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期】 这是《稚园稚造》第一次在户外聊天,大疆“小蜜蜂”收音效果有限,但主体声音还是清楚的。 背景里有咖啡机研磨的声音,有周边三三两两的聊天,也有山脚下湄公河上突突驶过的大小游船。所有的声音在收音器材中都被同比放大了。 这是一个静谧平和的下午。 阳光正好,微风习习。 这是一个琅勃拉邦的寻常下午。 这期的嘉宾合力,我在加拿大读书时的同学兼好友,目前是能投居正琅勃拉邦酒店的执行董事兼业主代表(下属包括琅勃拉邦铂尔曼酒店、万象永珍精品酒店),在老挝当地工作生活三年有余。 缠着他来录这期播客,希望能够借由他拨开老挝的第一层面纱。接下来的,就需要热爱旅行的朋友靠自己的双脚去探索了。 我这次只去了琅勃拉邦和首都万象,没有去万荣。 拉邦是愿意不断回来的地方。 一方面,口口声声厌倦了现代城市急躁、雷同、表面光鲜却内在平庸的面目,而另一方面,却又根本没有勇气摆脱都市生活、消费社会长期驯养的奢求与贪婪 – 要便利、要舒适、要享受,还要宁静、要有原始趣味、要亲切真诚的关系,要有一点无视商业化消费主义诱惑的单纯…… 拉邦几乎能够完美满足这既要又要、贪得无厌的魔怔。 为拉邦说好话也让我很纠结。想要分享心头好,希望更多的朋友来到老挝、认识老挝,却又始终都有一点隐忧: 不知道下次来,看到的仍是独一无二的琅勃拉邦,还是下一个网红打卡地?
【关于本期】 我们最近正在合作的客户是一家国内知名的轻食餐厅集团。在与客户的分享讨论中又一次聊到了打造生活方式品牌这个课题。而这个课题本身,在之前服务过的很多客户愿景里都出现过,行业品类不一。 那是不是所有品牌都可以拥有成为生活方式品牌的梦? 成为生活方式品牌对品牌自身而言有什么好处呢? 生活方式品牌是不是一定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级的生活渴望? 对于品牌策略人而言,又该从何入手,帮助客户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在一个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里,还有没有必要和可能性去打造生活方式品牌? 说实话这期播客很干,可能不太容易听明白,是我们大约两年前的一期视频分享的音频剪辑版。在shownotes里会有一些辅助页,希望能够帮助听友理解。 反倒是这次的项目很有意思,除了设定品牌方向之外,还涉及到品牌社媒内容的策略规划和传播战役的建议规划,为了保证策略能够尽量完美落地。希望等待后续合适的时机,可以跟大家分享。 最后,再次感谢我的前同事Ivan和我一起做了这个小课题,并在播客中分享了他对MUJI案例的研究发现。
【关于本期】 Katy Guan(关晓愉)很年轻,今年刚满30岁。她在25岁时升任某国际性4A公司策略总监,29岁成为策略长(Head of Planning)。2018年,我曾经邀请Katy来给小伙伴们分享她在戛纳收获幼狮金奖的经历与感受,结果那一次留给我最深印象的细节反而不在戛纳,而是她描述自己日常工作中是如何准备提案的 -- 从节奏、语调到目光接触、肢体动作,她会在家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演练。听上去似乎有一点old-school,但我喜欢这个小女孩的「老派」。 Katy对自我培育、自我成长颇有心得。接受挑战、抓住机会、磨练专业、多向学习、主动积累、调整内驱......如果不能够不工作,那就「为自己而工作」。 来听听Katy更多的分享吧。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梁伟丰Leong,今年4月刚刚从BBDO大中华区主席的职位上卸任,目前正在筹备自己的创新产品品牌、继续写歌、经营在小红书和微博的个人号,并且将要开启播客「转角的清吧」。 02:45 为什么可以保持情绪稳定? 24:38 作为创意leader,怎么去判断一个idea到底好还是不好? 30:53 你是一个好leader吗? 32:34 做了30年广告,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 44:32 媒体传播环境的改变对广告代理行业的冲击大吗? 58:33 曾经辉煌的大广告公司是否能够应对变化的环境? 1:06:55 对于创意人来说,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1:11:01 正在做的新品牌?
