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痛不是小题大做:看见并疗愈原生家庭的隐形创伤

果壳时间

“原生家庭”这个词,我们或许听过很多次,它像一个沉重又无法回避的标签。它塑造了我们最初的认知,也可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难以言说的伤口,悄悄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亲密关系、自我价值,甚至是与整个世界互动的方式。 这期关于“原生家庭”的 播客,我们邀请了两位温暖又专业的心理学嘉宾——郭喜爱老师和陈宇峰老师,一起聊聊: * “原生家庭”到底是什么?它不只是爸爸妈妈,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为什么自己会是现在的样子?为什么某些情绪和行为模式,总在不经意间重复上演? * 面对过去的伤痛,我们是该“追根溯源”还是“活在当下”? * 价值感创伤、归属感创伤、优先级创伤……这些听起来专业的“创伤类型”,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的微小情绪里。 * 如果伤痛已然存在,我们该如何一步步地看见它、接纳它,并最终疗愈自己,带着力量走向未来? 🌰本期人物🌰 嘉宾, 郭喜爱,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3年心理学学习与探索经验,致力于心理科普和探索如何幸福生活。 嘉宾,陈宇峰,心理学研究生,曾在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经理和心理学专业内容研发的工作,目前是一名正在接受培训的新手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取向)。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2:42 “原生家庭”不只是父母,而是一个包含角色(祖父母、兄弟姐妹)和互动模式的“家庭系统”。 05:43 到底该不该“怪”原生家庭? 10:01 小时候我们的某些行为方式、某些性格、某些习惯是有用的。但是到了长大之后,我们依然沿用这种方法,就会出现问题。 11:14 任何时刻都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 12:02 自爱是既要同情和善待自己,也要为自己承担责任,两者缺一不可。 13:09 我的优先级创伤,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看电视与过生日。 17:55 我的优先级创伤,来自那个被忽略的“中间的孩子”。 23:18 创伤没有大小之分,你的主观感受最重要。不鼻拿自己的“断指之痛”和别人的“断腿之痛”比较,痛就是痛。 29:39 为什么我会需要伴侣一直一直来哄我? 38:03 价值感创伤, 常常表现为“讨好型人格”或“过度追求完美”,总觉得“我不够好,不配得”。 48:16 “无条件的爱”如果太难实现,也许可以换成“积极关注”——我愿意去看到你比较好的一面,我愿意接受你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完整的人。 51:36 归属感创伤, 总害怕被群体排斥,或总感觉“那个家不是我能放松的地方”,缺乏“我属于这里”的根基感和归属感。 56:33 信任感与安全感创伤, 难以信任他人,或需要通过控制来获得安全感。 57:07 东方家庭的创伤更倾向于“控制”与“价值感”问题,而西方家庭则更可能出现“忽视”与“疏离”。 01:01:13 怎么区分父母的正常管教,和过分的控制? 01:06:54 疗愈四部曲: 命名创伤 → 被见证(书写或倾诉) → 哀伤(重新体验情绪) → 转向未来(找到前进的方向)。 01:11:17 寻求支持系统—— 寻找专业咨询师、可信赖的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微小善意,都能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 01:17:07 如果家庭还在持续制造伤害,怎么办? 学习“自我分化”,在保持情感连接的同时,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尊重自己的主体性。断绝关系是最后的选择,但如果必要,也无需愧疚。 01:26:46 重视和发挥你的“主体性”,为自己建立灵活而健康的心理边界。 01:28:37 你永远拥有改变的力量,可以带着那个曾受伤的自己,走向更自洽、更幸福的未来。 🌰提到的东西🌰 [美]维安娜·法鲁恩,石孟磊译,《认识你的原生家庭》。 为什么我们总在关系中反复受伤、焦虑、讨好?也许答案正指向那些尚未被我们看见的原生创伤。《认识你的原生家庭》剖析了五种常见的原生家庭创伤类型,结合真实案例与四步疗愈路径,帮助我们识别关系卡点,打破困境,重建边界、亲密感与自我认同。 本期嘉宾:郭喜爱,陈宇峰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90分钟
28k+
23小时前

明朝灭亡和南美火山喷发有关?重建古代气候对现在的人有什么用?

