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艺术体制读书会09(下):从“哲学对艺术的剥夺”到“艺术的终结”

那不奈斯

时间轴 * 00:37 关于《哲学对艺术的剥夺》的介绍 * 04:26 讨论:《哲学对艺术的剥夺》 * 29:02 关于《艺术终结》的介绍 * 35:23 讨论:《艺术终结》 * 55:56 关于《视觉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终结问题》的介绍 * 63:33 讨论:《视觉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终结问题》 * 80:03 艺术体制总结 详细版时间轴 * 00:37 关于《哲学对艺术的剥夺》的介绍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的自主性,哲学对艺术的剥夺不是简单的取代 柏拉图对艺术的抨击 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何用处? 将艺术分为美的艺术和实用的艺术,本身就是某种治理术,就跟把女性放在审美距离上一样,本质上是政治性的。美学介于哲学和艺术的间隙,艺术的地位变得危险重重 艺术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终结了,但艺术史仍在延续,艺术的未来仍然是开放 艺术是否产生什么?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来看 * 04:26 讨论:《哲学对艺术的剥夺》 * 05:00 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一直在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艺术也慢慢的艺术哲学化,以一种哲学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变成了哲学,它的实践还在继续 * 05:45 哲学的困境 当哲学用来改造世界,而不是用来理解世界时,哲学就没用了 * 06:52 艺术有没有效果 隐喻 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从实际功用层面来说,是瞧不起艺术的,另一方面,当我们专门论述艺术时,又会强调艺术对社会生活非常重要 * 10:01 总结《哲学对艺术的剥夺》 哲学对艺术的三种剥夺形式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后造成的后果 * 12:54 压制艺术的历史 * 13:57 丹托对艺术的终结的推断 历史不是事实,也不是史实,历史是关于连续性的一种描述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 * 17:27 艺术在寻找美的方向 把艺术分为美的艺术,实用的艺术,他说,这样的区分本来就是一种治理术,是某种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性的 美学介于艺术和哲学之间,也让艺术地位变得危险 何以赋予艺术身份 * 20:43 丹托《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里的论述逻辑 哲学的核心定义是论证,而不是说服 丹托认为好的哲学是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 25:17 "艺术"的发展史 传统的美学解释不了20世纪以来的艺术现象 * 29:02 关于《艺术终结》的介绍 艺术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艺术无法解释为“表现” 丹托对于艺术是否有未来的问题,态度是反相对主义的 丹托认为,艺术和历史一样,越接近成熟,就越接近终结 * 35:23 读文学艺术批评类文章的技巧 这类文章通常有判断式的命题 * 38:30 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史观有没有普适性 * 40:22 观念艺术 * 41:23 艺术终结是艺术史的终结 艺术是解释出来的 艺术史进入后历史阶段,不是指没有历史了,是指之前历史的所有东西都重复过了 * 43:01 “终结”是什么意思 艺术的终结不是艺术的死亡,也不是艺术的消亡 * 43:50《西方的没落》里的部分观点 往往在艺术最兴盛的时候产生“不行了”的论调 * 47:37 艺术理论 它反驳了三种所谓的艺术史或者说艺术理论,即再现的,表现的、认识的 * 49:09 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自我教育 我们无法定义出某种静态的艺术 无目的的目的性;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 55:56 关于《视觉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终结问题》的介绍 保罗对丹托理论的思考 丹托过于放大了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恐慌,而忽略了技术带来的有益效用 后现代主义 * 63:33 机械复制技术 艺术品的真假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冲击 * 67:37 正统话语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艺术终结是否是一种话语的更新 * 73:33 崇高现象 康德提出两种崇高,一种是力的崇高,一种是数的崇高 《牲人》 牺牲,颂圣,除妖 * 79:20 正统话语与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正统话语是通过强化表现力来为艺术合法性赋予某种理论框架 * 80:03 艺术体制总结 通过反驳“艺术是不可能定义的,美也是不可能定义的”而造成的理论繁荣 一条主线:美学理论 * 93:00 艺术生活化 以后会是一个全民IP的时代 现在很多艺术都是某种观念艺术 相比文化本身,打卡心态才是更重要的动机 本期围读 * [德]黑格尔:《美学的范围和地位》,朱光潜译,载《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17页。 * [美]阿瑟·丹托:《艺术世界》,王春辰译,载《外国美学》第20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 [美]阿瑟·丹托:《哲学对艺术的剥夺》《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载《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74-105页。 * Dickie, George. “A Tale of Two Artworlds,” in Danto and his critics, ed. Mark Rollin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2), 111-7. * [英]保罗·克劳瑟:《视觉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终结问题》,莫其逊、唐桃译,载《批判美学与后现代主义》,广酉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80页。 相关链接 * [重思“艺术终结”:艺术体制读书会第九期纪要(一)](https://mp.weixin.qq.com/s/b9QgkyfnCd8ogdaUU09ZSw) * [从“艺术哲学”到“哲学对艺术的剥夺”:艺术体制读书会第九期纪要(二)](https://mp.weixin.qq.com/s/HK1ZO7ZM1HGdsXpfzHCJjg) * [艺术终结之后?艺术体制读书会第九期纪要(三)](https://mp.weixin.qq.com/s/qWWGAXpOXQylOhkD0DYDLQ) 写在最后 * 剪辑:阿黠 * 时间轴:阿黠 * 策划:萧涵耀 * 伴奏:Kevin MacLeod - Bleu * logo 设计:商隐 * 我们的网站:ysyy.typlog.io * 公众号:艺术体制读书会 & 侦知棒 * 听友群:(微信)zhentanxueyuan233

