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2分钟
播放:
862
发布:
5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周,关于“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中国如今在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量上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为何在摘取科学界最高桂冠方面似乎总差一步?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学术界的嘉宾。我们将从诺奖谈起,对比中美科研制度,特别是 Tenure Track(预聘长聘制)在两国截然不同的实践逻辑。我们还将探讨一个难以量化却很重要的概念——科研品味,它如何影响原创性研究的诞生。
【本期嘉宾】
史冬波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研究员 公众号:熊彼特的厨房
李老师 北京某高校 助理教授
🎤【时间轴】
02:48 中国科研的矛盾现状:量化指标已达世界第一,但缺乏真正的原创性突破。
08:23 美国如何成为现代科学中心:“Tenure Track” 人事制度和现代化的科研资助体系。
14:42 中美Tenure Track制度差异:美国模式是“风险投资”,中国模式更像“内部赛马”式的筛选。
23:12 现有制度筛掉了有“品味”的人才,并鼓励“短平快”的研究。
33:23 难以量化的“科研品味”
48:05 当下的评价体系让从事长线、冷门研究的风险与代价过高。
52:09 中国擅长“标量型”创新(延伸),缺乏“矢量型”创新(开辟新方向)。
57:21 如何激励原创?守住诚信底线、加强科学传播、鼓励社会资助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Dongbo_J4FR
2周前 江苏
6
重点是最后一句话
fortuneBot
2周前 北京
3
学术界最喜欢制造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比如科学品味。其实就是条件不支持选择高风险的学术方向,还给整成玄学了,一会儿艺术世家的小孩儿就是好,一会儿华罗庚的学生会打洞。不把自己的研究弄出几条怪异名词的护城河,誓不罢休。品味老师简直是现在学术风气的代表作。
Process39
2周前 上海
3
这期的讨论质量太高了,尤其是作为我是理工科博士的角度听人文社科的角度,受到了很多启发,有很多之前没有想过的点。也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国资委搞博士生国自然只在一些高校和专业搞了(更容易受到好的氛围熏陶+年轻的时候接触过有意思的科学问题,最后才容易做出来成果),但是只能说最后这个的选拔,还是和院士底下的杰青一样,看老板是谁🤣
L_儿儿
2周前 广东
2
58:15 还是不缺人,还是不想要创新…放弃吧
好吃你就多吃点点点
2周前 日本
2
我们适合做工程,工程好量化;科学品味不是。
沐川嘉业
2周前 北京
2
1:02:23 感谢🙏🏻
L_儿儿
2周前 广东
1
16:18 照猫画虎,画虎…
DXJ_Pikachu
2周前 江苏
1
讲的真好,也算是为真正的经济学研究正名了
Sun_YT
1周前 上海
1
科学进步绝大多数只需要极少部分的天才来推动,但问题是,你让那些中等或中等偏上的知识分子怎么办?社会总要“消化”掉这部分人。现在我们的“科研”一部分重要作用就是给这些学的还不错但不是天才的人一个出口。
狲狲
2周前 美国
0
审过一些国内医院的文章,确实是太次了
Shawnwoh
1周前 美国
0
哈哈哈哈 高质量 while最终落下来却先要解决一个小学生问题“不许撒谎” , while while依稀记得有本杂志叫“求是” ,然而全世界只有我们这个民族过新年祝福“恭喜发财”
LM701692z
1周前 上海
0
49:57 呃…
阿欠打哈欠
1周前 北京
0
这期真的讲得好好👍感觉受到了很多鼓舞!
我会一直视奸你
1周前 广东
0
47:59 🥲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