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 只有在兰波的故事里,才能看到青春彻底燃烧的样子

以读攻读

兰波,一个只能用天才少年来形容的诗人。他年少成名,同时也放荡不羁,他拥有惊人的才华,也充满反叛精神。他的故事就像传说一样,突然之间横空出世,震惊世界,却早早退出诗坛,英年早逝,成为稍纵即逝的神话。 为这样一位复杂的天才著书立传是一个难题,而法国作家皮埃尔·米雄在《兰波这小子》中却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兰波。《兰波这小子》以其独特的方式打破了传记写作的传统。它是断章,仅仅截取兰波生命中几个不起眼的时刻;也是切片,用周围人的视角折射出兰波不同的侧面。 兰波身上为什么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他早早封笔的原因又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冲动让兰波永远在走向远方?本期节目我们结合皮埃尔·米雄的《兰波这小子》,重新走进天才诗人兰波的人生。 本期节目为杭州书店新引力线下活动“用真实的别人,写虚构的传记”皮埃尔·米雄《兰波这小子》新书分享活动的现场录音。 嘉宾: 骜龙 南京大学准聘助理教授,《兰波这小子》译者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16 对于诗人兰波的最初印象 00:04:38 2025年兰波重新进入法国教材的原因 00:10:52 兰波为何始终拥有去远方的冲动 00:15:19 兰波的通灵者形象 00:17:32 兰波的诗歌实验与通灵者思想的联系 00:23:29 欧洲的城市化对兰波创作的影响 00:26:28 兰波为何在年轻时就决定封笔 00:31:23 兰波在巴黎诗歌界的局外人身份 00:35:38 与魏尔伦的关系对兰波诗歌创作的影响 00:41:46 兰波作为文化偶像的魅力 00:48:36 法语诗歌的现代转型 00:51:35 摇滚乐的兴起对兰波的推广 00:56:57 《兰波这小子》中使用的传记式虚构的写作手法 00:59:27 中西方的写作传统中对于传记的不同写作方式 01:06:02 法国传记式虚构写作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01:08:38 传记写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边界 电影《心之全蚀》剧照 涉及作品: 皮埃尔·米雄《兰波这小子》 阿蒂尔·兰波《灵光集》《彩画集》《地狱一季》 司汤达《红与黑》 西蒙斯·阿瑟《文学的象征主义运动》 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科尔姆·托宾《大师》 罗伯特·格雷夫斯《我,克劳狄乌斯》 冯梦龙《三言二拍》 瞿佑《剪灯新话》 现场活动照片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Arabesque No. 1 结尾:Jan A.P.Kaczmarek —— Le Dormeur du Val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74分钟
3k+
3天前

054 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历史,就是华人被歧视的历史

以读攻读

海关、边检、护照、签证,当今的世界有一套复杂而精确的移民系统。这一套移民系统曾专为排斥华人而打造,如今却遍布全世界。从18-19世纪开始,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管和控制,各国政府对待移民的态度和方式也在逐渐变化。 一方面是普通人对于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另一方面作为权力机构载体的国家和政府总是试图限制这种自由。这种天然的张力造成了普通移民与各国政府之间持续的对抗和拉扯。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边境管控体系。 前现代的移民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华人移民备受歧视?美国《排华法案》如何为现代移民制度奠定基础?这一套移民制度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本期节目将结合《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这本书,一起探讨移民的故事。 嘉宾: 游天龙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国际移民研究学者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淘金的华工的漫画 时间轴: 00:03:10 在前现代,普通人是如何进行移民的 00:09:05 富兰克林对于移民的歧视 00:11:09 前现代被移民地的管理者如何应对移民 00:13:22 亚洲移民在美国受到歧视的现状 00:17:29 华人不喜欢移民的错误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00:21:02 为什么相比起其他地方的移民,华人移民受到更多的歧视 00:27:59 1882年的《排华法案》如何限制华人移民 00:32:54 清政府如何回应美国的《排华法案》 00:37:11 同为亚洲移民,日本人为什么没有受到和华人一样的对待 00:40:23 现代移民制度如何通过《排华法案》在全世界传播 00:43:43 当今世界各国为什么对移民的态度迥然不同 00:47:01 国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对移民态度的影响 00:49:31 全球化退潮时期,移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排华法案》 涉及作品: 亚当·麦基翁《忧郁的秩序 : 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 艾明如《从苦力贸易到排华:淘金热潮华人移工的奋斗与全球政治》 19世纪在旧金山的华人洗衣店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Jon Allen - In Your Light 结尾: Eagles —— The Last Resort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64分钟
5k+
3天前

