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崔丽丽:一位女性如何在废墟中重建自我

是个人物

一个女性被性侵之后,到底会经历什么?她如何面对内心的崩塌,又如何从废墟中重建自我? 2023年9月,在杭州出差的崔丽丽被公司老板性侵。她没有沉默,而是选择报警、取证、走上漫长的维权路。施暴者最终获刑,她也成为全国首例「职场性侵认定工伤案」的当事人。然而,对她而言,身体的伤害远不及灵魂的掠夺——「他摧毁了我过往人生将近20年的努力。」 本期播客,我们与崔丽丽展开了一场关于创伤、愤怒与重生的对话。她谈到被最信任的人伤害,却也因陌生人的支持一次次痛哭;她失去了职场中那个「单纯美好、永远有使不完劲」的自己,却也在绝境中迸发出「黑色生命力」。她拒绝麻木,宁可痛苦,「愤怒也是一种力量」;她不再羞耻,决定实名站出来,因为「耻辱不是我的,该丢人的不是我」。 她也坦诚重建的艰难:不敢坐公共交通、无法接受亲密关系、在脱敏治疗前发怵、在深夜写下充满象征的梦境——那个在车流中瘸腿奔跑的男人,正是她自己强烈的求生欲。但崔丽丽没有停下。她与丈夫像战友般并肩作战,女儿也成为她力量的来源;她从一个人的遭遇,看见了一个群体的困境,开始为更多受害女性发声,推动性教育进入校园与职场。她说,她想赢的不仅是官司,更是自己——「既然跌倒了,我希望爬起来是另外一个我,而不是白白受辱。」 【时间轴】 01:30事后两年,经历了熟人捅刀与陌生人支持,在煎熬中成长 03:28 最大的震荡是对职业生涯的摧毁 07:42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迸发出了黑色生命力」 18:23 「宁可痛苦不要麻木,宁可愤怒不要沉睡」 19:51 曾经在职场上的高光时刻给予了崔丽丽信念感 22:31赢不仅是维权成功,更要从泥沼中坚定地走出 27:38 丈夫是崔丽丽维权路上最坚定的战友 32:43 「妈妈,你要化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来」 35:55 耻辱与羞耻不同:前者让你向外战斗,后者让你向内消耗 39:23 看似是崔丽丽一个人的遭遇,其实是一个群体的困境 48:07 「精气神是我现在的必需品,我要给别人打样」 51:27 被剥夺了性能力,这是最难修补的部分 56:32 父亲不服输的性格,也给了崔丽丽力量 01:07:28 教育和认知,是改变这一切的起点 01:09:48 强奸迷思的背后是权力的压迫,让你不敢去思考 01:16:14 追求人生的意义之前,先把自己照顾好 本期嘉宾 崔丽丽 全国首例职场性侵认定工伤案当事人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CEO 本期配乐 How to live 《目的》 制作&运营 | 七七、蒋宇

