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ghtly Open I 51 (SO x Faye) ——Pool Party与老年生活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害怕变老吗?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耄耋之年该如何度过?是否为这一天的到来未雨绸缪,做一些准备?我们真的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吗?终有一天要变老,本期和Faye一起聊一聊养老这个话题。 开篇: S.O.的常驻嘉宾Faye提议聊聊养老,于是有了一席谈。一位女性若按照旧时惯例50岁退休,养老离我们其实并不那么遥远。 03:00 30+、40+的我们现在讨论这个话题是否有必要?老了以后该如何度过?是否有经济基础支撑我们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我们终有一天要变老。 07:00 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形态将因此发生深刻变革。老了以后能做啥?是否对退休以后的生活有些憧憬? 09:30 啥时候算老?退休之后?七老八十?Coco的定义:当我们用一天中超过一半的时间来取悦自己,不考虑社会价值输出。 10:30 60年代的婴儿潮一代步入退休年龄,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变革来匹配。日本的经验。全球有7万多个品牌专门服务老年人,4万多个在日本,中国只有2000个。 13:00 新老人的生活方式——物质积累与精神积累的厚度,第一代享受老年生活的人群。 14:45 电影《Intern》,发达经济体中老人更多参与经济活动。从敬老社会到老年人被互联网大潮所淘汰 17:50 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谁是老年Role Model? 我们真的了解当下老年人的生活吗? 20:30 Faye的父亲——北京李宗盛,活着在于折腾。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玩音乐、学日餐。 Coco的父亲——生命在于静止,向内追求。 柴:老年KOL的观察,生活状态与年轻人差异不大,充满活力 Coco:北京菖蒲河公园——翘臀爷爷和老年人的爱与欲。老年人的性生活可以非常丰富多彩。老年艾滋病患者激增。 34:00 老年生活似乎值得向往。另一半离开后如何开启第二人生? 38:20 关于老年生活的恐惧有哪些?经济状况,养老金不足以支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孤独终老是终极的恐惧,独自面对生命的终结,影响着很多女性当下的决定。 41:32 各司其职,共创一个抱团养老乐园 45:45 老了以后做啥? Coco园艺与艺术史,和朋友们一起老去; 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一定是一个很瘦的老奶奶。坚持创作,睡莲是莫奈75岁的时候创作的。一起再创个业,每人拿出自己的专业技能 薇薇:照顾不怎么坚韧的老头儿们,组织不太能自理的老头儿们玩耍。 Faye:DJ, cocktail, pool party… widely open的躁动老年 53:49 大家心目中老年人的优秀代表?埃隆-马斯克他妈、Faye的父亲、北野武、坂本龙一、费曼、正念、霍金、叶倩文。。。做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趣的老年人。 60:30 我们如何离开这个世界?衰老和死亡带来的恐惧。生命的体面与尊严,阿尔兹海默症——若记忆不复,我们还是自己吗? 68:10 我们可以开始做什么为养老做准备?需要做出哪些改变?经济上的提前布局;找到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事请;找到合适的养老搭子;多培养兴趣爱好。现代舞是广场舞的前奏。老了可以继续做播客,尽情挥洒、口无遮拦。 77:00 找到人生下半场的事业。 79:10 金句环节:Deeply moving, visually stunning 本期纪录片: 《菖蒲河公园》 余秀华和她《摇摇晃晃的人间》 Bill Cunningham 本期电影: 《年轻气盛 Youth》 《实习生 Intern》 本期音乐: <Youth> OST 本期思考: 你设想的最佳养老方式?
Slightly Open I 50 (SO x 乔乔) ——向具体而微的生活里去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SO的常驻嘉宾乔乔滞留上海,小伙伴们分享了各自疫情管控下的生活日常。乔乔谈到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他首先需要自救,当汹涌而出的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 做一个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熟读历史的人往往抱持悲观的底色,一年比一年好,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是常态之间的一个裂缝。 一个洞悉了历史真相的人,很难不悲观。身处一个以不确定性主导、变化纷繁的时代,个人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是近期小伙伴们思考比较多的问题。 乔乔认为,我们身处的环境是一个维度;而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另外一个维度。即使不能改变大环境,朝着让自己的小环境变得更好而努力。 Slightly Open 50期了,在向具体而微的生活里去的过程当中,愿每个人找到自己心灵的锚点。 希望与乔乔早日相见。 开篇: SO的常驻嘉宾乔乔很久没参加录制,他滞留上海,无法与大家相聚。 02:20 云跳舞——SO family一些小伙伴们在隔离或居家期间自发的以健身和抱团取暖为目的群魔乱舞。 05:00 此时的上海,疏离的城市的另一个面相,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06:30 三位主理人在北京的现况。Coco鸡娃费妈,柴每天下午抱着小羊楼下晒一会儿太阳,薇薇人在家中坐,弹窗天上来,一种荒诞不经之感油然而生。 10:08 作为心理咨询师,乔乔的工作在最初的一两周被迫叫停,自己成为一个需要心理支持的人,对来访者身处困境的状态有更切身的感受。从被飞来横祸击中的愤怒与不解,逐渐转入一种比较有现实感的状态,在现实里自救。 16:40 心理咨询、心理疗愈中的理论是否对身处此类情况的人有所帮助? 乔乔:比较快的自我觉察,对汹涌的负面情绪涌出的时候更快的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18:40 为什么不想听“上海加油”? 乔乔:感觉自己被冒犯了。真实对待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这个生命个体,无法超脱。真实的对待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需要。 23:18 疫情管控下每一天的日常? 柴:每天早上顾不上洗脸刷牙先去做核酸;核酸的马太效应,抢滩每天第一个核酸。右手抱宝宝左手拿着手机电话会,绵延不绝的电话会议一直到半夜。 Coco:连续几天和家人吃晚饭、饭后去河边散步。更加规律,更加简单的生活。 薇薇:三年前初次面对疫情的时候心态更积极,这次感觉有点颓,如果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了,我们的积极努力是否还有意义? 35:40 Coco:这个世界变得更复杂了,我们如何面对一个逐渐祛魅的世界? 38:10 柴: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一个非常罕见的上行周期当中,经济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上扬曲线,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当这种情况不再持续的时候,这代人对当下的状况带来的体感不适反应更加强烈。在一个以不确定性主导、变化纷繁的时代,个人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是近期小伙伴们思考比较多的问题。 40:50 薇薇:熟读历史的人往往抱持悲观的底色,一年比一年好,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纵观历史,人与人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贯穿始终。一个洞悉了历史真相的人,很难不悲观。如何与之相处?即使如此,活着本身有它的美好。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能抓住的是我们自己。