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我们尝试了一种全新的聊天方式: 使用一套 Emotional Card(情感引导卡片) 来相互提问,带领彼此更深入地了解内心、情绪与思考方式。 我们也希望透过这种互动,让听众在轻松的对话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 本期使用的工具:Emotional Card 情感引导卡片 这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心智工具,可以在淘宝以十几块的价格搜索“情绪引导卡”购买(非广告,真心推荐)。 卡片分成四种类别,每一类都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索自我: 1. Expression(表达) 让你说出当下最真实的感受或想法。 2. Emotion(情绪) 触碰我们真正的情绪经验。 3. Mindfulness(觉察) 帮助停下来观察自己当下的一切。 4. Inquiry(探索) 往更深层的“为什么”掘进,找到潜意识里的动机。 🧩 本期精彩内容节选 1. Expression:是什么让你总是能笑出来? Nadi“笑点极低”,甚至上课时被笑到罚站。 《老友记》可以反复看几十遍仍然大笑——熟悉的情节反而让快乐更纯粹。 2. Mindfulness:什么时候你最难保持耐心? 两位主持人聊到了各自“耐心的死穴”: * 对“话特别多”的男性容易失耐心; * 对“极度愚蠢行为”容易爆炸,但对小孩却超有耐心。 也聊到: 耐心其实是先天+后天训练的结果,而原生家庭的急躁往往是后来努力修正的原因。 讨论中也提到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重要性。 3. Emotion:快乐的人需要什么特质? 两位主持人一致认为: * 快乐 ≠ 知足,但快乐的人一定是容易满足的人。 * 德国人因“遵守规则”感到快乐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例子。 * 与其追逐快乐,不如学习减少痛苦: 吃炒米粉很快乐,但减肥很痛苦;快乐是短暂的,痛苦反而推动成长。 4. Inquiry:你的好奇心都被哪些事情吸引? 好奇心从“宇宙、外星人”变成了对人类“身体与大脑”的好奇。 肠胃被认为是“第二大脑”。 Gucci分享自己对玄学(星座、数字学等)的兴趣:既不能全信,也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 5. Inquiry:描述一次你扮演好朋友的时刻。 * 阻止朋友借钱,成功让对方避免财务损失。 * 在朋友挂电话后哭泣时第一时间察觉、且主动联系关心——这种敏锐来自从小被“水象星座家庭”包围的成长环境。 6. Mindfulness:为什么觉察自己的感受很重要? 觉察是理解自己的起点: * 帮助我们找到重复行为的原因 * 升级伴侣关系,从“情绪反应式恋人”变成“引导型恋人” 本期也强烈反对恋爱中的: ❌ 冷战 ❌ 拉黑 ❌ 带“小公主病”谈恋爱 ❌ 用对父母的沟通方式对待伴侣 气可以生、情绪可以表达,但方式必须成熟。 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拉黑错失和解礼物(真的!)。 🔚 尾声 因为时间有限,许多卡片问题还没来得及继续深聊。 下一期,我们会带来更多卡片提问、更多笑点、更多情绪,也更多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对话。 背景音乐:Sofiane Pamart - Solitude Solo ft. Montreux Jazz Festival
本期主题:我们为什么对待“钱”这么不一样? 最近黄金大涨,朋友圈一片“后悔没早点买”。 同样的经济环境里,有人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有人却能轻松去度假; 有人月光吃土,有人存款稳稳上涨,有人靠投资小赚一笔。 明明都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为什么我们处理金钱的方式差别这么大?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想和你一起聊聊: 💬 第一部分:我们到底是哪种“花钱方式”? * 月光派 vs 存钱派 * 家里兜底型 vs 自我摸索型 * 房产信仰派、实体资产派、理财投资派、短线交易派… 我们会先对号入座,再一起反思:这些习惯是在满足需求,还是在反应焦虑? 