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记忆】 如果用地点定义四季: 春天是朦胧青绿的杭州,夏天是瓜果飘香的新疆,秋天是层林尽染的九寨沟,冬天是白雪皑皑的漠河。 如果用花朵定义四季: 春天是素雅娇媚的樱花,夏天是热情灿烂的向日葵,秋天是甜蜜优雅的桂花,冬天是桀骜高洁的腊梅。 那今年的春天便属于北京的法源寺。 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被称为北京四大花事。 如今,法源寺成了唯一留下的盛景。 🔖【《北京法源寺》】 作者李敖,出生于黑龙江省,1937年迁到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到台湾,曾先后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就读,是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2018年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83岁。 《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为背景,以维新史为始末,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涉及生死、鬼神、朝野、家国、君臣、僧俗、仕隐、朝野等多个主题。该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2000年)。 🛶【Timeline】 01:52 初见法源寺,就被门口的两棵树震惊。 07:55 寺院里看书的人,写生的人,都成为春日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9:24 “一座法源寺 半部中国史”,法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 10:14 李敖本人及他所创作的《北京法源寺》。 17:35 关于《北京法源寺》的启示:佛学,成功学,以及哲学思辨... 💌【丁香盛景】
💌【本期嘉宾】:明心,现居上海,职业律师。 🌔本期主播娜娜与明心的对谈并不关于各自的职业,而是关乎两个人的友谊。 👉她们相识于2023年,线下见面的次数只有5次,却有很多次心灵间的碰撞;她们性格内向,偶尔却在人群中胆怯地发一次癫狂;她们向陌生人施予爱意,此后淡淡谈起,像是过眼云烟,白纸一张;她们有自己的舒适区,精神富足,却又不断伸出触角与世界交手,想要探寻更多的人生宝藏。 👉她们爱书,爱《坂本龙一》,爱《那不勒斯四部曲》,爱《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她们爱自然,爱浪漫的日出,爱壮阔的高山,也爱公园里的每一棵林木。 👉她们互为笔友,用八个月的时间写下三十万字的对谈记述。 👉她们拨开迷雾,跨越山海,攀登山巅,行走于彼此搭建的康庄之路。 👉她们在三十岁时创建新的叙事模版,无关爱情,而是关乎友情的记事簿。 📝【Timeline】 01:02 第一次见面,景德镇。明心总是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一副“不好接触”的样子。但在对方眼里,她们都觉得彼此很特别。 05:02 第二次见面,上海。娜娜主动向明心抛出橄榄枝。明心带娜娜去麦琪公寓,准备了现场讲解,明心聊起自己喜欢的书《杀死一只知更鸟》。 16:04 第三次见面,北京。明心干练的发型,黑色吊带裙一改往日的形象。明心聊起坂本龙一,喜欢他提到的“满月”,喜欢他说的“孤独是自由的代名词”。 25:08 第四次见面,北京。聊起费兰特,聊起门罗,娜娜和明心探讨:作家和作品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作家的主体性是否会影响我们对作品本身的判断和阅读体验? 29:39 第五次见面,成都。明心的第一次徒步,“大胆”前往五千米高山四姑娘山“二峰”,扬言在山巅读诗,不料两人双双被“高反”提前遣返。 ❣️【Last but not least】 希望你也在本期收获一些能量。 再次感谢嘉宾明心,如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垂询,可与我们留言。
从“三十而立”到“三十而已”,“三十”始终是个被讨论的话题:在这个档口,我们面对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训,面临家庭的各种声音,也在冲突和探索中不断和自己“对话”。 💕三八妇女节,六位30+女性来聊聊近几年的变化。 除了主播AD和娜娜外,还有两位返场嘉宾,喜之郎和Renee;以及两位新晋嘉宾,Daisy和Marie。 📝【Timeline】 01:32 【健身】有人在健身中获得了快乐;有人“放过”自己,不把健身当成一种“表演”;有“运动渣渣”凌晨两点去爬雪山。 06:13 【休闲方式】“线下见面”:周末的短途旅行;去澡堂按摩放松;和朋友深入的聊天。多么奢侈,又无可替代。 08:41 【工作】30+,体验过职场热恋期,甜蜜期,平淡期,倦怠期,乃至厌倦期,如今的我们对于“工作”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工作之于我们的生活或生命,究竟该被赋予怎样的意义? 23:14【婚姻】越长大,对婚姻的困惑却越多。婚姻还是必需品吗?为什么从最初的憧憬变为后来的小心翼翼?什么才是“合适”的婚姻? 27:16 【期待和小确幸】期待一次冒险,去海边裸泳;去非洲看动物大迁徙,在自然中获取能量;心心念念的温州芥菜饭,每一餐都不该被辜负! 28:26【家人与爱】老人&父母,突如其来的伤感。原来我们想要忽视的细微变化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只会像一根根看不见的针,在不经意间刺痛我们。但针也可以填补缝隙,缝合漏洞,教会我们爱,陪伴和耐心... 【本期金句】 🔖二十几岁的时候你觉得爱情很重要,后来你觉得工作很重要。但凡你把一件事看得过分重要,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你失去它的一瞬间,你可能整个生活就塌掉了。 🔖工作上,如果你要继续发展,就要做到“既要又要还要”。你不但业务能力要强,你情商也必须高,要八面玲珑,面面俱到。 🔖“首先要成为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妈妈。” 🔖如果哪一天我决定要结婚了,前提一定是我能接受离婚。 🔖我觉得很神奇的是,人会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忽然触发那种自己从来不会有的念头。 ❣️最后预祝大家妇女节快乐,快乐不止今天! ❣️要记得爱自己哦!
