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实验室EP10-耿琨、李峥、谢渊沫:世界是生命中的圆

青年艺术100

栏目介绍:2022年,青年艺术100开设“100·策展实验室”线上栏目,定期邀约青年策展人,从他们的自我阐述中,解码策展工作中建立展陈秩序的独特方式,还原新时代策展人的独特生命历程与展览构想的实践探索。 本期嘉宾:耿琨、李峥、谢渊沫 耿琨简介: 青年艺术100年度展、展览主理人计划负责人。策划统筹2018年至2022年青年艺术100 年度主题展;展览主理人计划发起人,策划统筹2020年至今展览主理人项目;第三届安仁双年展主题展“耦合共生”版块联合策展人;2020 “科技向善·共生”艺术展策展人;艺术北京主题展——九零后当代影像艺术提名展提名人。多年艺术机构从业经历及艺术展览、艺术项目策划经验。 李峥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专业硕士,法国巴黎ENSAD材料专业访问学者,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曾担任"亚洲数字艺术展"单元策展人、 第二届北京科技艺术双年展“后生命”执行策展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未未来”教育设计大会、北京林茨文献展,故宫“宫囍龙凤呈祥”主题展览、故宫“画游·千里江山”数字光影展儿童时尚环保共创单元展、故宫“画游·清明上河图”宋潮城事单元策展人、青年艺术100,23年青策计划“在工作室——生命中的盐”策展人、23年Hyundai Blue Prize《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动物农场模拟器》策展人。有多重跨界的专业学习背景,持续关注、研究领域包括:设计创新、实验性策展、跨学科项目制教育。 谢渊沫(MOMO)简介: 谢渊沫的创作媒介横跨空间、视觉引导、插画和潮流艺术等多领域。创作风格有成人童话般的疗愈感,她的作品交织想象力、治愈感与未来世界的想象,擅长用构图的空间感营造氛围。其作品在纽约、伦敦、米兰、哥本哈根,上海等艺术机构中展出。 本期概要: 话题1:展览构想与实践 话题2:从作品到人——艺术疗愈的公众参与 话题3:关于三方合作式的策展方法

82分钟
92
2年前

策展实验室EP8:彭玮:我们相信,陪伴大家一起成长,是件正确的事情

青年艺术100

​栏目介绍:2022年,青年艺术100开设“100·策展实验室”线上栏目,定期邀约青年策展人,从他们的自我阐述中,解码策展工作中建立展陈秩序的独特方式,还原新时代策展人的独特生命历程与展览构想的实践探索。 本期嘉宾:彭玮 彭玮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为国内第一代的艺术管理专业人员,先后于国内重要画廊机构、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工作。作为副主编出版的书籍曾被赠予驻华各使馆及文化机构,为中国艺术的传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时彭玮身为策展人独立以及联合策划过国内外几十场艺术展览活动,在2013年第六届艺术成都双年展上成为双年展史上最年轻的女性策展人。同时她连续三届作为“艺术经济论坛”策划与总协调人;也曾担任享有艺术圈奥斯卡颁奖盛誉的艺术权力榜评委,并在2016年艺术权力榜上榜为最重要的“青年艺术推手”。 其最重要的职业与成就为2011年开始至今,作为“青年艺术100”项目的初创成员,参与负责该项目历年的组织筹办工作。青年艺术100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推动青年艺术发展的重要品牌,对中国青年艺术及艺术家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期间,彭玮发起了多场艺术公益活动,如APUS青年100计划线上艺术馆发起人、女生加油计划联合发起人、全球艺术漂流计划(AIR)发起人等。 现为北京名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裁,“青年艺术100”总监。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并担任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本期内容概要: 话题1:策展作为职业如何自洽与内求 话题2:城乡交融下的艺术尝试与探索 话题3:初衷不变,未来的艺术青年

