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为“强势”是天生的气场,但本期节目将揭示一个秘密:掌握几个语言技巧,比你做一百次心理建设都管用。 * 想拒绝别人?试试“坏唱片法”。 * 想化解批评?“迷雾法”是你的最佳帮手。 * 想反驳领导?先用“否定询问法”掌握主动。 这期节目,我们把复杂的《强势》心理学,浓缩成了7个拿来就能用的“话术公式”。 15分钟,升级你的沟通模式,让你有边界地善良。
本期播客将为你揭示一个深层的真相:让你心累的,往往不是社交本身,而是你内心那张画错了的“关系地图”。 我们习惯用一把“理想朋友”的尺子去衡量所有人,最终让自己在一次次的“需求错配”中感到失望和疲惫。是时候停止这种内耗了! 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需求错配”是我们一切社交内耗的开始? 关系四圈层详解: 如何清晰地分辨出你身边的“同趣(玩伴)、同知(脑力伙伴)、同识(资源伙伴)、同志(核心战友)”? 不同圈层的“相处之道” 如果你也渴望拥有一份清醒、自在、有力量的人际关系,那么这期节目,就是为你准备的。 听听看。
“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 它是不是等于会说几句好听的话? 在这期节目里,我想带你重新理解这个热词。 * 它不是什么:不是无原则的迎合,不是压抑自我的牺牲,更不是万能解药。 * 它是什么:是一种让人感到稳定、安全、被理解,并在互动中获得能量的能力。 * 更重要的是,如何先学会为自己提供饱满的情绪价值,再去温暖他人。 一个真正有情绪价值的人,就像一台“情绪调节器”,能主动营造安全感和能量感。 听完这期,你或许会发现:情绪价值不是刻意给予,而是内心丰盈后的自然流露。
大学宿舍社交让你头疼吗?室友吵架,你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有人拉你吐槽,不知如何回应;不爱说话,又怕被孤立。 如果你也有这些烦恼,这期 《宿舍社交指南》 就是为你准备的。 在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 * 室友吵架你可以怎么办?(提示:多数时候“别管”是最好的办法。) * 如何安全地听人吐槽,不卷入是非? * 不爱说话的人如何通过小举动建立关系? * 怎样感谢别人,才能让关系更进一步? 希望大家都能把宿舍,营造成一个住着舒服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人心累的“雷区”。
这期内容,源自我收到的无数提问。 很多人来问:“老师,在吗?”“能咨询一下吗?”——信息太空,我无从下手。 也有不少人问:“如何提升情商?”“怎么补救关系?”——问题太大,回答了可能反而误导你。 但也有一部分问题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提问者不仅描述了具体的情境,还带出了清晰的目标,让我能看见问题的结构,也能给予真正有效的回应。 🔍所以给大家整理一个清晰提问三步法—— 1️⃣ 明确结果: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 描述情境: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3️⃣ 提出需求:你希望对方怎么帮你? 这套方法不仅能帮你问出别人能回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帮你厘清内心混乱的感受与思绪。 很多时候,真正的答案,就藏在你“开始问”的那一刻里。
有位同学说: 我有一个困扰,总觉得工作方面自己不如同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内心很有落差感,怎么办?
