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
灵素典籍
病机 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极为有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引起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或使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疾病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就其病理过程来讲,总不外乎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等几个主要方面。而在病变过程中,这几个方面又常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一、邪正斗争--发病总机理、总开关
邪正斗争,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
邪正斗争决定疾病虚实和转归。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正邪双方在斗争过程中是互为消长的。一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而邪气增长则正气消减。随着邪正的消长,患病机体就要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中期以及、食、血、水等滞留所引起的病证。如临床上见到的痰涎涌盛,食积不化,瘀血内阻,水湿泛滥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多见于素体事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疱虫。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损伤阳气、阴液,均会导致正气虚弱,机能衰退,表现为神疲休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虚的病症。
邪正的斗争消长,不仅产生着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由于病邪久冒,损伤正气,或正气车虚,无力驱邪而致痰食血水凝结阻滞而成虚实错杂的病变,以及由于实邪结果,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或脏脂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致的真实假电真实的病变,也是临床常见的。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不断地进行斗争,其结果或为正胜邪退,疾病趋于好转而痊愈,或为邪胜正衰,疾病趋于恶化而死亡。若正邪斗争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能即刻取得胜利,便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现正邪相持的局面。
正胜邪退,在邪正斗争中,若正气充实,抵抗力强,邪气难于发展,则疾病的反映轻浅而病程短暂。若正气完全战胜了邪气,病邪对人体的作用消失或终止,脏腑气血的功能迅速地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则疾病即告痊愈。例如由六淫所致的外感病,邪气经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若正气不虚,抗邪有力,不仅使病变限局在肌表或经络,且可在正气的抵御下,迅速驱邪外出,一经发汗,则邪祛表解,营卫和调,其病很快痊愈。 邪胜正衰,在邪正斗争中,若邪气强盛,正气虚衰,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益发亏损,脏腑气血的功能更加障碍,而邪气的危害作用不断增加,则病势日趋恶化而加剧。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脏腑气血的功能一蹶不振,到了“阴阳离决”的程度,则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正邪斗争与消长,不仅决定着病变的虚实,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概括地说,即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也就是在疾病过程中,或由于正气之虚,或由于邪气之盛,均会促使病情发展,趋向恶化,甚至死亡。而正气充盛,或正气得以恢复,邪气退却,则病情多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至痊愈。二、阴阳失调--疾病发生发展的总表现形式
阴阳失调,是指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它又是脏、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与阳气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也就是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便是疾病的发生。阴阳偏盛偏衰可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是指感受阳邪,或虽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等因素所引起的阳气偏盛,机能亢奋,而产生的热性病变。阴盛则寒,即感受阴邪(主要是寒邪),阴气偏盛,机能衰退,而产生的寒性病变。由于阳盛必耗阴,阴盛必伤阳,所以阳盛则明病常导致阴虚,阴盛则阳病常伴随着阳虚。以上为属于阴阳偏盛的病变。而阴阳偏衰者常见为阴虚和阳虚两种情况,多因久病体弱伤阴伤阳所致。阳虚火哀,功能减退,阳不制阴寒内盛,水液不化;阴虚液少,阴不制阳,则火热内生,虚阳上扰。阳虚或阴虚到一定程度又常相互影响,即阳气虚弱可以累及男精化生不足,而阴精亏损也可累及阳气化生不足,从而产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此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阴寒过盛,拒阳于外,或热极深状,阳热内结,格阴于外,还会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的病理变化。到了疾病的严重阶段,由于阴竭阳脱,阴阳不能互相组系,则会导阴、亡阳的
发生,“阴阳离决,消气乃绝”,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人体内部的一切矛盾斗争与变化均可以阴阳概括,如脏腑、经络有阴阳,气血、营卫、表里、升降等等都分属阴阳,所以脏腑经络的关系失常,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等病理变化,均属于阴阳失调的范畴(详见有关章节)。总之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内在根据, 它贯穿在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所以《景岳全书 传忠录》说:"医道星繁,可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 问题:理解下列病机及转化过程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俱衰→阴阳格拒--阴阳消亡
而阴阳失调则主要表现在气化功能失常、精气血津液失常和内生五邪等方面。
三、升降失常--阴阳失调表现在气化功能上的失常 升降出入 ,既是阴阳的运动表现形式,也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 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联系,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肺的宣发与肃降,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都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活动,所以升降失常,可累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如失宣降的胸闷咳 喘,胃失和降的喛腐呕恶,脾不升清运化失职的便溏腹泻,阴阳气血逆乱的昏仆不省,以及肾不纳气,孤阳上越;清阳不升,气虚下陷;心肾不交,水气凌心等等。《素问·阴附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以及《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子上,使人薄厥”等,都是指升降失常的病变而言。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但脾胃的开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牌置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游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而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气,肾之主纳气等,也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若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这会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变生多种病证。《吴医汇讲》说:……治牌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俾开降天宜,则牌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夭祈生民者已”。就指出了脾胃开降失常对于整体机能活动的影响,以及治脾胃应注意调升降的重要性。四、阴阳失调表现在精气血津液的失常
精气血津液中,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是阴阳在人体基本物质的表现形式。阴阳失调也必然表现在精气血津液的失常。(具体见思维导图)
五、阴阳失调表现在内生五邪
阴阳失调必然会出现脏腑机能的失调,其表现在五脏机能失常,则产生内五邪,即风、寒、湿、燥、火。进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进一步加重内脏功能的失常。内五邪的产生,既是阴阳斗争的结果,也是正邪斗争的结果。内脏阴平阳秘,则正气存内,而正气不足,则内邪丛生。(具体见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