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两年,再次回到废话机器对谈,我们都有了一些人生的变化。 我们都裸辞了,在点点的个人时间中找到平衡,重新开始观察生活,于是触角延伸到了除了情绪和工作之外的其他。 于是也发生了这样的一个变化——小唐养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第一只猫(在打下这些文字的此时,她又拥有了第二只)。这也是我们此次回归的契机,通过一只猫,我们谨慎又敏锐地感知到自己的变化,感知到我们与世界相处方式的不同,感知到我们的些许松弛,也感知到在养猫的同时也在一点点重新养回自己。 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养猫问答,没有聚焦在新手养猫必须做的物理准备,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预期和应对,在这中间,不仅是人与猫的关系,也是我们与父母,与恋人,与朋友,与一切可以反射自己的物品的关系。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对正在养猫和对养猫仍有顾虑的你带来一些新的感受,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分享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接下来是晒娃时间: 唧唧正脸靓照一张 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的唧唧 熊猫和唧唧的隔窗相见 【参考内容】 提到的播客: 燕外之意 |伴侣宠物,如何说再见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fde2ade490c5dee5dcc232?s=eyJ1IjogIjVlODIxMWQ5MWJmYmJjM2RhZDg1MDBjOCJ9 【时间线指路】 [04:39] 重回生活,为什么有了养猫的想法? [08:05] 问题开始,养猫前没预想过的事情:满屋追着给他擦屁股 [15:13] 有预想过给猫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吗?每个月要给他花多少钱? [26:06] 希望自己的小猫长成什么样的性格?粘不粘人真是玄学? [30:17] 如果你的小猫和你想象得完全不一样呢? [39:27] 你会跟你的小猫每天说什么话呢? [48:50] 这是一个养成的过程:猫猫就是你的镜子 [51:56] 像对待猫一样对待人,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表达
这期节目我们从近期引起广泛讨论的《心动的信号4》聊起,作为一档素人恋爱综艺,近期引发的网络舆论或许是嘉宾和节目组都不曾想过的。 诚实地说,我们两个也曾在节目中这场“典型的三角恋”里感受过错愕和愤怒,于是不得不等到结果和情绪都尘埃落定之后才开启了这场探讨。 冷静之后,我们试图从这场“典型的三角恋”中找到两个女生处世的不同以及男生在这其中如何形成转变;甚至在与另一组节目强行产生的“大三角”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性格与性别都是其中的关隘。 在节目的结尾处,我们讨论了喜欢看恋综的原因以及目的,恋综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乌托邦的象征,是我们探索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恋爱的亲密关系的途径,而正确打开恋综的方式就是投射其中,而不妄加评定与指挥。 如伍尔夫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强调的,“不要把你的意愿强加给作者,要试着变成他,设身处地,成为他的同事和同谋。如果你一开始就畏缩在后、有所保留、吹毛求疵,那么,你就是在阻止自己从阅读中得到最完整的价值。” 对于很少接受到恋爱教育的我们来说,恋综实则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工具,但远远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份指南。 (本期涉及超多剧透,如有还没追完的朋友谨慎收听!) 