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0 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财富、人生与成长的智慧

嗲学

沃伦·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不仅在投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以其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了无数人。本期播客将深入探讨巴菲特在《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一书中分享的智慧,涵盖人生、处事、性格、事业和财富五大维度。通过这些忠告,我们将学习如何培养独立、自信、乐观的性格,如何管理时间和金钱,以及如何在事业中取得成功。 SHOWNOTES 1:37 《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的内容更侧重于价值观的传递。 3:52 人生忠告的第一条生命本就短暂,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4:04 人生忠告第二条就是独立是成长的最高境界。 4:29 人生忠告的第三条,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5:12 处世忠告第一条储备知识就是储备黄金。 6:20 处事忠告的第二条,找到一群值得信赖的朋友。 7:10 处世忠告的第三条,时间是最昂贵的稀有商品。 8:45 性格忠告第一条,不要忽略细节的力量。 10:18 性格忠告第二条,暴风雨才能够使树木深深的扎根。 11:21 性格忠告第三条,信任和包容是对孪生兄弟。 12:30 事业忠告第一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自己。 13:15 事业忠告第二条,培养高效完成任务的习惯。 14:33 事业忠告第三条,浅薄无知比自卑更可怕。 15:56 财富忠告第一条,拒绝为不良消费习惯买单。 17:38 财富忠告第二条,不要依靠预知来生活。 · 人生忠告 · 巴菲特认为,人生是自己的,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他强调: · 1.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要因为报酬而做不喜欢的工作。 · 2. 独立是成长的最高境界: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保姆。及早学会自理自立,才能经受人生的挫折。 · 3.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以兴趣为基点选择职业,结合能力和兴趣,才能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并取得成功。 · · 处事忠告 · 巴菲特认为,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还取决于人际关系和时间管理。他建议: · 1. 储备知识就是储备黄金:多阅读,不断充实自己,找到自己的弱点并努力改进。 · 2. 找到一群值得信赖的朋友:友情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 · 3. 时间是最昂贵的稀有商品:管理好时间,制定长期计划并严格执行,拒绝拖延。 · 性格忠告 · 巴菲特强调,性格决定命运,乐观、自信和坚韧是成功的关键。他提出: · 1. 不要忽略细节的力量:快乐源于内心,不要因为外界因素而失去对快乐的追求。 · 2. 暴风雨才能够使树木深深地扎根:逆境是成长的催化剂,每一次磨难都是拓宽生命宽度的机会。 · 3. 信任和包容是对孪生的兄弟: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宽容他人的错误。 事业忠告 · 巴菲特认为,事业成功不仅需要勤奋和智慧,还需要正确的管理方法和决策能力。他建议: · 1.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自己:作为领导者,要集中精力统筹全局,信任下属,放权给团队。 · 2. 培养高效完成任务的习惯:果断决策,做好充分准备,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 3. 浅薄无知比自卑更可怕:拒绝浮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 · 财富忠告 · 巴菲特认为,金钱只是工具,不是生活的全部。他建议: · 1. 拒绝为不良消费习惯买单:避免攀比和过度消费,学会节俭,合理规划财务。 · 2. 不要依靠预知来生活:避免过度依赖信用卡,控制负债,理性消费。 · · Key Takeaways · 1.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要因为报酬而做不喜欢的工作。 · 2. 独立是成长的最高境界:学会自理自立,经受人生的挫折。 · 3.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以兴趣为基点选择职业,结合能力和兴趣。 · 4. 储备知识就是储备黄金:多阅读,不断充实自己,找到自己的弱点并改进。 · 5. 找到一群值得信赖的朋友:友情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 · 6. 时间是最昂贵的稀有商品:管理好时间,制定长期计划并严格执行,拒绝拖延。 · 7. 不要忽略细节的力量:快乐源于内心,不要因为外界因素而失去对快乐的追求。 · 8. 暴风雨才能够使树木深深地扎根:逆境是成长的催化剂,每一次磨难都是拓宽生命宽度的机会。 · 9. 信任和包容是对孪生的兄弟: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宽容他人的错误。 · 10. 拒绝为不良消费习惯买单:避免攀比和过度消费,学会节俭,合理规划财务。 · · 互动思考 · 1. 如何在工作中培养高效完成任务的习惯? · —— 巴菲特建议果断决策,做好充分准备,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请思考你在工作中如何培养这些习惯? · · 2. 如何管理好时间,避免拖延? · —— 巴菲特认为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建议制定长期计划并严格执行。请思考你如何管理时间,避免拖延?

