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转行时结束工作合同在法国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rupture conventionnelle & démission - reconversion ,法国这方面的资源支持和信息支持很多。 * 包子回顾最终决定转行的动机:谈判前反复做梦被潜意识催促去自己应该去的地方,谈判后梦境改变,终于去了自己该去的方向。选择了在年终评审的时刻谈判,一谈更确定了初始动机。 * Rupture conventionnelle 在法律上的规定和应该适用的场景,与通常实际应用中的认知差别。坚定法律的正规规定,澄清我们作为员工的权利和义务,会在谈判中带来心态的稳定,过程里才不会被公司/老板有意无意地误导。 * 包子的老板一开始在考虑RC对他有什么风险,后来风险抹平又开始考虑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利益,把整件事看做经济模型,risk and opportunity. * 包子之前在大公司里找绝对的意义,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幻觉。对权威的理想投射,也在这个过程里做了对峙。 * 从安抚老板的risk担忧进入了撕破脸的谈判阶段:包子与talent developer的谈判过程。Talent developer与老板站在不完全一致的位置。 * Chatgpt在这个过程里有很大的帮助,但也仅仅是一个忠诚的AI工具小伙伴,有一定局限性。 * 老板在撕破脸之后又出了各种各样搞心态的招,但最后发现其实拖延下去对自己是不利的。 * 包子意识到自己在无意识试图疗愈所有人,而职场的设置不是这个目的。 * 一个峰回路转,包子的老板突然同意了。 * 法国的pôle emplois和RC设置的初衷,也是为我们提供一个社会接住个体的安全网和弹性,让每个人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天赋,为社会更好的发光发热。 * 经历当下虽然很多波动,最后结束再回看,会感觉只不过像一场梦。
内容提要: * “如果我要知道关于我自己的真相,我只能自己去体验。听他人的分享,每个人的感受都千差万别。” * 10天时间每天静坐10小时,如何能坐得下来?过午不食,早晨4点起床,身体感受还更好了?规律的生活给身心带来的改变。 * 前三天观呼吸只是净化身心的准备工作,那Vipassana到底是要干什么?istj硬核修法。把我们混乱的心念打造成一把钻石那样坚韧又纯洁如头发丝一样细的手术刀,像握在最好的外科医生手中那样稳定,转向我们自己的身心,为自己回转贪嗔,刮骨疗伤。 * 心智结构的三个部分:“心猿意马”的意识脑,潜意识里的永恒少年(ego/贪嗔/创伤),潜意识里的智慧老人(高我/觉性)。我做的回溯催眠的方法是放倒意识脑进入潜意识注入爱疗愈创伤启发智慧,而内观则是把意识本身打造为手术刀自己给自己的潜意识做手术 。 * “痛”被我们用情绪和能量,记在了身体里,却不在意识层面,而是进入了潜意识,成为了控制我们的机械反应模式和看世界的滤镜。我们身体里带着的很多隐隐作痛和忽视不见,却感知不到。直到成为肌肉疼痛和器官病变,我们才会发现它。 * 通过呼吸,而不是咒语经文进入定念,区别是什么? * Vipassana的逻辑是,我们打造出细致入微的心念,通过扫描身体里我们忽视的部分和疼痛的部分,与它们重新建立链接,让它们从潜意识回到意识,训练我们的心智用新的方式(如如不动的平静)对待这些伤痛的机械模式,从而达成清理和净化 。 * 平常心既不是逃避,也不是死气沉沉。 * 本自具足是说我们都是碳基生物,都有从煤炭变成钻石,这样的潜力是常在的。 * 注意力的流动也是能量的流动,打结的能量块因为不带评判的平静关注而解开,释放了紧张和能量。 * 对精微能量带来的享受感,也不能执着,对任何一种觉受的认同,都会让我们的意识停在这个位置,而不会继续深入。 * 精微能量是人人本有的,感受到它以后每个不同教法用它来做了不同的事情。内观用了超越的方式,不执着于它,也不逃避痛苦,回转和净化伤痛的同时训练坚韧平静细腻入微的心,去更好地面对将来的生活。 * 释放了这些隐隐作痛以后,我们会更好地对待自己,生活和他人。 * 内观教法的纯洁性源自没有被赋予任何神话色彩,一个35岁开始在树下教人打坐的朴实的中年男子乔达摩。不主张教派教义崇拜,只主张个人的真实体验。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为什么只是静坐着观自己,会升智慧? * 字面意义上的”消业力“,是消除我们的业力反应模式。 * 法喜的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静谧的幸福感。而它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 信仰不是”我信什么是要一个有求必应的回报“,而是我去学习我欣赏的人身上的品质,像他们那样去生活。 * 我的小车车在停车场停着却突然自动驾驶起来,vipassana教导了我如何从头挂档起步,平稳前进。小车车开起来,就有开起来几步的轻松。无论是用vipassana的方式,还是心理技术的方式,只要开始看向它,就会有所收获。 * 平静地看待觉受,敏锐度和平稳度安全地同步前进。平常心是如小森林一样平静却生机勃勃,顺其自然,无为而为,顺着生命之流去生活,并不是死气沉沉,躺平放弃。
