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意威调频

Album
主播:
LOEWE罗意威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1.11万
集数:
5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同频产生共鸣,不同频激发思考。欢迎您转到罗意威调频,收听我们以文化、工艺和时尚为起点,发出的讨论。
罗意威调频的创作者...
罗意威调频的节目...

EP04. 无论你是否察觉,我们都活在Albers夫妇的艺术之中|袁弘x邵依洋

罗意威调频

谁是Josef和Anni Albers?这对二十世纪先锋艺术家夫妇,改变了我们对材料和色彩的理解,无论你是否直接注目过他们的艺术作品本身。他们无比先锋而极具实验性的创作,影响力的震鸣持续至今——Anni打破了人们对纺织技艺的固化理解,将其升华为艺术,彻底打破了工艺与艺术之间的界限,也为后世艺术家开辟了全新的道路;Josef则以色彩理论与实验,让我们重新认识色彩的本质,“让世界睁开双眼”是他赋予自己的使命。他们将日常材料和艺术实验连接在一起,在纺织、色彩、教育与生活的交错中,不断赋予“什么才是艺术”这个问题全新视角的解答。 也正因如此,罗意威在2025秋冬系列中呈现与Josef & Anni Albers基金会的全新合作,将他们的先锋理念融入当代时尚创作。Josef的色彩哲学和Anni的编织艺术,以罗意威的方式“转译”,让他们的艺术主张在当下拥有了全新的载体。 本期《罗意威调频》,演员、艺术账号“阿特脑壳”主理人袁弘对话卓纳画廊总监邵依洋,带大家走进Albers夫妇的生活与创作:从包豪斯到黑山学院;从无奈选择编织到打破艺术界的定势;从艺术家本身到艺术教育家,成为“大师们的老师”......Josef和Anni Albers的影响力仍在持续,亦早已跨越艺术领域(罗意威2025秋冬系列便是最佳例证)。即便你从未知晓他们的一生,但你极有可能已经在生活的日常中被他们的艺术哲思所影响。现在就跟随两位嘉宾,了解其实你早就以其他方式“遇见”过的Josef和Anni Albers。 Josef与Anni Albers摄于北卡罗来纳州黑山学院,1945-1948年,摄影师不详,由Josef & Anni Albers基金会提供 【嘉宾】 袁弘,演员、艺术账号“阿特脑壳”主理人 邵依洋,卓纳画廊总监 【本期波频】 05:59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概括Albers夫妇 06:38 亲眼见到Albers夫妇作品时感受到的冲击 10:00 当穷小子Josef遇见富家女Anni 12:37 Albers夫妇艺术生涯的起点:包豪斯 16:27 学习织造并非Anni本愿,但她仍在纺织学院创造了历史 22:01 Josef在玻璃工坊用有限的资源进行二次创作 23:45 前往黑山学院,新的冒险即将开始 27:10 Josef的色彩理论 29:09 以手为思,Anni对触觉经验的强调 32:03 从南美洲的艺术中汲取养分 38:21 年轻和创造力,也可以与年龄无关 42:28 Albers夫妇的教育成果和艺术遗产如何影响今日世界 47:38 《向正方形致敬》的背后 51:23 罗意威对Albers夫妇作品的“转译” 57:58 “美丽的家不在于有合适的家具,而在于有正确的精神” Anni Albers摄于黑山学院的编织工作室,1937年,摄影:HelenM. Post,由Josef & Anni Albers基金会提供 Anni Albers《Pasture》,1958年,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 Anni Albers《South of the Border》,1958年,由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提供 罗意威2025秋冬系列 左上:Josef Albers《Homage to the Square: Light Soft 》,1968年,由耶鲁大学美术馆提供 右上:Josef Albers《Study for Homage to the Square: Emanation》,1962年,由Josef & Anni Albers基金会提供 左下:Josef Albers《Homage to the Square: Saturated》,1951年,由耶鲁大学美术馆提供 右下:Josef Albers《Homage to the Square: Precinct 》,1951年,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 罗意威2025秋冬系列 罗意威2025秋冬系列 Anni Albers大衣,以艺术家1959年的纺织设计作品“Dotted”为灵感打造。 所有艺术品及档案材料版权归@ 2025 Josef & Anni Albers基金会/纽约艺术家权利协会(ARS)所有。 感谢以下机构及个人提供支持:the Josef & Anni Albers Foundation、David Zwirner Gallery、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State Archives of North Carolina、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Christie’s、Josef Albers Museum Quadrat, Bottrop、Waddington Custot Gallery, London、Sotheby’s、Ernst Ploil, Wien。 【关于节目】 同频产生共鸣,不同频激发思考。《罗意威调频》现已登陆小宇宙及微信视频号,聚焦以文化、工艺和时尚为起点发出的讨论。 【互动方式】 欢迎在小宇宙、微信视频号节目评论区与我们交流互动。 在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与微信视频号 关注@LOEWE罗意威,关注节目更新与幕后内容。