24分钟
99+
5天前

E51. AI+失业潮:成为360°π创新增强型人才18项能力

嗲学

嗲学 X 前瞻钱瞻:失业不是灾难,是结构被替代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裁员,而是一场系统性岗位大洗牌。 * AI 每秒钟生成内容量超过传统广告公司一天的文案总和; * AI OS不再是插件,而是团队成员,可以完成会议记录、策划、写方案; * 营销、品牌、公关、内容行业,中层岗位的“中介价值”正在被AI压缩殆尽。 世界经济论坛(WEF)已经明确提出:50%职能将因AI改变,44%人才将在三年内需要重新培训。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临界点。 1. 智能化浪潮已成必然 自动化工具让“操作”变得廉价; 只有“设计工具”的人,才能主导未来。 2. 角色升级,压制岗位思维 岗位正在被“系统角色”所替代; 你要成为“系统构建者+AI导演+表达影响者”。 3. 知识储备失去稀缺性 AI可瞬时提供海量信息; 真正竞争力在于“能否提出高质量问题并整合解决方案”。 4. 竞争维度:从“人对人”到“系统对系统” 单一技能已难敌复杂需求; 悟“系统—创意—协同—影响”四向度,才能真正不可替代。 AI时代的三大挑战: 1. 技能过时加速:传统知识和技能生命周期大幅缩短。 2. 人机协同重构:未来不是AI取代人类,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3. 价值创造转移:从执行层转向设计层、决策层、创新层。 解决方案:能力重构与升级 要在这场变革中生存并崛起,我们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能力重构,培养AI无法复制、难以替代、具备复利增长潜力的复合型能力体系,即“AI+360°π创新增强型人才”。 AI+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画像。它们不是孤立技能,而是相互联动的立体能力系统,是你能否成为组织核心节点的“通行证”。 01. 创新系统性战略思维 🔑 以创新为导向,建构长期增长的系统蓝图不只是制定计划,而是具备在高度不确定与跨界融合时代中,主动发现创新机会,并以系统性方式整合资源、流程、技术与用户,将创新转化为具象战略路径与可执行组织设计。 02. AI+科技创新力 🔑 理解核心原理,主导人机协同场景落地不仅用AI工具,而能洞察AI底层逻辑、大模型与智能体生态,构建AI驱动的业务系统,从设计到部署落地真正实现人机混合协作的效能革命。 能力关键:理解底层AI原理,设计“人机协同”工作流不仅要会用GPT、Midjourney,而是深入理解大模型、智能体、Agent机制,具备构建企业AI能力栈、流程再造与技术转化为价值引擎的实操能力。 03. 领导力及社会影响力 🔑 不只是带队,更是构建方向与共识的系统引领者用信念感、议题引领力与心理安全机制凝聚人心,通过构建愿景与价值网络,推动组织、行业与社会走向新共识,形成持续影响力与行动力。 能力关键:用愿景+心理安全+议题影响力凝聚系统协同360°π人才不是独行侠,而是拥有领导组织、激发协同、引领议题的内容表达与组织影响能力。通过信念叙事、社会共识、社群机制驱动长期影响力。 04. π型跨界复合专长 🔑 用多维知识打通边界,推动突破性融合创新至少掌握两个专业领域,并能在知识交汇处实现新价值组合,形成兼具深度与桥梁效应的“跨界融合解决者”角色。 能力关键:精通两门以上高价值领域,实现知识交汇创新不再只是“T型人才”的一专多能,而是深耕交叉领域(如AI×品牌、数据×设计),能在行业交汇点挖掘商业机会与变革潜力,构建整合性解决方案。 05. 商业创新复利增长力 🔑 打造从创意到变现的乘数型增长模型基于系统增长逻辑,构建从内容创意—用户触达—产品设计—商业闭环的复利机制,实现品牌与业务的多轮放大效应。 能力关键:设计商业闭环,实现系统性可扩张的盈利模型以创意为起点,搭建“内容产出—渠道分发—用户沉淀—产品变现”的完整循环,形成单位投入乘数效应,并能驱动正向飞轮式商业增长。 06. 品牌力|打造不可替代的“品牌认知资产”与共鸣系统 🔑 定义可持续心智认知与品牌人格系统超越logo与广告,建立品牌信仰、价值主张与人格体系,将品牌转化为结构化资产与组织长期认知护城河。 能力关键:构建品牌世界观、叙事力与资产化路径深度掌握品牌定位、人格化表达、视觉系统与社群共建机制,能让品牌成为文化锚点与情感连接器,实现长期心智占位。 07. 媒介思维与多模态内容能力 🔑 不是执行者,而是品牌媒体系统的设计者与主编型人物从传播机制、内容算法、媒介语法到表达调性全面掌握,构建自主内容网络、沉浸式用户旅程与品牌舆论主场。‘ 能力关键:媒介思维,社会化媒体能力,掌握从文字、视频到互动体验的内容架构与表达具备将内容策略、创作力与渠道算法融合的能力,能用音频、视频、图像、交互体验打造多平台沉浸式叙事系统,是品牌媒体化的核心执行者。 08. 产品设计思维|构建用户与商业之间的“价值接口” 🔑 将商业目标转化为场景价值体验以“用户行为路径”为核心,整合功能、内容、体验与品牌,打造具备差异性和感知价值的创新产品与系统化体验旅程。 能力关键:以场景思维驱动产品创新,让功能转化为体验理解用户需求、组织目标与环境变量,能够用产品化手法落地创新方案,打通“场景—产品—用户旅程”之间的逻辑闭环。 09. 用户洞察与体验设计|与用户共振的“感知力+系统力” 🔑 穿透用户情绪与动机,构建感知闭环通过数据洞察+深度共情+体验建构,精准定义用户核心需求,设计高粘性的旅程结构与共创机制。 能力关键:从数据到情感,洞察用户动机与非显性需求结合行为数据、情绪追踪与社群反馈,能够描绘用户心理地图,进而设计沉浸体验、情感连接与社群粘性。 10. 项目统筹与组织进攻力|落地复杂项目的“战术指挥官” 🔑 打通战略与执行的资源调度者与节奏指挥官在复杂协作网络中统筹时间、人力与结果,推动项目从0到1再到可规模化复制的“系统化进攻”。 能力关键:协调资源、时间、团队,完成战略型任务突破能在资源有限、节点密集、多角色冲突的环境中整合资源、管理节奏,并推进阶段性落地,是组织战略落地的中坚力量。 11. 复杂问题解决力|面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建模专家+创新解决问题的人” 🔑 多维建模、多解路径的结构化应变者面对多变量不确定性,具备拆解问题、建构逻辑与模拟结果的结构思维,快速找到具现实约束下的最优解决路径。 能力关键:协调资源、时间、团队,完成战略型任务突破能在资源有限、节点密集、多角色冲突的环境中整合资源、管理节奏,并推进阶段性落地,是组织战略落地的中坚力量。 12. 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 🔑 以清醒结构抵抗信息噪音与从众逻辑拆解逻辑结构、质疑隐性假设与识别数据偏差,在高度纷杂的环境中做出独立判断与高质量分析决策。 13. 社会创新与共益能力 🔑 设计双赢机制,让商业回报与社会价值同行将ESG、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与业务模型结合,推动“共益组织型增长”,成为新一代变革引导者。 14. 信念驱动力与价值感召力 🔑 以长期主义驱动个人与组织的精神核心清晰的使命系统、自洽的价值观与行动一致性,让组织与社群产生高强度信任连接与持久动能。 15. 国际表达与跨文化协作力 🔑 打通全球语境的连接者与讲述者具备中英双语表达、国际谈判与文化适配能力,在多元背景中推进合作、表达主张并塑造全球影响力。 16. 终身学习与生命力管理 🔑 构建“可持续创造系统”,实现持续升级与不枯竭的高效能结合认知、身体、情绪与学习策略,建立自我调节与自我迭代机制,支持长期高强度的创造与执行。 能力关键:构建认知进化、情绪调节与健康节奏三位一体体系拥有长期规划、自我反馈与节奏控制能力,在高压与高速时代保持创造力与能量不枯竭,是自我升级的核心引擎。 17.前瞻性与未来设计力|成为趋势共振者与原型建构者 🔑 从趋势中生成战略原型,提前布局未来增长路径通过未来情境建模与趋势洞察,构建3年-10年的产品、组织与市场路径图,提前预演与应对结构性变化。 能力关键:运用未来学、场景推演与战略原型构建方法能在模糊状态中识别未来信号,构建不同未来剧本并反向推导今天的设计行动,是战略创新与市场先发优势的关键因子。 18. 生态系统架构与协同力|从单打独斗走向共生协作 🔑 组织边界的架构师,打造共创生态与资源协同闭环设计并运营品牌—平台—开发者—用户的共生网络,定义合作机制、价值流与API化能力协作系统,实现系统性共赢。 能力关键:构建平台—品牌—伙伴—用户的开放式共创机制打破组织边界,设计多方共创机制(API思维、数据共享、内容协同等),推动资源、能力、影响力的跨边界流动,是下一代“生态型人才”的核心指标。 在这场人机共创的大潮中, 你的价值不再在于你会做什么, 而在于你能设计什么、能表达什么、能协同什么、能预见什么。 请记住:“AI 不会取代你,但会替代不会进化的人。” 成为 AI+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才是你迈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 在评论区或私信里,欢迎你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在这18项能力中,你最想先提升的是哪一项?为什么? 2. 你准备从哪一个“π型”主干领域开始实践? 3. 你对未来设计力(第17项)的理解和应用,有哪些初步想法?

23分钟
99+
5天前

EP 52《提问的力量》——解锁创新与沟通的钥匙

嗲学

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提问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打破障碍、发现秘密、解决谜题,并激发创新思维。本期《DIA嗲学》播客将深入探讨《提问的力量》一书,由艾美奖获奖记者弗兰克·赛斯诺创作,分享他60余年的采访经验和在华盛顿大学教授采访艺术课程的积累。书中提出了11种提问模型,帮助读者在不同场景中系统地进行有效提问,提升沟通能力和个人成长。 SHOWNOTES 1:16 有效提问的确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难题,好的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一半。 3:16 《提问的力量》可以提升沟通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5:43 第一大模型问题诊断型问题:用于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的方案。 6:18 第二大模型问题战略性问题:帮助确立目标、制定战略和规划的方向, 6:43 第三大模型问题共情型问题:强调从他人的角度理解情感和需求。 7:21 第四大模型问题桥接型问题:引导他人说话、解决谜团、搭建沟通的桥梁。 7:55 第五大模型问题对抗型问题:在面对冲突时,通过巧妙的提问让对方无法回避问题。 8:26 第六大模型问题创意型问题:鼓励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力,探索新的可能性。 8:59 第七大模型问题任务型问题:聚焦于明确任务分配工作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9:27 第八大模型问题科学型问题:用于探索未知进行实验和验 10:09 第九大模型问题采访型问题:用于采访调研或者了解他人经历和观点的时候。 10:56 第十大模型问题娱乐型问题: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11:31 第十一大模型问题遗产型问题:关注人生的意义、价值和传承。 12:15 共情型的问题第一个层面:采用他人的视角来提出问题。 13:05 第二个层面:留下回旋余地,提出宽泛开放性的问题。 13:40 第三个层面,聆听言外之意。 14:34 第四个层面,建立亲密的距离,营造亲密又保持客观中立的讨论氛围。 15:21 第五个层面,了解相关的背景。 提问的力量 《提问的力量》一书不仅是一本关于采访技巧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提问提升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手册。作者弗兰克·赛斯诺结合了60余年的采访经验和教学经验,总结了11种提问模型,帮助读者在商业、职场和日常生活中应对各种挑战。 11种提问模型 书中提出的11种提问模型,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价值。以下是这些模型的简要介绍: 1. 诊断型问题:用于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案。例如,管理者可以通过诊断型问题分析团队业绩下滑的原因。 2. 战略性问题:帮助确立目标、制定战略和规划方向。例如,企业领导者可以问“我们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3. 共情型问题:强调从他人角度理解情感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例如,治疗师可以通过共情型问题帮助夫妻解决婚姻问题。 4. 桥接型问题:用于引导他人说话,解决谜团,搭建沟通的桥梁。例如,通过公开肯定对方的观点,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和参与对话。 5. 对抗型问题:在面对冲突或揭露真相时,通过巧妙提问让对方无法回避问题。例如,奥普拉·温弗瑞通过对抗型问题让自行车冠军阿姆斯特朗承认服用兴奋剂。 6. 创意型问题:鼓励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力,探索新的可能性。例如,问“如果我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你希望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 7. 任务型问题:聚焦于明确任务分配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问“我们需要完成哪些具体的任务?” 8. 科学型问题:用于探索未知,进行实验和验证。例如,科学家可以问“这种药物对病毒的抑制效果如何?” 9. 采访型问题:在采访、调研或了解他人经历和观点时使用。例如,记者可以问“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10. 娱乐型问题: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问“如果可以选择和一位名人共进晚餐,你会选择谁?” 11. 遗产型问题:关注人生的意义、价值和传承,帮助人们寻找语境,探究生命的真谛。例如,问“你希望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遗产?” 共情型问题的深度解读 书中特别强调了共情型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个层面的运用方法: 1. 采用他人的视角:尝试站在文本中不同角色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2. 留下回旋余地:提出宽泛开放性的问题,让大家轻松参与讨论。 3. 聆听言外之意:关注非语言信息,提出相关的共情型问题。 4. 建立亲密的距离:营造既亲密又客观中立的讨论氛围。 5. 了解相关的背景:提前了解文本中的背景信息,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Key Takeaways 1. 诊断型问题:用于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案。 2. 战略性问题:帮助确立目标、制定战略和规划方向。 3. 共情型问题:强调从他人角度理解情感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 4. 桥接型问题:用于引导他人说话,解决谜团,搭建沟通的桥梁。 5. 对抗型问题:在面对冲突或揭露真相时,通过巧妙提问让对方无法回避问题。 6. 创意型问题:鼓励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力,探索新的可能性。 7. 任务型问题:聚焦于明确任务分配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8. 科学型问题:用于探索未知,进行实验和验证。 9. 采访型问题:在采访、调研或了解他人经历和观点时使用。 10. 娱乐型问题: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11. 遗产型问题:关注人生的意义、价值和传承,帮助人们寻找语境,探究生命的真谛。 互动思考 1. 如何在职场中运用共情型问题? —— 共情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同事和客户的需求和感受。请思考你如何在职场中运用共情型问题来提升团队协作和客户满意度? 2. 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创新思维? —— 创意型问题可以鼓励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力。请思考你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推动项目的进展?