🌌“如果你感觉到痛苦,那是因为你没有走在你应该走的那条路上。” 2025年4月19日,是我38岁的生日。在这期特别的生日播客里,我和粒粒橙终于录下了这段酝酿了几个月、其实铺垫了几年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决定离开工作,转向灵性与疗愈之路? 从财务到HR、再到疗愈,为什么“不是纵身一跳的勇敢,而是顺其自然”?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物质安全感的焦虑?在“能量身”显现、“梦境”反复呼唤的过程中如何一点一点“听见自己”?又是如何遇见并坚定——这就是这个世界需要有人去做,也是我感召到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本期,我们聊的是: * 🌱 转行路上最深的恐惧与真实的感受 * ✨ 什么是“内耗”?为什么疗愈不是自我感动,而是真正看见创伤。 * 🔥 从追求世俗成功到回应灵魂召唤:如何一步步告别“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内驱 * 🔥 不是冲动,是天命已至:关于“顺其自然”的真正含义 * 🌈 潜意识、自我疗愈与能量身的真实存在 * 🧘♀️ 从外求到内引:个人成长如何进入自我引导阶段。疗愈师必须先疗愈自己。 * 📿 德洛丽丝·卡侬的回溯催眠是如何整合“灵魂使命与前世创伤”的。 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听见了一个模糊却执着的声音,不妨听听这期播客——或许你也正在被灵魂悄悄引导回归自己的轨道。 💼【下期预告】 这一期我们讲了心的决定,下一期来点“务实操作”~ 想知道我怎么在法国和公司谈下RC、拿到失业金支持转行?还有哪些官方路径适合想要 reconversion 的人? 别错过下一期:《从灵魂决定到HR谈判:转行也要斗智斗勇😎》
大家好,两年不见,我从自己的“闭关”中出来了。我想,关注自己的内在精微世界很重要,但如果不跟外部互动起来,我会感觉到一种知与行的严重不平衡。 体验和灵知是为内在; 助人和传播是为外在。一个往上往内逐渐拔升,一个往下往外逐渐涵纳,一个愈发精微,一个愈发博大,最终“其小无内,也其大无外”。它们应该互为循环,彼此补充,动态平衡,而非偏废一方,内外上下不平衡。 那么分享什么呢?从潜意识领域的探索,到灵性领域的探索,这片大洋深不见底又神秘诡谲。我想最好的分享方式,最佳的导师,还是在经典的著作里,这些已经踏过这片大洋很深处的人,已然分享了许多许多。 本期讲诉了为什么选择荣格作为第一位,与他结缘的一个小故事,以及金花的秘密的序言部分。 在我自己阅读的过程里,会一边读一边分享我的内心“弹幕”,希望跟你一起探索,互相陪伴,共同成长。
本期嘉宾: 小鱼: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毕业后加入法国国立研究所,成为科研人员。她在小孩确诊自闭症后,重新转专业学习了自闭症特殊教育,成为了一个特教老师。 粒粒橙:大家都认识她。 我们聊了: * 小鱼的小孩自闭症确诊经过:运动功能发展延迟,社交能力发展延迟,跟医院复杂地踢皮球最终确诊的过程。延迟确诊的每一天,都是黄金干预时间的倒计时。 * 目前对于自闭症的成因判断大概率跟先天基因有关。而由于历史上法国拉康派精神分析学发达,神经发育类疾病容易被归因为家庭,特别是母亲,从而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做干预。目前成因和干预方法都在更新中,但还远远落后。 * 确诊以后干预手段和干预人员方面的资源极度缺失,每一步之间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 * 妈妈自己开始了对小朋友社交,认知,语言方面的干预。运动干预只能等待机构。 * 阿斯伯格只占自闭症的百分之五。电影里演绎的“阿斯伯格少话天才”只是极少数人,而其他大多数的自闭症都伴随智力缺陷。至少有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自闭症终身无语言表达自己。 * 神经类方面的疾病很难在一开始就被看做是残疾,认知厘清的过程就很漫长。 * 小鱼重新回大学学习自闭症特殊教育专业,转行做了特殊教育老师,加入了这个老师极度匮乏的行业里。 * 自闭症特教行业现状,以及小鱼自己的现状。 * 妈妈们的再就业和社交问题,特别是残疾孩子的妈妈。社区性的志愿者服务也许是解决之道之一。大部分解决方案的发起也是来自家长自身,而不是政府的推动。 有类似问题的小伙伴,和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小伙伴,请给我们的后台留言。
