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所谓的“人类高质量男性”?在见过亚历山大大帝的画像,屋大维的半身塑像,勃拉姆斯青年时期的照片后,我想很多人都会对这一词汇形成一些初步的印象。既然上升到人类的范畴,那么这个群体中的男性在符合美的定义同时,也应在某些方面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高质量男性视频的出现以及蹿红,在中文互联网环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成为思考男性审美的一个契机。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沿着男性审美的思路展开溯源,探究美学意义上真正的人类高质量男性。
“哦,船长,我的船长!”、“这漫天飞舞的纸飞机是我们对你的敬意!”、“自由激励人的心灵。”在念书时对老师多少怀有一丝敬畏之心的年轻人们,又会在走入社会后通过《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蝴蝶的舌头》等经典电影来怀念影响自己人生道路的恩师。 他们试图从基廷身上找到那位阳光下为自己朗诵诗歌的语文老师;试图从克莱门特身上找到那位每周二固定与自己听音乐喝咖啡,聊人生的教授;从高老师身上找到那个在课堂上不断为自己带来惊喜,既能温柔地呵护自己,又在恰当的时候将自己抛向自由天空的小学班主任。 一位现代教育家曾经说过:“做一名老师是非常荣幸的,因为在你工作时会遇到这个国家最珍贵的宝藏们。”在教师节这一天里,我们将于大家聊聊最美的教师以及教师与美的关系。愿天下所有把学生当作珍宝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在人类的早期祖先——南方古猿掌握直立行走的能力时,跑步这项运动就已经出现。在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中,苏格拉底将不停移动的日月星辰称为奔跑者。在先民们有了更先进的工具,便不需要借助奔跑来追逐猎物直至其精疲力竭后,跑步便逐渐转向了竞技性。我们在看到马拉松比赛时,就会想到希腊士兵菲迪皮德斯报捷的故事。然而,事实上当时的菲迪皮德斯先从马拉松跑回雅典要求增兵,随后又跑去250公里以外的斯巴达求援,当他又跑了280公里回到马拉松时,波斯军队已经被希腊军队打败。于是菲迪皮德斯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次返回雅典报捷,在抵达终点后,力竭死去。 因此,菲迪皮德斯实际的奔跑距离是如今马拉松运动的20倍。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发现跑步与马拉松赛事逐渐在当今社会成为中产阶级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渴望在单调的户外跑与马拉松跑中,获得如同菲迪皮德斯一样坚定的意志与令人难忘的高光时刻。 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透过跑步运动,伴着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近距离窥探一下中产阶级的审慎美学。
什么是艺术?什么又是艺术家?博伊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到,在我们所生活的文化中,人们会说:这是艺术家,那不是艺术家。但这种划分是非人性的,因为它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概念。 事实上,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并非永远持续地履行一个物质的过程,个体之间始终在建立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一个绝对服从的工人夜以继日重复制作商品的过程是一种创作,一个失心落魄的男人用尽一切办法追回伤心的女孩是一种创作,一个孩童因为麻雀轻跳着离开树枝所发出的声音而发呆,其实也是一种创作。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0世纪,这个人们对关系的感知不断丧失的年代里,博伊斯说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如同一根系在太空行走时失去平衡的宇航员腰间挂着的缆绳——保留着当今社会中,人们与思考、感知唯一的联系。 宇航员能否重新掌握自己的身体?单靠这根“缆绳”还远远不够。要不要从今天抓起缆绳,重新掌握平衡,尝试着重新缔结起劳动与艺术的关系,重新获得真正的自由呢?这个答案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给出。
2021年9月11日,美国陆军第82空降师师长杜纳修少将伴着夜色,登上了飞机,预示着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彻底结束。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阿富汗人的未来始终游离于希望与不安之间。这个被诗人歌颂为“亚洲的心脏”的中亚国家,在历史上曾经灿烂光辉的艺术文化。 波斯、希腊、中国、阿拉伯、印度、蒙古,长期以来被各个伟大民族统治,使得阿富汗成为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与黏着剂。犍陀罗不仅将希腊风格雕塑带进中国,还顺带让大力神赫拉克拉斯成为佛教的执金刚神,巴米扬大佛脚下,有着玄奘取经时走过的痕迹。通过今天的节目,让我们在了解阿富汗艺术文化的同时,为阿富汗人民的未来祈祷。
目前,“双减政策”雷厉风行在全国实施,各种关于教育的话题也不绝于耳。“双减”政策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一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中小学教育中的美育以及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美学公社直播课上线,在这一期的课程中,社员们可以了解有关青少年美学教育的所有重点内容。 本期嘉宾: 资深媒体人、童书妈妈创始人白滔滔
