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免疫治疗到CAR-T疗法,癌症治疗有哪些新突破 ?| 串台菠萝因子 E43

ATGC doctors' chat

当大家谈到癌症治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手术、化疗还有放疗,这也是癌症治疗的三大支柱。那随着医学的发展,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癌症治疗中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那就是免疫治疗。简而言之,免疫治疗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打败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那免疫治疗也包括很多不同的手段,比如免疫检查点抑制、抑制细胞因子治疗和基因细胞治疗等等。那我们今天就想来展开聊聊免疫治疗,尤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CAR-T 疗法。 那这一期,我们就一起聊一聊免疫治疗的起源、CAR-T 疗法的发展,以及一些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 👨【本期嘉宾】 李治中,笔名“菠萝”,癌症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深圳市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时间轴】 02:06 癌症是什么?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很多种疾病的集合 04:13 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和免疫治疗是当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 06:17 免疫治疗进化史:科利毒素、免疫检查点抑制,再到免疫细胞疗法 CAR-T 14:27 说起细胞疗法就想到魏则西事件?聊聊 CAR-T 的科学原理和作用机制 18:51 CAR-T 疗法的局限性:太贵、副作用大、适应症有限 25:20 世界第一例接受 CAR-T 治疗的小孩 Emily 现在怎么样了? 32:21 免疫细胞疗法的其它种子选手:TCR-T 和 TIL 疗法 34:27 120万一针:我们如何让 CAR-T 价格更亲民 40:11 关于癌症治疗,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42:55 治愈癌症我们就能长生不老了吗? 📖 【相关单集】 《癌症传》:我们可以治愈癌症吗?Yesn't! E27 一百二十万一针的抗癌药为啥那么贵?聊聊基因细胞治疗和国产CAR-T E25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46分钟
3k+
5天前

艾滋疫苗为何屡试屡败?离消灭艾滋还有多远?从福奇自传看40年抗艾史 E44

ATGC doctors' chat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现存活39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推广治疗方面,全球取得了持续性进展,目前已有超过四分之三,即307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正在接受治疗。相比2010年47%的治疗覆盖率,现在获得治疗人群的数量是公共卫生领域里程碑式成就。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期是为此制作的特别节目:我们从美国传染病学家安东尼·福奇的自传《on call:一个医生的公共服务旅程》聊起,聊聊福奇医生的人生故事、过去四十年的流行病学史、以及艾滋病的前世今生。 👨【本期嘉宾】 周叶斌,遗传学博士,现在药企从事免疫学研究(微博:@生物狗Y博,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时间轴】 1:32 安东尼·福奇:一位服务过7任总统的顶级传染病医生 11:26 第一个抗艾药物AZT: 一款抗肿瘤药的华丽转身及其引发的临床试验变革 15:22 AIDS activism:患者群体如何重塑社会认知 22:30 AIDS denialism:反智认知与教育水平无关 38:45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艾滋病疫苗? 52:05 我们快消灭艾滋了吗?PrEP暴露前预防药 📖 【相关资料】 福奇自传 Anthony Fauci 《On Call:A Doctor's Journey in Public Service》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还想听你的故事》-谢春花/王碧浪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62分钟
3k+
5天前

《血色财富》:抗癌新药背后的阴谋、信念与梦想 E45

ATGC doctors' chat

《血色财富》讲述了两家初创 biotech 发现并将两款抗癌靶向药 BTK 抑制剂推进上市的故事。书中描述了科学家、医生和投资人为了开发拯救生命的新疗法而冒险的故事,其中充满了智慧、阴谋与戏剧性。书中阐述了新药上市所经历的艰辛、探讨了以利润为驱动力的投资人如何塑造医学的未来。 🎙️【时间轴】 02:07 两家公司,一个靶点:BTK 抑制剂背后的竞争与冒险 04:17 BTK 抑制剂:第一款针对B细胞白血病的靶向药 07:39 从饼干店老板到药企CEO,罗伯特的华丽转身 10:08 狡兔死,走狗烹,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们为何纷纷被炒? 15:10 极不公平的财富分配:风险投资人的暴富是理所应当的吗? 18:23 罗伯特的成功学和和他奇葩的天才培训班 21:38 罗伯特的成功不单单是靠运气 26:08 FDA 的两难窘境:要么审批的太快,要么审批的太慢 28:40 脑洞题:如果我有2万人民币和10亿美元,我要怎么投资 【相关单集】 监管、药企和患者是新药研发的不可能三角么?|与FDA专家聊聊创新药的审评与上市 (上) E41 国产新药出海:几家欢乐几家愁 | 与FDA专家聊聊创新药的挑战与未来(下)E42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35分钟
2k+
5天前

生物系毕业,斜杠青年如何走出自己的职业道路?

