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贾樟柯导演作品《山河故人》上映十周年,而《山河故人》里关于“未来”的想象也发生在2025年。今天的现实世界已经成为电影具体的参照:AI、全球化、代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种种巧合,我们重看《山河故人》,重新理解贾樟柯。关于未来的设想,有的实现了,有的落空了,影片中的时间、情感与表演,依然是理解贾樟柯的钥匙。我们聊AI、聊赵涛、聊贾樟柯如何持续拍“时代”和“人”。 本期内容: 00:00开场与动机:为什么在 2025 年重看《山河故人》 02:30 回溯贾樟柯的时序与叙事谱系:从《站台》《小武》到《山河故人》 05:20 职业演员入侵贾樟柯宇宙:张译、梁子、赵涛——不同“表演体系”的观感断裂 08:40 贾樟柯无意中拍出了宿命感 10:00 电影的“2025”设定与现实落差:哪些想象实现了,哪些落空 12:00 AI、自由、代际、情感:导演想表达的仍是“人”的问题 16:00 贾樟柯是一位情绪导演,不是技法导演 22:00 围绕赵涛的表演争议:僵硬/疏离还是导演风格的一部分? 34:20 赵涛=贾樟柯的锚点:金敏喜之于洪尚秀,等等 27:20 “好表演”是什么?演技的恰当性与奥斯卡标准偏见 40:00 “无性欲的现实主义”——为什么贾樟柯的世界没有欲望 45:00 恋母线的尴尬:私密欲望被摊开的不适 49:00 结尾与独舞:克制后的情绪爆发与呼应 51:00 现实的重量&被动的人们:《小武》、《站台》、《三峡好人》 01:11:00 消失的县城/失落的闲散:影片作为时代记忆的功能 01:14:20 从向前的跨越到向后的退化 01:18:00 重看贾樟柯,重看自己 本期封面: 《山河故人》海报 本期音乐: 叶蒨文 - 《珍重》 毛宁/杨钰莹 - 《心雨》 提及影像: (依次)《山河故人》/《世界》/《小武》/《三峡好人》/《站台》 欢迎大家在微信视频号找到我们👋
哈咯大家,之前评论区有朋友建议我们聊聊吴京。还没等想好怎么聊,释永信、张雪峰、罗永浩、贾国龙纷纷登陆互联网。我们提取了这几位“顶级男性”身上的若干共性——都要在行业里突破限制,制定规则,甚至改造世界。不过背后也多是个人野心、欲望、得意忘形。所以干脆一起聊了。 本期内容: 00:00 老牌顶男的共性:制定规则,改造世界 05:50 吴京 29:30 张雪峰 46:30 罗永浩vs.贾国龙 01:04:57 释永信 👋欢迎关注【播客不许联想】微信账号:
哈咯大家,这期简单聊聊这一季的《喜剧之王·单口季》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两档脱口秀综艺的观感。 本期内容: 00:00 高开低走,从无聊到心生厌烦 05:10 高度复制炒冷饭,两个节目一损俱损 10:53 喜欢的演员:南瓜 毛豆 何广智 鑫博 张骏 小奇 19:25 脱口秀演员的表演现状:口癖重复 语言套版 呈现行活 28:17 讨厌的演员:刘旸 徐志胜 王继业 38:21 对王小利等女演员的疲惫观感:女性话题、D.E.I、消极自由 42:20 身份政治:看见我、承认我 47:20 当脱口秀不再是亚文化,它就势必开始拥抱基本盘 52:30 脱口秀的高台教化:名利、口号、民粹宣讲 56:00 讲真,专场才是真的脱口秀 01:04:00 好笑是线上脱口秀的及格线,拉共情是一招险棋 ·提及演员:杨笠、付航、阎鹤祥、张灏喆、汪德发、周奇墨、小鹿、梁海源、卡姆、潘老师、Echo、大国手、房主任、嘻哈、汉娜·盖茨比(Hannah Gadsby)、安东尼·杰塞尔尼克(aka折寿孽Anthony Jeselnik)、大卫·查普尔(Dave Chappelle) ·所有喜欢和不喜欢仅基于演员呈现出的表演人格。 👋欢迎关注【播客不许联想】微信账号:
哈咯大家,本期节目因为某些技术原因无法在这里和大家见面。 辛苦大家移步微信收听。你可以在微信首页上方的搜索框里,搜索“播客不许联想 ”,在“视频号”或者“账号”栏内找到《播客不许联想》收听本期节目。 也可以扫描这个: 谢谢👋
这期我们围绕一本共读的书,三联书店2025年5月出版的纪实文学《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聊聊猎奇表象之下的家族暗流、人物性格的多重褶皱、三代人背负的历史债务。案件不再只是惨剧的标本,也是照见时代病灶的棱镜。拒绝简化归因,在深渊边缘追问:黑暗如何吞噬光?人如何凝视而不被吞噬? 本期内容 00:00:19 案件和本书简介 00:04:30 惋惜完美的崩坏,警惕自白的真伪 00:09:26 原生家庭的极致回溯:那么“个人”做了什么? 00:11:55 钱、性:这就是自由的全貌 00:14:15 家庭语言的隔绝:不交揣摩和猜忌 00:17:08 情感荒漠:吴谢宇是对谢天琴的模仿犯 00:22:10 踢猫效应:父亲出轨与道德感的崩塌 00:25:54 因爱生恨:挥霍与纵欲的反抗 ,母子二人的“双重”报复 00:30:22 情感无能:与母亲冷漠如冰山的相处 00:33:30 胭脂扣陷阱:你先死,我就来 00:39:52 命运的对比:刘梦与吴谢宇的人生反差 00:40:35 代际偿还:家庭极端悲剧的历史债务 00:50:54 学霸的落差:从地方状元到北大「普通人」 00:56:06 反思怪时间:保持社会性、情感表达能力 01:02:10 自卑与自傲:谢天琴的性格矛盾和由她主导驱动的家庭 01:10:10 吴谢宇是否有任何一点可能性不被执行死刑?
这期把姜文《你行!你上!》和大鹏《长安的荔枝》对比着聊。 在这两部自编自导自演+个人命运串联家国叙事的电影里,都看到了不同出身的两位导演对主流话语权的渴望。 只不过大鹏是自下而上的屌丝飞升,姜文是出走半生的精英回归。 温和的大鹏更像这个系统的反思者,而愤怒的姜文却像秩序的维护者。 这个转变实在是反直觉,有意思。 本期音乐:郎朗,哥德堡变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Aria 本期内容: 00:00-50:00 《长安的荔枝》 · 原著改编策略:保留小人物视角,强化职场焦虑喜剧梗 · 高光场景解析:贵妃未食荔枝的"神来之笔"、安史之乱中"杜甫诗稿沉水"的隐喻镜头 · 不满足:还原式的全景化原著改变、结尾从批判到合家欢 · 大鹏和草根演员:惺惺相惜,知人善用,铺设脱口秀向大荧幕的通道 · 争议点:批判是真批判还是投机迎合;商人官员的官商勾结线被搁置;多样的权力派系 · 历史映射现实:高效集权系统的双刃剑、庸主和明君、荔枝园毁灭是在错误系统中努力的结果 · 两本书:《从刘邦到王莽》《秦制两千年》 · 大鹏作者性转变:从《煎饼侠》美梦成真到《荔枝》盛世梦碎 50:00-01:27:30 《你行!你上!》 · 姜文的审美权暴力:姜文强加的美学霸权与高饱和表演 · 多重解码可能:钢琴教育史暗喻中国现代化进程、教师角色对应国际关系符号 · 拧巴的作者意识:大院子弟的招安情结、对父权批判的回避、”影评人是太监”的态度转变 · 时代错位的隐喻:2018年立项时的大国叙事vs2025年上映时的语境违和 · 姜文回来了,回来的姜文老了
