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秋冬一到,“孩子咳嗽、发烧、喘不上气”的就诊量再次飙升。 这两周,家长间讨论最多的关键词,就是——RSV(呼吸道合胞病毒)。 核心内容: 1|RSV 到底是什么?今年为何特别严重? * 每年秋冬都会高发,今年来得早、传播快、症状更重。 * 对两岁以下儿童尤其敏感,可导致喘息、呼吸暂停甚至住院。 * 前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高度相似,极容易被家长忽略。 2|家长如何判断:继续观察 vs. 立即就医? 我们做了一份“家庭三步快速判断清单”: 1. 精神状态:是否萎靡、嗜睡、反应变弱? 2. 呼吸情况:是否呼吸急促、鼻翼煽动、胸廓凹陷、明显喘息? 3. 进食状况:吃奶减少、拒食、吃奶中明显呼吸困难? 👉 若出现 两项以上,建议立即就医 👉 若家中有 血氧仪,血氧 < 95% 请立刻处理 判断不是基于“是不是 RSV”,而是基于症状进展速度。 3|家庭如何提前做好 RSV 预防? ✔ 接种 RSV 相关防护(婴幼儿) 部分医院/国际部已可预约 RSV 单抗/疫苗项目, 适用于:早产儿、低龄宝宝、基础较弱儿童。 ✔ 全家建立“呼吸道防线” * 全家同步接种流感疫苗、新冠加强针 * 减少宝宝进入拥挤密闭空间 * 注意湿度管理、通风 * 避免家庭成员交叉感染 4|真的要送医时,怎样走得更稳? 高峰期家长最焦虑的其实不是“生病”,而是: 我该去哪?挂哪个科?会不会排队排到病情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高端医疗提供的是“节奏更稳定的就诊路径”: * 当日可预约、当日就诊,不用在门口排队 * 病毒检测、血氧、听诊可一次完成 * 医生会解释清楚用药逻辑、护理重点 * 环境友好、孩子配合度更高 * 家长能在几小时内确定方向,而不是拖延一整天 (非强推某种就医方式,只是帮助家长找到“最清晰的一条路径”) 🧭 适合收听的人群 * 有 0–6 岁宝宝的家庭 * 经历过“孩子一个冬天咳到春天”的父母 * 想了解 RSV × 流感 × 秋冬高发季的判断与防御 * 希望了解国际部/私立机构的就医节奏感 * 想建立家庭健康管理机制的家长
🎧 本期主题: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 今年十月,上海刚刚经历了从35℃高温骤降至十几度的“速冻式”降温。面对反复无常的气温,我们的身体是否还撑得住? 本期节目聚焦:秋冬季节如何科学预防流感及相关呼吸道感染,帮助大家在温差剧烈波动、病毒高发的环境中建立稳固的免疫防线。 内容包含: ✔️ 不同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 ✔️ 国产与进口疫苗的主要差异与适用场景 ✔️ 社区、私立医疗机构、公立医院国际部三类接种路径对比 ✔️ 除疫苗之外,在极端气候下维护免疫力的具体措施 无论你是上班族、家有老人或孩子,还是计划首次接种疫苗的听众,这期节目都将为你提供一份兼具实用性与指导性的健康参考哇!
