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 你在刷抖音短视频、或点开新闻推送标题时,会不会觉得某些新闻特别重要,另一些新闻不那么重要;你在微信朋友圈被“双11购物节”的广告刷屏,打开“今日头条”,看到的全是促销推送,于是你觉得“买买买”成了头等大事。新闻媒体和算法平台像魔法师,在悄无声息地引导着我们关注哪些议题、如何评价这些议题,甚至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将聊聊三个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超级贴近我们生活和超级有用的概念——议程设置、启动效应和框架效应。从一百多年前的孤岛邮轮到今天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榜,我们将穿越历史事件、实验研究和平台算法的迷雾,解析媒体如何能像幕后导演一样影响舆论和编织现实。你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就启程!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你有没有想过,手机、电视,甚至你穿的衣服,都是如何悄悄改变你的思考、感知和生活式方的?今天,我们要聊一位20世纪的媒介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他用一句惊世骇俗的话点醒了全世界:“媒介即信息。”从古腾堡的印刷术到微信和短视频,他揭示了媒介如何塑造我们的文化、历史甚至大脑。今天,我们将跟随这位加拿大媒介思想家的脚步,穿越书本、屏幕和全球村,探索媒介的隐蔽力量。准备好打开你的感官迎接一场思想的盛宴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想象一下:你深夜刷着抖音,被李佳琦一句“买它”种草一支口红;又或者被李子柒的田园短视频治愈,幻想逃离城市去乡村小住。网红为何能像魔法师般牵动我们的心弦,改变我们的购物习惯、观念,甚至生活方式?从古希腊吟游诗人在集市上唱颂英雄,到2025年直播间的火爆带货,网红现象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是人性的弱点、文化的熏陶,还是媒介的魔法和说服的力量?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跨越千年、连接古今的思想之旅,揭开社交媒体时代网红影响力的神秘面纱,探寻“可信”与“可爱”如何在数字时代相互碰撞,利弊兼具的。你准备好加入这场思想冒险了吗?我们现在就启程!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既宏大又贴近现实的话题——国际关系中的沟通。你有没有想过,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就像你站在朋友面前,试图表达心意,却又担心被误解?在全球舞台上,国家如何通过沟通避免冲突、达成合作?从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对峙,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国际贸易冲突中的跨国协商,沟通不仅是外交和贸易的媒介,更是塑造国际秩序的工具。今天,我们将穿越历史、理论和现实,解锁国际关系中沟通的奥秘。准备好加入这场思想的环球旅行了吗?让我们启程吧!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欢迎走进一场关于沟通的全球探索!今天,我们跟随夏威夷大学教授罗纳德·D·戈登,揭开西方沟通理论的局限,探寻沟通的深层含义。戈登认为,美国主导的“人类”沟通理论以说服或影响他人为目标,忽视了四个关键领域:关系性自我、情感与身体、自然与精神、以及共同体性的沟通定义。美国沟通理论的这些不足限制了我们对沟通的理解,也阻碍了全球和谐实现的可能。这些领域还涉及默会知识——如非洲鼓声的共鸣、亚洲茶道的“以心传心”——也是人工智能(AI)难以解码的智慧。让我们从亚洲、非洲、拉美的智慧中汲取灵感,捕捉那些深植于文化与人性的沟通维度,超越已有的沟通定义,超越今天AI的局限,重新定义沟通的未来吧!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今天我們聊一聊韓炳哲的哲學思想和它們對傳播學的啟示。 想象一下:你深夜刷着抖音,视频一个接一个,点赞、评论、转发,手停不下来。突然,你感到一阵空虚,好像时间被偷走了,生活少了点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感觉从何而来?韩国哲学家韩炳哲就像一位数字时代的向导,用简洁有力的文字,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被手机屏幕绑架,为什么总觉得累却停不下来。他的书,像《倦怠社会》《蜂拥而上》《非事物》,读起来像朋友的深夜长谈,直击内心。韩炳哲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他的话就像抖音上的爆款文案,短小精悍,却让人忍不住思考: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作为大学生,你可能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韩炳哲的哲学能帮你看清数字时代的迷雾,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本期播客内容来自“信睿播客”发布于2024年7月25日的播客节目“特朗普神图”与拜登退选看美国的媒介化政治“。节目主播为周天悦老师,感谢她邀请我作为嘉宾参与节目并愿意分享这期节目内容。下面我们就开始。 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遭遇“刺杀未遂”事件后,一张特朗普脸部沾血、在美国国旗下高举拳头的新闻摄影被广泛传播,并被其竞选团队迅速转化为“天选之子”叙事;民主党一方,拜登在更早些时候的电视辩论中表现不佳,这也被认为是其退选的关键诱因。近日发生的不少“媒介事件”,都为美国大选增添了戏剧化波动。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社交媒体时代,通过媒介宣传自己的政绩和观点、取得民众的了解与信任,一直都是竞选活动的重要部分;政治家的媒介形象与媒介素养,也早已变成候选人政治才能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伴随特朗普遇刺和拜登退选,假新闻与阴谋论也充斥着社交媒体空间。在摄影记者的照片中享受着“媒介光晕”的特朗普,事后仍不放过每一次攻击媒体的机会。削弱传统媒体的认识论权威,为何成为“特朗普主义”议程中的关键一环?新闻衰落、媒体极化又会给美国选举政治带来怎样的挑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邓建国,从特朗普遇刺后的“人生照片”聊起,谈谈美国政治与媒体的关系。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本期节目内容来自澎湃新闻“涟漪效应”播客,发布于新冠疫情中的2021年9月10日,节目标题为“ 对话邓建国和王左中右:谁在围剿“绝绝子”?