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琅勃拉邦,最后的乌托邦?

稚园稚造

【关于本期】 这是《稚园稚造》第一次在户外聊天,大疆“小蜜蜂”收音效果有限,但主体声音还是清楚的。 背景里有咖啡机研磨的声音,有周边三三两两的聊天,也有山脚下湄公河上突突驶过的大小游船。所有的声音在收音器材中都被同比放大了。 这是一个静谧平和的下午。 阳光正好,微风习习。 这是一个琅勃拉邦的寻常下午。 这期的嘉宾合力,我在加拿大读书时的同学兼好友,目前是能投居正琅勃拉邦酒店的执行董事兼业主代表(下属包括琅勃拉邦铂尔曼酒店、万象永珍精品酒店),在老挝当地工作生活三年有余。 缠着他来录这期播客,希望能够借由他拨开老挝的第一层面纱。接下来的,就需要热爱旅行的朋友靠自己的双脚去探索了。 我这次只去了琅勃拉邦和首都万象,没有去万荣。 拉邦是愿意不断回来的地方。 一方面,口口声声厌倦了现代城市急躁、雷同、表面光鲜却内在平庸的面目,而另一方面,却又根本没有勇气摆脱都市生活、消费社会长期驯养的奢求与贪婪 – 要便利、要舒适、要享受,还要宁静、要有原始趣味、要亲切真诚的关系,要有一点无视商业化消费主义诱惑的单纯…… 拉邦几乎能够完美满足这既要又要、贪得无厌的魔怔。 为拉邦说好话也让我很纠结。想要分享心头好,希望更多的朋友来到老挝、认识老挝,却又始终都有一点隐忧: 不知道下次来,看到的仍是独一无二的琅勃拉邦,还是下一个网红打卡地?

70分钟
99+
1年前

23 刺探「意类」:创意三观太正

稚园稚造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许稼逸和钱佳乙是大学同学,也是创意热店「意类」多年的合作伙伴。我身边的小伙伴有蛮多还都挺喜欢意类,我自己的倾慕也终于在见面之后尽数表白了。 可能因为近几年接触的创意伙伴比较少,而有限的合作经历呢又往往不太尽兴,实话实说,我对当下国内创意人的职业观是抱有偏见的,所以佳乙和稼逸的很多观点隐隐中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而且,他们比我对创意同僚有着更多的温柔和理解。 他们说 -- 创意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因此接到brief会先思考这个案子为什么存在。 创意人员需要有策略思考、有洞察。 跟客户有碰撞是一件好事。 用心做创意是可以得到尊重的。 big idea是核心,创意形式是变化的。 比稿即使没拿到也有好处,至少了解了新行业,这个东西是自己的。 “传统的”短秒数广告有限制反而是好的。短视频就像塑身衣,简洁清晰;长视频就像长袍,看似空间很大,但轮廓也可能变得模糊。 创意人的黄金期是需要积累的,不会一蹴而就。 创意需要开放宽松的黄金时代。 好的创意作品,前提是要允许失败。 ...... 如果你对意类感兴趣,可以关注他们的公众号浏览以往作品,更可以随时关注招生广告,去这个物理上不太辛苦,精神上刺激兴奋的创意乐园玩一玩。我个人觉得是很难得的机会。

55分钟
99+
2年前

22 广告公司里那群又自负又憋屈又需要辛苦赚得尊重的家伙

稚园稚造

【关于本期】 本期的两位嘉宾Lawry跟Bart和我一样,都是brand planner(品牌策略)。在被工业化分工切割得稀碎的品牌传播光谱上,brand planner负责的是了解市场、寻找机会、定义品牌、设计传播方向等偏向前端的工作。 Lawry的职业生涯历经胜加、DDB和Havas,Bart则刚刚从W+K离职。虽然我们三个在职业年限上呈阶梯状分布,虽然Lawry理性Bart天真我么总是瞎激动,但因为这份工作,我们仍然能够分享许多共通的喜乐与困惑。常常是刚兴奋地嗨了几句就会下坠到灰心丧气,也有气鼓鼓地抱怨之后依然难掩的期待。一直在追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大概就是工作在我们身上留下的最深的烙印。 因为彼此很熟悉,又聊得过分投入,所以其间有很多中英文夹杂的表达,还请多多见谅。 05:30 小科普:广告公司planner这个职能的来源 08:06 Planner令人迷恋之处No.1&2:新鲜感与思考力 09:00 迷恋No.3:自由 11:32 Planner与创意应该更融合还是更切割? 13:54 广告公司作业流程中到底需不需要planner?planner与创意的边界又在哪里? 15:54 品牌策略这摊事是不是一定要由资深planner来做? 25:12 Planner如何面对不同品牌认知水平的客户? 27:52 Planner需要的经验累积或许可以带我们脱离35+焦虑 29:05 Planner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本能的冲动去追问为什么 32:14 Planner需要有同理心和代入感 46:21 Planner的思考不分上下班,这既辛苦又满足 49:21 Lawry的“二级传播理论” 52:53 Planner的出路