拿出最大的善意和爱给身边一起成长、一起生活的人,这部分是能抓住的真实。 45:15 你是一个悲观还是一个乐观的人?如果未来不会变得更好,能与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和解吗?乔乔:刚刚经历的事件都是小概率事件,我们是不是要跟着环境一起走,与环境的变化相匹配?答案是不一定。每个人的适应性不同。大环境是一个维度;而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另外一个维度。我们deserve一个更好的环境,朝着让自己的小环境更好而行动。 50:24 柴:爱具体的人,过具体的生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51:05 乔乔:居家期间自我调试的方式——每天与太太录一小段视频,把每一天的状态、情绪、情感纪录下来,彼此倾听、分享与彼此安慰,不担心被评判、被指责。 57:40 Coco:在疫情期间分享读书。 59:40 薇薇:过去三年花在工作上的绝对时间少了,留给自己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疫情时期的亲密关系与小确幸。 1:04:50 向具体而微的生活里去。 1:10:16 听众们带来的温暖。 1:14:00 抱团取暖。乔乔:与朋友80岁的妈妈边说边哭的对话,由此带来的彼此看见与相互慰藉。 1:19:20 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初夏夜晚,月色照见与空气中的花香。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而在这和平年代,处处彰显个性,我们都太忙于谈恋爱,寻找爱,可哪里还有功夫谈恋爱,发现爱呀。” 1:25:00 从向外探索,奔波在路上,到安静下来,回到内心深处。Slightly Open 50期了,在“向具体而微的生活里去”的过程当中,愿每个人找到自己心灵的锚点。 希望与乔乔早日相见。 本期书籍: 张爱玲《倾城之恋》
Slightly Open I 49 (SO x Pocket) ——睡后收入与股权人生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这期有SO的常驻嘉宾Faye的加入,还有Pocket (微博:@pocketSunrise; 小红书: PocketSun), 专注于女性项目的VC投资人,SoGal联合创始人,24岁的时候成为福布斯30 Under 30,大家可以在小红书上找到她聊女性创业与投资。 Pocket如何看待创业的精神内核?创业是一种反叛精神,让自己的独特成为一种改变的力量。 恐惧之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当你害怕的时候就有好事发生。 女性应该建立怎样的金钱观?当女性放弃了对金钱追求的主动权时,其实是放弃了很大的一部分人生。股权是很少被提及的一种创造投资回报的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自由的开口谈钱,开创自己的股权人生。 活着最大的意义,不是取得何等的成就,而是成为我们自己。 开篇: 本期的机缘是Faye听到了Pocket和她的partner李二米在友台“别任性”做的一期播客《当创投女总裁与马克思主义者相爱》,聊的是两人15岁相识以来跨越十余年间爱情,这份情感带来的成长与自我身份认同的挣扎与探索的过程,两人关系中有一种特别松弛又坦荡的状态。几个小伙伴都超爱这一期播客,设法寻找到Pocket,于是有了这一期的对谈。 6:30 Pocket与李二米的爱情,关系是彼此的镜子,“此生就应该在一起”。对工作与亲密关系选择的笃定和二者带来的可延展性, “可以在里面一直呆着”,不断发展自己。 13:00恋爱谈毕业了的感觉,这种对情感的笃定是来自哪里?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向自然去”。 爱自己,与自己和解。与灵性有关的独特体验。 19:48 Pocket做选择与决定的逻辑是什么?商业里的决定与人生的决定都基于对自己的了解。 22:28 害怕与恐惧。滑雪的体验,学会与恐惧相处。打破恐惧的方式就是去做。恐惧是一个健康的感受,这种未知让人兴奋。 26:15 自我笃定与对选择的认同从何而来?内观。关系里互为内观的partner,挖掘到更多,加快成长的速度。一个好的伴侣让我们更加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接纳自己。“所有的面都是你,所有的面都是OK的”。当我们接纳自己以后,才开始有勇气拒绝,有勇气和不是自己的东西告别。创业同样也是一个长期自我探索、发掘自我的过程。 33:04活着最大的意义,不是取得何等的成就,而是成为我们自己。每一刻过得像不像自己,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34:40 创业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创业是一种反叛精神,让自己的独特成为一种改变的力量。 40:30 大平台工作是否也可以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精神内核,做一个Intrapreneur。 44:50 2015年只有2.2%的VC投资给女性;202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9%,只有10%的投资人是女性,82%的风投基金给了仅有男性的团队。而事实上,投资女性往往有很好的财务回报,因为女性项目估值普遍偏低,支出节俭,更有社会责任感与长期精神 55:00 女性的觉醒,女性何时可以平等获得权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对待与此相关的愤怒?一个女性的改变可以带动很多女性的改变。 1:04:40 Unlearn what I learned. 怀疑与打破,推翻自己之前的想法,创造一个新的想法。 1:09:20 女性的股权思维,拥有未来可以变成很大的一个东西的股权。什么是睡后收入?睡着之后它还可以为你挣钱。女性对主动谈钱的羞耻与障碍。当女性放弃了对金钱追求的主动权的时候,其实是放弃了很大的一部分人生。依靠工资永远无法实现财富自由,股权是很少被提及的一种创造投资回报的生活方式。 1:18:30 女性羞于谈钱是一种等待被认可的被动状态。改变自己的金钱意识,主动去接近、争取金钱。当女性认为谈钱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的时候,不羞于谈钱的人就拥有了权力。女性对钱的态度与社会文化的规制与禁锢有关——49年前女性在美国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账户。愿我们都能够自由的开口谈钱,开创自己的股权人生。 1:27:10 女性的年龄焦虑。创业的年龄偏见一直存在。Pocket 的TED 演讲Use your difference to make an impact. 1:31:30 跳伞的经历——当你害怕的时候就有好事发生。 本期音乐 《Both Sides Now》Emilia Jones
Slightly Open I 48 (SO x 张宇凌x于洋) 身体、权力和宇宙飞船维修执照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答曰:“渐进自然。”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我只能在你这儿修我的宇宙飞船。” 开篇: 本期是一个神奇组合,两位学院派嘉宾,从科学与艺术、身体与权力、理性与感性、爱欲、美与政治说开去……一个代表左脑,一个代表右脑;一个钻研科学,一个钻研艺术。 张宇凌从事中世纪艺术史的写作和研究,于洋@于三羊开泰 前不久来聊了“爱情中的算法经济学”那一期,颇受欢迎,自称学术界的”产业工人“,讲完上一期没有得到爱情,却得到一个新名字:括括——集纸上谈兵于大成者。 3:45 《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是宇凌在《三联生活周刊》写作专栏的合集,着眼于“视觉真相、历史真相和心理真相之间微妙差异和错综关系”。 07:30 去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和京都博物馆非常不同的感受,是前者看到各种各样的裸露身体,带给我们非常不同的感受。艺术从来都是一个权力的产物,从祭祀开始到宗教艺术,现代当代艺术,在街头能够看到什么,在画廊里看到什么,是权力关系最终的视觉呈现。 08:33 卢浮宫和故宫都是权力的象征, 然而身体在东方艺术中缺席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11:10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权力和身体之间的张力鲜明。中世纪的时候,身体表现变得抽象,似乎从三维到二维,情感的信息似乎也同时被蒸发掉,这和权利的关系是什么? 基督教是一个肉体的大宗教,耶稣基督是一个肉体的super star,一个不得了的一个发明,不仅仅是在宗教史上,而且是人类头脑的一个大发明。 