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学者谷泉:文化是人跟环境的一纸契约

指月之手

本期我对谈的嘉宾是当代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谷泉。 谷泉老师出版过多部关于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研究著作,同时也是《茶书》《侘寂》的译者。 本期是一场围绕着中国传统艺术而展开的漫谈——从书聊起,谈到了优美的中文写作、轻型纸到底好不好、书法应该怎么欣赏、禅宗精神在翻译时的体现;下期会聊到漆器、园林、宣纸、太湖石等,总之,谷老师讲述的中国艺术真是太迷人啦! 久闻谷泉老师大名,这次一聊,果然是一个特别好玩儿的人:用捡来的锅碗瓢盆做塔、用废弃的宣纸做雕塑……他说,舞蹈是通过严格训练后把身体放在最美的空间位置,体育是通过严格训练后把身体放在最科学的空间位置;画画、写字、做陶瓷都是与肉身品质相关的东西;生命的品质源自人的肉身感觉,所以要时刻让自己感觉很好,因为你的生命就是由这样的一天天组成的。 谷泉老师的精神特别轻盈。比较难得的是,他会在不知不觉中带你完成视角的转换,听完再去看园林、书法这些看似遥远的东西,你就会觉得好像自己的眼睛多了一层滤镜,看啥都特别有意思,而且会感觉到时空交错,几千年的趣味与审美在你眼前次第展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发。 👂 03:19 书籍装帧的美,不在于某个图案,而是创作者要传递的无形的东西 05:32 关于俗和雅 金碧辉煌是另外一种侘寂 用钱去堆砌审美的时候一定是俗的,但没有钱也不会雅,有钱之后把钱扔了才是雅 07:24 为什么喜欢“捡垃圾”?什么是没用,什么是有用? 用锅碗瓢盆搭的塔和平山郁夫收藏的塔(右下) 15:16 关于书法 书法是古代人在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而我们今天的书法形式跟内容是脱节的。 内容是什么?是你今天心跳血液加速、是你的惆怅、是你生命的呼吸跟书法线条的呼应。 艺术基本上是无用的,或者说不实用,但是对精神有用。 真正的日常生活毫无被记载的必要,博物馆里展出的,都是把历史上某个阶段的文明生活经典化的东西 20:01关于释放我们“触碰”的能力 看着画册做器物,跟真正触碰过之后做的器物,完全不同 书是一个立体的东西,有长宽高,有重量,都要与内容匹配 29:30 《茶书》已有好多个译本,为何还会再翻译一遍? 41:58 关于选择艺术的理由 学任何东西,不要学形,要学神 文化是人跟环境的一纸契约,是人和大地、植物、阳光、大海的契约 看似研究的类别很多,其实工作主线只有一条:回答什么是中国艺术 🌛 🧑🏻‍🎨本期提到的艺术家: 芹沢銈介|杉浦康平|白洲正子|明惠上人 平山郁夫|颜真卿|苏东坡|贝聿铭 董源(五代)|童寯(jùn) 🧑🏻‍🎨提到的画作: 《鸟兽戏画》(京都高山寺) 宋徽宗《瑞鹤图》 陆机《平复帖》 🧑🏻‍🎨提到的艺术相关名称: 高古游丝描|明清官窑陶瓷 日本民艺运动|包豪斯|枯山水 📚谷泉老师的书: 《大地艺术》《龙尾石谱》 《盆景:扭曲的正直》《金鱼:不适者生存》 📚谷泉老师的作品: ↑收藏(捡)的石头 ↑枯山水作品,材料均为废弃的宣纸 ↑用捡来的“垃圾”创作的作品

68分钟
99+
1周前

对谈资深主持人Angela:为什么我们越擅长一件事,越害怕重新开始?

