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今日种下的,他日必会在某处开花结果

稚园稚造

本期嘉宾丁和珍(丁丁)曾经两次出现在本播客,一次是聊他从全职广告人到半广告人半出版人的转变历程,另一次是与台湾奥美集团CCO龚大中先生一起,推广大中的《创意龚作心得报告》一书大陆首发版。 这一次,丁丁同样带来了一本新书《符号有声》。本书其实十年前已经完成,但是作者黑马大叔张小平却因为急病突然仙逝。作为黑马大叔曾经提携过的“广告新人”,丁丁说这次是“还债”也是“报恩”。黑马大叔作为大陆广告圈的大前辈,不仅以空前的创作热情留下了无数广告与设计作品,同时也照顾和激励了许多后辈广告人。 这本书不仅包含了关于品牌符号设计的方法论,还有许多黑马大叔殚精竭虑设计的作品如何诞生的幕后故事,希望能够给设计师、品牌操盘人,或是对品牌及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一点启发与收获。 不论是当年的黑马大叔,还是今天的丁丁抑或你我,总要相信“今天种下的种子,他日必定会在某处开花结果。” 01:06 谁是黑马大叔?他的新书关于什么? 10:02 做图书出版的不易 21:38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继续出版这本书? 24:20 来自成龙新片《捕风追影》的启发 30:15 像黑马大叔这样的广告人现在还有吗? 38:27 如果时代按下暂停键,也给了我们时间想一想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 46:33 希望大家支持黑马大叔的书以及纪念盲盒

48分钟
99+
13小时前

38 会偷懒是一种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稚园稚造

(本期建议不戴耳机收听!) Ivan是我之前的同事,我给他贴的“标签”一直是有点小聪明、懒惰、爱走捷径。爱反思的planner今天再回头去看当时的评价,也自觉带有偏见,是横亘在两代人、两种成长经历、两类生活观念之间的“偏见”。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身成长经历的偏见在评判这个世界,然而,有时候转念掉头,或许会发现自己的狭隘偏执。 这次我跟Ivan闲话了他的“懒惰观”以及一种低耗能的生活方式 -- 在适时适度的偷懒中,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聚焦在更能获得成长感的事情上。在今天这种常常无谓作业、过度消耗、悬浮无依的大环境下,这不失为一种对身心有益的选择。 前两天在一个喜欢的公号上看到一段话, “关于如何降低内卷感,要能看到多种的生活形态,不要有一种中心式的、唯一的理解。不然你对自己的工作这么要求,对后代也会这么要求,最后大家就会僵在里面。不断为了标准去打卡,学生为了成绩去打卡,父母为了绩效去打卡,生活全部被量化的未来。好像是有点保险,但是最后发现有些东西没了,你这个人的精神头没了,你对生活失去了感受,生命的冲击不够。相反很多看似走在后面的人,他的生命原动力在,他对自己的理想、梦想的追求,没有被某一种生活形态的要求所固定。”

43分钟
99+
1年前

36 AIGC正在进一步冲洗广告业,我们怎么办?

稚园稚造

【关于本期】 本期内容对我个人来说收获颇丰。 邀请的四位嘉宾都有过广告公司的工作经历。 其中,Lawry曾经在第22期出现过,跟我们聊过策略人的酸甜苦辣。他目前是某4A广告公司策略部负责人。 Jerry也在广告业浸淫多年,资深阿康。 杨扬在完成从乙方到甲方的迁移后,目前供职于某国内知名AI科技公司品牌部。 最后一位嘉宾土豆人可能会有更多圈内听友熟悉。一年多之前他还是广告创意合伙人的身份,AIGC工具的出现既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却也在这种危机感的逼迫下成功转型为独立数字艺术家,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客户的尊重。 AIGC工具的出现,正在推进对广告行业的新一轮冲洗。说没有思考,没有焦虑,几乎不可能。四位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背景出发,聊到对AIGC的认知,以及目前阶段对AIGC工具的使用体验。 科技的指数级发展势不可挡,而我们,既骄傲又普通的人类应用群体,只能尽量去接触它、认识它、尊重它、好好使用它。就像土豆人说的,做好领航员的角色,希望和AI工具一起发现和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08:31 AI大模型的幻觉 14:05 污语料 17:55 文生图、文生视频中的视觉污染问题 21:41 土豆人为什么要从广告公司出来? 25:06 作为数字艺术家,土豆人如何发挥AIGC工具的创造力? 34:20 AIGC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用跨领域思维去理解事物 42:07 专业广告人转型数字艺术是有优势的 44:43 土豆人的新老焦虑 1:06:03 AIGC工具对品牌代言人使用的影响 1:09:36 AIGC的版权问题 1:13:01 什么样的客户会找数字艺术家合作? 1:19:13 可不可以用AIGC工具帮助挖掘洞察? 1:26:33 可不可以用AIGC工具帮助做市场调研? 1:32:14 我们要怎样面对未来做点准备?

97分钟
1k+
1年前

35 传统农业手工业有可能做成生活方式品牌吗?

稚园稚造

【关于本期】 本期返场嘉宾于建刚(鱼缸),半农半X的新农人,可以撸起裤腿下地干农活,也可以为品牌筹谋规划、指点江山。不过今天我们聊的品牌是他离开北京奥美、上海朗涛后,和太太一道创建的农业手工业品牌「梅和鱼」。 做这期对谈的起因来自于另一期聊经济下行阶段还能不能做生活方式品牌,鱼缸听了之后在微信上跟我说,其实他回乡这些年创建「梅和鱼」的过程一直都是在践行一种生活方式,农业手工业也可以做成生活方式品牌。 从实操层面来看,更容易推行生活方式的品类一般都是能够激发目标受众热望,也就是对某一种更理想的、高于现实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因为高于现实,就有了一个需求上的缺口。因为满足了这个需求的缺口,推行这种生活方式的品牌才更容易被受众关注和接受。那么,农村、手工、家庭小作坊式的产品能不能往生活方式品牌的方向去做呢?针对「梅和鱼」,又如何去概括这个品牌想要传递的生活方式呢? 一方面我很推荐大家去关注「梅和鱼」的自媒体号,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激发有兴趣的朋友来持续探讨如何打造生活方式品牌这个课题。 04:21 品牌所提倡的生活方式要跟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建立关联 10:18 为什么「梅和鱼」要回到传统?回到传统对你们的生活方式、对产品来说意味着什么? 16:22 现代农业把农业变成了工作,农人与自然和土地的深刻连接正在丧失 21:50 「梅和鱼」目前的品牌使命、定位,和背后的思考 30:31 如何才越能体会到一种生活方式的本质和原貌? 36:57 推荐「梅和鱼」自媒体号,很好看很有意思 本期音乐: 瓦依纳《田歌》 提及书籍: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2. 邹汉明《塔鱼浜自然史》

47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