16分钟
99+
5天前

EP.53《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构建领导力发展的完整路径

嗲学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领导力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一书由管理学家拉姆·查兰、斯蒂芬·德罗特和詹姆斯·诺埃尔联合著作,提供了系统性的领导力发展框架。本期《DIA嗲学》播客将深入探讨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帮助企业和个人理解如何通过领导梯队模型实现领导力的系统性发展。 SHOWNOTES 3:20 领导者的每次晋升都需要在三个方面实现转型:领导技能、时间管理和工作理念。 5:02 今天,创新与协作成为了工作的基础,远程领导变成重要的领导技能。 10:33 领导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11:51 领导力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 13:43 第三个领导力发展的阶段,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 14:35 第四个领导力发展的阶段,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 15:38 第五个领导力发展的阶段,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 16:21 第六个领导力发展的阶段,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 20:04 构建良好的领导梯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2:42 职场人不能仅仅满足当下的工作成果,要提前了解未来晋升岗位的能力。 领导力发展的六个阶段 《领导梯队》一书提出了领导力发展的六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技能和思维模式。以下是这六个阶段的详细解读: 1. 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关键转变:从个人贡献者转变为团队管理者,学会分配任务,通过他人完成目标。 核心要求:掌握工作计划、辅导下属等领导技能,学会管理时间,从自己做事转变为带队伍做事。 常见挑战:新经理容易陷入过度授权或忽视团队成员的培养。 2. 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 关键转变:从直接管理一线员工转为通过中层管理者间接管理团队。 核心要求:培养忠诚的管理者,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关注流程优化和资源分配。 常见挑战:高层可能过度干预中层决策,削弱中层管理者的权威。 3. 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 关键转变:成为公司某职能领域的负责人,制定职能战略。 核心要求:平衡短期业绩和长期战略,跨部门整合资源,推动创新。 常见挑战:容易陷入日常运营细节,忽视行业趋势和战略方向。 4. 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 关键转变:负责一个独立业务单元的全面管理,承担利润责任。 核心要求:具备全局视野,平衡多维度目标,制定业务增长策略。 常见挑战:缺乏对非擅长领域的理解,决策偏颇。 5. 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 关键转变:从管理单一业务转向管理多个业务单元,关注集团整体协同效应。 核心要求:战略资源分配,培养子公司领导者,建立集团文化。 常见挑战:过度关注某个业务而忽视整体平衡,对子公司的管控过严。 6. 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 关键转变:成为企业最终决策者,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股东期望和长期愿景。 核心要求:塑造企业使命和价值观,管理董事会关系,应对外部危机。 常见挑战:陷入短期业绩压力,忽视企业文化和长期竞争力建设。 领导力转型的三个关键方面 书中强调,每次晋升到新的层级,领导者都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转型: 1. 领导技能:掌握新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如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等。 2. 时间管理:调整时间投入的重点,从细节操作转向战略思考。 3. 工作理念:更新价值观和优先级,从个人成功转向团队成功,从短期主义转向长期主义。 领导梯队模型的实践意义 领导梯队模型不仅是一个领导力发展的框架,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工具,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1. 设计清晰的领导力发展路径:避免员工晋升到不胜任的层级。 2. 提供针对性培训:通过诊断领导者在当前层级的短板,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或调整岗位。 3. 建立领导力评估标准:将薪酬晋升与能力要求挂钩,确保领导者在合适的层级工作。 4. 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系统性的领导力培养,确保企业在各个关键岗位上始终有合适的领导人才。 Key Takeaways 1. 领导力发展的六个阶段: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 2. 领导技能:每个层级都需要掌握不同的核心能力。 3. 时间管理:调整时间投入的重点,从细节操作转向战略思考。 4. 工作理念:更新价值观和优先级,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5. 角色转变的重要性:每次晋升都需要实现相应的角色转变,不能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 6. 领导力转型的挑战:包括思维未转变、能力断层和组织支持不足。 7. 领导梯队模型的实践意义:设计清晰的领导力发展路径,提供针对性培训,建立评估标准,提升企业竞争力。 8. 个人职业发展:提前了解并适应未来可能晋升岗位所需的能力和角色变化。 9. 团队管理:根据团队成员所处的领导力发展阶段,给予合适的引导和支持。 10. 企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领导梯队体系,从招聘环节开始考量人才潜力,打造多样化的培养机制。 互动思考 1. 如何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实现领导力的转型? 《领导梯队》一书强调了领导力发展的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实现角色的转型。请思考你如何在个人职业发展中提前了解并适应未来可能晋升岗位所需的能力和角色变化? 2. 如何在团队管理中应用领导梯队模型? 领导梯队模型要求不同层级的领导者关注点和工作重点有差异。请思考你如何在团队管理中根据团队成员所处的领导力发展阶段,给予合适的引导和支持?

29分钟
86
5天前

EP.54《正念领导力》——提升领导效能与个人成长

嗲学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领导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念领导力:麦肯锡领导力方法》一书由乔安娜·巴斯和约翰·尼拉沃伊合著,提出了正念领导力的五大要素,帮助领导者提升领导效能并实现个人成长。本期《DIA嗲学》播客将深入探讨这些要素,以及如何通过正念领导力实现更高效的团队管理和个人发展。 SHOWNOTES 0:58 正念领导力的构成包括发现意义、调整视角、建立关系、积极参与、管理能量。 3:33 发现意义:领导力的核心基石意义是正面领导力的重心。 5:00 调整视角:提升自我觉察与适应能力。 6:57 建立关系:信任与支持网络的构建。 8:33 积极参与:意图、注意力与情感的统一。 10:23 管理能量:维持高效与恢复状态的平衡。 12:11 正念领导者的特征一:清醒觉察当下。 13:51 正念领导者的特征二:自主调整视角。 14:33 正念领导者的特征三:积极建立关系。 15:11 正念领导者的特征四:全情投入事务。 15:41 正念领导者的特征五:有效管理能量。 17:30 正念领导力保持清醒的第一步,觉察触发的因素 18:34 第二步,要学会暂停。 19:31 第三步,选择不一样的心态与行为。 20:43 正念领导力在工作中不同应用场景的详细的描述。 26:05 正念领导力并非单纯增加技能,而是减少干扰、情绪噪音与认知偏差。 正念领导力的五大要素 《正念领导力》一书提出了正念领导力的五大要素,每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价值。以下是这五大要素的详细解读: 1. 发现意义 —— 核心内容:发现意义指的是幸福感、核心优势和人生的使命。参与有意义的事情会带来持久的满足感,激发核心优势并注入活力。 —— 应用场景:领导者通过明确目标,激发团队成员的信念、勇气和信心,帮助团队将困难转化为机遇。 2. 调整视角 —— 核心内容:调整视角指的是自我觉察、在当下暂停和适应调整视觉。通过察觉情绪和思维模式,领导者能够调整心态和信念,采取不同的行动。 —— 应用场景:领导者在面对挑战时,能够通过暂停和选择不同的心态,释放正能量,看到更多机遇。 3. 建立关系 —— 核心内容:建立关系指的是建立信任、互相连接和支持他人。真诚的信任关系能够放大领导愿景,加速个人成长。 —— 应用场景:领导者通过建立信任和支持关系,增强团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 4. 积极参与 —— 核心内容:积极参与指的是活在当下、主人翁精神、承担风险和采取行动。通过结合意图、注意力和情感,领导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 —— 应用场景:领导者通过积极参与,能够更好地推动变革,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管理能量 —— 核心内容:管理能量指的是能量平衡、恢复能量和持续的实践管理。通过平衡能量的运用与更新,领导者能够保持高效和迅速反应。 —— 应用场景:领导者通过管理能量,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保持身心健康。 正念领导者的特征 1. 觉察当下:能够清晰地认知当下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从中探寻意义。 2. 调整视角:能够清醒地察觉思维模式的变化,主动调整为积极视角。 3. 建立关系:重视信任的构建,用心经营和培育支持关系。 4. 积极参与:将意图、注意力和情感结合,全身心投入事务。 5. 管理能量:清楚地认识到能量的来源,通过合理的方式平衡能量的运用和更新。 正念领导力的实践方法 ——书中提供了多种实践方法,帮助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正念领导力: 1. 高压决策场景:在做决策前进行深呼吸,自问情绪是否影响判断。 2. 冲突沟通场景:在倾听时放下反驳的欲望,观察对方肢体语言,表达尊重。 3. 团队会议场景:会议开场进行一分钟静默,鼓励成员轮流发言,营造心理安全。 4. 变革管理场景:定期觉察团队情绪能量,主动承认不确定性。 5. 精力管理场景:设置正念闹钟,进行短暂休息和运动,恢复能量。 Key Takeaways 1. 发现意义:通过明确目标,激发团队成员的信念、勇气和信心。 2. 调整视角:通过自我觉察和暂停,调整心态和信念,释放正能量。 3. 建立关系:通过信任和支持,增强团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4. 积极参与:通过结合意图、注意力和情感,推动变革和创新。 5. 管理能量:通过平衡能量的运用与更新,保持高效和迅速反应。 6. 觉察当下:清晰认知当下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探寻意义。 7. 调整视角:清醒察觉思维模式的变化,主动调整为积极视角。 8. 建立关系:重视信任的构建,用心经营和培育支持关系。 9. 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事务,发挥影响力。 10. 管理能量:合理管理能量,保持身心健康。 互动思考 1. 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正念领导力? —— 正念领导力强调通过觉察、调整视角和管理能量来提升领导效能。请思考你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提升个人和团队的表现? 2. 如何通过正念领导力应对高压决策场景? —— 在高压决策场景中,正念领导力建议通过深呼吸和自我反思来避免冲动决策。请思考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提升决策质量?