耶稣具有神人二性,有身体,他的身体可以受折磨,与我们的身体一样,他的身体可以死亡,这是基督教的奥秘之一。因此基督教不是一个跟身体无关的宗教。 23:06 身体是最诚实的历史现场。身体强健与否,不仅是一个审美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权利从来没退场,场是权力造的,没有权利就没有场, 造一个干瘪的无肉的身体的场也是某种权利的表现。 28:33 古希腊为何高举身体作为表达?古希腊对公民身体的要求,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制度问题。 古代雅典发明人类史上第一个民主制度,它的核心是雅典出身的男性公民。培养下一代男性公民精英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由一个成年的男性公民来带领一个少年男性公民,这样他们产生的关系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关系。把身体启蒙和意识形态启蒙放在一起,并且制度化,是一种无比强大的洗脑手段。古希腊创造了最理想的男体范式,做出了最美比例的雕塑作品,并发明了全套健身理论。gymnastic的词根gym来自古希腊,意思是裸露。古希腊还发明了奥运会,即先进公民大赛。苏格拉底说过一个名言,“如果你有一具不良的身体,就直接意味着你是一个不良的公民。” 33:00 魏晋南北朝的年代,中国历史上男人之间要比美的年代。一个男人出门碰见另一个男人,发现对方太美了,竟然羞愧的回家了。礼崩乐坏的时代更适合艺术的滋生,禁锢的打破。特别是战争,受到外来文明美学理念的冲击, 刷新美学经验。 35:30 “浮石飞升”,飘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气,清俊的,衣袂飘飘的,符合道家的审美。“如玉山之将颓”,像一座玉的山峰那样将要倾倒的样子,乃是胖之美的极致。 37:00 艺术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宇凌用一个特别科学的词汇讲述她对艺术的感受——艺术之于她,是一个虫洞。电影《黑衣人》 里外星人是个猫咪,银河系失窃了,藏在猫咪的铃铛里。猫咪说,“愚蠢的人类,被锁死在时间和空间里。”艺术是打破时空的虫洞,魂魄离开,就地一滚,到另外的时间、空间维度里。 45:10 艺术与科学打破时空的方式与路径有何不同?研究者的一缕神魂,超越历史现场之外,以千年尺度去看待当下这个瞬间。学理科要不要学好好写文章? 绝大多数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艺术研究还是技术研究, 是产业工人的搬砖工作。最顶尖的神来之笔,天灵乍现的神品如爱因斯坦,如密码学的百万富翁问题,像禅宗的公案一样具有美感,其中蕴含了一个根本性的宇宙规律,这样的神来之笔、天灵乍现,需要写出好的文章。 54:40 研究工作的枯燥与焦虑。 刘瑜说,“理性是感性的慢动作。” 理性有自己的极大的快感,翻越理性障碍后的颅内高潮。写小说期间魂不守舍,作者与人物合一。“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59:20 教书是一种救赎。发现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如贝叶斯公式本质在讲一个什么问题?人类历史上很早去描述正问题和反问题的关系,并揭示了不确定是怎么产生的。在教书的过程中,每教一遍,就会越往知识的深度再走一层。一只脚踏进伟大先贤们用知识编织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休憩、鉴赏、享受,是一种救赎。 1:06:50 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神经网络, 把高维的信息, 用我们的经验去抽取那些最关键的features,这是从高维到低维的一种抽取,充满了趣味,因此它具有美感。 1:10:32 著名的柏拉图之恋——具体对象的“美”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由此能够让人从形体之美上升到体制之美,从体制之美上升到知识之美,最后直接沉浸关于”美“的本质。 1:12: 32 对文字的克制的、准确的运用。文字之美。自律、他律与乱律。 1:16:32 爱欲与政治的关系。“正当的爱”(just love), 由一个长了胡子的施爱者, 一个没有胡子的被爱者, 德智体美劳都要教育他,让他像自己一样成为一个合格的雅典城邦的公民。其主旨是“教育”和“美学”, 最被强调的是人的自制。超现实主义杰作《一条叫安达鲁的狗》表现的是爱欲的巨大能量转化。 1:27:12 恐惧与抽离。诚实勇敢的看人性。艺术史研究最核心的价值是还原历史的现场。 1:30:07 童年与爱情,“多么美好的长期租约”。 人生是一个盛大漫长的告退。如果从坟墓里出来看这个世界,往回活会怎样的一种体验? 1:37:10 “被雕刻在棺材上的男女”,中国古代墓室中的夫妇宴饮图。生死之时放到墓上的这个人是个伴侣,而不是父母、儿女、老师或其他人;而是在人生中选择的另外一个陌生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一个选择。 1:38:00 “我只能在你这儿修我的宇宙飞船。” 1:41:12不在现场不亲历它,无法真正理解战争。括括的顿悟时刻:两性关系与政治生活都是爱欲(Ero)的表达与安置。爱欲的所有实现方式都不得不落实到某种制度形态当中。“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本期书籍: 张宇凌《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 本期电影: 《黑衣人》 《一条叫安达鲁的狗》 《本杰明巴顿的一生》 本期音乐 《Legends Never Dies》
Slightly Open I 47 不经历生死不足以谈人生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Slightly Open自开播以来,聊了很多生命里无法避开的重要命题——自我,爱情,成长,事业,金钱,恐惧,热爱。这期,在清明到来之际,我们还是鼓起勇气聊一聊死亡。死亡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是被忌讳的,避而不谈的,然而人生大事,无非生老病死。假若我们不能坦诚认真地面对死亡,理解死亡,那活着的意义到底又基于什么而开展呢。所以,今天,我们来一起聊聊,死亡,告别,追思会策划,遗愿清单。 00:15 为什么聊死亡。清明祭扫 02:10 人生中第一次与死亡有关的记忆是什么时候,什么场景。童年记忆,太平间里的姨姥姥,死去的五道眉松鼠宝贝阿松,七只金鱼和红色坟冢,爷爷奶奶的葬礼 07:45 从空难到仓鼠花花,到在对死亡的恐惧下,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10:32 你们怕死吗? 11:01 老柴的濒死时刻。悬崖滑坠和临死前在想什么 18:10 年轻时的无畏是因为前额叶没长好,不能感知恐惧 19:55 如果死亡随时来临,你会不会遗憾,或者你希望如何离开 23:40 至亲离世时,你经历了什么,那些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38:00 直面死亡能让我们和亲人能有个清晰的交代 47:35 关于自己尚未到来,但一定会到来的死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思考 51:08 遗嘱:我们什么时候要立一份什么样的遗嘱 53:10 我们的追思会策划,你希望有个什么样的告别 1:00:20 作为好朋友,你希望死在对方前面还是后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1:00:30 你想怎么处理骨灰,《遗愿清单》里放在雪山顶上的骨灰,向阳山坡上母亲的墓碑,家族的祖坟,“我们埋葬在那里是为了会怀念我们的人” 1:09:38 你的遗愿清单是什么 1:18:00 死亡让我们更识别和理解生命的珍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是有限游戏(只有死亡让我们的选择有意义) 1:22:20 你希望自己被世界记住,以及留下什么 1:24:54 学拉美文化研究的薇分享的拉丁美洲的死亡文化 1:28:11 多世观角度下的死亡,下一世就想修什么呢,这一世你在修什么 1:33:00 不经历生死不足以谈人生 本期书籍: 斯多葛学派,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名分与荣耀》 《灵魂之旅》 本期电影/电视: 《俗女养成记》,《遗愿清单》,《特洛伊》
