深入参与麦肯锡的商业个案,所以对现在的人不那么熟,但是我相信还是有不少人传承了这种精神。很多人说我是一个“Old Style McKinsey(老派麦肯锡人)”,可能是因为我真的被麦肯锡的这两个使命感动吧。” #相关书籍:《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作者:陈宇廷) → 视频号“宇廷觉学”橱窗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无整宽坦松住” 不要去碰它,保持心在宽宽松松的状态。 常常练习回到“觉”。 刻意想断掉念头,反而是在加能量。 联系我们: # 公众号“觉性科学与央金歌舞” # 视频号“宇廷觉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