ATGC doctors' chat

三月底我参加了清华生科院举办的校友职业分享会,我在会上就认识了我们今天的嘉宾刘宇宁,她是那天在场分享的校友中职业经历最丰富、跨度最大的一个:宝洁公司、麦肯锡、今日资本都是她的标签,而她现在是一名游戏制作人。 宇宁特别打动我的地方是他对未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还有顺势而为的行事风格。今天我们详细聊聊她在每一步选择时候的心路历程,还有他在这么多不同的行业的工作经历和体验。 【嘉宾】 刘宇宁 本科毕业于清华生物系,曾就职于宝洁公司、麦肯锡、今日资本,现在是一名游戏制作人 🎙️【时间轴】 03:30 清华生物系毕业,为什么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读研或读博 06:20 gap year:世界很大, 选择很多,不必着急 16:15 每次转行的内驱力是什么?是什么让投资女王伸出橄榄枝? 21:00 在咨询公司工作是怎样的体验?每周工作至少60小时 34:22 做投资人是怎样的体验?主动性更强,但反馈周期也很长 52:15 在大厂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从早到晚都被安排了 56:10 没有游戏制作经验,如何成为游戏制作人? 1:05:00 职业选择的一些建议:connecting the dots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71分钟
2k+
5天前

对话「癌症传」译者:手术刀与翻译笔的区别在哪儿?寻找医学前进的人文时刻

ATGC doctors' chat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分享过悉达多•穆克吉医生的《癌症传》和《基因传》,最近他的第三部作品《细胞传》的中文版也在中国上市。作为一线的医疗工作者,穆克吉医生书写的不止是医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在探索疾病的过程中对生命的关怀与致敬。我们本期节目邀请到穆克吉医生生命三部曲的中文译者马向涛医生,作为外科医生和译者,他对疾病的治疗和生命的价值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本期嘉宾】 马向涛,北京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员/副主任医师。译有《生活之道》《细胞传》《癌症传》《基因传》《认识身体》《肿瘤临床试验》等专著 【时间轴】 01:30 从医生到译者:翻译与行医一样,都是不完美的艺术 08:10 花八年翻译「癌症传」,跟每一句话死磕 11:00 封面背后的隐喻:螃蟹符号背后的千年抗癌史 14:20 曾尝试写一本书,但远比想象中困难 16:30 《癌症传》中的争议: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医学进步的代价? 18:10 疾病的治疗不只是科学问题,也是伦理问题 21:30 科技狂飙的背面:CRISPR baby 事件再反思 26:30 AI 能够代替人来翻译吗? 29:30 基因和细胞治疗的未来是什么? 【相关单集】 《癌症传》:我们可以治愈癌症吗?Yesn't! | E27 《基因传》:我们在认识自己还是想成为上帝?|E39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35分钟
1k+
5天前