【参考内容】 提到的书: 《阅读浪漫小说 : 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把自己作为方法 : 与项飙谈话》项飙 / 吴琦 提到的播客: 浮游生悟Wander&Wonder Steve说 【本期bgm】 Joshua Hyslop - Such Bitter Ends 【时间线指路】 [02:06] 从一场舆论战聊起:为什么是这三个人被疯狂上热搜? [03:22] 喜欢橙子和小孔的背后,是我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对感情的价值观 [06:50] 三角恋间的对比:男生和女生在面对所谓「感情入侵者」的心态差异 [13:37] 喜欢不讲先来后到,但如何有效表达是爱情中永恒的课题 [20:58] 从行为经济学看恋综中的三角关系:损失厌恶带来的倾斜是恒定向被损失的那一方的吗? [23:40] 在恋爱中,怎样才是可被接受的「合理」转向? [33:09] 男女恋爱观差异探讨:男生选择的是相处模式,女生选择的是结果 [35:52] 恋综那么多,为什么单单《心动的信号4》让人心梗?—— 那些我不理解的原因 [40:51] 理性探讨当我们看恋综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比起对社会议题的探讨,这一次我们更多选择从自身出发,从一个女性的最根本出发,来聊了聊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对于三胎,对于生育的看法。 这一期的起源来自于我们在医院做检查时的一段对话,在好几次因为身体的各种小毛病走进医院之后,我们逐渐意识到25岁这个坎后身体的现状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借着这次机会,我们第一次认真且正式的审视了自己的身体,回顾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各种认知身体的过程,以及许多过去的错误理解。我们意识到,正是由于女性从小对自己身体的了解缺位,导致了许多无谓妇科治疗的发生和社会老旧规训的落地及传承。 与此同时,也看到了当大多数人关注我们(女性)的身体时,究竟在关心什么。他们是通过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还是只是看到了一位合格的母亲,抑或只是生育的机器,我们不得而知。 过往许多女性为此做出了斗争,大家描述她们时常用到“抗争/战斗/反抗”等字眼。作为女性之前,我们首先是人,但我们通过反抗所需要取得的,恰恰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的权利。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也聊了聊对于成为母亲的态度,和那些选择成为母亲的人,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愿意生孩子。 最后我们突然发现:看起来不愿意负责任的人恰恰是太容易有责任感了因此而感到惧怕,或许,当有一天我们可以放过自己时,也就拥有了成为母亲的勇气。 【参考内容】 提到的书: 《女生呵护指南 : 一定要知道的关于女生的那些事儿》六层楼 《成为母亲 : 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英]蕾切尔·卡斯克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加拿大] 阿什莉·奥德兰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不让生育的社会》[日]小林美希 提到的影视剧集: 《性爱解密 第一季》 《坡道上的家》 《何以为家》 【本期bgm】 Damien Rice,Caçuça - Look At Me 【时间轴指路】 [02:44] 25岁,第一次将子宫健康与生育能力两件事联系起来 [07:01] 错误的月经知识:止疼药不能吃?芒果止血?巧克力兴奋? [15:50] 子宫成为“房间里的大象”,月经与痛都不可说 [18:19] 对个人身体了解的缺位导致了老旧规训的内化 [24:07] 女性物化:黄金年龄与生育价值挂钩 [26:03] 三胎策划案:母亲孤独育儿,父亲鼓励再生?祝你三胎,我先不了! [33:45] 月经、避孕、生育、堕胎:女性一生都无法逃脱的痛 [40:07]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 [45:36] 当孩子成为父母基因的复制:自恋的人更想生孩子? [49:30] 我们对于生育的看法往往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模式 [54:06] 脑洞题:满足什么条件下,你会选择生育? [56:24] 那些成为母亲的人:母性歌颂不等于道德绑架