64分钟
32k+
1个月前

EP03. 从牛郎织女到当代爱情:今天的我们还需要爱情吗?|杜素娟x张悦然

罗意威调频

每年七夕,我们重提牛郎织女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它是关于分离和等待的神话,也是塑造中国人爱情观的基石之一。 本期《罗意威调频》,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和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悦然一起从牛郎织女的传说讲起,以现代女性的视角将古老的神话重新拆解。为什么分离与痛苦,比起团圆更能打开爱的深度?如何保有对爱情的期待和想象?也许神话中的牛郎织女在遥不可及的银河两岸遥遥相望,不仅指向爱情中的失落与遗憾,也指向了自我实现和建立平等关系的可能。而将视线投向当下,爱情的意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必需品”到“礼物”,年轻人在学会分辨爱情“赝品”的同时,也更加追求在爱情中的自我成长。 七夕,不只是固态的神话,更是可以被不断编织和重新讲述的故事。 【嘉宾】 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 张悦然,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期波频】 00:25 七夕神话初遇 02:05 西方占星中昴宿星团与东方七仙女故事达成奇妙互文 03:25 山东地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强调家庭元素 06:10 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大多是悲剧? 07:56 “对爱的想象消亡了,爱的实体一定不会让人满足” 11:41 爱拥有着打动万物的力量,才能引得喜鹊搭桥 14:02 喜鹊是种什么样的鸟? 18:43 女性一直是神话的传播者和重新讲述者 20:41 衡量爱的维度:爱能否使我们成长 23:09 罗意威的原创剧集《鹊定爱》:爱情是巧合还是命运? 24:45 爱情是顺其自然还是主动争取? 26:47 年轻一代倾向于把爱当作礼物而非必需品 29:59 让爱情通向成长和发展而非消耗 32:50 保留对爱情的想象,识别爱情的“赝品” 35:57 自我越强大,爱情越牢靠 40:24 牛郎织女,也可以是一个平等的亲密关系和女性独立的故事 44:12 我们还需要爱情吗? 【关于节目】 同频产生共鸣,不同频激发思考。《罗意威调频》现已登陆小宇宙及微信视频号,聚焦以文化、工艺和时尚为起点发出的讨论。 【互动方式】 欢迎在小宇宙、微信视频号节目评论区与我们交流互动,分享你最喜欢的爱情故事或语录。 在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与微信视频号 关注@LOEWE罗意威,关注节目更新与幕后内容。

