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2分钟
播放:
195
发布:
3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策展实验室】栏目介绍:2022年,青年艺术100开设“100·策展实验室”线上栏目,定期邀约青年策展人,从他们的自我阐述中,解码策展工作中建立展陈秩序的独特方式,还原新时代策展人的独特生命历程与展览构想的实践探索。


本期嘉宾:策展人李静怡&沙靖海



本期播客概要:


1. 策展人VS展览策划


2. 默契的合作模式——概念和现实空间的联动


3. 艺术与科技何谈平衡


4. 做更具社会意义的展览策划


5. 可持续与社区营造


6. 工作计划&聚焦未来



重点内容梳理(详细请移步青年艺术100官方微信公众号)


Ⅰ策展人VS展览策划






1、静怡,你从事这个行业其实已经非常多年了,展览对于你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静怡:展览像是我日常生活与理想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在一个安静的场域,能够以自己的节奏去摄取各种媒介的营养,并且获得认知的不断刷新,是它最开始吸引我的原因。我本科专业是日语,我觉得展览也有点像一种语言,可以链接任何职业、领域、事物,呈现媒介也如此丰富。特别是做展览成为职业后,有时可以通过策展的思路做田野调查、社会介入等,它又成为了一套思想工具。所以展览对我的意义可能不止是展览本身,而是我可以借由它触及到的边界又扩展到了哪里。如果说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终点,但还不知道它是什么,那展览似乎能帮我一点点靠近它。








2、怎么定位自己的身份,是策展人还是社会工作者?




静怡:策展女工!或者说是PPT女工吧哈哈。对我个人来说,不管对客户、合作方,还是对观看者,展览在成为展览之前,好像都得先是一个漂亮的PPT。我现在感觉PPT是个特别伟大的发明,时间长了,我甚至必须得把各种想法碎片码成PPT,才能梳理清楚(笑哭...)老沙:那我就是制图机器。我负责把女工生产出来的PPT变成图纸。静怡:所以我们是一条流水线上的工友。








3、除了自己做的展览,从一个观众的角度,你们认为看到什么样的展览才算是一个好的展览?




静怡:我之前会觉得展览首先得做的精致,才是一个高品质展览的基础。但后来觉得重要的可能是它的呈现形式跟作品是否恰当匹配。前阵子关注到一个小展览叫“亲密论坛:变身男女家庭趴”,发生在广州一个像住宅一样的空间(BOLOHO)里,现场被布置成家庭房间的样子,作品是充满了整个房间由布料和衣物编制而成的“海洋生物”,是对女性、母亲、家庭、代际连接、亲密关系等议题的探索,创作者“女子天团”还会在现场制造奇怪的音乐,并伴随各种行为。布展并不精致,但整个创作和空间的感受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老沙:我觉得这个没办法具体评价好在哪,做得精致?光打的好?作品选得好?这些可能都太片面了。最直观的评价一个展览好不好,就是你进去之后自己有没有被他吸引到,你看完之后有没有唤起一些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些没用的白日梦式的想法。




4、你们认为策展人将项目落地的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或者你们自己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老沙:我觉得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宽容自己。尤其是做一些实验性的设计的时候,经常遇到的一个场景:早上觉得自己特牛,晚上自己在家emo,第二天早上又觉得自己特牛。在这种生活中让自己保持一个精神正常的状态,我觉得宽恕自己特别重要。让自己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去解决我所要面对的问题。静怡:学会放松的能力。我觉得放松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儿,尤其是策展人本身就是一个有点反人类的工作,既要能随时搬砖,也要记得保持浪漫。如果神经持续紧绷,又休息不足还要面对大量信息的话,很容易身心坍塌,更别说保持创造的活力了。






II默契的合作模式——概念和现实空间的联动






5、之前的‘野生复权:定格下的人造世界’这个展览提案当中,我看静怡是策划,老沙是空间设计,那是你们第一次的合作吗?




老沙:那不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俩最早合作的是一些商业项目,因为两个人合作还比较有默契,所以一起参加了这类的策展比赛。




6、去年在青年艺术100年度展中十五夜板块的空间设计是非常特别的,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形式?




老沙:这个展览是用移动幕布来做的,因为最初静怡提出策展主题是夜晚,我觉得夜晚会给人有一些神秘主义或者是一些飘忽不定的感觉。那么怎么让一个空间变得神秘且变得飘忽不定?顺着这个思路,我想可以把展墙变得可动,变得柔软,最终形成了后来所看到的样子。




7、静怡在这个空间设计中有没有提供什么灵感?你们俩是怎么碰撞出这个内容的?