29分钟
99+
5天前

EP.55《卓越领导者的三大财务风格》——解码隐形基因,驱动企业价值增长

嗲学

在资本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财务不再只是 CFO 的专属领域,而是每一位 CEO 与高管团队的“隐形基因”。本期《DIA嗲学》播客与你共读《卓越领导者的三大财务风格》,拆解由佩斯领导力研究院创始人泰德·普林斯基于 30 年数据与访谈提出的“财务特质模型”。 SHOWNOTES 2:50 《卓越领导者的三大财务风格》提出了财务特质会影响公司的财务决策。 6:05 盈余型财务风格可以高效配置资源、促进稳定发展,同时存在短视风险。 8:21 赤字型财务风格体现敢于探索新的机会,但财务风险较高,可能陷入亏损。 10:32 混乱型财务风格可以促进多元探索,但发展方向不明,资源分散,效率低下。 12:02 基于资源利用情况来做判断。也可以依据价值增加表现来做判断。 17:15 盈余型领导者面对市场:灵活调整策略,主动竞争,创新应对危机。 21:46 赤字型领导者面对市场:频繁交易,依赖价格策略,分散投资。 26:05 混乱型领导者面对市场:频繁业务调整,整合资源,保护既有利益。 我们将用 30 分钟,带你透视 9 种财务特质如何组合成 3 大财务风格,并告诉你如何在不同市场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用“对”的财务风格选人、用人、修人,最终把财务行为转化为可衡量的市场价值。 一、财务风格:领导者的第二性格 财务风格是领导者对“资源利用”与“价值增加”这两个维度的稳定偏好,决定了资金投向、风险承受、盈利路径。 - 资源利用:节俭 vs 奢侈 - 价值增加:基本 vs 丰富 将这两个维度交叉,便得到三大风格、九种典型画像: 财务风格 代表画像 关键词 盈余型 投机者、商业海盗、套利者 高资源效率+高价值创造 赤字型 交易者、折扣店经营商、风险投资家 资源错配+高风险博弈 混乱型 联合大企业经营者、整合者、重商主义者 行为不一致+方向模糊 二、三大风格实战解码 1. 盈余型:利润发动机的三种面孔 - 投机者:像雷达一样扫描价格差,追求“低买高卖”。 - 商业海盗:主动发起价格战、并购战,用进攻换份额。 - 套利者:跨市场、跨品种对冲,把波动变成稳定现金流。 适用场景:成熟赛道、现金流充裕、需要稳健 ROE 的企业。 风险:过度关注短期利润,可能压缩研发或品牌投入。 2. 赤字型:高风险高回报的双刃剑 - 交易者:高频试错,用小步快跑寻找新曲线。 - 折扣店经营商:极致成本导向,薄利多销扛周期。 - 风险投资家:All in 新赛道,押注下一个独角兽。 适用场景:早期市场、颠覆式创新或现金流紧张需自救。 风险:资金链断裂、利润表长期赤字、组织信心耗散。 3. 混乱型:多元扩张的“迷雾森林” - 联合大企业经营者:通过买卖子公司“拼图”,却缺乏协同。 - 整合者:并购后整合节奏反复,文化冲突消耗价值。 - 重商主义者:过度依赖政策与关系,忽视内生竞争力。 适用场景:政策红利期、跨界窗口期。 风险:资源分散、战略失焦、团队迷茫。 三、如何快速识别你的财务风格 1. 资金投向法:看过去 12 个月大额资金去向——是“再投资”还是“再分配”? 2. 决策案例法:复盘 3 个重大投资决策,评估资源利用与价值增加的组合。 3. PLUM 测评:用佩斯模型量化 9 项财务特质, 30 分钟生成个人财务风格雷达图。 四、把财务风格装进战略周期 - 初创期:赤字型“风险投资家”+ 盈余型“套利者”组合,既敢烧钱又保留现金安全垫。 - 成长期:盈余型“商业海盗”主导进攻,辅以混乱型“整合者”做并购放大。 - 成熟期:套利者做现金流底盘,投机者寻找二次增长曲线。 - 衰退/转型期:折扣店经营商砍成本、交易者快速试错,为下一轮周期蓄力。 五、财务风格可塑吗?答案是YES - 幅度原则:风格可微调,但别跨“地带”。 - 修正路径: ① 认知:用 360° 反馈+PLUM 测评找差距; ② 训练:岗位轮岗、模拟沙盘、CFO 影子计划; ③ 机制:董事会指标、股东协议、并购合伙人制度。 - 关键语录: “领导者财务行为的 1% 改变,可能撬动企业市场价值的 10% 波动。” Key Takeaways 1. 财务风格=资源利用×价值增加,决定企业盈利路径。 2. 盈余型:高资源效率+高价值创造,稳现金流但易短视。 3. 赤字型:高风险高回报,适合早期或颠覆式创新。 4. 混乱型:多元扩张,方向模糊,需警惕资源分散。 5. 九种财务画像:投机者、商业海盗、套利者、交易者、折扣店经营商、风险投资家、联合大企业经营者、整合者、重商主义者。 6. 初创→成熟→衰退,每个阶段需匹配不同财务风格组合。 7. PLUM 测评:30 分钟量化 9 项财务特质,生成风格雷达图。 8. 风格可修正,但跨地带转型需决心与组织支持。 9. 财务行为 1% 改变,可能带来市场价值 10% 波动。 10. 董事会、HR、投资者都应用财务风格做选人、育人和风控。 互动思考 1. 你所在企业的CEO/高管,在资源利用与价值增加两个维度上更偏向哪一象限? 2. 如果让你为即将进入“第二增长曲线”的团队挑选一位CFO,你会优先考虑盈余型的套利者还是赤字型的风险投资家?为什么?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嗲学,一起用创未来>

37分钟
99+
5天前

EP.56 媒介能力 是 我们的全新生存力!成为媒介Media360er!

