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当过几年记者的我,第一个感觉是,这个题材根本就不可能播出。众所周知,媒体口有几大禁区,一般不能碰,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只是“医美”也赫然在列,多少有些匪夷所思。然而这就是现实。医美行业的伦理冲突一直都在。
曾几何时,电商平台出现假货,要承担连带责任,甚至登上风口浪尖。如今,所有电商平台都有卖假货的,但是平台已不用承担责任。为什么?因为有了强大而完善的“合规”约定,商家入驻前、用户注册时、争议出现后,都有完整的合规协议和免责条款。由于线上是舆论的主场,电商套嵌在各大平台里,彼此在舆论方面有天然的合作基因,让电商成为“六边形战士”,平推一切。然而福祸相依,正如古人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2025年的3.15,央视没怎么提医美,倒是医美业迎来一个大消息,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新的《医疗广告认定指南(征求意见稿)》和《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医疗广告监管体系又向前迈了一步。
不知不觉间,医美器械类审批加速了,许多械三证书像中国海军往水里放舰船一样,开始了下饺子模式。以前,医美上游的许可证资源稀缺,如今放证书的闸门开启,被限制的供给能力瞬间释放,虽然尚未出现“现象级”产品,但产品设备各类之多,上游居然出现了销售人员短缺的局面。医美药械销售的餐桌就那么大,突然上桌的人多了好几倍,菜单却没有太多新花样,因此焦虑开始蔓延,家家都得面对增长乏力的困惑。 这是否意味着医美业将进入下一个主流场景:为就医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又到让医美人心惊肉跳的3.15了。如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医美常常是每年3.15的座上客。 医生创业机构的高负面曝光率是一个挺难堪的话题。世界范围内,医生创业蔚然成风,已是众多企业运营模式之一。医生创业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应该离"医疗本质"更近,医生既是老板,又做治疗,应该是最靠谱的吧,创业医生们应该比外行的老板更懂医疗、更懂规则、更懂患者、更负责任。然而,打脸的是,一些闹得沸沸扬扬的医患纠纷,却常常发生在医生创业的机构。
本文是《医生IP新策》一文的续篇。 上一篇的要点是:个人IP的目的是从底层出发,其意义就是为了形成口碑。IP的形成过程有两个,一是纳新,二是护旧;前者是线上开始,后者是线下开始。为什么有些医生的IP做不起来,其实没有做不起来的IP,只有不会做的IP。所以,医生深度参与+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精细运营 = 医生IP成功。为什么有医生的IP叫好不叫座?因为没有吸引到对的人。医生IP不一定追求高流量,而是要追求精准流量,并且要有向低价流量说“不”的勇气。 人类DNA有约60亿个碱基对,却只有约22000个基因。这意味着90%以上的碱基看似冗余,甚至“无用”,但实际上它们在支持基因的正确表达和在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样,互联网上巨大的信息流量中,真正的“有效信息”比特可能不到10%,其余部分是为确保这些信息能够被准确传递和理解的冗余控制。医生IP的打造也是如此,绝大部分精力都要用于避免失误,也就是“避坑”。这是一种“元认知”:我们不应因“避坑”烦琐而感到厌烦。世界已发生巨大变化,为了做正确的事,必须投入更多努力去“正确地做事”。这正是本文的核心价值。 本文面向医生个人IP实操中颗粒度更细的部分。
2014年湖南卫视一期真人秀节目《变形记》里,城市少年王境泽初到农村家庭时,说:“我就是饿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仅仅几个小时后,饥肠辘辘,端碗吃炒饭的时候感叹说:“真香!”这一打脸梗就是“真香定律”,说一个人对某事最初否定或抗拒,最终却又完全接受甚至沉迷其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低价引流是医美营销的毒药,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大型机构才能玩得起的销售策略,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任何指责,在现实面前,既虚伪又无力。然而,那些不具备进行低价引流能力的机构,最好别碰。所谓能力,是指与低价引流相配的一整套体系。 应然是“本该如此”的理想,实然是“实际发生”的现实。对低价导流要有足够正确的认知,如同光影美学的隐含假设,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上瘾五百年》 [ 中文版2005年出版,作者是戴维·考特莱特,北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教授。]一书讲述了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对咖啡、烟草、茶叶、鸦片、可卡因等影响精神状态的瘾品进行了历史性梳理,摸清了大众化瘾品的来龙去脉。 医美成瘾性除了心理、生理、行为与社会学原因外,更是消费时代的“自然产物”。 在经济下行周期,具有成瘾性的产业却能逆势上扬,比如烟草业、酒业、电游、娱乐业、户外运动等,医美也身列其中,有观点据此认为医美业是萧条期为数不多的好行业,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然而,和大多数成瘾性产业一样,医美的成瘾性也是它的弊端之一。
2025年1月11日,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山坡上有一处别致的餐厅,一群年轻的医美医生挤在一起,谈古论今。 这个只面向年轻医生的团体只有一年的历史,而且它的名字很独特,没了过往医生组织的学术特征,而是叫作“针画”,英文名是InjArt,和艺术沾边,大概是“以针作画”的意思,线上有数千会员,这次是线下聚会,名为“读书会”。年轻医生们来自五湖四海。创始人是青年医美才俊李嘉伦博士,还有前百度医美负责人卜小乐。 进到会场,的确十分拥挤,不太像会场,倒像是个年轻人的聚餐,窄窄的长桌,面对面挤着坐,吃不了大餐。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会场里居然没有“人味儿”,确切地说,没有以往学术会议上的各种“老味儿”,能闻到的,是年轻人身上的朝气,不油腻。 从这群年轻人身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医美的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一批年轻医生正在崛起,他们带来的变化,也将左右这个行业的未来。
一颗小石头砸向了临近年关的医美,激起一阵风波,年后就是315,人们的神经再一次紧张起来。 这颗石头叫羟基磷灰石(CaHA)。 有地区的药监部门要求医美机构进行自查,关于CaHA在医美治疗中使用的合规性问题。“自查”的通知耐人寻味,一方面政府部门面对舆情不能不有所为;第二方面又要保护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三方面恐怕是言下之意:你们这是没事找事!
为什么有些医生的个人IP就是做不起来?为什么许多医生缺乏做个人IP的动力?不少MCN公司的人说:真正能做好个人IP的医生很少,真相果真如此吗?为什么有些医生IP做起来之后,却难以为继?为什么有些IP流量很大,转化却很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