今天这个日子更新一期女性系列。 嘉宾: Tina,自嘲是来自加拿大三线小城市的一名检察官。在她的日常工作中虽然也负责别的类型的案件,但针对妇女儿童的性侵和家暴案是她接触较多且有很多经验视角跟大家分享。 Zilu是来自英国某高校的青椒一枚。继续作为女性系列常驻嘉宾回归。 检察官的经验视角非常珍贵。Tina的分享既有检察官的法律干货和正义伸张,也有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幽微之处的观察。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也是检察官工作日常中最大的挑战。感谢有这样优秀的女生奋斗在一线,每一个发生了好的转变的案子都是一个人具体的生命的改变。有一个,就是一个。致敬。
开店于2016年地处巴黎拉丁区的“好吃的书店”,它既是一个书店,也是一个甜点店,也是一个小型文化沙龙,更是Tina和拓宇与朋友们交往的“书房”与“客厅”。 我们从聊书店本身不知不觉拓展到了他们开店背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怎么去思考现在的生活,会发现他们做的每件事,看似随意自然,但其实是一种经过反思的随意自然,有其深意。 希望有所启发。
本期节目属于“做事侠创作机制”。“做事侠”是一个由不同播客和公众号等自媒体组成的创作联盟。报道在不同境况下平衡生存价值与个体追求、社会关怀,那些在大家认为“不可为”之处坚持“作为”的个体。如果想对“做事侠创作机制”有更多了解,请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喜马拉雅等平台搜索“做事侠”收听节目。 今天的嘉宾是陈天帆和姚小璐夫妇,一个是程序员,一个是占星师。 他们在这些职业身份之外,从2009年开始,创造了爱游v这个组织,带着大家探索欧洲大陆上各种最不网红最不吸流量的不为人知的“小美好”,分为户外运动,博物馆艺术鉴赏,读书会等主要活动。户外运动方面上天入地,滑雪潜水徒步开飞机,不断地开拓新的路线和目的地,很少做重复的项目。博物馆艺术鉴赏带大家去发现的也往往不是最热门最知名的博物馆和展览。 通过做爱游v,天帆向外探索世界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理解得到了扩展和完善,而小璐与他人建立深刻而真诚的关系的期望也在做爱游v的过程里不断凝结成爱游v这个小团队和跟团友之间友善信任的氛围。在异国他乡通过组织旅行和文艺活动建立起一个温暖的友谊为基础的集体,是爱游v的特殊之处。 在本职工作和爱游v之间,在辞职专注创业还是保持副业状态之间,在为爱游v付出时间和二人关系所付出的时间之间,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反复横跳和平衡,碰撞现实,在不同的身份体验中唤醒沉睡的自己身上的不同面相。过程中他们越来越了解自己,也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起更好的关系。 当一个遥远的梦,一个口号和理想,被实践出来了以后,会有一个出走和回归的过程,而远方的梦想就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当我们活出“好的生活”的时候,那些有共鸣的人也会同时获得力量。 希望大家多多转发,让更多的人看见可能性。
本期节目属于“做事侠创作机制”。“做事侠”是一个由不同播客和公众号等自媒体组成的创作联盟。报道在不同境况下平衡生存价值与个体追求、社会关怀,那些在大家认为“不可为”之处坚持“作为”的个体。如果想对“做事侠创作机制”有更多了解,请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喜马拉雅等平台搜索“做事侠”收听节目。如果你也对加入“做事侠”创作机制感兴趣,请WX添加xiangjiejoyshare。 今天的嘉宾来自法国巴黎银行企业年金管理公司,投资和金融工程部负责人,马延宁。2012年11月,马延宁和其他法巴员工共同发起创立了非盈利组织书桌协会 Banc d'écolier。他们的模式是通过开展面向公众的银行与金融主题系列讲座筹集资金,所得捐款全部用于资助云南省迪庆自治州德钦县迪喜慈善小学的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 希望他们做事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本期节目属于“做事侠创作机制”。“做事侠”是一个由不同播客和公众号等自媒体组成的创作联盟。报道在不同境况下平衡生存价值与个体追求、社会关怀,那些在大家认为“不可为”之处坚持“作为”的个体。如果想对“做事侠创作机制”有更多了解,请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喜马拉雅等平台搜索“做事侠”收听节目。 