阔别一个多月回归的这一期,是我们两个人首次线下的合体录制。(因为在共同朋友家录制,所以这期还有一位特殊嘉宾——依依,一只在我们聊天时会喵喵叫的猫。) 这期我们把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年轻人的脖子——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和同事得了颈椎病、富贵包,我们来讲讲如何判断和自我调整关于上班族的身体病症。 当然更重要的,我们聊了聊,为什么是脖子?是什么选择了年轻人的脖子? 在我们看来,年轻人的脖子病症更像是一种意象,它上面是头,是理想,是远方的愿景;它下方是身体,是现实,是996的工作。脖子在这中间经受两方的拉扯,正如这一代的年轻人在社会中的纠结,在赚钱工作的工具理性与实现人生的价值考虑中,成为了那个逐渐失去弹性的弹簧。 很难说这是年轻人的自主选择,因为当前段时间“躺平”一词盛行时,更多的声音是“不许”“不该”“不能”。当如今社会真如马尔库塞所说,年轻人拥有的是“要么工作要么挨饿的自由”,那面对这“耍流氓”的自由,我们当真还要顺应这场游戏吗?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分别畅想了一下在不考虑现实因素下的理想生活——短暂地抬起了脖子。 【参考内容】 提到的书: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 《单向度的人 :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 《悉达多》[德] 赫尔曼·黑塞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 尼采 《西西弗神话》[法]阿贝尔·加缪 《人间草木》汪曾祺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卡伦·霍尼 提到的文章: 《25岁,我终于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https://mp.weixin.qq.com/s/p6UV3MeZAzPngBfih7zQgQ 《我为什么选择山村低欲望生活?这是对现代奴役的无声抗争》https://www.douban.com/note/803243769/ 【本期bgm】 Emerald Eyes -Anson Seabra 【时间轴指路】 [01:19] 年仅24岁,我们就拥有了富贵包和颈椎病?! [08:45] 身体和头部的扭曲对颈椎的拉扯,就像夹在母亲与妻子间的丈夫 [13:32] “格子间经济”:你越努力,明星和网红就越有钱 [19:49] 再谈旅行:强迫自己过得好,只会让自己更拧巴 [25:12] 平衡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32:23] 时间只是一个容器,我们要做“四维的生物” [37:14] 我们用尽全力,最终只为了达到别人眼中的“成功”? [42:27] 世间的快乐并不相似:未经思考的人生到底值不值得过?
作为一名实打实的社畜,小唐对于完美旅行一直是存在执念的。 那到底什么是完美的旅行呢?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真的不会遇到囧事吗?如果把意外,换个角度当作意外之喜,是否会更好? 这一期,我们就希望的完美旅行和实际旅行中各种故事展开了对谈,最终发现,旅行的意义太多,是出发,是到达,是见证,也可能是完美。 但这一切都是我们赋予的意义,我们在旅行中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一起来听听看吧。 对了,也欢迎你们在评论里告诉我们:你的梦想旅行是什么样的?你在旅行中有过什么趣事吗?你认为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内容】 提到的书: 《巴黎美人》【法】珍妮·达玛斯(Jeanne Damas) 【法】劳伦·巴斯蒂德(Laruen Bastide) 提到的影视综艺: 《锵锵行天下》 马鲨鲨年终总结: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y4y1t73p 【本期bgm】 Bad Sweetheart - 骑车去芬兰 【时间轴指路】 [02:16]你想象中的完美旅行 [06:50]旅行完美之你会不会做攻略? [12:51]女生对所有事务的准备都可以通过买衣服来体现 [14:37]旅行完美之准备再充分也会有意外 [16:21]失恋人在西安回民街找回市井烟火 [17:13]旅行就是人与人的接触(当然不是巴柔!) [23:30]寻找有缘人:或许你在厦门的沙冰店看到过我的便利贴? [27:24]当你贴上了当地的创口贴就代表你成为了当地的一员 [28:03]在浅草寺抽到的都是下下签,但是买的御守却都灵了 [32:04]旅行中,窘境与奇遇并存 [40:41]不论是月亮还是便利贴,旅行就是有迹可循 [50:55]出发、经过、抵达、遇见、离开:到底什么才是旅行的意义 [61:02]去拥抱春天,烂在春天里
