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豆瓣书店挂出告别海报,进入倒计时;这家陪伴读者 19 年的书店将于明年正式落幕。 10 月,经营了 16 年的北京库布里克书店也与读者道别。哪怕曾被称为“北京最美书店”,依然没能留在这座城市里。 似乎每隔几个月,我们都会听到某家书店的关停消息。独立书店陆续离场,连锁品牌也开始缩减规模:茑屋、西西弗、三联书店都关闭了部分门店。 但另一边,各地书展、图书市集却愈加热闹,只是热闹背后,是不断下降的“含书量”。原本的引流品变成主角,书反而退居次位。 当承载书的物理空间在收缩,当书本身在文化消费中的中心位置被稀释,我们和实体书的距离是否正在被拉开? 本期,我们从几家书店的告别谈起,聊聊为什么书店会不断消失,书展和市集的热闹意味着什么?书在今天的文化生活里,还占据中心吗? 03:58 地方书店的意义 11:27 文创,吸引读者的重要途径 16:59 图书可能成为文化奢侈品 24:18 走进书店的理由还有哪些? 27:59 阅读文化中可能存在的‘健全者沙文主义’
10月25日下午,歌手郑智化发微博,控诉深圳机场在登机过程中的残疾人服务缺失。他写道,廊桥与登机口之间的空隙让轮椅无法通过,只能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连滚带爬”地登上飞机。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随着一段现场监控视频流出,舆论开始反转:视频中似乎否认了他“连滚带爬”的描述,不少网友转而指责他夸张用词、滥用明星特权。最终,郑智化在 27 日再次发微博致歉。 当事件的焦点从“无障碍设施的缺席”转向“明星有没有撒谎”,真正值得讨论的问题被掩盖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设计,是不是在默默筛选出“谁能被方便、谁必须被排斥”? 当“高效运转”成为一座城市的价值信条,哪些人的身体经验被忽略在外? 这一期,我们从郑智化事件出发,聊聊无障碍、敌意建筑,以及城市空间中那些“看不见的人”。 03:22 日常生活里的城市糟糕体验 10:27 身体的标准尺度是白人男性的 16:18 女性的出行需求很少在城市规划里考虑 24:56 到底应不应该有女性专属车厢 32:39 好的秩序是大家一起决定的秩序 35:09 好的无障碍设施一般是隐形的
本期主持人 | 张友发 《白雪公主》的滑铁卢成为了最近全球性的娱乐新闻,上映第三周后,目前在中国大陆的累计票房甚至没有破千万,全球票房则为1.44亿,低于市场预期,媒体预测亏损将会达到1.15亿。这部电影从选角到最后上映,一直在不断陷入到舆论风波之中,从女主肤色,主演们的政治立场,甚至小矮人角色不用真人出演,都引起了不断的风波。从《小美人鱼》到《白雪公主》,迪士尼最近对经典作品的改编一直陷入到争议之中,更多元化的卡司并没有带来良好的口碑和票房,也被批评其内核并不新锐。 值得注意的是,该动画系列立项于2016年,恰逢特朗普宣布竞选美国总统。这一时间节点可能反映了美国电影在政治转型期的困境,也就是从身份政治转向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时面临的摇摆问题。 【本期嘉宾】徐鲁青 潘文捷 王鹏凯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01 迪士尼重说童话:伪先锋还是真激进? 14:46 为什么中国不欢迎迪士尼新童话:东西文化语境差异的讨论 16:39 无法形成的普适价值观进一步导致文化讨论脱钩 20:42 中美对于“政治正确”的看法和理解差异 25:10 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追求背后,透露着社会现实与其政治主张 34:12 好莱坞与多元化政策的量子纠缠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日】河野真太郎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 【中】林垚 《空谈》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剧】 《小美人鱼》 《白雪公主》 《冰雪奇缘》 《新世纪福音战士EVA》 《星际穿越》 《冰与火之歌》 《甄嬛传》 《黑暗荣耀》 《阿诺拉Anora》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美国队长》 《哪吒》 《大都会》 《绿皮书》 《大地》 《青蜂侠》 《喜福会》 《摘金奇缘》 《瞬息全宇宙》 《新白娘子传奇》 《芭比》 《小妇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Snow White Returns_Rachel ZeglerHz) , 结束:从心底祈愿_希林娜依高