主体性弱的人,通常喜欢为人开脱。 比如:“我很难受,但他不是故意的。” 听上去懂事、体面,可问题是——你真正的感受,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如果换个顺序呢? “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但我确实很难受。” 表达的事实没变,但重心却完全不同:前者在理解别人,后者在理解自己。 本期节目,我们继续讲如何拿回主体性。 你会听到: * 为什么转折词后的信息,总是被当作重点? * 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顺序调整,让你的感受被看见? * 几个实用的“反着说”练习,帮你在关系中一点点找回主体感 主体性,不是翻脸,不是对抗,而是让你的表达先以“我”为主。
有些评价,一句话就能在你心里扎很久。 明明知道对方可能没恶意,甚至只是随口一说,但那句话会一遍遍在脑子里重播,让你越想越难受。 本期节目,我们聊聊: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以及如何让它不再控制你。 你会听到: * 大脑天生的“负面偏好”机制——为什么批评比夸奖更容易被记住 * 评价之所以刺痛,是因为击中了你“最没底气”的那个点” * “评价=价值”的思维陷阱——成长经历如何让你用别人的话衡量自己 * “拆解-选择-确认”三步法:帮你把评价拆开来看、筛选出有用的、直接确认对方的真实意思,让你既守住自尊,又不被情绪牵着走 在意别人很正常,但被困在别人一句话里就没必要了。 你能学会的,不是让所有人闭嘴,而是让自己在面对评价时,有选择地听、有底气地回。
这期节目,我们来讲一个最简单、但也最被忽略的表达工具:连接词。 你会听到: * 连接词为什么能立刻提升说话的清晰度? * 如何用“因为、但是、比如”这些词,给语言加上逻辑导航? * 六大类常用连接词,分别适用于什么场景? 我们想告诉你: 不是你表达能力差,而是你缺少语言的“结构感”; 而连接词,正是搭建结构最基础、最实用的第一步。 听完这期节目,你会发现—— 说话要有逻辑,不需要掌握复杂理论,先从这三个字开始:连接词。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时刻: 别人一句话抛过来,你明明听懂了,却不知道怎么接; 脑子像突然“死机”,明知道该说点什么,却什么都想不出来; 说完才拍脑袋:“哎,我刚才应该那样回的。” 这种“说话时脑子反应不过来”的状况,并不少见。它常常发生在会议发言、即兴对话、临场提问、甚至日常聊天中,让人懊恼又焦虑。 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提升说话时的瞬间反应能力,让你的大脑跟得上嘴巴,语言不卡壳、表达不跑偏。 你会听到: * 7个实用方法,帮助你在真实场景中反应更快、表达更清晰 * 2个日常训练技巧,专门用来提升“临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气场” 我们相信,语言不是天赋,而是可以习得的能力。 练对了方法,每个人都能变得思路更清晰、反应更快速、表达更从容。
有些话听起来是请求,实则是试探。 对方说:“你不会不答应吧?”、“要不你来决定?”、“你要是爱我,就会这么做。” 我们明知道不太合理,却还是点头照办,然后在心里默默埋下委屈与不满。 这就是一种常见却常被忽略的沟通模式:服从性测试式沟通。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聊:什么是服从性测试,它为何让人不舒服,我们又该如何回应,才能守住边界、不失分寸。 你会听到: 服从性测试这个概念的心理学来源,来自耶鲁大学的著名实验; 两种常见的服从性测试动机:控制感不足,或关系焦虑; 三个识别服从性测试的提问方式,帮你判断对方是否在“设套”; 三种高情商应对话术:“装傻、澄清、拒绝”,每一句都能派上用场; 以及:服从性测试并非全然负面,它也能成为拉近关系的微妙助力。 我们不鼓励一味对抗,也不主张逢试探必拒绝。 我们想邀请你练习:在感觉到不舒服的那一刻,先停一停,看看自己是否有选择的空间。 所谓高质量的回应,不是情绪爆发,而是你在清醒中,温柔地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在关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让渡”了自己的选择权。 一边口头上说着“随便”“都行”,一边心里却充满委屈; 一边答应别人安排的工作和请求,一边又在心里默默累积愤怒。 我们以为这是懂事、通情达理,却慢慢活成了一个“别人说了算”的人。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聊:什么是“主体性”,又该如何在语言中一点点拿回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你会听到: “主体性”与“客体性”这两个词,背后到底在说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会在重要时刻说不出“我想怎样”; 拿回主体性的第一步,是从语言中承认“我在选择”; 四种表达方式,让你重新找回说话的立场感与掌控力。 我们不鼓励一味地“做自己”,也不主张无视环境的“掌控一切”。 我们想邀请你,试着在说话的那一刻,意识到:你有权利表达、选择、拒绝,也有能力承担结果。 所谓主体性,不是对抗谁,而是你终于开始为自己的人生签字盖章。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