静怡:之前跟老沙聊天的时候,他提起过一个移动甜甜圈的空间构想:大圈套小圈的一层层幕墙不断转动,人们就像走在移动迷宫里,像是科幻片的场景,我当时就很有兴趣。后来做这次年度展的时候,感觉“十五夜”的迷失感和这个移动迷宫特别契合,我们想,那就趁这次机会实现下吧~实际在结合展览主题和作品表达的时候,这个空间的创意就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好玩,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作品的分布怎样能让人在空间中形成更舒适的体验、动线是否合理,甚至更实际的比如消防规范、小孩会不会迷路、哪里会形成死路口等等,都是特别细节的问题。最后我们就把甜甜圈的结构完全打散了,变成了16个移动圆形幕墙的组合,让它们互相移动和重组。逻辑是相似的,但跟开始想像的效果就很不一样了。



8、不同的空间带给人的这个感受会是不一样的吗?老沙策展的工作的逻辑是什么样的?根据什么样的主题,会以什么样的空间去呈现?




老沙:理论上的流程是梳理展项,划分空间,整理流线,深化设计这样一套流程。但要是艺术类的展,我会倾向于先去体会作品,感受那些作品实际想给人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再去做空间设计,这样的话那个空间也会更有灵气一些。








9、那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的话,你觉得你更愿意在展览里面去担任一个设计师的工作,还是说结合这个策展人的这种身份去做?




老沙:我认为自己并不擅长策划,更多的还是辅助主策展人的一些想法实现。因为概念和实际的现实世界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而我是在概念和现实空间、现实世界做这种连接工作。在概念之下,去丰富它的呈现形式。静怡:我倒觉得老沙还挺擅长做概念策划的。平时我们做商业项目时,很多体验源头的设计其实是从空间的概念中生发的,他总能想到特别巧妙的点子。空间不只是作为辅助,在项目前期,它往往和展览创意策划是齐头并进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工作室在做的展览策划实际上是体验设计,不只是提出一个很炫的创意就可以,更要考虑人在空间里的感受,所以空间的创意对策划本身非常有帮助。






III艺术与科技何谈平衡






10、什么契机让你们选择艺术和科技融合的方式去策划展览?




静怡:这是机缘巧合。刚毕业在独立空间Meridian Space工作,邀请过一位法国多媒体艺术家Théoriz Crew,联合交互动画创作团体BKYC呈现了一个手绘“超城市”交互装置展,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闯入”一个虚拟城市中。当时“艺术+科技”的话题还没现在这么热,就觉得眼前一亮。




后来2018年看了“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2018),文献梳理非常细致,作品也很开脑洞。第二年,十分偶然地因为朋友推荐来了费俊老师的工作室某集体ART+TECH,才知道后生命是这个团队参与做的。我当时对艺术科技没有执念,只是一心想做展览。记得费老师花了两个小时面试我,给我讲公司在做的计划,感觉到艺术科技不只是印象中的声光电,可以链接很多领域和形式,或许是个不错的起点。甚至后来真正开始做策展,也是受费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老沙:我并没有主动地去找这个话题,因为我的专业是环境设计,后来做了建筑行业,就一直在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以及一些行为动机、行为习惯,以及空间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后来觉得建筑还需要考虑一个长期使用的问题,一些想法可能需要通过这些装置类的东西才能表达。结果机缘巧合就跟科技与艺术这个方向有一点并道了。








11、你们在展览或者是话题当中,怎么平衡艺术和科技的,或者你们认为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静怡:我开始也会觉得二者是彼此独立的,需要被建立关联。但随着在工作室做项目,会发现这两个东西在艺术史中始终是相互伴随的。从洞窟石刻、到绘画、到摄影、再到如今的MR和元宇宙,技术的不断革新在本质上影响着艺术的创作方式。像达芬奇的绘画中也体现着对数学、秩序、身体科学等的迷恋。所以不需要对它们做区分,也涉及不到平衡。而且在实践中会发现科技是想躲也躲不掉的议题。




老沙:我谈论这个问题需要加入一个东西才比较好讨论——实用和理论。不管是艺术还是科技,都应该分为实用的和理论的,实用艺术和理论艺术,实用科技和理论科技。像青年艺术100,它是以艺术为前提的,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呈现理论艺术作品,这个时候可能实用科技来辅助理论艺术的表达。要是表现一个理论科技的展览,那么我们就得用一些实用艺术去辅助它的表达。所谓实用艺术其实也是一些技术化的艺术,比如说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展陈设计等,这些都是实用艺术。





PS:如何联系青年艺术100(欢迎大家向我们提建议)


在微信公众号(青年艺术100)留言~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