大药企疯抢中国管线:资本寒冬下中国 Biotech 的困局与机会

ATGC doctors' chat

最近十年,中国的创新药行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2015年的药政改革和随之而来的资本的助推,让中国的 biotech 呈爆发式的成长,截至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的数量已经从个位数增长到了超过 1000 家,在多个创新药赛道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然最近三年,随着资本回归理性,创新药企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少 biotech 选择以对外授权 (liscence out)的形式向国外大药企出售自己的产品,以此来度过资本寒冬。 跨国药企在中国疯狂扫货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中国的新药管线为何物美价廉?中国的 biotech 是否有机会成长为全球性的 biopharma?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两位在中美两国都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药投资人和创业者,与大家聊一聊中国创新药企在资本寒冬下正在经历的危机与未来发展的挑战。 主要话题 02:34 中美 biotech 有何差别?研发创新性,资本风险偏好,国家文化差异 08:06 美元基金比中国资本更有耐心吗?耐心的背后是对超额回报的预期 14:01 外企来华扫货,中国资产为什么又好又便宜? 24:07 从 biotech 到 biopharma,重磅产品、商业化能力、领导团队缺一不可 28:44 中国 biotech 能否复制日本药企的成长路径? 34:06 如何找到重磅药物? Blockbuster 可遇而不可求的 42:00 传统药企的艰难转型:同样是卖药,卖仿制药和创新药有何区别? 49:16 展望:AI 在未来医药行业中必不可少 补充内容:《血色财富》抗癌新药背后的阴谋、信念与梦想 本期人物 舒骁, 盛鼎医药投资创始合伙人 李铭曦, 上海湃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59分钟
3k+
5天前

《进化的彩虹》:同性恋为何没被进化淘汰?揭秘大自然的性别光谱

ATGC doctors' chat

本期节目,我们以斯坦福跨性别生物学教授琼·拉夫加登的著作《进化的彩虹》为起点,一起探索生物世界里那些“非模板”的性别角色和广泛存在的同性性行为。为什么在进化中看似“不利于”繁殖的同性性行为没有被淘汰?它仅仅是“意外”还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进化优势?我们还会将目光投向人类本身,回顾从备受争议的“同性恋基因”Xq28研究,到近年来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揭示性取向的复杂性的。 当我们试图用简单的模板去框定复杂的生命时,这个模板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 时间轴 00:26 《进化的彩虹》,开启一场关于生物多样性、性别与性的科学探讨。 06:48 打破性别模板:从雄性可变雌性的小丑鱼,到“爸爸怀孕”的海马,再到拥有“假阴茎”的雌性鬣狗,见识自然界中颠覆想象的性别角色。 16:21 人类的性别光谱:Facebook上的56种性别选项是什么?聊聊间性人群体在“二元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21:05 动物界的同性性行为:以倭黑猩猩和日本猕猴为例,看同性间的亲密行为如何成为化解矛盾、巩固联盟,甚至只是为了“Have Fun”的社交方式。 30:04 同性恋的进化优势?黑天鹅的雄性配对会共同“偷蛋”育雏,其后代存活率竟远高于异性家庭。 33:24 “同性恋基因”为何存在:探讨适应性假说、基因多效性以及“叔叔假说”,揭示同性恋可能带来的隐性繁殖优势。 40:12 科学如何研究同性恋:回顾从1993年备受争议的X染色体“同性恋基因”研究,到2019年近50万人的大型GWAS分析,科学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6:59 最终的思考:我们总是试图寻找某个“致病基因”,这是否源于一种想把“非模板”病理化的倾向?也许,多样性本身就是答案。 故事征集 正在听节目的你是否有过性别认同的艰难时刻呢?你与同性朋友是否有超越友谊的联结呢?如果你愿意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欢迎在shownotes中填写问卷给我们投稿。 📚 本期提及资料清单 书籍: * 《进化的彩虹:多样、性别与性欲》(Evolution's Rainbow: Diversity,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Nature and People),作者:琼·拉夫加登(Joan Roughgarden) 文献: * Hamer, D. H., Hu, S., Magnuson, V. L., Hu, N., & Pattatucci, A. M. (1993).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ce, 261(5119), 321-327. * Ganna, A., Verweij, K. J., Nivard, M. G., Maier, R., Wedow, R., Busch, A. S., ... & Zietsch, B. P. (2019). 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Science, 365(6456), eaat7693. * Hu, Y., Chen, Y., Li, S., Yin, C., Zhang, H., Lu, M., ... & Rao, Y. (2021). GWAS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Chinese males. Cell Discovery, 7(1), 58. * Monk, J. D., Giglio, E., Kamath, A., Lambert, M. R., & McDonough, C. E. (2023).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mamm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4276. 视频资料: * 分钟地球——雌性斑鬣狗到底是怎么分娩的 * BBC 纪录片 《我性故我在》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48分钟
6k+
5天前