如果你也对加入“做事侠”创作机制感兴趣,请WX添加xiangjiejoyshare。 本期内容提要 2018年,第一届中国作者电影展在巴黎拉丁区电影院Studio des Ursulines成功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 这个电影展的全部工作人员都是非专职的斜杠志愿者。从2018年的7部影片到2019年的 14部影片(包括嘉年华, 四个春天),再到2020年的16部影片(以娄烨导演的兰心大剧院开幕到杨荔钠导演的春潮闭幕); 从最早在巴黎拉丁区的一个独立电影院放映三天到得到国立吉美亚洲博物馆(法国最重要的亚洲文化博物馆)的支持,在这两个场地连续放映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她们在采访中都不断表示自己做的事情微不足道,自己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但从无到有地把电影展办得越来越好,也的确是在看似“不可能处”创造了“可能”。做事的过程中,从选片到联系片子取得放映版权到解决片子的物流问题,从联系放映场地到制作宣传物料,从组织售票到组织放映,每一件事情里都充满了困难和琐碎。但遇见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做事的人的基本态度。她们都开玩笑地表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人都练就了一番本领,浑身技能点,自己在其中也收获了很多的成长。 我对她们的采访分为上下两期:上期是电影展早期创始人之一xiaowa,下期是选片组的丸子,dongming和宣传组的彦如。 对他们感兴趣的朋友,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他们: 网站:www.allersretoursasso.fr Facebook/Instagram: @Allers_Retours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Allers_Retours
本期节目属于“做事侠创作机制”。“做事侠”是一个由不同播客和公众号等自媒体组成的创作联盟。报道在不同境况下平衡生存价值与个体追求、社会关怀,那些在大家认为“不可为”之处坚持“作为”的个体。如果想对“做事侠创作机制”有更多了解,请在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喜马拉雅等平台搜索“做事侠”收听节目。 如果你也对加入“做事侠”创作机制感兴趣,请WX添加xiangjiejoyshare。 本期内容提要 2018年,第一届中国作者电影展在巴黎拉丁区电影院Studio des Ursulines成功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 这个电影展的全部工作人员都是有其他工作的斜杠志愿者。从2018年的7部影片到2019年的 14部影片(包括嘉年华, 四个春天),再到2020年的16部影片(以娄烨导演的兰心大剧院开幕到杨荔钠导演的春潮闭幕); 从最早在巴黎拉丁区的一个独立电影院放映三天到得到国立吉美亚洲博物馆(法国最重要的亚洲文化博物馆)的支持,在这两个场地连续放映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她们在采访中都不断表示自己做的事情微不足道,自己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但从无到有地把电影展办得越来越好,也的确是在看似“不可能处”创造了“可能”。做事的过程中,从选片到联系片子取得放映版权到解决片子的物流问题,从联系放映场地到制作宣传物料,从组织售票到组织放映,每一件事情里都充满了困难和琐碎。但遇见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做事的人的基本态度。她们都开玩笑地表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人都练就了一番本领,浑身技能点,自己在其中也收获了很多的成长。 我对她们的采访分为上下两期:上期是电影展早期创始人之一xiaowa,下期是选片组的丸子,dongming和宣传组的彦如。
工作场合里,首先要面对的是跟权威的关系,必然带入之前的经验里与权威的关系模式。 其次是与同事的关系:位置和角色的冲突 vs 沟通方式的冲突 话包子Q分享自己如何发生了前后视角的转变 粒粒橙分享自己从一个“机器人”,到感受到身体与情绪的紧密联系 话包子Q从“和事佬”,到“小刺猬”,再回归到平静,却比第一阶段更真实。 带入不同的剧本和角色,精力投入了drama,偏离了本来要做的事情。 职场里应该对自己真诚吗?有了情绪应该如何呢? Act vs React,放下剧本试试看? 万用咒语:我爱你,谢谢你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