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小学小道》中,张苙云教授回到节目,与智慧博士继续探讨教养的核心议题。 📍我们聊到: • 爱的能力、自主性与自律性,如何在家庭中真正培养? • 为什么父母“不同心”,孩子就会学会“钻缝”? • 当我们不确定干预是否有效时,为什么“策略性忽略”反而更智慧? • 父母之间的关系,才是孩子教养的隐形脚本。 张老师以她一贯温和、坚定、深入的方式,分享了她在书写《陶冶教养》背后,作为母亲、伴侣、学者的真实生命历程。 01:14 选择社会学专业的经历与思考 06:07 台湾教育长期追踪资料库的建立与意义 15:48 对台湾教育改革的反思/从小培养核心能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21:36 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的家庭理念 31:21 医疗改革事业的初衷与经历 39:33 亲职教养书籍的写作动机与过程 43:37学习动机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46:28 小学小道·灵光一刻 🎉本期节目也是《小学小道》第一季的最后一期访谈。 💡下一季,智慧博士将带来全新系列:「行为科学 × AI学习力」专题, 聊聊人工智能是怎么“学会学习”的,我们又能如何借此帮助孩子更科学地成长。 欢迎订阅节目,或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你最有共鸣的片段。 我们第二季再见!
“孩子从父母而来,却不属于父母。” 张苙云教授在访谈中这样描述亲子关系。 她谈到父母如何在吃饭时克制责骂、用幽默化解冲突, 也讲述了自己如何依靠自律三个月考进台大的故事。 智慧博士以行为科学为线索, 与张教授探讨爱的能力、自主与自律—— 如何在爱与边界之间,让孩子学会成为TA自己。 03:11 张苙云教授谈眷村成长经历 07:24 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氛围 17:02 爱的能力与亲子关系 26:08 自律性与自主能力的培养 30:34 情绪管理与儿童早期教育 36:38 生活习惯与家庭关系的协调 40:47 幽默在化解家庭冲突中的作用 43:18 小学小道 灵光一刻 如果大家希望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想再跟风苛求自己、要求孩子,想拥有一份内在的从容自在,可以关注张苙云教授的著作《陶冶教养:从容自在做父母》【购书🔗见评论区】。
本期节目,智慧博士对话台大教授彭之皓 × 耶鲁教授钟明江: 三地求学,一线教学,深聊通识vs精英教育 大学是兴趣探索的乐园,还是专业训练的起点? 谁应承担本科教学:科研学者、教学型讲师,还是AI? “不选专业”真的是自由,还是更深的迷茫? 02:13 教授能做好教学工作吗?台大、耶鲁教授有话说 09:13 学习能力需要大学老师培养吗? 10:42 彭之皓教授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 14:10 钟明江教授支持大学应该是通识教育? 16:59 怎样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4:23 疫情前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不同? 26:27 教学评鉴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新冲突?
彭之皓:从小学六年级立志当教授,到现实与信念交错的科研之路 在这一期节目中,智慧博士继续对谈台湾大学化学系彭之皓教授,从他在台大、宾大、卡耐基梅隆的求学历程聊起,展开了一场横跨教育制度、文化冲击与学术现实的深度对话。 彭老师坦言,自己从小就立志要成为教授,却也曾在博士毕业时因金融危机动摇方向。 他分享了在台湾经历兵役 、申请出国、适应美国学术文化的全过程,也直面了语言落差、种族偏见与教育选择的真实挑战。 我们还一起探讨了以下问题: 学术路上,理想如何与现实达成和解? 台大与美国大学的校园氛围有何不同?学生对国际议题的关注是否反映教育结构? 教授眼中,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如果你也曾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或正在思考如何选择学术道路与导师,这期节目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时间轴- 00:01:05 台湾大学是「台湾的北大清华」? 00:02:01 台大学生就业无忧,台积电成「终身保障」? 00:04:36 面对兵役,台湾年轻人的现实生存游戏! 00:05:46 宾大化学系经历 00:06:20 学术界的「内卷」从选导师开始! 00:10:30 台积电前董事长张忠谋:沟通必须快准狠,否则就骂人? 00:13:42 美国梦的另一面是什么? 00:15:58 职业道路的偶然性有多大? 00:20:51 教育差异的深层原因! 00:26:22 三大技能:独立思考、清晰表达、解决问题!