055 从狼人、吸血鬼到克苏鲁,我们如何想象恐惧

以读攻读

狼人、吸血鬼、克苏鲁,几百年来恐怖文学一直在不停地塑造着新的怪物。作为当今流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怪物不仅让我们感到恐惧,也塑造我们对于恐怖的想象。我们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在阅读故事,更是在体验和理解一种恐怖文化。恐怖文学从我们的文化之中汲取灵感,形成作品,然后这些作品又回头过来再次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文化。 作为恐怖文学的重要部分,克苏鲁文学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型恐怖。从冰冷黑暗的深空到不可名状的惊悚,我们已经熟悉洛夫克拉夫特所带来的震撼。但今天这一套我们熟悉的克苏鲁文学面貌并非完全来源于洛夫克拉夫特,而是经过了后人不停地改造,其中就包括另一位大神奥古斯特·德雷斯。 本期节目我们从首次被引进的奥古斯特·德雷斯全集《狂想天外》出发,重新梳理恐怖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和发展脉络,同时看看奥古斯特·德雷斯是如何改造克苏鲁神话体系的。 嘉宾: 丑客 虹之天球图书馆内环创作会成员、克苏鲁神话及“怪奇文学”资深研究者、小宇宙“多铆蒸刚”节目嘉宾、自由撰稿人、纸模制作师。 小红书 @叹为观纸艺术社 黄二刀 阿拉法文化创始人之一,外国文学编辑,克苏鲁神话中文出版资深编辑,成功策划并出版《死灵之书》《梦境之墙》《虛境奇谭》《诡丽幻谭》等克系重点项目,以及《驱魔人》《双峰:神秘史》《爱伦·坡的怪奇物语》等外国类型文学作品。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奥古斯特·W.德雷斯 时间轴: 00:03:00 恐怖文学中的宗教元素与恐惧的起源 00:08:28 恐怖文学中的宗教符号 00:11:38 《维尔夫人的鬼魂》与恐怖文学的起源 00:17:50 哥特文学中的超自然元素 00:25:02 浮士德的形象演变与故事版本的变化 00:32:27 爱伦·坡对恐怖文学的革新 00:37:03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恐怖文学的影响 00:40:15 科学元素加入后的恐怖文学 00:48:57 克苏鲁文学中的反科技主义倾向 00:52:41 奥古斯特·德雷斯与洛夫克拉夫特的联系 00:59:29 德雷斯对克苏鲁文学的改造 01:10:03 德雷斯与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克苏鲁神话差异 01:22:00 对德雷斯改造克苏鲁文学的评价 经典的浮士德形象 涉及作品: 书籍 奥古斯特·W.德雷斯《狂想天外》 H.P.洛夫克拉夫特 等《诡丽幻谭》 威廉·戈尔丁《蝇王》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维尔夫人的鬼魂》 贺拉斯·华尔浦尔《奥特兰托堡》 蒲松龄《聊斋志异》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袁枚《子不语》 歌德《浮士德》 马洛《浮士德悲剧》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 爱·伦坡《黑死病的假面具》《厄舍府的倒塌》 波伽丘《十日谈》 玛丽·雪莱《科学怪人》 杰拉德·布利特尔《召唤:沃伦夫妇的惊凶职业实录》 小泉八云《怪谈》 H·G·威尔士《世界大战》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科学怪人》(1931)剧照 影视 《驱魔人》(威廉·弗莱德金,1974) 《狂犬惊魂》(刘易斯·蒂格,1983) 《魔鬼代言人》(泰勒·海克福德 ,1997) 《罗丝玛丽的婴儿》(罗曼·波兰斯基,1968) 《厄舍府的崩塌》(剧集,2023) 《招魂》(温子仁,2013) 《灵媒》(班庄·比辛达拿刚,2021) 《哭声》(罗泓轸,2016) 《世界大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2005)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Sopor Aeternus & the Ensemble of Shadows ——Alone 中插:Nox Arcana —— Tranquility 结尾:Peter Hollens /Austin Wintory ——Underground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90分钟
4k+
3天前

