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李荟莹 听过太多“失去才懂得珍惜”的故事。 其中有一部分故事其实是自己在脑海里排练出的一场独角戏,可以偶尔拿出来与外人装模作样表现出一往情深的样子,一副已后悔的架势,以此得到对自己深情付出的满足感。 许多场面人,做出深情恋旧的样子。 《雷雨》里,周朴园为家族利益娶了她人,把爱人侍萍逼上绝路,之后又真诚地怀恋(以为已经去世的)侍萍,自我感动了三十年。当三十年后,当侍萍活着站在他面前,他却开口质问:“是谁指使你来的?”“痛快点说,你想要多少钱?”很讽刺,去世了真诚怀念,活着却只谈利益。 人难免自恋,每个人都多多少少自我感动过,有时的情深,只是一种表象。就像做一件事情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样,但是终究只是看起来而已,欺骗的是谁呢? 别沉迷“为你我受冷风吹”式的自我感动,别总说对不起,别大谈后悔。 “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主播/马晓橙 除夕的晚上,11:00,家里的年夜饭基本全部上桌,只剩下了最重要的包饺子环节,是由全家人一起完成的。11:30,我和二大爷还有老马卡着点在窗外点燃了烟花和爆竹,老妈听着声响,屋里饺子下锅,等到全部放完回到屋里的时候,这场团圆饭也就正式开始了。按照我们小镇的习俗,年夜饭是一定要吃到12点过的,这个年才叫圆满。 在小时候没有手机的时代,从吃饭开始座机基本就是响个不停,一边接着各种亲戚的拜年电话,一边还要打给每人各自不同的朋友,这种状况基本会持续到12:30,用奶奶的话说,这一个小时的通话量比平日一年的量还要多,可能就是因为受到了童年的影响,后来即便有了短信,我还是坚持打电话拜年,后面有了微信,也还在固执地给朋友发去语音,因为总觉得只有语音才是有温度的。即便如此过去的很多年里,光是将语音祝福发完回完也要半个多小时,结果今年打开微信,翻开通讯录,也就只发了四五个人就结束了。 恍然发现,从30岁开始,需要过年发语音祝福的真朋友,真的越来越少了。
主播/李荟莹 节目播出的时候,还有不到42个小时,每家每户的电视机里就将传来同一段旋律:“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 春晚,陪伴我们走过了42个年头,它已经成为一种情怀,是年味的代表,是我们共同的回忆,不一定每个节目都认真看,但电视里一定得放,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 42年里,每年都有一些经典歌曲从春晚舞台飘进千家万户,不管你看没看过当年的春晚,都一定听过这些歌。 今天,我整理了42年里在春晚舞台上出现过的经典歌曲,听听那些在春晚上的出圈曲。
主播/马晓橙 爸妈在南方工作的那些年,我刚20岁,还在读大学,偶尔会去到他们的城市,当地人会叫我“靓仔”。后来24岁毕业,去了北京工作,出租车司机特别喜欢称呼我为“爷们儿”。直到去年30多岁的我,回到长春,隔壁邻居阿姨从见我的第一面开始,打招呼就是一个字“孩儿”。在我们这,只要妈妈那辈儿的女性,不管你多大,他们都会这么叫你。在我们这,不管你多大,你只要回家,家里人肯定都会去车站,机场,门口等着你。 今天是除夕,在咱们这,我作为家里人,想对你们说一句“孩子,你几点到家?我去接你呀”。
主播/李荟莹 过年,总要有一些声响才是。 大年初一,被楼下的鞭炮声叫醒; 超市里早已经开始循环《恭喜发财》; 厨房里剁肉馅的声音、高压锅炖汤的声音; 手机“嗯嗯”震动,收到祝福的声音; …… 所有的这些声音交汇于过年的场景里,成为每个人对于春节的集体记忆,只要这些声音响起,我们就像回到某个新年,互道一声新年快乐。 有没有一些声音,让你一听到就立刻想到过年呢? 听,那是过年的声音。
主播/大卫 HI,大家好,今天是大年初二,大卫祝您蛇年大吉,万事如意。其实大过年的,本来要和大家聊点开心的事情,可是编辑老师们给了我一个稍显扫兴的话题,法定假日和万恶的加班。 刚刚过去的除夕,我就是在加班中度过的。加班,特别是过年加班,总是会给我们带来负能量。凭什么别人都在休息,就我在加班。整个朋友圈都在晒着年夜饭,我只能默默拍个工作中杂乱的工位,发个朋友圈自嘲,可没过几分钟,又转手把这条给删掉了。大家都在乐呵,我就不给大家添堵了。 可加班也不总是让人沮丧有时也会给你带来意外的小惊喜或者别样的感受。
