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遗址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边缘区的一处临海小型聚落。它很有意思,出土墓葬器物随葬传统与以福泉山遗址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以东的随葬传统一致,然而,该墓葬的埋葬方向均为东偏南,不同于上海地区以往的考古发现,而与宁波、舟山等地区的墓葬习俗较为一致。为什么这里的随葬品和墓葬方向使用的是“两套系统”?我们请到了亲历柘林遗址挖掘的两位考古人,为我们解答。 [8170354-dTFrKwzDCt1679622395256_992x855.png] 柘林遗址位置 - 对话者 - 郑秀文: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 庞文平: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馆员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03 墓主的肋骨、腿骨“安”反了…… [8170354-jaikPzNP6m1679622507554_930x1842.png] M11完工照/骨骼正反颠倒,疑似二次拾骨葬。 06:31 墓葬方向东偏南,这不同于上海地区以往的考古发现。 16:24 等级不同的墓葬为何在这里如此集中? 21:06 陶器破损,考古人不“背锅”。 25:06 直击考古现场:土层太多太复杂,我们被迫停工了三天。 30:48 随葬品仿佛在讲述一段文化交融的故事。 45:35 柘林遗址在良渚文化众多遗址中的等级如何? 47:04 马家浜文化VS崧泽文化VS良渚文化 50:01 考古人日常:下雨在室内干活,不下雨在工地干活。 56:17 柘林遗址下一步考古计划:寻找生活区! - 相关图片 - [8170354-hzQZeQJGQ51679622583710_1018x581.png] M15完工照/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 [8170354-ZSEzT4pe8Y1679622595902_500x975.png] M19完工照/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 [8170354-GDN6FpfykK1679622613702_447x747.png] M22完工照/遗骨排列紧凑,尤其是上肢骨呈“X”分布,推测墓主可能被捆绑后放置弧形棺中入葬。 [8170354-FeCWYrMpbe1679622627353_786x525.png] 陶尊底部刻划似水草纹 [8170354-YrnFdf4Fyy1679622648787_735x491.png] M19随葬玉璧 [8170354-rWdceihfR61679622664486_748x499.png] M9随葬玉锥形器 [8170354-TNzk5dXmAH1679622670565_950x634.png] M21随葬带盖双鼻壶 - 音乐 - 《孤独的灵魂》-黑豹乐队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在上海松江西南部,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为了和江苏昆山相区别,它被世人称为“小昆山”。古人有“昆山片玉”之说,一来因为这里矿产丰富,二来因为这里曾在魏晋之交隐居过一对了不起的兄弟——陆机和陆云。哥哥陆机,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江东才俊,他不仅留下了被中国书法界称为“祖帖”的《平复帖》,还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创作技巧的《文赋》。陆机出生在怎样的家庭?陆机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坎坷与悲辛?陆机的才华与精神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本期节目,一起走进奇男子陆机。 —对话者— 徐俪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李自君:二陆书院院长、章草书法家 江冉(@江冉Lucien):媒体人 —收听指南— 1:10 陆机为什么选择在小昆山隐居 8:00 陆机为什么弃戎从文 12:40 作为陆逊的嫡孙,陆机是否有军事才能 17:00 小昆山园内的陆机陆云遗迹 22:13 《文赋》的价值及陆机的文学实践 41:25 《平复帖》是书法家一直无法参透的迷 48:00 “南方人”陆机在北方的遭遇 1:00:00 我们该怎么给孩子介绍陆机 —小昆山园— —音乐— 李健《一念一生》 来源:QQ音乐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昨晚收官。400多年前,作为一位世袭新安卫的湖广江夏普通弟子帅嘉谟,没想到自己痴迷算术而核算出的徽州“人丁丝绢”杂税秘密,会激发出一场惊动朝野的“丝绢案”风暴。它为何最终导致一人“监候处决”(死缓),数人充军悲剧而偃旗息鼓?我们能从中窥探出明朝中后期徽州基层治理怎样的政治生态?围绕“大明中后期基层社会治理乱象”这个角度,我们在近日开启了一次直播。惊喜的是,方志远教授在对话的过程中,介绍、讲述、分析了明朝细到社会生活、大到王朝命运的更多面向。本期节目就将与大家分享本次直播实录。 - 对话者 - 方志远: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江西师范大学教授、B站UP主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1:00 “丝绢案”故事简述 04:33 进入大明户籍部分 06:52 大明户籍制度的进步:按照职业划分而非等级、可参加科考可流动 08:02 明朝军户制严格来说就是劳役制。 