60分钟
49
3年前

策展实验室EP5-漠娜&宗秀:保持真诚,至少努力朝这个方向靠得更近一点

青年艺术100

栏目介绍:2022年,青年艺术100开设“100·策展实验室”线上栏目,定期邀约青年策展人,从他们的自我阐述中,解码策展工作中建立展陈秩序的独特方式,还原新时代策展人的独特生命历程与展览构想的实践探索。 本期嘉宾:漠娜&宗秀 漠娜简介:95后,生于鄂尔多斯。策展人,撰稿人,哄空间主理人,厘米饿狼发起人。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评论与策展)、格拉斯哥大学(创意产业与文化政策),获硕士学位。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策展实践关注在地文化的重拾和当代表达,艺术与大众、社区的互动关系,创意在文化生产与传播中的介人方式和多元可能。独立策划展览“就地旅行 A Grand Room Trip”(鄂尔多斯,2021),联合策划展览“流动舞台:新的亲密”(北京,2021),“假期愉快! Bravo, Carnival! ——被中断的后疫情狂欢”(厦门,2021),参与策划“MoDD鄂尔多斯艺术书展” (鄂尔多斯,2020)。 宗秀简介:95后,生于鄂尔多斯。女性主义艺术家。生活于深圳。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纯艺术)获硕士学位。目前的作品主要围绕当代城市居民的复杂模式展开。与观众共同创造和讨论艺术议题是她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英国艺术评论家 Michael Hampton 描述她的公共艺术作品“探索艺术空间不成文的规则与其中伪宗教的庄严光环”。合作策划展览“流动舞台:新的亲密”(北京,2021),合作策划英国泰特当代美术馆交换展览: “走到一起:艺术与政治在动荡的气氛中, 2019”与“工作室复合体,2018”。 本期概要: 1. 青年策展人如何看待“策展” 2. 对边缘和中心的艺术生态小小的看法 3. 策展人和疫情共处的体验 4. 走在对身份&道德不断研究与探索的路上 5. “声音的碰撞”——策展小组的工作方式 6. 今年的工作计划

69分钟
35
3年前

策展实验室EP4-谢天:做好每一件小事,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青年艺术100

栏目介绍:2022年,青年艺术100开设“100·策展实验室”线上栏目,定期邀约青年策展人,从他们的自我阐述中,解码策展工作中建立展陈秩序的独特方式,还原新时代策展人的独特生命历程与展览构想的实践探索。 本期嘉宾:谢天 策展人,自由撰稿人,金人文化创意主理人。曾工作于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今日美术馆。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UNSW COFA艺术学院策展与文化领导专业。Theoretical Research of Art Design和Curating and Cultural leadership双学位,研究方向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展示与传播,以及创造性活动与游戏性在展览中的应用。 近期策划的展览/项目:首届燕郊国际双年展、798卫星城神秘代码城市主题群展、RGB伦敦艺术大学三人平行展、上海dB99潮艺术宣言、北京幸福一村艺术进社区当代艺术群展、深圳橘园创艺驻留项目展、“赓续continuity”当代皮影艺术展、ACOUSMA线上声音艺术实验展、南非GUNS&RAIN画廊非洲艺术家群展、北京仚東堂画廊。群展:窗外2022、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东四以及东四以外的地方。 本期概要: 话题1:呀!谢天 话题2:当代艺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 话题3:策展人的自我修养 话题4:策展——思维与文化的赓续 话题5:观察 & 未来计划