果壳时间

如果在历史上找一年穿越回去,你会选哪年呢?首先应该排除那些因为火山喷发造成的“无夏之年”。一次强力的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影响可能波及万里之外的另一片陆地,造成大范围的降温,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在极端的气候事件面前,整个地球从来都是一体的。 本期节目的嘉宾裴卿和他的同伴做的工作,是用自然界里的各种指标和人类历史上的文献记录,来重建过去的气候,研究气候曾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人们的应对方式。我们聊了这个科研组织PAGES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得到的一些好玩的研究结论,或许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同时反思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当下的气候变化。 其中最不应该忽略的一点或许是,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或者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都不会只局限在一个地区,只有整体考虑应对之策,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本期人物🌰 裴卿,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学系、中国历史文化学系双聘副教授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GES=Past Global Changes,过去全球变化 CRIAS=climate reconstruction and impacts from the archives of societies,基于历史文献(档案)的气候重建和影响 03:43 火山喷发造成“无夏之年”,影响范围可能从赤道到南极 06:29 1600年秘鲁火山喷发,欧洲和亚洲都有确切的降温记录 09:27 PAGES研究过去全球的环境变化,包括所有变化 12:28 树轮、冰芯、花粉中,都储存着过去气候的信息 研究人员测量冰芯以备分割(来自Peter Rejcek, NSF): 含有花粉颗粒的泥柱(来自Mount Royal University): 17:10 “大水”到底是多大?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献记录如何用统一标准开发 19:49 欧洲的记录准确但比较少,中国的记录不够精确但胜在数量多 23:10 正史记录比非正史可靠,如果河北的地方志出现广东的记录,那要小心 25:28 中国人讲的“天”,包括了土地、空气、水等所有环境因素 29:09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中国的明末清初恰好在同一时间,唯一有关联的是大家同处小冰期 30:17 同样的气候压力,不同的应对策略:中国人选择内部迁移,欧洲人选择海外扩张 33:02 有的适应行为是资源减少时的零和游戏,如何保证公平和正义? 38:24 欧洲2500年历史中,气候压力增加时思想家也在增加,但建立因果关系要非常小心 欧洲气温变化与思想家数量(来自裴老师论文,拓展阅读4): 43:28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把历史讲述一遍,但并非环境决定论 45:24 “尺度”有多重要:明朝灭亡到底是因为崇祯“非常努力做出错误决定”,还是因为气候压力? 50:14 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到底对现在有什么用?洞庭湖的例子 54:04 最后的建议:提高缓冲能力,重视整体观 拓展阅读: * 1.Zhang, D. D., Pei, Q., Lee, H. F., Jim, C. Y., Li, G., Zhang, M., ... & Zhang, S. (2020). Climate change fostered cultural dynamics of human resilience in Europe in the past 2500 year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44, 140842. * 2.Degroot, D., Anchukaitis, K., Bauch, M., Burnham, J., Carnegy, F., Cui, J., ... & Zappia, N. (2021). Towards a rigorous understanding of societ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Nature, 591(7851), 539-550. * 3.Pei, Q., Qiu, M., Li, G., Wu, K. M., Mordechai, L., Liu, W., & Zhang, H. (2024). Cost of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 conflicts, and epidemics in imperial Chin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9(11), 114025. * 4.Zhang, D. D., Pei, Q., Zhang, S., Wang, L., & Qiu, M. (2025). Cultural innovations were boost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epidemic outbreaks in European Histor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12(1), 1-8. 本期嘉宾:裴卿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57分钟
6k+
23小时前

在青藏高原用烟花炸山,为什么激怒了所有人

果壳时间

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合作,在青藏高原举办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表演视频在网络发布后,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品牌方和艺术家工作室相继发布道歉信,并表示会复核生态影响并展开补救行动。 但是表演对当地生态的可能破坏已经造成,道歉信并未终止这场讨论。这场舆论浪潮一方面与艺术家和品牌的影响力有关,一方面也与如此大型的作品中呈现的对自然的极端漠视有关。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在这次讨论中多次发声的顾有容老师复盘整个事件,聊聊高原上的植被伤害为什么几乎没有办法短期修复,需要警惕哪些错误的修复方法,以及未来如何避免出现类似“先破坏,后知晓”的事件。 🌰本期人物🌰 顾有容,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植物学和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工作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0:22 事件简单回顾:无知和傲慢带来的生态破坏和舆论风暴 03:13 整个青藏高原都是生态脆弱区,多年积累才能开出美丽大花 06:53 高山草甸的草毡层很薄很脆弱,但它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石 11:18 翻土“修复”,只会造成二次伤害 14:24 每年的新年烟花秀,都会造成当地一定时间的鸟类真空期 16:58 “生物可降解材料”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外来的生物材料缺乏对应的分解者 19:20 会不会有重金属、偶氮化合物?会不会进入水体?滞留的颗粒物会不会加速冰川消融? 21:17 电影《红河谷》三十年前在附近炸了一块山,放在今天无法想象 23:30 评估相对容易,修复则很难,需要几十上百年时间 26:08 始祖鸟和蔡国强接下来能做些什么?至少千万别种“格桑花” 29:11 《环境影响评价法》确实没有要求这种活动做环评,但可以找别的法律呀 32:49 ESG是用来做什么的,现在大家应该都清楚了 35:44 环境方面,科普的重要性不如普法,科普是很滞后的 37:58 高山烟花秀,背离“无痕山林”的精神太远了 39:19 一个普通人在山里活动,只要不留垃圾、不摘花草、不投喂野生动物、不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就非常好了 42:41 关心自然“有什么用”? 46:18 如何评价艺术活动?冒犯了几乎所有人的艺术表达,也要接受相应的批评 本期嘉宾:顾有容 主播:明月 后期: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微博、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49分钟
52k+
23小时前

电磁弹射都出现了!中国军工科技为何进入“大爆发”时代?