81分钟
12k+
2天前

当年轻人与老年人,从注视到相互注视

是个人物

你是否想过,衰老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父母开始畏光、掉牙,当外婆「越变越小」,当曾经「指点江山」的老人开始需要不断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是否真正注视过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 本期播客,我们与贝壳找房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贾生平,贝壳公益品牌传播负责人曾西瓜,基于过去7年贝壳公益在社区多个助老项目实践中的一手观察,一起聊了聊「老去」这个我们终将面对,却常常视而不见的话题。我们聊到衰老如何从外界投来的目光开始,50岁的女性穿得鲜艳一点就被认为不够稳重;聊到照护者付出的不只是时间与精力,更是巨大的心力,甚至演变成一种不忍心到极致的「暴力沟通」;我们也聊到,为什么年轻人对衰老如此无感,老的教育在我们的社会里如何缺失。 但我们也看到了改变的可能。从注视开始,从理解开始:一位老人每天坐在窗前看日落,邀请安装报警器的年轻人分享那一刻的光影;一位76岁的学员在生命最后时刻,仍惦记着要给老师们发送教师节视频;一位102岁的老人,依然是手机课堂里最认真的学生……这些注视与连接,让我们看到,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双向的情感反馈。 这是一次从「漠视」到「注视」,再到「相互注视」的对话,也是人物与贝壳公益共同推出《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的一次延申。我们谈论的不仅是老年人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当年轻人从老人身上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当老人从年轻人那里获得陪伴与尊严,我们或许才能回答那个问题: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 2025年10月28日14: 00 ,@贝壳公益 将联合《人物》与每日人物共同举办「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点击报名)我们希望邀请你来北京的虞社演绎空间现场,或通过直播加入这场对话,一起聊聊衰老与陪伴、困境与希望,探寻属于每个普通人「体面老去」 的答案。 【时间轴】 3:24 我们什么时候意识到,一个老年人到底会经历什么? 8:23 心理上有点不允许父母老去,不忍心到极致也衍生出一种「暴力」 14:11 衰老,是一种从外界投来的目光 18:25 作为照护者,他需要付出的不只是时间、精力,其实还有巨大的心力 20:28 我们也需要「老的教育」 27:19 从注视这一步开始,「看见」带来改变的力量 33:21从商业到社交,老年群体的需求不该被漠视 47:03 年轻人与老年人建立连接后会有双向的情感回馈 52:23 入户安装防摔警报,被阿姨邀请分享了一场日落 56:23 希望防摔倒警报有用,也希望它永远不会响 59:49 面对在技术上「失权」的老年人,该怎么教他们用手机? 01:08:30 为什么要做和老年人有关的公益? 01:21:53 陪伴老年人,让人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本期嘉宾 贾生平 贝壳找房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 西瓜 贝壳公益品牌传播负责人 徐晴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金匝 《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Song of life 运营制作|七七、蒋宇

85分钟
9k+
2天前

对话郭玉洁:女性的日常生活里,涌动着风暴

是个人物

《人物》的读者、关注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朋友,可能都会看到过郭玉洁的名字。她曾在多家媒体任职,写过也编辑过许多至今仍有影响的非虚构作品。 2020年,她开始写小说,每天上午,她不带手机,去咖啡馆或图书馆写作,试图让自己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想象TA会遭遇的处境与问题。 最近,她的小说集《织风暴》出版,里面有五篇小说,主角无一例外,全是女性,仍然对世界懵懂的女孩,含辛茹苦又似乎给所有人带来麻烦的「奶奶」,从小镇做题家成为新中产的年轻女性,想要回到20年前大学刚毕业时的「中女」……对郭玉洁来说,写女性的故事是一种自觉,已经有很多人在写男性,而对女性的讲述仍然不足——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常显尖锐化的议题讨论,而是去关注日常生活中,女性那看似平静,底下却涌动着危机与不稳定的处境——就像一场场无声的风暴,有激烈,也有诸多「说不清」的东西。 本期播客,我们和郭玉洁聊了聊「写什么」,也聊了聊「怎么写」。从非虚构转型到虚构并不容易,就像一个一直在地表行走的人试图长出翅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写作者去挖掘和表达更深层的自我的过程,而这本小说集表明,女性的当下与历史,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议题;在看似寡淡无聊的当代生活中,仍有写作的广阔空间。 【时间轴】 05:54 有意以女性为写作的主人公,抵抗某种文学的惯性 08:04 谁是那个编织风暴的人? 13:23 《观音巷》:这么好的一个人,她却承受了最多的辛苦 19:30 《敏敏的遗产》——一篇「非常上海」的小说 21:56 邵艺辉说「小说里比日常的你要刻薄很多」 23:27《Jungle Fly》:在旅行地,看到诸多的中国年轻夫妻相看两厌 29:25 非虚构写作转向虚构:日常生活是没有结构的,但小说需要编织结构 34:54《滑板车》:承载了家庭重任与历史变化的女性 38:47 《我去2000年》:怀念过去对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48:46 从戏剧和英剧学习,着重「场景」写作和戏剧化处理 53:31 「小说是老年人的艺术」,明白了很多事情才能写小说 01:00:56 写作是日拱一卒,与自我怀疑相搏斗的过程 01:09:22 「我想讲的就是那些没怎么被讲过的,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东西」 本期嘉宾 郭玉洁 作家,媒体人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Sekhmet-David Hicken 制作&运营|七七、王雨乐、秦思佳

72分钟
2k+
2天前

对话鲁豫:女性表达者如何「上桌」?