44分钟
53
3年前

策展实验室EP3-邓婷&胡梦漪&秋千:多重角色策展人与学院派策展萌新

青年艺术100

策展实验室栏目介绍:2022年,青年艺术100开设“100·策展实验室”线上栏目,定期邀约青年策展人,从他们的自我阐述中,解码策展工作中建立展陈秩序的独特方式,还原新时代策展人的独特生命历程与展览构想的实践探索。 本期嘉宾: 邓婷简介: 策展人,艺术家。出生于1994年,先后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2014)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9),并进修于苏富比艺术学院,荣获Lauds & Laurels Award,作品被皇家艺术学院收藏。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北京,作为联合创始人负责无空间在中国的运营。近期策展项目:“安仁双年展:公馆新生单元 2021 ”,“IN/OUT 青年艺术100启动展 2020 ”,“首届燕郊双年展:一场冬日的对话 2020 ”, 2020,“易水三年展驻地计划第一期·田上山水”,2020,“跨身份:肉体、灵魂、和时间,2020”,“葬礼与返乡”,2019”等。 胡梦漪简介: 00后,生于浙江杭州。学生,策展人,撰稿人,女性主义研究者。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她专注于男性凝视背景下的女性主义艺术的探索与研究,目前担任策展助理,协助举办多场展览,主题涉及女性主义、男性凝视、地缘文化、与生活的联系。目前的研学方向主要以男性凝视与女性主义为主,策展实践以及个人研究关注女性主义在男性凝视氛围下的表达,探讨女性主义作品对脱离男性凝视、正向传播的可能性。与女性艺术家交流以及对女性主义作品进行分析是她实践的主要内容。“没有天生的斜线,当直线被定义后,才有了斜线。”作为策展人与合作小组策划群展“与自然同居”(杭州,2022)作为策展助理策划无空间&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炼金术”(北京,2021)作为策展助理策划个展“入境之境”(上海,2021)撰写学术性研究论文《男性凝视下的女性主义——以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品内涵分析为例》(2022) 苏琪平简介: 笔名秋千,国际认证希塔疗愈师,90后山东人,策展人,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艺术治疗专业硕士在读,疗愈艺术家,专注于身心疗愈探索。“鸢尾花无罪:女性心理肖像公益创作展 "策展人 2021 | 公益领域采访撰稿者,获凤凰网报道2021| 。,南京青禾性教育领域活动"异想健开"项目策划团队成员2021| 《玄牝之门——对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梦想之乳”的回应》展览项目工作团队成员 2022 | 国际剑道协会CKOU认证 山东剑道女子团体组冠军/ 2020 本期概要: 1.“我是谁”:三位策展人的自我介绍 2.在策展职业的不同阶段 3.作为女性身份的策展人 4.艺术治疗,如何治愈? 5.未来期待:今年的工作计划

72分钟
75
3年前

策展实验室EP2-暮暮&王逸竹&佘璐芸:实验探索-打破艺术框架

青年艺术100

栏目介绍:2022年,青年艺术100开设“100·策展实验室”线上栏目,定期邀约青年策展人,从他们的自我阐述中,解码策展工作中建立展陈秩序的独特方式,还原新时代策展人的独特生命历程与展览构想的实践探索。 本期嘉宾——暮暮&王逸竹&佘璐芸 暮暮简介: 独立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创办2522 Unlabelled Art独立艺术品牌,2522HouseStudio独立艺术空间创始人。 关注并挖掘具有持续性创造力、实验性、互动性、社会性的青年艺术家,以严谨且去标签化的视角看待艺术,并不断试图以先锋性、批判性的展览和艺术项目,探索艺术生态以及艺术市场的边界,丰富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以往多数以独立艺术空间为载体进行策展,关注通过展览的方式与大众的连接性,目前已策划超过20场艺术展览和相关的艺术活动。 主要代表艺术项目: 概念展览——「我」系列(以策展人主观思维为研究的艺术项目)、并非所失——新失败品拍卖会、艺术辩论会、不常见(独立艺术空间研究项目)等。 王逸竹简介: 王逸竹(1996年-) 2019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2022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与研究方向。 研究、实践关心的方向是体制批判。 佘璐芸简介: 佘璐芸(1ceas),女,1997年生于广东深圳。 本科就读于央美实验艺术学院社会性艺术工作室。 作品主要关心的领域为第二工业范围下的美学与社会现象和公共误解。 本期概要: 话题1:艺术框架是啥,要不要打破? 话题2:打破框架的实践探索 话题3:新思考:观看与计划