果壳时间

从新型战斗机到航空母舰,中国的军事科技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寒武纪大爆发”:93 阅兵众多科幻感十足的尖端装备还在眼前,不久前福建号航母的电磁弹射视频又席卷全网。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军工科技真的迎来了瓶颈的突破期吗? 本期节目,我们再次邀请到军事航空博主瘦驼老师,聊聊这场技术爆发背后的深层逻辑:许多看似高不可攀的军事科技,其根基竟深植于日常生活的民用科技之中。 从磁悬浮、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技术到电磁弹射,从你的5G手机天线到隐形战机雷达,从军用运输机运-20 到国产民航客机的发动机…… 现在的科技突破,已经不再只是“军转民”这条单向道,而是有了“民用技术反哺国防”的全新路径。 🌰本期人物🌰 嘉宾, 瘦驼,军事航空博主。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0:50 福建舰电磁弹射视频发布,三款核心机型(歼-15T、歼-35、空警-600)同时亮相。 02:31 为什么航母需要弹射器?在仅有百余米的海上跑道上,如何让战机安全起飞。 08:01 蒸汽弹射的原理是什么?技术难点在哪里? 12:05 电磁弹射的原理,其实类似磁悬浮列车。我们中国在民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积累是重要基础。 13:29 我们的电磁弹射能兼容三款重量、性能迥异的飞机,这属于“贴脸开大”了。 22:39 注意到折叠起来的机翼了吗? 26:11 相比滑跃起飞,弹射起飞能让舰载机实现“满油满弹”,极大提升作战半径与任务弹性。 29:38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工作人员手持平板去显示飞机现场称重的重量。 33:45 技术发展的趋势已发生逆转,从过去的“军用转民用”,到如今“民用技术反哺军用”。 37:21 解决电磁弹射瞬时巨大耗电难题的技术,源自于新能源领域的储能方案,比如超级电容、飞轮储能。 49:26 一个“囍”字形手机天线的故事,从5G手机天线到隐形战机雷达。 59:15 无线充电技术与相控阵雷达,在底层逻辑上是相通的。 01:03:0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工企业为求生存“军转民”,比如制造空对空雷达的长虹在造电视,现在造预警机的南京电子某所,当年也在造熊猫电视。 01:05:14 强大的民用工业基础,反过来推动了军事科技的爆发式成长。 01:06:45 最后的“明珠”:为什么航空发动机是军工技术中为数不多仍在引领民用的领域? 01:17:07 运-20运输机换装的国产发动机,将作为“空中试车台”,为国产民航发动机(如C919)积累宝贵的飞行数据和运营经验。 本期嘉宾: 瘦驼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85分钟
21k+
23小时前

玉米vs.土豆,“末日作物”终极对决,谁是最后的赢家?

果壳时间

如果迎来世界末日,人类只剩一种作物维生,哪一种是最优解呢?考虑各方面的特性,这场角逐的冠军很可能诞生于玉米和土豆之中。 看向科幻作品,《火星救援》和《星际穿越》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两种作物都原产于美洲,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散播到世界各地并站稳脚跟,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它们各自拥有哪些优点,从而有资格成为人类最后的食物?真实的历史上,它们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和伤害? 目前每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350公斤,距离国际粮食安全线并不远,但地区间极度不均衡,养活全球80亿人口仍是极大的挑战。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我们再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崔凯,从土豆和玉米入手,聊聊粮食和粮食安全。 🎁崔凯老师赠送给果壳时间听众5本签名版《谷物的故事》(2025新版),我们会在小宇宙评论区挑选发表精彩留言的朋友送出,10月23日前留言有效🎁 崔凯老师在果壳时间录制的上一期节目指路:“内卷”这个词最早是说水稻的? 🌰本期人物🌰 嘉宾:崔凯,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纪录片《风味人间:谷物星球》学术顾问。先后获得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著作《谷物的故事》获得“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rt1 来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改变了世界格局 01:50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作物,玉米刚到欧洲时不是很受待见 05:28 传入中国这么晚的玉米,凭什么获得这么美丽的名字 07:46 野生土豆其实可以用种子繁育,但人类选择了块茎 09:14 从“恶魔的苹果”到“皇家蔬菜”,土豆翻身靠营销 (口误更正:11:28腓特烈大帝颁布土豆法令的时间为1740年,非1840年) 16:57 中国人更愿意把土豆当菜,其实它营养均衡且生长期短,能解燃眉之急 20:03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激增,玉米是第一功臣 Part2 终极对决:土豆和玉米,谁更适合末日? 25:30 超强的适应性,让玉米成为一种合适的末日作物 27:30 假如末日来临,地球只剩一种作物,玉米和土豆谁是最后的冠军? 32:35 遗传多样性单一,让土豆在爱尔兰被晚疫病团灭,民族伤痕留存至今 38:44 爱尔兰的这场薯疫,还和中国的鸦片战争有关? Part3 食品安全我知道,那么粮食安全是什么? 42:22 世界粮食三次大增产,第一次源自地理发现,第二次靠绿色革命,第三次要靠育种 48:30 全球粮食供给体系深受政治因素影响,中国3月援助加沙的食品包7月才陆续到达 51:33 粮价的复杂影响因素:看起来是猪肉涨价,背后涉及疫病、大豆产能、原油价格 (口误更正:54:11处的“千亿吨级”应为“千万吨级”) 54:17 非洲的人均粮食产量世界最低,那里其实有很强的增产潜力,但粮食问题从来不只是粮食问题 57:25 如果换算成耕地,中国的粮食对外依存度是35%,不可小视 01:01:18 要考虑亩产,也要考虑可持续性 本期嘉宾:崔凯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66分钟
6k+
23小时前