是个人物

鲁豫不再「隐藏」在主持人的身份之后。过去一年,她打开自己,开始表达,她不只是坐在黄沙发上的访谈者,也成了最懂脱口秀的领笑员,她讲电影、做翻译,她的播客呈现了不同领域的女性故事,她在探索不同的边界。但无论如何,她坚持要珍惜自己的表达,对自己的表达负责,不能成为一个「说话家」。 这一次,《人物》对话鲁豫。我们聊了聊她作为一个访谈者最好的特质,她如何面对曾经遭遇的网暴,她喜欢怎样的脱口秀,如何看待女脱口秀演员,她什么时候打开了自己的女性视角,一个普通的女性如何让自己上桌。对于衰老和死亡的人生课题,鲁豫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时间轴】 03:28 「我的优势在于比所有人开始的早,最早做一件事的好处在于没有标准」 06:08 面对舆论,有一个稳定的内核,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09:08 一个人的敞开度,是随着年纪增加而增加的 11:52 永远不要说一些流利的废话,表达不是一种技能,不要炫技 13:56 这个时代,人们除了想听到故事细节,还需要情绪价值 18:00 鲁豫的脱口秀审美:在搞笑和思考间飘忽不定 22:25 意识到女性表达的重要,慢慢改变语言用词的刻板印象 24:28 脱口秀的冒犯不是目的,而应该是互相拓展边界的过程 29:33 低配得感可能会带来痛苦,但另一个角度看不是个坏事 33:29 播客的精英叙事困惑,怎样能抵达更多的人? 37:05 「我很早就上桌了,但可能是小孩那桌」 41:31 通过工作抽离焦虑,受不了无所事事的感觉 43:18 从自立的一刻开始,便只遵循自己的时钟 49:28 关于死亡,至亲的离去是真正的成长时刻 53:30 语言表达可以自洽,但知易行难,理解生活中的不自洽 56:29 普鲁斯特问卷时刻:鲁豫最希望拥有的才华是? 本期嘉宾 鲁豫 主持人、播客《岩中花述》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Jazz-avenue 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Guido Manusardi Trio 制作|七七、张琬琳

60分钟
46k+
1周前

你终将成为一个照护者|对话北大教授胡泳

是个人物

去年四月,一篇叫做《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广泛流传,文章的讲述者,北大教授胡泳,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当时,胡泳的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认知不断退化,三年多的时间里,胡泳照护母亲,体会到照护、尤其是阿尔茨海默患者照护之难,也体会到个体照护者在社会层面面临的诸多困境。去年九月,胡泳老师的母亲离开人世,但对他来说,关于告别、关于照护的种种思考,仍在继续。 本期《是个人物》播客,我们邀请胡泳老师作为嘉宾,来谈谈照护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也包括衰老和死亡。胡泳分享了自己作为照护者的经验,那些无奈与崩溃,也有爱与责任的闪光。他说,我们对于疾病、衰老和死亡不能浪漫化,也不该逃避。很多人说希望自己老去或者死去的时候是有尊严的,但是否有尊严,不是个体能够决定的。接受老去必然伴随的失能,接受中间会有的羞耻,接受之后,可能会生发出一些力量。 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环境需要转变,去建立一个对老人、对照护者更友好的社会。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就能对个体的境遇有很大的改善。 【时间轴】 01:52 衰老、疾病和死亡常常纠缠在一起,是人生非常沉重的课题 04:49 对于24小时照护者而言,喘息服务非常必要 08:40 阿尔茨海默症的残酷在于对人本质的打击,所有熟悉都可能变成陌生 13:14 照护者是普通人,却也面临着与医护人员相似的职业倦怠 19:39 「照护是人生的基本条件」,肉体总会有生老病死 21:21 丧失自主权是衰老的一大恐惧,尽可能尊重被照护者的自主权 25:55 养老方案是多元的,也永远是动态的 29:33 坦荡接受衰老,要能够毫不羞耻、心甘情愿地被照顾 32:03 不要把「尊严」想窄了,接受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尊严 37:44 被照护者的看见与回应,是照护者能够坚持下去的温暖时刻 40:08 年轻一代面临的照护问题更加复杂,发展照护型社会非常重要 46:15 社区如果有一系列配套服务和设施,对家庭照护者是很大的支持 50:21 照护不止是照顾,也涉及许多专业的医疗问题 54:32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亲人可能承受着更多痛苦,甚至无法表达 01:00:49 「向死而生」,「生」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死」 01:05:19 给照护者的书籍推荐:实用指南与心理效能兼备 01:07:12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照护吗? 本期嘉宾 胡泳 家庭照护者,北大教授 张莹莹 《人物》编辑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In the Meadow- Brian Crain Soirée - Bill Evans 制作 | 七七、张琬琳