Slightly Open I 46 (SO x 戴显婧) 独居如何塑造了我们?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这是全程躺着录的一期。我们在初春细雪纷飞的夜晚与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摄影师戴显婧Amos(@戴显婧Amos)聊独居这个话题。Amos完成了一部关于女性独居的纪录片《她在家》,以一个摄影师的身份拍摄了40多位女性。目前线上播出的纪录片一共三集,分别是讲90后、80后、60 后三个女性的故事。 片子的初衷是寻找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拍摄的过程中发现她们的共同特点——独自生活。我们想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日本独居人口已达到了40%,美国已婚与同居人口加起来不到50%。社会学家甚至对于同居给出新定义。从何时起,结婚在许多地方成为少数人的选择,而独自生活成为值得向往的状态?什么是独居精神?独居的生活状态如何塑造了我们? 独居的downside是什么?所谓独居黑洞,不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艰难,而是在巨大的美与欢喜面前无人分享。 独自生活、相互显影。在腾讯视频/腾讯新闻搜索《她在家》能够看到这部纪录片,给Amos打call! 开篇: Coco观看了戴显婧关于女性独居的纪录片《她在家》,于是找到她来聊独自生活这个话题。Amos被薇薇家的一盏灯吸引住了,她一直喜欢用影像来表达,有一个关于树的系列,拍下生活中偶遇的生命之树。 2016年开始陆陆续续拍摄《她在家》,是以一个摄影师的身份拍摄了40多个女性。目前播出的纪录片一共三集,分别是讲90后、80后、60 后三个女性的故事,片子呈现一个递进的关系,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脉络。 09:25 独居女性的社会标签。Amos注目的这些女性是不是都是单身状态?所谓的“大龄剩女”?独居可以是非常丰盈和丰满的,独居女性也并不都是单身,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13:27 缘起?如何决定要拍这个方向?一段关系的结束,想知道其他女生在关系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困惑和问题。纪录片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最初拍了很多年龄相仿的女生,叫《30岁的波动thirties as waves》。年轻的时候想要一种完美的关系,往往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在对方身上;现在则理解人与人的差异,更尊重他人的状态,而不是期待对方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17:50 片子的初衷是去寻找每个人生活状态、情感状态,拍着拍着发现她们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自生活。是什么促成了这种现象?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与收入的提升、男女社会分工的变化促成了女性在关系中的主动性;城市化进程。日本独居人口已达到了40%,美国已婚与同居人口加起来不到50%。社会学家对于同居的新定义:如果一方有另外一方的钥匙,而且去家里不用提前跟TA打招呼,那就是同居关系。从何时起,结婚成为少数人的选择,独自生活成为值得向往的状态? 25:00 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各自保留自己独立的空间。周末夫妻也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已婚女性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怎样的? 31:00 独自生活对人的塑造体现在哪些方面?核心是对自我的接纳和坚定。独居让我们充分的自我探索,慢慢寻找自己是谁,给个体成长一个机会。 37:20 独居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无法真正与自己单独相处,逃避这种独自在家的状态;另一种是独居精神,一种自洽的状态,达到真正的独立。大部分的人都经历了这两个阶段,从第一步迈出,慢慢过渡到真正的独立,不再需要另外一个人来填补自己的缺失。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关系反而更自主、自由。两个人都在进步,保持一致的加速度,同频成长。 46:03 Alpha女生与Beta男生构成的一种稳定态组合。 48:50 独居的男性什么状态?对独居男性没有太多觉察。独居男生都在哪儿? 1:05:20 心智匹配才能有效沟通。 1:08:00 家是用来讲感情的,不是用来讲理的。不管是不是独自生活,我们最终都生活在关系里。 1:09:00 理想的关系什么样的?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有人可以分享。所谓独居黑洞,不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艰难,而是在巨大的美与欢喜面前无人分享。 1:12:11 爱的流动,对妈妈说爱你。喜欢一个人就是要去表达。 1:14:30 如何知道爱不爱一个人?看到美好的东西最想与之分享的那个人,原始动物吸引力,是不是有相互拥有彼此的欲望。 1:15: 34 会不会为很爱的人放弃独居?回血,疗愈,面对自己,更健康的去爱。一切都是流动的。也许有一天我们碰到一个人,也会为TA放弃独居。 1:19:10 对孤独终老的恐惧。 1:20:50 独自生活、相互显影。此时此刻看见正在这样交流着的自己。 1:23:30 就是要干这个! 1:25:00 140字的微博很难成为一部伟大的小说。独立纪录片有哪些独特的属性? 1:33:00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作,有话想说,表达的动机是什么? 1:39:34 See the sign. 使命是来自天上的信号。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大脑。 1:43:10 看到与做到是两件事。 本期音乐: 《The closest Thing to Crazy 》 Katie Melua 本期电影: 《客途秋恨》
Slightly Open |45 (SO x 余晨)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史上最烧脑、书单最长的一期SO诞生了!余晨——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 思想者、科学普及者,一个热爱读书并好奇心炽热的人。 这一晚,我们试图像爱因斯坦那样仰望头顶的星空。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爱因斯坦一生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确定性,宇宙运行的终极规律。这样的规律是否存在?生命的意义感来自何处? 余晨谈到《黑客帝国》引发的终极追问,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是西方哲学两千年来的终极问题。选择红药丸还是蓝药丸?选择生活在一个真实而痛苦的世界,还是一个虚假而幸福的世界?真相与快乐哪个更重要? 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启蒙? 在科学发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没有意义的情况下,如何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 启蒙最重要的理念是科学与理性。 把未来变成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我们对未来唯一负责的方式,就是把它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尽管在遥远的未来,一切意义终将湮灭于热寂。但是在有意义的、可见的未来,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开篇 余晨是谁?介绍余晨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 读书人、思想者、商业世界里的人文主义者与科学普及者,一个好奇之心炽热的人。 03:18 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好知识?三通的知识:通文理、通东西,通古今。 05:35 王强老师前不久谈到的人类的思维结构:商业思维、技术思维、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怎样打通不同的思维结构?保持好奇心,静下心来读经典,屏蔽碎片化的信息噪音。 09:20 学习知识的动力是什么? 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是让内心深处平静下来的避风港。 