056 狗屁不通的毕业论文,你不想写,我不想看 | 辛辣暴论

以读攻读

又是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季,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一件能让大学生和老师一起“怀疑人生”的终极任务——毕业论文。写过的都懂,没写的也迟早要面对。从开题时的雄心壮志,到查文献查到头昏眼花,再到对着空白文档憋不出一个字,最后是没完没了的格式修改。这过程, 简直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压榨。 大学的毕业论文,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学校,都非常看重,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它既是学生毕业的凭证,也是检测学校和老师教学水平的标杆。但是一旦写完,它似乎又毫无用处,变成了一堆废纸。 为什么写个论文这么难?老师学生都累?格式要求为什么那么死板?AI的广泛使用,对论文写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不用论文,还能用什么方式考察学生?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聊这个让人无语的毕业论文。 嘉宾: Kevin 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在读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永远在上》《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55 高校老师毕业季面对毕业论文的精神状态 00:05:22 为什么毕业论文让老师学生全都身心俱疲 00:10:09 美国高校对毕业论文的态度 00:13:31 国内对于论文格式的要求为什么如此严格 00:19:20 中国大学毕业论文制度的历史 00:21:41 毕业论文到底在考察学生的什么能力 00:24:54 理论套文本的论文写作模式为什么泛滥 00:30:43 高校毕业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 00:38:23 对于本科生来说,在毕业论文中进行创新是不是过高的要求 00:46:01 学术写作能力的匮乏对毕业论文的影响 00:51:35 AI在毕业论文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00:57:24 为什么毕业论文中的AI率不可能为0% 01:03:33 使用AI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 01:08:01 如何在论文写作中合理使用AI 01:14:22 有没有其他的考核模式可以代替毕业论文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The Stone Roses —— Going Down 中插: Eu Nice ——Cartographie d'un geste 结尾: Sparklehorse London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2分钟
14k+
3天前

057 谁在定义“高级”?身份焦虑背后的消费与品味战争

以读攻读

消费时代,没有人能逃过买买买的诱惑。大多数时候,我们最关心的不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它背后代表的文化。购物不仅是为了使用与自我满足,更是自我证明的标识。新贵、老钱、网红、潮人,我们通过商品为自己代言。我买什么东西,就意味着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如今,我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追求和标榜自己的地位,也会为此感到自豪或焦虑。潮流的变化构成文化变迁,人们追逐它却从未追问——文化变迁是随机无序的,还是有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消费焦虑的时代,我们能否独善其身? 本期节目我们将从W.大卫·马克斯的《地位与文化:身份焦虑如何塑造审美与潮流》切入,理清文化、地位与消费的复杂关系。 《地位与文化》在多抓鱼平台独家发售:地位与文化 - 多抓鱼二手书 嘉宾: 欧阳 生活消费媒体“清单”创始人 老秦 中年上班族、通勤骑行推广者、SHIMANO S-TEC单车机械师。编辑出版《奇迹之城》《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等图书。 小红书 @老秦骑车上班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45 消费、文化与身份之间的关系 00:09:50 嘉宾生活中为身份买单的消费行为 00:17:37 社会地位为什么对我们每个人如此重要 00:20:54 社会地位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00:28:12 如何通过文化符号来构建社会地位 00:37:31 “新钱”与“老钱”对文化符号的不同理解 00:43:21 互联网新贵颠覆我们对传统“新钱”的认知 00:48:54 国内互联网上“新钱”与“老钱”的身份置换 00:53:50 亚文化的兴起对社会地位的提升作用 01:00:03 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吸收 01:06:42 鄙视链对地位争夺的联系 01:12:37 互联网的崛起是否抹平了汲取文化的门槛 01:17:34 互联网对社会地位影响的双面性 “老钱风” 涉及作品: W.大卫·马克斯《地位与文化:身份焦虑如何塑造审美与潮流》 《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 保罗·福塞尔《格调 : 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高级生活的品味》(William Hogarth,1742)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The VelvetUnderground / Nico ——Sunday Morning 中插:吉森信 —— きらめいててご免(太闪耀了真是抱歉) 结尾:郑智化 —— 中产阶级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5分钟
5k+
3天前

058 《了不起的盖茨比》100周年,黛西的绿光今天还能看到么?