99分钟
73
5天前

#34 艺术体制读书会10(上):从“拟客体”到“行动者网络”

那不奈斯

时间轴 * 00:59 从《物的转向》与拉图尔的出场语境 * 01:43 从康德到拉图尔的脉络 * 25:20 拉图尔的“反哥白尼式革命” * 33:29 拉图尔论"符号学转向" * 42:36 “行动者网络” 详细版时间轴 * 00:59 从《物的转向》看拉图尔的理论背景 拉图尔提出“拟客体”的语境 思辨实在论 * 01:43 从康德到拉图尔的脉络 “物自体” 康德从物的两个层面出发阐明"物自体"和“现象界”。从认识主体来说,他规划了理性,知性,感性三个方面。但总的来说,他进一步对立了物和主体的关系,并且,“物”被剥夺了自主权,是被感性和知性辖制的对象 海德格尔提出“壶”这一聚集概念,壶之所以为壶,不在于其材质或者外观,而在于它拥有容纳作用的虚空,也就是“聚集作用” “物”就是“聚集” 图像学理论,就是把世界把物描绘成一个图像。这个理论会使人类像物一样,沦为一个客体 拉图尔提出“准客体”的概念,一个准客体,就意味着它可以被社会所建构,但它也有主动的一面,具有建构社会和主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在被主体建构的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主体和社会,它有自身的能动性 康德以来的哲学家都把人和物放在二元对立的状态 行动者网络理论 以梅亚苏和哈曼为代表的思辨实在论,是对拉图尔“准客体理论”的反思 思想能够思考独立于思想的存在 哈曼对梅亚苏的理论的改造 * 6:36 关于“物转向” 总体趋势是,呼吁关注物,将目光从主体转向客体,关注物在意义建构上的能力,甚至从认识论、本体论来加以探讨 康德强调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逐步提升 关系主义的思维聚焦“人与物”的关系,谁占主体,谁是次要 * 15:32 梅亚苏:如何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 * 17:25 梅亚苏和康德的分野 梅亚苏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就认识事物而言,是偶然性的,二是必然性的问题,即事物相对主体而言,它存在于世的方式,是独立的还是依存的 偶然和必然,独立和依存的 梅亚苏让一个分裂了的学科研究的领域,重新弥合起来 梅亚苏面对科学阵营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的长处在于他认识到了事物的偶然性,重视人跟事物打交道的那种偶然性和脆弱性;在他面对哲学研究阵营的时候,他强调研究独立于主体存在的客观事物,他们是必然的,独立的,是不依从于人的体验的 * 22:50 主题的切换 用哲学的方法去做文学批评,有一种现象,文学批评里面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但一个有力的哲学思想,一下子会反驳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 * 25:20 拉图尔的“反哥白尼式革命” 这篇文章的核心点就是我们的研究从本质转向事件,从纯化转向转译,从现代维度转向非现代维度,从革命转向反哥白尼式的革命 * 26:03 现代性的批判 现代人的定义: 物的普遍定律与主体不容剥夺,将各种权利归属于自然一侧或社会一侧。我们在理解世界的时候,把这个自然和社会作为两个维度 一方面,现代人试图通过科学和政治的纯化来维持二元对立,另一方面,技术和社会网络的实际运作又依赖,杂合体的动态联结 拉图尔认为,现代性本质是一个未完成的项目,其失败在于无法解释自身实践中产生的矛盾 * 27:29 何为拟客体 实验室内的科学仪器,化学反应是微观知识,而这个社会层面的科研经费,竞争等社会条件因素是宏观知识。因此,科学概念的建构不仅是科学家的事情,还有社会因素。一个科学事实需要集体来共同确认 * 28:42 符号学转向 * 29:36 对现代时间的批判和反思 * 29:47 反哥白尼式的革命 * 30:53 从传译者到转译者 * 32:16 将自然、社会、语言、存在四种现代资源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这一篇文章就是在对“现代”这个概念进行一个解构,然后它揭示了科学,政治与社会的深层联结,并试图以非现代视角重建一种包容性的世界观 * 33:29 拉图尔论"符号学转向" 语言占据主客体的中间地带 我们可以用非常多的方式去把握个人的东西,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语言 * 42:36 行动者网络 * 48:00 职业细分与纯粹性 * 50:56 时间秩序 * 52:10如何用理论解读作品 本期围读 * 汪民安:《物的转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3期。 * [法]布鲁诺·拉图尔:《革命》,载《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102-86页。 * Latour, Bruno. "On actor-network theory: A few clarifications." Soziale welt (1996): 369-381. * Latour, Bruno. "From Realpolitik to Dingpolitik–An Introduction," in Making things public: Atmospheres of democracy, eds. Bruno Latour & Peter Weibel(The MIT Press, 2005): 14-41. * Lindner, Peter. “Reset Modernity!: Re-Present, Re-Set, Re-Assemble—Bruno Latour |ZKM|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 Karlsruhe, 16 April-21 August 2016.” GeoHumanities, 3.1(2017): 209-17. 提到的书 * [法]布鲁诺·拉图尔、[英]史蒂文·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修丁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 [法]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刘文旋译, 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写在最后 * 剪辑:清秋 * 时间轴:阿黠 * 策划:萧涵耀 * 伴奏:Kevin MacLeod - Bleu * 落日飞车-Villa * logo 设计:商隐 * 我们的网站:ysyy.typlog.io * 公众号:艺术体制读书会 & 侦知棒 * 听友群:(微信)zhentanxueyuan233