3 岁“野人孩子”震惊全网!这是极端忽视,不是“自然教育”

果壳时间

最近,一则关于“野人孩子”的新闻视频震惊了全网:一个3岁的男孩赤身裸体,在高速服务区四肢着地爬行,甚至用嘴舔食地上的食物。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的父母声称这是一种“自然教育”。 * 这究竟是前卫的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无法容忍的虐待与忽视? * 为什么说,真正的“自然教育”根本不是这样? * 这种“教育”方式,会对一个孩子的大脑和未来造成怎样不可逆的伤害? * 儿童发展的“敏感期”一旦错过,将面临什么后果? * 为什么说这种行为是对儿童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彻底剥夺? 《登天之梯》里,儿童心理咨询师 Bruce Perry 讲述过一个“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的故事。那个男孩从出生 11 个月到 5 岁,是被放在笼子里像养狗一样养大的,极端的忽视对他造成了严重伤害,他站不起来,没有语言,表现得就像一只受惊的狗。不过,在专家们的干预下,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后来被收养, 8 岁时已经可以给医生写“谢谢你,佩里医生”的纸条,并准备去入托。 这个新闻里的两个男孩,他们也需要外界的介入、干预和支持。 🌰本期人物🌰 嘉宾,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育儿畅销书《养育的选择》《整体养育》的作者。主讲线上精品课《从心理解孩子》和《从心理解青少年》,播客《从心FM》。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Part 1 “自然教育”还是极端忽视? * 01:20 一个像动物一样爬行的3岁男孩 * 02:56 这不是人类养育行为,而是忽视和剥夺 * 03:44 曾经有个化名“吉妮”(Genie)的美国孩子,被父亲锁在小房间里,从 20 个月大到 13 岁。她从未完全康复。 * 05:07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核心是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而非回归原始 * 06:54 孩子不是野生动物,他是具有社会性的 * 08:18 这不是“教育方式”之争,这是严重忽视,而严重忽视是虐待儿童的一种形式 ▍Part 2 被剥夺的大脑与错过的“敏感期” * 09:55 语言发展迟缓只是冰山一角,孩子的生理、认知、社会情感发展已全面落后 * 16:41 大脑有“敏感期”,3岁的他还有机会,但时间已极其紧迫 * 21:15 除了语言,社会化和情感方面也要弥补 * 22:35 2~6 岁的小孩会观察、模仿,得到周围人的即时反馈。 * 24:02 4~7 岁需要学会“心智理论”,孩子才能理解他人想法 * 26:15 《登天之梯》里,有个“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 ▍Part3 谁来拯救孩子? * 32:15 家中另一名1岁幼儿同样处境危险,早期干预刻不容缓 * 36:34 他们的大脑可能有器质性的伤害,应该去做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 40:43 他无法直接融入主流教育体系,需要专家团队数年的密集干预 * 48:16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立即解救,全面评估,科学干预 本期嘉宾: 陈忻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55分钟
5k+
23小时前

大学专业不对口,也能进米哈游做游戏?

果壳时间

你是否对米哈游幕后的世界充满好奇?想知道在米哈游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米哈游的校园招聘HR和业务嘉宾,一起来聊一些校招同学可能比较关心的话题,为你揭开游戏行业招聘的幕后故事。 🎁我们会在小宇宙评论区挑选出发表精彩留言的5位朋友,各送出米哈游周边套装*1,11月7日前留言有效🎁 🌰本期人物🌰 嘉宾:波波,米哈游校园招聘HR 嘉宾:Susan,米哈游校园招聘HR 嘉宾:包子,原神游戏测试 主播:国荣,果壳主笔 🌰时间轴🌰 0:44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期播客?为想进入游戏行业的同学答疑解惑 2:17 从校招角度出发,游戏行业在招什么样的人 6:05 【程序岗揭秘】游戏程序几乎每天都要复习数学和物理知识? 11:30【策划岗揭秘】专业真的不设限!也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同学加入我们! 12:16【游戏测试揭秘】有几万小时的游戏时长,就可以做游戏测试了吗? 14:01 在面试游戏行业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8:08 米哈游没有机筛,没有机筛,没有机筛! 24:32 想进入游戏行业的同学,要如何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29:00 在米哈游工作会发生哪些好玩儿的事情? 35:32 抽奖环节 本期嘉宾:波波,Susan,包子 主播:国荣 后期: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36分钟
1k+
23小时前