嗲学

媒介能力是未来 企业、商业、营销、社会及个人的全新生存力 创作者与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内容创作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表达,它已经与商业战略深度融合,成为品牌建设和市场扩展的核心力量。无论是创作者个人,还是传统企业转型,掌握全方位的媒介能力,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为 Media360er 代表的不仅仅是拥有内容创作能力,而是一种能够跨越多个领域的复合型能力,涵盖了内容创作、社交媒体运营、品牌建设、数据分析、社群管理、商业化转化等多个关键环节。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内容泛滥的时代,具备这些能力的创作者和企业才能真正占领市场,并实现持续的成长和创新。 I. 我们都正在成为自己的「电视台」 未来已不再是大型广播电台时代的「单向发声」,而是每一个人都携带着摄像头、麦克风、推流按钮与创意编辑台。当 5G、AI、大模型、云渲染、AIGC 视频协作彻底普及后,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注定成为自己的中央电视台,也就是——人人媒介。 正如未来学家 Alvin Toffler 曾预言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将融为一体成为 prosumer」,今天我们已在抖音、小红书、Instagram、YouTube 上完成了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创造媒介、操控注意力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这不只是「内容创作」的游戏,而是一场关于经营自身注意力资产、影响力资本、以及深层信任网络的全球竞赛。 III. 成为 Media360er:一种全新的媒介能力形态 什么是 Media360er? Media360er 是媒介复兴时代的人才标志。它不仅意味着掌握媒体工具,更代表着: * 能从商业、技术、文化、社会四维度看待信息流动。 * 能将注意力、内容、信任、社群、数据、共创等元素整合为自我增长的飞轮。 * 是未来企业必备的「360°π型」复合人才。 一、内容创作与表达力(12 项) 1. 全媒体内容创作能力 能够在视频、图文、音频等多种媒介上创作内容,并根据平台需求优化。 2. 短视频制作能力 制作简洁有吸引力的短视频,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 3. 长视频制作能力 创作深入、有价值的长视频,增强观众的忠诚度和品牌影响力。 4. 创意写作能力 通过创意写作吸引观众,保持内容新鲜感和市场吸引力。 5. 剧本写作能力 为视频、播客等创作引人入胜的剧本,提升内容的深度与吸引力。 6. 情感化内容创作能力 通过情感化表达打动观众,增强品牌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7. 音频创作与播客主持能力 制作并主持吸引听众的播客,建立品牌的音频资产。 8. 视觉设计与图像创作能力 设计引人注目的视觉元素,提高内容的吸引力。 9. 视频编辑与后期制作能力 掌握高效的视频剪辑技能,提升内容质量。 10. 直播内容策划与创作能力 * 策划并创作具有互动性、娱乐性和信息性强的直播内容,吸引观众。 1. 品牌故事构建能力 * 设计并传递感人的品牌故事,增强品牌与受众的情感联系。 1. 内容多样化能力 * 创作不同类型的内容,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 二、社交媒体与多平台运营(10 项) 1. 平台策略设计与优化能力 根据各大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特点,制定并优化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 2. 社交媒体内容发布与时机把控能力 在合适的时机发布内容,确保最大化的曝光度和观众参与度。 3. 多平台内容同步运营能力 同时管理并优化多个平台上的内容发布,确保品牌的一致性和覆盖面。 4. 社交广告与营销能力 制定并执行社交平台广告策略,推动品牌曝光,增加用户转化。 5. 用户行为分析与精准定位能力 分析用户行为和兴趣,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提升内容创作的针对性和效果。 6. 社交媒体引流与粉丝增长能力 利用社交平台引流并快速增长粉丝,增强品牌的线上影响力。 7. 平台算法与推广策略能力 深入理解平台算法,通过数据优化内容展示和提高互动性。 8. 社交媒体数据分析能力 利用社交平台的数据分析工具评估内容效果,优化传播策略和创作方向。 9. 社交平台广告投放与优化能力 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广告投放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广告策略,提升广告效果。 10. 社交媒体管理工具使用能力 * 使用平台管理工具(如 Buffer、Sprout Social)进行内容发布和分析。 三、社群管理与用户互动(6 项) 1. 社群建设与管理能力 创建并管理品牌社群,保持社群活跃度和忠诚度。 2. 粉丝互动与关系管理能力 与粉丝进行持续互动,提升粉丝的忠诚度和参与感。 3. 用户生成内容(UGC)管理能力 激励并管理用户创造内容,增强品牌曝光度,并通过UGC增加社群互动。 4. 社群文化塑造与引导能力 塑造积极向上的社群文化,增强社群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5. 社群运营与增长能力 通过有效的活动策划和互动设计推动社群的增长和活跃度。 6. 品牌粉丝维护能力 通过专属活动和内容策划增强粉丝对品牌的依赖感和忠诚度。 四、品牌战略与商业化(12 项) 1. 品牌定位与策划能力 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设计符合品牌价值的内容与传播策略。 2. 内容资产化能力 将创作内容转化为长期的品牌资产,并进行商业化。 3. 内容变现能力 通过广告、赞助、订阅等方式将内容转化为收入。 4. 赞助与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能力 与品牌或赞助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实现内容变现。 5. 产品化内容能力 将创作内容与产品或服务结合,推出衍生商品或服务,增加商业收入。 6. 跨平台收入实现能力 在多个平台实现内容的盈利,如在抖音、微博、B站等不同平台上创作并盈利。 7. 内容付费与会员制管理能力 通过付费内容或会员制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源,并设计符合品牌的收费模式。 8. 品牌扩展与合作能力 拓展品牌的影响力,与其他创作者或品牌合作,实现共赢。 9. 跨行业内容创新能力 将多个行业的创新元素融合进内容创作中,提升品牌竞争力。 10. 直播电商转化能力 * 在直播过程中通过推销产品、推荐商品等手段进行电商转化,提升销售。 1. 直播营销与产品推广能力 * 通过直播推销产品,结合互动环节提高销售转化率。 1. 电商转化能力 * 在直播过程中进行电商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提升品牌销量和用户购买意图。 五、数据分析与优化(6 项) 1. 数据分析与洞察能力 使用分析工具分析内容表现,优化策略。 2. 社交媒体数据优化能力 通过社交媒体分析工具理解观众行为,并优化内容创作。 3. A/B 测试能力 进行A/B测试,优化创作内容的效果。 4. 受众细分与定位能力 根据数据分析对受众进行细分,精准定位内容。 5. 内容效果评估能力 评估内容的效果并根据数据反馈进行调整。 6. 趋势分析与预测能力 分析市场和内容趋势,预测创作方向和观众需求。 六、创意与技术创新(7 项) 1. 创意发想能力 持续产生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创意,推动内容创新。 2. 跨界创新能力 将不同领域的创意融合进内容创作,推动品牌多元化。 3. 创+创新力 结合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的创新,推动内容创作和品牌发展。 4. 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 适应市场变化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调整创作策略。 5. 设计思维能力 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创作中的问题,推动创新和突破。 6. 技术创新应用能力 运用最新技术(如AI、VR)创新内容创作形式,提升用户体验。 7. 自动化工具使用能力 使用自动化工具(如 Zapier、Hootsuite)优化工作流程。 七、直播与电商运营(8 项) 1. 直播制作与互动能力 通过直播平台与受众实时互动,提升品牌参与度。 2. 直播平台操作与优化能力 熟练掌握直播平台的操作,优化直播的技术质量和用户体验。 3. 直播营销与产品推广能力 通过直播推销产品,结合互动环节提高销售转化率。 4. 直播数据分析与优化能力 根据直播过程中的数据反馈(如观众互动、转化率)优化直播策略。 5. 电商转化能力 在直播过程中进行电商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提升品牌销量和用户购买意图。 6. 直播内容策划与创作能力 策划并创作具有互动性、娱乐性和信息性强的直播内容,吸引观众。 7. 直播电商运营策略能力 制定直播电商的整体运营策略,包括选品、定价、促销等。 8. 私域流量转化能力 通过直播引导用户进入私域流量池(如微信群、会员体系),实现长期变现。 八、领导力与战略思维(8 项) 1. 团队管理与领导能力 领导创作团队,推动团队协作与目标达成。 2. 跨部门协作能力 与市场、设计、技术等团队协作,推动创作与品牌战略执行。 3. 项目管理能力 有效管理多个创作项目,确保按时交付且质量合格。 4. 人才招募与培养能力 招募创作人才并培养其发展,提升团队整体能力。 5. 团队激励与文化建设能力 通过激励措施提升团队工作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创作文化。 6. 商业表达力 通过内容创作将商业信息与品牌价值清晰、有力地传达给受众。 7. 战略思维能力 从全局角度思考内容创作和品牌发展,制定长期战略。 8. 商业洞察力 识别商业机会,将创作内容转化为市场价值。 从现在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 Media360er 媒介能力是未来创作者必备的核心竞争力,而训练媒介肌肉则是提升这一能力的关键。通过持续的创作练习、数据驱动优化、社群互动和品牌建设,你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媒介能力,最终成为一个跨平台、多维度的内容创作者和品牌运营者。开始从现在起,系统化训练媒介肌肉,成为Media360er,并在未来的数字媒体世界中获得成功。询问 ChatGPT 因为,未来已经不再是等待被报道,而是由你我一同播报。

