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将于10月30日首演,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于蓝、秦怡、田华、于洋、王晓棠、金迪、谢芳、祝希娟、牛犇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从影经历和艺术追求。 在本次直播课中,我们将与资深媒体人,“二十二大”特别节目策划、导演马戎戎老师一起聊聊《演员》与我们这代人的电影记忆。
“蓝金相间的巨型地球仪兀自旋转,静默观看来往的游人经此进入环球影城,或打卡拍照。来此游玩,年轻人中的潮流是穿上带有园区内主题元素的服饰。在环球影城,最好辨认的可能是为“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而来的游客。沿着中世纪风格的对角巷往里走,人群中不时有黑色魔法袍的衣角翻飞。虽然一些更为虔诚的游客还会搭配上相应的围巾和魔杖,但显然,最好辨认的方式,不是代表学院的四色围巾,也不是小巧的魔杖,就是那身黑色的魔法袍。穿上之后,他们俨然成为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中的一位巫师。” 不知从何时开始,IP文化逐渐在社会上成为一种主流的娱乐元素,同时也成为娱乐产业中创收最多的文化项目之一。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从美学的角度,结合意义快感与社会认同,一起来聊聊IP文化与主题公园中的美学意味。
“食物和记忆的关系真是最最密不可分” 诚如《国宴与家宴》一书作者王宣一所说。人的味觉可能是世界上最顽固的感觉,很多人童年时候品尝的味道会影响他们一辈子。审视一份食物的品质标准有很多,点评评分、米其林星级、坊间传闻甚至美食家微服私访后的评论文章...... 10月20日是世界厨师日,美食既是世俗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安抚精神世界的重要介质,这期节目,我们和大家聊聊美食的美学意义。
1942年2月22日,流亡巴西的茨威格在佩德罗波利斯与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双双服下镇定剂自杀。次日,双手紧握的两具尸体被发现...... 在茨威格死去79年后,这个世界中的人文关怀、艺术审美仍然在不停消退,这一切逐渐被暴力无序的快餐文化替代,多数人不再阅读,不再用心欣赏艺术品,不再聚在一起讲述故事,而是像牲畜一样在充斥着垃圾信息的互联网上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粪便。而一旦他们熟悉了粪便的味道,便不再能接受一丁点正常“食品”。我认为,如果茨威格没有在那个时代自杀,也会在这个时代自杀。 2014年2月6日,由拍过《月升王国》、《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片的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于柏林电影节首映。对于这部电影的布景、镜头以及美学价值早已不用过多赘述,相信看过本片的人一定能被导演的强大功底所折服。而藏在片中充满美感镜头中,那些对于历史、哲学、文化的各种隐喻,更是使得熟悉欧洲近代史的人触景生怀流下泪水。怪不得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有人说这是一封寄给昨日世界的明信片。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从美学的角度聊聊茨威格、马勒以及那个远去的昨日世界。
在低欲望社会中,过难达成的延迟满足最终会被即时满足的事物所取代。而近期Netflix推出的韩剧《鱿鱼游戏》则非常有代表性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现象。当人们对未来期望不高之时,便会投身于游戏、爽文、短视频等能够带来强烈刺激与即使满足感的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然而,剧中的游戏又处处体现着现实的残酷,每个参与游戏的人头顶都悬着一把现实生活铸成的利剑。如此深刻而又令人纠结的设定不得不让人着迷。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借着《鱿鱼游戏》的热度,与大家聊聊大逃杀类型文艺作品中的审美快感。
天凉好个秋!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即将过去之时,在外奔波人们的乡愁也到了最浓的时候。在塔可夫斯基的同名电影中,乡愁是游走于现实与梦境中,富有魅力而又让人无比痛苦的一种情感,它会化作冒着热气的家乡美食,却让身在他乡的我们怎么摸也摸不到,而这袅袅的热气又时不时出来挠得你浑身发痒,鼻子发酸。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在乡愁最浓郁得季节与大家讲讲这种永恒感情的伤痛美学。
活跃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翡冷翠文学三杰之一——乔万尼·薄伽丘曾经将一百余位著名女性的故事写在纸上,这些故事不仅在后世成为莎士比亚、乔叟等人的创作素材,也对我们溯源名媛这一身份名词的来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书中,薄伽丘通过赞美与针砭,反映了中世纪女性的地位与身份以及名媛的“初印象”。而今日,当女性的地位发生极大变化之后,名媛这一身份又发展成什么样子了呢? 在前段时间一种特殊的名媛审美尘嚣甚上,围绕名媛审美一直以来都有多种演绎,今天聊聊名媛是怎样一种审美,以及她的N种可能。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 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通过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老师的著作,来聊聊国庆出行与浪漫地理学的故事。
很多朋友国庆期间会去旅行,去看与常居地不一样的山川湖海,风土人情。对我而言,除了著名的自然和人文风景之外,博物馆是每到一地必访的景点。可以说,博物馆是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每一件文物都深藏着一段历史。 根据国庆旅游目的地,为大家分地域推荐一些重磅展览。
2021年的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关于鲁迅的形象及其作品的价值,早已有了公论,他不仅如柳叶刀般精准地剖开附着在中国国民、民族、国家等层面上早已溃烂的腐肉,而且还对个体提出了令人深省的人生疑问。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位生活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家又以“梗王”形象重新复活。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借着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来聊聊鲁迅先生以及不同时代中,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中西方关于月亮的象征意味,自古以来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文明更多以太阳为尊,而东方则歌颂月亮之美。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代表了善变、善妒、阴暗不祥;而中国文化中的月亮,则意指团圆、相思与情愫。尽管东西方文化对月亮的解释一正一反,但这正如同月亮展现给世人的明暗两面一样,都是其所代表的美学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往今来,月亮作为中秋节独一无二的主角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中秋节一边赏月一边来聊月亮的审美意味。
996、大小周、KPI......多年以后,披星戴月的大厂“螺丝钉”们在深夜的工位上,是否会想起大学毕业时身穿学士袍的那个温暖午后。当大厂的残酷生存成为大城市工薪阶层的主流生活方式时,人们开始从社会、经济、哲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这一现象。而事实上,残酷与生存也是美学领域中的重要话题。 在规模化的光鲜艳丽下,大厂中的青年精英们如同维京海盗一样劈风斩浪,你争我夺,积累着各种人生技巧与宝贵的财富,心中期望着有朝一日的出人头地,然而正如瓦尔基里不会眷顾每一个人,成功也不会让每一位白领均沾。不过,恰恰是因为这种残酷,才更能体现出残酷生存的美学意义。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另辟蹊径,从美学的角度聊聊大厂的故事。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