不是17岁也不是19岁,作为成人礼仪式感在时间上的体现,18岁承载了我们人生从青涩到成熟过程中的所有冲突、矛盾、美好以及缺憾。在这一年里发生的故事格外让人刻骨铭心,18岁的一场远行,也往往比其他年纪里所见到的光彩世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在这场为期一年的成人礼中,无数的少年维特穿上了堂吉诃德的盔甲,擎起看上去崭新却又并不牢靠的长矛,踏上一条自认为可以将这个世界按照自己善恶观塑造的道路。 然而,现实的世界远比儿时的游戏要残酷,大部分少年也逐渐放弃改变世界,转而改变自己,适应世界。在人们都抛弃少年心气,变得成熟睿智之时,那一少部分固执的,极力掩饰自己纯真之心的人们,听到这期节目时一定会产生共鸣,并且能够在残酷的世界中享受片刻平静的海洋与幸福的航行。
“垮掉的一代”、“铁锈城市带”、以及更早的“肮脏三十年代”,年轻人在文明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与个体孤独的冲击下,产生了无意识的群体逃离现象。在这群人的世界观里,逃离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在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中,领略这种文化现象所衍生出来的公路美学。 作为一种带有逃离感的美学,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路上》里描绘的讨钱、偷油、追随他人的情景,而是更多地代表一种精神象征,在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旅途中珍藏起所有的震撼与震撼之余的遗憾。
盛唐,这个镌刻于中国人基因内的历史名词,在2018——唐代建元1400周年之际,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遐想与怀念。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与大家聊聊盛唐的万千气象。今天为大家带来的音乐出自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1908年,马勒根据德译本中国诗歌集《中国笛》,耗费一年时间写成《大地之歌》,其中第三乐章《青春》与第五乐章《春日醉客》都改写自李白诗歌。 自初唐至盛唐,庞大的东方帝国凭借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创新融合,为后人们留下了一个五彩绚丽的精神世界。落于纸上的诗篇与字帖在碗中酒气的催动下,飘香长安;胡旋舞者纵横腾踏,回应着龟兹乐者的弦鼓声;坊市中穿梭不息的各色人等,搭配着出檐深远的唐式建筑,描绘出一幅昂扬勃发,多元化的盛唐画卷。 少年心气的盛唐人不愿遮掩自己的喜怒,纯粹地投入到自我的世界中。与生俱来的自信与享受当下的洒脱,处处体现着盛世景象。盛唐是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是水中倒悬的无暇明月,是健儿手中泛光的横刀;是长安城中,清早坊市开门时香喷喷、热腾腾的胡饼与水盆羊肉。
七夕是古人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随着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中国“情人节”。今天,我们聊聊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之美。今天的音乐当然就是中国名曲《梁祝》 古人对爱情的美好想象体现在民间四大传说里:《牛郎织女》、《孟姜女哭倒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一个幸福的家庭与爱情该包含的所有元素,在民间爱情故事里都有。尽管有大团圆般的美好结局,但过程是相当曲折,主人公往往受制于各种强权势力。跨越阶级、跨越人神、跨越生死,这些日常里难以实现的愿望都在艺术作品里得以实现。 在爱情传说里,男性角色往往比较负面、比较弱。而女性角色相对更进步。对封建礼教反抗,在女性身上表达得更明显。这是为什么?男性角色往往被美化,而女性在文人笔下,是否被当成了工具、被歪曲了?男人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比如打着为朝廷、为天下的旗号而做出抛妻弃子的事。 爱情本来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是两个人与世界的抗争。
送走夏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不约而同都习惯用烟火来送别夏天。其实,日本的夏日祭最早来源于中国。放烟花是传统民俗仪式,跟其他民俗不同,烟花的美感很特别。让我们先听听本期的古典乐——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 所有热热闹闹的民俗都有一个功能:驱邪。中国古籍《周礼》就记载了“炮祭”,到了宋元时期,火药开始广泛使用于祭祀、庆典中。虽然放烟花是个挺烧钱的事,但也确实华丽。可可老师分享了他在日本看烟火的经历。小珉老师看过的最震撼的一场烟火表演是在欧洲小国马耳他。 当烟花遇见群体庆典,就有了一种大型公共艺术的感觉。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闽南的艺术家蔡国强则是当代中国最有名的烟花艺术家。夏天的激情绽放,随着烟花炸裂开来,又瞬间湮灭。
随着互联网二手平台兴起,二手生活方式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一期,我们聊聊二手生活的美学趣味。本期音乐是“胜过爱情”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二手生活首先是物资过剩时代的产物。二手生活小到个人生活层面体现出物质欲望的衰退,大到一座城市的更新运动也要重新利用二手资源。我们选择二手生活的动机通常是环保意识或审美意识。二手物品的时间记忆和情感底色能够带来怀旧、侘寂、沉浸等美感体验。 二手物品的翻新俨然成为当下一种混搭时尚风潮。而且,二手交易能够带来对同样生活状态和审美品味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说不定还能找到知音。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