从北京夏天体感50℃的湿热绝望,到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铅中毒家长举着检测单追问「数据为什么差20倍」,再到匿名男性们和南京红大爷的月抛及偷拍事件——我们一边吐槽「这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一边发现:气候危机、基层失灵、性别争议,原来全是同一出荒诞剧的不同幕布。 本期内容如果个别处听上去有内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影响到您的听感和对内容的理解,我们十分抱歉。只为了删减后能确保顺利上传。 本期音乐 Summer Wine-Lana Del Rey 本期内容 Part 1 气候异常 01:56 北京湿烤,气候变化从概念终于变成日常 09:38 气候问题不只是政治博弈筹码 Part 2 儿童血铅事件 12:10 天水幼儿园233名幼儿血铅异常 16:30 民间与官方检测数据冲突 17:15 食品添加涂料,蠢还是坏 24:30 消失的调查记者:历史错误因遗忘而重复 27:17 AI新闻迟早沦为「垃圾进垃圾出」 29:30 要全管就要背全锅,不如放手给市场 Part 3 南京红大爷(红姐)事件 37:40 「红姐」称呼引发争议,女性和男性群体的“恐弱”心理 44:46 对小众群体的踩踏:这不是女性主义 52:30 法律灰色地带:携带礼品可能构成的「变相嫖娼」认定标准 54:27 刻意隐瞒性病艾滋病病传播构成故意伤害 58:10 雁过留痕:社死是每个人面临的潜在处境
这期讲几个最近发生的小故事。 一场持续两天的家长纠纷。一个因孩子轻微擦伤而情绪失控的父亲,将长期积压的经济压力、阶级焦虑全部倾泻在学校身上。以往习惯理性解决问题的赵老师,这次却以近乎「解离」的状态承受了谩骂,最终在理解与委屈中重新审视了教育者的身份。 一段“分手后亲密关系”。很不幸,赵老师以“赵大姐”的身份猝不及防地目睹了一场年轻人的“分手后亲密关系”,在被年轻人教育的饭桌上,赵大姐能做的只有微笑沉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后劲十足的恐怖故事。 还有一幅疲惫幸福的中年男人画像。 这期节目录制于所有故事结束后的周末,赵老师嗓音沙哑,老张刚结束20天自驾行程,两人都带着明显的疲惫感。shownotes或许有些潦草,但情绪足够真实。 本期封面:红灯 by 老张 本期内容: 00:00:23 社会情绪显微镜:日常对话中的「熵增」式崩溃预警 00:03:53 家长维权48小时:要求学校开具证明的闹剧始末 00:10:36 二胎爸爸觉醒记:从迷茫到温柔的双倍父爱进化论 00:15:33 体制内偏见现场:「你们这些人不会懂」的尖锐指控 00:20:43 时代切肤之痛:直面社会矛盾的未来预言 00:27:57 爬楼道歉被拒:奶奶妈妈的联合防守战术 00:30:24 00后职场退潮:从「整顿职场」到理想幻灭 00:36:39 远程汉堡行动:超级奶爸的温柔时刻 00:42:21 《绿皮书》治愈学:电影结尾照进现实的生活蓝图 00:54:33 后亲密关系:分手后的“无承诺” 亲密 01:00:16 亲密关系糖衣论:短期甜蜜与长期健康的悖论 01:05:49 自相矛盾现场:一边反对「雌竞」一边调用「雌竞」 01:08:58 内耗是思考的起点不是终点
5月中旬,作为侄儿的我(老张)接待三个姑姑在北京进行了一周时间的景点打卡式的旅游。按以往的调性,我肯定对这种形式的旅游是不屑一顾的,按以往的调性,我对空间的需求肯定大过对亲情的渴望。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对北京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重新认识,是代际之间的隐形冲突和情绪管理,也是家庭故事的在我身上的续写。 时隔一个月,我和朋友们启动了为时20天的西北自驾行程,计划深入西北腹地,抵达西北边境。这是我喜欢的独自上路的方式。在出发之前,我、赵老师、老刘坐下来就着旅游和出行的话题聊了次闲天儿。 这期节目是我在西安途径兰州到达西宁的1000公里的车程上完成剪辑的,shownotes可能也有点粗糙,谢谢大家包涵。 