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张百平,“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播客手记】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意义 正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最重要的分界线之一,气候、植被、水文、地质、地貌、土壤…… 针对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指标,关于南北之间界线的具体位置也存在不少争论,如秦岭北坡、秦岭山脊线、秦岭南坡、大巴山山脊线等。实际上,南北分界线是一个根据气象指标确定出来的“虚拟”界线,对于这种较大尺度的地理界线,由于具有更为复杂的过渡性,因而必然具有一定的宽度。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等人的研究,我国南北过渡带长约1750公里、平均宽度400公里、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由西部的秦岭—大巴山系和东部的江淮低山平原两部分组成,从西到东几个城市的连线: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陕西汉中市—陕西安康市—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江苏盐城市,这打破了我们常规对于秦岭淮河分界线的边界、范围、城市南北的认知,希望听完这期播客,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讨论。 秦岭—大巴山的边界与范围(嘉宾提供) 【时间轴线】 02:47 对于秦岭—淮河分界线的研究,我们把模模糊糊的或者有不同认识的线变成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地区。 05:17 整个研究根据最冷月1月均温(0—4℃),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关键指标,划分出中国“南北过渡带”。 00:10:21 咱们国家最好吃的小麦是在哪里? 00:15:54 地理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与我们地理学的知识,地理学的规律来解释我们的很多的农业产品、文化发展、历史演变。 00:24:26 在中国大地,是有河流文明、山地文明、绿洲文明的细分吗? 00:30:30 现代地理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又是如何展开研究的?能在纷乱的地理环境中理出思路来呢? 00:33:40 推荐: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写的一本书叫《历史的地理枢纽》。 00:33:35 我1989年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当时叫《地理知识》第六期上写过一个书评,名为《地理学家的全球眼光》,开启了我对于历史与地理的思考与研究。 00:40:35 我们过去地理教学都比较片段化。比如: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李冰父子是谁呢?大家都不知道 00:49:32 灵感的迸发,往往一瞬间。秦岭是不是“超级垂直带”呢? 【历年相关文章】 《秦巴山地:中国大地在此完成南北之变》 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12期 《秦岭-大别山:开展地质调查 寻找中国南北大陆相聚合的岩石记录》 中国国家地理2024年11期 《南北分界线上的迷雾》 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10期 《中国南北自然分界是“带”不是“线”》 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06期 《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野生动物》 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10期 《秦岭—淮河 一线分割南北》 博物 2006年11期
【本期嘉宾】 李玉祥,人文建筑摄影家、民俗文化学者。当然,关于他的经历,十来个字不足以概述。 2000年,一张“泰顺廊桥”的人文图片登上了当年《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前《地理知识》)杂志封面,20多年后,再次回访竟然联络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女孩,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当初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就这样无意间闯入了镜头,又登上了中国最有名气的一本杂志封面。”而“泰顺廊桥”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文景观,一跃受到大众瞩目,直至今日成为经典。 说起李老师的经历,从1991年至今,走遍中国最荒僻遥远之地,寻找各地被遗忘的古建筑群,拍摄了数十万张珍贵的老房子系列照片。2005年,作为《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的评委,参与中国最美五大湖、古村落的评选,他的摄影作品尤其是关注事物审美的人文属性。 师从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先生曾评价他的照片:“打动我的,是照片中浓浓的人情。拍摄者显然对农村的一切都很敏感,他用镜头记录了生活的宁静、闲适、恬淡,也叹息这种生活的另一面,他的落后、贫穷、闭塞。”冯骥才先生说他:“谁能万里一身轻?他把生命中最具光彩的青春岁月全支付给那些优美而缄默着的古村落了。”