55分钟
56
5天前

#35 艺术体制读书会10(下):行动者网络:社会理论与艺术实践

那不奈斯

时间轴 * 01:25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 11:36 有必要区分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吗? * 24:00 辨析“行动者”与“网络” * 33:27 行动者理论的逻辑展开 * 45:37 为什么要从行动者/网络出发? * 55:23 拉图尔策划的两场艺术展览 详细版时间轴 * 00:48 回顾上一次读书会 * 01:25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以往主客二元论的研究范式,强调人与非人行动者的平等地位和相互作用,为理解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提供了全新视角。但是,这个理论也因为将人和物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遭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行动者理论的相关名词解释 行动者:指的是任何通过制造差别而改变了事物状态的东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技术,甚至是某种观念 任何行动者都具有能动性,都能对网络产生影响 网络:这里并非指类似互联网的技术意义上的网络,而是一种描述连接的方法 行动者与网络的关系:所有能参与到实践过程中的元素都是行动者 行动者通过转译这一过程得以转换和汇聚,形成动态的行动者来实现网络,网络的节点便是行动者。行动者越活跃,行动越紧密,联系越频繁,网络就越复杂,延伸和影响的范围就越大。 转译:是行动者不断把其他行动者感兴趣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出来的过程 通过转译,行动者才能被联结起来,形成行动者网络 对行动者网络的生活化例子说明:医疗中的患者与医疗设备,家庭中的成员与智能设备 世界是由各种行动者相互联结而成,行动者之间通过转译的过程建立联系 转译的4个基本环节:问题化、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 * 07:09 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在面临科技冲击的时候去思考人与物的关系,是为了要摆脱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 社会学把所有时间场域进行切割 社会就是行动者网络,而不是社会中有行动者网络这个东西。 拉图尔认为,社会除了行动者网络之外别无他物 * 11:36 关于“在行动者网络里有必要区分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吗”的大讨论 行动者要到行动里去找,行动要到行动过程里面去找。 并不能说人制造了机器,人就主宰了机器。 什么是“转译” 行动者网络要实现从一个网络过渡到另一个网络的过程,需要一个攻击或者是一个手段,就是通过转译,使得本来不一样的两个领域能够互相接通起来。 “传译”和“转译”的区别 传译就是从这个点直接到那个点,没有任何枝节旁生的地方。按拉图尔的说法来讲,“传译”要么是一种社会生活当中非常少见的现象,要么是一种虚假的现象。 转译(转义)不是从这个点无缝切换到那个点,而是会增添内容,甚至增添节点。 传义是包含在转译里面的。 * 24:10 为什么将拉图尔理论里的Agency翻译成行动者? 行动者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非人类,且Agency的一个意思是起作用的事物或人。 英国艺术人类学家吉尔有一本书《Art and Agency》中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 28:32 网络 网络连接的节点是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行动的关系吗? 网络它不是一个东西,是运动过程,或者说是行动者运动的轨迹。行动者通过转译进行活动,就会形成网络。 我们只有发现了行动轨迹,才能看到网络这样的东西出现。 行动、行动者、网络,这3个词是互相联系的。 一条条行动轨迹的产生就出现了行动者,从而出现了网络,三者密不可分,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不要把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解成NETWORK,而是理解成WORKNET,它要运作起来、行动起来,才有NET这个东西。 * 33:27 行动者理论的具体内容 行动者网络理论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对网络意思的一些误解;第二部分,对行动者一词的一些误解;第三部分,理解行动者网络的困难;第四部分,网络追踪活动。 