睡不着的时候,总爱听一些白噪音:尤其是雨落下的哒哒哒哒,突然就消释了孤独,安心了许多。 简单聊了聊我们喜欢的声音,如果也能在某一刻让你觉得开心就太好了。欢迎你也来说说,喜欢的声音和瞬间啊。 【参考内容】 提到的书和影片: 《失明的摄影师》[英] 朱利安·罗森斯坦 蓝 Blue (1993) 早间新闻 第一季 The Morning Show Season 1 (2019) 推拿 (2014) lamer宣传视频:https://m.weibo.cn/3818859252/4620159317180896 【本期音源】 BGM: Bruno Major - Places We Won't Walk 部分音效: 耳聆网 提到的音乐: 尧十三 - 他妈的 陈奕迅 - 等(live) 周婧琳 - 把音量调最大 有话对你讲
一直很喜欢一个词,叫“向死而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态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这一期的话题,和死亡有关。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都习惯性的将死亡藏起来,用一些看似温和比如“离开”“去世”这样的词来形容这种永久的告别。 这是否和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有关?死亡像是一个禁区,像是被关在潘多拉盒子里,开启就会带来厄运的恶魔。 可对于我们来讲,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孑然一身来,两袖清风离开,似乎也是注定的。 因此,我始终在想如果人生而孤独,那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生命注定有遗憾,那什么是我们一定要抓住不放手的?人们恐惧死亡,究竟是在恐惧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启了这次探讨,尝试着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未知的确定性。聊到最后,很难说我们得出了答案,但我意外的不那么畏惧了。 似乎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在生命的长河里,真正有趣的似乎总是那些没有定数和没有答案的问题。 【参考内容】 提到的书和文章: 《奇想之年》[美]琼·狄迪恩 《蓝夜》[美]琼·狄迪恩 《正午之魔》[美/英] 安德鲁·所罗门 《我们仨》杨绛 《妞妞》周国平 《孤独者》鲁迅 提到的电影剧集: 《小伟》 《奥丽芙·基特里奇》 《女人的碎片》 【本期bgm】 Bahamas - All I've Ever Known 【时间轴指路】 [02:12]于我们而言,清明的意义逐渐成为了与逝者的联结时刻 [04:38]奇想之年:不断重播痛苦场景,会让我们导向不同的结局吗? [08:48]睡觉就像一场小型“死亡”,失眠的痛苦就在于清醒的抛弃感 [15:40]在痛苦中自怜自艾是不想对逝者背叛 [19:10]人生第一次告别的痛苦成为了我们抗拒告别的原因 [23:50]告别乳牙是我们长大的过程,长出智齿是我们告别懵懂的标志 [29:12]搬家:断舍离是强化人事物的功效性,而不是意义性 [38:32]第一条小狗去世:原来我从来都没忘掉过你 [49:10]“死亡”不可提?自杀者就是不尊重生命吗? [61:20]当我们恐惧死亡的时候,我们究竟在恐惧什么? [69:00]如果人生来就是孤独,那么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
在正式开始聊之前,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在「被爱的感知」上是两种类型的人,却在做完一整套「爱的能力」测试题之后发现,我们都是在被爱中小心翼翼的人——只不过一个通过试探和自轻来确认,另一个通过放大美化爱来确认。 这套「爱的能力」测试题出自@knowyourself的公众号,我们摘取了其中我们较为感兴趣的问题与对方进行了探讨。在探讨中我们多次提到《非暴力沟通》和《被讨厌的勇气》这两本书,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发现被爱的能力取决于你如何表达爱以及你能否客观的接受他人的眼光,客观地分清爱与厌恶。 可以共识的是,我们认为爱是可以传递的,传递的不仅仅是爱的内容、分量,更多的是爱的表达形式。你首先要感知「付出爱」的形状,才能在「收获爱」的时候明白那是爱。 最后,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knowyourself」公众号菜单栏「知我心理测评」中找到这篇付费测试,测试全称叫做「爱的能力综合评估」,或许你做完之后也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感动。 