本期封面:广场上的升旗仪式by老张 本期内容: 00:00:38 变身「全职导游」:接待三位姑姑的北京周游挑战 00:04:14 半公半游的快乐哲学:像偷情般的忙里偷闲 00:10:14 贴心规划的艺术:让长辈在兴奋巅峰观看升旗 00:14:17 隐形牺牲:靠止疼药坚持的家庭旅行节奏 00:16:44 父亲的精准主义:旅行时间表精确到分钟 00:20:05 速度与体验的悖论:走得快反而错过更多? 00:22:12 饭桌危机:翻菜拒加引发的家庭气氛冰点 00:34:53 中国式含蓄:母亲对父亲的第一次抵抗 00:43:57 北京安检体验:广场进入的三重闯关游戏 00:45:49 升旗惊魂夜:凌晨预约取消的「惊喜」之旅 00:51:17 颐和园真容:人潮散去后的原始之美 01:01:01 家庭时间机器:旅行中揭示的代际关系密码 01:12:11 独处即疗愈:在无人打扰的旅程中重获掌控感 01:15:06 柏林的极简主义:在超市的芝士酸奶面包里观察城市
「为什么我们需要重新解读萨德侯爵?」 「应该如何更好地鉴赏情色文艺作品?」 多拿尚·阿勒冯瑟·冯索瓦·德·萨德(Marquis de Sade;1740~1814),又可称作萨德侯爵,1740年出生于法国,作家、思想家、政治家。作品《贾斯坦》、《索多玛120天》、《美德的不遇》、《爱的罪恶》等等。 萨德侯爵的作品长期被庸俗化为色情文学,姓名也首先和「SM」所强绑定。但他的文本中,猎奇描写与哲学批判同样重要。这种现象源于18世纪法国对其作品的片面传播——出版商剔除理论说教,只保留情色场景。萨德用理性反叛理性,通过戏仿启蒙文本来批判现代性,这种思想在二战后的西方学界被重新评估。 从禁书到学术经典,萨德侯爵的作品始终挑战着道德的边界。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到,萨德的文本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权力如何通过性、语言与制度渗透进日常生活。他的文本通过情色与说教的奇特混合,构建起对启蒙理性的戏仿式批判——「用理性反理性」。 为什么萨德的作品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他对权力、快感和生命政治的剖析,预见了什么现代社会的症候?当现代社会的理性秩序日益严密,萨德对自由的极端追求反而提供了反思的契机。 这期节目,哲学博士李老师将打破我们对萨德侯爵的刻板印象,解析萨德如何用「恶德」揭露权力的真相——当暴力与快感交织时,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什么? 平凡如我,也有资格思考这些问题。 本期音乐 Ladytron - Ace of Hz (Tiësto Remix) 本期内容 03:05 争议艺术评价:情色文艺的美学、哲学和伦理讨论空间 05:38 SM中的「S」起源:萨德侯爵的影响和被误读 09:20 反叛的启蒙:萨德对理性主义的颠覆 13:05 从思想到实践:萨德对“现代性”的批判 15:33 贵族浪子:萨德的古典学修养与逆练思维 16:23 借助《搏击俱乐部》和毕加索理解萨德所处的位置 19:25 例举萨德的理论:用性快感最大化讽刺现代性 25:13 从有罪贵族到被圣化的英雄 29:04 极端理性主义:二战中高效杀人工具的形成 32:32 性是权力关系而非欲望:萨德、福柯的主张、“家政学” 、《索多玛120天》 44:53 知识与权力:福柯对隐性社会控制的揭示 47:20 施虐与受虐: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权力 51:56 弗洛伊德:“生本能”与“死本能”、解释纳粹 53:52 萨德作品中的工具化女性:不能对标到现实里 58:57 区别色情和情色 :呈现与批判、直白与猥琐 01:01:56 村上春树:唤起欲望,安放欲望 01:04:10 总会被悲壮的“自由主义的殉道者”而感动 01:07:33 悖德:经典文学对“真善美”的超越与反思 01:14:47 开个脑洞:如果把北理工事件写成小说… 01:17:11 高级文本的快感:把观念痛苦转化为认知黄金 01:22:15 萨德:穿越时空的预警 本期提及作品 《搏击俱乐部》 《万湖会议》 《索多玛120天》 《厌女》 《女性瘾者》 《欲望都市》 《感官世界》 《安娜卡列尼娜》 《洛丽塔》 《葬海传》 《重生》