行动者网络不同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只关注个体、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频率分布、同质性或阶级性,但行动者网络拓展到了非人类。 网络一词来自狄德罗,用来描述物质和物体,以避免笛卡尔关于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划分。 网络一词具有本质性,是一种还原论和相对论的理论。 用网络这个词描述理论的优势:摆脱了距离的暴政;使得规模也变得相对化;打破了内外的空间维度。 * 36:24 关于“网络”一词误解的讨论 视野旁边的东西是模糊的 * 41:10 关于“行动者”和“行动者网络”的误解 理解行动者网络的困难在于要将三种不相关的关注点融合起来。第一个是实体构建的符号学定义,第二个是记录异质性的方法论框架,第三个是对行动者本身网络性的本体论主张。 * 42:54 为什么要借助符号学 * 45:37 为什么要以行动者/网络为本体来构建行动者理论 1、为了把符号学这个方法扩展到物上面。符号学方法以前只解决跟人相关的阐释问题,现在将其引入到行动者理论,就是借助符号学方法,把世界给行动者化或者网络化。2、这里构建的方法论框架实际上是一种空的方法论框架,只有定义,没有原则,就是一个记录。 * 47:16 反思性 对自身思考的东西反过来将其作为思考对象去思考,变成一种自我转译。 * 48:09 网络的动态性 第四部分强调网络的动态性,关注的不是追踪网络的工作,而是网络追踪活动,也就是说这个网络里面的行动者是如何运动的,以及这种运动是如何被记录的。 * 48:40 “试炼” 网络活动的方法论是去记录行动者如何建立维持或中断连接。 社会学的第一问题应该是回答因果问题,而行动者网络跳出了更详细的方法论说明,强调要构建新的,把因果问题Why直接转换成了一个What的问题,只要描述记录就可以了。描述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回答,一种对因果关系的回答。 * 55:23 拉图尔作为策展人策划的两场展览的大致情况 1、“让事物公共化--民主的氛围”:2005年,德国举办。探讨了在艺术和科学的视角下如何重新思考和更新政治。旨在说明政治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职业或一个系统,而是对事物的关注,以及这些事物是如何被带入公共视野的。 现实政治(Realpolitik):强调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物质因素来制定外交和政治政策,而非严格遵循理想或伦理原则。 拉图尔提出事物政治,认为政治应围绕着事物或议题来展开。这里的事物不仅仅指物质对象,更指那些引发关注、带来争议、关联不同行动者的议题和关键。 2、“重启现代性”:2016年,德国举办。展览的灵感来自《我们从未现代过》,展览提出现代性作为一套指引我们理解世界的原则已经不再有效,建议重启现代性。但这并非彻底抛弃或否定它,而是倡导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或方法来重新校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现代性是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产生征服自然的崇高感 展览包括六个程序:重新定位地球;世界的外部还是内部;分担责任,告别崇高;从国家到争议领土;忠于世俗化;创新而非炒作。 本期围读 * 汪民安:《物的转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3期。 * [法]布鲁诺·拉图尔:《革命》,载《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102-86页。 * Latour, Bruno. "On actor-network theory: A few clarifications." Soziale welt (1996): 369-381. * Latour, Bruno. "From Realpolitik to Dingpolitik–An Introduction," in Making things public: Atmospheres of democracy, eds. Bruno Latour & Peter Weibel(The MIT Press, 2005): 14-41. * Lindner, Peter. “Reset Modernity!: Re-Present, Re-Set, Re-Assemble—Bruno Latour |ZKM|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 Karlsruhe, 16 April-21 August 2016.” GeoHumanities, 3.1(2017): 209-17. 写在最后 * 剪辑:清秋 * 时间轴:阿黠 * 策划:萧涵耀 * 伴奏:Kevin MacLeod - Bleu * 落日飞车-Villa * logo 设计:商隐 * 我们的网站:ysyy.typlog.io * 公众号:艺术体制读书会 & 侦知棒 * 听友群:(微信)zhentanxueyuan233