23分钟
99+
5天前

EP57. 2025进化宣言:成为AI不可替代的「360°π型人类」

嗲学

嗲学MEDIASCHOOL 未来之问:当AI成为「数字同事」,人类的价值坐标在哪里? * 数据冲击:全球AI日均生成文案量=人类200年文学总量 * 岗位重构:麦肯锡研究显示67%的现有岗位将被重组 * 新稀缺资源:复合系统思维×人性洞察力×伦理判断力 "未来十年,人类将分化为两类: 被AI驯化的「工具型人才」,和驯服AI的「π型创造者」" ——《2025 MEDIA 360 未来工作白皮书》 这,便是 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 存在的理由。 I. 什么样的人? 🌌 未来画像(FUTURE PORTRAIT) 在被AI算法、即时商业与数字洪流统治的新世界,一批全新的 360°π创新增强型人才 正悄然浮出水面。 他们既不是单点专家,也不只是全能的斜杠玩家。他们拥有一种新型的复杂气质: * 既能在数据里看见情绪,也能在用户情绪中发现商业潜能。 * 既能用AI工具迅速生成洞察,也能以人性为镜,审视算法的偏见。 * 既能用增长模型说服投资人,也能用故事点燃用户与社会的信任。 * 既能在品牌飞轮中设计即时购买,也能在文化脉络里播下长期价值观。 * 既追求增长,也会在深夜反问自己:「这样的增长值得吗?」 他们像 π: * 一竖,是专业纵深,扎根于AI、品牌、增长、产品、媒介、体验任一高维领域。 * 一横,是多界贯通,能同时理解内容、科技、社会议题、全球文化。 * 而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尾巴,则代表他们对未知永远保有开放、追问与想象。 II. 为什么商业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因为在今天: * 单一技能将被AI快速取代,多维系统思维与跨界能力才是抵御风险的护城河。 * 用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情绪价值、审美差异与意义共鸣。 * 品牌不只是产品与营销,更是认知与情感的操作系统,需要有人既懂数据又懂人心。 * ESG、可持续、社会责任已成为商业必答题,需要有人在利润之外看到长期价值。 * 内容是增长的长期引擎,AI与技术则是未来的新地基。唯有 360°π 人才 能在此两端来回穿梭。 1️⃣ 从岗位到系统:构建你的「复合系统角色」 2️⃣ 不只是用AI,而是成为「AI工作流与增长引擎的设计师」 3️⃣ 从单点内容到「品牌心智操作系统」的缔造者 4️⃣ 让领导力从管人变成「议题驱动的系统影响力」 5️⃣ 从短线执行到「趋势-原型-商业模式」三层并行设计 传统岗位只负责执行KPI;未来AI+360°π创新增强型人才要同时具备: * 捕捉未来信号(Foresight)→ * 快速MVP原型(Prototype)→ * 推导成可扩张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 III. 他们有哪些精神底色? II. 精神纲领(SPIRITUAL DOCTRINE) 🌐 系统性洞察相信世界是高度关联的复杂网络,不满足于单点最优解,总想理解更大的因果系统。 🧬 复合性成长不被「一招鲜」所困,将多维能力织入统一方法论之网,让思维与创造力彼此强化。 🤖 与AI共生不是被AI替换,而是以AI为副脑,把人类的好奇心、伦理、想象力作为超越机器的本钱。 ❤️ 以人为本相信商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承诺。不让用户只是数据点,而始终看见他们的故事、情绪与身份。 🏗 长期主义把品牌当作用户心智的操作系统,把增长看作长期信任与复利,而非短期收割。 🌍 社会共益真正值得骄傲的ROI,不只是财务表的漂亮数字,还包括更少的浪费、更公平的机会、更有尊严的消费文化。 HUMAN-CENTERED INNOVATOR(以人为本的创新者) 在算法统治的时代,保留商业中的人性化“呼吸感” AI AUGMENTOR(AI 增强者) 不是被AI取代,而是成为“智能决策指挥官” BRAND TRANSFORMER(品牌变革者) 品牌升级不是换LOGO,而是重构用户的“认知操作系统” MARKET MAKER(市场创造者) 当红海厮杀激烈,新的“商业大陆”正在被定义 INSTANT COMMERCE ARCHITECT(即时商业架构师) 设计的不是购物流程,而是“欲望的即时满足引擎” BUSINESS PHILOSOPHER(商业哲学家) 在数据洪流中,坚持追问商业本质的“为什么” 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 增长策略不是魔法,而是精密计算的“商业动力学” DIGITAL PROPHET(数字预言家) 数字化浪潮中,提前编写“未来商业的源代码” SPEED RACER(速度竞赛者) 商业竞赛中,“决策时延”永远快人一步 AGILITY MASTER(敏捷大师) 敏捷不是方法论,而是组织的“神经系统” STORYTELLING GURU(故事大师) 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用户的“心之所向” FORESIGHT STRATEGIST(前瞻战略家) 在不确定性中,定位战略奇点的坐标 VIRTUAL REALITY STORYTELLER(虚拟现实叙事者) 构建的不只是VR场景,而是品牌“平行宇宙” IMPACT CREATOR(影响力创造者) 真正的KPI不是ROI,而是赢得了多少人心 TRENDSETTER(潮流引领者) 解码流行变迁,定义行业下一个增长周期 FUTURIST(未来学家) “未来已来”不是口号,而是待执行的下一张蓝图 MEDIA TRANSFORMER(媒介变革者) 行业惯例?那只是等待被破解的“旧代码” MARKETING PIONEER(新营销开拓者) 地图上未标注的路,终将以先锋之名被铭记 NEXT-GEN LEADER(次世代领袖) 定义“下一代”的不是时间,是超前的领导力基因 SUSTAINABILITY CHAMPION(可持续发展先锋) 社会责任不是成本,而是未来商业的“必备通行证” IV. AI+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的 25项核心立体能力画像 🧭 这是未来组织与市场的稀缺通行证 01. 创新系统性战略思维 🔑 以创新为导向,构建长期增长蓝图,主动在不确定与跨界融合中整合资源、流程、用户,将创新变为系统化的战略路径。 02. AI+科技创新力 🔑 不只是用AI工具,而是洞察底层逻辑与Agent生态,能设计人机协同流程、搭建企业AI能力栈、推动再造。 03. 领导力及社会影响力 🔑 用愿景、议题引领与心理安全机制构建方向与共识,让组织、行业、社会走向新共识。 04. π型跨界复合专长 🔑 至少掌握两条专业纵深,并在知识交汇点创造新价值,成为AI×品牌、数据×设计、增长×文化的桥梁。 05. 商业创新复利增长力 🔑 用系统增长逻辑从创意到用户触达再到商业闭环,构建乘数型增长飞轮。 06. 品牌认知与情感共鸣系统 🔑 超越Logo与广告,构建品牌信仰、人格与世界观,让品牌成为长期心智与文化锚点。 07. 媒介思维与多模态内容力 🔑 不只是生产内容,而是设计品牌媒体矩阵与沉浸式用户旅程。 08. 产品设计思维 🔑 以用户行为路径为核心,打造功能、内容、品牌整合的差异化场景体验。 09. 用户洞察与体验设计 🔑 从数据到情感,精准挖掘显性与非显性需求,设计高粘性旅程与共创机制。 10. 项目统筹与组织进攻力 🔑 在复杂多节点环境中统筹节奏与资源,从0到1再到规模化复制,推动战略落地。 11. 复杂问题解决力 🔑 用多维建模快速找到具现实约束下的最优解,平衡资源、突破冲突节点。 12. 批判性思维与分析力 🔑 拆解隐性假设,抵抗信息噪音,形成高质量的独立判断与洞察。 13. 社会创新与共益能力 🔑 把商业模式与ESG、可持续结合,推动双赢共益型增长。 14. 信念驱动力与价值感召力 🔑 用长期主义和清晰价值观驱动组织与社群信任,形成持久动能。 15. 国际表达与跨文化协作 🔑 中英双语、文化适配与谈判力,在多元背景下推进合作并塑造全球影响。 16. 终身学习与生命力管理 🔑 建立认知、情绪、身体、学习的可持续系统,在高速时代保持不枯竭的能量。 17. 前瞻性与未来设计力 🔑 用未来学、场景推演、战略原型提前布局3-10年,反向推导今天的行动。 18. 生态系统架构与协同力 🔑 打造品牌—平台—开发者—用户的开放共创生态,推动资源、能力、影响跨边界流动。 19. 叙事感与存在美学 🔑 在追求ROI的时代,保持故事感与诗性美学,让用户愿意为之停留、分享与讲述。 20. 意义驱动的长期精神续航 🔑 超越KPI,构建属于个人与组织的「意义闭环」,在AI剥夺意义的时代保持对人类长期价值的执念。 21. 人机共同体伦理 🔑 理解并推动AI伦理、算法治理与数据主权,创造更多可控、可尊重的边界。 22. 多文化与跨文明洞察 🔑 既理解英语世界,也能解码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文化,形成未来全球增长适配力。 23. 场景式思维与感官共鸣 🔑 不仅是线上或APP,还能设计线下空间、触觉、声场与味觉,打造「商业+文化+社交」三重剧场。 24. 心智资本累积与生命资产管理 🔑 将知识框架、模型、洞察沉淀为可交易、可传承、可衍生的长期生命资产。 25. 可持续的群体心流与集体智慧 🔑 设计心理安全+快速共创的群体心流场,推动用群体智慧解决复杂问题。 🚀 为此,媒介360 与前瞻钱瞻 联合推出 「媒介360 会员社群」 我们为 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 打造 360 度全方位支持: ✅ 前瞻商业与科技趋势 × 行业最新增长方法论✅ 品牌 × 媒介 × AI × ESG 的顶尖实战共创✅ 系统性个人IP与组织创新能力的训练✅ 多模态内容资产沉淀与分发支持✅ 共益生态项目的优先参与权✅ 与行业头部先锋共同思辨、协作、打磨长期价值 🎯 我们相信: 在这个充满AI和即时满足的世界,真正能被未来选中的,不是最快的人,而是最能持续进化、最懂人性、最敢于追问意义的人。 加入 媒介360会员系统,在 媒介360 × 前瞻钱瞻 的体系中,成为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 一、未来之问:当AI成为「数字同事」,人类的价值坐标在哪里? * 数据冲击:全球AI日均生成文案量=人类200年文学总量 * 岗位重构:麦肯锡研究显示67%的现有岗位将被重组 * 新稀缺资源:复合系统思维×人性洞察力×伦理判断力 "未来十年,人类将分化为两类: 被AI驯化的「工具型人才」,和驯服AI的「π型创造者」" ——《2025未来工作白皮书》

