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3分钟
播放:
379
发布:
3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嘉宾】


李玉祥,人文建筑摄影家、民俗文化学者。当然,关于他的经历,十来个字不足以概述。


2000年,一张“泰顺廊桥”的人文图片登上了当年《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前《地理知识》)杂志封面,20多年后,再次回访竟然联络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女孩,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当初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就这样无意间闯入了镜头,又登上了中国最有名气的一本杂志封面。”而“泰顺廊桥”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文景观,一跃受到大众瞩目,直至今日成为经典。


说起李老师的经历,从1991年至今,走遍中国最荒僻遥远之地,寻找各地被遗忘的古建筑群,拍摄了数十万张珍贵的老房子系列照片。2005年,作为《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的评委,参与中国最美五大湖、古村落的评选,他的摄影作品尤其是关注事物审美的人文属性。


师从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先生曾评价他的照片:“打动我的,是照片中浓浓的人情。拍摄者显然对农村的一切都很敏感,他用镜头记录了生活的宁静、闲适、恬淡,也叹息这种生活的另一面,他的落后、贫穷、闭塞。”冯骥才先生说他:“谁能万里一身轻?他把生命中最具光彩的青春岁月全支付给那些优美而缄默着的古村落了。”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现只要给李老师打开一个话题,他就能一直说、不断说,很多故事、动人的细节、遇到的人、听过的事、精彩的瞬间似乎都在眼前,而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听他娓娓道来就好啦。



(2000年7期封面,这张封面照,使泰顺人有了底气和信心,也使外来者如海潮般涌入泰顺)


【收听轴线】


03:59-04:15


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观妙入真”展览,鸱吻、正脊、《神仙赴会图》带来的震撼还在

08:23-10:00


八九十年代拍摄平遥古城,基本拍全了,好多资料照片用于后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13:01-13:15


在他看来,山西建筑是中国目前保护最完好的

14:43-15:00


张艺谋、陈凯歌很多电影的取景地都会参照《老房子》的地点

18:04-18:23


江南古镇有很多未被保留下来,西递、宏村是幸运的

30:15-30:25


2000年,泰顺廊桥成为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47:50-48:30


走进一间老房子,光影打在灶台前的婆婆身上,他说这张照片准确地表达了母亲的一生

60:23-62:02


李老师说:中国国家地理播客要讲什么?去发现那些真正在做事的人



光明日报报道 25年后的再次还原“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待机时间-快乐
2个月前 陕西
1
1:08:15 我也想成为一个散人,开一家书店,读读书
爱丽特葛-Peachyy
2个月前 北京
0
今年刚去过一些浙江的古村落,看到一些破败的山间民居很有感触,听完这期更想去山西看看了!
就是南宫
2个月前 广东
0
02:40 哇建筑摄影家!算是我半个同行前辈呢🤩
就是南宫
2个月前 广东
0
53:13 确实那个时期世界艺术感觉都很鼎盛,西方艺术在咱们这边大放异彩,我们的中式园林,中式建筑也在国外流行;大学学建筑史那会第一次知道在英国一个皇家园林里有一座正儿八经的中式的塔,就感觉文化和艺术真的可以跨越距离,跨越人心~
就是南宫
2个月前 广东
0
1:08:54 好喜欢咱们节目呀~我喜欢地理,喜欢地图~以前上班墨鱼最喜欢的就是刷谷歌地图,一看能看一天🤣祝节目越办越好👍
凌碧水
2个月前 福建
0
03:33 我最近刚去香港,因为种种限制没有认真逛完艺术馆,不得不说还是那句老话,科技是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了,原来3d打印还可以如此栩栩如生的复现原物?(前面插了好多图片了,但还是挺想在这一块看看)
凌碧水
2个月前 福建
0
10:17 这一段我想起来小巷人家了,虽然很不喜欢看庄图南和李佳的戏份,但是他们大学去平遥实习的那段挺引发思考的,整个同济建筑院的师生在艰难条件下去记录建筑,想要说服当地部门保护,但当时面临改开大家都要搞经济,所以是一个冲突:在经济贫困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吗?还有就是我们自己怎么看待这些古迹,其实很多朋友觉得我们泉州老城区那些红砖大厝很“土”.,不够现代化。 作为一个泉州人,其实很多古建筑因特殊时期或经济发展是拆掉很多的,这几年经济好了才开始修旧如旧,比如西街和中山路 说到惠安,我不太清楚嘉宾是去崇武古城吗还是哪里,我的同学告诉我其实很多部分是现代重修的,她爷爷是其中一员
凌碧水
2个月前 福建
0
53:01 欢迎有空听我们《第九艺术》20期的戏曲专题,本来是想拿这期来接龙互听的哈哈
凌碧水
2个月前 福建
0
几点感想 1.代表《第九艺术》听完了,原来嘉宾本人是曾经的gap青年,谁能想到呢,历史好像在循环重复,而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 2.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虽然不确定但还是想说,地理除了是一种切入的视角,但也可能是一种对外交往的语言。我特别喜欢最后李老师所谈到的人文宗旨,我们不是只是拍照片,或者只是写作或者只是录播客,我们要的是通过照片捕捉人的情态,向观者传递一种也许“词不达意”的情感,毕竟我们是“人”,渴望被看到、听到、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诚不欺我 以下是一些建议 1.可能是我对地理类的发现和新闻报道没有太注意,个人觉得标题有点不够吸引人。既然这个系列是N家,职业身份自我定位需要突出。听完一期是围绕李老师本人以及漫谈的部分也很多,其实可以因人的特点而定,用一些关键词串成句子来定位。比如我会结合最近自己的香港行,说每个人都是流动的人体摄像机 2.这期shownotes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市区或者乡土文化所在,是否可以在最后再总结指路一下呢?(叠甲,也是想让不同知识领域的朋友可以多了解多搜索阅读)其实李老师本人的代表作品也可以前面放一放 3.关于选题,我想到的就是群里和婷姐姐?说的可以考虑文学地理学,现在也挺多数字人文论文或者说实地走访李白、苏轼等人的行迹,地理、文学、仕途都可以结合。当然也可以是历史地理学 还可以和一些中学生的选科相结合,一起回顾下一开始是怎么接触地理这门学科的,更喜欢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组织下地理学渣和学霸的对话hhh 啰嗦了一大堆,总之就想说很喜欢这期节目,希望越办越好,感谢通过互听互评的形式让我听到这一期,而且深受启发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