63分钟
51
5天前

#20 如何兴起?如何崩溃?谈《西班牙帝国:走向全球霸权之路》

那不奈斯

“帝国”究竟为何物?……“帝国”更接近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或者说在这种进程下业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世界图景。然而,这种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进程。“帝国”是个巨大的矛盾,它左手擦除国家、地区间的界线,右手却维持、制造、扩大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它的左手还是服务于它的右手,最终维持其在全球的支配力量,“帝国”可以说是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支配。然而,“帝国”的左手和右手并非配合得亲密无间,世界一体化的趋向同维持发达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性支配间存在着固有的张力,当张力的累积突破临界点,原有的支配体制将被崩解,新的世界由此诞生。 ——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主播 * 薠蘅 * 自由节奏 时间轴 * 03:23 开场白 * 05:10 中世纪:西班牙的前帝国时代 * 14:43 封建制度与文明扩张 * 25:22 疾病、瘟疫与生物大交换 * 31:50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42:27 帝国转型的阻碍——宗教、语言与认同 扩展资料 1. 亨利·卡门:《西班牙帝国:走向全球的霸权之路,1492—1763》,罗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年。 策划:薠蘅 剪辑:清秋 时间轴:清秋 logo 设计:商隐 音乐: * Kevin MacLeod - Bleu 我们的网站:https://nabunice.typlog.io/

68分钟
99+
2年前

#19 《金榜题名之后》:为何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却苦苦挣扎?

