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介绍: 最近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大运会的开幕式也在暨南大学圆满落下帷幕,相信大家也对表演人员在开幕式的筹备感兴趣。所以我们本期邀请到了大运会开幕式的舞蹈演员,带大家揭开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幕后花絮,一起聊聊在准备大运会的演出期间发生的有趣的小故事! 主持人介绍: 主持人:古佩欣、胡詠恩(舞团团队长)、陈牧村(舞团团员) 嘉宾介绍: 1. 史红悯:舞蹈节目《情牵岭南》负责人 2. 胡炜熙:开场舞《奔跑的青春》服装负责人 3. 原浩智:舞团团员 内容版块时间描述: 开场→日常乌龙与小插曲→演出过程中的意外→演出结束后的趣事→结束语
播客导语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播客《归途与选择:海外华侨华裔青年的回国求学奇遇》。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见证了一个有趣的文化回流现象——越来越多在海外成长的华侨华裔青年,正带着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选择回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教育选择与人生规划的深度探索。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来自日本、美国和阿根廷的暨南大学在校生,他们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特别的窗口。想象一下:一个从小在东京长大的华裔青年,一个习惯了美式教育的华侨子弟,还有一个在南美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华侨学生,他们为何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到中国?这个决定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他们中有人因为疫情期间长达数月的网课体验,深刻体会到"屏幕那头"教育的局限性,最终被国内丰富的校园生活所吸引;有人在海外求学时始终感觉缺少某种文化归属感,渴望回到祖辈生活过的土地上寻找答案;还有人被中国快速发展的教育资源和就业前景所打动,将回国求学视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听到: - 他们如何适应国内截然不同的教学节奏和考核方式 - 面对中文专业术语时的"崩溃瞬间"和突破之道 - 从"外卖自由"到"移动支付"的文化震撼体验 - 作为"外表华人、内心西化"的"香蕉人",如何处理亲戚们的"灵魂拷问" - 暨南大学作为著名侨校,如何为这些"文化混血儿"搭建特殊的成长平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轻人的选择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同时也反映了新一代华侨华裔对文化根源的重新思考。他们的故事既有令人捧腹的文化碰撞趣事,也有发人深省的身份认同困惑,更有跨越国界的成长智慧。 那么,这场"逆向留学"经历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到底是障碍还是财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年轻一代如何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精彩分享。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正重塑社会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与机遇。然而,这场技术革命并未普惠众生,反而加剧了社会分化——掌握数字资源的精英阶层垄断技术红利,而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乃至发展中国家却面临“数字失权”的困境:就业被算法取代、隐私遭平台掠夺、公共服务因技术门槛遥不可及。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对于动植物是盎然生长的季节,而对于我们也是储存能量的绝佳时机.然而 ,在高速运作的时代,日常高密度的碎片信息正在消耗着当代年轻人的心理能量,尤其是“低能量女生群体”--她们可能因为性格敏感、共情能力强、或是长期处于学业/社交压力中,更容易陷入“精神电量不足的状态”。这档播客,就是想成为听众的“听觉杜蛎壳”,在散步、慢跑、独处或是睡前清空杂念时,提供一个安全恢复能量的空间,允许她们暂时合上外壳,平静收听一档治愈系栏目播客,调节自己的能量系统。
播客简介: 这是一次关于中国残疾人群体生存境遇的立体对话。在“无障碍社会”的愿景之下,轮椅的轨迹被台阶阻断、听障者的呼救沉没于无声、盲道成为电动车的临时停车场——这些被常人忽视的日常,却是8500万残疾人反复突围的系统性壁垒。我们通过追踪残障人士从家庭到社会的生存动线,揭开温暖口号背后的冷峻现实:城乡康复资源的断裂带、77%在岗残疾人的低收入困局、企业宁愿缴纳保障金也不愿雇佣的隐性歧视…… 本期播客有幸到邀一位残障女性。我们将共同探讨“保障”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当法律强制要求公共场所修建坡道时,为何仍有60%的急救中心无法接收听障者的文字求助?当科技能让人工智能朗读药品说明书,为何乡村残疾人仍要耗费两天收入奔赴一次康复治疗?这里没有悲情叙事,只有权利觉醒的硬核突围——视障者用声波APP导航城市、听障程序员开发字幕插件月入过万、轮椅博主靠测评坡道坡度成为网红。每个案例都在颠覆“残障=弱势”的陈旧逻辑。 这不仅是公共政策的理性探讨,更是对文明底线的重新校准。我们期待通过这场对话,让公众看见制度性障碍背后的人性微光。无论是下载“轮椅导航”APP绘制无障碍地图、推动企业将药品说明书字号放大至4号、还是报名成为“中途家庭”接纳退役导盲犬,每个具体行动都在构筑真正的共融社会——在那里,盲道畅通无阻,字幕成为视频标配,而残疾人无需再证明“我也能行”,因为平等本应如是。 【本期主持人】 小宇、小菲 【本期嘉宾】 小萱(一位残障女性) BGM: A Fragile Heart
