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时间是2024年10月10日到11月8日。总体精神是加快民营经济的立法步伐,确保民企与国企在制度与法律上获得平等地位,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的确,我国民营医美与公立医美的不平等地位,原因很多,由来已久。 公立医美和民营医美就像两棵并立的大树,树冠、枝叶纠缠在一起,树干和根系却不相同。 公立和民营是两个世界,这一奇葩现象或许是中国特色,有趣但并不美丽。
2024年国庆节前夕,王冀耕教授出席了一群弟子为他举办的从医40年恳亲会,恰好这40年他做的都是医美,是中国医美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另外一个巧合是,整整40年前的1984年,中国第一家美容外科医院——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成立,王冀耕投身这家医院的那一年,也正是中国医美业的起步之年。 谈到40年的得与失,王冀耕的说法令人瞠目结舌。他说:虽然行业取得了全面发展,但是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医美的这40年,丢失了伦理,而且丢得相当彻底。
少部分“网红医生”行为失范,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来医生在网上的科普之路就困难重重,现在又出乱象,对医生的个人IP发展或将造成极大影响。 2024年9月26日《健康报》首次提出了“网红医生乱象”的说法。文中说:有些“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编造剧情、擦边“软色情”,然后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让医学科普变了味。变味的“网红医生”不仅误导了公众,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形象,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文章与前段时间卫健委答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医美科普直播”的报道在逻辑上一脉相承,或许是对网红医生进行治理的舆论先导。 医美营销的渠道本就越来越窄,行业寄予厚望的医生IP可能因治理“网红医生乱象”而前途未卜。虽然IP医生不等同于网红医生,但是二者有很大交集,毕竟成为网红是培养个人IP的最有效途径。
为什么应当谨慎乐观? 首先,它是针对外资的,与本土从业者直接关联度低。大家一定是先迟疑,会不会又多出一个拥有超国民待遇的新的第三极世界?如果这样,那对民营机构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其次,外商独资医院和外资从事基因及干细胞产业,涉及中国人的人体组织、血样数据、基因样本等高度敏感信息,原本在中外合资医疗机构是有诸多限制的,之后的政策走向尚需观察。 第三,具体措施还没出来。医疗投资,尤其是医院开办是一个复杂的大事,没有配套政策和详细解读,大家也看不明白,赞成和反对都没有具体“抓手”。只能观望。 最后,是对落地实施的担忧。改革开放到了二十一世纪20年代之后,“低垂的果实”已经被采摘殆尽,虽然高处还有更大更美的明日之果,但采摘需要付出更多代价,需要更完善的法规、更高的能力和更大规模的资源。
流量增长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商业成功往往有明显的聚光灯效应,成功者被广泛传颂和反复分析,失败者被遗忘和忽略。以团购网站来说,在我们熟悉了美团之后,还有谁记得当年的“百团大战”?医美圈里,大家向成功者学习流量的“咒语”,自己用起来却不一定灵光。 民营医美的科普直播,是否能够走向私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当然我们说的是纯粹的医美科普,而非借科普之名行带货之实。 2024年的第三个季度,数据并不乐观,恐怕明年后年还是苦日子。数据分析的结果,如果我们按照“医疗”与“消费”、“技术”与“营销”、“医生”与“产品”两两相对去比较,通过二分法研究,可以看出在整体变化曲线上,医疗、技术和医生这三个关键词在走强,消费、营销和产品这三个关键词在回归基本面,逐渐将主导地位让出。这些都是行业正在逐步回归医疗的征象。 虽然三个季度医美行业的整体数据并不理想,但是也有强势崛起的机构存在,它们不跟风走流量的模式,而是坚持医生IP、有技术支撑、内容扎实的机构,成了真正的“上善之水”。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无处不在,道也无处不在。
从铁头进铁窗事件说起,本文基于医疗行业诸多特殊性的法律边题做了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揽镜可以正衣冠,鸟瞰可以明进退。医美作为一个细小的消费医疗子行业,却集中了无数尖锐的、系统性的问题。我们身在其中,该如何自洽自处? 我们期待,随着法律体系和治理规则的不断完善,民营医疗各参与方的权益都能得到有效保护和约定,避免有人在法律规则的空隙里谋取不当利益,为行业发展和医疗新消费的增长,塑造良好的发展生态。
随着医美相关的监管事件和司法判例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情似乎都出了问题。然而我们又离不开营销,该何去何从呢? 消费医疗的管理不应该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在健全法规的同时放开管理。只要是消费属性的医美项目,就应该允许商业推广,只要相应的内容有医生背书并为之担责即可。 在我国,如果总是一刀切地让医美按照疾病医疗去管理,那么“法律的迷宫“就始终存在于每个从业者身边,不仅是推广与营销时刻存在风险,而且整体行业也会陷入恶性循环,人们会选择另一个极端,让合规系统无法自洽,从而出现系统性问题。 为消费医疗单独立法,明确属性之后放开管理,才能名正言顺。
淘宝和京东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淘宝是向下竞争,它的对手是拼多多。当淘宝想凭借天猫洗脚上岸的时候,拼多多升级了向下竞争,用更没有底线的山寨行为截取了更多的流量和规模化增长。未来,它们还将面对更多的山寨。于是,阿里决定再次掉头向下,回归淘宝。有阿里的高管说,现在公司要求80%的页面上都必须是便宜货。 京东走的是向上竞争的路线,它更关注商品品质、物流配送、售后体验等等,赢得了一批相对稳定的上游客户。 向下竞争的企业,最后都可能被消费者打败。消费观念的改变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消费者在获得基本物质满足之后,必然会希望同时获得情绪价值和荣誉满足感,特别是在ESG(环境、责任、治理)的新商业范式下,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消费行为背后的更多价值体验。 互联网流量概念必然导致线上消费的向下竞争,它给现代商业社会带来的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摧毁整个商业链条;与此同时,另一商业竞争路线逐渐浮出水面,即注重人文关怀与情绪价值的向上竞争路线,慢慢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转移。未来的商业模式,是向上竞争。 国产电动汽车是一个“不向下竞争,而向上竞争”的例子。最近华为、小米、比亚迪等国产品牌电动车,虽然争议很多,但是能感受到价格、品牌、质量都在肉眼可见地上升,而且在国际市场有不错的表现。以至于美国新贸易政策要征收中国电动汽车100%的关税!
