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节”不是某一个艺术节,而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艺术节,每三年一次的「濑户内艺术节」就是一场典型的大地艺术节——将艺术带出“固定的美术馆”,走向广阔的户外和地区;通过各种艺术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社区居民产生深度连接,从而让某个一个逐渐衰落的地区重新复兴起来。 在大地艺术节上,整个自然乡村、废弃的房屋、梯田、森林、海滩都是“展厅”;艺术创造的材料往往利用当地材料,回应本地历史;不仅仅是艺术家,在地的居民都可能是作品的灵感来源、共创者或守护者。作品搬离原地就失去了灵魂。 在传统的美术馆里,观众需要在规划好的场地内,按部就班地观看演出或展览;而在大地艺术节上,观众需要像探险家一样,通过徒步、骑行、坐船等方式去寻找作品,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度的学习旅程。更关键的是,它不只是“在户外”看艺术,而是让艺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并肩负着“治愈土地”的使命。 —— 大地艺术节的这些理念和教育3.0本身就有着非常多的呼应。 上周群岛伙伴周贤就和两位教育者,也是艺术爱好者,绮琪和绮薇一起在濑户内艺术节的探索发现之旅中,她们在艺术节现场来和大家聊聊: —— 什么是大地艺术节? —— 和教育3.0的呼应之处是什么? —— 为我们的教育设计和教育思想,带来哪些启发和火花? 【对谈者】 邓绮琪 & 邓绮薇,来自中山的教育者 / 艺术爱好者 / 群岛客 ------------------------------------------------ 群岛教育谈 | 天真与经验之歌 主播:周贤,「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联合创始人,《教育3.0》联合作者
群大校友小庆的女儿一朵这个月刚刚参加完高考,考前我问小庆,一朵想考哪里,小庆说一朵的成绩还不太稳定,要看发挥,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不管考去哪里,都不影响她继续学习哲学”。她说,她和一朵都把高考当成人生的体验,而不是决定命运的转折点。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非常感慨,在全社会都在为高考让路,妈妈甚至爸爸都要穿着旗袍举着小红旗送考,马路上的车都不许鸣笛的时候,她们说,“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场体验。” 我很好奇她们是如何做到如此松弛不焦虑?我把小庆邀请来直播间,聊聊她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如此自信不焦虑? 【本期对谈人】 刘小庆,深圳「小螺旋教育」联合创始人,两个孩子都在公立学校的妈妈 ------------------------------- 群岛教育谈 | 普通人的100种选择系列 主播:Sherry,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
在很多人看来,“做大事业”就意味着招更多的人,租更大的场地,开更多的门店,然后持续扩大团队规模……但「百思童年」的创始人来超却不这样想。在团队达到400+人后,她主动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把核心团队人数减少到10+人,虽然看起来人数变少了,事业却依然生机勃勃。 作为领导者,来超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如何理解团队?如何理解自己的事业?又如何理解成功? 【本期对谈者】 来超,「Bravokids 百思童年」儿童益智玩具创始人,「西部阳光基金会」前秘书长 -------------------------------- 群岛教育谈 | 天真与经验之歌 主播:周贤,「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联合创始人,《教育3.0》联合作者
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时,总会面临限制条件——在很多人看来,限制就是“没人没钱没资源”,那该怎么办呢?似乎无非也就是“找人找钱找资源”。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在周贤看来,「钱,人,资源,这些本身并不是限制,而是一种当下的存在状态。想象力和行动力的匮乏,才是限制。」 在上期节目里,周贤和大家聊了“设计的第一要义是思考本质”,这一期就来聊聊“设计的第二要义——超越限制。” ——究竟什么是“限制”? ——在摄影的发展史上,摄影师们如何一次次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超越限制? 重要的是,“不要把现有资源的多少和已有的使用方式看成是唯一的方式,或者觉得需要更多的资源才能开始做事。”打破这个迷思,重新思考限制条件,找到本质,重新定义和灵活组合,就能找到限制催生创新的方式。 我们也整理了文字版,欢迎阅读:设计的第二要义是「超越限制」
设计无处不在——教育者也是一位设计师,因为我们时时在做教学设计;管理者也是设计师,因为我们要进行组织设计;服务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设计师,因为我们要创造服务设计。那么,究竟什么是设计呢? 在周贤看来,真正的设计有两大要义,也就是所有的设计者都要做到的两个东西:「思考本质」和「超越限制」。这一期就和周贤来谈谈:设计师要思考本质。 ——设计是“你赋予的独特意义” ——谈谈教育产品的设计意图 ——「情绪泛滥,情感匮乏」的设计会带来的问题 ——教育设计要「超越本能,发挥潜能」 我们同时整理了文字稿,欢迎阅读:无论教学设计或组织设计,设计的第一要义都是「思考本质」
人们对批判性思维存在两种普遍的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用来“批判”的,是冲突性的,对抗性的。 误解之二: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纯粹理性的,是纯逻辑的。 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可不只是为了评判别人的观点,也包括反观自己。而之所以觉察和审辨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偏见和偏差的世界里。 批判性思维不仅帮助我们辨析观点,更帮助我们理解观点背后的人——他们的处境、情绪、经历,这才是真正的“照见彼此”。 本期和主播顾远一起来聊聊【柔软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看见自己,照见彼此】