那不奈斯

主播 * 薠蘅 * 如山清 * 商隐 * 自由节奏 * Ruan 时间轴 * 04:06 《金榜提名之后》:由自己的生活产生的问题意识而形成的论文/微信读书已经紧急上架 * 06:58 进入大学仿佛进入了一座迷宫/郑亚君的分类:拿着地图的目标掌控者和迷茫乱逛的直觉依赖者/一些对于这种分类法的质疑 * 19:04 心理学的视角:五种人格特质/学生行为意义感的来源 * 23:39 寒门出身进入大学不适应,怎么办?不适应不是你的错/拥抱自己的出身,苦痛会成为财富/找到属于自己专属的意义感,不要在大学生活中迷失/对他人保持理解 * 29:55 布迪厄的批判教育社会学视角:高等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帮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寒门子弟在高校的不适有多少是学校带来的?多少是城市生活带来的? * 37:56 高等教育的三种面孔/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能动性/为什么这本书可以引起大家的共情? * 45:51 寒门要有多寒?郑雅君老师可以算寒门吗?/真正的寒门难以为自己发声/“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硕士再打工”之下的文化霸权 扩展资料 1. 郑雅君:《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 2.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兰德尔·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刘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4. 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国家精神》,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 5. 黄庭康:《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6.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宋爽 张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7. 希摩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蔡寒韫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8.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为何子承父业》,秘舒 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2年。 9.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寒门子弟上大学》,田雷 孙竟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 10. 李中清等:《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及其批评者应星 刘云杉:《「无声的革命」,被夸大的修辞 ——与梁晨、李中清等的商榷》,《社会》2015年第3期。 11. 程猛:《“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12. 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又应参考《命运的政治学》,载《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13. 吴愈晓:《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4期。 策划:薠蘅 剪辑:如山清 时间轴:如山清 logo 设计:商隐 音乐: * Kevin MacLeod - Bleu * 韦礼安-两脚书橱的逃亡 我们的网站:https://nabunice.typlog.io/

52分钟
99+
2年前

#18《狗屁工作》:工作毫无意义,但是失业也不行

那不奈斯

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主播 * 薠蘅(豆瓣:@薠蘅 ),历史学在读,想做编辑。 * 如山清(豆瓣:@如山清),但愿长睡不复醒。 时间轴 * 00:01:18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博(David Graeber)及其著作《毫无意义的工作》(Bullshit Jobs: A Theory) * 00:09:03 「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00:20:49 生计与工作的剥离:全民基本收入计划 * 00:30:07 科层制对于人性的隔离:分工做有意义的事,变成了无意义;分工做罪恶的事,分散了责任 * 00:42:05 工作越有价值,越不应该获得经济回报? * 00:50:57 人力资源是狗屁工作吗?从电影《在云端》看人力资源工作的两个面向 * 01:11:49 狗屁工作是一种精神暴力 & 家里蹲是如何形成的:论工作与敬业的道德正当性 * 01:20:50 亿些杂谈:宣传用语的反讽,广告行业的内卷竞争,符号消费,虚拟与现实边界的模糊 扩展资料 * 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吕宇珺译,中信出版社,2022. * 大卫·格雷伯:《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许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 卡夫卡:《城堡》,高年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 张乾友:《「表僚主义」论》,《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2, 11(5):11.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菲利普·范·帕里斯 / 雅尼克·范德波特:《全民基本收入:实现自由社会与健全经济的方案》,成福蕊译,2021. * 迟子建:《群山之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 威廉·克拉克《象牙塔的变迁:学术卡里斯玛与研究性大学的起源》,徐震宇译,商务印书馆,2013. *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 【电影】《在云端》 * 【电视剧】《胜者即是正义2》 策划:如山清 剪辑:如山清 时间轴:如山清 logo 设计:商隐 音乐: * Kevin MacLeod - Bleu * 百川Rebellious/Josiah - The job song 我们的网站:https://nabunice.typlog.io/