🌱 第二部分:金钱观是怎么被“教会”的? * 有人从小被教会记账、分零花钱 * 有人家庭从不谈钱,长大后才摸索 * 金钱教育的“信息差”从哪里来? 我们会分享各自的成长故事:我们第一次学习“钱”的概念,是在哪里发生的? 🌍 第三部分:文化差异真的存在吗? * “外国人不存钱”?其实是为不同目标存钱 * 有人追求安全感,有人追求生活体验 *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消费模式 我们会聊荷兰、欧洲以及身边真实人的案例,而不是“鸡汤段子”。 💡 第四部分:普通家庭的我们,该怎么和钱相处? * 没有人替我们兜底,如何在安全感与享受生活间取得平衡 * 不是一夜暴富,而是有意识地过日子 * 小技巧与生活实践(例如疯狂拥抱二手、预算管理、延迟消费法等) 以及我们最近都在看的一部现实理财纪录片 Netflix《How to Get Rich》: 它提出三个关键问题—— 1)钱都花到哪儿了? 2)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3)你现在花钱的方式支不支持你想要的生活? 🎧 本期你可能会思考的问题 * “我为什么这样花钱?” * “我追求的是自由还是安全感?” * “我能不能让钱,变成支持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焦虑的来源?” 🎯 结语 不管你是月光、存钱、还是投资派, 最重要的不是你赚了多少、花了多少, 而是:这些花法,能不能让你更接近你想要的生活。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很多人开始把 AI 聊天机器人,当作心理咨询师来使用。 我们讨论了: 为什么人们会依赖 AI 倾诉:它随叫随到,不会嫌你烦,也不会评判你。 AI 能做什么:陪聊、认知行为疗法小练习、情绪日记记录等。 研究与案例:一些临床试验证明它对轻度抑郁有效,但对危机和重度问题无能为力。 风险与争议:数据隐私、情感依赖、误导性的“权威感”、以及缺乏长期陪伴与责任机制。 文化差异:AI 往往忽略用户的背景,可能给出“水土不服”的建议。 AI 的价值:更适合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过渡和自我观察,而不是替代心理咨询师。 核心观点: AI 可以是温柔的陪伴,但不能代替真实的心理咨询关系。心理支持不仅仅是安慰,还包括理解、挑战和责任,这些是 AI 目前做不到的。 🎧 如果你用过 AI 心理助手,欢迎留言分享:它是帮你度过孤独时刻,还是带来了新的担忧?
你有没有想过,你眼中的妈妈,其实也曾经是一个小女生? 在《苏菲的世界》里,苏菲的妈妈让我停下脚步。 她不像我们熟悉的“严格妈妈”,而是带着一种淡然的放手——表面轻松,内心或许也有困惑。 这个角色提醒我:妈妈并不只有“母亲”这一面,她也曾经是一个有梦想、有秘密、也可能有创伤的小女生。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从苏菲的妈妈聊起,延伸到女性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传递: * 妈妈作为“母亲”与“女生”的双重身份 * 她的梦想、遗憾,以及那些从未被谈起的创伤 * 为什么我们很少把妈妈当作“小女生”去理解 * 和妈妈聊她年轻时的故事,会带来怎样的亲密感 节目最后,我们也给到一个温柔的邀请: 试着和妈妈聊聊她的过去,不只是关心她今天过得好不好,而是去理解她作为“她自己”的一面。 或许,你会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妈妈。
这一期,我们聊聊旅行。 有人觉得旅行是逃离日常的喘息机会,有人觉得它能带来灵感和创意,也有人把旅行看作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 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意义并不止于“看风景”,更在于那些途中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以及在陌生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片刻。 在节目里,我们还分享了几个实用的旅行小贴士: * 第一次独自旅行:如何打包行李、如何保持安全感,以及怎样主动去认识新朋友。 * 情侣 / 姐妹一起出行:如何在旅途中避免冲突,沟通、分工和留给彼此空间的小技巧。 * 节省预算 & 避开人潮:订票、住宿、交通卡的选择,以及如何错峰探索、发现小众景点。 当然,还有一些更个人的分享。 比如,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最喜欢的,还是在海边的时光:阳光、沙滩、海风,总能让我觉得旅行的意义很简单,就是放松、自由,还有当下的快乐。 🎙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旅行秘籍或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下期节目说不定就会读到你的留言。