🎧 本期主题:检查都正常,身体却不舒服|当健康走向模糊地带,我们该怎么办?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身体明明不舒服,却怎么查都“没问题”。 跑了几家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每个医生的说法都不一样—— 有人说“先观察”,有人说“压力太大”,还有人说“这很常见”。 最后你拿着一叠正常报告,却依然觉得哪里不对。 这期内容讨论的,不是“该挂哪个科”, 而是:当健康走向模糊地带,我们还能做什么? Berry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分享四个在“查不出问题”阶段依然能落地执行的做法: 1️⃣ 为“查不出”留一份记录:用简单的症状追踪,帮自己和医生更好地理解身体。 2️⃣ 不换医生,先换提问方式:从“有没有病”转向“下一步怎么做”。 3️⃣ 把“多次无结果”当作线索:学会整合信息,而不是反复重来。 4️⃣ 把“健康待办”变成“生活微调”:从小习惯入手,降低身体负荷。 不是你太敏感,也不是你没事, 而是健康的很多阶段,确实处在“还没被定义”的模糊地带。 即使没有确诊,我们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身体困扰, 欢迎留言交流、互相探讨, 也许别人的经历能带来新的视角。 📍**《高端医疗那些事儿》** 在医学与生活的交界处,理解身体,也理解自己。
🎧 本期主题|节前体检、节后焦虑?从一个真实慢病患者出发,聊聊健康排序与行动策略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很重视健康,却迟迟不处理体检报告? 拖延的背后,并不是“不在乎”,而是——我们的处理能力,早已满载。 本期,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慢病患者案例出发,走进“多病共存”的现实世界: 拆解健康管理中的三大误区,提出四个可立即执行的行动建议, 帮你从最可行的一步开始,把健康重新拉回掌控中。 🎙 内容👂点 1.不是不重视,而是处理能力不够了 治疗中的人最怕体检:一边做免疫治疗,一边又查出一堆异常,根本顾不过来。 2.多病共存已成常态,线性管理已失效 健康问题不再是“一项一项解决”,而是交错叠加、彼此牵连。 3.多学科会诊(MDT):理想很美,现实很难 很多门诊并未配备,国际部也需协调多位医生档期,执行成本高。 4.慢病患者的现实策略 关键不是“查不查”,而是:不推翻原有治疗主线, 把新问题拉出来,做“并行清单”,按紧急程度排序处理。 5.四个实用建议,帮你动起来 a. 健康排序法:按风险 × 可操作性分 A/B/C 类 b. 短周期推进机制: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c. 用好身边资源:健康顾问 / 陪诊师帮你聚焦重点 d. 企业跟进机制:体检不能止于报告,HR 应引导关键复查
本期主题:七年合作的大客户在续保时流失20%。本期从真实案例出发,探讨高端团体医疗险中,服务是否还能成为真正的留客力量。 这期播客分享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疑问: 在高端团体医疗险中,服务是否还能成为真正的留客力量? 我们聊到: * 大客户流失背后的真实触发点 * 服务在“使用体验”和“决策拍板”中的不同角色 * 真正的护城河,或许是一整套跨越产品、资源与关系的体系 * 驻点人员在不确定环境中仍能守住的价值 服务,也许不是决定胜负的底牌, 但它能留下温度,成为客户犹豫时的一杯热茶。 本期比较短,大家在某一个瞬间就可以听完,欢迎留言哇~
💡本节目仅分享个人经验和内容创作观察,与任何医疗行为或建议无关。 🎧 节目简介: 很多人对医院的印象是:冰冷、匆忙、充满等待。 但作为常驻瑞金国际医疗部的我,每周都会发现——这家“老牌三甲”医院,也有一面更安静、更温暖的样子。 在这期节目里,我会带你从瑞金医院的 1 号门走进去,看看那些挂号时不一定能注意到的细节: 🌳 门口绿地,帮人从喧嚣过渡到安静 🏠 花园尽头的红砖老洋房 📖 从“广慈医院”到“瑞金医院”的百年历史 ☕ 后花园的“瑞咖啡”和遍布院区的“瑞金鲸” ❤️ 一家医院的强度与温度,到底体现在哪里 节目最后,我还会分享几个实用的就医 Tips,帮你更高效地在瑞金看病。 📷 节目里的一个瞬间:在午后,我在花园里散步,看见一位外国友人安静地坐在长椅上写日记。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手中的笔记本上。 最喜欢的视野角度: 雨中的历史感: 💬 互动问题 在你的记忆里,有没有哪一家医院,曾让你感受到意外的温暖?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感谢所有收听的可爱的你,一起快乐的摸鱼吧!