指月之手

本期跟我对谈的是Angela,一位资深主持人、制作人。她做过几乎所有类型的节目,也主持过很多大场面,还经常给电影配音。某天她说她一直很想做播客,我极其诧异,在我看来这对她来讲简直“手拿把掐”。我太好奇是什么阻碍了她,见面聊了一会儿,非常感慨,录了这一期播客。 这期我们谈了谈在她“几乎无所不能”的领域里,为何在开启一个新形式(播客)时依旧犹豫。 也谈了“完美主义的包袱”“高手的自我设限”,试图寻找当能力成熟之后,怎样才能“允许自己笨拙地开始”。 👂 02:06从播音转向导演,拒绝只做“工具”:“所谓职业素养,其实就是牛马的素养。” 05:09主持人基本功训练:从拼音学起,发声练习,一字不错地读稿 08:48主持人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观念输出者,有时候必须“犯傻”,是因为在替不了解的观众发问 11:08嘴比脑子快也需要训练,在不能停的时候可以用话撑满 16:25专业素养和职业病 27:52视频播客与参与感 31:22播客新手的苦恼 念稿还是写提纲发挥? 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可行吗? 播客里的活人感,需要找到一个人彼此激发 33:43对谈转向翻译:用语言“附体”作者,翻译即表演 翻译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的差异体验 翻译与配音的共通点:要进入角色,声音塑造人物 播客会消耗还是滋养文字工作 谈《沙拉纪念日》的出版初衷:记录生活微小的幸福瞬间 59:51幸福的阈值与感知。“身携珠宝而不自知” 64:52真正阻碍自己的,是一颗总想呈现完美的心 🌛 技能越强,胆怯越深,这背后是什么顾虑? 定义“完美”的标准,是你自己设,还是社会设? 当你积累了技术与资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迈出第一步? 如果这些问题曾困住你,这期节目也许正好能够回应你的心声。

83分钟
99+
1个月前

对谈译者韩钊:我抱持的所有动力,都是因为“上头”

指月之手

这一期,我和《短歌是我,悲伤的玩具》的译者韩钊聊了一场“从书店开始”的翻译出道。 韩钊是杭州「普通读者」书店的店主,也是不久前刚刚出版石川啄木新译的译者。他说,所有奇妙的连接都是书店带来的:从方便跟顾客们线上共读开始翻译,到后来受晴总邀请翻译石川啄木,再到现在即将有四五本译作上市。早稻田大学博士毕业的他,不仅对短歌、对石川啄木如数家珍,也谈到了“最佳译本是幻觉”以及线下读书会为何能聊到后半夜仍意犹未尽。 自然,对于至今仍在出版业的我们来讲,答案依然是——因为喜欢与热爱。 03:28 《短歌是我,悲伤的玩具》的翻译契机 在书店为太宰迷办“樱桃祭” 跟晴总的相识也是书店 与读者线上共读《雪国》 11:36正经聊聊啄木的短歌 近代短歌以石川啄木这代人为分水岭 新译本收录全部诗作 还没决定翻译就被好几首短歌戳中 上野16号站台 短歌和古诗的区别 书名是怎么选定的 27:44啄木是个一直被人喜爱的潦倒男文青 30:28诗歌今后会更受欢迎吗 39:57会如何向书店顾客推荐公版书译本 44:10“上头”都是线下活动带来的,深度交流令人沉迷 49:09译者要尽可能多出来讲,提供信息增量 53:26短歌和小说的翻译有何不同 注释的取舍 标点符号的苦心 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可以无意识捕捉一些无意义的事的“活人感” 64:14对文库本的看法 67:23最理想的书的样子 石川啄木(1886年2月20日岩守县日野户—1912年4月13日东京都) 诗人,开创了现代口语创作短歌的新时代。他用简单质朴的三行文字,写母亲、写朋友、写自己,写贫穷、长胖、悔恨,写春夏秋冬和映在毛玻璃上的鸟影,那些私密而丰沛的悲伤,只需要两个逗号。 有人说,看了他的歌,以为自己也能写,试过才知道,看似毫无理由的短小轻盈,远比洋洋洒洒更消耗才华。在啄木的作品中,日常生活的苦闷和激情,同时磋磨和滋养着自由的灵魂,变化的时代又令人惶恐而隐隐愤怒——这正是我们所感受而无法言说的复杂滋味,是我们在如石块般滚落的人生里,来不及唱出的歌。 📚几首摘录 199. 怀念乡音 就到火车站的人群中 去听 3. 离家出走了 打算独自面对大海 一连哭上七八天 160. 说来可悲,也确实可悲 万物的味道 我尝得太早 261. 入秋,像水一样 洗净了 连心事也焕然一新 🙋🏻‍♀️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让你想“面向大海哭个七八天”的那一首,我们继续一起享受文字之美。

