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张百平,“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播客手记】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意义 正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最重要的分界线之一,气候、植被、水文、地质、地貌、土壤……
针对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指标,关于南北之间界线的具体位置也存在不少争论,如秦岭北坡、秦岭山脊线、秦岭南坡、大巴山山脊线等。实际上,南北分界线是一个根据气象指标确定出来的“虚拟”界线,对于这种较大尺度的地理界线,由于具有更为复杂的过渡性,因而必然具有一定的宽度。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等人的研究,我国南北过渡带长约1750公里、平均宽度400公里、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由西部的秦岭—大巴山系和东部的江淮低山平原两部分组成,从西到东几个城市的连线: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陕西汉中市—陕西安康市—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江苏盐城市,这打破了我们常规对于秦岭淮河分界线的边界、范围、城市南北的认知,希望听完这期播客,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讨论。

秦岭—大巴山的边界与范围(嘉宾提供)
【时间轴线】
02:47
对于秦岭—淮河分界线的研究,我们把模模糊糊的或者有不同认识的线变成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地区。
05:17
整个研究根据最冷月1月均温(0—4℃),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关键指标,划分出中国“南北过渡带”。
00:10:21
咱们国家最好吃的小麦是在哪里?
00:15:54
地理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与我们地理学的知识,地理学的规律来解释我们的很多的农业产品、文化发展、历史演变。
00:24:26
在中国大地,是有河流文明、山地文明、绿洲文明的细分吗?
00:30:30
现代地理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又是如何展开研究的?能在纷乱的地理环境中理出思路来呢?
00:33:40
推荐: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写的一本书叫《历史的地理枢纽》。
00:33:35
我1989年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当时叫《地理知识》第六期上写过一个书评,名为《地理学家的全球眼光》,开启了我对于历史与地理的思考与研究。
00:40:35
我们过去地理教学都比较片段化。比如: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李冰父子是谁呢?大家都不知道
00:49:32
灵感的迸发,往往一瞬间。秦岭是不是“超级垂直带”呢?
【历年相关文章】
《秦巴山地:中国大地在此完成南北之变》 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12期
《秦岭-大别山:开展地质调查 寻找中国南北大陆相聚合的岩石记录》 中国国家地理2024年11期
《南北分界线上的迷雾》 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10期
《中国南北自然分界是“带”不是“线”》 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06期
《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野生动物》 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10期
《秦岭—淮河 一线分割南北》 博物 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