74分钟
81
3年前

策展实验室EP.1-李静怡&沙靖海:学会放松是当下最紧要的事

青年艺术100

【策展实验室】栏目介绍:2022年,青年艺术100开设“100·策展实验室”线上栏目,定期邀约青年策展人,从他们的自我阐述中,解码策展工作中建立展陈秩序的独特方式,还原新时代策展人的独特生命历程与展览构想的实践探索。 本期嘉宾:策展人李静怡&沙靖海 本期播客概要: 1. 策展人VS展览策划 2. 默契的合作模式——概念和现实空间的联动 3. 艺术与科技何谈平衡 4. 做更具社会意义的展览策划 5. 可持续与社区营造 6. 工作计划&聚焦未来 重点内容梳理(详细请移步青年艺术100官方微信公众号) Ⅰ策展人VS展览策划 1、静怡,你从事这个行业其实已经非常多年了,展览对于你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静怡:展览像是我日常生活与理想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在一个安静的场域,能够以自己的节奏去摄取各种媒介的营养,并且获得认知的不断刷新,是它最开始吸引我的原因。我本科专业是日语,我觉得展览也有点像一种语言,可以链接任何职业、领域、事物,呈现媒介也如此丰富。特别是做展览成为职业后,有时可以通过策展的思路做田野调查、社会介入等,它又成为了一套思想工具。所以展览对我的意义可能不止是展览本身,而是我可以借由它触及到的边界又扩展到了哪里。如果说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终点,但还不知道它是什么,那展览似乎能帮我一点点靠近它。 2、怎么定位自己的身份,是策展人还是社会工作者? 静怡:策展女工!或者说是PPT女工吧哈哈。对我个人来说,不管对客户、合作方,还是对观看者,展览在成为展览之前,好像都得先是一个漂亮的PPT。我现在感觉PPT是个特别伟大的发明,时间长了,我甚至必须得把各种想法碎片码成PPT,才能梳理清楚(笑哭...)老沙:那我就是制图机器。我负责把女工生产出来的PPT变成图纸。静怡:所以我们是一条流水线上的工友。 3、除了自己做的展览,从一个观众的角度,你们认为看到什么样的展览才算是一个好的展览? 静怡:我之前会觉得展览首先得做的精致,才是一个高品质展览的基础。但后来觉得重要的可能是它的呈现形式跟作品是否恰当匹配。前阵子关注到一个小展览叫“亲密论坛:变身男女家庭趴”,发生在广州一个像住宅一样的空间(BOLOHO)里,现场被布置成家庭房间的样子,作品是充满了整个房间由布料和衣物编制而成的“海洋生物”,是对女性、母亲、家庭、代际连接、亲密关系等议题的探索,创作者“女子天团”还会在现场制造奇怪的音乐,并伴随各种行为。布展并不精致,但整个创作和空间的感受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老沙:我觉得这个没办法具体评价好在哪,做得精致?光打的好?作品选得好?这些可能都太片面了。最直观的评价一个展览好不好,就是你进去之后自己有没有被他吸引到,你看完之后有没有唤起一些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些没用的白日梦式的想法。 4、你们认为策展人将项目落地的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或者你们自己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老沙:我觉得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宽容自己。尤其是做一些实验性的设计的时候,经常遇到的一个场景:早上觉得自己特牛,晚上自己在家emo,第二天早上又觉得自己特牛。在这种生活中让自己保持一个精神正常的状态,我觉得宽恕自己特别重要。让自己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去解决我所要面对的问题。静怡:学会放松的能力。我觉得放松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儿,尤其是策展人本身就是一个有点反人类的工作,既要能随时搬砖,也要记得保持浪漫。如果神经持续紧绷,又休息不足还要面对大量信息的话,很容易身心坍塌,更别说保持创造的活力了。 II默契的合作模式——概念和现实空间的联动 5、之前的‘野生复权:定格下的人造世界’这个展览提案当中,我看静怡是策划,老沙是空间设计,那是你们第一次的合作吗? 老沙:那不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俩最早合作的是一些商业项目,因为两个人合作还比较有默契,所以一起参加了这类的策展比赛。 6、去年在青年艺术100年度展中十五夜板块的空间设计是非常特别的,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形式? 老沙:这个展览是用移动幕布来做的,因为最初静怡提出策展主题是夜晚,我觉得夜晚会给人有一些神秘主义或者是一些飘忽不定的感觉。那么怎么让一个空间变得神秘且变得飘忽不定?顺着这个思路,我想可以把展墙变得可动,变得柔软,最终形成了后来所看到的样子。 7、静怡在这个空间设计中有没有提供什么灵感?你们俩是怎么碰撞出这个内容的? 静怡:之前跟老沙聊天的时候,他提起过一个移动甜甜圈的空间构想:大圈套小圈的一层层幕墙不断转动,人们就像走在移动迷宫里,像是科幻片的场景,我当时就很有兴趣。