78分钟
99+
2个月前

对谈石窟摄影师朱朝晖(技术篇):与佛像互相凝视,心有所感

指月之手

本期对谈的嘉宾是读库执行主编朱朝晖老师。朱老师对图像的理解境界是我见过的顶流,他是鼓楼西剧场视觉顾问、中国美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特聘导师。是冯唐诗集《作为花我从来没败过》的视觉顾问,也是“石窟史诗”系列的摄影师。 朱老师在《安岳》一书的后记里写,“2023年冬,我开始为石窟拍摄。我爬上梯子,靠近并平视那些佛像。他们在我面前醒来,透过岁月的尘埃,我看见他们的肌理,感到他们的气息。我与他们相互凝视。”朱老师的图像有一种让你瞬间抽离的力量,仿佛一瞬间灵魂跨越进了图像之中。 跟朱老师交流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决定分成上下两期来呈现。上期主要是谈“凝视”,也就是在头脑里对这件事情的整理;本期主谈“技术干货”,聊聊那些“决定性瞬间”是如何呈现的。事实上,当你跟佛像互相凝视了足够久,按快门只是顺其自然的一瞬间。 非常推荐影像创作者或爱好者听这期播客!听完你就会知道,对一个东西的想法、理解力、“凝视”的深度,决定了作品有多“耐看”。 👂 本期提要 02:05 历代能靠近石窟或壁画的三种人 天选小团队和必备专业设备 游人需要仰视,摄影师需要平视 离得没有那么近的时候,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观者心理上重建观感。比如封面图 09:53 如何将图片呈现出人眼视觉效果 大部分可以一次成像,但有些需要拍三四张才能处理出一张“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人眼效果 14:20 就像为书拍摄是天意的安排,静候以石窟照片做展览的契机 17:55 “向一流的人学习,因为二流的人不能给你任何。” 21:17 作为一个初学者,怎么判断某位摄影师的水平高低? 就像“熟读唐诗三百首”,反反复复看世界公认大师的作品,可能是入门的最佳方式 让眼睛一直看好的作品。长期的耳濡目染下来,即使是资质平平的一个人,品味不会差 27:05 土门拳和杉本博司带来的启发 如何还原一长排佛像的视觉效果 39:07 取舍:相机or手机?内置or App ?人物or风景? 如果是街拍性质的拍摄,任何相机都比不过手机 给学生们的要求是多去有人的地方拍照,不要拍风景。 拍得好看和拍出精神内涵是两件事 46:26 直接能提高朋友圈摄影水平的小诀窍 尽可能靠近去拍摄,或者把打动你的关键点在图片里放大 关于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手机内置的这两个功能可以极大提高成功率 55:55 朱老师用ai生成的片尾曲 📷 对谈中提到的摄影师: 大卫·赫恩 土门拳 杉本博司 刘香成 安塞尔·亚当斯 罗伯特·卡帕「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 记得关注【指月之手】,下周三不见不散!

57分钟
99+
2个月前

对谈石窟摄影师朱朝晖:与佛像互相凝视,心有所感

指月之手

本期对谈的嘉宾是读库执行主编朱朝晖老师。朱老师对图像的理解境界是我见过的顶流,他是鼓楼西剧场视觉顾问、中国美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特聘导师。是冯唐诗集《作为花我从来没败过》的视觉顾问,也是“石窟史诗”系列的摄影师。 朱老师在《安岳》后记里写,“2023年冬,我开始为石窟拍摄。我爬上梯子,靠近并平视那些佛像。他们在我面前醒来,透过岁月的尘埃,我看见他们的肌理,感到他们的气息。我与他们相互凝视。”朱老师的图像有一种让你瞬间抽离的力量,仿佛一瞬间灵魂跨越进了图像之中。 跟朱老师交流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决定分成上下两期来呈现。本期主要是谈“凝视”,也就是在头脑里对这件事情的整理;下期主谈“技术干货”,聊聊那些“决定性瞬间”是如何呈现的。事实上,当你跟佛像互相凝视了足够久,按快门只是顺其自然的一瞬间。 非常推荐影像创作者或爱好者听这期播客!听完你就会知道,对一个东西的想法、理解力、“凝视”的深度,决定了作品有多“耐看”。 👂 本期提要 04:11 30岁之后才决定“从文字转行摄影”,起因是苗炜老师的“打击” 11:52 拍摄《安岳》这套书的契机:心有所感的传递 在云龙山石窟长大却不知,直到工作原因拍摄到安岳,感受到了天意 20:29 好照片的秘诀:和被拍摄对象保持一定距离 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拍什么,怎么拍,在已经有那么多相关书籍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再出一本? 学术书拍法、旅行书拍法、曾经的探险队的拍法、梁林的拍法 破局点:观念、科技、时代的不同 32:21 理解到位了、眼睛看到了,相机如何拍出来? 人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但镜头只有一只。那么人看到的佛像跟相机拍到的佛像有什么不同 拍摄、呈现、观看的细分过程 41:29 图片到底是不是为文字服务的? 图片编辑的蒙太奇特效 是配图,还是跟文字语言并行的视觉语言? 《作为花我从来没败过》里呈现的图文呼应与视觉节奏 53:03 去安岳石窟踩点和拍摄的技巧 下期提要 * 《安岳》封面图是怎么用图片编辑的视角呈现的 * 如何将图片呈现出人眼视觉效果 * 向一流的人学习,因为二流的人不能给你任何 * …… 记得关注【指月之手】,下周三不见不散!