有些事,你以为自己长大就能摆脱,结果转头发现—— 自己在感情里说的话、吵架的方式、甚至选择伴侣的眼光,跟爸妈一模一样。 也有人,拼了命反着来,活成爸妈完全不认识的样子。 这一期,我们从脱口秀演员小帕的故事聊起—— 她的爸爸结了六次婚,家里像个随时洗牌的牌桌。 这样的原生家庭,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什么样的种子? 是“复制粘贴”,还是“删除重写”? 💡 这一期,我们会聊: * 复制 vs. 反抗:为什么有的人会无意识走上父母的老路,有的人却坚决绕道? * 家庭类型:支持型、放养型、控制型、批评型,你家是哪一种? * 心理暗线:原生家庭对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依恋模式的影响。 * 如何打破循环:觉察、边界感、自我修复的实用方法。 * 文化差异:在东方长大,“独立”为什么更难? 时间轴: 00:00 小帕与“六次婚姻的爸爸” 04:15 复制与反抗的心理学解释 09:30 功能型 vs. 失功能型家庭 15:50 安全感、自尊与依恋模式 21:10 打破循环的第一步 26:40 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 31:20 给听众的互动问题 互动问题: 💬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你父母的婚姻模式,你会怎么说? 你觉得自己是在复制,还是反抗? 关键词:#原生家庭 #情感成长 #心理学 #小帕 #依恋类型 #自我修复
在这一期节目里,聊了聊一个非常真实又敏感的话题:女性之间的情感关系。 有些女生之间是彼此的光,是相互鼓励、互帮互助的战友; 但也有些时刻,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敌意—— 比如明明只是好好打扮一下,就被嘲“太做作”; 工作稍微顺利一点,就被议论“靠了什么关系”; 甚至,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听到的不是安慰,而是冷嘲热讽。 我们在节目中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也聊到: 🔸 什么是“雌竞”?为什么它让人如此疲惫? 🔸 女性之间真实的支持关系,长什么样? 🔸 为什么女人有时会为难女人?是内心的比较,还是社会的设定? 🔸 如何在女性关系中建立健康的边界与信任? 🔸 我们可以怎么做,成为彼此的力量,而不是伤害? 我们相信,女性不是天生互相为敌,而是被教育得太习惯在“稀缺”的环境中争斗。 但我们也相信,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停止比较,学会欣赏,彼此借光。 愿你在听完这期节目后,能卸下一点防备,也能更温柔地面对身边的女生、还有你自己。💗 💌 本期互动话题: 你有没有经历过“雌竞”或类似的女性间敌意? 你身边有没有那些让你感到安心又被支持的女生?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女性情感|雌竞|互助|女性友谊|女性成长|嫉妒与比较|女性力量|情感关系|情绪觉察|播客对谈
在这一期节目里,我们聊了一个沉重但现实的话题——在欧洲职场中被白人歧视的经历与应对之道。 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谈到了身边朋友的故事。从那些看不见、说不清的小动作,到职场中隐性但持久的偏见,我们不回避、不夸张,讲出真实发生过的事。 你会听到我们讨论: * 什么是职场中的“隐性歧视”,为什么它更难被指出 * 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种族偏见与不公平对待 * 面对歧视,是对抗、妥协、还是“忍耐后离开”?有哪些现实的选择? * 在制度性偏见存在的前提下,个人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不想卖惨,也不想给出理想化的建议。最实际的解决方式,往往不是对抗,而是“换个环境”。种族歧视在欧洲并不是偶发事件,它更像是空气中一直存在的压力,我们不躲、不装作看不见,但也学会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策略。 这一期,送给每一个在异国职场中努力前行的你。