11:27 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理科生,如何能做到高质量的知识输出表达?如何看待自己科普媒体人的属性?把知识传播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帮助更多的人去掌握知识是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21:30 真正的大师是跨界通才。有一本书叫《创新者The Innovators》,一部数字技术革命的史诗。开篇与结尾都是同一个人, Ada Byron(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这位生活在150年前的女性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程序员。 那时候没有计算机,她怎么写程序?她是数学家,完全从算法的角度写,从逻辑的角度写。埃达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女儿,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诗意科技”,设想未来的计算机不只是用来计算的,还可以用来写诗,用来作画,写音乐,帮助人去创造。我们今天看到的计算机就是这样,印证了埃达150多年前的对“诗意科技”的想象。 28:50 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吗?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工具理性。在 古希腊,理性不仅仅具有工具性,而是具备终极的价值性,是一种信仰。在柏拉图看来,通过理性才能与神合二为一,追求到终极的真理,获得不朽。 30:00 人活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用温伯格的话来讲,通过科学我们知道的越多,这个世界越没有意义。 34:45 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启蒙? 在科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没有意义的情况下,如何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 这是一个启蒙的过程。启蒙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理性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价值可能不重叠,顶线(Topline)可以百花齐放, 但是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这种底线(bottom-line)问题,所有人要有一个共同的基准。唯有依靠科学与理性才能让我们对最基本的问题达成共识,并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支持一个理想的多元化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 认为世界上无所谓对错,都是利益之争,没有所谓的正义和正当性,是缺乏思考的一种懒惰。 47:30 大陆法跟英美法系,即哲学层面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哪一个更好?相信创世论还是进化论?进化论是非常messy的,生物的进化没有目的,很多物种都不完美。 50:35 历史是进步的吗?是不断被改良的吗? 斯蒂文平克《当下的启蒙》。 如果有伊甸园,它一定存在于未来。 54:50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我没有办法证明这个世界是真实,但是我相信它是真实的,接受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这不是一个逻辑判断,而是一个理性判断。逻辑跟理性的区别——逻辑是严丝合缝的,像数学题一样被推衍出来;理性是,有些东西没有证据,超越合理怀疑(beyond reasonable doubt)。如同罗素的茶壶。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实的? 它是一个 概然(probable)的推论,不是个必然(necessary)的推论。 57:25 选择红药丸还是蓝药丸? “一个不快乐的苏格拉底,好过一个快乐的蠢汉“。 59:40 第一次看《黑客帝国》排山倒海的感受。 一些西方大学把这部电影当做《哲学导论》入门课必讲的故事。《黑客帝国》引发的最根本的关于真实性的问题,恰恰是西方哲学2000年以来的终极问题,什么是真实?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怎么相信自己的知识是可靠的? 1:11:45真相与快乐哪个更重要?我们选择生活在幸福最大化的“体验机器”里,还是生活在一个痛苦的真实世界里?映射到道德哲学层面的讨论,就是功利主义跟道义论(Deontology)之间的对立。 选择生活在一个真实跟痛苦的世界里面,还是选择一个虚假而幸福的世界,这也是一个终极的问题。 1:12:14《 黑客帝国》的政治主张。资本市场巨大机器的裹挟,《黑客帝国》里被AI制造出来的幻觉世界,在真实的世界里人类是被泡在营养液里的用来发电的电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技术与资本对人的异化。 1:19:30电影里最大的潜台词是导演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解放。化茧为蝶。人的性别取向不应该被囚禁在肉身里面,肉身就像黑客帝国里的母体,人有追求自己性别认同的自由。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当今消费社会带来的挑战,我们的选择似乎越来越多,然而面对这种选择的自由,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从众,而不是拿出勇气与悟性去选择真正的自由。 1:24:30 读了那么多书,能否就过好这一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26:23 爱因斯坦追求永恒不变的确定性,表象背后的真理,宇宙的运行的终极规律。这样的规律存在吗?物理学的本质是一个追求不变性跟对称性的学科。爱因斯坦的初衷是把相对论叫做不变性理论,相对只是一个表象,不变才是背后的本质。 “变化的表象的背后是不变的对本质的追求“。 1:32:35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头顶的星空才是最有意义。从科学跟物理学的意义上来讲,这个世界本来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的锚点建立在一个更永恒更长久的事物上。 幸福感跟意义感来自于与对某种永恒未知的追求,它取之不尽。星空永远存在,因此爱因斯坦永远不会感到失落。 1:34:40 宗教丧失了它的字面意义,但并未丧失它的象征意义。如果流落在一个荒岛上只能带三本书,会带哪三本? 1:36:45 余晨的推荐书单:斯蒂文平克的《当下的启蒙》、重新拾起宏大叙事的《时间地图》 。 1:41:00 余晨推荐的电影——《少年派》 1:42:50 如何看待未来? 如果你看得足够远,一切终将走向热寂。在可见的未来,我们能做的事就是“审慎乐观”,把未来变成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我们对未来唯一负责的方式,就是把它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虽然不见得成功,而且在长远的未来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有意义的、可见的未来,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本期书籍(史上最长): 余晨《看见未来》 余晨《元宇宙通证》 罗素《罗素自传》 Walter Isaacson《创新者》 斯蒂文-平克《当下的启蒙》 斯蒂文-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鲍德里亚《拟像与仿真》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 卢梭《爱弥儿》 鲁宾逊-克鲁索《鲁滨逊漂流记》 本期电影: 《黑客帝国》 《少年派》 本期音乐 Matrix OST <Chateau> Rob Dougan