「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本期节目,我们聊「无聊」 一旦我发现路易C.K、戴夫·查普尔或者豆瓣9.5的《茁壮》等各类脱口秀专场都不能逗笑我,一旦从购物狂变成拆快递都提不起劲,一旦我们为了追求无痛生活得偿所愿地获得空前的自由,与此同时,是不是同样在承受空前的无聊,自由是不是变成新的牢笼,社交媒体不断放大自我,我们反而被困在轻飘飘的虚无里。 这让我不得不去想:当「避免受伤」变成最高准则,当「躺平」也无法获得轻松,我们是否在过度保护中失去了感受痛苦——乃至感受一切的能力?如果「无聊」是时代病,那解药是什么? 本期内容 00:01:17 自我问题的暴露 00:04:15 买完即空虚:消费主义也算是救命稻草 00:12:05 生活秩序化陷阱:活得像个AI 00:15:57 多巴胺:兴趣降低是神经系统的耐受性 00:19:40 无痛的生活:空前的自由导致终极的无聊 00:22:32 西西弗斯式自由:自由的奴隶 00:25:39 痛苦vs麻木:宁愿灼烧不要轻飘 00:29:56 项飙:什么是生命力 00:32:58 从小被培养的“选择有用性” 00:36:47 小红书变小黄书:算法要不也猜猜我还喜不喜欢呢? 00:42:48 自恋社会:所有人都自称受害者和讨好型人格 00:46:56 Go Deep:窦文涛看石头 00:58:36 陈丹青教我从标点符号中自救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深入讨论了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常某发起的针对其导师宫某的网络举报事件。 举报视频中的一份105页的PPT把这组师生关系彻底撕裂在公众视野前,让人不仅看到了两个个体的悲剧,还有权力结构阴影下的时代症候。 今天我们四人带着各自视角视角,尝试解剖这个充满拉扯的网络审判罗生门。这场辩论逐渐超越事件本身,拆解成了更具体的话题:学术权力的私人化、取代正常维权渠道的网络举报、舆论审判快过制度程序......我们在辩论里摸到了很多不可言说的暗礁。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反思,是否下意识地沿袭着一种绝对不能苛责弱者的“唯一的正确”?网络舆论意外的站“上位者”是否也干扰着我们的理性判断? 这次讨论没有封闭式答案,但留下了关于权力、性别、畸恋、理智、感性、制度、举报等等一系列想法。 本期内容: Part 1 核心事件与权力结构 02:45 全网热议:性骚扰指控引发动机立场大辩论 06:30 权力优先于感情:社会关系分析的底层逻辑 09:43 师生恋禁令:权力不对等的预防性设计 14:13 情感与权力的优先性辩论 Part 2 维权困境与畸恋关系 26:38 「完美受害者」不存在:对弱者的道德要求总是过高 32:52 三年谋划的动机谜题:正义诉求还是逐利算计 39:10 以爱之名:恋爱脑都是情感勒索 43:31 天下苦无爱久矣:宫老师的梦女投射 Part 3 社会机制与文化变迁 48:58 数字时代的举报文化:网络公审替代申诉渠道 55:59 社会机制不畅时的自救策略:道德审判作为补充性正义 58:34 校方快速处理不应舍弃程序正义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