🎙️ 本期嘉宾:彭之皓 / 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台大化学系的彭之皓教授,一起聊聊他从“学二代”到“台大教授”的真实成长经历。 🧪 他出生于台湾学术世家, 从小学六年级就立志成为台大教授,并真的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但在访谈中,他却坦言:“我从来没有因为教育本身而喜欢学习。” 这句话,打开了我们这期节目最关键的主题。 我们一起聊了: 02:12 在台大教职员宿舍长大的孩子,怎么看“学二代”的标签? 21:44 为什么“快乐教育”反而让学生更焦虑? 32:48 台湾教育改革,真的让教育更公平了吗? 10:44 他作为父亲,如何理解陪伴与放手的分寸? 27:01 当年的应试能手,如今如何看待“独立思考”? 🎧 从家庭,到制度;从学生,到父亲;从应试,到反思。 在彭老师诚恳、平实又幽默的叙述中,我们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意义。 📍你可以在“小宇宙”、哔哩哔哩、微信视频号同步收听和观看《小学小道》的更多内容。 📘 主持 / 智慧|行为分析心理学博士 📮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成长经验与教育观察
这一期节目,我们继续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张诗宜教授。从中考状元、北大本科生,到美国留学读博、在交大任教,张老师一路走来,不仅经历了学术道路上的挑战,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人生思考。 在这期访谈中,张老师分享了: 01:23 他在北大时如何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及转变学习策略的过程; 07:03 为什么他选择出国深造,又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不断突破自我; 16:25 在交大任教后,他怎样看待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以及“批判性思维”在今天教育中的重要性; 29:05 作为一名教授、父亲和创业者,他如何在科研、家庭和事业之间找到平衡。 从教育到成长,从个人体验到方法论,这是一场诚意满满、细节丰富的对话。希望能为你带来新的思考和力量。 如果你喜欢这期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继续聊聊你的感受!
从小学被评价为“哗众取宠”,到成为南充市中考状元、北京大学化学系保送生,再到MIT博士后、交大教授——张诗宜老师的学习之路,从来不是“听话的好学生”标准轨道。他不交作业,却做出了自己的专项学习法;他不追随老师节奏,却精准规划每一阶段的攻克路径。他说:“应试只是一种技能,背后更重要的是掌控节奏、拆解任务的能力。”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聊到了: 他如何把基础科研成果推进到临床应用 为什么他从小学起就“特立独行”,但仍能逆势突围 他用什么方式准备中考、竞赛、乃至科研面试 他如何看待“努力的上限”与“遗传的随机性” 他在育儿中坚持什么,又在怀疑什么 如果你对教育的可能性感到好奇、对学习方法有反思、也在寻找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成长路径,那这一期,不容错过。 02:22 父母如何应对非传统意义的好学生 04:35 如何高效准备”应试“? 06:40 公立学校中如何做到个性化学习 16:13 强大的学习动力是如何生成的 22:09 张教授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29:38 进入高中后的学习经历以及竞赛体会
学术抉择与人生思考:【从心理学到数据挖掘 】🎧 在本期节目中,智慧博士继续对话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李敏如教授。 💡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你会选择更热门的专业吗? 李敏如教授在填报志愿时曾考虑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最终却选择了心理学。在这期播客中,她回顾自己的学术旅程,分享她对学科选择、职业发展,以及人生规划的思考。 📌 内容亮点: 🎓 填报志愿的遗憾与收获:心理学真的是“高冷”又“无用”吗? 📊 如何把数学和数据挖掘融入心理学研究? 🌍 跨越香港、美国、德国,求学与工作的文化适应之路 💡 成为教授的心路历程:从迷茫到教学理念的探索 🔥 心理学教育 vs. 现实社会:如何帮助困境中的学生? 这是一场关于成长、选择和突破舒适区的深度对话。如果你也曾对未来感到迷茫,或在学术与现实间挣扎,这期播客一定会给你新的启发!✨ 🎧 立即收听,和我们一起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 01:05 大学专业选择与就业想象 06:24 小学小道.灵光一刻:如何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13:01 香港中文大学的求学时光 16:46 从香港到匹兹堡--本科的交换生涯以及与恩师相遇 25:25 从匹兹堡到美因茨再到阿尔卑斯山脚--生活充满挑战与收获 30:28 小学小道.灵光一刻: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 36:42 从欧洲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教学体会 45:15 面对较大的学生辅导压力,如何享受和学生的互动