以读攻读

1925年,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出版了自己的第三本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在出版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响,却在许多年后成为了美国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既是对纸醉金迷的美国爵士时代的真实写照,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预言了今天美国的现实。 同时《了不起的盖茨比》背后也有着很多的故事,作者菲斯杰拉德的起起落落的人生,编辑珀金斯在出版前后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出版时的默默无闻到今天成为传世经典。这一系列的故事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今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100周年,本期节目我们来重新回顾这本20世纪的经典巨著。 本期节目由中图网赞助播出。中图网主营出版社的尾货书,1-5折销售,性价比很高,还有其他平台难以买到的稀缺书、绝版书。很高兴地告诉大家,《以读攻读》现在与中图网达成合作。现在只要点开节目详情页里的领券链接,输入关键词“以读攻读”,就能领到一张8元优惠券。另外,中图网的淘书团频道将于7月10日10点准时开启14周年庆,届时会有满88元送文创、周年庆见面礼等活动。新用户加入书友群,还可享受指定书籍“一元购”的福利。 领券链接:https://m.bookschina.com/ActityDaily/BaiDuCoupon 《了不起的盖茨比》初版封面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军部队教育版 时间轴: 00:03:44 1925年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 00:08:44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过程 00:11:27 编辑珀金斯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起到的关键作用 00:22:37 《了不起的盖茨比》如何从默默无闻变成历史经典 00:30:00 盖茨比能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凤凰男 00:37:47 黛西的绿灯究竟如何理解 00:41:43 从本雅明的"历史天使"角度理解盖茨比的形象 00:44:4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新钱和老钱的形象对比 00:53:3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故事的叙述者尼克的视角与心态变化 01:05:3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今日美国社会的联系 《了不起的盖茨比:秘密宝藏》游戏截图 涉及作品: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海明威《我们的这个时代》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斯坦因《美国人的成长》 A.司各特·伯格 《天才的编辑》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 肯·福莱特《圣殿春秋》 T·S·艾略特《荒原》 萨尔曼·拉什迪《戈尔登一家》 哈罗德·布鲁姆《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关书单: www.bookschina.com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Lana Del Rey —— Young AndBeautiful 结尾:Bruce Springsteen ——Born in the U.S.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75分钟
5k+
3天前

059 社会在抑郁,个体在承受,我们为何备受抑郁症的折磨?

以读攻读

这些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它是关乎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也是一种无法言说却真实存在的痛苦。抑郁症不会在一瞬间击溃你,却会缓慢地将你拉入黑暗深渊。今天的抑郁症不仅仅只是一种疾病,它更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症候。在这个人人都曾感受抑郁的时代,它已成为我们理解自身的窗口,更是洞察时代特质的钥匙。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何在当代社会渐成流行病?如何理解世界、体验生活,才能避免被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纠缠?我们对抑郁症存在哪些误解?又该如何描述痛苦、正确认识抑郁症? 本期节目依托阿兰·埃伦贝格《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重新认识抑郁症。 购买链接:《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 嘉宾: 李新雨 拉康派精神分析(者)家,现居南京个人执业,拜德雅·精神分析先锋译丛主编,万千心理·拉康精神分析临床系列主编,微信公众号“跨拉康圈”主理人,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创始成员,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精神分析思想在国内的传播与发展。译有《导读拉康》《导读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拉康:不顾一切》《拉康精神分析的临床概念化》等;待出版译著有《主体性结构的拉康式诊断》《导读拉康著作集》《穿越疯狂》《失重的人》等。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在永恒之门》(梵高,1890) 时间轴: 00:04:42 抑郁症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00:07:22 国内对于抑郁症的认知过程 00:12:15 拉康的道德怯懦理论对抑郁症的解释 00:14:59 对抑郁症认识的历史 00:17:57 忧郁和抑郁的区别 00:23:42 二十世纪抑郁症开始大规模流行的原因 00:30:13 当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对抑郁症流行的影响 00:34:49 为什么我们对心灵看法的改变也造成了抑郁症的流行 00:39:31 普遍的自恋心态与抑郁症的关系 00:44:10 抑郁症的治疗历史 00:53:41 为什么有些人对药物治疗抑郁症有抵触心理 00:59:47 普通人有了抑郁的感受之后应该怎么处理 1938 年使用的一台原始电休克治疗仪,展示于罗马医学博物馆 涉及作品: 阿兰·埃伦贝格《疲于做自己》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哀悼与忧郁》《自我与本我》 韩炳哲《倦怠社会》 《忧郁症》(阿尔布雷特·丢勒,1514年)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Lady & Bird—— Suicide Is Painless 中插: Nao'ymt —— Frequency 结尾: 陶喆 —— 黑色柳丁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66分钟
47k+
3天前