主播/闯先生 我为什么每个春节都选在大年初三返程,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从在外地读书开始,每个假期返程,故乡给我带来的温暖,会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刻开始衰减。 在争吵和厌烦,还在萌芽的阶段,我迅速逃离,就能让这节日的氛围,尽可能不被破坏。大过年的这四个字,让我又爱又恨,直到我进入了上有老小的阶段,这四个字才逐渐释怀。 一切都能被“大过年的”四个字包裹,任何人都可以被原谅,也包括自己。
主播/李荟莹 “新年假期已经过半。”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潜台词是“好快啊”,就像每个月录制「收信快乐」时,我都觉得“怎么这么快,就一个月了?” 感叹时间很快,也是很多朋友信件的开头语,开头通常会有这样一段类似的寒暄:“本来早就想给你写信了,可是总拖着没下笔,过得好快,一下就到了XX月,我终于坐下来写点什么了”。像是在履行一个早就说好的承诺。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总有很多话来不及表达就错过了说的机会,时间还有很多,没来得及说的话,我们新一年再说。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马晓橙 在东北,今天被称为“破五”,民间往往要“送穷”和“接财神”。 《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传统习俗里,今天之后才可以做新的主食,前几天都是要吃春节前提前蒸好的馒头,糖三角。 我是东北人,室友是山西人,春节除了团圆,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场长肉之旅,各地的春节美食也都不太一样,今天的节目,就和大家聊聊山西,吉林,春节都吃些什么。也祝大家破五快乐哦! 欢迎将你家乡的春节美食发在评论区!
主播/闯先生,大卫 小时候,年味是鞭炮声中弥漫的火药香,是妈妈手中那盘热腾腾的饺子,是爷爷奶奶脸上荡漾的笑容。而今,随着我们长大,似乎再也找不到那份纯粹的年味。 年味都去哪儿了?其实年味,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和感受的。它藏在孩子纯真的笑声中,藏在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的相聚里,藏在我们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中。年味,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 今儿大年初六,咱们聊聊那些藏在我们身边的年味,让我们在忙碌中,不忘停下脚步,一起去感受这份过年的温暖。
主播/马晓橙,李荟莹 “考公”一直是最近一些年比较火的的话题,两位主播在刚回老家的时候也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参与过一次,结果试题真的太让人绝望了,主打一个匪夷所思。 今天我们就找了一些往年考公的行测真题,让大家感受一下,去往岸上的路是多么让你猜不透。
主播/李荟莹 小时候看电视,总喜欢问:“他们是不是好人?谁是坏人?”就连看香港的黑帮片,都要较真分为坏人和好人。 作家马家辉曾用八个字来概括当时的香港黑帮:“无恶不作,众善奉行。”他说:“你说黑社会堂口兄弟一定是坏蛋吗?可是他们好像也做一些好事,他们会维持地方秩序,他也讲义,也讲忠。所以,正邪不容易分。” 现实里,好人可能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即使是很多的传统道德,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在这个春节,我读了一本特别的推理小说《六个说谎的大学生》,说它特别,是因为它不涉及什么凶案,而是把故事背景设置在应聘现场。在书的最后写: “或许这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因为收养了流浪狗,所以是好人。 因为闯了红灯,所以是坏人。 因为捐了善款,所以是好人。 因为乱丢垃圾,所以是坏人。 因为参加了灾后重建的志愿者活动,所以肯定是圣人。 因为明明四肢健全,却一点也不客气地坐了爱心专座,所以是大恶人。 绝对没有比单凭一面评判他人更愚蠢的事情了。” 完全不同的评价可以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些评价都没错。 谁知道故事的背后是什么样子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