节目嘉宾包括我和王左中右。王老师是澎湃前国际新闻记者、“字新闻”发明人,创办公众号“王左中右”。“节目主播为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葛书润和马庆隆。感谢两位主播的邀请并同意我在传播学邓建国的播客分享这期节目。虽然节目关注的“绝绝子”现象发生在5年前(天哪,五年已经过去了!)但我的分析视角和基本态度都没有变化,而且也会继续适用于未来必然出现的各种互联网新语。本期节目内容较长,长达近一个小时,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一段时间以来,“绝绝子”“yyds”等看似空洞,甚至令人有些费解的能指,被安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上,让形容趋于扁平。 然而,对“绝绝子”的反抗也迅速集结: “整点夜宵778,真是绝绝子,好喝到跺jiojio,今日份仙女营业啦,今天和集美去买奶茶啦,救命我真的哭死,这家店的奶茶真的yyds,小狗狗暴风吸入……”对“绝绝子”深恶痛绝的网友,用组合、叠加、挪用、深情朗诵等方式来嘲讽和反抗绝绝子的流行。由此,“反绝绝子”本身又创造出一场新的亚文化狂欢。 多家主流媒体,也相继发文对绝绝子、yyds的泛滥及其导致的“文字失语”“语言贫乏”“交流受阻”等现象进行了批评。在当下以原意使用绝绝子,已经被视为一种原罪。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天生拒绝不了“绝绝子”?除了使用这些词的我们自己,还有谁助推了这些表达的泛滥? 本期“涟漪效应”播客,我们试图与两位嘉宾共同探讨:这次的流行语浪潮又与之前的“给力”等“前辈”相比,独特在何处?从历史维度看,语言简化、新词再造,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语言新陈代谢的自净能力? 批评往往落到对普通网民的要求上。互联网时代,我们又对语言的丰富性,负有多少责任? **【嘉宾】** 邓建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传播理论。 王左中右,澎湃前国际新闻记者,“字新闻”发明人,创办公众号“王左中右”。 **【主播】** 葛书润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马庆隆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5月6日,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奈曾服务于卡特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他是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聊聊他的“软实力”概念。我们还将穿越到古代中国,探寻儒家的王道与霸道,看它们如何与奈的理论对话。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用传播学的说服理论,剖析中美如何在全球舞台上争夺人心。这是一场国际关系学与传播学交汇的思想之旅,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启程!
大家好,欢迎收听《传学有道》播客,我是主持人邓建国! 想象一下:2025年初,一场全球健康运动席卷网络。一则疫苗广告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标题是“接种疫苗,95%保护你的健康!”另一则广告却写道:“不接种疫苗,5%可能危及生命!”两句话,同样的数据,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响。第一则广告让人安心,点击率飙升;第二则却让人焦虑,甚至引发争议。这是为什么?答案藏在一个名字里——丹尼尔·卡尼曼。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用他的心理学洞见,揭示了我们如何被信息“框架”牵着鼻子走。2024年3月27日,在医生的协助下,卡尼曼在瑞士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今天,我们将走进卡尼曼的智慧世界,探索他的思想如何点燃传播学的火花,改变我们设计信息、影响行为的方式。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场思维的冒险吧!
关于中国的国际传播该如何进行,主张不一。有人认为国家利益至上,国际传播要“以我为主,我说你听”;有人则倡导用受众语言对话,化解分歧,相向而行。有人强调文化交流与互信,推动各国民心相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人则主张“针锋相对”,推崇战狼外交、认知战、心理战,称“强硬才能立威”。这些争论引人深思:为何同样是对国际传播,不同人有如此不同的理解?答案隐藏在这些人对沟通或者传播抱有的不同预设中。有的人视沟通如“容器”或“管道”,用它来传输固定的信息;有人视沟通如“战争”,认为激烈对抗不可避免;还有人视沟通如“舞蹈和仪式”,双方相互协调配合。不同的人对沟通有着不同的预设或隐喻,并根据这些预设和隐喻来做出自己的沟通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反过来塑造了现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沟通的六个隐喻。
202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围绕“专、转、传”展开,紧贴时代语境,兼顾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现实,对于少数善于思考、有知识积累的考生是一次展现能力的机会。 但我认为,该题存在一个关键不足:三组概念的区分标准不一致,内在逻辑关系复杂甚至互相重叠,强行并列和对立,容易误导考生理解,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写作困扰。由于该题显然涉及传播内容(专)、传播过程(转)和传播效果(传),因此我从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分析其分类问题和命题逻辑的欠科学性。我的觀點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关于传播与技术的议题正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各类考试,尤其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2025上海高考作文题存在的不足再次证明了传播学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需要得到尊重的利用。高考作文題越來越具有社科性,因此命題也應該有社科學者的參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