69分钟
15k+
1周前

陈冲:女人就是我自己经历的一生

是个人物

2024年,演员陈冲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猫鱼》出版。她在书中讲述了她家族的故事,生命里的爱,痛楚和挣扎。在这本书里,她展示了自己作为作家的敏感和天赋。 从为什么写作讲起,陈冲和《人物》负责人张寒聊了聊她的人生。陈冲年少入行,拿到百花奖影后之后选择赴美留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年岁渐长,陈冲对死亡和衰落有了新的认识,向死而生才对生活充满激情。她聊到了姥姥、母亲和自己三代女性间的关系,聊了自己的婚姻,也分享了对年轻人的爱情的看法。她困惑于自己能否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虽然充满了反抗精神,但总觉得学问不够。对于从小生长、写于笔端的上海,她一直有挥不去的乡愁。当她独处写作,陈冲找到了自如的状态,用写作表达着她对世界的认知。 63岁的陈冲依然充满了生命力,每天都要对生活「大咬一口」。当问到她今年有什么欲望,她坦诚,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今年的欲望就是写好下一本书。 【时间轴】 01:28 为什么写作?用写作抵御失去 04:43 因为死亡是生存的一部分,我们才会有那么大的激情 06:33 30岁的生日,是一场对青春的庆典、葬礼和告别 12:32 表演感成了我的第二天性,独处写作时我是彻底的自己 15:20 拥有自省能力,想「去值得人们所给予我的荣誉」 18:39 天性羞于在人面前流露,在角色背后表达是一件愉悦的事 25:36 出国留学,「乡愁就是一片永远失去的天堂」 29:10 《猫鱼》里的女性主义只是潜意识的流露,「女人就是我自己经历的这一生」 32:19 戴上结婚戒指后,才和男性交往更自如 36:34 「智者不入爱河」,但失去过也许好于没有过 39:51 「我大概不应该算知识分子」 45:39 上海是故乡,是满街的梧桐树 51:15 「我必须得每一天都大咬一口生活」 56:54 努力和躺平都能理解,今天的年轻人不容易当 01:00:54 充满激情,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就叫青春 01:04:04 写作是一种劳作,「我是相信劳作的」 本期嘉宾 陈冲 演员、作家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Differentways-Gerhard Feng Champ detournesol- Komiku 制作|七七、张琬琳

64分钟
58k+
9个月前

陈晓卿:我从未对食物感到厌倦

是个人物

又到了吃吃喝喝为自己养膘的时节,本期《是个人物》邀请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一起聊聊他这些年品尝过的美食,以及所感受到的人跟食物的关系。 今年,陈晓卿就要六十岁了。食物依然在他生活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哪怕代谢变慢,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放纵自己的胃口,连续吃嗨几天,体重立刻飙升,但他依然对食物充满好奇。 他总是喜欢去有烟火气的小馆子,因为那里有人的故事。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做纪录片追求的和想要表达的,食物背后的故事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生活、命运。食物可以勾勒出一个人过往的生命经验,「承载着可能是一帆风顺,或者悲欢离合的东西」。 这种生命经验也包括陈晓卿自己的。这次播客里,他回顾过去,讲述了自己食量的巅峰:一顿吃两斤三两主食,那时他刚刚研究生毕业,体重只有100斤,对食物充满渴望;而后,食物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也一步步成为他事业的主题。他承认,食物曾让他面对很多诱惑、选择,收获了名利,也带来过空虚。他发现了自己始终没变的一面,「原来有多软弱,现在还有多软弱」,也意识到自己那些不变的东西,「我原来的坚持现在还是坚持」。而最终,食物让他看到更多的,是人和人的连接,是超越分歧的可能,是好玩的「人间烟火」。 时间轴 01:42 香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它影响了人类的进步 05:28 胡辣汤的故事:香料和地域的关系密切 12:11 越南粉的故事:性格与食物是一个相互驯化的过程 17:47 好吃的标准是什么? 24:20 食物是相处的艺术,在不同文化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27:33 大学宿舍里云贵川口味的感染力,堪比东北话 35:55 科技可以让进食更高效,但果腹和享受美食是不同的 41:01 口味的边界可以不断拓宽 45:14 陈晓卿:我性格里有懦弱的一面,但我有自己的坚持 53:12 「每周做一次饭,这是我上班的动力」 56:19 评分3.7-4.3,是寻找好吃馆子最安稳的区间 01:00:08 吃货陈晓卿的北京馆子推荐:从面馆到菜场,从臭豆腐到米粉 本期嘉宾 陈晓卿 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 吕蓓卡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音乐|Pond 制作|七七、张琬琳