060 穿梭于魔幻现实的苏格兰,在阴阳两界寻找再来一次的人生

以读攻读

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阿拉斯代尔·格雷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只要你读过他的作品,就不会忘记这个文风诡异而奇幻的的老者。1981年,格雷出版其代表作《拉纳克》,震惊文坛。他由此成为当代苏格兰文学的领军人物,《拉纳克》也进入了当代文学的殿堂 中文版厚达900余页的《拉纳克》是一部复杂的作品。它既是寓言,也是现实。在它身上,你能看到无数前辈的影子。卡夫卡式的"变形"、赫胥黎式的"美丽新世界",乃至但丁《神曲》的"地狱之旅"。更重要的是,它是格雷对当代苏格兰的速写与拼贴——在阴阳两界的奇幻旅程中,勾勒出苏格兰的真实面貌。 本期节目我们将解读格雷这部呕心沥血的杰作,探究《拉纳克》成为传世经典的原因。 嘉宾: 唐江​​ 山东青岛人,英语文学译者,外国文学的热忱读者。 译作包括大卫·米切尔《九号梦》《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乌托邦大道》、阿拉斯代尔·格雷《拉纳克》《十个离奇而真实的故事》、大卫·米恩斯《秘密金鱼》《形形色色的起火事件》(将出)等。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阿拉斯代尔•格雷 时间轴: 00:04:25 当代苏格兰文学的整体面貌 00:08:04 国内学界对苏格兰文学的认识 00:13:33 对于《拉纳克》作者阿拉斯代尔·格雷产生影响的作家和流派 00:17:59 《拉纳克》的阅读指南与结构解析 00:25:49 《拉纳克》与《神曲》之间的区别 00:29:21 “故事顺序”与小说“呈现顺序”之间的不同之处 00:35:02 《拉纳克》中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的关系 00:43:31 自我追寻的主题如何在《拉纳克》中体现 00:48:46 现当代文学为什么在写都市的时候会出现奇幻元素 01:00:32 如何正确进入《拉纳克》这样后现代小说 01:06:09 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思维产生的影响 01:11:43 在当下阅读《拉纳克》的意义 《拉纳克》原版封面 涉及作品: 阿拉斯代尔·格雷 《拉纳克》《十个离奇而真实的故事》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化身博士》 欧文·威尔士 《猜火车》 詹姆斯·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乔治·奥威尔《1984》 乔伊斯·卡里《画家吉米逊》 但丁《神曲》 荷马《奥德赛》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梦游仙境》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村上春树《1Q84》《海边的卡夫卡》 安部公房《墙壁》 约翰·班维尔《海》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地下室手记》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The Stone Roses —— She Bangs the Drums 中插:Mychael & Jeff Danna ——Iona 结尾:4 Non Blondes —— What's Up?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5分钟
3k+
3天前

061 苏超爆火背后,体育为何成为现代文明的“兴奋剂”