59分钟
1k+
2个月前

夏目漱石:摆脱“他人本位”之后,我写出了《我是猫》

指月之手

夏目漱石,日本国民大作家,肖像曾因在日本的千元纸币上。 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出生在江户(也就是现在的东京)。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从推崇汉学快速转为全盘拥抱西方。 漱石从小聪明好学,喜爱汉诗。他在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的前身)学习英国文学,后成为教师。 1900年,33岁的他被派往英国留学,本来是个好机会,但他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每天坐如针毡,精神几近崩溃。 顺便说一下他的笔名——“夏目漱石”。 “漱石”出自成语“漱石枕流”。这个成语原本是个笑话:晋代的孙楚想显得自己清高,说要“枕石漱流”,结果说反了——成了“漱石枕流”。别人笑话他,他却硬说:“漱石是为了磨牙,枕流是为了洗耳。” 所以,“漱石枕流”形容强词夺理、嘴硬。这个名字来自一个影响他文学道路的重要朋友——正冈子规。子规有几十个笔名,“漱石”是他用来自嘲顽固的,夏目喜欢,就讨过来了。 从英国回国后,夏目漱石辞掉教师职务,成为职业作家,写出了《我是猫》《少爷》《心》《草枕》等作品。《我是猫》发表在俳句杂志《杜鹃》上,而“杜鹃”正是子规的号。 👂 02:05|夏目漱石的简介 03:31|“漱石”的涵义和来源(从好友子规那里要来的) 06:02|汉学与西学之间的夹缝人 08:51|明治时期“言文一致”与白话文运动 10:30|「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13:00|大文豪的“不配得感”:苦读多年都不知道“文学”是什么 15:10|UCL公派留学生在伦敦出租屋里的顿悟 20:30|摆脱“他人本位”,开始“自我本位”之后,他提议将“I LOVE YOU”翻译成“今晚月色真美” 21:19|《我是猫》的节选 29:48|“则天去私” 32:17|季子挂剑。子规与漱石,文豪好友的惺惺相惜 🌛 以下平台均可收听「指月之手」: 小宇宙|苹果播客 | Spotify 网易云 | 喜马拉雅 | QQ音乐

35分钟
99+
3个月前

《薄伽梵歌》:奥本海默与站在战场上的“阿周那”

指月之手

《薄伽梵歌》是一部古老的经典。它描述了当一位王子想在战场上逃跑,神暂停时间与他谈了十几分钟,成就了一次流传了五千多年的人类自我剖析。 所有的文学、哲学都始于我们对自己那颗心的好奇、不解与剖析。 🌛 02:40 《薄伽梵歌》的读音、字面意思(神之颂歌)。英文The Bhagavad Gita 03:43 《薄伽梵歌》的故事梗概与人物关系 07:39 王子阿周那的经典困境 08:38 第一点:没有对立,就没有我们生活的现象世界。 没有失败,只有失败感。没有成功,只有成功感。虽然成功与失败相对立,但是人从来没有真正的成败,因为成败的标准,只是相对于你的预期而言。同一个结果,预期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 13:05 第二点:行动,去行动,履行你的职责,同时不执着于结果(行动瑜伽)。 就像农夫,可以控制如何耕种田地,却不能控制庄稼的收成。但是如果不去耕种,就根本不能期望有所收成。 18:33 第三点:没有了患得患失的撕扯,你就会收获身心宁静,而这是你本来的样子。 你本来是没有局限的,只是你认为自己是有局限的。 26:21 《奥本海默》里那句来自《薄伽梵歌》的台词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30:14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俱卢之野的战场 31:57 你被“摩耶”骗了吗? 32:34 一棵树的使命是高大舒展。祝你永远处于身心宁静之中 ——have fun—— 📚灵感书目: 《猫咪是猫咪,这已经让人感觉幸福》 📚参考书目: 《薄伽梵歌》(王志成、灵海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薄伽梵歌的教导》(汪永红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每当失望笼罩我的脸庞,孤独的我看不见一丝光线时,我就去阅读《薄伽梵歌》。我会在这里找到一节经文,又在那里找到一节经文,很快地,我会在灭顶之灾的境况中释怀微笑。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 清晨,我沐浴在《薄伽梵歌》那令人惊奇的宇宙演化哲学的智慧中。与此相比,我们现代世界及其文学显得琐屑零碎和微不足道。 一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若你曾在凌晨三点陷入自我怀疑、在成功之后仍感空虚,那么你已经站上了“俱卢之野”。」 「这本书不是来鼓励你,而是来让你松开结果、找回那个可以呼吸的自己。」 「行动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在自己的内心沉沦。」 「《薄伽梵歌》是你每次行动前,最后一次深呼吸。」