💡本节目仅分享个人经验和内容创作观察,与任何医疗行为或建议无关。 我们常说“内容创作要自由”,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意。 规则可能会收紧,但表达,不一定必须沉默。 也许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把重要的事情继续说出来。 ⏱ 时间轴(Timecodes) 00:00|开场:一条后台提示引发的思考 01:35|突如其来的改变,为什么让人如此不安? 03:15|焦虑的本质是失控,我们该怎么自处? 04:20|规则收紧 ≠ 不能表达,换种方式继续说 05:40|结尾:你是怎么适应这些改变的? 如果你也遇到过类似的时刻——不管是在创作、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聊聊。
🎧 本期关键词:陪诊证、订单断层、医院驻点、陪诊现实 “考了陪诊师证,结果却等不到第一单?” 本期播客从一篇真实报道出发,结合我在国际部的亲身经验,为你解答: * 陪诊师证是否真的有用? * 为什么证书≠入行通行证? * 医院驻点 vs 平台派单,哪个才是主流路径? * 没资源没经验的人,到底怎么开启陪诊第一单? 00:31 不听开头曲点这里哇! 💡 如果你打算入行陪诊、已考证却接不到单、想知道真实接单路径,千万别错过这期。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陪诊故事,我会在后续节目中回应。
本期主题: 本期,我们就从一位被“转交”的教授说起,聊聊驻点陪诊师 vs 流动陪诊师背后的职业现实: ⏱ 时间轴 00:00|开场:一位教授的陪诊“转交” 01:19|固定驻点 vs 自由接单:两类陪诊师怎么分工? 03:07|谁的专业能力更强?谁的压力更大? 05:03|岗位的“未来”是薪资路径,还是信任积累? 06:30|结尾:如果陪诊是一段关系,信任要怎么留得住? 其实我也很困惑,信任到底要怎么延续,希望可以有人一起探讨,我们下期见~
本期主题: 第一次就诊国际部,不知道从哪开始准备?这一期 berry 带你全面拆解国际部的就诊流程,从预约方式到保险直付、资料准备、就诊注意事项和常见踩坑,手把手教你避雷,顺利就医。 🕒 时间轴速览: 00:00|开场介绍 & 本期缘起 01:00|预约方式详解:自费 vs 保险客户的流程差别 02:00|首次就诊要带什么证件和材料? 03:00|检查前是否需要空腹?这些细节别忽视 04:00|容易踩的几个坑:保险卡、预授权、就诊期待值 05:30|我的小建议:哪些人最适合去国际部? 📌 关键词:国际部、自费就诊、保险直付、预授权、高端医疗、三甲医院、就诊流程、看病指南 📮 互动留言: 你在国际部就诊时踩过什么坑?欢迎留言告诉我,我们下期继续聊聊“保险预授权”这件事!
本期主题: 上个月,一家公司的10位员工组团到医院国际部做胃肠镜——没有不适,只因为商保额度快到期,“不做白不做”。 这场“体检式团建”让我大开眼界,也引发了我对商保使用边界、医疗资源合理性的思考。 ⏱ 时间轴: 00:00|开场:客户组团做胃肠镜,好奇 01:00|商保额度快到期“不做白不做”的集体心理 02:00|为什么说这不是常规体检,而是新趋势 03:10|医院欢迎,保险公司却可能“焦虑” 04:30|结尾思考:你会怎么用你的商保? 📌关键词:#商保体检 #高端医疗 #健康焦虑 #体检团建 📮欢迎留言:你怎么看组团做检查这件事?
本期主题: 中山医院国际部和瑞金医院国际部,是上海高端就医圈里最常被拿来比较的两家医院。 挂号费、检查流程、医生资源、停车体验真的是你花了更多钱就能买到更好体验吗? 这一期,我结合自己在两家国际部的就诊经历,从 预约流程、挂号价格、检查速度、就诊环境、医生资源 这5个关键角度,全面拆解它们的优劣。 🕒 时间轴 & 内容提要: ✅ 01:00|预约方式 & 停车体验 ✅ 02:00|挂号价格 & 服务费结构差异 ✅ 03:00|检查流程 & 效率比较 ✅ 04:30|医生资源 & 排班机制 ✅ 05:30|就诊环境 & 哪些人更适合中山/瑞金 🎧 如果你正在考虑到国际部就诊,希望这期内容能帮你理清思路,避免踩坑,省时又安心。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