作为有好的教育理念的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上好的老师,家校合力去支持孩子的成长。可如果遇到理念不一致的老师时该怎么办?想尝试影响老师,可老师会接受吗?想不理学校的要求,又担心孩子不受老师待见…… 楚卓孛是一位在公立体系里的园长,同时自己的两个孩子也都在公立学校上学。兼具妈妈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会积极和学校各层级保持沟通、参与家委会工作,也会在和学校要求有巨大张力时坚持教育原则,主动去影响老师和其他家长,甚至和孩子一起偷偷微抵抗。 站在父母视角,她如何和理念不一致的老师沟通?站在体制内教育者视角,她又如何理解班主任和校方的难处? 【本期对谈者】 楚卓孛,孩子在公立学校的两娃妈,成都郫都区公立幼儿园园长 ---------------------------------- 群岛教育谈 | 我们·教育·人 主播:Sherry,「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
9月初在「群岛客社群」里新发起了一个魔力块——“师说新语”,邀请大家记录自己记忆中和生活中遇见的那些活泼泼的教育者。 魔主(发起人)立鑫说:“似乎进入21世纪以后,教师的形象越来越单一,不像从前各有各的样子和腔调。正好这学期,我带五年级的学生读《世说新语》。我想,这个时代是否也能有一本教育者的《世说新语》?——玩个谐音,姑且叫《师说新语》吧。 我们可以搜集记忆中那些鲜活的教育者,以及身边活泼泼的教育者,仿《世说新语》体例,三言两语,为他们留下几笔剪影。不求全面,但求新鲜、有趣。希望读者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会感叹一句:教育者还能这样!” 受此启发,今年的教师节,顾远邀请了两位教育伙伴一起聊了聊“我们亲历过的有趣教育者们”,ta们有哪些共同的特质,以及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作为教育者,希望我们都能是有趣的活泼泼的人,而不是“春蚕”或“蜡烛”。 也欢迎阅读:《我们是教育者,也是活泼泼的人》 【本期对谈人】 谢立鑫,蒙斯坦融合部 小学老师 邓绮薇,中山博文学校 高中老师 -------------------------------- 群岛教育谈 | 顾远和朋友聊教育 主播:顾远,「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教育3.0》联合作者
3.0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两个主体的相遇,是以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为目标,同时教育者“邀请”而非“要求”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来。这样的教育形态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有效的“提问与对话”则成为每一位3.0教育者必备的技能。 在本期「群岛教育谈」中,主播顾远通过三个典型的教学场景来帮助教育者具象地感知提问与对话在真实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提问与对话来走向3.0的教育,探讨: * 我们该如何通过提问与对话建立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联结? * 我们该如何主动提出有启发性的,能够激发学习和探究热情的问题并展开对话? * 我们该如何邀请学习者更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之中? 我们也整理了文字版便于阅读收藏:提问与对话是3.0教育者必备的能力 Enjoy~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的教育3.0理念,很多教育创变者们正在不断的加深理解和创造实践。 同时,这也意味着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服务设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和孩子一起走入真实的世界,即是复杂的也是不确定的。 那该如何对真实世界进行设计呢?和主播周贤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Enjoy~
今年7月,群大校友楚卓孛带着自己的大儿子省家来参加了「群岛夏校」,在交流中我发现省家虽然一路都在公立学校读书,却有种难得的松弛感。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他“天生学霸”,成绩好,会学习,所以自然也没有太大的压力。在跟孛孛聊过之后才发现,在幼升小和小升初时,省家也都曾遇到过不小的挑战。 那么作为妈妈,也作为教育者,孛孛是如何保护好省家的学习兴趣,支持省家“学会学习”?面对公立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他们如何回应?当孩子慢慢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时,该如何适时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 【对谈人】 楚卓孛,孩子都在公立学校的两娃妈,成都郫都区公立幼儿园园长 杨省家,中央财经大学学生
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早恋”是进入初中后家长和老师都既担心又严防死守的重中之重,甚至成为很多初中新生家长会上德育老师三令五申、重点谈论的话题。但或许与很多成年人预料得不同的,不少青少年开始宣称自己是“纸性恋”——和喜欢的动漫、游戏、小说里的虚拟人物谈恋爱,而不愿意和现实中的真人交互。 * 为什么青少年们宁愿沉迷“纸性恋”?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需求和困惑? * 让成年人紧张的“早恋”里又隐藏着哪些重要的学习和探索机会? * 作为教育者/父母,我们应该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对谈人】 张俊凯(熊),厦门「火光青少年社区」联合创始人,10年+支持青少年成长的经验 钟琳,厦门「火光青少年社区」联合创始人,面向成年人&青少年的性教育导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