12:06 吏地位不高,但油水不少。 25:28 进入大明赋税部分 26:04 税目的设置,是因地制宜的。 26:21 《大明会典》 VS黄册,查税时应该参照哪个? 45:46 “丝绢案”后续走向:重被提起和翻案 48:56 进入张居正改革部分 56:47 屁股一定决定脑袋! 01:04:41 进入基层社会治理部分 01:06:22 中央和地方、官府和民间,从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01:12:19 明中后期的老百姓,开始有民权意识了吗? 01:14:30 “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让明朝灭亡了。 01:25:03 明晚期的江南为何没有乱? - 音乐 - 《微世界》(《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片尾曲)-刘宇宁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不会有人质疑唐寅的国民度。他的风流韵事和逸闻野趣,是古时茶楼酒肆间永不过时的谈资。时至今日,文艺创作者仍然视他为大IP,乐于重塑他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国民度从何而来?为何他选择做一个“最俗”的人?如果知道后人是如何“编排”自己的,唐伯虎作何感想?“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一次,我们试图“看穿”他。 - 对话者 - 谢勤国:苏州文保志愿者团队001号志愿者 毕旭玲(@bixuling):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 颜晓军: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47 易发倒春寒的雨水,就像唐伯虎曲曲折折的人生。 05:09 苏州唐伯虎遗址寻迹 18:17 唐伯虎其实是“新苏州人”。 26:21 唐伯虎是箭垛式人物。 30:57 “唐伯虎为啥招人喜欢,这个问题让我失眠了。” 33:53 唐伯虎:我就要做最俗的人 36:36 在那场科场舞弊案中,唐寅其实被误伤了。 01:05:19 唐伯虎开了“文化商品化”的先河。 01:08:08 《落花诗》赏析 01:14:54 明四家绘画风格解析 01:22:18 作为较早的觉醒者,唐伯虎的同行者很少。 01:24:29 只讨论思想,对社会起不了决定性影响。 01:27:40 面对“编排”,唐伯虎可能作何感想? - 相关图片 - * 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的唐寅石刻像 * 唐寅故居遗址(摄影:米嘉嘉) * 唐寅园 *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 * 唐寅仕女画《王蜀宫妓图》 * 唐寅作品《秋风纨扇图》 * 唐寅作品《嫦娥执桂图》 * 唐寅山水画代表作《春山伴侣图》 * 唐寅作品《骑驴归思图》 * 唐寅晚年力作《山路松声图》 * 《落花诗册》局部(请横屏欣赏) - 音乐 - 《桃花庵歌》-唐伯虎Annie /裁缝铺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如果要在中国寻找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人物,那恐怕得是徐光启。这位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不仅通晓天文历法、数学测量,还精通水利农业和军事科技等。他借助欧洲先进思想,发起了影响至今的“数学革命”“历法革命”“农业革命”“军事革命”。 这位“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梳理他的生平,1562年出生在上海老城厢九间楼的徐光启也有一颗考取功名的心,但他的科考之路却艰辛无比。万历九年他考取秀才后,就再难有突破。先是在家乡教书,并且娶妻成家,之后两次乡试不中,远赴广东任教,后因考官赏识中了顺天府举人。再后来,在会试又没能考中进士的他心灰意冷,再次回到家乡教书。人生行至此处,他的转折点出现了——遇见了一生挚友利玛窦。由此,徐光启开始走上“我国系统学习西方科学、与西方科学家交流第一人”的道路。 如何看待中西和古今……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不同的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一话题延续至今,重要程度依然不减。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探讨,给出一些思考。 - 对话者 - 徐承熙:徐光启第十三代孙 毕旭玲(@bixuling):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 袁圆:徐光启纪念馆讲解员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徐光启如何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02:15 历法篇:使用西方测算方法,纠正官方历法偏差。 12:36 数学篇: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改变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 18:04 农业篇:积极推广番薯、实验南稻北植。 23:23 军事篇:注重火炮的制造与使用,自费购买红衣大炮。 