Slightly Open I44 (SO x Chel) 天真雄浑——逼格是怎样炼成的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Cabana家具店联合创始人Chel的漫谈时光。Chel身上独特的光泽与质感从何而来?喜欢二元论与审美鉴赏力如何建立?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并基于这种喜欢来做选择?如何在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之间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个人如果想入世的、尽兴的活着,它的标准是什么?做具体的、小而美的、真实的事 。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对于一个人、一件事的喜欢指向投入的深度与时间的长度。长时间的、持续投入的事业与关系,那种厚度,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一个人的智慧从哪里来? 颜真卿的“天真雄浑” 。是否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成长是在舒适区做的越来越好,发展则意味着每天开启新的东西。 Chel的人生态度——人生三件事:爱的人,知识以及对他人有益。因为罗素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开篇 Chel是谁?Cabana家具店联合创始人,与Coco结缘于海外读书时代。 05:00 Cabana的愿景 :让中国人的家变得更美。家居在一个消费升级、无品牌的初始阶段,Cabana希望提供带有审美态度与风格的独特选品体验。 10:30 我们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如何基于喜欢做出选择? 16:54 “喜欢二元论”——审美分高低吗?Chel认为审美鉴赏力有高下之分,这与知识储备与教育有关;审美趣味则不然,在现代社会不分高低。审美趣味曾经被精英掌握话语权,比如说听古典就是比挺流行的要高级。事实上,听古典不一定比听流行好,而是听者非常懂古典,也非常懂流行,知道自己的趣味在哪里,才是审美最高的体现。 21:00鉴赏力让我们拥有自由,才能跨过品牌给你的东西。这是一个持续学习、找自己的过程。 22:15 Chel的人生选择,把世俗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在重大的人生决策上以什么为依据去做选择?什么是美?“所有的事情达到了最高标准的时候,它就会呈现一个美的状态。” 一个人如果想要入世的、尽兴的活着,它的标准是什么?做具体的、小而美的、真实的事 。 27:00 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诉我们,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宏大叙事。 一个越爱抽象人的人,往往越难对具体的人表现关爱,因为抽象的人往往是美好的,存在与理念之中,而具体的人都是有缺陷的,真正的爱,一定是对具体人的爱。 34:00 公德与私德。关注世界的最近和最远处,从世界观里把我们放在一个让自己安心的坐标里, 在这个出发点上,对最近的距离先给予关怀和带宽,否则人永远是带宽不够的。 38:50 创业是极端个人的叙事方式。做Cabana是个人趣味的召唤,还是基于更大的框架,基于事业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坐标?你就是你自己的作品。 50:00尽可能的去建立有深度的长时间的关系。喜欢是一个很重要的trigger,指向两个东西, 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深度。用热爱做事,投入的代价可能更大,承担的痛苦可能更多,所能忍耐的时间可能更慢长,然而得到的幸福也可能更高。 坚持是一种终极的美感。 59:00相信是个基础,否则就是再而衰、三而竭。两个人有没有一起携手走到头的决心? 创业中是否持续相信自己并坚持去做? 1:02:00 鼓励不带来成长,疼痛与磨砺才会。 1:03:00 职业经理人 v.s.创业者,如何做选择?创业是在做自己的作品, 是对世界做一种非常个人的表达,用这种表达向世界交付自己的价值。 1:07:00 创业更符合存在主义,是为自己的选择负上全部的、终极的责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然别人就雇你实现TA的梦想。” 1:10:32 职业经理人的灵魂完整性, 在大平台上是否能持续成长并淋漓尽致的去表达自己? 1:13:00 忠于自我还是忠于世界?Chel的分布光谱和对SO小伙伴们的观察。 1:16:20 颜真卿的“天真雄浑” 。一个人的智慧从哪里来? 是否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Growth和Development的区别在哪里?成长是在舒适区做的越来越好,发展意味着每天开启新的东西。发展关乎选择,所谓人类发展就是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1:19:00 创业是成长与发展的加速器,让成长更立体。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柴和自己的greatness之间的距离 。 1:25:00 在创业过程中,有没有不自洽,自我怀疑的时候? 1:29:30 关于爱情。当我们自己稳定了,明确自己是谁的时候,那个人才会出现。人在自然舒展的状态,才能吸引到想要吸引的人,才能遇见对的关系。 1:37:00 女性是一个持续自省、学习的物种。 回到自己,回到当下。 把握好自己当下该做的事情,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期书籍: 村上春树《海边有阳台的小屋》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罗素《罗素自传》 本期音乐 《Midnight Angel》 Gerald Alston
Slightly Open I 43 以梦为马的熵减人生 (SO x 徐邦睿)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徐邦睿(公众号:以梦为马)描述的自己——1个产品经理,1/2个思考者,1/3个美术馆讲解员,1/4个作者,1/5个投资从业者,1/6个95后。 SO眼中的徐邦睿——一个疗愈者、入世修行小活佛。 有一些人生下来会带着一种觉知去生活、去感受。这样的人并不多,也并不常常碰到。邦睿是这样的一个95后。他花了几百小时在美术馆做志愿者,他业余时间学习中医,以悬壶济世帮助他人为己任。本期与邦睿聊聊对心灵的觉知与思考。 邦睿语录: “喜欢很珍贵。能让我们喜欢的东西真的没那么多。所以当能遇到一个喜欢的艺术作品,那一刻其实很珍贵,值得好好去感受。” “艺术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所谓的幸福,就是永远不做人在心不在的事情。” 开篇: 为什花几百个小时在美术馆做志愿者? 6:50 我的使命是帮助他人 7:37 斜杠青年: 从热力学到互联网到创业教练,从中医到UCCA志愿者。 10:00 当代艺术带来的看见与收获——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彼此照耀。艺术品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有很多联系。好的艺术是艺术家和观众两颗心同时跳动的一种感知。 14:28 什么是天才?坏的艺术家抄袭作品,好的艺术家抄袭灵感。 21:40艺术带给每一个普通观者的照耀?“喜欢”很珍贵。能让我们喜欢的东西真的没那么多。所以当能遇到一个喜欢的艺术作品,那一刻其实很珍贵,值得好好去感受。 28:10艺术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美术馆——白色立方体的桃花源。 30:14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参展艺术家张增增:“我的东西是我心里有一根刺,把这个刺找一个媒介表达出来,你能被我的作品,说明跟我有一样的刺。” 32:31 热力学对人生观的影响——熵减人生 35:00所谓的幸福,就是“人在心在”。“你坐在我的对面,此时此刻你对我来说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 37:40 怎样才算成功的度过一生? 永远不做人在心不在的事情。 43:00 亲密关系中的熵减。冲突本身都是自己和自己有冲突,所以大家双方都去做自己的“课题”。 44:00《被讨厌的勇气》《佛陀传》《悉达多》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51:20 以梦为马微信公众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52:10 美术馆中着火了,名画和猫咪先救谁?在生命面前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58:40改变缘起,对心灵的觉知和思考是如何开始的?“我们缺少的那份爱只有我们自己给自己。” 1:05:00亲密关系中爱的存续不足时,要有其他方式去自我保护和弥补,爱情中的算法经济学才适用 。而终极的善意和爱极度丰盈的状态,并不需要合同和契约去规范它。 1:11:40 灵魂伴侣和亲密爱人哪个更重要? 1:14:31 什么是爱? 在感受到爱的时候,一种触动感,心会不一样的跳动。一种暖暖的东西流进来。 1:20:50邦睿的生命画像——一定要有光,林子里面有阳光打下来,有高的树,也有矮的灌木,阳光从上面穿透下来…… 本期书籍: 《被讨厌的勇气》 《佛陀传》 《生命即当下》 《悉达多》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心经》 本期音乐: 《恋恋风尘》 程璧