94分钟
99+
2年前

#17 《绝叫》:社会派与社会学,在推理小说中寻找现代性

那不奈斯

可是神代说你们所有人都是被社会抛弃的“弃民”。“你们都被抛弃了。你们被社会视而不见,是潜藏在社会上的弃民。”被抛弃了——经神代提醒,你才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他说得没错。你不知道抛弃你的是不是神代所说的“社会”,只知道自己确实被某种庞大的事物抛弃了。若真是如此,那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被保险公司开除时?跟山崎离婚时?父亲失踪时?还是说,打从出娘胎就被抛弃了?你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何时被什么人抛弃的,只知道一回过神,你已失去了归依,独自在世上飘荡。 ——叶真中显《绝叫》 主播 * 薠蘅(豆瓣:@薠蘅 ),历史学在读,想做编辑。 * 如山清(豆瓣:@如山清),但愿长睡不复醒。 时间轴 * 00:02:12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家叶真中显及其作品 / 日本社会的现在,中国社会的未来 * 00:04:50 保险业与现代生活 / 现代社会=风险社会 / 对于风险的前现代解决方案 * 00:19:29 身份与国家治理与社会性:没有身份的人 / 被认为无视的人 / 不存在的人 * 00:29:11 身份等级制度:城乡二元体制 / 种族隔离 / 外国技能实习生 * 00:43:12 孤独死 / 都市中的原子化个人 / 无缘社会 / 游民的生活 * 01:00:01 叶真中显的创作倾向:悲剧的宿命感 / 深陷其中的旁观者 / 都是时̶臣̶世界的错 * 01:18:03 伊藤计划笔下的乌托邦社会 / 死亡作为一种表达 扩展资料 * 叶真中显:《死亡护理师》,代珂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 * 叶真中显:《绝叫》,林佩瑾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 * 叶真中显:《Blue》,吕灵芝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 * 陈纯菁:《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张文杰 、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 *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无缘社会》,高培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 * 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 : 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 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张舟译,南海出版公司,2022年。 * 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 * 松本清张:《黑色皮革手册》,邱振瑞译,文汇出版社,2018年。 * 伊藤计划:《和谐》,曲铭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 伊藤计划:《屠杀器官》,邹东来、朱春雨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 伊藤计划:《故去者之国》,丁丁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 * 【记录片】NHK:《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 【播客】故事FM:《E664. 打工异闻录,深圳 2000》 * 【动画】《超能力女儿》 * 【动画】《东京教父》 *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 【电影】《妈妈!》 策划:如山清 剪辑:如山清 时间轴:如山清 logo 设计:商隐 音乐: * Kevin MacLeod - Bleu * 林ゆうき - 陽子 我们的网站:https://nabunice.typlog.io/

88分钟
1k+
2年前

#16 《时间与权力》: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

那不奈斯

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过去。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84》 主播 * 薠蘅(豆瓣:@薠蘅 ),历史学在读,想做编辑。 * 如山清(豆瓣:@如山清),但愿长睡不复醒。 时间轴 * 00:02:39 《时间与权力》:4个德国史上关键人物的历史观 * 00:10:16 为什么纳粹喜欢开博物馆:重塑知识的秩序 * 00:14:11 cue一下之前谈杜尚和小便池的节目 * 00:24:31 对于时间性的争执:历法的颁授 * 00:37:01 3种时间观:轮回的时间观;进步主义时间观;后现代时间观 * 00:51:04 历史分期:如何塑造一个「黑暗的中世纪」 * 00:56:07 「无事件境」:为什么世界大事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 01:02:45 历法颁授的争端;「挟洋自重」;他国文化作为政治资本 * 01:18:02 「部分反省的罪孽」:谁祖上还不是个地下党呢? * 01:26:24 面对未来的晦暗不明,我们可以从启蒙时代汲取力量 * 01:29:48 重建人的主体性 扩展资料 *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时间与权力》,吴雪映、刘松显、彭韵筑译,王涛译校,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 * 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增订本)》第五讲“历史学的时间”,王春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 A.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吕宁思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 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载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一“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贺萧:《记忆中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第十章“叙述者”,张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尤其注意“运动时间和时间的皱褶”部分) * 韦兵:《竞争与认同:从历日颁赐、历法之争看宋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又见所著《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第一、二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 金载炫:《与中国时间斗争、时空的过族化:李朝后期的记时》,载司徒琳等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上卷)》,赵士玲译,赵世瑜、杜正贞审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本卷第四章《蒙古的时间进入了清的世界》与第五章《“天主实义”在附件:在两个世界两种时间之间》亦可参考) * 黄艳红:《欧洲历史中的过去与未来一科泽勒克和阿尔托格的历史时间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 伊恩·布鲁玛:《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倪韬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策划:如山清 剪辑:如山清 时间轴:如山清 logo 设计:商隐 音乐: * Kevin MacLeod - Bleu * The Mass - Era 我们的网站:https://nabunice.typlog.io/