23分钟
99+
5天前

EP58.这就是服务设计!

嗲学

马克・斯蒂克多恩在《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里提出了五大原则,堪称服务设计的 “黄金法则”[1]。第一个是 “用户中心”,就是说服务得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而不是企业自己想当然。比如医院如果只考虑医生的工作效率,而让病人反复排队缴费,就违背了这一点。 第二个是 “共创”,服务不是设计师或企业单方面拍脑袋想出来的,得让用户、员工、合作伙伴都参与进来。比如很多 APP 的 “ beta 测试”,就是邀请用户一起打磨功能。 第三个是 “序列性”,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一场电影,每个环节的节奏都很重要。比如机场值机不能太慢让人烦躁,也不能太快让人慌乱。 第四个是 “有形化”,把无形的服务用实体物件体现出来。比如酒店里折成三角形的 toilet paper,其实是在告诉你 “我们打扫过了”,这就是服务的 “证据”[1]。 最后一个是 “整体性”,要考虑服务的方方面面,从物理环境到员工培训,甚至后台系统。比如一家网红餐厅,前台服务再好,后厨出餐慢,整体体验还是会垮。 主持人:这五大原则确实把服务设计的 “魂” 说透了。那普通人怎么上手呢?有没有什么简单的工具或方法? 嘉宾:其实服务设计的工具都很 “接地气”。比如 “用户旅程图”,就是把自己当成用户,一步步记录从接触服务到结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当时的情绪 —— 哪里开心,哪里吐槽,哪里卡住了 [1]。举个例子,你可以画一张 “外卖点餐旅程图”:打开 APP(顺畅吗?)→选餐(分类清晰吗?)→付款(有没有优惠套路?)→等餐(配送信息及时吗?)→收餐(包装完好吗?)…… 这张图一画出来,哪里需要改进就一目了然了。 还有一个工具叫 “stakeholder map”(利益相关者地图),适合更复杂的服务。比如设计一个社区养老服务,你得考虑老人、子女、护工、社区医院、政府部门等多方的需求,用一张图把他们的关系和诉求理清楚,避免顾此失彼 [1]。 主持人:这些工具听起来确实每个人都能试!那在 AI 时代,技术能帮上什么忙呢? 嘉宾:AI 正在成为服务设计的 “超级助手”。比如用户研究阶段,AI 可以快速分析大量用户评论,提炼出大家最在意的痛点;共创环节,AI 能搭建虚拟共创空间,让不同地区的人实时协作;甚至 “服务原型” 阶段,AI 可以模拟不同服务流程的效率,比如医院用 AI 模拟挂号系统的优化方案,比人工试错快太多 [1]。 但要注意,AI 不能替代 “人的温度”。服务设计的核心是理解人的情感和需求,AI 可以处理数据,但没法替代设计师蹲在医院走廊观察病人的焦虑,也没法替代和老人聊天时捕捉到的那些没说出口的需求。 主持人:确实,技术是工具,核心还是 “以人为本”。能不能给我们举个真实的案例,看看服务设计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嘉宾:可以说说英国的 “Mypolice” 项目 [1]。以前英国民众想给警察提意见,要么打冗长的电话,要么填复杂的表格,年轻人尤其觉得 “过时”。服务设计团队 Snook 介入后,先做了大量用户研究:发现 80% 的英国人每天刷社交媒体,却很少用传统渠道反馈。于是他们设计了一个在线平台,让民众可以像发微博一样轻松留言,警察也能实时回复。 更妙的是,他们还组织了 “角色扮演” 活动:让警察扮演普通民众,体验反馈流程有多麻烦;再让民众扮演警察,理解他们的工作压力。这种 “换位思考” 让双方都更理解彼此,最后平台不仅提高了反馈效率,还拉近了警民关系 [1]。这就是服务设计 “共创” 和 “用户中心” 的体现。 主持人:这个案例太生动了!看来服务设计真的不是 “高大上” 的理论,而是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对于想入门的普通人,你有什么建议? 嘉宾:我的建议是 “从吐槽开始”—— 每天遇到的不爽的服务,试着用服务设计的思路分析: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如果是你,会怎么改?比如超市结账总是排队,你可以画一张旅程图,看看是收银台太少,还是扫码太慢,甚至是货架布局导致大家集中在某个区域。 另外,多观察 “好服务” 的细节:比如有些奶茶店会给等待的顾客提供小零食,这其实是 “序列性” 原则里的 “节奏优化”;快递柜的 “取件码短信”,就是服务 “有形化” 的体现。 AI 时代,还可以试试用 ChatGPT 帮你梳理用户旅程,或者用 AI 绘图工具把你的改进想法可视化。但记住,最核心的还是保持对 “人的关注”—— 毕竟,服务的终点永远是 “人” 的体验。

10分钟
81
5天前

EP59.人人媒介 媒介实验100

嗲学

前瞻钱瞻 | 媒介复兴 100 天行动宣言 在一个信息流刷新速度比光还快的年代,我们不再是内容的观众,而是媒介本身。 所有的品牌、个体、平台,都被逼到同一条跑 道:用多模态表达去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于是,我们决定——做一次100天多模态媒介实验。 不是为了“出一条爆款短视频”,而是为了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AI+时代,媒介及传播还剩下多少属于人类的温度、独创性与生长力? 一、媒介从未如此碎片化,也从未如此机会密集 2025年的内容战场,像素和帧率在堆叠,平台算法在重写叙事逻辑。 AI生成的内容在后台默默接管80%的创作流水线。 这意味着——谁能在多模态中保持稳定且高效的表达,谁才有长期生命力。 而保持稳定的前提,不是一次好运的爆红,而是系统化、可验证的实验。 二、100天是门槛,也是加速器 为什么是100天? 因为这是一个足够短,可以感受到冲刺压力; 又足够长,可以让你看清表达模式、受众偏好和算法共振的周期。 100天意味着: 你必须抛弃一次性灵感,转向可复用的创作模版。 你必须学会和AI协作,而不是和它竞争。 你必须在不同平台上形成矩阵化内容分发,而不是孤岛式输出。 这就像一次媒介版的“太空舱任务”:你在密闭实验舱中,持续调试生命支持系统——只是这里的氧气,是内容的持续触达和社群的活跃度。 三、多模态,不是炫技,而是生存逻辑 今天的“多模态”不只是视频+图文+音频的排列组合,而是跨形态思维的原生表达。 一条短视频的情绪钩子,可能来自长播客里的三句话。 一张图文的核心观点,可能是从直播观众的弹幕中提炼。 一次社群讨论,可能反过来催生下一个爆款视频脚本。 这就是为什么100天实验的目标不是“拍100条短视频”,而是—— 验证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化学反应,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内容炼金术公式”。 四、AI是合伙人,也是试金石 在实验的每一天,我们都会用AI: 帮我们捕捉全球热点的微弱信号 分析内容在不同平台的扩散轨迹 生成可测试的标题、封面、视觉元素 模拟用户在3秒、8秒、15秒内的注意力波动 AI不是来抢麦克风的,它是来推你站得更高、跑得更快的。 如果你在100天内学不会和AI共舞,那么在2026年,你可能已经被边缘化。 五、这不仅是内容实验,更是媒介复兴的实战演练 我们做这次实验的更深层原因,是因为媒介正面临一场“信任危机”: 流量被算法抽象成冷冰冰的数字 热度周期压缩到24小时以内 短视ROI吞噬了长期价值 真假信息在AI生成的浪潮下无从分辨 100天实验是一次自救,也是一次集体呼吁: 让内容重新成为信任的载体,而不是流量的消耗品。 六、为什么你应该关注这次实验 因为它不是封闭的实验室项目,而是开放源代码的媒介实战。 这是一次向全行业发出的邀请: 如果你相信表达仍有力量,请加入这场实验。 100天后,我们要得到的不是点赞数 当100天过去,我们最想看到的,不是某条视频的播放量破千万,而是—— 我们找到了可持续的内容创作节奏 我们掌握了多模态跨平台的表达方法论 我们用AI重塑了媒介生产力 我们证明了——在AI泛滥的时代,人类的表达依然不可替代 100天之后,媒介不仅是我们的工具,它是我们的生命系统。 而这个实验,就是一次全新的系统升级。