本文是为《医美审美实用原则图鉴》写的序,在此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超越审美平均值 如果忽略功能因素,整形外科是让有审美缺陷的人体尽可能地接近审美平均值,那么医疗美容的追求就应该是对审美平均值的超越。 一般而言,医美具有心理学上的疗愈价值,但这一层次的目标往往需要美学造诣深厚的医生才能得心应手地实现,大多数医生的手术刀下只能偶尔实现突破,超越常规审美境界如同登高望远。 在人们公开谈论自己的医美经历之前,是否做过医美属于绝对隐私。全社会对医美持开放态度,也不过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医美发展从混沌走向清明,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医生还是就医者,对医美的认知都处于渐进迭代之中。时至今日,医生们已经深知,当他们按照就医者的意思将玻尿酸注射到指定部位之后,并不一定能让人变美。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尹林医生的大作《医美审美实用原则图鉴》诞生了。初次翻阅的时候,还以为是“达芬奇手稿”。
医美界有一个怪现象:坏孩子做了坏事,板子打在好孩子身上。 坏孩子的确不少,黑医美里还有不少犯罪分子。但是,它应该成为对医美业遵循“有罪推定”的治理思路的依据吗? 从各地陆续推出“医美之都”的举措,可以看出在负责招商引资的部门眼里,医美是香饽饽;但是在诸多监管部门眼里,并不是这么回事,医美似乎天生有罪。当然不仅仅是监管部门这样认为,全社会都有类似的共识,它来自标签化的有罪推定和美德陷阱。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医美陷入如此不堪的境地呢?
在医美圈儿率先提出“再生产品”概念的金雪坤,又给我出了一个新主意。他的足迹遍及医美的上中下游,尤其在上游产品领域有极高的声誉,所以,他的意见,往往先于行业一两年提出,必须引起重视。 “把真皮层彻底搞透,是面部皮肤抗衰的重要一环。”金总说:“我判断Ⅰ型牛胶原和Ⅲ型人源重组胶原联合抗衰,治疗效果非常好。Ⅰ型具有支撑性,可以在真皮深层平铺,所谓深层水光;Ⅲ型比较细腻,可以在真皮浅层注射。一深一浅,真皮童颜。”随后他又说:“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抗衰组合还不多见。说不定能够引领一个抗衰风潮呢。” 金总的话让我眼前一亮。毕竟自己不是大夫,于是找医生问了问,大家说可以试试看。 几家机构打了若干个版,果然效果非常好。试验要点如下: 1、医学相容性好,对患者友好,存在不断优化疼痛管理和治疗体验的可能,可以定位为中高端医美品项,适应人群广泛; 2、符合简单成本产品联合治疗原则,对真皮深层支撑与浅表水光联合抗衰有良好效果,可延长疗效,符合双胶原长效水光的描述; 3、合规属性良好; 4、长期治疗预期良好,有一定的叠加效应; 5、胶原蛋白填充类治疗的文献资料充分 ,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充分; 6、利用市场推广,与其他诊疗方法百搭,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医美机构敢不敢取消提成? 相信绝大多数医美机构都不敢,包括我们自己。或许这种改变还不到时候。 提成奖励制度已经统治了中国医美业整整40年,似乎没有人置疑过它的合理性。 网上看到一个书名《当薪酬不再与绩效挂钩》,出于好奇,立刻下单,一口气读完。说实话,书写得一般,但其中的观点,却如同醍醐灌顶,有望解决从业者多年苦思无果的问题。所以,本文内容是将书中的观点,结合医美行业的痼疾,谈谈心得,抛砖引玉。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