32分钟
99+
3个月前

对谈书衣制作人子铎:人可以向四面八方生长

指月之手

子铎是淘宝最早做书衣的人,14年老店一直断断续续当副业做,以致于我们都默认她把书衣当成像“实在不行就回老家呗”一样的“退路”。今年,她正式将做书衣(品牌名称EchoKid)作为自己的主业,现在忙着像巡演一样参加各地书展和市集。 子铎曾经是多年的全职图书编辑,也服务过木心美术馆和豆瓣。同时是图书摄影师、音乐人张浅潜的非正式合伙人等。经历了花花世界的她,做的书,或者书衣,依然很有“精神性”,韩松落曾评价她“有整理世界的能力”。 聊完才知道,现在的书衣也还是脱离不了手工的。甚至十几年间,这件事情的“效率”也并没有什么变化,很不符合互联网高速发展精神,但是很匠人。 我,INTJ,理性的紫老头,好奇她为何突然把一个可以一直是副业的、缓慢的事情调整成了主业。于是约了子铎,INFP,疗愈的绿蝴蝶,开启了这场对话。 ~图为EchoKid手工书衣实拍图~ 🌛 06:51 一切始于创意市集:从在砖上画画,到做出第一个书衣 17:57 第一次接定制订单,是给余秀华《我们爱过就忘记》做书衣 22:04 十年前的买家一下子认出了自己。十几年不变,并不意味着没有长进。手工匠人不追求多,也不追求强大,做事本身是过程也是目的 32:23 从做书衣,到做图书编辑,再回到书衣,找一个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41:56 书衣和布包,受众是不同的人 47:48 拥有了表面,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57:04 如何进行书衣创作: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60:00 INFP生命里最理想的一天 ~新研发的小猫书衣~ 🌛 让我们俩都很激动的一天,是2018年夏天公司去日本旅行,我们几个人误入东京艺术大学的校园祭,眼花缭乱之时,突然身边敲锣打鼓,大家高喊着欢笑着转着圈舞蹈。很多时候我也会想起那个瞬间,你从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上,看到的是对手中乐器的精通,对身体的自由控制,是才华的挥洒,是对生命的庆祝。 跟子铎聊完,我想,当你不知道该怎么样与世界与社会保持一致,那么你只需找到让你乐在其中的事。这件事可以让你在布料的触感、丝线的光泽中感受到治愈,可以不断提供小小的激励,让你不用咬牙坚持就能走下去。就像《爱的艺术》这本书里说的, 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

63分钟
99+
4个月前

《沙拉纪念日》:梦回经济上行时期的东京

指月之手

《沙拉纪念日》是日本“天才诗人”俵万智的代表作,也是一个年轻女性独自去东京工作、生活的内心独白。不想一个人吃饭,那么便在饭桌上摆一盆绿植;接到恋人的电话之后上楼,“每步都比平时多跨一阶”;朋友结婚后随夫姓,在她看来像来自另一个星球;来中国西安、上海、洛阳旅行的兴奋和交到好朋友被叫“万智酱”的得意……可爱、自由、有个性的“口语短歌”,赋予了传统短歌新的光彩,开启了日本“短歌大众化”的浪潮。 🌛 01:23 关于作者俵万智👩 02:17 从名句“沙拉纪念日”快速入门短歌🥗 “味道不错哦!”/你冲我说/以后七月六日就是我们的沙拉纪念日 05:21 “七月六日”而不是“七夕”?背后的创作秘谈㊙️ 09:55 因为角川书店的社长也是诗人😭 11:11 掌握这些技巧,你也可以写出很棒的短歌👍 再也不用等你了,从此万里无云的周六,和下雨的周二,没有任何差别 即使草帽陷进去一块,收纳时也不打算复原,这是回忆的一部分 我所期待的温暖,是当我说“好冷呀”的时候,有人也回应“好冷呀” 13:54 经济上行时期的动听瞬间🎵 ~可以让心里滋生出一些温柔和甜意的短歌集~ 📚本期提到的书: 《艺术哲学》(傅雷 译) 《苦闷的象征》(鲁迅 译) 《万叶集》 《沙拉纪念日》 🎷本期提到的音乐/音乐人: 当山瞳《Cathy》 Southern All Stars 猫王 老鹰乐队

16分钟
80
4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