🌔俄乌战争爆发后的今天,真实的莫斯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娜娜继贝加尔湖后,前往莫斯科。这三天的旅程中,她从原本的害怕,担心变成了对这座城市深深的喜爱。 那她究竟去了哪里,看了什么?AD和你一样,充满好奇。 本次探寻之旅,快来一探究竟吧! 📝【Timeline】: 00:12 真实的莫斯科,从还没有下飞机开始。 02:16 为什么会用“浪漫”形容莫斯科?热情洋溢的画作,举着花的男孩子,上了年纪的读书人,莫斯科的浪漫浸润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09:44 莫斯科不可忽视的城市特点。 11:22 地铁巡礼,以作家命名的站点,以乌克兰友谊为创作背景的装饰壁画,斯大林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13:25 同样作为首都,莫斯科和北京的异同,红场和天安门广场的对比。 22:25 完美的莫斯科之行,依然留有遗憾? ❣️【特别推荐】 克里姆林宫钻石馆:叶卡捷琳娜二世皇冠,五千颗钻石的魅力 普希金艺术画廊:雷诺阿、莫奈、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的真迹 莫斯科大剧院:现场感受天鹅湖、胡桃夹子、舞姬的世界顶级芭蕾演出 地铁站:共青团员站、马雅科夫斯基站、基辅站,美轮美奂,又各有千秋 👉【美图欣赏】
💕本期回归:AD和娜娜 还记得在春晚大火的《贝加尔湖》—“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月光把爱恋,洒满了湖面,两个人的篝火,照亮整个夜晚。”娜娜也在这个春节踏上了这片土地。 📝【时间及路线安排】 1月28日,北京-伊尔库茨克-奥尔洪岛 1月29日,北线,主要景点包括鳄鱼岛,三色水,三兄弟山,爱情山。 1月30日,南线,主要景点包括哈拉戈伊角,小海,心形湖,牙山。 1月31日,奥尔洪岛-伊尔库茨克 🛶【TIMELINE】 00:36 快问快答环节:真实的贝加尔湖和歌曲里的一样吗? 01:34 零下三十度的贝加尔湖,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娜娜前往? 04:27 看了那么多攻略,当地人是如何形容贝加尔湖的:每一滴废水都要回收,每一粒大米都要从岛外运送,还有什么? 07:55 本次交通、餐食、住宿,路线大揭秘:北线的蓝冰,南线的气泡冰,当地的“小钢炮”,民宿软件推荐... 18:02 围炉夜话,“一期一会”,在旅行中遇到新的朋友:有第一次出国的徐州人,与普京为校友的留学生。 21:21 下岛之日,娜娜和陌生人共享了一次盛大的落日。 30:16 有人开车掉进了冰洞,有人在湖面听见冰裂的声音,这是探险之旅还是危险之旅? 33:05 去贝加尔湖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35:07 娜娜口中的完美之行,为何只能给到9分(满分10分)? 🔖【其他旅行攻略】 签证:可自助DIY办理,四天下签 酒店预订:APP(Ostrovok,Zenhotels),只能用VISA卡 电话:开通国际漫游,不建议某宝购买电话卡 现金:中国银行提前预约 语言:当地人几乎不会说英语,提前下载翻译软件(Translate,有道等皆可) 💌【美景欣赏】
本期嘉宾:Cheese,主持人与记者 作为一名出镜记者,我们总钦羡于Cheese眼前的聚光灯。但殊不知,她也会迷茫。虽然在一些问题上还没有找到确定的答案,但谁又能说有答案就一定比没有更好呢?在她缓缓流畅的表达里,我们感受到平静、温柔的力量;在她的内容里,我们也感受到一位年轻女性的坚毅、智慧与勇敢。 【本期思考】 👉一些人眼中的光鲜,也许是另一些人的倦怠? 👉我们的表达,应该是更大众是更私人?应该是迎合还是有自己的态度? 👉面对传统媒体的衰落,我们还能以梦为马吗?当下的社会如何转型? 【Timeline】 00:00“我”是这样阴差阳错地走上了主持人的行业... 01:49一个女主持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电视台之间最大的差别体现在?一个i人,如何与别人不断链接;怎么与比自己地位高很多、行业不同的人沟通? 08:26“我”试着转型,但它还是模糊的样子。 14:14离开,我们需要的是底气还是勇气?平台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17:17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一位手艺人,我们感慨其实工作的“高光”也可以藏在那些细碎的小细节里。