Slightly Open I 42 相信爱情,还相信婚姻吗 (SO x 二十三十)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春节期间单身听众们回家看望父母是否有被催婚呢? 这似乎是很多人春节这个特别时刻躲不过的灵魂拷问。在欧美,婚姻已经成为少数人的选择。欧洲婚外出生的子女数量已经超过婚内,美国近十年婚外生子的增长速度是婚内的两倍。 本期Slightly Open三位主理人与“二十三十”的两位主播梁爽、陈晨串台,五个20、30、40的三代女生聊聊现代女性如何看待婚姻制度。 婚姻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一个好的亲密关系是否能替代婚姻本身?女性是否无可避免地在婚姻中付出更多? 幸福长久美满的婚姻存在吗?如何看待婚姻与性? 如果性、经济方面的稳定与依赖、养育孩子都不再需要从婚姻中获得,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婚姻?如何赋予婚姻新的意义? 婚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有生之年会看到婚姻制度的消亡吗? 不管相信不相信婚姻,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 好的婚姻是一场高手相逢,好的关系也是一场高手相逢,愿你做一个人生选择的高手。 开篇 五个女生当前的婚姻状况和各自对婚姻制度的基本看法,选择结婚和不婚的原因与理由。 12:30 观点一:婚姻是人生之盐,携手走过风风雨雨 15:00 观点二:婚姻过程经历了思想上波涛汹涌,穿越冲突、痛苦与磨合 23:10 观点三:爱情婚姻制度。加法婚姻与减法婚姻。 23:41 观点四:亲密关系与婚姻的分离。婚姻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亲密关系中的承诺并不需要依赖法律制度的约束。中国、英国与新西兰的司法制度异同。两人受到三套不同国家婚姻法的界定与归束。婚姻制度带来的安全感与分工协作。 31:08 结婚的理由:让父母放心、婚姻(婚礼、求婚)带来的仪式感、安全感。 32:30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女性经济独立、宗教认同的淡化、家庭角色的可替代性 37:10男女分工的不同是否注定会导致不平等的发生? 如何看待家庭中的责任分工? 41:10 一个好的亲密关系是否能替代婚姻?契约关系带来的试错成本、对关系的投入更高、转化成本更高,使人更容易选择留在一个关系里。 42:50 木心的《从前慢》。成长的密度与选择的多元让现代人更容易从婚姻中分心。一对一的长久忠诚关系受到挑战。单身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对单身生活的向往。单身经济的腾飞。整个时代的飞速变化与婚姻制度的不适配。 48:00女性是否无可避免地在婚姻中付出的更多?婚姻关系是若干关系中的一个。除了契约维度、公序良俗,好的婚姻是成长的依托。 54:00幸福长久美满的婚姻存在吗?对于女性来说,婚姻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每天一睁眼的家务与养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暴力、unpaid housework被忽视的劳动, 女性是否无可避免地在婚姻中付出的更多?好的婚姻都很相似,而不好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1:00:22 不是反对婚姻本身,而是要看到婚姻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不是唯一的选项。 1:02:00 契约制度的核心是保护弱势的一方。一个好的非婚姻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欧洲的法律环境,对非婚姻关系的法律保护。 1:10:00 当代人赋予婚姻的意义越来越少。清楚自己在婚姻当中的付出与得到。婚姻所代表的忠诚与浪漫——想与一个人一辈子的时候,是我们想走入婚姻的时候。 1:12:00 赋予婚姻新的意义。如果性、经济上的稳定与依赖、养育孩子都不需要从婚姻中获得,那么我们还需要结婚吗?如何重新定义婚姻? 1:16:00 婚姻制度的暴政。 1:21:00 情感上的安全感与温暖,人生艰难时刻精神上的彼此支撑,不在婚姻里也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长久的情感关系才是核心。 1:24:00 婚姻制度是对一段情感关系的考验。没有经历考验的关系是不值得相信的。婚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27:00 婚姻的压迫感和伤害性一定存在吗? 1:30:00 婚姻与性。男女间的激情只能维持18个月?肉体之爱的婚姻会速朽吗?如何对待婚内的性倦怠?比性忠诚更重要的,是婚姻中的队友是否把自己真正当做一个队友来看待。一起去坦然地面对它。性倦怠在每一段关系中都会发生,不断重复上演。“与旧人做新事情,而不是与新人做旧事情。” 1:34:00 如何看待开放式婚姻?对自己诚实,对性需求、对情感需求的坦荡面对才是值得尊重的。 1:40:00 婚姻的多元化与家庭结构的变革。异性伴侣们所想摒弃的,正是同性伴侣们奋力争取的权利。 1:42:00 无性婚姻是普遍存在的吗?当代人的性生活质量集体下降? 1:44:00 不要把所有的需求放在同一个人身上。清晰关系里的需求排序。性是两性关系里独有的连接。 1:49:00 “我们的快乐,需要被另一个人赐予,我们的人性,需要被另一个人唤醒;我们的良知,需要被另一个人证成。”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 1:51:00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婚姻,不要放弃成长与自我了解的过程。首先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婚姻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旅程的起点。不要放弃思辨性思考的能力。对自己的想法与选择笃定。 1:53:00 婚姻难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有关。女性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清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希望从婚姻中得到的是什么,我们需要放弃和能够妥协的是什么?把自己的需求排序,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1:56:00 婚姻的容错。时代赋予我们对婚姻与不婚的自由选择。“我眼里最好的爱情,是我与你走过千山万水,路途艰险坎坷曲折,看遍世间景象,生死错愕悲欢离合,我们如此清晰地知道了彼此灵魂里所有的阴暗与光明。你知我不是世上无瑕的人,我知你不是画中的盖世英雄。可是我们仍然相爱。甚至,正因为了解你与我,所有的孤独与软弱,我们才能更好地并肩,我们更相爱。那所有的勇气,不是你给我的。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给我自己的。” 1:57:0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9:00好的婚姻是一场高手相逢,好的关系也是一场高手相逢,做一个人生选择的高手。 本期书籍: 《从前慢》木心 《婚姻与道德》罗素 “得到”课程《仲春说春》顾衡 本期音乐: 《Cinema Paradiso》 Ennio Morricone