并非每个诺奖得主都是大佬,听听本科生逆袭的故事

果壳时间

今年的诺贝尔奖又有女科学家获奖了,她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玛丽·布伦科。布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她并没有遵循典型科学家的发展路径,依靠获奖时仅有的简略履历资料,拼凑出的是她断断续续的职业生涯,她有时专注家庭,有时转做科学传播,目前在一家不算顶级的机构做高级项目经理。记者上门采访前,翻遍全网也只能找到一张她的照片。 这样的状态在近些年的诺奖得主中堪称罕见,这期节目将介绍3个有着这样边缘化特征的“角落里的诺奖得主”:自然科学诺奖得主中仅有的本科生田中耕一,不断跨行自学成才的保罗·克鲁岑,以及诺奖成果被冷落三十年的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不管是得奖时无人知晓姓名,还是长期不被理解,时间最终让他们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而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即使没有诺奖的加持,他们对科研的热忱和坚韧信念依然熠熠生辉。 🌰本期人物🌰 嘉宾:孙亚飞,清华大学化学博士,科学史研究者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0:19 新科诺奖得主玛丽·布伦科,一个非典型的科学家画像 美联社记者镜头下喜极而泣的布伦科: 02:06 “诺奖灰姑娘”,其实是一个悖论 ⚗️田中耕一(たなかこういち,2002年化学奖):本科生的逆袭 05:34 英语苦手,确实没听明白诺奖委员会的电话 07:52 擦肩而过不相识,无人了解的诺奖得主 09:51 “你去杀死唐僧师徒”,找到测大分子分子量的办法 13:28 质谱打出的碎片,12345都有,但很难推出总和是6 16:12 到底是怎么搞混了丙酮和甘油的?可能就是一个只有外行才能犯下的错误 19:55 不配得感的重压下,他又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24:06 田中耕一是“被忽略两次的人”吗? “小黑屋”中局促接受采访的田中耕一: 🌏保罗·克鲁岑(Paul J. Crutzen,1995年化学奖):跨行自学成才的气象学家 27:07 土木工程出身,甚至是在技校学的 28:50 追随伴侣去北欧,在合适的时间里不断跨行学习 30:35 60年代就认识到了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 32:58 气象学家应该得哪个奖?还是化学吧 35:35 诺奖得主正确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克鲁岑是一个典范 一直致力于呼吁保护环境的克鲁岑: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8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被理解的“先知” 38:33 一个40岁出头就成为院士和遗传学学会主席的人,为什么也算边缘 40:27 跳跃基因,今天解释起来也不太好懂,在古典遗传学的年代不啻天书 43:27 别人在计算,她在观察,“只要看到玉米植株,就能想到它的细胞核在显微镜下的样子” 45:19 无人理解的“最强大脑”,能想象水哥跟你解释如何分辨五百杯水的区别吗 48:14 三十多年后,分子生物学家终于和麦克林托克殊途同归,但她一直确信自己是对的 51:35 科学也是有审美的,不同审美取向带来的结果差异极大 55:53 女科学家的身份,在这个故事里有什么影响? 一生与玉米和显微镜为伴的麦克林托克: 本期嘉宾:孙亚飞 主播:明月 后期: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59分钟
1k+
23小时前

癌症晚期就只能躺在床上等死吗?我努力活着,为什么却成了别人眼里的“罪人”?