导语 当世界失去视觉维度,如何用心灵勾勒璀璨星河?本期播客对话24岁视障者关惠仪仪——她是出生即因医疗事故失明的广州姑娘,是用指尖触摸盲文的写作者,也是在琴键上奏响生命乐章的音乐人。从盲校课堂到独立旅居十几个城市,从被质疑的音乐梦到创办「音乐+按摩」跨界小店,她用经历打破「视障即弱势」的刻板印象: 生存纪实 盲道上被电动车撞断盲杖的日常、申请导盲犬却因养护压力暂缓的无奈、求职时被HR以「盲人无法用电脑」婉拒的困境; 破界力量: 6岁摸出《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如今带领乐队演出;用AI「听」照片构图,以文字记录「重庆婆婆牵手过陡坡」的温暖瞬间; 社会叩问: 从盲道被占的城市肌理,到就业市场的隐形壁垒,普通人如何用正确方式提供帮助? 视障者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被看见真实的渴望。关惠仪的故事如同一束微光,照进视障群体的生存图景,更揭示一个真相:当黑暗成为背景,所有用心感知的瞬间,都在化作流动的星河。 时间节点 00:00-01:07节目简介 01:08-02:03嘉宾自我介绍 02:04-06:49视障者的日常自述 06:50-08:21完善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 08:22-13:02导盲犬的养护成本和作用 13:03-23:56视障者的求职就业现状和困境 23:57-27:51关惠仪的音乐之路 27:52-34:51用文学来表达世界对视障者的关怀 34:52-46:27“迈出第一步”对视障者的重要性 46:28-49:50视障者的生活难题和尴尬处境 49:51-52:18社会大众对视障群体的观念应该是怎样的 52:19-53:59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友善地对待和帮助视障者 54:00-55:24结语(呼吁和展望祝福) 55:25:56:46关惠仪献唱《世界赠予我的》 小组分工贡献: 策划:林靖皓 配音&主持:黄孝天、林靖皓 后期制作:胡腾润、LEE JIA RONG
介绍:你是否在合群与独处间反复纠结?想提升社交能力却困于焦虑?渴望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却不知如何开始?这一期的《社交自选题》播客,聚焦现代年轻人的社交困惑,带你解锁社交与自我成长的双重密码。
导语 在城市的人潮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小英雄”,它们身披工作犬的背带,用温热的鼻尖探索障碍,用稳健的步伐守护视障者的每一步前行。它们是导盲犬,却常常被冰冷的玻璃门、戒备的呵斥声挡在文明之外。当1700万视障人士仅拥有400余只导盲犬,当一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需历经2年训练、耗费超20万元成本,当盲道被共享单车、电线杆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社会,究竟为何容不下一双“会走路的眼睛”? 【温暖的拥抱何时降临】 一只导盲犬从出生到上岗要闯过多少“关卡”?从幼犬时期的社会化训练,到拒绝执行“闯红灯”指令的危险预判能力;从血统三代无攻击性的严格筛选,到与视障者长达数月的默契培养,它们不是宠物,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职业工作者”。但现实是,60%的公众误以为它们会攻击人,80%的公共场所以“卫生隐患”为由拒绝它们进入,甚至连法律明文保障的出行权,在执行中也常沦为一纸空文。 【听见导盲犬与城市的“对话”】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参与过导盲犬志愿者活动的两位大学生嘉宾,分享他们在广州导盲犬学校倾听和见证过的,来自广州导盲犬学校校长李宛甄、广州市妇女残疾协会会长钱小红的温暖故事:那些凌晨五点的陪伴训练、视障者第一次独立逛街的雀跃、导盲犬被商场保安驱赶时的无助眼神……用数据揭露“1比43275” 的残酷供需比,剖析盲道破损率超44%的城市痛点,更带来日本、欧美国家立法保障的前沿经验。 【改变,从放下偏见开始】 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导盲犬的讨论,更是一场对城市温度的检验。当我们学会在地铁上为导盲犬腾出脚下空间,在商场主动指引无障碍通道,当政策为导盲犬培训注入活水,当“导盲犬=工作伙伴”的认知深入人心。或许某天,视障者不再因被拒而徘徊街头,导盲犬的眼睛里,也会映出更温柔的世界。 无论您是视障人士或是家属,是养宠人士、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心怀善意的普通听众,这场对话都邀您共同聆听。因为每一次对差异的包容,都是文明向前的一步。 —— 改变始于认知,行动创造未来 点击收听,让导盲犬的脚步,不再被偏见羁绊。 【本期主播】 吉娃娃 【本期嘉宾】 花花、茄子(参与过导盲犬志愿者活动的两位大学生嘉宾) 【瞄点时刻】 04:42国内导盲犬现状 08:59为什么导盲犬更适合视障人士? 17:25为什么我国导盲犬数量稀少? 22:04万里挑一:寻找天生的守护者 27:39量身定制的守护:视障人士与导盲犬的配对 30:31“脏脏狗”误会大了:导盲犬的现实困境 33:05法律“撑腰”不管用?导盲犬的无奈困境 35:39关于导盲犬,国外是怎么做的? 41:47改善导盲犬的生存环境,我们可以怎么做?