本期主持人|王鹏凯 月初,珍·古道尔去世在中文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再次意识到,她的人生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动物的认识,我们与动物的关系不再是陌生的、居高临下的,而是存在更深的理解和交互。在过去几年,我注意到动物越来越成为当代生活的关键词,很多人开始爱逛动物园,或是观鸟,今年十一假期更是看到网上说非洲坦桑尼亚草原出现大堵车,此外,养猫狗等宠物也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包括在学界,伴侣物种、多物种、动物伦理也成为了热门议题。今天的我们如何对待动物,如何理解人与动物乃至自然的关系? 本期嘉宾|丁欣雨 李欣媛 吕一含 音频剪辑|周文晴 徐鲁青 02:50 从被大众媒体塑造的珍·古道尔谈起 05:44 《猩球崛起》中的动物隐喻 08:05 猫猫狗狗表情包代表的人类情绪 11:34 从《阿凡达》反思人与其它物种如何“共生” 13:52 宠物其实是一个现代的发明 16:50 驯养曾描绘成男子气概、单亲、自我孕育的典范行为 20:20 没落的地方动物园完成了青少年的动物启蒙 25:18 海洋馆困住动物,也困住了人 29:40 观鸟反映出人类理想的自然生命形态 31:45 学界近年来流行的“多物种民族志” 开头 1,Djourou_Ballake Sissoko 2,An Ending, a Beginning_Dustin O'Halloran 结束: The Blue Planet_Jacob Shea
本期主持人 | 丁欣雨 正值国庆假期,你们有出游打算吗?虽然这个时间点的出行必然冒着人山人海的风险,但“人群”多多少少是旅途中无法避免的存在。人和人结伴而行,又偶经、结识无数的人,重复日常生活的种种,或者上演只有脱离庸常走在路上才会经历的事。 这段时间刚好在看《花儿与少年7》,几位明星给自己的旅行团取名“七老童心”,其和谐程度让人不禁想到两年前《花少5》“北斗七行”的日子,曾经的“花学”名场面到现在依然历久弥新。人们总爱钻研旅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流动,不是被drama时刻刺激,就是被美好群像打动,在这些综艺里,关系几乎构成了最大层面的“旅行的意义”。想从近期越来越多的旅行团综出发,聊一聊被远行“放大”的人际交往生态。 本期嘉宾 | 王鹏凯 徐鲁青 音频剪辑 | 周文晴 徐鲁青 02:22 越来越多的旅行综艺与婚恋关系还有陌生人社交结相结合 07:18 旅行提供超出日常生活的空间,让人激发出新的情感 10:35 松动僵持关系的好方法,是在文艺作品里给人物写一场旅行 13:59 公路片“说走就走、解决困境”的治愈叙事有点俗套 20:11 打卡出片让旅行从探索未知变成了预期验证 22:51 社交媒体下的拍照点位即旅行目的地 24:20 想把一切记录存储下来的心态,反倒令人们在旅行中开着小差? 26:13 社交媒体也会改变旅客与当地人的交流
主持人:徐鲁青 嘉宾:张友发、丁欣雨、潘文捷 餐桌上的风波先是从一条微博开始。9月10日,罗永浩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仔细想想,预制菜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存在很久了。比如月饼算不算预制菜?肯德基、麦当劳又算不算?在现代食品工业和餐饮连锁的体系下,预制菜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技术形式。为什么大家一听“预制菜”就容易反感?这些问题很值得聊一聊。 与此同时,另一种“吃饭的想象”也在流行,比如最近大热的综艺《一饭封神》,展示了创意、讲究、慢工出细活的料理过程,建构起另一种与工业化相对的美学。于是我经常陷入一种诡异的场景:一边点着便宜的外卖预制菜,一边看着屏幕里主厨们做的精致饭菜。这些并存的食物形态,勾勒出了我们与食物关系的转变。 03:05 中国人对大火爆炒的执念 11:33 预制菜是资本逻辑的必然趋势 13:50 “吃”和科学话语的相斥感 29:30 餐馆为什么追求“万店模式“? 36:05 我们越来越差的味觉能力 50:00 预制菜是不是家庭结构变化后的产物? 58:01 厨师开始被炒菜机器人代替