以读攻读

这个夏天,苏超确实成为了最大的顶流。借着江苏十三太保内斗的传统文化和各地文旅的不断发力,大量之前对足球从来不感兴趣的人加入到了这场狂欢之中,全民参与难得的从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 长久以来,体育运动都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观看还是参与,我们都在其中追寻兴奋,快乐与激情。同时透过体育运动,我们也能更好理解现代社会的诸多特质。体育运动是现代社会的新兴现象,还是古代竞技的延伸或复兴?为什么今天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娱乐化?男子气概和暴力因素为什么一直伴随着体育运动? 本期节目我们从经典的社会文化史著作《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出发,换个角度,重新理解体育运动。 嘉宾: 麦教授 自由撰稿人、译者、播客《雾海旅人》制作人 微博@麦教授Max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1936年柏林奥运会火炬传递 时间轴: 00:02:26 苏锡常观众对于苏超的“友好”互喷 相关节目链接: 022 从苏超说起:散装江苏大内斗指西 00:04:42 地域认同与体育赛事的情感连接 00:09:26 体育运动为什么在当代市民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 00:16:32 体育运动是现代社会压力释放的重要途径 00:18:42 社会规则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要求 00:28:00 古希腊时代人们对于运动的观念 00:30:51 英式猎狐改变了人们对于运动的看法 00:35:20 英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体育运动的转变 00:41:01 体育运动与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的关系 00:47:30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纳粹政权强调民族认同 00:52:45 体育运动和暴力之间的关系 01:00:25 男性气概在体育运动中的投射 01:04:05 不同体育项目商业化程度不同的原因 01:06:03 商业化导致体育运动的暴力程度降低 01:15:25 大规模商业化有没有让体育运动变味 英式猎狐 涉及作品: 诺贝特·埃利亚斯/埃里克·邓宁《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 奧利弗·希尔梅斯《希特勒的奥运会:1936年的纳粹盛典》 英格兰的足球流氓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Hand In Hand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 中插: Richard Clayderman —— Chariots Of Fire 结尾: Giorgio Moroder —— Un' Estate Italian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0分钟
2k+
3天前

062 被遗忘的流血、暴动与政变,并不光荣的光荣革命

以读攻读

革命,从来都不简单。它意味着社会层面的惊天巨变,新旧势力之间激烈的冲突和斗争,还有各种的流血和牺牲。革命是充满激情的,同时也是残酷的。在革命之后,整个社会和国家都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变化。著名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都符合这些特点。 但是,历史上同样有一场革命,是大家都颂扬、称赞,认为只带来了进步、建设与光明,而没有野蛮、流血和残酷,更没有破坏、混乱和倒退的。是大家都承认,它如此平和、美好、圆满,实在不应该和历史上其他那些充满斗争、杀戮、犹如天崩地裂的政治大转变相提并论的。这就是1688年发生在英国的光荣革命。 上面这些都是对英国光荣革命的传统认知。对于这一场革命,从来都是充满着溢美之词。但现实真的是如此么?史蒂夫·平卡斯的《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就试图改变我们对于光荣革命的固有看法。 本期节目我们从这本《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切入,重新走进光荣革命,看看这场长久以来被人们称赞的不流血的革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嘉宾: 聂永光 留学考试独立老师,自由译者。已出版译作《黄金时代》《羞耻》《1688》。公众号“聂永光”。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威廉三世(左)和玛丽二世(右) 时间轴: 00:04:24 光荣革命的历史背景与整个过程 00:08:38 相比起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为什么不受重视 00:11:40 光荣革命的叙事演变与政治合法化 00:18:57 光荣革命与英国人的身份认同 00:22:33 光荣革命中两条对现代化的不同探索道路 00:30:20 托利党与辉格党在光荣革命中的不同立场 00:34:13 暴力因素在光荣革命中的体现 00:42:26 社会舆论如何影响民众对于光荣革命的态度 00:48:48 光荣革命成功之后对于英国的影响 00:55:24 欧洲其他国家对于光荣革命的态度 00:59:05 在历史写作中,对于历史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解读 玛丽王后诞下的男婴成为压倒新教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涉及作品: 史蒂夫·平卡斯《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 埃德蒙·伯克《法国革命论》 托马斯•麦考莱《詹姆士二世即位以来的英国史》 伊恩·布鲁玛《伏尔泰的椰子》 E. P.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7—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 当代英国对光荣革命的庆祝活动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Queen —— God Save The Queen 中插:Handel: MusicFor The Royal Fireworks: La Rejouissance (Allegro) 结尾:Steve Schroeder —— Camille Desmoulin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68分钟
3k+
3天前