【参考内容】 提到的书: 《非暴力沟通》[美] 马歇尔·卢森堡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爱的艺术》[美] 艾·弗洛姆 提到的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2021)》 提到的公众号:knowyourself 【本期bgm】 Fire flower-Summer Salt 【时间轴指路】 [04:25] “挫折造就了我,却也使我变得不可爱了” [09:54] 爱是需要反复确定的?奇迹发生带来的是爱的信号 [20:57] 你有没有办法接受别人不回应你的爱?——我用别人的爱定义存在 [28:01] 爱的课题分离:对一个人好,是因为他值得被爱 [36:26] 如何搭建爱的自我评分体系?千疮百孔后的自洽与和解 [41:56] 害怕被伤害,那就一点一点一点靠近吧 [49:04] 百分百的信任如何获得?相信相爱,相信相爱的力量 [52:04] “我很感激你的出现”:对的人,是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的
这一期我们聊了亲密关系之间的沟通问题。 需要很坦诚的讲,在准备这期内容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都不是特别擅长沟通,或者说在亲密关系中沟通的人。大多数人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在面对争论时会选择沉默,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沟通方式方式传递诉求。 通过对于亲密关系沟通陷阱的探讨,我们意识到暴力式的沟通带来的也将是暴力式的反馈和结果,我们无意识的进入了「向来如此,便理应如此」的沟通控制链条里,错误地侵犯了亲密关系中的诸多边界。 但正如作家严锋所说,“我越过我的边界,不是我要成为你,而是通过越界来理解你,再重新认识自己,让彼此的生命相互照亮。”我们学会非暴力沟通,并非是为了控制对方,而是希望真正的体察对方,也真正的传递诉求。 节目的结尾我们做了两个小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突然感受到了,对于我们来说,非暴力沟通最困难的,不是形式,而是想要为之努力的意愿。 【参考内容】 提到的书: 《非暴力沟通》[美] 马歇尔·卢森堡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加]克里斯多福•孟 《房间里的大象》[美]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操纵心理学》[美] 哈丽雅特•B•布瑞克 《煤气灯效应》[美]罗宾·斯特恩 提到的电影: 《婚姻故事》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提到的播客:超智游戏 提到的公众号:有点凉意 【本期bgm】 《Play It Again》-Joey Pecoraro 【时间轴指路】 [06:42] 我们和父母那些“不必言说的默契”,最终成为了自我贬低的原因? [16:20] “我每天醒来都希望你死去”:行为暴力中的打压贬低与伤害 [20:32] 控制的六种典型行为:表达愿望与强制执行的差别 [27:05] 煤气灯效应:PUA中的共情与欺骗 [29:53] 从PUA易感测试到吵架SOP,只需要一句“有病” [37:35] 警惕「被孤立」的关系,保持与家人朋友的连结 [40:26]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确认:轻微的背叛,也是背叛 [46:02] 大胆表达自己吧!设置边界感的过程,其实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53:23] 《非暴力沟通》中的“需求沟通”:理解对方的同时,理解自身的需要 [56:54] 沟通小测试:你是“低情商”还是“高情商”选手?
【本期内容】 本期节目因为版权问题惨遭下架,故重新上传。(既然再发了一次,就再次祝福大家新年基金长红!) 作为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期,恰逢大年初五「迎财神」,废话机器来轻松愉快地聊聊年轻人的终极梦想——躺着赚钱。 年前随便翻翻热搜,都能看到大家在讨论基金,哪怕素不相识,只要你买基金我们就是同一战线的队友;从“口红社交”“游戏社交”转变到如今的“基金社交”,种种现象都在表明当年轻人已然意识到很难拥抱到真正的「财富自由」时,他们开始转向「咸鱼自由」。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各自分享了自己养基一年的经验——那些花钱买过的教训以及从基金上学到的人生道理(强行上价值)。如果你也被基金伤害过,欢迎来到评论区为大家排雷,讲讲你的基金爱与愁。 注:本期所提到的所有基金都不作为个人推荐! 再注: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发大财,基金一路长红!!! 