后来做这次年度展的时候,感觉“十五夜”的迷失感和这个移动迷宫特别契合,我们想,那就趁这次机会实现下吧~实际在结合展览主题和作品表达的时候,这个空间的创意就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好玩,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作品的分布怎样能让人在空间中形成更舒适的体验、动线是否合理,甚至更实际的比如消防规范、小孩会不会迷路、哪里会形成死路口等等,都是特别细节的问题。最后我们就把甜甜圈的结构完全打散了,变成了16个移动圆形幕墙的组合,让它们互相移动和重组。逻辑是相似的,但跟开始想像的效果就很不一样了。 8、不同的空间带给人的这个感受会是不一样的吗?老沙策展的工作的逻辑是什么样的?根据什么样的主题,会以什么样的空间去呈现? 老沙:理论上的流程是梳理展项,划分空间,整理流线,深化设计这样一套流程。但要是艺术类的展,我会倾向于先去体会作品,感受那些作品实际想给人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再去做空间设计,这样的话那个空间也会更有灵气一些。 9、那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的话,你觉得你更愿意在展览里面去担任一个设计师的工作,还是说结合这个策展人的这种身份去做? 老沙:我认为自己并不擅长策划,更多的还是辅助主策展人的一些想法实现。因为概念和实际的现实世界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而我是在概念和现实空间、现实世界做这种连接工作。在概念之下,去丰富它的呈现形式。静怡:我倒觉得老沙还挺擅长做概念策划的。平时我们做商业项目时,很多体验源头的设计其实是从空间的概念中生发的,他总能想到特别巧妙的点子。空间不只是作为辅助,在项目前期,它往往和展览创意策划是齐头并进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工作室在做的展览策划实际上是体验设计,不只是提出一个很炫的创意就可以,更要考虑人在空间里的感受,所以空间的创意对策划本身非常有帮助。 III艺术与科技何谈平衡 10、什么契机让你们选择艺术和科技融合的方式去策划展览? 静怡:这是机缘巧合。刚毕业在独立空间Meridian Space工作,邀请过一位法国多媒体艺术家Théoriz Crew,联合交互动画创作团体BKYC呈现了一个手绘“超城市”交互装置展,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闯入”一个虚拟城市中。当时“艺术+科技”的话题还没现在这么热,就觉得眼前一亮。 后来2018年看了“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2018),文献梳理非常细致,作品也很开脑洞。第二年,十分偶然地因为朋友推荐来了费俊老师的工作室某集体ART+TECH,才知道后生命是这个团队参与做的。我当时对艺术科技没有执念,只是一心想做展览。记得费老师花了两个小时面试我,给我讲公司在做的计划,感觉到艺术科技不只是印象中的声光电,可以链接很多领域和形式,或许是个不错的起点。甚至后来真正开始做策展,也是受费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老沙:我并没有主动地去找这个话题,因为我的专业是环境设计,后来做了建筑行业,就一直在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以及一些行为动机、行为习惯,以及空间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后来觉得建筑还需要考虑一个长期使用的问题,一些想法可能需要通过这些装置类的东西才能表达。结果机缘巧合就跟科技与艺术这个方向有一点并道了。 11、你们在展览或者是话题当中,怎么平衡艺术和科技的,或者你们认为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静怡:我开始也会觉得二者是彼此独立的,需要被建立关联。但随着在工作室做项目,会发现这两个东西在艺术史中始终是相互伴随的。从洞窟石刻、到绘画、到摄影、再到如今的MR和元宇宙,技术的不断革新在本质上影响着艺术的创作方式。像达芬奇的绘画中也体现着对数学、秩序、身体科学等的迷恋。所以不需要对它们做区分,也涉及不到平衡。而且在实践中会发现科技是想躲也躲不掉的议题。 老沙:我谈论这个问题需要加入一个东西才比较好讨论——实用和理论。不管是艺术还是科技,都应该分为实用的和理论的,实用艺术和理论艺术,实用科技和理论科技。像青年艺术100,它是以艺术为前提的,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呈现理论艺术作品,这个时候可能实用科技来辅助理论艺术的表达。要是表现一个理论科技的展览,那么我们就得用一些实用艺术去辅助它的表达。所谓实用艺术其实也是一些技术化的艺术,比如说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展陈设计等,这些都是实用艺术。 PS:如何联系青年艺术100(欢迎大家向我们提建议) 在微信公众号(青年艺术100)留言~

52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