📝本期推荐:心理入门书籍《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李松蔚序,洛莉·戈特莉著。 ❤️书籍介绍:洛莉·戈特莉在本书的角色既是心理咨询师,也是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她看到别人的问题的时候会束手无策,面对自己的来访者的时候也会有情绪的起伏。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她。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如同美国情景剧,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条主线,交替而行;每一章的结尾都像留有一个小小的悬念,再转到另一个人的故事当中去,直到故事的最后揭露谜底。 🔖【TIMELINE】 03:20 李松蔚告诉我们,心理咨询的意义应该是... 04:30 戈特莉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要找心理咨询师的原因是... 07:00 如果你正在经受失恋,那不妨从这里开始听... 09:10 看似普通的手机后面,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14:07 为了避免年老的孤独,我们在年轻时应该做点什么? 19:40 人最大的勇气在于面对自己的脆弱、不堪、羞愧。当你回看过去的这些时刻,你想说些什么? 24:13 朱莉的人生告别词是:“享年35 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地爱着。”你是否也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呢? 25:35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也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直面困难的勇气。 💌心理咨询的意义是什么?它靠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方法论,不是晦涩冰冷的研究成果,不是虚无缥缈的读心术,而更多的是深情的陪伴,是打开那扇倾诉大门的钥匙。希望这本书的某些话语,在某些时刻也能治愈你: 👉讲述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再问,意义究竟有多大呢?很难说得清。诚实总是困难的,尤其在自己特别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做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人们在应对生活中出现的挑战时—无论是遇到毁灭性的灾难(比如自己变成残疾人,或是失去所爱的人),还是一些生活中的难题(离婚,或是生病)—都比自己预想中的要表现得好。人的弹性会超乎自己的想象。 👉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无论多爱一个人,有时候也会伤害一个人,受伤是亲密关系的附属条件。 👉在离世时的愿望,我们不仅希望能大口的呼吸,更希望能拥抱, 更渴望从别人那里听到,“我爱你”。因为到最后,唯有爱能赢过一切。真爱无敌。
本期嘉宾:朱丽晴 Liane Chu,青年新晋艺术家,中央美术学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总体艺术与跨界研究,以架上绘画、装置及雕塑等多元材料做为艺术语言,作品曾在伦敦、纽约、芬兰等世界各地参展。 希望通过作品在疗愈自我的同时,可以疗愈更多热爱生活的人们。虽然艺术家通过身体的释放来创作,但却不见过分抽象的笔触,其让人更看到一种介乎冷静与爆发间的把握。在颜色方面,艺术家通过各种“不合逻辑”的颜色搭配,对陈词滥调的“正常”事物进行反思,也回应了现代主义绘画中从后印象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的种种思考。作品让人们反思那条分隔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的谬误,因为可能恰恰是“不正常”的存在让艺术的生成成为能——那种独特的不规则律动让画作呈现出灿烂且个体化的生命特征。另外,漫画般的画风则使得我们回忆童年时不轻易为事物划界线的态度,并重新着眼于“健康的生命”而非“正常的存在”。 【Timeline】 00:05 艺术与妥瑞氏症 01:45 不同时期的作品 09:06 如何把握国内外展览机会 12:29 不为商业但为艺术妥协 17:25 印象最深刻的作品 22:20 艺术与哲学:中庸之道 27:20 对从事艺术朋友的建议 29:00 如果不做艺术家,你想从事什么 【丽晴与作品】