科研焦虑背后,我们遗失了什么?和豆丁老师聊聊「找到自己的那片羽毛」

ATGC doctors' chat

暑假转瞬即逝,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无论是科研的重压还是就业的迷茫,我们常常会陷入抑郁、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困扰中。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豆丁老师—她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十余年,同时也是一位叙事治疗师。她将和我们分享,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在这场对话中,我也经历了一次“小型心理咨询”。从一开始迫切地想寻求“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标准答案,到后来在豆丁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逐渐转向探索自己的内心。 本期嘉宾 豆丁老师 Top2 高校心理工作者,叙事教练(NC)发起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心理师 ⏰ 时间轴: 03:29 什么是“叙事治疗”?—— 你不是一个“抑郁的小兔子”,而是一只遇到了“抑郁”这个问题的小兔子 06:46 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不直接给答案?—— 警惕“猜词游戏”式的对话 12:37 从“一片羽毛”到“多片羽毛”:如何找到人生的多个支点? 15:31 是什么在指引我们前行?—— 内心深处的“灯塔” 21:39 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被“单一标准”所裹挟 25:54 解决问题的两种视角:自上而下 vs 自下而上 29:38 学会“允许失败”:我们都需要增强一点“脆皮”耐力 32:30 给研究生的一些实用建议:如何扩充你的情绪急救“工具箱”? 38:23 人生的剧本,由我们自己书写 读博故事征集: 你在读博或者科研的过程中是否经历过一些至暗时刻呢?坑爹的课题?变态的导师?背刺你的实验室同伴?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在某个时刻想要放弃呢?点击链接 告诉我你的科研故事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39分钟
1k+
5天前

三体人进攻地球,首先封锁我们哪些研究?聊聊2025诺贝尔医学奖

ATGC doctors' chat

玛丽·布伦科(Mary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其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基础发现而获得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表彰他们关于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的发现,尤其是调节性T细胞(Treg)的识别与功能阐明,以及FOXP3基因作为Treg谱系开关的确定,这一系列的工作让我们理解了:免疫系统不只是“打仗”,它也有“刹车”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来聊聊这次的诺奖 🎤【时间轴】 00:42 诺奖?我来评评!(‾◡◝) 05:07 诺奖奖什么?「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机制的分子基础」👀 06:57 获奖者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迪尔、坂口志文简介👏 09:04 免疫系统调控科学史话 11:29 被嘲笑的科学家:坂口志文与Treg细胞的发现 14:56 曼哈顿计划也搞生物研究?FOXP3基因的发现 20:45 同获诺奖“姊妹奖”,Alexander Rudensky 为何与诺奖擦肩? 24:20 Treg 离“治病” 还有多远? 27:10 工业界?学术界?国人的诺奖在哪里? 📕【相关资料】 诺奖官网-2025:www.nobelprize.org 工作细胞:细胞大作战 www.bilibili.com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33分钟
1k+
5天前

何时得诺奖?好似国足出线的年度话题又来了!

ATGC doctors' chat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周,关于“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中国如今在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量上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为何在摘取科学界最高桂冠方面似乎总差一步?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学术界的嘉宾。我们将从诺奖谈起,对比中美科研制度,特别是 Tenure Track(预聘长聘制)在两国截然不同的实践逻辑。我们还将探讨一个难以量化却很重要的概念——科研品味,它如何影响原创性研究的诞生。 【本期嘉宾】 史冬波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研究员 公众号:熊彼特的厨房 李老师 北京某高校 助理教授 🎤【时间轴】 02:48 中国科研的矛盾现状:量化指标已达世界第一,但缺乏真正的原创性突破。 08:23 美国如何成为现代科学中心:“Tenure Track” 人事制度和现代化的科研资助体系。 14:42 中美Tenure Track制度差异:美国模式是“风险投资”,中国模式更像“内部赛马”式的筛选。 23:12 现有制度筛掉了有“品味”的人才,并鼓励“短平快”的研究。 33:23 难以量化的“科研品味” 48:05 当下的评价体系让从事长线、冷门研究的风险与代价过高。 52:09 中国擅长“标量型”创新(延伸),缺乏“矢量型”创新(开辟新方向)。 57:21 如何激励原创?守住诚信底线、加强科学传播、鼓励社会资助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62分钟
99+
5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