【关于本期】 本期纯闲聊,源自于个人兴趣:我爱读书,哈哈哈哈。 两位嘉宾是我熟悉的小伙伴 - Ivan和Kyle。聊得很随便,也没怎么剪辑,原生状态,倒也挺自然,很开心。 小伙伴们也顺势推荐了不少有意思的书,有兴趣的听友可以找来读一读。也欢迎大家在留言里推荐值得一读的小书哈~~ P.S. 本期提到的用NeedScope来区隔知识获取的不同需求与目的。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菠萝哥在运动品牌营销领域浸淫了许多年,目前是斯凯奇中国营销负责人。 今年citywalk热风吹起,斯凯奇作为特别拥有走路鞋专线的运动品牌当仁不让地跻身其中。 但是,如此普的走路真的能够被大众市场接受为一项运动吗? citywalk真的能够赋予走路新的魅力吗? citywalk本身有可能长期持续吗? 除了citywalk,走路还有什么值得挖掘的亮点吗? 还有,走路是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某一个品牌强绑定的吗? 走路这件事情值得品牌投入和付出吗? 关于以上一堆问题,我们来听听菠萝哥是怎么说的...... 另外,这期的开头还夹带了一点私货。我们在17年给马蜂窝客户建议过一款新形式的旅游攻略产品--音频攻略。为了更好地卖给客户,当时还制作了一些demo。虽然质量比较粗糙,但直到今天,作为旅行爱好者,我仍然很渴望有这样的产品能够陪伴我的旅途。而音频攻略本身,其实就是虚拟版citywalk向导。 音频部分,感谢我的朋友刘耐贡献声音,可依完成剪辑。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许稼逸和钱佳乙是大学同学,也是创意热店「意类」多年的合作伙伴。我身边的小伙伴有蛮多还都挺喜欢意类,我自己的倾慕也终于在见面之后尽数表白了。 可能因为近几年接触的创意伙伴比较少,而有限的合作经历呢又往往不太尽兴,实话实说,我对当下国内创意人的职业观是抱有偏见的,所以佳乙和稼逸的很多观点隐隐中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而且,他们比我对创意同僚有着更多的温柔和理解。 他们说 -- 创意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因此接到brief会先思考这个案子为什么存在。 创意人员需要有策略思考、有洞察。 跟客户有碰撞是一件好事。 用心做创意是可以得到尊重的。 big idea是核心,创意形式是变化的。 比稿即使没拿到也有好处,至少了解了新行业,这个东西是自己的。 “传统的”短秒数广告有限制反而是好的。短视频就像塑身衣,简洁清晰;长视频就像长袍,看似空间很大,但轮廓也可能变得模糊。 创意人的黄金期是需要积累的,不会一蹴而就。 创意需要开放宽松的黄金时代。 好的创意作品,前提是要允许失败。 ...... 如果你对意类感兴趣,可以关注他们的公众号浏览以往作品,更可以随时关注招生广告,去这个物理上不太辛苦,精神上刺激兴奋的创意乐园玩一玩。我个人觉得是很难得的机会。
【关于本期】 本期的两位嘉宾Lawry跟Bart和我一样,都是brand planner(品牌策略)。在被工业化分工切割得稀碎的品牌传播光谱上,brand planner负责的是了解市场、寻找机会、定义品牌、设计传播方向等偏向前端的工作。 Lawry的职业生涯历经胜加、DDB和Havas,Bart则刚刚从W+K离职。虽然我们三个在职业年限上呈阶梯状分布,虽然Lawry理性Bart天真我么总是瞎激动,但因为这份工作,我们仍然能够分享许多共通的喜乐与困惑。常常是刚兴奋地嗨了几句就会下坠到灰心丧气,也有气鼓鼓地抱怨之后依然难掩的期待。一直在追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大概就是工作在我们身上留下的最深的烙印。 因为彼此很熟悉,又聊得过分投入,所以其间有很多中英文夹杂的表达,还请多多见谅。 05:30 小科普:广告公司planner这个职能的来源 08:06 Planner令人迷恋之处No.1&2:新鲜感与思考力 09:00 迷恋No.3:自由 11:32 Planner与创意应该更融合还是更切割? 13:54 广告公司作业流程中到底需不需要planner?planner与创意的边界又在哪里? 15:54 品牌策略这摊事是不是一定要由资深planner来做? 25:12 Planner如何面对不同品牌认知水平的客户? 27:52 Planner需要的经验累积或许可以带我们脱离35+焦虑 29:05 Planner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本能的冲动去追问为什么 32:14 Planner需要有同理心和代入感 46:21 Planner的思考不分上下班,这既辛苦又满足 49:21 Lawry的“二级传播理论” 52:53 Planner的出路