【导语】 毕业季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毕业论文这座 “大山”,你是否正陷入 “选题纠结症”“写作拖延症”“数据焦虑症” 的循环?别慌!本期播客特邀高校资深导师做客,为你拆解本科论文致命误区—— 从选题踩雷到写作 “翻车”,从理论误用至沟通心态崩裂,带你避开导师最头疼的 “死亡操作”,附赠答辩现场真实翻车案例与避坑指南。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带你避开雷区,让你少走弯路,多攒底气!无论你是大四冲刺人,还是提前焦虑的大三预备役,这期干货都能成为你的论文“速效救心丸”!话不多说,赶快戴上耳机,一起聆听这场论文自救指南吧! 【本期主播】 Shisen、凉茶 【特别嘉宾】 孙老师(北京服装学院教师) 【时间轴】 00:05 开场白与嘉宾介绍 02:17本科毕业论文误区原因 04:03选题常出现的错误及怎样防止被否决 06:31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 08:27 论文独创性的关键 10:42 平衡论文独创性和个人能力范围 13:20如何与导师证明论文的独创性 14:30论文字数分配 15:00论文写作技巧 16:50正确利用AI及避免口语化表达 18:59注意格式和参考文献来源 19:38怎样保证论文结构逻辑连贯 24:29如何判断理论是否适配及如何正确运用研究方法 28:43 如何与导师高效沟通论文 33:00如何缓解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的双重压力 34:10 学生答辩的典型错误及规避方法 【本期音乐】 片头曲:快乐 轻松(纯音乐) 片尾曲:美好的一天(纯音乐) 【本期题图】
“原生家庭的伤,是否成了你心底的刺?”我们邀请了三位曾深陷原生家庭困境的年轻人——从家暴阴影中站起的警察、在破碎婚姻关系里重获信任的妻子、被忽视的富家子弟……他们如何将痛苦转化为重生力量? 不批判父母,不沉溺过去,只聚焦“我能改变什么”。这期内容没有鸡汤,只有他们亲测有效的自救工具:从“为什么是我”到“我可以更好”、从认知重塑到行动清单。自救不是抹去伤疤,而是学会带着它奔跑。点击收听,你的起点≠终点。
内容简介 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的宝藏之地,但独自旅行真的安全吗?槟城夜市会遇抢?穿短裤进清真寺必踩雷?小红书上的吐槽是真相还是误解? 本期播客深度聚焦大马旅行安全与文化尊重的平衡,特邀马来西亚华人小韵与资深旅行者小宁,带来硬核解答与亲历故事。从政府升级的安全措施到清真寺的穿衣指南,从争议中的消费陷阱到隐藏版美食地图,关于安全、文化与美食的迷思,这里统统解答。 在这一期播客中,他们将深度讲解在马来西亚旅行中的实用行前锦囊与文化智慧,帮助大家更好的在马来西亚旅行!愿这期播客,能让大家对马来西亚有更多的了解,点开这期播客一起解锁马来西亚的‘安全密码’与‘尊重哲学。 【本期主持人】 小蔡 【本期嘉宾】 小韵:马来西亚华人 小宁:去过马来西亚旅游 【时间轴】 0:18 开场明确主题,目的是揭开真实的大马旅行体验 1:08 有关马来西亚的安全问题以及文化尊重询问 3:29 文化差异引发的误会 6:40 美食天堂—推荐的菜品 8:33 小韵马来西亚小众的景点推荐 13:22 回应马来西亚消费高及服务差的传闻 15:54 清真寺着装经历及实用经验 19:41 马来西亚治安问题 22:07 马来西亚旅行体验 23:28 如何规划兼顾安全与小众的行程 25:53 解答小某书常见疑问—交通部分 30:24 解答小某书常见疑问—美食沙漠 36:45 解答小某书常见疑问—安全问题及行程规划 41:08 结尾—行动呼吁与文化倡导
在现今的社会里,食品安全一直是大众所关注的热点,每一年都冲上热搜的315晚会更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由于食品安全风险频发,以至于消费者对于现今环境呈现低的信任程度,本期播客,我们在315晚会的背景做简单的介绍,然后通过对普通消费者的采访中,我们可以得知最直观真实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反应,并且也提供我们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社会,我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应对措施,如何重构自我的心理状态。 主播:Grace翟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