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7 无用之美是为大美

美学公社

今天,在这个功利的社会,美学公社来聊聊无用。我们当然要做有用之人,但从审美观层面,无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本期给大家带来的古典乐是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无伴奏组曲里面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导向,就像背景音乐,似乎总有些催眠作用,正代表着无用,但却是一种大音希声的无用。 成功学甚嚣尘上的时候,也正是无用哲学反扑的时候。无用之美也可能是大美。正如黄山的迎客松,从树的实用性角度来说是无用的;但从美学角度却是十分值得欣赏的。而在饿肚子的时候,即使看到风吹麦浪也不会在意它美不美。 我们还聊到丰子恺的《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他以独特视角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诠释了什么叫“无用”但有趣这件事。他说:“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纯正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 你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在“无用”的事情上面消磨时光吗?可可老师分享了他花时间做过的无用之事。有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不可否认,人生首先是逐利的,毕竟人人都需要穿衣吃饭,需要生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向往,去追求“不以物役,不以物累”的平和心态。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时刻。”

35分钟
99+
4年前

直播回放:一座可以“躺平”的书店——聊聊书店里的生活美学

美学公社

本期节目是“美学公社”和“1200书店”主理人刘二囍的直播回放。 书店除了看书还能做什么?今天我们去书店买文创、喝咖啡、见朋友、去拍照……貌似已经成了去书店最重要的理由了,甚至住到书店去,把书店当作一家文艺的客栈,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 互联网时代书店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日本茑屋书店的“生活提案”,即以书本为基础,将它们与不同物品进行组合,让你从一本书,链接到一个商品,甚至一种生活方式,内容即消费。 日本大概在40年前出现了第一家24小时可以住宿的书店。住在书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一间客栈式书店首先必须是全天候的,必须是24小时营业的,一间24小时的书店的最伟大的功能,就是重塑了城市的时间,就像工业革命初期,工厂重塑了城市时间一样伟大。 其次,仅仅24小时开放还是不够的,必须给时间填充内容,必须让人们能够住进来,在里面看书的同时(像图书馆),还要能够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吃喝拉撒,像旅馆、像餐厅、像咖啡馆、像士多店、像课堂……最后,这种客栈式书店开始构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书籍成为生活媒介的美学意味,书店成为都市人建构美好心灵图景的场所。什么样的书店最美?欢迎收听我们的聊天。

63分钟
67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