96分钟
99+
2年前

#15 "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矛盾:如此负荷累累的一统体制是如何维系的?

那不奈斯

主播 侦探街37号 时间轴 * 从"1949年以来党与国家互动历程"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一统体制 * 如此负荷累累的一统体制是如何维系的? 国家的官僚组织制度 观念制度的建立和维系 * "—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矛盾的应对机制 应对机制之一:决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之间的动态关系 应对机制之二:政治教化的礼仪化 应对机制之三:运动型治理机制 * 环境管制领域中的治理:一个案例 * 学界视角归纳,以及理论与历史的对话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明明.双重逻辑交互作用中的党治与法治[J].学术月刊,2019,51(01):68-76. [2]贺东航,谢伟民.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互动历程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4):21-27. [3]贺东航.“大一统”治理与中国政治的内生性演化之路[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4):171-180. [4]曹正汉,王宁.一统体制的内在矛盾与条块关系[J].社会,2020,40(04):77-110 [5]杨念群.论“大一统”观的近代形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01):117-131. [6]刘炳辉,熊万胜.超级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演变与内在机制[J].东南学术,2018(03):42-54. [7]周雪光著.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03. 写在最后 录制/剪辑/时间轴:侦探街37号 我们的网站:https://nabunice.typlog.io/ 公众号:侦知棒

14分钟
99+
2年前

#12 闽南人来聊聊福建和潮汕

那不奈斯

本期背后 本期主题是闽南文化,主要从宗教、宗族、性别和婚恋等方面聊起。剪掉了半个多小时,是一些比较有包袱又很搞笑的部分,因为涉及到了具体的人。对不起,不能让你听到!(不是) 本期主播 和尘,第一次同时有五位嘉宾来到录制室。 本期嘉宾 小欧,政治组初代成员,北京大学STL在读。魏公村成宝拉。 风航,政治组上一代组长,霍格沃兹昌平分校法术班就读,可能是个二次元。 Ruan,你听我解释,南京大学在读。 藜下,爱好白日做梦,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小理想,兰州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读。 程式,数学组萌新,喜欢群聊,热爱生活,是摸鱼怪。 时间轴 * 00:17 嘉宾自我介绍以及来录制的原因 * 06:18 从拜神聊起 * 13:25 复杂的拜神仪式与女性的隐性责任 * 17:08 下一代人会继续拜下去吗? * 24:04 闽南的印象头条: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 * 27:45 你身边的彩礼 * 31:07 你嫁一个人相当于加入一个家族吗? * 32:41 家庭中的母子依恋和外来入侵者 * 38:00 闽南文化圈中,广州、深圳是个什么地位? * 39:16 北京吐槽会:他们说要回到彩色的世界里 * 42:14 吃 * 47:00 哦?哪里的是最正宗的闽南人? * 51:55 排外和远嫁 * 55:00 熟悉的环节:闽南话和潮汕话的差别和对话(也许有人能听这个学会闽南语吗?) 本期音乐 林迪莎 - 天乌乌 新裤子 - 你要跳舞吗 分享 * 在B站和小红书可以看到很多比较潮汕话和韩语、日语词汇的分享,只能说一些词不是有些相似,只是一模一样。 * 一对芬兰父女的闽南语对话视频,这么标准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 提及的播客:《优牲忧郁》18 不如读法 写在最后 策划:和尘 时间轴:和尘 剪辑:芝加哥没有海&和尘 logo 设计:商隐 我们的网站:https://nabunice.typlog.io/ 公众号:侦知棒 听友群:(微信)zhentanxueyuan233

81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