063 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无知者!| 教师节特刊

以读攻读

在大众的认知里,教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除了普通的传授知识的工作之外,教师还承担着启迪心智,答疑解惑的工作。然而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结识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不同的授课方式,教师自己的立场,复杂的师生关系都在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好教师的认知。 在今年的教师节来临之际,《以读攻读》推出一期教师节特别节目。除了感谢各位老师长久以来的辛勤劳动之外,也结合雅克•朗西埃《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与乔治•斯坦纳 《大师与门徒》两位大师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谈论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教育这份特别的工作,讲讲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雅典学院》,轴心时代的大师普遍使用口述的教育方式 时间轴: 00:03:20 教师节的由来 00:04:59 传统认知中,对好老师的不同定义 00:07:55 朗西埃在《无知的教师》中对好老师的定义 00:12:49 “普遍教学法”是如何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 00:18:24 一般的“解释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00:23:09 师生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 00:29:03 “无知”的教师倡导的是一种民主教育 00:36:01 AI是不是一个完美的“无知”教师 00:43:20 《大师与门徒》中对师生关系的诠释 00:46:08 教学过程之中的临场感为什么重要 00:49:17 传统的大师在授课时候为什么更多采用口述的方式 00:56:03 书写与口述在传递知识过程之中不同优势 01:02:59 朗西埃与斯坦纳对教育理念的不同侧重 01:06:13 林老师自己对于教育工作和老师的理解 布洛德(左)与 卡夫卡(右)是另一种形态的师生关系 涉及作品: 雅克·朗西埃《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乔治·斯坦纳 《大师与门徒》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死亡诗社(Dead PoetsSociety)× green to blue . 中插:Waltz No.10 in B Minor, Op.69 No.2 结尾:Rufus Wainwright——The Art Teacher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73分钟
3k+
3天前

064 忠诚、对抗还是妥协,二战阴影下的日本知识人 | 反法西斯战争80周年特辑01

以读攻读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年前那场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也奠定今天世界的大致格局。八十年后,我们回看这场战争,能看到的不仅仅是正面战场上各种残酷的战事。还有战争的阴影之下,每一个鲜活个体迥然不同的命运。战争首先改变了个体,然后才改变了世界。 从本期开始,《以读攻读》会开启一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系列节目,我们会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重新回顾八十年前的这场战争。看看它到底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改变了哪些群体的命运? 第一期节目我们先从邻国日本切入。在二战之中,日本给包括我们在内的众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在日本走向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道路上,知识分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他们有过抗争,但更多的是妥协。他们的命运就是日本的写照。 本期节目我们将结合《妥协与对抗 : 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一书,讲述日本知识分子在二战前后的经历与选择。 嘉宾: 王升远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现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以及战后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等多项,学术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读书》等刊;著有《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三联书店2017,入选《中国文学年鉴2018》年度推荐著作)、《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上海译文社,2025),译著有《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三联书店2020,入选三联书店“年度十大好书”和《中国文学年鉴2021》年度推荐著作)和《里斯本丸沉没》(香港中华书局,2025)等。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霍英东全国青年教师奖等奖项。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日本共产党 时间轴: 00:05:19 知识人在历史和社会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00:13:02 书信、日记对历史还原的重要性 00:18:39 书信和日记对日本知识人的特殊性 00:26:51 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知识人所起到的作用 00:31:24 舆论空间为什么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之中逐渐收窄 00:35:32 知识人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之中的不同道路选择 00:38:51 近代化完成之后,日本的知识人如何看待中国 00:46:36 二战爆发之后,日本知识人的立场与处境 00:52:52 大正民族主义与帝国民族主义的区别 00:55:53 部分日本知识人在二战之中的抵抗方式 01:06:33 二战之中普通日本民众的狂热状态 01:08:57 战后对日本知识人的清算 01:11:49 日本和德国的不同政治成熟度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01:15:04 今天的日本知识人如何看待前辈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 火野苇平 涉及作品: 王升远《妥协与对抗 : 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 兰德尔·彼特沃克《弯曲的脊梁: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罗新《漫长的余生 : 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鲁西奇《喜 : 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 王笛 《茶馆 :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色川大吉《何谓明治》 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 火野苇平《麦与士兵》 子安宣邦《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吉野源三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 伊恩·布鲁玛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桥本明子《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大冈升平《莱特战记》 谷崎润一郎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北野武 —— 浅草キッド 中插:久石譲—— Ask me why (疎開) 结尾:Scorpions —— Under The Same Sun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6分钟
4k+
3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