25:09 徐光启对待西方之学为何如此开放? 31:01 没有传教士,徐光启到达不了这样的高度。 36:54 在传教士心中,《理想国》贤明君主的现实模型是康熙。 46:35 明中后期,思想解放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51:20 文旅推荐:上海徐光启遗址寻迹 01:10:25 徐氏家谱被上海图书馆保护得很好。 01:15:48 徐光启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 相关图片- 《徐光启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5月版) 中文版《几何原本》中的插图:利玛窦和徐光启 《坤舆万国全图》 徐光启纪念馆 土山湾博物馆牌楼 2007年徐光启、利玛窦、熊三拔后裔在上海聚首合影 - 音乐 - 《面壁者》(《三体》动画片尾主题曲)-邓紫棋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一部电影《满江红》,让大众视野聚焦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满江红》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飞?为何说岳飞之死,应由宋高宗背锅?岳飞有没有不死的可能?武将岳飞何以称得上是士大夫?我们对话专家学者,深入剖析岳飞之死,透视大宋王朝。 - 对话者 - 武黎嵩(@武黎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徐跃峰: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 杨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19 电影《满江红》在线打分 09:58 《满江红》的作者是不是岳飞? 20:16 岳飞的参军史 26:09 在1240多万两白银的税收中,“岳家军”要用700万两白银。 28:18 “靖康耻”三个字,岳飞不当讲。 36:00 岳飞催赵构立太子,犯了大忌。 44:17 “岳飞是猪精”传说背后,宋代文官心理剖析 45:58 如果岳飞贪财,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56:31 赵匡胤真有“本朝不杀士大夫”的遗训? 01:01:31 岳飞不死的可能性 01:17:17 岳飞具备了士大夫的气质。 - 相关图片 - 岳飞画像 岳飞书法集字《还我河山》 岳飞书法《书谢朓诗》 杭州西湖岳飞庙秦桧跪像 杭州风波亭 - 音乐 - 《满江红》(《满江红》电影同名推广曲)-韩红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国的文物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仅历代书画家留下的墨迹就汗牛充栋。不过,由于时间的流逝,很多书画作品在入藏博物馆之前,是真是假都得经过“道行深湛”的老前辈掌眼,才能搞清楚这是不是真迹,值不值得珍藏。因此书画鉴定里有大学问,不仅能够从鉴定中牵连出许多不为人知的人事变迁,还能在鉴定中看到失传已久的“正宗心法”,裨益当今的书画创作。本期节目我们聊聊中国近现代一对有名的书画鉴定大家和书画巨匠谢稚柳、陈佩秋夫妇,他们的经历和故事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 创作中的谢稚柳与陈佩秋 -对话者- 谢定伟:谢稚柳陈佩秋之子、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 汤哲明:画家、美术史论专家 江冉(@江冉Lucien):媒体人 梓嘉(@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收听指南- 01:37 谢稚柳、陈佩秋的书斋 10:01 鉴定和临摹 14:30 失传的“落墨法” [图片] * 五代 徐熙 雪竹图 * 谢稚柳 朝霞艳锦 33×61cm 1973年 纸本设色 18:17 把印象派融入中国绘画 27:34 苏轼好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鉴定始末 (下图请横屏观看) * 北宋 王诜 烟江叠嶂图卷 31:03 张大千、徐悲鸿、谢稚柳身后事:大都会博物馆藏董源《溪岸图》真假之争 * 五代 董源 溪岸图 36:52 鉴定家一句话干系世界各大博物馆和艺术史 52:49 谢稚柳和陈佩秋的爱情 -相关作品- * 谢稚柳 秋岸野鹜图 164.5×83cm 1960年代 纸本设色 * 陈佩秋 蜀葵泳鸭 135×57cm 1963年 纸本设色 [图片] * 谢稚柳 华山西峰 78×43cm 1960年代 纸本设色 [图片] * 陈佩秋 竹林栖禽 133×179cm 1980年代 纸本设色 [图片] * 谢稚柳 塞上马群 34.5×85cm 1974年 纸本设色 [图片] * 陈佩秋 黄橙经雨 68×131cm 1999年 纸本设色 [图片] * 谢稚柳 雪景山水 80×54.5cm 1980年 纸本设色 [图片] * 谢稚柳 落墨黄荷 76.5×33cm 1976年 绢本设色 [图片] * 陈佩秋 莲塘翠鸟 26.5×109cm 1973年 绢本设色 -片尾曲- 《致橡树》程天意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图片]