16分钟
83
5天前

EP60. 每天一本书:阅读是终身学习实验场

嗲学

在AI重构职业竞争力的2025年,嗲学本期播客对话数字营销专家娜娜(小红书「娜娜爱读书」主理人)探讨「有效终身学习」的商业逻辑。本期《DIA嗲学》播客,通过拆解其5年阅读1,000本书的实战方法论,揭示知识复利如何转化为职场竞争力,并为创业者、管理者提供认知升级框架。 欢迎关注 小红书《娜娜爱读书》 Liana – 小红书 “娜娜爱读书”主理人 超过 16 年 营销经验,曾任职于 星巴克, 百威,美赞臣, 雅高酒店集团 担任数字营销,数字化转型 及 技术负责人 “娜娜爱读书”账号始于 2020 年,以“一天一本书”为目标的阅读打卡。 目前已经累积推荐了超过 1000 本书, 涵盖了经营管理,自我提升的各个方面,欢迎关注 SHOWNOTES 1:08 数字营销与终身学习:阅读书籍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6:32 读书的这个效率来讲,只要你去坚持,速率也会有一个提升。 7:12 读书的初心还是在于学习不同的知识、想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 9:48 小红书里大部分的书类别在自我的优化管理。 12:50 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跟每一本书的缘分也不太一样。 14:59 读书的目的是他在那一刻里面,有一些东西能够帮助到你。 17:20 人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还是一个社会动物,读书沟通很重要。 21:29 一旦你认定读书这件事,你就要做好的时间管理,然后就坚持做下去。 24:43 沟通方法论教大家怎么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28:31 终身学习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愿意去花时间了解新的事物。 **MBA都看不到的干货 一、量变到质变的认知积累‌ 激进目标设定法‌:娜娜通过「一年200本书」的激进目标倒逼效率,实际完成80本仍优于99%人群,印证「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成长逻辑。 心流养成术‌:固定每天1-2小时沉浸阅读形成神经记忆,类比健身依赖多巴胺,最终达到「不读书浑身难受」的生理性需求状态。 娜娜 二、商业思维的跨界迁移‌ 营销人的知识图谱‌:从星巴克时代「开心网营销」到美赞臣私域运营,通过书籍快速掌握CRM、短视频算法等跨领域知识,解决「国外老板看不懂中国社交媒体」的沟通痛点。 AI时代的生存隐喻‌:将人脑类比AI系统——算力(先天智商)有限时,通过持续输入优质数据源(阅读)提升输出质量,避免「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认知陷阱。 三、知识变现的创新路径‌ 黄金内容萃取‌:梳理书中的高阶模型(如MBA未教的商业图表),制作「书中有黄金屋」专题,验证知识付费产品的市场需求。 费曼学习法实践‌:通过小红书日更、线下读书会强制输出,发现「讲述过程激发新洞察」的认知升级规律。 Key Takeaways 1. 设定「不可能目标」:年度阅读量超行业均值300%以突破舒适区 2. 职场人优选「框架型书籍」:经管类>小说类,单位时间知识密度更高 3. 英文书阅读心法:将阅读量换算为「每日处理50封工作邮件」的心理等效 4. 建立「问题导向」书单:如「如何向外国人解释抖音算法」驱动主题阅读 5. 打造「个人知识银行」:娜娜的1,000本书笔记构成跳槽/创业的差异化资产 6. 警惕「知识幻觉」:不必追求100%记忆,单本书3-5个触动点即有价值 7. 用「时间维度」评估知识:某些书的价值可能在三年后特定情境才显现 8. AI时代必备「双系统学习」:人脑深度思考+AI工具辅助(如用ChatGPT对比书中观点 9. 线下读书会设计秘诀:「带一本改变人生的书」「给爱人推荐的书」等主题激发深度联结 10. 软实力课程开发方向:从沟通、谈判到焦虑管理,方法论类内容永不过时 娜娜的综合书单推荐: 互动思考‌ 1. 如果AI每天学习量相当于1,000本书,人类该坚守哪些「不可替代的学习能力」?(例:跨学科联想、情感共鸣...) 2. 当知识获取成本趋近于零(如AI摘要),「阅读完整书籍」的商业价值会如何演变?是仪式感?深度思考?或其他?

37分钟
99+
5天前

EP 61. AI时代 24K黄金软实力:AI不可替代的职业护照及搞钱法宝

嗲学

嗲学 X 前瞻钱瞻: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世界。它能写代码,能生成营销方案,能在几秒钟模拟一个团队的讨论。但在所有这些科技奇迹的背后,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未来立足的,却不是“AI技能”,而是24K黄金软实力。 为什么是“24K黄金软实力”? 24K,意味着纯度、稀缺与价值储备。 在AI时代,硬技能的“纯度”会被稀释,但软实力却成为唯一的长期增值资产。 自我领导力:当AI替你完成任务,真正能领导你的,是你自己。 战略思维:当信息过载,唯有大格局与判断力,才能决定方向。 沟通与影响力:团队不会跟随AI,他们只会跟随有愿景的人。 创新力:AI能生成无数可能,但只有人能把它们转化为未来。 职业精神: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专业主义才是信任的基石。 这就是“黄金”的意义——它不会因AI而贬值,只会因人而更显珍贵。 ?? AI时代 · 24K黄金软实力 AI Era · 24K Golden Soft Skills 模块1|自我领导力 Self-Mastery 领导力、目标与自我驱动 Self-Leadership, Goals & Self-Drive 人生规划及愿景力 Life Planning & Vision Design 情商、思维韧性与逆商 Emotional Mastery & EQ; Resilience & Adaptability 时间·能量·专注管理 Time, Energy & Focus Mastery 职业精神与专业力 Professionalism & Craft Mastery 模块2|战略思维与敏捷学习力 Strategic Thinking & Learning Agility 战略性思维与全球化大格局 Strategic Thinking & Global Big Picture 终身学习、敏捷力与跨域迁移 Lifelong Learning, Learning Agility & Transfer 模块3|沟通与影响力 Communication & Influence 高效提问、深度倾听与共情对话 Powerful Questions, Deep Listening & Empathy Dialogue 团队沟通协作、组织进攻与问题解决能力 Team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al Drive & Problem-Solving Skills 共赢谈判与策略协商 Win-Win Negotiation & Strategic Negotiation 模块4|商业与客户价值力 Business & Customer Value Power 商业表达力 Business Presentation 趋势前瞻力与商业洞察力 Trend Foresight & Business Insight 销售力与成交力 Sales & Conversion Power 360°项目管理与执行力 360° Project Management & Execution Power 客户服务与体验管理 Customer Service Excellence 模块5|创意思维与创新力 Creative & Innovation Power 创+创新 Innovation+ & Co-Creation 创意思维、策展思维与创意生成 Creative Thinking, Curatorial Thinking & Idea Generation 设计思维、引导力与共创 Design Thinking, Facilitation & Co-Creation 模块6|品牌力 Branding Power 品牌战略与价值构建 Brand Strategy & Value Creation 个人品牌及产品力打造 Personal Branding & Influence 模块7|媒介能力 Media Literacy & Content Power 媒介能力360°及影响力 Media Literacy 360° & Influence 多模态内容创作及社交媒体运营 Multimodal Content Creation &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模块8|AI+数字化影响力 AI+ Digital & Media Influence AI+思维与创新创意融合力 AI+ Mindset & Innovation Integration AI生产力提升与AIGC工具高效应用 AI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 AIGC Tools Mastery AI时代,为什么你需要它? 因为AI可以帮你写方案,但无法替你谈判。 AI可以替你做数据分析,但无法替你建立信任。 AI可以生成设计,但无法替你坚持专业主义。 在这个“人机共生”的新时代, 《AI时代 · 24K黄金软实力》就是你在未来保持独特价值的黄金存折。 一句话总结 AI是工具,软实力才是终极武器。 掌握《AI时代 · 24K黄金软实力》,你才能在人机协作的未来,依旧不可替代。

10分钟
59
5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