【关于本期】 为什么这期会突击更新?完全是对我前晚犯的愚蠢错误的警示和惩罚 -- 前天晚上,很兴奋地首次启用升级新设备,却傻缺地没给录上。还需要各位听友再多包涵一期。 即使音质小渣渣,内容却完全不含糊。本期嘉宾kiki,带着90后、留英哲学硕士、奥美管培生、互联网大厂运营的诸多标签,分享了她进入广告行业、任职策略岗位,四年后又选择离开加入互联网大厂背后的动因和困惑。人生不过是一道道选择题,但并不是每一题都能回答得义无反顾、毫不怀疑。 虽然我们,其实主要是我,在言谈间对广告业现状有着诸多不满;但一方面,kiki在不断帮我撕开日积月累包裹起来的厚厚成见,另一方面,痛惜的背后是始终还有爱。希望更多积极的改变发生,希望广告业仍然充满魅惑,希望广告人又开心又有钱,希望一次次的离开是为了一次次的回来...... 03:18 奥美中国在英国的英才招募项目 08:19 工作四年后开始觉得在国内广告公司体系中不容易得到满足 14:03 不能否认,广告公司仍然存在致命吸引力 21:18 张一鸣说,现代人愿意付出一切去逃避思考。广告人也可以吗? 26:19 广告就是要广而告之。广而告之是目的,不是手段 40:03 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今天的很多客户不允许广告公司只做广告创意了 1:03:31 为什么彭磊、东东枪、傅首尔们都离开了广告公司? 1:09:05 我们要不要回去?这个问题始终都停留在说说而已 1:10:48 离开广告公司,你当初想要的都达成了吗? P.S. 在极少数粉丝的呼吁下,本号也终于开始筹建听友群了。欢迎有兴趣的业内外朋友进群吐槽,吐吐更健康。另外,也有之前访问过的大佬有意进群分享与交流。还是那句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另,更正口误,茨维格的书名是《昨日的世界》。 再另:加小编微信 kgarten 进听友群
【关于本期】 希望这是渣音质的最后一期,大疆的小蜜蜂录出来的音质还比不上苹果手机,所以本期环境噪音略有点大,对音质敏感的同学不建议戴耳机收听。不过,在听友们的督促下,本节目设备即将升级,敬请期待。 ---------- 这期纯闲聊局,很开心Sharlene(AKA鲨鱼姐)和马吐兰(AKA马姐)再次回归,坐在一起来聊聊同事究竟要不要、能不能做朋友。 以我的个人经历来说,但凡在没有一个同事可以算得上朋友的地方都待不久。Sharlene也说她在刚入行的时候单纯地希望每个同事都能成为朋友,是时间打磨出新的认知。而马姐,始终能够极其理性地把同事和朋友的边界感牢牢把握。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感谢这些不同,我们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交错中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6:28 不要一厢情愿地将同事关系误解为朋友关系 12:13 同事是为了工作目标而存在,而朋友是为了情感纽带 18:51 在如何看待朋友这件事上会不会有代际差异? 20:33 拒绝负能量情绪的黑洞 28:45 好朋友是互相给予空间 33:13 马姐和鲨鱼姐的十年上下级/伙伴/朋友情谊? 37:49 广告公司的工作状态为朋友关系的建立孕育了土壤 43:52 可以通过别人去持续发现自己 46:50 敏感与钝感兼具的马姐,建立了一个人强大的内循环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吴维鸿Bati Wu,现任上海阳狮集团群创意总监(GCD)。 关于广告创意,还有什么好聊的呢? * 对创意工作越来越喜欢,因为看到全球作品越做越好 * 广告创意可以是让社会变好的一份子 * 创意也是个手艺活 * 提案永远会准备Option 2 * 创意需要自嗨,至少感动自己 * 创意工作很开心 * 广告的本质在于说实话 * 创意也可以“揭伤疤” * 今天的广告行业不再是当年MADMAN时代 * 对细小创意的敏感和雀跃 * 创意要simple and bold * 嫉妒心也是创意的动力 * We sell, or else * 创意节省了广而告之的成本 * 创意也是要“卷”起来的 * 创意需要被认同被欣赏 * 把创意能力当作一种傍身技能去打磨 * 缪斯女神会眷顾努力的创意人 * 创意需要同频共振的朋友 * 创意犹如白鸽降临的瞬间 * 创意要有水(迷信~~) * 无处不创意 另外,Bati在其中提到的两支敢说真话的广告片,小宇宙目前无法搭载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挪步稚园微信公众号(kgarten稚园品牌咨询)观赏,或自行在油管上搜索「dumb ways to die」、「like a girl」。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陈亮,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创业的朋友们包括freelancer一起聚会吃饭,时不时就会听到一类吐槽 --- 比稿被骗稿,项目做一半黄了客户想赖账,给朋友干活结果朋友不给钱,乙方因为甲方不打款而无限期拖延付款,方案一步步确认最后却被大老板推翻,一切从头开始钱却一分不加,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本期我们请来专业律师答疑解惑,希望行业里的小伙伴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健康工作、好好赚钱、不被白嫖。 【时间轴】 5:24 每一步做完都要客户确认,每一次讨论都要留痕保存 8:09 营销总监确认最后却被大老板推翻了,怎么办? 18:11 法官思维就是从合同里寻找履行的节点和依据 19:32 创意咨询行业内容成果不明确不好界定怎么办? 21:22 合同上的纠纷上诉法院所在地有什么tricks? 23:18 客户抄袭盗用落榜公司创意怎么办? 33:08 打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怎么办? 37:13 不确定有无版权的图库可以用吗? 39:24 AI作图的版权归属? 44:34 哪一类客户比较容易出现合同纠纷?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