65分钟
18k+
9个月前

那些家庭关系转折的时刻

是个人物

你经历过「家庭关系的转折时刻」吗?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家庭关系的征集,许多读者来信分享了这个关键瞬间。对每个家庭来说,它不仅意味着关系的转折点,同时还推动或者迫使我们,去用新的目光去注视新的生活,并且建立新的相处模式。 对此,《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是编辑部的三位成员的对谈,三人的转折时刻体现着家庭关系的不同的侧面——有的发生在一次温和但坚决的反抗之后,有的是出于不得已的逃离,还有的则是来自于承受暴力之后所带来的回响。 而在此时做这个选题,也有着时间上的考量。新年往往是家庭成员团聚,或者不得不聚在一起的时刻,所有的爱与纷争,常会在这个时刻集中发生。家庭作为一个立体空间,父与子、祖与孙、夫与妻以及兄弟姐妹等多组关系在其中纵横交织,在温馨与关爱之外,也有委屈与伤害。而随着家庭成员个体的变化,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也会逐渐调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正如一位读者所说,家庭关系的转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时刻、一个时刻的漫长堆叠。 相比于转折本身,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在转折时刻发生后,我们要如何看待新关系中的自己,而这,才是建立关系新稳态的关键。它关乎家庭关系,也关乎我们对爱的理解和定义。 【时间轴】 01:53 父亲好像失去了话语权,我成了当家做主的女儿 03:59 33岁时父亲把我打哭了,父亲的沉默让我感到荒谬 07:07 儿时家庭的「战备状态」:跟踪、棍子、写诗警告 12:12 每当他想控制我的时候,我就变强一点点 17:04 为什么想往外走?因为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20:25 长大后想和家庭拉开距离,说普通话,染火龙果头,「全方面改造自己」 26:05 我们能和父母聊人生选择吗?他们能理解我们吗? 29:54 催婚的父亲,三个人的午餐,各怀心事 36:41 结婚后,家庭关系更加多维,谁更强势,谁更弱势? 41:31 「这是我挣的钱」,传统男性的沉默时刻 49:19 我在「背影」时刻流泪,意识到爸爸也会衰老 54:35 无怨无悔的父母,家庭关系中的牺牲与爱 56:55 真正把家人凝聚起来的是爱,而不是权力 本期嘉宾 朱柳笛 《人物》编辑 易方兴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 I Believe In Your Victory - This WillDestroy You 文案|易方兴 制作|七七、王雨乐、张琬琳