果壳时间

在人们心中,癌症病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是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也许是严格遵守着“最健康”的饮食和作息? 身为癌症患者,柱子哥没有想到,一杯奶茶也能让她陷入争议。当她在网上贴出自己喝的奶茶时,有人批评她不自律,有人指责她浪费医疗资源。除了奶茶,她每天面临着从头到脚的审视和评判——化妆、旅行、录播客,甚至只是享受片刻的甜,似乎都是对“病人”身份的背叛。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两次患癌、却始终用力生活的柱子哥,以及对癌症患者营养和饮食有深入了解的资深临床营养师孙凌霞老师。 * 为什么一杯补充能量的奶茶,会成为众矢之的? * “健康饮食”对一位胃被切除、消化系统受损的患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当理想的营养方案在现实中难以执行,我们该指责病人“不努力”,还是该反思我们对“病人”这个身份的苛刻想象? 你会听到一个癌症患者最真实的生活、挣扎与渴望,也会了解到理想中的照护与现实里的差距。 我们希望传达的信息很简单—— 癌症病人依然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 不要只看见疾病,而看不见疾病背后那个鲜活、完整、渴望“活出自我”的人。 🌰本期人物🌰 嘉宾, 柱子哥,一个在互联网上真实完整记录生活的普通人,28岁淋巴瘤晚期合并SLE,34岁印戒细胞胃癌晚期,她记录了自己7年晚期癌症的生活,关注安宁疗护和肿瘤末期生命关怀,写了两个公众号一个微博一本书,你也可能听过她播客或者看过她的纪录片。 嘉宾,孙凌霞,《癌症患者怎么吃》作者,美国注册营养师,认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医疗人员,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临床营养师,负责重症患者的营养诊疗。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1:53 “奶茶事件”始末。 03:26 胃癌手术如何永远改变一个人的饮食? 05:42 我也想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想吃大块的肉,但根本没法吃。 09:51 医生现在只关心我如下问题,最近吃得好不好?能不能吃得下?最近排便好不好,排气好不好? 11:34 面对大多数胃癌患者,营养学的推荐通常是高蛋白、高热量,但也要依据患者的情况来进行调整。 14:42 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营养液我都尝试过:口感黏腻催吐、自费价格昂贵、引发肠胃不适…… 17:43 市面上的营养液大多是以海外产品为基础的,结果就是偏向西方人的口味,而且以甜口为主,缺少国人喜欢的咸口的鸡汤口味、小米粥口味之类。 22:51 医学营养产品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做个布丁、能量棒、冰棒之类。 27:08 静脉输液营养针同样痛苦:耗时长达10小时以上,伴随发热、心悸、恶心等痛苦。 35:08 谁来为病人准备“一日六餐”? 现实是:大部分病人没有全职保姆,病人自己更没有体力和精力去做饭。 40:20 癌性疲乏,是在肿瘤患者里很常见的一个症状。 42:00 营养上,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做到 100 分。而是根据 80:20 原则,做好能起到最大作用的那部分。 对患者而言,能吃下去、身体能耐受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谈优化。 45:47 我现在用的化疗方案是非常容易吐的一个方案,医生知道我熬过了九次这种方案,而且还能坚持吃饭,大家都觉得我是东亚战神。 47:10 - 奶茶会成为一个攻击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饮料好像是所谓的消费社会里精致奢侈生活的代名词。 49:28 “你生病,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指责背后的公平世界假设与恐惧。 59:03 分享病痛被嫌“不体面”,打扮漂亮又被说“作秀”,那到底癌症病人要怎样生活呢? 01:00:01 - 我进行这么辛苦的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有质量地活着,而非成为“全职病人”。 01:03:04 对于每一个患者,其实医疗人员会有一个目标和价值导向——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情是你想要追求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帮助去实现这个。 01:06:27 很少有人知道,人走向死亡的过程会遇到什么。我的初心一直就是“丢石子过河”,我这里丢一块,那里丢一块,我身后的人可以看到我丢石子的这个动作,以及水面的反应,来判断我在经历什么,水深还是水浅……这样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就可以摸石头过河。 01:10:43 其实我收到的私信远比评论多。很多跟我同处境的病人,他甚至没有办法在评论区说什么,因为他担心被评价,但他们私信里面会跟我讲他们真实的处境。 01:12:05 我有必要让别人知道,我在这个阶段我是这么想的,我是这么感受的,我是有什么样的需求的。 01:12:56 人应该有“患病的权利”。人人都会生病,生病其实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你不能把生病一律视为“某个人没有尽到责任”的表现。 01:18:13 患者的自主性特别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在生死前面,家人不一定知道患者最想要的是什么。舒缓医疗的一个重点就是和患者沟通,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怎样能让你舒适。 01:20:31 如果患者可以在自己家里去换药、夜里去用药、居家送定制化的营养餐……就能大大减轻照护者的压力以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01:21:57 癌症终末期的病人,其实进入照顾高需求、经济高需求、情感高需求的一个境地。但时间久了之后,照顾者也是身心俱疲的。 01:23:57 医疗系统也许可以给病人提供一些“项目管理”上的支持,避免“人都病得那么重了,还得自己去找医生”。 01:29:00 有一次我痛得三天没吃东西,去了医院又被踢了一晚上的皮球。 01:35:49 我这边(果壳病人)患者自述的故事做了有七八百篇。初衷其实就是想要把“人”从那个病后面捞出来。 01:43:39 不要轻易去审判,你永远不知道另外一个人面临的处境是什么样子。 本期嘉宾:柱子哥、孙凌霞 主播:明月,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104分钟
5k+
4天前

和3000人竞争“最有诗意的工作”,在孤岛给“神话之鸟”当两个月保安是什么体验?