Slightly Open I41 (SO x LULU) “向内扎根,向外生长”——旅行的意义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本期与知名博主LULU(微博@CHICCHICCHEEK,微信 @Lulu的旅行日记)聊了聊旅行的意义,特别是疫情期间旅行方式的变化与收获。旅行是一个人的品味、见识与能力的综合。做一个KOL、一个自由职业者是怎样的?如何获得审美与感受力。回顾2021, 这一年何其精彩。“希望我们都能自由且独立,柔软而坚韧。向内扎根,向外生长。愿我们可以早日抵达,那个曾经近在咫尺,如今却显得遥不可及的,远方。” 开篇: “Lulu的旅行日记公众号”的缘起:审美与旅行。一个KOL的长成之路。 06:00从连卡佛的买手到知名旅行时尚博主——记录自己的真正所爱 09:08 Lulu的旅行日记——生活方式、餐厅、酒店、读书电影、居家小物 12:10 疫情两年旅行方式的变化与感悟 14:07 过去两年中去到的最喜欢的地方与大自然带来的感动:青海、西藏、云南、广西崇左 20:25 西藏的独绝与神性——离灵魂更近的地方 30:00 云南普洱的小熊猫庄园 33:20 旅行是一个人的品味、见识与能力的综合 36:00 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建筑与美术馆 38:23 旅行前如何做功课?旅行中小众美好的咖啡馆、小店是怎么找到的? 衣服穿搭对应不同的风景。 40:01 如何平衡品味与商业合作? 46:00 职业生涯中的选择:大平台 v.s. 自由职业。在大平台的收获与成长。自由职业又意味着什么? 57:00 隔离也可以很高兴很充实 1:02:00 疫情期间500个口罩的故事。对读者的爱 1:03: 00 过去一年的起起落落。一个Influencer的责任——如何更好的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带给这个世界积极的改变 1:10:16 LULU的旅行日记的读者画像与粉丝见面会 1:16:11 过去一年值得看的展览 1:32:00 关于审美与感受力:知识=体验+敏感度 1:37:50 写在2021 的最后一天:”这一年何其精彩……新的一年,希望我们都能自由且独立,柔软而坚韧。向内扎根,向外生长。愿我们可以早日抵达,那个曾经近在迟尺,如今却显得遥不可及的,远方。 1:44:01布罗茨基:“一个人的美学经验越丰富,他的趣味越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越准确,他也就越自由,尽快他有可能越是不幸。” 本期音乐: 《Winter Without You 》 Gloria Kim 本期提到的展览与美术馆: v 成为安迪·沃霍尔@北京 UCCA v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北京UCCA v 全景:世界的因缘际会@南京金鹰美术馆 v 精准与华美: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南京博物院 v 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浦东美术馆 v “蔡国强:远行与归来” @浦东美术馆 & 故宫 v 西海美术馆 本期互动: 疫情时代你的旅行方式有改变吗?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Slightly Open I40 爱情中的算法经济学 (SO x 于洋) 欢迎关注Slightly Open。这是三位女性的一个小型谈话节目,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老柴)。 本期摘要: 一切皆契约? 一切皆算法? 与经济学工作者于洋@于帅洋是琢玉郎聊聊爱情中的算法经济学。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不完全合同。算法的用途是当我们做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有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和框架更好的去协助做出最有利的决定。 本期最大的看见----理性是最大的深情。爱情悲剧不在于两个人不相爱,而是尽管彼此相爱,却由于处理不好关系中的问题或没有能力处理问题,决策中的有限理性让爱被辜负。 开篇: 算法经济学可以运用在爱情当中吗? 你我皆凡人,一切皆算法? 3:00 当今社会找到另一半的制度可以建模成一个算法问题,以降低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 05:36 爱情中要追求效率吗? 这反直觉吗?算法让我们更快的找到那个心动的人 08:30 生命中遇见的第几个人是最适合我们的人? 这个一个算法问题吗? 11:02 通过线上交友平台结识的伴侣中有12%在三年内离婚,而通过朋友和家人相识伴侣,离婚的占2%;七年之后,线上结识的伴侣离婚率达17%,而通过朋友和家人认识则是10%。 14:02 不完全合同。从恋爱到结婚合同产生了变量,从两个人的关系引入双方家庭这个新的agent,博弈环境变了。其目标是保证一个robust system还是一个resilient system,会产生算法偏差。 21:05 ”一切皆契约” v.s.情感大过天。当我们说情感大过天意味着在合同里面有一个维度是压过其他所有的维度的。事实上,组成一个家庭,除了有情感,还有共同的事业付出,还有相互帮助、支撑对方的发展等诸多其他维度。 26:20 我们的需求是复杂的,常常相互矛盾。论底线思维的重要与鲁棒优化/鲁棒控制(选择一种策略,在此策略下最差的结果,是所有策略下最差结果中最好的)。算法的用途是当我们做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有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和框架更好的去协助做出最有利的决定。 33:01 有了算法与决策模型就不会在关系中犯错吗?在跌倒中成长,犯错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犯错也是一种算法。 43:00 算不准怎么办?掌握各种算法的经济学家会过得更好吗?在统计学的意义上,经济学家的婚姻更幸福吗?亲子关系会处理得更好吗? 经济学家的困境----耦合关系与决策空间。 47:50 经济学模式是否会消解性感、消解信任? 如何看待这种消解?关系是白纸黑字的契约,还是一种默认的非正式的共识?在男女在婚前的恋爱关系中,双方的行为规则跟普通朋友的行为规则是不一样的,双方达成某种 agreement或者consensus。 59:43 婚前的恋爱关系是否需要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一段长期恋爱关系中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是否有必要保障各自在这个过程中的基本权益? 1:02:15 洗碗权拍卖----更理性更系统的模式去消解了责任与怨气? 1:05:37 婚姻前的关系是不是应该遵循自治和共治的原则?完全对等的关系几乎不存在,关系中寻租能力的平等化。在不完全合同中,关系中的power imbalance,对弱势一方的保护显得尤为必要 1:10:50 在关系里不计较付出对伴侣真的好吗?这是一个复杂问题,往往取决于我们对bargaining costs的厌恶程度。 1:13:53 大数据杀熟——关系是信息与数据的相互交换。 1:14:56 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更多的获取而不是给予,这泄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TA有那么爱你吗? 1:16:40 社会学研究关系,而经济学研究选择与动机。 1:19:42 行为经济学的非理性的部分。一个人做出妥协的能力,反应了TA在关系中着眼短期还是长期。这是相当于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一个典型问题。人们常常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discount rate 1:23:00 理性是最大的深情。很多时候悲剧不是在于双方不相爱,而是虽然相爱,但是由于处理不好问题或没有能力处理问题,错误估计贴现率(discount rate irrationality),或者决策中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1:26:40 于洋是谁?数学之美、决策之美。 1:33:16 人有自由意志吗?”六合八方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看风景的研究者。有些风景是前辈学者已经建构好的,只要顺着路走到那里就能看到;作为研究者去探寻新的风景,前人没有看到的风景也非常有吸引力。教育是帮助别人、训练自己,是独立于研究之外的非常有魅力的事情。 1:41:00 有魅力的不是你,而是知识。小鱼和小蝌蚪的故事。 1:43:00 关系当中的两件事——第一是信号(signal & communication),第二是tango: it takes two to dance a tango. 1:44:10 信任是爱情的货币吗?信任是以遵守契约为前提做决策。 1:47: 36 理性是最大深情。经济学的美与治理之美。 本期音乐: 《阿珍爱上了阿强》五条人 本期剧集: 《生活大爆炸》 本期书籍: 《一切皆契约: 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决策》聂辉华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薛兆丰 本期互动: 思考婚前的恋爱关系是否需要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是不是应该遵循某些自治和共治的原则?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