60分钟
8k+
10个月前

谁塑造了我们的爱情,从琼瑶说开去

是个人物

2024年12月4日,86岁的琼瑶在台湾淡水熟悉的家里,向世界告别。 琼瑶逝世后,《人物》编辑部的朋友们也凑在一起聊了聊自己看过的琼瑶小说,以及生活里那些各自被琼瑶影响的时刻。大家会讨论那些台词——依萍被黑豹子鞭打,她质问父亲,「妈妈总是你爱过的吧,你了解她的寂寞吗,你体会她的思想吗?」尔康和紫薇那段「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还有《一帘幽梦》中,楚濂对绿萍说:「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每一句台词,都透露出对爱情有热烈的追逐和向往。琼瑶的小说不光提供了丰富精彩的爱情故事,也在悄然影响着我们各自的爱情观。 本期播客嘉宾分属不同的代际——张寒从小学就开始看琼瑶的小说,是读过60本琼瑶小说的深度读者,又在青春期成为电视儿童,看了诸多琼瑶作品的改编影视剧;90后的令颐则反复看了《情深深雨蒙蒙》《还珠格格》,从小最向往剧里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两代人通过不同载体认识了琼瑶,但都被她的作品感染,有了对爱情、友情的初印象。 我们聊印象中的琼瑶,也聊各自对爱情的想象和理解,聊各自的爱情观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来。我们发现,在琼瑶的作品中,爱情是复杂的,超越性的,可以打破阶级和地位,可以冲破世俗和禁忌,那些深情和纯粹让爱情显得如此坚实和重要。 如今,爱情、深情已经成为越来越陌生的语汇,很难有什么再扰动我们的情绪。我们也带着一些遗憾,聊了聊当利益、权力交杂其中,现实的爱情又是如何令人失望甚至不再相信的。但不管如此,爱仍然是生命的渴望。琼瑶曾说:「没有痛过,没有爱过。没有哭过,没有爱过。没有笑过,没有爱过。没有爱过,等于没有活过!」祝我们始终有爱,得到爱,也付出爱。 【时间轴】 02:33 80、90后初看琼瑶:原来爱情这件事如此重要 06:08 琼瑶小说里的多角关系与「抓马」时刻,让我们意识到感情的复杂 13:53 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琼瑶式爱情有一种信仰感和超越性 19:30 「智者不入爱河」,爱不再流行,人们对爱情祛魅 21:57 琼瑶与平鑫涛的爱情:利用和爱相缠绕 24:09 琼瑶的清醒与敏感,红尘作伴,潇潇洒洒 27:15 时代飞速前进,相爱越来越难 32:44 相比于爱, 「宠」变得越来越普遍 35:04 爱情里为什么「作」?胡搅蛮缠验证爱的存在和安全感 39:14 「当爱情被拆分为权力关系时,也少了很多美好张力」 43:06 探索新型关系:友谊的开放性,人与宠物间的依恋 49:53 郭敬明与琼瑶的区别:对自我有激烈的「作」,但少了反抗 54:48 阅读安妮宝贝,聊爱好像很羞耻,说爱会怕被伤害 01:00:12 敢爱敢恨、敢哭敢笑,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嘉宾 张寒《人物》负责人 令颐《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 Rudolph the Red Nose Reindeer- Paniyolo 《当》-动力火车 制作|七七、王雨乐、张琬琳

61分钟
9k+
10个月前

《好东西》的好,做过调查记者的女人最知道

是个人物

《人物》编辑部最近开选题会,总是开着开着就跑题了,最后大家全都在大聊特聊《好东西》。 这是今年我们在影院看到的最振奋人心的一部电影。在影院的短短两个小时里,我们欢笑,我们流泪,我们翻身做主人,短暂的体验了一下作为「第一性」的爽感。同时作为媒体人,我们也能在铁梅的身上看到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当电影里出现「选题会」,我们一瞬间感觉自己开始上班了。我们非常开心地看到,这部电影以一个非常正面的视角诠释了「媒体人」的身份。 所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人物》负责人张寒,作者林松果、阿招一拍即合,决定录下这期播客,谈谈我们看《好东西》的感受。话题从电影开始延展,进入我们之前做调查记者的经历、在工作中对女性报道的思考,以及我们当下对于养育孩子的经验或想象。 在聊天的过程里我们意识到,最近几年里,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转变。我们确实可以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并在我们的身边把它创造出来。 如果你也看了《好东西》,有没有哪些电影里的场景,让你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们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创造我们生活里的「好东西」! 【时间轴】 1:35 在媒体场看《好东西》,身边全是「铁梅」 4:29 中国电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回应当下」的方式 11:03 影片筹备期,邵导和林松果关于记者生活的交流 15:07 「写作文怎么能编呢!」张寒对孩子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20:05 人物作者接触过的真实的单亲妈妈,比电影中更残酷的一面 27:43 现实中的女性就是更容易缔结关系 39:47:男性「失权」后,变得更可爱了 46:56 媒体女性择偶观:我们真的很难再崇拜一个人 57:42 《爱情神话》与《好东西》,我们更喜欢哪一部? 01:05:11 在我们的工作中,实践一种更平等的体系 01:12:44 谁来拍新时代的坏女人,我们特别想看!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阿招 《人物》作者 林松果 《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The Story- Brandi Carlile 制作|七七、王雨乐

79分钟
18k+
11个月前

中年人,还能有朋友吗?