本期返场嘉宾:正正经经咨询师,Gwendolyn(本期爱称“鸥”)。 2013年12月30日,我们发布了第九期:不过是推翻重来,请叫我心理咨询师,主要围绕鸥重返校园展开,了解她在美国走向咨询师的生活、学习和实习状态。 2014年10月7日,我们重新隔空连线,让作为咨询师的鸥为我们答疑解惑! 我们所经历的感受,也是许许多多的你们过去、现在、未来已经、正在、将要体会的。面对众多的喜怒哀乐,如何看待?如何面对? 今天请做一位不评判的人类,听听我们的苦恼和困惑吧…… 【Timeline】 00:16 讨好型人格:我的好需要别人认可! 02:55 领导、同事、长辈、朋友,多种关系下的我,怎么才能不内耗? 10:29 我该如何处理情绪? 18:52 积极心理学小练习,我找到了自己很棒的证据! 22:52 拿起书,放下手机,我的焦虑消失了! 【咨询建议】 * 积极的自我反馈 * 课题分离 * 空椅子格式塔疗法 * 写日记,每天三件好事及其原因
💌以前的我们,旅行前总会做很多的攻略,在地图上标记要打卡的地点,餐厅,似乎这样才算到过一个地方。 💌但我们现在能更多感受到沉浸式漫游的快乐,关注路上的风景和人,甚至会坐下来读一本关于当地的书籍。 ✨如果你也想换一种心情开启下一段旅程,不妨打开本期播客,听听我们路上的故事。 👉“山就在那里”:爬山的目的地不再是山顶,而是享受徒步的过程;说好的卢浮宫之旅,最后是在塞纳河边吃了越南米粉,不再计划的旅行充满快乐。 👉不同国家的“夸夸”文化:在巴黎收获餐厅服务员的媚眼,让我们觉得反馈是那么重要;在亚洲公司真诚地被赞美,却有点不适应;工作日的化妆是取悦自己,绝非too much! 👉旅行和生活记录:当看到我的朋友还保留着我小时候的照片,才发现任何一个时间都是值得被纪念和看见的。我们还挖掘了朋友圈的一大用途,它不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工具,更多的是记录当下的自己。 👉海外的亲情更显温暖:当我看到温州人在海外团聚,当同乡人为我提供家的温暖和关爱,当我说着只有上海人能听得懂的玩笑,甚至只是当我听到那一句简短的中国话,一首稀疏平常的中文歌,我都为之感动。
本期嘉宾:Coco,品牌设计师。在20岁的尾巴,申请了新西兰工作假期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前两个月刚刚回上海继续写字楼的生活…… 在新西兰不到一年的时间,她流转于从未接触过的新鲜工作,做过洗碗工、零售店员、保姆、照顾过养老院的爷爷奶奶……她说新西兰改变了她,许多微妙的变化,像是现在比起外面的花花世界,回家对她有更大的诱惑。 我们跟着Coco的回忆,在不同话题节点,不禁思考成为母亲到底要经历什么?晚年的我们要做怎样的老太太?工作直接关联的社会地位到底重要吗?人如果一直无忧无虑的玩耍会怎样? 一起进入Coco的新西兰世界吧! 【打工篇】 02:59 UGG零售店员 10:24 养老院 18:17 保姆 【选择】 24:14 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你为自己准备的30岁?60岁?90岁礼物是什么呢?留言告诉我们吧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942年,本书是他的人生传记,该书完成后的第二年,他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自杀。 传记是他写作的方式,犹太身份是他跳舞的脚铐,战争是他人生思考的坐标。“我是奥地利人、犹太人,也是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恰恰站在震荡最激烈的地方。震荡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存的条件,使我彻底脱离了与过去一切的联系。” 📒作品: 他被誉为“传记作家”,作品包括:《断头女王》(又名《玛丽·斯图亚特传》)/《断头王后》(又名《玛丽·安东瓦内特传》)/《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 🏔【Timeline】 03:23《昨日的世界》不仅是一本传记,也是对当下社会的记录。 05:19 茨威格的朋友圈震惊到“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俄国作家高尔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08:05 段落分享:一战的阴霾还没有过去,二战的号角已经吹起/奥地利的音乐戏剧表演如同幻境一般,在战争中变得支离破碎。 11:54《昨日的世界》中,昨日代表什么?和平与繁荣,在明天会到来吗? 16:02 茨威格为什么会以极端的方式选择自杀?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