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现只要给李老师打开一个话题,他就能一直说、不断说,很多故事、动人的细节、遇到的人、听过的事、精彩的瞬间似乎都在眼前,而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听他娓娓道来就好啦。 (2000年7期封面,这张封面照,使泰顺人有了底气和信心,也使外来者如海潮般涌入泰顺) 【收听轴线】 03:59-04:15 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观妙入真”展览,鸱吻、正脊、《神仙赴会图》带来的震撼还在 08:23-10:00 八九十年代拍摄平遥古城,基本拍全了,好多资料照片用于后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13:01-13:15 在他看来,山西建筑是中国目前保护最完好的 14:43-15:00 张艺谋、陈凯歌很多电影的取景地都会参照《老房子》的地点 18:04-18:23 江南古镇有很多未被保留下来,西递、宏村是幸运的 30:15-30:25 2000年,泰顺廊桥成为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47:50-48:30 走进一间老房子,光影打在灶台前的婆婆身上,他说这张照片准确地表达了母亲的一生 60:23-62:02 李老师说:中国国家地理播客要讲什么?去发现那些真正在做事的人 (光明日报报道 25年后的再次还原“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本期嘉宾】 于继东,中国国家地理资深绘图师,曾为《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绘制地理及人文类插图(150余幅),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画专业,职业艺术家、自由绘稿人。 明十三陵全景图(竖幅大图) 居庸关复原图(横版大图) 明代湖州府城图 乾隆时期颐和园复原图(节选局部) 【收听轴线】 00:03:01 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尝试,强调了将具象写实转换为当代性语言的重要性 00:04:20 通过对中国画写实、表现主义、毕加索对立体派等不同流派的学习,深入理解了艺术的表达方式 00:06:10 谈与中国国家地理的因缘 00:10:50 商业插图和地理科普插图的差异 00:20:52 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00:33:42 艺术家的理想主义到现实的转变 00:42:41 中国艺术与西方的差异与发展
【本期嘉宾】 赵莉,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研究管员,师从霍旭初,大学毕业就来到了克孜尔石窟,至今已是第34个年头。她先后前往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在各大博物馆调查流失海外的新疆文物,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流失海外的壁画残片复原至洞窟原位,使一个个洞窟得以“重生”。并出版了专著《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为学术界研究克孜尔石窟提供了全面的图像资料。 克孜尔石窟内,赵莉对着壁面上的切割痕迹,与电脑里的数百张照片来回比对,题材内容、颜色、纹饰图案,都要一一对应。突然,脑海中一张照片精准镶嵌进了缺失的那块壁面——这样的“灵感突现”,源于她对每个洞窟每幅壁画以及被揭取痕迹的熟悉程度。在克孜尔石窟群穿梭了32年,作为克孜尔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每一个洞窟都深深刻印在了她的脑海中。
-本期嘉宾- 高登义,中国科学考察元老级O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山地环境气候学家。“三极”科考中国第一人,总共8次到过珠穆朗玛峰、19次北极、3次南极,6次雅鲁藏布…… 他先后组织和参加青高原、南极、北极和西太平洋等科学考察40余次。开创了《山地环境气象学》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在地球三极地区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先后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科学专著,在中外学报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全国科普讲座逾千次。获中科院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普类),全国先进工作者。2019年荣获国庆70年纪念章。 (1978年高登义在托木尔峰观测高空风) -收听时间轴- 0:02:21 向你介绍一个学科——大气物理学中山地环境气象学 0:07:06 1966年第一次参与科学考察是到珠穆拉玛峰,“多吃两个馒头就上去了?!” 0:09:00 回忆故乡——四川大邑,青藏高原东南缘所在地 0:17:00 1975年珠峰大本营观测山地气象,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珠峰气候资料 0:19:23 1978年参与托木尔峰考察,托木尔峰是一座天气变化很频繁的山峰 0:25:42 科学必须有人继承,带领高中生进入“三极”科普考察 0:32:10 正片开始 1988—1989年南极考察抢滩乘船,惊险历程 0:40:17 追赶世界步伐。世界上南极考察起于58年 中国的南极考察起于80年代,相差20多年 0:52:00 科学家还需要旅游吗? 0:53:40 与年轻一辈的对话,继承老一辈的科学家精神,报效祖国 0:55:40 在科学考察过程中知天知己,学会如何面对人生,在不确定中尽可能确定的生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