在展厅中行走时,毫无防备地,透过面前的“窗”,一座雕像猛地出现了。不知道他是谁,也因为离得较远而看不清细节,可是你几乎本能地,想给他鞠躬,甚至想……“臣服”于他。这是节目组在参观“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时,一位组员的真实体会。 《阿斯克勒庇俄斯》大理石/2世纪 罗马/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这座阿斯克勒庇俄斯雕像让人“臣服”的力量是什么?审美体验可以越过知识而获得吗?我们试图在探讨或是论辩中,找到尽可能多维度的答案。 - 对话者 - 吴晓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旭光: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1:32 看展时,你会出现“患上司汤达症! 03:00 看展要提前做功课吗? 10:27 去庞贝旅游,一定要看“人体化石”。 14:49 被征服的古希腊征服了古罗马。 20:07 “这张脸,惊人的杰作!” 《伪塞内卡头像》(海盗) 青铜/公元1世纪 赫库兰尼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25:50 宙斯像减去男人形象所剩下的东西,成为艺术之美的源泉。 31:05 今天对“古典”的理解,或许有想象的成分。 41:52 超越民族和时代的绝美,是否具有唯一性? 45:54 曾经有人觉得断臂的维纳斯很可怜,想给他穿上衣服。 46:46 艺术的神圣性与装饰性,矛盾吗? - 展览图 - 《维纳斯的背影》大理石/公元2世纪 罗马/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狮子和酒神游行场景马赛克》石质马赛克/公元前1世纪 庞贝/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单元“家与美” 展览现场 单元“权与美” 展览现场 单元“家与美” 展览现场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本期看展视频指南已上线,请关注微博@江南派/“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长三角之声视频号《看展嘉》专栏。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化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已成为这一进程的助推动力源。回望百年前,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国与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无论是在思想意识、天下观,还是贸易政策、政治制度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这种冲击,明朝的选择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来,让我们一同审视,这徘徊在近代化入口的明王朝吧。 - 对话者 – 袁灿兴:《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作者 蔡辉:书评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2 5000年的辉煌&500年的苦难,我们都不该遗忘 06:35 不被鼓励的商业发展,不被允许的思想变革 8:02 不产生新的阶级,就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 10:53 西方宗教革命改变了人们对命运的认识 11:52 中国人为什么勤劳却不富裕? 14:13 自相残杀、王朝轮回,我们有没有别的出路? 16:55 利马窦眼中的明代江南与北方,好似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 23:57 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源于商业 33:19 转变大历史的小事件,不被察觉的蝴蝶效应 35:10 只有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完不成现代化 43:18 正因为趋利性,才需要致良知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秘藏” “宋缂花鸟之翘楚缂丝” “南宋朱克柔所缂唯一巨幅传世珍品”……众多华丽的标签,拉满了人们对《莲塘乳鸭图》的好奇。它为何如此珍贵?既然笔触已能表达足够的美感,缂丝艺术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诸多疑问,我们进入了访谈。再走出时,不由得再次感慨,宋代,不愧是文化的高峰。 《莲塘乳鸭图》↓ -对话者- 施远: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于颖: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孙丹妍: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收听指南- 02:53 进馆70年,《莲塘乳鸭图》终于面向中国观众展览。 05:58 “躺平”,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07:51 一幅缂丝作品,凭什么成为中华瑰宝? 14:27 《莲塘乳鸭图》走的是精工富丽的宫廷路子。 18:43 细观:图里不仅花期全对,就连白鹭求偶的表现都吻合。 20:23 直接织,没补笔,1:1还原自然…… 27:57 相比绘画,缂丝画更能让自然流动起来。 29:42 沈子蕃让你学会缂丝画,朱克柔让你学无可学。 32:13 高端技艺传男不传女,朱克柔到底是不是女性? 34:32 缂丝的用途 36:02 文人艺术和工匠艺术,在宋代空前和谐。 40:34 宋徽宗审美的极致影响力 50:00 异族政权也不得不拜服在宋的文化魅力中。 55:09 《莲塘乳鸭图》是宋代缂丝工艺的冰山一角。 -歌曲- 那英-《春暖花开》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人生被土地、亲族、血缘所束缚的无助,但当现代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一群挣脱枷锁、奔向自由、靠本事为自己博一个光明前程的身影,俨然是一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只是当他们奋力拥抱现代化时,来路、身份与自我似乎都因跑的太快而一度模糊,在百年前的风起云涌中,人们丢弃了什么?又有哪些永恒不变的坚守?该如何找到那条通向未来的路?本期就让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探寻答案。 -对话者- 嘉宾/陈翔 总策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 顾村言 总策展、文艺评论者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收听指南- 00:02:32 “海派”最初跟上海没关系 00:03:34 那条街一周发生了两件不幸的事,一是火灾,二是画展 00:05:23 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商业文明在推动 00:17:03 60岁的士大夫怎么说服自己去卖画? 00:21:22 讲求商业文明的现代城市里,你是一个自由人 00:25:20 画值多少钱,前辈说了算 00:29:33 权力和资本的游戏中,那一抹不变的文人风骨 00:41:48 陷入一场没有新领袖的无解困局 00:49:29 传统文化式微,中国画还能有多大的生命力? 00:58:22 早熟的中国艺术会早衰吗? 01:05:43 “车往前开,你必须看看反光镜” 《舞蹈》 马蒂斯(野兽派代表画家) 《胡沁园像》 齐白石 早期作品 《黎夫人像》 齐白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目前已知齐白石最早的一幅肖像画,是《黎夫人像》,为129x69cm的大尺幅作品,绘于1895年,那时齐白石不过33岁。 《人骂我,我也骂人》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 徐悲鸿《时迁偷鸡》 印刷术的普及、媒体业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展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文化艺术的生态,海派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谢之光绘画的月份牌 20世纪初的月份牌绘画,是当时的美术家们在力倡中西文化交融和设计文化本土化过程中进行观念传达,新媒体创造的产物。 吴昌硕先生的润例刊登在报刊上 一百多年前,清末海上书画家已经普遍流行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润例, 润例的普遍化及借助大众传媒和商业传播,形成规模化的书画市场创作群体。 吴昌硕《花卉》 潘天寿《烟雨两部图》(上海博物馆藏) “海派”画家的移居将“海派”精神也扩散到了东西南北。吴昌硕的弟子陈师曾、陈半丁到北京后成为“京派”画坛的奠基人物,并称“二陈”;潘天寿在画艺上得到吴昌硕指点,返浙江后执教于杭州国立艺专,成为“新浙派”的领袖;岭南派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离沪后在广东创办了“岭南画派”;吴昌硕的弟子河井荃庐将海派书画引进东瀛后,影响了日本几代书画人。 高剑父《鹰》 上海美专旧影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今天被我们视为海派绘画群体的部分画家,或许并不认同这一身份。用传统的观点看,这种不认同不难理解:不追求笔墨趣味, 没时间“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似乎确实“难登大雅之堂”。但如果用历史的眼光看,你也很难不发现其中的宝贵之处。这一期,我们好好倾听了海派绘画大师的故事,努力客观地向你呈现这一群体的真实模样。原来——他们是这样,海派是这样。 - 对话者 - 汤哲明:总策展人、画家、学者 王彬:学术主持、编辑 汪涤:学术主持、学者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30 他们初来上海,主要为了避难。 06:13 张之洞写了篇墓志铭,赚得了建汉阳铁厂的钱。 07:17 任伯年一星期不画画,老婆就要“翻毛腔”。 08:41 张大千撕了早年学习任伯年的画。 09:02 为什么海派一度“不堪入目”? 13:08 海派冲破了贵族化的审美。 21:18 有些画家需要标签。 22:55 “画工”走出鄙视链,得益于“艺术家”的概念。 32:04 谁是海派画家的“C位”? 36:18 徐悲鸿报了刘海粟办的学校,然后退学了。 40:05 复盘吴昌硕成功之路。 50:57 海派,先海纳百川,再海灌百川。 56:51 海派在今天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全球化生态”。 -海派绘画大师代表作 - * 任伯年 任伯年《设色梅雀》 任伯年《苏武牧羊》 * 吴昌硕 吴昌硕《菊石图》 吴昌硕《天竺水仙图轴》 * 黄宾虹 黄宾虹《黄山汤口》 黄宾虹《富春江图轴》 * 潘天寿(摄于1920年代) 潘天寿《梅月图》 潘天寿《雄视图》 * 刘海粟 刘海粟《北京前门》 刘海粟《江山如此多娇》 * 青年林风眠 林风眠《仕女》 林风眠《人类的痛苦》 * 陆俨少 陆俨少《三峡图》 陆俨少《杜甫诗意册》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