62分钟
1k+
2年前

21 离开了广告公司,我很想念它,但回不去了?

稚园稚造

【关于本期】 为什么这期会突击更新?完全是对我前晚犯的愚蠢错误的警示和惩罚 -- 前天晚上,很兴奋地首次启用升级新设备,却傻缺地没给录上。还需要各位听友再多包涵一期。 即使音质小渣渣,内容却完全不含糊。本期嘉宾kiki,带着90后、留英哲学硕士、奥美管培生、互联网大厂运营的诸多标签,分享了她进入广告行业、任职策略岗位,四年后又选择离开加入互联网大厂背后的动因和困惑。人生不过是一道道选择题,但并不是每一题都能回答得义无反顾、毫不怀疑。 虽然我们,其实主要是我,在言谈间对广告业现状有着诸多不满;但一方面,kiki在不断帮我撕开日积月累包裹起来的厚厚成见,另一方面,痛惜的背后是始终还有爱。希望更多积极的改变发生,希望广告业仍然充满魅惑,希望广告人又开心又有钱,希望一次次的离开是为了一次次的回来...... 03:18 奥美中国在英国的英才招募项目 08:19 工作四年后开始觉得在国内广告公司体系中不容易得到满足 14:03 不能否认,广告公司仍然存在致命吸引力 21:18 张一鸣说,现代人愿意付出一切去逃避思考。广告人也可以吗? 26:19 广告就是要广而告之。广而告之是目的,不是手段 40:03 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今天的很多客户不允许广告公司只做广告创意了 1:03:31 为什么彭磊、东东枪、傅首尔们都离开了广告公司? 1:09:05 我们要不要回去?这个问题始终都停留在说说而已 1:10:48 离开广告公司,你当初想要的都达成了吗? P.S. 在极少数粉丝的呼吁下,本号也终于开始筹建听友群了。欢迎有兴趣的业内外朋友进群吐槽,吐吐更健康。另外,也有之前访问过的大佬有意进群分享与交流。还是那句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另,更正口误,茨维格的书名是《昨日的世界》。 再另:加小编微信 kgarten 进听友群

77分钟
1k+
2年前

20 天天上班腻在一起,同事就能成朋友了?

稚园稚造

【关于本期】 希望这是渣音质的最后一期,大疆的小蜜蜂录出来的音质还比不上苹果手机,所以本期环境噪音略有点大,对音质敏感的同学不建议戴耳机收听。不过,在听友们的督促下,本节目设备即将升级,敬请期待。 ---------- 这期纯闲聊局,很开心Sharlene(AKA鲨鱼姐)和马吐兰(AKA马姐)再次回归,坐在一起来聊聊同事究竟要不要、能不能做朋友。 以我的个人经历来说,但凡在没有一个同事可以算得上朋友的地方都待不久。Sharlene也说她在刚入行的时候单纯地希望每个同事都能成为朋友,是时间打磨出新的认知。而马姐,始终能够极其理性地把同事和朋友的边界感牢牢把握。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感谢这些不同,我们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交错中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6:28 不要一厢情愿地将同事关系误解为朋友关系 12:13 同事是为了工作目标而存在,而朋友是为了情感纽带 18:51 在如何看待朋友这件事上会不会有代际差异? 20:33 拒绝负能量情绪的黑洞 28:45 好朋友是互相给予空间 33:13 马姐和鲨鱼姐的十年上下级/伙伴/朋友情谊? 37:49 广告公司的工作状态为朋友关系的建立孕育了土壤 43:52 可以通过别人去持续发现自己 46:50 敏感与钝感兼具的马姐,建立了一个人强大的内循环

54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