果壳时间

有一份“最有诗意的工作”招募这几年在自然爱好者和观鸟爱好者中广为流传,这个准确名称为“繁殖海鸟监测员”的岗位,要求两人搭档在一座孤岛工作两个月,守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这是全世界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现存种群仅200余只。 这也是一份竞争逐年激烈的工作,今年的中选与应征比例为13/5045。去年,棣棠在3388人中成功突围,和搭档在舟山定海五峙山列岛过了2个多月的荒岛生活。她们需要攀爬岩石,为中华凤头燕鸥准备好繁殖场地,每天做观察记录,也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解决做饭、洗衣、蚊虫叮咬等问题,还需要面对孤岛上更显可怖的自然伟力和可能的陌生人侵入。 虫咬皮炎折磨了棣棠很久,是她在岛上最大的苦恼,甚至她离岛一年之后腿上还带着坑坑洼洼的印记,但回忆起那段岛上时光,她依然为能看到那些美丽的鸟儿并跟自然近距离相处而激动,并且打算以后有机会再次上岛。 棣棠在这期节目里细致分享了孤岛上的生活和与燕鸥相处的故事,如果你也有兴趣为鸟类保护贡献时间和精力,可以留意节目结尾提到的几个项目的信息。 拓展阅读:棣棠发在果壳自然的文章都说这是“最有诗意的工作”,我却在上班时大战蝙蝠和蜈蚣 一些棣棠提到的志愿者项目: 2025繁殖海鸟监测员招募(保护神话之鸟项目组) 志愿者招募 | 2025春季全国鸟撞调查(防鸟撞行动网络) 招募丨守护城市鸟类,邀您共建“飞羽”监测网络(CBBS数鸟小组) 了解猛禽监测,参与猛禽保护(全国猛禽监测网络) 🌰本期人物🌰 棣棠,从观鸟开始的全类群观察爱好者,到处参加野外调查保护项目的自由撰稿人,关注科学传播与生态保护。 麦麦,果壳自然负责人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1:00 想在几千个人中杀出重围,首先你得真有两个月的时间 03:46 为了诗意的工作和补贴就用AI伪造简历,既不尊重工作人员也不尊重鸟 07:17 我在岛上最有名的传说就是做饭,还有一位突出的选手擅长微距拍昆虫 13:44 中华凤头燕鸥,曾被认为已经灭绝,失而复得轰动鸟类学界 17:42 为了让燕鸥们来岛上下蛋,我们的方法就像淘宝刷单一样,先用假鸟模型刷一些好评 20:44 要想安全孵蛋,得混在亲戚群中,得躲避游隼和狡猾的黑尾鸥,还得注意迷信海鸟蛋营养的人类 23:56 上岛第一关:攀爬野生陡峭岩石 27:56 在几千只大凤头燕鸥中找到几只中华凤头燕鸥,很考验眼力和耐心 34:18 监测员的一天,除了监测记录,还要操心做饭、洗衣晾衣、基本物资、狂风,“我特别渴望吃麦当劳” 39:01 我的搭档原本是搞建筑的,她认为燕鸥们之间的下蛋距离是经过测算的 40:18 岛上恐怖时刻:红气球事件和坡下有人说话事件 44:21 蹲在地上看树莓、龙葵、磕头虫,觉得好像被大自然拥抱了 47:09 看到燕鸥的蛋被啄破是心疼的,但也做不了什么 49:46 船老大教我们的本地生活智慧 52:04 虫咬皮炎太难受,我甚至被虐出了变态心理,想把脱落的水泡痂留作纪念 57:26 同期的伙伴哪怕没见过面,也有一种战友情 01:01:32 在岛上那样子都过来了,生活里还有什么地方忍受不了呢? 01:03:58 也有容易参与的公民科学项目,在家门口做记录一样很有价值 01:07:04 几个有趣的鸟类保护项目 上岛需要先攀爬岩石: 燕鸥来临前拔除杂草、放置假燕鸥: 正中展翅的是中华凤头燕鸥,比大凤头燕鸥羽色更白,喙尖呈黑色: 大凤头燕鸥站在假燕鸥头上: 左下角为伺机啄蛋、鬼鬼祟祟的黑尾鸥: 伴飞: 游隼来临后蛋散落一地: 在监测屋观察燕鸥: 棣棠与搭档: 神秘红气球: 虫咬皮炎造成的水泡不忍直视: 本期嘉宾:棣棠 麦麦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70分钟
3k+
1周前

在红山,大象饲养员竟然要考挖掘机驾照?