【时间轴指路】 [01:35] 为什么我们会买基金? [05:59] 关于基金,我们从哪里获取有效信息? - 基金经理的选择 - 资金的分配 - 收益的目标 - 买在山顶怎么办 [11:47] 你永远无法赚到你的知识体系以外的钱?跟对基金博主就能躺赢? [18:24] 我们买基金,是为了实现什么? [25:28] 要像相信渣男一样,相信基金:浪子总会回头的 [28:25] 买基金需要跑步入场?警惕过分焦虑 [33:55] 基金众生相:针对止盈止损的确定性目标和“在方框里跳舞”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那些有关于我们的「顿悟的时刻」。 每一个人对这个时刻的理解都不一样,张悦然形容顿悟在小说中正是主人公精神世界被照亮的时刻,而TA捧着的一盏灯,最终会触发更多人照亮自己的时刻。 在我们看来,顿悟也意味着和解——和自己的拧巴和解。原本希望轻松一点,没想到到最后几度哽咽,但还是希望你会喜欢。 听听看吧,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喔。 【参考内容】 《顿悟的时刻》作者: 张悦然 【bgm】 《Can I Have The Day With You》by Sam Ock,Michelle 【时间线指路】 [02:35] 「顿悟的时刻」之于小说情节的推动作用 [05:11] 「顿悟」较于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更多的是减少情绪上的内耗 [09:05] 人生就是一副「散牌」,「运营」比「运气」更重要 [11:28] 追星和恋爱一样,走远了就看看来时的路 [15:24] 不要过度苛责那些因为想要保护你而误伤你的人 [18:57] 当陷入质疑对方「爱与不爱」的间断式奖惩循环,你要明白痛苦并不是爱的表现形式 [25:05] 所谓「意义」不过是人们为了做与不做这件事而赋予和定义的 [31:29] 不必因为他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你需要成为你自己 [33:52] 如果你真的不快乐,不如去晒晒太阳吧 [36:35] 故乡之所以为故乡,是因为有人在等我回去 [41:02] 能够以爱为名理解的就尽量不要去恨吧
这一期聊了我俩很久之前就特别想聊的一个话题——女性间的恶意与守望相助。 在“闺蜜”逐渐被污名化之后,很多人都常怀疑:女性之间真的有真友谊吗?与此同时,有非常多关于“绿茶”“心机女”的声音出现,它们是怎么出现又是如何成为类似于社会共识的存在的呢?为什么我们常说,只有女生才懂女生的“心机”? 通过这次聊天,我们第一次正面思考了这些问题。我们切实地意识到,“厌女”不仅发生在男性之间,它更是藏在父权社会下女性的“自我束缚”与“自我厌弃”。当我们的生活中注定会出现他者时,比较与竞争就成为了我们与他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有幸的是,有许多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厌女陷阱”,她们如冲锋员一般勇敢地站了出来,成为了那个摇旗呐喊着“姐姐来了”的人。Sisterhood 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纯粹的,独属于女性的友谊。 它让我们意识到,女性其实是站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拥有太多无需言明仅凭对视就足以明白的故事与默契,我们天然是互相理解的。它最终的目的,不是男女之间的间隔区分甚至对立,更不存在谁压倒谁的未来。Sisterhood带来的,是女性间最纯粹的守望相助,是宽慰与勇气。 你或许想知道: 《厌女 : 日本的女性嫌恶》【日】上野千鹤子 《性别麻烦》【美】朱迪斯·巴特勒 《对岸的她》【日】角田光代 《不存在的“荡妇”——女性之间的语言暴力》(文/Olga Khazan) 《从文化标出性看女性的“厌女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费天翔 《紫色 The Color Purple 》(1985) 《我的天才女友》 本期bgm: 《Pierre》by Men I Trust 时间轴指路: [01:34] 《浪姐2》中媒体及观众眼中的女性情谊的“不存在” [05:36] 母亲对女儿的同性恶意,往往是规训女性产生“自我厌恶”的“第一课” [16:58] 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厌女症” [22:30] 薛定谔的“绿茶”和“荡妇”,女性为何对同性设置鄙视链 [30:37] 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女性的厌女症状 [34:11] 女性的情谊是建立在女性面对世界的共通性上的 [53:40] sisterhood就是所有那些男性无法替代也无法理解的女性支持时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