今年暑期档及其后的电影市场又一次迎来主旋律影片的热映,除了票房接近 30 亿的《南京照相馆》,还有《东极岛》《731》《生还》《营救飞虎》等影片都将上映。 这在过去几年的影视市场中并不少见,主旋律正在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影视叙事之一,但到底什么是主旋律?它在当下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如何关联起公众对主流文化的接纳与再阐释? 00:49 主旋律正在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影视叙事之一 7:33 主旋律从故事主干到深深嵌入 17:33 何为主旋律是多方因素共同塑造的 23:04 评奖系统如何塑造主旋律 33:05 主旋律如何塑造共同记忆 40:41 手撕鬼子电视剧如何被制造 配乐: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插曲 (钢琴版)_–泽凉 战狼2主题曲_Joseph Trapanese 永远的微笑_黄绮珊
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在变成娱乐新闻,越来越多的媒体变得越来越像娱乐媒体。 脱口秀、电影导演等过去文娱媒体的报道对象现在正在被特稿杂志、主流媒体抢夺,曾经进行特稿报道的《人物》杂志在去年年底举办文娱盛典,一度让撞期的文娱媒体在年度活动时找不到嘉宾。而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抱歉占用公关资源”成为了占用公共资源的最重要方式。 媒体都在主动地拥抱文娱新闻,文娱新闻也在更积极地拥抱主流媒体。思考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维度,是文娱产品越来越和公共议题结合,大家也开始用文娱的框架来审视公共问题,比如脱口秀和电影成为了讨论女性主义的场域,《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则成为了爱国主义载体。 当娱乐掌握了公众,它也因此成为了资源。 4:53 《人物》年度面孔从沈南鹏刘慈欣到陈冲毛不易 8:38 娱乐新闻被纳入到主流媒体和特稿杂志的报道框架 13:12 文娱报道越来越多,文娱媒体越来越少 22:27 利用电影来代替媒体,是一大发明 26:19 视觉文本对语言文本的全面压制催生了文娱信息的泛化 38:15 明星占用的“公共资源”,到底属于谁?
本期主持人 | 丁欣雨 上班之前还有暑假放的时候,我喜欢在家乡的老城区蹿来蹿去,经常看到近些年才开起来的星巴克里坐着不少老年人,他们大多数人手中没有手机,不会点单更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彼此也不怎么聊天,但就这样也能在里面待一整个下午。 这段时间看新闻,发现原来这是个一到夏天就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的情况。在山东聊城,还有江西吉安,有网友拍下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扎堆来到诸如肯德基、麦当劳,还有华莱士这样的快餐店蹭凉消暑。他们有的围坐一圈打扑克牌,也有的直接躺倒在座位上睡觉,不仅令网友感到不满,也让商家担忧营业秩序受影响,开始在餐厅用喇叭轮放“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 在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矛盾的发生而愈发显见的同时,能够充分承载其功能的城市空间却相较来说稀缺且不容易被发现。而且,城市里某个空间的“用法”也通常是模糊有弹性的,其中存在着消费商业、公共民生各个逻辑之间的协商与平衡。比如当服务于年轻化客群的连锁饮料店占据街边铺位,大型商场拔地而起代替广场空地,从前给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市集成了更多提供给游客观赏的古镇时,一些人群成了这些空间的“主人”,而另一群人则被视作不够格,得到排斥和驱赶。但他们该去哪里,能去哪里?这一期我们想聊聊城市空间规划与不同人群在其中的处境。 本期嘉宾 | 张友发 潘文捷 徐鲁青 音频剪辑 | 周文晴 徐鲁青 03:06 公共空间是各种群体争夺有限城市资源的战场 05:53 活力四射的老年人和死气沉沉的年轻人 07:01 老年人有改造空间设施的主动性 10:37 老一辈人更适应也更爱靠近人群 14:53 不同品牌的消费空间,给哪些群体提供了公共功能? 21:21 连锁品牌的冷漠与安全感,独立门店的熟络与压迫性 30:17 互联网企业成了公共性与商业性互相纠缠的一体 37:57 在城市商业布局中的眩晕与迷失 39:25 空间排斥人群,又向特权敞开 本期使用音乐: Public Space_Jake Euston 不开的唇_赵雷 三里屯的夜_赵雷