果壳时间

著名的南京红山动物园开新区啦!新开的南门新区有了非洲雨林馆、非洲草原区、马达加斯加、澳洲动物等展区,首次展出大猩猩、角马、耳郭狐、噪犀鸟、岩大袋鼠、黑白领狐猴、褐美狐猴等物种!(←这段自来水广告与播客内容其实无关。) 不久前,我跑去红山动物园,逮住两位工作人员聊了聊: * 在红山做动物饲养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除了喂食和打扫,红山的动物饲养员还要掌握解剖学和挖掘机技术? * 为什么红山动物园的动物吃榴莲壳不吃榴莲肉? * 为什么动物越“难”找到,说明它们过得越好? * 如何让动物配合看牙抽血? 如果你也喜欢动物,欢迎你去红山看一看。 🌰本期人物🌰 嘉宾, 刘媛媛,南京红山动物园动物饲养繁育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圈养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工作,致力于用野生动物行为管理创造更好的动物福利。 嘉宾,高原,南京红山动物园宣传教育部活动教育组主管。主要负责自然科普教育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工作。自然爱好者,关注本土生态,多次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0:28 我在动物饲养繁育部,养着一千多只动物。 01:19 从志愿者到留下工作。 04:25 饲养员的日常,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每天都是“鸡皮疙瘩起来,鸡皮疙瘩下去”。 06:19 动物福利的核心,就是让动物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能展现出最自然的行为。 09:08 动物园不仅是看动物的地方,更是学会怎么去看动物的地方。 10:36 动物园里能观察到动物非常多的行为,为野外研究提供宝贵数据。 12:11 猞猁为什么要互相撞头?我们发现猞猁妈妈也会教宝宝撞头。 14:27 长臂猿吃的果子,其实和店里买到的水果不一样。 15:53 动物园自己种的枇杷、柿子、荷花、莲蓬、柳树、芭蕉、女贞、拉拉藤,都可受动物欢迎了。 17:16 榴莲壳能成为黑猩猩心爱的“气味玩具”。 20:05 我们特地送大象饲养员去学开叉车和挖机,要不太累了。 21:17 养肉食动物,要掌握好解剖学。 22:23 通过正强化训练,让动物自愿接受体检和扎针。 27:40 食物丰容怎么做? 35:59 混养动物有学问,打造不同物种共存的微型生态系统。 38:08 本土物种保护:为豹猫、獐子等“原住民”的回归而努力。 41:04 繁殖 1500 只以上的无斑雨蛙,为放归做准备。 42:17 动物园里居然出现了一只谁也不认识的动物! 47:36 动物园里的“野生邻居”:貉、狗獾、鼬獾…它们昼伏夜出,与我们共享同一片空间。 53:31 去观鸟吧,百看不厌,立刻实现与大自然的连接。 01:00:39 在红山,学会与蜂类和平共处的方法。 01:15:51 普通人如何保护自然?从做一个好游客开始。 01:16:55 成为志愿者:亲身体验是产生保护动力的最好方式。 本期嘉宾: 刘媛媛,高原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81分钟
4k+
1个月前

每年几千万只鸟撞死在玻璃上,为什么我没有见过?

果壳时间

飞鸟在很多语境中是自由的象征,它们在自然和人造的环境中似乎都来去自如。但是如果鸟和人类的建筑相遇,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悲剧。仅在北美,每年因为撞到建筑死亡的鸟就有上亿只。 鸟撞建筑现象引起广泛讨论和研究的时间不算很长,跟保护大熊猫这样引人瞩目的事比起来,预防鸟撞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恰恰是这件事,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 本期节目嘉宾李彬彬老师她和合作者在国内发起了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防鸟撞行动网络,已经初步发现了国内鸟撞事件的一些特点。目前有几千名志愿者参与过这项工作,很多人是在记录鸟撞的过程中第一次直接面对野生动物的死亡,第一次设身处地地思考,人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这些思考也引发了他们进一步的行动。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鸟撞这件“小事”会激发如此大的能量? 🌰本期人物🌰 李彬彬,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1:23 在北美,撞到建筑是鸟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鸟撞在中国是什么情况?没有人了解 03:38 每天生活在城市,我为什么从没见过撞上建筑的鸟? 06:59 建筑为何对鸟如此危险 11:11 在北美之外,中国动手研究鸟撞的时间不算晚 13:40 从学生调查到促成建筑改变,昆山杜克的防鸟撞行动异常顺利 18:10 甲方不知道的事实:采用鸟类友好的建筑设计,成本其实会降低 19:01 100%玻璃覆盖的建筑就很现代很美吗?我们在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是不是也在丧失文化多样性? 22:14 选择公民科学的方式做全国性的系统调查,是希望大家在亲自参与中了解保护的逻辑 27:10 志愿者反馈,做调查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29:47 国内鸟撞发现:雀形目、迁徙性的鸟是最大受害者,繁殖习性也有影响 34:13 低层建筑鸟撞数量更多,可能因为这个高度鸟类活跃度高 37:19 用窗花、百叶窗、贴纸改造自己家,有没有帮助? 41:13 深圳、上海已经有了政策性的引导,企业也能从防鸟撞改造中尝到甜头 43:39 “不能适应人类建筑的鸟就该被自然选择淘汰”,如何反驳这样的观点? 47:00 跟城市里的人讲,你的日常选择会对遥远的大熊猫产生影响,这个路径太远了,但鸟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53:57 “那么大一只鸟,放在手里其实非常轻”,很多人第一次正视死亡是什么 56:01 是鸟撞这件事本身的力量,让志愿者们自发投入其中 01:00:48 我们只希望你停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01:04:08 以西双版纳森林茶为例,人和自然双赢是可以实现的 01:10:16 你的日常消费是在为自己想要的世界做选择 2025秋季全国鸟撞调查招募 拓展阅读: * 关于鸟撞的基础知识 * 志愿者调查实录 * 全国鸟撞公民科学研究成果 2019~2021年间,昆山杜克大学部分死于鸟撞的鸟(摄影:李彬彬): 纵横间距都在5厘米内的波点贴纸,可以有效改造大面积玻璃幕墙,图为昆山杜克大学宿舍空中连廊(摄影:吕辰) 志愿者参与放鸟撞行动网络流程(来自李彬彬一席演讲): 本期嘉宾:李彬彬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微博、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73分钟
4k+
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