小学小道迎来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李敏如教授。在这期节目中,敏如教授深度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成长之路。她强调了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她成长的重要性,并讨论了香港教育体系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此外,她还分享了申请香港中文大学的过程,并讨论了大学专业的选择及转系的灵活性。 00:40 李敏如教授简介 01:41 有限的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奋斗 06:29 与哥哥姐姐的相处之道 11:54 家庭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4:16 旅游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18:59 家庭教育经历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23:49 香港学校丰富的教育活动与比赛 29:07 香港教育经历与压力感受 35:48 香港独特的教育体系与多维的教育目标 41:46 香港学校教育的自由度和探索空间 43:29 大学申请的考量与申请的经验分享
小学小道给您拜年了,感谢有您!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小学小道要送上最温暖的感谢弹幕—— 给最暖心的听众宝子:每条反馈都是爱的暴击,满满的动力! 给超有料的学者天团:学习成长的干货全靠你们耐心分析、真诚分享! 给并肩作战的家人朋友:熬夜剪辑、暖心支持,感恩有你们! 乙巳年到,灵蛇舞动,烦恼退散,元气满满,继续向前冲!
本期“小学小道”节目,智慧老师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识别和预防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节目中指出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行为的突然变化、身体的警示信号、情绪的剧烈波动以及语言的极端表达来识别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发现警示信号时,家长应选择安静、让孩子感到舒适的环境,使用温和语气和封闭式问题直接询问孩子是否想过伤害自己或是否有自杀的想法。 沟通中要保持冷静,避免批评或评判孩子的感受,使用开放式问题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如果确认孩子有心理健康需求,家长应立即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并进行家庭环境的安全管理。 同时,节目强调了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为孩子创建一个积极、正向、充满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包括平等、开放、正向的沟通方式,以及设立三到六条简洁、具体、有明确期望和结果的底线规则。 00:41 识别孩子心理问题的警示信号 07:04 建立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方法 17:30 创建积极、正向和充满安全感的家庭环境 20:33 家庭教育的三种模式 28:34 设定简洁、具体、正向和有明确期望与结果的底线规则 36:26 建立平等开放的亲子关系
本期小学小道聚焦于孩子极端行为应对策略,特别关注自残和自杀倾向的预防与处理。内容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辩证行为疗法(DBT)两种心理学疗法,强调了情绪管理和思维模式调整的重要性。节目强调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极端行为倾向时,应如何立即寻求专业帮助,但如果情况特殊,可通过TIPP练习和ACCEPTS练习,帮助个体快速平复情绪和转移注意力;在面对强势介入时,用DEARMAN沟通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沟通效果。同时节目也提到预防极端行为的关键在于为孩子创造积极、安全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正向沟通与引导。整体而言,本期内容旨在提供应对孩子极端行为的科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心理健康挑战。 01:27 两种效果显著的心理学疗法:CBT&DBT 13:12 应该极端行为的实操方法:求助、TIPP、ACCEPTS 26:05 负面情绪需要管理还是发泄? 29:15 面对强势介入的有效沟通方法:DERAMAN 36:55 如何预防极端行为的出现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