是个人物

人到中年,友谊显得愈发奢侈了。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中年友谊的征集,许多读者分享了自己友谊消散的故事,以及对友情的理解与思考。《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对友情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我们邀请了编辑部的三位女性,一位是典型的中年人代表——有家有娃有事业,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中,她正在重新考量友谊价值,感受到了一些「中年苍凉」;一位虽然步入中年,但因为未婚未育,仍有朋友在侧,正在感受友谊的逐渐「淡化」;还有一位青年朋友,即将迈入中年,对朋友患得患失。 这个初秋,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三个人坐在一起,聊了聊各自的朋友。提起年少时的朋友,每个人都记得友谊里那些轻盈与雀跃,那些彼此看见和理解的愉悦。但友谊的内涵不止于此,我们也聊了聊里友谊里那些无奈、心酸与隐痛。婚育带来的对时间、精力的挤压,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朋友的疏离,疾病和死亡对友谊的侵袭……这些都是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朋友或许早已不是生活的必要选项。在这样的压力下,维持一段友情还有必要吗?友情还会为疲惫的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安放一段珍重的过往? 一个很有趣的插曲是,节目录完,临近傍晚,两位疲惫的中年人准备回家,度过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夜晚,而唯一的青年人早已约了亲密的朋友晚餐,靠聚会来清扫疲惫。友谊的离散与聚合,也是一种人生之味,但不管何时,我们总归是需要友谊。 🌟指路人物新播客《是个小人物》,欢迎大家订阅收听!🌟 【时间轴】 02:25 中年之后,友谊正在慢慢退场 04:00 她们的表达中折射出生活的压力 05:12 孩子的诞生是友谊淡出的节点吗? 10:54 年轻时的纯粹带来与朋友的割席 13:59 以工作为基础的友谊是流动的 17:07 友谊是一个分寸感和边界感不断调整的状态 18:19 相似的人会从友谊的漏斗里漏下来 24:17 「那个人去世了,我再也没有朋友了」 30:02 朋友是彼此「阶段性」的情感承接 32:31 人会在某一时刻感知到一段友谊即将走向尽头 33:14 言语的输出会将亲密关系越推越远吗? 36:31 中年人的友谊更讲究「性价比」 40:56 年少时的雀跃感被中年的循规蹈矩逐渐冲淡 49:18 「中年的友谊无法帮你的承担更多了」 54:51 亲密、轻松的友谊能支撑起自我的成长 58:26 中年人的心声:「让抓马离我们远一点吧!」 62:17 「友谊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 66:56 老年友谊:在浓烈的情感和清晰的分寸中寻找平衡

70分钟
33k+
1年前

浴火重生,聊聊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是个人物

巴黎圣母院,这座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宏伟建筑,承载了无数人对巴黎最初的印象。卡西莫多真挚的爱情、法国大革命对自由的呼唤、电影中的浪漫情节……百年以来,无数瑰丽壮阔的故事在这里书写。它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范畴,真正地成为了精神符号。 历史上的巴黎圣母院几经沉浮,2019年,一场大火让巴黎圣母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令世界为之痛心。2024年,巴黎圣母院修缮完成之际,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带到中国,并展出4件真实文物,虚实结合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展览在2024年9月12日-10月20日对公众开放,希望更多人可以成为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九月全国科普日期间,欧莱雅更将科学教育与美育融会贯通,在展览现场为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的中学女生们带来了一节在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女科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等受邀成为「青少年科艺美育赋能者」,从科学、建筑与历史等不同角度,为青少年们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学科的美育盛宴。 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中国与《是个人物》携手推出的系列节目的第3期。《是个人物》邀请到了主持人张越,与建筑学博主何老师在发呆、果壳编辑贾明月,共同走近「巴黎圣母院」,从建筑、文学、艺术、历史出发,描摹巴黎圣母院辉煌与动人的细节,分享科学道路上的女性榜样。 【时间轴】 02:54 从小说到电影,巴黎圣母院是如何走进人们生活的? 06:34 建筑如「炒菜」,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14:56 文学与现实的差距:「建筑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游戏」 16:56 拯救巴黎圣母院,「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 23:00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从都市传奇爱情到鸿篇史诗 31:54 一座建筑代表一个时代 35:51 丑陋的埃菲尔铁塔?一场技术与审美的追逐战 40:03 大火与抢救,法国人独有的「松弛感」 42:11 「滴水嘴兽」来华,电影、小说与历史的重叠时刻 47:03 古迹怎么看?与历史建立连接,获得「被验证」的快感 51:18 发现古人的「失误」,隐秘的细节更加动人 58:56 「科学与艺术是没有性别的」 60:36 「女学家科项目」,让女生看到更多可能性 61:47 从八卦到科普,知识以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脑海 63:43 选择科普的理由有很多,「我享受精神世界得到共鸣的瞬间」

73分钟
4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