45分钟
42k+
2个月前

EP02. 要上手:手艺与手感,心境与心流|陈婕x梁芳x祝羽捷

罗意威调频

厨房、剧场、展厅、漆室——这些几乎没有交集的工作场域共享着一种相似的劳动逻辑: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长时间的重复动作,以及对手感与材料的敏锐判断。来自“手”的知识,构成了创作者与世界之间最直接的连接方式。 在“待她出手”系列策划的第二期中,作家、策展人、文化研究者祝羽捷与两位女性创作者——主厨陈婕及2025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决选入围者、漆艺家梁芳从“上手”这一状态聊起,讨论身体如何在反复操作中积累感知。在她们的工作中,手不仅仅执行技术,更探知情绪、容纳记忆,也通往“心流”与专注。由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上手”之境,在本期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上手不只是熟练,更是一种人与材料之间建立默契的过程,是劳作中的自我探索。 我们聊消失的指纹,也聊如何用手抚摸食材、捕捉时间的纹路。在本期《罗意威调频》,我们谈论出手之前,怎样上手。 【嘉宾】 陈婕,主厨。 梁芳,2025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决选入围者、漆艺家。 【主持】 祝羽捷,作家、策展人、文化研究者。 【本期波频】 01:07 梁芳入围2025年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决选,录制时即将赴马德里参加颁奖典礼 02:38 手是未知、是表情,也是与他人之间的桥梁 04:51 华丽背后,在职业厨房中培养手的肌肉记忆 09:33 为什么说漆艺是时间的艺术? 13:33 从昆曲舞台到法餐后厨,热情与坚持缺一不可 17:32 在精致餐饮中融入昆曲的节奏、韵致与结构 24:01 “找到手感的感觉,就是不再害怕出问题的感觉” 32:40 “手上没有指纹的人,可能只有大厨和大盗” 34:33 漆艺中的留痕:在打磨和覆盖之间寻找不可复制的偶发感 37:02 在AI和预制菜的时代做一个厨师是怎样的体验? 41:04 长大之后,好想去摸一摸妈妈的手 梁芳在现场分享的漆艺作品 【关于节目】 同频产生共鸣,不同频激发思考。《罗意威调频》现已登陆小宇宙及微信视频号,聚焦以文化、工艺和时尚为起点发出的讨论。 【互动方式】 欢迎在小宇宙、微信视频号节目评论区与我们交流互动。 在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与微信视频号 关注@LOEWE罗意威,关注节目更新与幕后内容。

49分钟
36k+
4个月前

EP01. 敢出手:和世界,和生活,和自己|陈丹燕x秦雯x周轶君

罗意威调频

手,是一个人和外部世界最短的物理距离——周轶君这样定义。 创作者不可以畏惧和世界相触。在“待她出手”系列的第一期节目中,作家、导演、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陈丹燕,编剧秦雯,纪录片导演、写作者周轶君,谈论她们最亲密的创作工具——手。 这双手,裸露却有力。作为心的延伸,它拒绝浮华,在写作时必须卸下一切饰物。却也还是这双手,下笔千钧,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真实载于纸面。 手与材料相遇的方式,也千姿百态。在土耳其,苏菲教徒反复捻揉,用指尖的温度将羊毛模塑成致密质地。这样执着的重复,是修行,更是“听而易忘,做而易懂”的实践。而对于写作者而言,塑造人物反倒像是伸出手,轻轻牵住他们的衣角——直到角色自己走起来,说起话,活成作者也预料不到的样子。 力道不同,节奏不同,但这份与世界打交道的好奇心,是每一位创作者共同的手艺。在罗意威调频,以“手”为起点,我们谈创作,也谈生活。 【嘉宾】 陈丹燕,作家、导演、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 秦雯,编剧。代表作有《繁花》《流金岁月》《我的前半生》等。 【主持】 周轶君,纪录片导演、写作者。代表作有《中东生死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等。谈话节目《第一人称复数》主持人。 【本期波频】 01:10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手 02:05 作家在创作时需要一双怎样的手? 06:49 手工是一种精神生活 08:50 土耳其苏菲派的修行者制作羊毡帽的故事 11:10 “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 13:13 电视剧里的人,其实就是在牵手、分手、交手 15:55 与其说编剧是上帝之手,不如说编剧在寻找角色之手 21:14 秦雯如何定义自己笔下的“大女主” 24:23 优秀的创作者需要具有流动的性别视角 28:40 男人理想中的女人与女人理想中的男人都是不存在的 32:28 把握“出手”的时机: 社会观念总是先影视剧一步 37:00 “大女主”也是拥有自我更新的动力 43:30 “艺术没有道德或不道德,只有好或不好” 【关于节目】 同频产生共鸣,不同频激发思考。《罗意威调频》现已登陆小宇宙及微信视频号,聚焦以文化、工艺和时尚为起点发出的讨论。 【互动方式】 欢迎在小宇宙、微信视频号节目评论区与我们交流互动。 在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与微信视频号 关注@LOEWE罗意威,关注节目更新与幕后内容。

46分钟
65k+
5个月前
罗意威调频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