本期主持人|王鹏凯 近期,说唱歌手揽佬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月收听人数榜首,他超过的是此前长期排名第一的周杰伦。更让人吃惊的是,他的月收听人数还在继续飙升,目前已经超过440万,成为断层式的领先者。揽佬的走红在当下的流行音乐工业并不是孤例,《跳楼机》今年在中文互联网爆火,上个月刚结束的金曲奖颁奖中,男团歌曲《星期五晚上》争议性地获得年度歌曲奖,再到今年在世界范围内爆火的《APT.》等歌曲,流行音乐似乎正在短视频化、神曲化,我们如何理解正在发生变化的音乐工业,以及与此关联的听众和社会心态? 01:48 不认识作者的十大神曲 05:42 短视频时代的音乐:从收听到观看 09:30 一个模版拆取抖音神曲 14:23 音乐制作变得软件化 19:35 收听率统计的不精确是对作者的保护 23:55 神曲跟主流音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7:44 音乐宣推变得更依靠短视频 31:14 聆听音乐的场景越来越私人化 33:48 音乐被嵌入短视频之后 38:10 抖音神曲关键词:遗憾、分手和emo 38:47 经济上行时期的流行音乐 44:30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原生音乐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2025年3月,复旦大学宣布将文科招生比例从原来的30%-40%降至20%,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也相继调整学科布局。大学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了中学教育。“真实故事计划”的《高中文科老师,开始无人可教》一文就指出,近年来,文科生能填报的志愿越来越少,导致上线难度越来越高。直观的难易对比推动了大量学生“弃文从理”。许多家长也因毕业后就业问题要求学生报理科。例如一位家长就这样说:“同样在大厂上班,学文科的毕业生年薪只有四五十万,而理科毕业生能拿到年薪百万。” 00:48 文科生的偏见:成绩差的学生选文科? 03:08 应试教育对文理科偏见的影响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07:32 理工科与文科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地位变迁 11:52 文科班和理科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 18:14 中国文科招生比例不断缩减的原因 23:13 高校经营性质与文科院系的经费危机 27:41 大学教育的市场化导向 29:55 文科教育的启蒙价值与现实矛盾 33:16 精英学生的专业选择与社会阶层的关联 41:42 文科教育与AI技术的未来挑战 47:30 文科与理科在技术变革中的批判与协作 这是这次音乐: 开头:胡桃鉗組曲_花之圓舞曲 - 柴可夫斯基 结尾: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柴可夫斯基
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毛茸茸,眼神精怪、有点生气,相比过去精致、甜美的“可爱”玩偶标准,Labubu看起来不太讨好,却在最近火爆了起来。 2024年4月,blackpink成员Lisa拿着一只Labubu出现,意外成为推动它出圈的事件。很快,Labubu在泰国和整个东南亚掀起风潮,相关产品销售迅猛。同年,泡泡玛特披露《The Monsters》系列上半年销售额达63亿元人民币,成为该公司最具商业价值的系列之一。 Labubu的“艺术价值”也开始被放大——今年6月北京永乐拍卖会上,一件真人比例的 Labubu艺术品拍出108万元人民币,总成交额达到373万。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它?这次聊天室,我们聊聊labubu的走红,潮玩的文化逻辑,以及成年人的情绪消费。 【本期嘉宾】潘文捷 丁欣雨 王鹏凯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时间线】 3:00 掏空lisa钱包的labubu 6:06 more than human——玩偶带给我们的情绪陪伴 8:50 妖怪投射了我们想要捣蛋的欲望 12:30 labubu刚刚好的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叛逆感 15:30 潮玩充满随机性,艺术也是如此 19:20 新时代的IP,不靠故事,靠重复 24:19 从商品到艺术品,以及从艺术品到商品 26:31 盲盒是怎么让大家分泌多巴胺的? 27:50 我们为何如此容易上瘾? 本期配乐: 开头:A Story in Macau_金培达 结束:LABUBU之歌_LABUBU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