高考结束,志愿填报季拉开帷幕。是该优先选专业、选城市,还是选学校? 这期节目,我们从“过来人”的角度聊聊填志愿那些难以权衡的抉择。 两位主播当年都选择了“先选专业”,因为有出国计划。但后来出国深造时又重新换了专业,而第二次的选择反而更贴近内心,也更适合长远发展。 这一期,我们聊了: * 专业和名校光环,哪个影响更真实? * 城市是否决定了你未来能接触的信息和资源? * 社会发展太快,有些专业早已被淘汰,该如何避免“选错”? * 在信息差中如何抓住机会?大城市“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值不值? 📍不确定未来的你,也许听完这期,会对自己的选择更有底气。
当我们踏出国门,总有无数疑问环绕在脑海:签证、就业、升学、育儿、养老……你以为出国就万事大吉?NONONO,本期我们一一道破! 本期看点: 1. 德国工作签/非STEM专业生的生存法则 真正的“找 Sponsor”难点在哪里?如何让 HR 对你刮目相看? 2. 欧洲名校选校指南+申请心态调节 985 背景想冲刺名校,哪些冷门信息你必须知道? 本地就业率、行业前景等数据,从哪儿能查到? 3. 留在欧洲找工作,LinkedIn 真香还是鸡肋? 招聘网站、猎头、线下活动三管齐下? 母语+外语技能,如何破解“本地语言门槛”? 4. 带娃欧洲,上学不掉队 公立 VS 国际学校,优劣全解析;葡萄牙移民福利真相大公开! 如何让孩子快速融入、多语言环境更友好? 5. 父母欧洲养老,理想 VS 现实 意西“非盈利居留”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负担? 国内外医疗、生活成本实打实对比,让父母安心更重要! 👉 还在为出国之后的下一步迷茫吗? 本期我们不卖焦虑,带来最接地气的亲历经验和干货攻略,让你从“迷茫 Mode”切换到“行动派”! 订阅 & 点赞,一起和我们聊聊“海外人生”那些事儿! 下方留言区也欢迎持续冲鸭~ 🚀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服美役'' 什么才是真正的服美役?是打美白针还是涂助晒油?是过度追求白还是刻意变黑? 💄我们讨论了: * 美白针 vs 助晒油:中西两套“美役系统” * 白女的终极美役困境:在西方,谁最被规训? * 中国 vs 西方女性:谁更卷?谁更有话语权? * 西方男性的“Daddy Body”文化,真的轻松吗? * 一方女性养一方美役,是不是全球通病? 💬结尾我们也谈到—— 为了自己变美不等于服美役,取悦自己从来没错。 认同自己,也可以是最美的一种态度。
高考终于结束啦!恭喜所有刚刚从题海中游上岸的你!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聊: 📌 一张试卷能不能决定人生? 📌 中国教育 vs 欧洲教育:公平与自由的拉扯 📌 题海战术 vs 白人德智体美劳全家桶 📌 国外私校“拼背景” vs 国内私校“卷分数” 📌 国内高中的那股热血氛围还记得吗? 📌 鼓励式教育有用吗,还是只是“画饼”安慰剂? 📌 肥天鹅的艺考梦和没能出国的Plan B人生 📌 上外学姐送出好运祝福🎁:你不止一条出路! 这期我们聊得又燃又好笑,祝所有高考结束的你,无论成绩如何,都能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主线。 🎧 快来听听这一期吧~记得点赞评论转发给还在迷茫的朋友! 🥳 小里程碑!我们订阅突破400啦!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收听,订阅人数过了500,我就正式开设小红书粉丝群, 到时候会不定期在线答疑,帮大家解答关于出国留学、移民生活、海外申请的一切问题! 💬 互动话题: 你觉得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哪个更适合你?你有没有“Plan B 变成 Plan A+”的神转折时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